資源簡介 (共36張PPT)2024年秋季北師大版物理九年級全冊第十六章 粒子和宇宙第一節 探索微觀世界的歷程第二節 浩瀚的宇宙第三節 能源:危機與希望1學習目標2課時導入3感悟新知4隨堂檢測5課堂小結探索微觀世界的歷程和浩瀚的宇宙能量轉化與守恒定律能量與能源1969 年,當人類第一次踏上月球,回眸自己的來處時才深刻地認識劃:在廣袤的宇宙中,我們只偏居在一個小小的星球上。人類能夠從地球奔向星際嗎?很久以前,不只普通人,就連天文學家也一直在奇怪,是什么原因使太陽發光?這個千古之謎是怎樣破解的呢?1.古希臘學者德謨克里特提出物質是由原子構成。2.17 世紀下半葉和18 世紀,以玻意耳和道爾頓為代表的科學家復活和確立了原子論。3.1811 年,意大利科學家阿伏伽德羅提出分子論。4.1897 年,英國物理學家湯姆孫發現了電子,因此獲得了1906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知識點探索微觀世界的歷程和浩瀚的宇宙15. 英國科學家盧瑟福通過α 粒子散射實驗,發現了原子核。6.1919 年至1932 年,盧瑟福和他的學生查德威克確定了原子核是由質子和中子組成的。7.1964 年,美國物理學家蓋爾曼提出了夸克模型。蓋爾曼也因此獲得了1969 年諾貝爾物理學獎。8. 納米是長度單位,1 nm=10-9 m。納米技術有很重要的應用。9. 地球是浩瀚宇宙中太陽系內的一顆行星,太陽系的中心天體是太陽。10. 太陽是銀河系中的一顆普通恒星。除太陽外,距地球最近的恒星是比鄰星。11.1957 年10 月4 日,世界上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發射成功。1961 年4 月12 日,蘇聯空軍少校加加林鑄就人類第一次乘飛船進入太空的豐碑。1969 年7 月20 日,“阿波羅-11”號載人飛船登上月球。12.2003 年10 月15 日,我國成功發射了“神舟”五號載人飛船,中國人實現了遨游太空的理想。13. 我國自2004 年啟動了探月工程,整個工程分為“繞、落、回”三步。14.1929 年,美國科學家哈勃從天文觀察中發現,所有河外星系正在離我們銀河系而去,其退行速度與它們離我們的距離成正比。為了紀念哈勃,美國將一架太空望遠鏡命名為哈勃望遠鏡。15.1948 年,物理學家伽莫夫提出,宇宙起源于一次“大爆炸”。拓展:無論是有生命還是無生命的物質,都是由原子、分子組成的。分子是保持物質化學性質的最小微粒,不是物質組成的最小微粒,分子還可以再分。知識鏈接納米科技的未來發展:利用納米技術人們有可能在原子和分子尺度診斷和治愈疾病,甚至修補細胞;人們可以將導線做得更細,開關做得更小,應用納米技術必將迎來一場新的技術革命。[中考·岳陽]關于粒子和宇宙,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 在水分子、氫原子和電子中,尺度最小的是電子B. 原子的核式結構模型認為原子是由質子和中子構成的C. 鉛塊相互緊壓后會粘在一起,說明分子間有斥力D.“地心說”認為太陽是宇宙的中心例1解析:在水分子、氫原子和電子中,電子最小,故A 正確;盧瑟福建立了原子核式結構模型,該模型認為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電子組成,故B 錯誤;鉛塊相互緊壓后會粘在一起,說明分子間有引力,故C 錯誤;“地心說”認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故D 錯誤。答案:A知識總結物質都是由分子、原子組成的;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電子組成的;原子核是由質子和中子組成的;質子和中子是由夸克組成的。1. 內容 能量既不會憑空消失,也不會憑空產生,它只會從一種形式轉化為其他形式,或者從一個物體轉移到其他物體,而在轉化和轉移的過程中,能量的總量保持不變。知識點能量轉化與守恒定律2(1)能量轉化與守恒定律是自然界最普遍、最重要的基本定律之一。(2)只要有能量的轉移和轉化,就一定遵守能量守恒定律。(3)能量的轉移和轉化是有條件的。2. 能量守恒定律不同于機械能守恒定律。能量守恒無條件,機械能守恒有條件。只有機械能的相互轉化,沒有其他形式的能轉化為機械能,也沒有機械能轉化為其他形式的能時,機械能才守恒。3. 易錯提示 “消耗能量”“利用能量”“獲得能量”的實質是能量的轉化和轉移過程。解釋:能量的轉化和轉移的區別方法:能量的轉化是指通過做功使能量的形式發生了改變,從一種形式的能量轉化為另一種形式的能量;能量的轉移是指同一種形式的能量,從一個物體轉移到另一個物體或從物體的某一部分轉移到另一部分,能量的形式沒有改變。[中考·岳陽] 根據能量守恒定律,以下情形可能發生的是( )A. 出膛的子彈射穿木板,以更快的速度繼續前進B. 電水壺里的水沸騰了,給該電水壺斷電,水的沸騰卻永遠不會停止C. 兩個斜面相對接,小球從左斜面滾下后,繼續沖上右斜面D. 孤島上被人們遺忘的一只機械表,默默地走了幾十年例2解題秘方:熟知能量守恒定律,并知道能量轉化的方向性是解答此類問題的關鍵。解析:子彈射穿木板,由于摩擦阻力做功會使子彈動能減小,速度減慢,故A 錯誤;在使用電水壺燒水的過程中,消耗了電能,而水的溫度升高,內能增加,斷電后,水不再吸收熱量,水的沸騰會停止,故B 錯誤;兩個斜面相對接,小球從左斜面滾下后,由于具有動能,會繼續沖上右斜面,故C 正確;機械表工作靠表內彈簧的彈性勢能轉化為機械能,很快就會消耗完畢,不可能默默地走了幾十年,故D 錯誤。答案:C特別提醒能量守恒定律是能量轉移和轉化過程中遵循的規律,各種形式的能量轉化是有方向和條件限制的,自發的能量轉化具有不可逆性。1. 人類利用能源大致經歷了三個時期 柴薪時期、煤炭時期和石油時期。2.1905 年,愛因斯坦用公式E=mc2 揭示了以質量m 為標志的物質與能量E 之間的關系,式中c 為光在真空中的速度。知識點能量與能源33. 獲得核能的方法核裂變和核聚變。原子彈是根據核裂變的原理制成的;核電站利用的是核裂變;氫彈是利用核聚變的原理制成的,太陽內部不停地發生的是核聚變。拓展:同樣質量的核聚變釋放的能量要比核裂變多4 倍以上,核聚變所需的材料氘核,在海水中含量豐富,核聚變的能量一旦實現了和平、可控地開發利用,人類就找到了“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能源。4. 可再生能源可以從自然界源源不斷地得到補充的能源。可再生能源有太陽能、風能、潮汐能和地熱能等,我們要盡量使用這些能源。5. 不可再生能源 不可能在短期內從自然界得到補充的能源。易錯提示:可再生能源是指可從自然界中不斷地獲取的能源。能源分為一次能源和二次能源,只有一次能源才能分成可再生能源和不可再生能源。核能是不可再生能源。6. 能源消耗對環境的影響(1)熱污染,包括城市熱島效應以及地球的溫室效應;(2)大氣污染,包括酸雨、煙塵等。7. 保護環境,控制和消除大氣污染,已經成為當前世界需要解決的重要課題。我們既要有效地利用能源,又要很好地控制和消除污染。知識對比(對比法):按獲取方式分類 按能源是否可再生分類一次能源 可再生能源(可從自然界中源源不斷得到的能源) 水能、生物質能、太陽能、地熱能、潮汐能、風能等不可再生能源(一旦消耗,短時間無法恢復或再生的能源) 煤、石油、天然氣等化石能源,核能等二次能源 如電能、沼氣、汽油、焦炭等[中考·威海] “天問一號”著陸巡視器“祝融號”在火星上利用太陽能電池板獲得的電能屬于_______(填“一次”或“二次”)能源;太陽能實際上是太陽內部發生 _______ (填“核聚變”或“核裂變”)釋放的核能。我國的核電技術已進入世界先進行列,核電站是利用 _______ (填“核聚變”或“核裂變”)發電的。例3二次核聚變核裂變解析:電能是由其他形式的能轉化而來的,是二次能源;在太陽內部時刻都在發生核聚變。特別提醒(1)一次能源是指可以直接從自然界中獲取的能源,水能、風能、太陽能、地熱能、潮汐能、生物質能都屬于一次能源;二次能源是無法從自然界直接獲取,由一次能源直接或間接加工、轉化而來的能源。(2)常見的發生核聚變的有太陽和氫彈,發生核裂變的有核電站和原子彈。1.[2023·濟南]人類認識到原子也有內部結構,始于發現了( )A.α粒子 B.質子 C.中子 D.電子D2.如圖所示,關于原子的結構,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A.原子由質子和中子組成B.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電子組成C.原子的質量幾乎全部集中在原子核內D.原子核是帶正電的A3.[2023·廣州]某路燈照明系統的太陽能電池白天將太陽能轉化為電能,對蓄電池充電;晚上蓄電池對路燈供電。對下圖方框中能量形式判斷正確的是( )A.甲是“電能” B.乙是“太陽能”C.丙是“電能” D.丁是“機械能”C宇宙探索粒子和宇宙能源世界能量轉化與守恒定律微觀探索原子電子原子核質子中子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