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第2課時教學設計課題 借助工具觀察課型 新授課 章/單元復習課□ 專題復習課□ 習題/試卷講評課□ 學科實踐活動課□ 其他□教學內容分析 本課是蘇教版科學一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用感官觀察》中的第2課。本課是在學生認識感官、了解各種感官功能基礎上推出的,當人們直接用感官觀察不能解決問題時,借助工具觀察就成為一種必然選擇。本課從學生親自使用觀察工具開始,拓展到了解生活中還用到哪些觀察工具。教材內容共分2個模塊: 模塊1:用感官和用工具觀察結果的不同 (1)分別用肉眼、放大鏡、簡易顯微鏡觀察自己的指紋,通過比較三種方法看到的不一樣的情形,知道使用工具可以觀察到物體更多的細節,而這些都是肉眼無法看到的。 (2)學會正確使用放大鏡和簡易顯微鏡。 (3)借助工具進行觀察。首先借助放大鏡和簡易顯微鏡觀察身邊物品有什么新發現,其次是借助聽診器聽心跳聲,并與耳朵直接聽進行比較,體驗工具可以延伸人的視覺和聽覺功能。 模塊2:認識更多觀察工具。 閱讀資料,知道人們創造了各種各樣的觀察工具,延伸了人們的感官功能。學習者分析 學生通過前面的學習,已經認識了感官,并學會了用感官觀察,但他們缺少借助工具幫助觀察的主觀意識。盡管這一年齡段的學生見到過或聽說過放大鏡、顯微鏡、聽診器,但很少有使用這些工具的經驗,更缺少科學規范使用工具的方法。因此,教學中需要教師創設有趣的教學情境,以觀察為主線,指導學生科學使用工具,幫助學生充分感知工具對人感官功能的延伸作用,進而體驗到觀察帶來的樂趣和學習成就感。學習目標確定 科學觀念:知道使用簡單工具可以更細致、更全面地觀察到事物的更多細節,認識利用工具帶來的便利, 理解使用合適的工具能補充感官觀察的不足。 科學思維:學會通過觀察指紋、聽心跳活動比較直接使用感官觀察和借助工具觀察結果的不同。 探究實踐:能利用各種觀察工具進行觀察,學會正確使用放大鏡、顯微鏡和聽診器,體會觀察工具的重要性。 態度責任:能在游戲的驅使下,激發對更清楚地看指紋、更清楚地聽聲音的探究興趣,主動思考探究方法。能如實記錄觀察到的信息,嘗試從不同的角度認識觀察工具,樂于分享和表達自己的想法。學習重點難點 重點:知道使用簡單工具可以觀察到事物的更多細節。 難點:會正確使用放大鏡、簡易顯微鏡、聽診器等觀察工具。學習評價設計 評價內容評價指標表現程度自評互評師評☆☆☆☆☆☆用右眼和放大鏡、簡易顯微鏡工具觀察事物,用耳朵和聽診器聽心跳聲,比較觀察結果的不同。能使用簡單工具更細致、更全面地觀察事物更多細節。能基本能不能閱讀資料,認識更多觀察工具。能理解觀察工具延伸了人們的感官功能。能基本能不能學習收獲6.學習活動設計 教師活動學生活動名稱:復習導入,揭示主題教師活動1 1.還記得人的感官有哪些?分別屬于什么器官?它們用來做什么? 2.觀察圖片,他們在做什么? (1) (2)這位同學使用什么工具觀察葉子? 教師講解:簡易顯微鏡 簡易顯微鏡,比放大鏡的放大倍數更多,看到的圖片更細致。學生活動1 感官:眼睛、耳朵、鼻子、舌頭、皮膚 器官: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 作用:看、聽、聞、嘗、摸 用放大鏡觀察藥盒上的小字。 交流回答 活動意圖說明:回顧上節課內容引出本節課內容,過渡自然,知識銜接緊密。環節二:用感官和用工具觀察結果的不同教師活動2 1.每人一把放大鏡,玩一玩,怎樣才能把身邊物體放大看清楚? 2.簡易顯微鏡怎么使用? 講解與指導: (1)打開開關, 鏡頭緊貼觀察物。 (2)眼睛緊貼觀察孔。 (3)調節旋鈕直到看清楚。 2.請用下面三種方法觀察左手大拇指有什么不同? (1)肉眼觀察 (2)放大鏡觀察 (3)簡易顯微鏡觀察 3.你的左手大拇指的指紋像哪個圖 4.這些指紋看上去像什么?能根據形狀給它起個名字? 5.溫馨提示:不能用放大鏡觀察太陽。 6.嘗試用放大鏡、簡易顯微鏡觀察身邊的物品,你有什么新發現? 教師提供:帽子、科學教材等實物 要求:把觀察到的圖像畫下來 通過實驗觀察,我們有什么發現? 7.播放心跳聲。問道:熟悉這種聲音嗎? 8.心臟是人體重要器官,你能找到心臟的位置嗎? 9.用手摸摸自己的心臟有什么感覺? 10.兩人一組,互相用耳朵對方心跳的聲音,你聽到了什么? 11.醫生是用什么工具聽心跳聲的? 12.聽診器怎么使用?播放視頻。 13.兩人一組,互相使用聽診器聽對方心跳聲,聽到了什么?和用耳朵直接聽有什么不同?學生活動2 學生玩放大鏡,回答:在眼睛和物體之間,前后移動放大鏡。 跟老師一起操作 用三種方法觀察,交流 (1)眼睛看:一圈圈的螺紋 (2)放大鏡看:紋路變粗,凹凸感更強 (3)顯微鏡看:紋路間距增大,凸凹程度更大,還看到一些小點 學生選擇 回答:第一個紋形像弓一樣,叫弓形紋。第二個紋線是一邊開口的,就像簸箕似的,叫箕形紋。第三個有同心圓形,看上去像水中漩渦的,叫斗形紋。 學生用不同工具觀察并記錄交流 使用不同工具,觀察結果不同。工具越先進,觀察得越細致。 回答 人體左上方 心臟在跳動 微弱的咚咚聲 聽診器 觀看視頻學習 咚咚聲非常清楚 活動意圖說明:用感官觀察和用工具觀察到的效果是不一樣的,運用觀察工具,可以使我們獲取更多事物的特征信息。環節三:認識更多觀察工具教師活動3 1.為了能更好地觀察事物,人們研發并制造了各種觀察工具。閱讀教材圖文資料,人們研發制造哪些觀察工具? 2.觀看視頻,你又知道哪些觀察工具?學生活動3 望遠鏡:能觀察到遠處的物體。 顯微鏡:能觀察到肉眼看不到的微小物體。 B超:可窺測身體內部,將收集到的信息轉化為圖像。 夜視儀:可在夜間觀察物體。 觀看視頻交流活動意圖說明:了解生活中有很多不同功能的觀察工具,可以大大提升人們的觀察本領。7.板書設計 借助工具觀察 放大鏡 簡易顯微鏡 聽診器作業與拓展學習設計 課堂練習 一、判斷題 1.使用顯微鏡時,鏡頭要緊貼觀察物。( ) 2.使用放大鏡時要來回移動放大鏡,直到看清楚。( ) 3.用放大鏡看太陽更清楚。( ) 4.醫生利用聽診器,不能聽得更清楚。( ) 5.用肉眼觀察大拇指發現指紋很細。( ) 二、選擇題 1.用放大鏡觀察物體時,可以使物體更( )。 A.縮小 B.模糊 C.清楚 2.我們用( )能看到遠處的物體。 A.太陽鏡 B.放大鏡 C.望遠鏡 3.人體好像一個“暗箱”,醫生通過( )聽心跳和呼吸聲來判斷身體是否健康。 A.助聽器 B.聽診器 C.藍牙耳機 【參考答案】 √√ 2.CCB 作業布置:了解司機借助哪些工具觀察車輛四周的情況。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單元基本信息單元主題 用感官觀察課標要求 一、核心概念 生命系統的構成層次 ;技術、工程與社會 二、學習內容 5.5人體由多個系統組成 ④識別人的眼、耳、鼻、舌、皮膚等器官,列舉這些器官的功能與保護方法。 12.1技術與工程創造了人造物,技術的核心是發明,工程的核心是建造 ②學會使用錘子、安全剪刀、放大鏡等簡單工具。 12.2技術與工程改變了人們的生產和生活。 ③舉例說出周圍簡單科技產品的結構和功能,知道科技產品給人們帶來的便利、快捷和舒適。 12.3科學、技術、工程相互影響與促進 ④初步體驗利用工具可以更好地進行觀察與測量。 三、學業要求 1.識別人體的感覺器官。 2.能運用多種感官觀察身邊常見生物的外部形態特征。 3.能描述常見簡單科技產品的結構和功能;知道科技產品為人們帶來便利。 4.學會使用錘子、安全剪刀、放大鏡等簡單工具;能借助工具進行科學觀察并進行交流。 5.具有動手操作的興趣。單元課時設計 3課時一、單元學習主題分析(體現學習主題的育人價值)主題名稱 用感官觀察單元設計意圖 觀察是人認識自然的基本方法,也是小學生學科學的重要方法。在科學探究過程中,我們在觀察的基礎上提出問題,再借助觀察獲得發現,進而形成合理的解釋和結論。科學離不開事實的證據,而事實證據的獲得則離不開觀察。觀察是所有科學的基礎。從個體的認識來看,觀察是兒童認識世界的基本方法。嬰兒呱呱墜地,就開始用感官從周圍世界獲取信息。隨著年齡的增長,兒童的觀察能力逐步發展,這不僅增強了他們獲取信息的能力,更有助于他們區分主觀的世界和客觀的世界,為學習小學科學課程做準備。所以本套教材在指導學生初步了解科學是什么之后,即以觀察為起點,著力于小學生科學思維的培養。 通過本單元的學習,學生將知道用眼睛看、用鼻子聞等活動,就是利用自己的感覺器官來獲取身邊事物的顏色、形狀、聲音、氣味、味道、粗糙光滑、冷熱等方面的外部特征信息。 他們將感受到用放大鏡、顯微鏡等觀察工具,可以使自己對物體的觀察更加細致清楚。他們還將通過比較活動,體會到對物體的觀察,很多時候是多個感官共同起作用,知道全面認識一個物體,需要調用多個感官,從不同角度觀察其外部特征。主題學情分析 孩子一生下來就會觀察,觀察是科學認識的最基本活動,科學就是在對自然的觀察中誕生的。 在幼兒園里,兒童就知道用眼睛看,用耳朵聽,用鼻子聞,用舌頭嘗,用手摸。他們總是充滿好奇,到處東摸摸、西看看,在接觸自然事物的過程中,增加他們的科學經驗。幼兒園教師會有意識地引導幼兒觀察周圍事物,學習觀察的基本方法,培養觀察與分 類能力,支持幼兒的觀察活動。幼兒對世界的探索剛剛開始,所以觀察更多是基于興趣的、較為隨意和初步的。 從幼兒園進入到小學,隨著認知能力的增長,兒童可以對作為人體系統組成部分的感覺器官,以及作為科學探究方法的觀察有較為完整的認識。開放性學習環境 1.指導性預習:閱讀+問題+檢測; 2.大單元大概念大任務課堂學習:問題+探究+講述+整合+實戰; 3.現代教育新技術:PPTX+微視頻+網絡+師生互助二、單元學習目標設計(基于標準、分析教材、結合學情,體現素養導向)單元學習目標 科學觀念:識別感覺器官,運用某種感官觀察并描述事物的特點。 科學思維:通過動用多種感官觀察物體獲得關于事物的更多信息。 探究實踐:使用簡單工具幫助感官觀察事物,發現工具延伸感官功能。 態度責任:與同學共同完成觀察活動,交流自己發現,感受發現樂趣。三、學習活動/任務設計(指向學習目標,強調學生的活動與體驗)第1課時 任務1 名稱:活動導入,揭示主題 通過讓學生想辦法在不打開袋子的情況下,知道袋子里面有什么物品,從而揭示本節課的主題:認識感官。 設計意圖:通過這樣的小活動,引出本課的課題,同時吸引學生的目光,激發興趣。任務2 名稱:認識感官 通過圖文展示感覺器官及其作用,讓學生初步認識感官。再講述海倫 凱勒的故事、貝多芬的故事和盲人摸象故事,強化學生對感官的作用的認識。 設計意圖:此活動旨在將學生已知的觀察本領激發出來,從而認識什么是感官。感官是開啟孩子探索世界之門的鑰匙,感官的認識和發展對于兒童的成長和發展至關重要。任務3 名稱:練習使用感官 以游戲形式分別運用不同感官。 設計意圖:通過游戲引導學生認識不同感官功能。任務4 名稱:動物的感官 展示閱讀環節的圖文資料,并播放播放鷹的視覺、狗的嗅覺視頻。 設計意圖:將對人感覺器官認識推演到動物世界,加深對感覺器官認識。第2課時 任務1 名稱:復習導入,揭示主題 回顧感官內容,學生回答感官的功能。 設計意圖:回顧上節課內容引出本節課內容,過渡自然,知識銜接緊密。任務2 名稱:用感官和用工具觀察結果的不同 學生學習放大鏡、簡易顯微鏡的用法,并分別用眼睛、放大鏡、顯微鏡觀察左手大拇指,比較三種方法觀察到的指紋有什么不同,并認識三種不同的指紋紋路。再嘗試用放大鏡、簡易顯微鏡觀察身邊的物品,說出自己的發現。最后兩人一組,分別用耳朵和用聽診器聽對方心跳的聲音,對比結果。 設計意圖:用感官觀察和用工具觀察到的效果是不一樣的,運用觀察工具,可以使我們獲取更多事物的特征信息。任務3 名稱:認識更多觀察工具 閱讀圖文資料,學習人們研發制造的各種觀察工具及其用途。再通過視頻了解更多的觀察工具。 設計意圖:了解生活中有很多不同功能的觀察工具,可以大大提升人們的觀察本領。第3課時 任務1 名稱:游戲導入,揭示主題 播放《小手拍拍》,學生邊聽兒歌邊指指感官;再提問感冒鼻塞時吃東西沒味道的原因,最后讓學生前后兩次品嘗果蔬,引導學生明白要真正品果蔬的味道需要同時動用鼻子和舌頭兩種感官。 設計意圖:游戲中初步體驗對事物的觀察常常通過多感官一起 “工作”來實現。任務2 名稱:感受多種感官運用的重要性 運用感官多方面觀察蠟燭并描述蠟燭的特點,感受多種感官運用的重要性。 嘗試用所學知識解釋喝藥時為什么會捏住鼻子。 設計意圖:認識到從多個角度觀察事物,可以更加全面、準確地認識它。任務3 名稱:生活中多種感官共同“工作”的案例 閱讀挑選西瓜和中醫看病的案例,了解人們是如何運用多種感官解決問題的。 設計意圖:調用多感官觀察能力在生活中能幫助人們解決很多實際問題。四、單元學習評價設計評價要素 針對單元整體描述評價內容 第1課時:認識感官 1.回顧生活經驗,在討論基礎上,引出感官的概念。 2.以游戲形式,分別運用不同感官,認識各感官的功能。 3.閱讀并交流動物的特殊感官。 第2課時:借助工具觀察 1.分別用眼睛、放大鏡、簡易顯微鏡觀察自己的指紋,用耳朵和聽診器分別去聽心跳聲,進一步感知借助工具觀察與感官直接觀察的區別。 2.閱讀資料,知道人們發明制造了各種觀察工具。 第3課時:感官總動員 1.游戲體驗,感受單獨使用某種感官品嘗果蔬,不能對它是什么作出準確判斷。細致地觀察蠟燭,從多方面進行描述。 2.閱讀:挑西瓜和中醫診病。評價指標 第1課時:認識感官 1.知道眼睛、鼻子、耳朵、舌頭、皮膚都是人體的感覺器官(感官),通過觀察活動認識不同感官的功能。(科學觀念) 2.能在教師指導下,利用各種感官分別觀察物體的主要特征,通過口述、畫圖等方式表達自己的想法。(科學思維) 3.會細致、全面、有條理地觀察并描述物體在顏色、形狀、聲音、氣味、味道、粗糙光滑、冷熱等方面的特點。(探究實踐) 4.養成仔細觀察、樂于表達、耐心傾聽的好習慣。(責任態度) 第2課時:借助工具觀察 1.知道使用簡單工具可以更細致、更全面地觀察到事物的更多細節,認識利用工具帶來的便利, 理解使用合適的工具能補充感官觀察的不足。(科學觀念) 2.學會通過觀察指紋、聽心跳活動比較直接使用感官觀察和借助工具觀察結果的不同。(科學思維) 3.能利用各種觀察工具進行觀察,學會正確使用放大鏡、顯微鏡和聽診器,體會觀察工具的重要性。(科學探究) 4.能在游戲的驅使下,激發對更清楚地看指紋、更清楚地聽聲音的探究興趣,主動思考探究方法。能如實記錄觀察到的信息,嘗試從不同的角度認識觀察工具,樂于分享和表達自己的想法。(責任態度) 第3課時:感官總動員 1.知道要全面認識一個事物,需要動用多種感官;知道感官總是在同時起作用。(科學觀念) 2.初步具有從不同角度描述、記錄觀察結果。(科學思維) 3.通過品嘗果蔬和觀察蠟燭活動,嘗試發現并交流事物的不同特點。(科學探究) 4.對常見的物體的外在特征表現出探索興趣。(責任態度)評價方法 課上評價 1.教師激勵評價 2.學生自我反思評價 3.成果展示,學生互評:贊賞性評價和質疑性評價 5.使用評價量化表,延時評價 課后評價 1.課時作業 2.單元測試五、單元作業設計一、選一選,將正確的序號填寫在括號。 1.下列感官中,我們用( )是來聽聲音。 2.檢測桌面平整不平整,我們可以( ) A.用鼻子聞一聞 B.用耳朵聽一聽 C.用手摸一摸 3.生病時,如果捏住鼻子喝藥,會感覺藥的味道( ) A.濃一些 B.淡一些 C.不變 4.指紋有( )、箕形紋和斗型紋。 A.弓形紋 B.杯形紋 C.斑馬紋 5.我們可以通過( )來感知物體的輕重。 A.鼻子 B.眼睛 C.手 6.人體好像一個“暗箱”,醫生通過( )聽心跳和呼吸聲來判斷身體是否健康。 A.助聽器 B.聽診器 C.藍牙耳機 7.用放大鏡觀察物體時,可以使物體更( )。 A.縮小 B.模糊 C.清楚 8.我們不能用放大鏡觀察( ) A.圖片 B.太陽 C.課本 9.我們用( )能看到遠處的物體。 A.太陽鏡 B.放大鏡 C.望遠鏡 10.下面( )不是用耳朵聽到的。 A.下雨聲 B.草叢里有一只足球 C.鳥叫聲 【參考答案】 CCBA CBCB CB 二、判斷題,正確的打√,錯誤的打 。 1.看看紋路是否清晰也是選西瓜的時候可用的方法。( ) 2.高空中的老鷹靠感官發現地面的田鼠。( ) 3.用肉眼觀察大拇指發現指紋很細。( ) 4.醫生使用聽診器,可以聽得更清楚。( ) 5.不認識的東西我們也可以去聞一聞、嘗一嘗。( ) 6.助聽器也屬于觀察工具。( ) 7.觀察燃燒的蠟燭時,不用擔心被火苗或者蠟燭油燙傷。( ) 8.皮膚是人體最大的感覺器官。( ) 9.眼睛、耳朵、鼻子、舌頭、皮膚都是感官。( ) 10.鷹能聞出極其微弱的氣味。( ) 【參考答案】 √√√√ √√ √√ 三、連一連,請將指紋的形狀與正確的名稱相連。 弓形紋 斗形紋 箕形紋 【參考答案】 四、簡答題 簡述感官眼睛和耳朵的作用。 【參考答案】 眼睛觀察物體的大小、形狀、顏色、遠近;耳朵聽聲音的大小、高低、強弱。 五、實驗題 請根據實驗提示完成實驗的過程和結論。 1.觀察燃燒前的蠟燭: 2.觀察燃燒中的蠟燭: 3通過觀察燃燒前和燃燒中的蠟燭,我們知道了觀察一種物體的特征需要一 種感官。 【參考答案】 1. 2. 3.多種六、單元教學結構圖感官:眼 耳 鼻 舌 皮膚 用感官觀察 觀察工具:望遠鏡 顯微鏡 B超 夜視儀 感官合作七、反思性教學改進(實施后填寫)實施后填寫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共29張PPT)第2課時借助工具觀察(蘇教版)一年級上01教學目標內容總覽02新知導入03探究新知04課堂練習05課堂總結06作業布置教學目標知道使用簡單工具可以更細致、更全面地觀察到事物的更多細節,認識利用工具帶來的便利,理解使用合適的工具能補充感官觀察的不足。0102學會通過觀察指紋、聽心跳活動比較直接使用感官觀察和借助工具觀察結果的不同。03能利用各種觀察工具進行觀察,學會正確使用放大鏡、顯微鏡和聽診器,體會觀察工具的重要性。科學觀念04能在游戲的驅使下,激發對更清楚地看指紋、更清楚地聽聲音的探究興趣,主動思考探究方法。能如實記錄觀察到的信息,嘗試從不同的角度認識觀察工具,樂于分享和表達自己的想法。科學思維探究實踐態度責任新知導入還記得人的感官有哪些?分別屬于什么器官?它們用來做什么?感官器官作用眼睛視覺看耳朵聽覺聽舌頭味覺嘗鼻子嗅覺聞皮膚觸覺摸新知導入觀察圖片,他們在做什么?用放大鏡觀察藥盒上的小字。放大鏡,能放大物體的圖像,看得更清楚。新知導入這位同學使用什么工具觀察葉子?簡易顯微鏡簡易顯微鏡,比放大鏡的放大倍數更多,看到的圖片更細致。探究新知用感官和用工具觀察結果的不同每人一把放大鏡,玩一玩,怎樣才能把身邊物體放大看清楚?在眼睛和物體之間,前后移動放大鏡。探究新知用感官和用工具觀察結果的不同簡易顯微鏡怎么使用?(跟老師一起操作)(1)打開開關, 鏡頭緊貼觀察物。(2)眼睛緊貼觀察孔。(3)調節旋鈕直到看清楚。探究新知用感官和用工具觀察結果的不同請用下面三種方法觀察左手大拇指有什么不同?一圈圈的螺紋紋路變粗,凹凸感更強紋路間距增大,凸凹程度更大,還看到一些小點用眼睛看用放大鏡看用顯微鏡看探究新知用感官和用工具觀察結果的不同你的左手大拇指的指紋像哪個圖 探究新知用感官和用工具觀察結果的不同有同心圓形,看上去像水中漩渦的,叫斗形紋;紋形像弓一樣,叫弓形紋。紋線是一邊開口的,就像簸箕似的,叫箕形紋。這些指紋看上去像什么?能根據形狀給它起個名字?探究新知用感官和用工具觀察結果的不同溫馨提示不能用放大鏡看太陽。探究新知用感官和用工具觀察結果的不同嘗試用放大鏡、簡易顯微鏡觀察身邊的物品,你有什么新發現?把觀察到的圖像畫下來探究新知用感官和用工具觀察結果的不同通過觀察比較,我們發現:帽子 課本封面放大鏡簡易顯微鏡展示交流一下自己的觀察結果。使用不同工具,觀察結果不同。工具越先進,觀察得越細致。探究新知用感官和用工具觀察結果的不同熟悉這種聲音嗎?探究新知用感官和用工具觀察結果的不同心臟是人體重要器官,你能找到心臟的位置嗎?人體左上方探究新知用感官和用工具觀察結果的不同用手摸摸自己的心臟有什么感覺?心臟在跳動探究新知用感官和用工具觀察結果的不同兩人一組,互相用耳朵對方心跳的聲音,你聽到了什么?微弱的咚咚聲探究新知用感官和用工具觀察結果的不同醫生是用什么工具聽心跳聲的?聽診器探究新知用感官和用工具觀察結果的不同聽診器怎么使用?探究新知用感官和用工具觀察結果的不同兩人一組,互相使用聽診器聽對方心跳聲,聽到了什么?和用耳朵直接聽有什么不同?咚咚聲非常清楚探究新知認識更多觀察工具為了能更好地觀察事物,人們研發并制造了各種觀察工具。閱讀教材圖文資料,人們研發制造哪些觀察工具?望遠鏡:能觀察到遠處的物體。探究新知認識更多觀察工具顯微鏡:能觀察到肉眼看不到的微小物體。B超:可窺測身體內部,將收集到的信息轉化為圖像。夜視儀:可在夜間觀察物體。探究新知認識更多觀察工具觀看視頻,你又知道哪些觀察工具?課堂練習判斷題1.使用顯微鏡時,鏡頭要緊貼觀察物。( )2.使用放大鏡時要來回移動放大鏡,直到看清楚。( )3.用放大鏡看太陽更清楚。( )4.醫生利用聽診器,不能聽得更清楚。( )5.用肉眼觀察大拇指發現指紋很細。( )√√ 1.用放大鏡觀察物體時,可以使物體更( )。A.縮小 B.模糊 C.清楚2.我們用( )能看到遠處的物體。A.太陽鏡 B.放大鏡 C.望遠鏡3.人體好像一個“暗箱”,醫生通過( )聽心跳和呼吸聲來判斷身體是否健康。A.助聽器 B.聽診器 C.藍牙耳機課堂練習選擇題CCB課堂總結通過這節課的學習,我們知道使用簡單工具可以更細致、更全面地觀察到事物的更多細節,認識利用工具帶來的便利,理解使用合適的工具能補充感官觀察的不足。作業布置了解司機借助哪些工具觀察車輛四周的情況。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讓備課更有效www.21cnjy.comThanks!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大單元整體教學】2.5《借助工具觀察》課時教案.docx 【大單元整體教學】2.5《借助工具觀察》課時課件.pptx 【大單元整體教學】第二單元《用感官觀察》整體設計.docx 借助工具觀察:視覺.mp4 心跳.wav 正確使用聽診器.mp4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