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17張PPT)2.1 課時2 聲速第二章 聲現象1.知道聲音在不同介質中傳播的速度不同。2.理解聲速的概念,能夠解釋回聲產生原因。3.了解人類聽到聲音的過程;知道骨傳導的原理和應用.。下雨天打雷時,是否在看到閃電的同時聽到雷聲 事實上閃電和雷鳴是同時發生的,但我們卻是先看到閃電,后聽到雷聲。這是為什么呢?說明遠處的聲音傳到我們耳朵需要一段時間。聲音的傳播需要時間,也就是聲音是以一定的速度傳播的。1、聲速表示聲音傳播的快慢;它的大小等于聲音在每秒內傳播的距離。聲速=米(m)秒(s)米/秒(m/s)路程時間v=st聲 速一一些介質中的聲速介質 聲速/(m·s-1) 介質 聲速/(m·s-1)空氣(0 ℃) 331 海水(25 ℃) 1 531空氣(15 ℃) 340 冰 3230空氣(25 ℃) 346 銅(棒) 3 750軟木 500 大理石 3 810煤油(25 ℃) 1 324 鋁(棒) 5 000水(常溫) 1 500 鐵(棒) 5 200(1)聲音在不同的介質中傳播快慢不同,聲音在固體、液體、氣體中的傳播速度的關系(一般)為:v固>v液>v氣。(2)聲音傳播的快慢與溫度有關,在空氣中,聲速隨氣溫的升高而增大。由上可知影響聲速的因素有介質的種類和介質的溫度。(3)聲速與介質的溫度有關。15 ℃時空氣中 的聲速為340 m/s。聲音在傳播過程中,如果遇到障礙物,就會被反射回來,反射回來的聲音叫回聲。我們對著遠處的高墻或山崖大喊一聲后聽到的聲音,就是反射回來的聲音。回 速二為什么對著遠處的山崖喊話能聽到回聲?為什么在教室內說話聽不到回聲?回聲是聲音遇到障礙物被反射回來形成的一種現象。要想把原聲與回聲區別開,從發出聲音到返回耳朵的時間要大于0.1 s。當障礙物離聲源太近時,聲波很快被反射回來,回聲與原聲混在一起,人們分辨不出原聲和回聲,但是會覺得聲音更響亮。提出問題交流與討論人耳能區分回聲與原聲的條件①回聲到達人耳比原聲晚0.1s以上時人耳可以清晰分辨出原聲和回聲(當聲速為340m/s時,障礙物距人耳至少為17m)。②當障礙物離得太近時,聲波很快被反射回來,回聲與原聲疊加在一起,使原聲加強,會使聲音更響亮。音樂廳中常用這種原理使演奏的效果更好。聲音0.1s內通過的距離s=vt=340m/s ×0.1s=34m所以人距發聲體距離至少s0=17m①加強原聲:當障礙物離得太近時,聲波很快被反射回來,回聲與原聲混在一起,此時人們分辨不出原聲和回聲,但是會覺得聲音更響亮.音樂廳中常用這種原理使演奏的效果更好.回聲的應用②回聲測距:當聲源靜止時,聲音從出發到再次回到聲源處所走過的距離,是聲源到障礙物距離的兩倍,即: .同學們聽過聽聲辨位嗎,我們是如何做到聽聲辯位的呢?通常,聲音傳到兩個耳朵的路程不同,因此同一個聲音被人感知時存在時間差、音量差、音色差等區別,我們正是靠這些不同去辨別聲源位置的,這就是雙耳效應。若一個聲音不存上述這些差別,則我們可以判斷出聲音來自正前/后方。雙耳效應生物課上我們已經學習了人們感知聲音的基本過程:外界傳來的聲音引起鼓膜振動,這種振動經過聽小骨傳給相應的感覺細胞,這些細胞通過聽覺神經把信號傳給大腦,人就聽到了聲音。在這個過程中,任何部分發生障礙(例如鼓膜、聽小骨或聽覺神經損壞),人都會失去聽覺。如果只是傳導障礙,而又能夠想辦法通過其他途徑將振動產生的信號傳遞給聽覺神經,那么人也能夠感知聲音。例如,聲音通過頭骨、頜骨也能傳到聽覺神經,引起聽覺。聲音的這種傳導方式叫作骨傳導。骨傳導人耳聽到聲音的過程:我們聽到聲音的途徑聲波鼓膜振動聽小骨及其他組織聽覺神經大腦聽小骨耳廓外耳道鼓膜鼓室咽鼓管前庭半規管耳蝸人耳的構造聲速與回聲聲速:15 ℃時v聲=340 m/s聲速與介質的溫度、種類、狀態有關人耳聽到回聲的條件1.地震發生后被埋在廢墟里的人自救的一些措施,切實可行的是( )A.大聲呼救B.靜等救援人員來救C.用硬物敲擊墻壁或樓板,向營救人員求救D.見縫就鉆,從廢墟中爬出來C2. 在北京天壇天心石上講話,會覺得聲音特別洪亮,這是因為 ( )A.講話時沒有障礙物,所以覺得特別洪亮B.天壇特別安靜,所以講話時覺得特別洪亮C.講話時天心石發生振動,使聲音變得洪亮D.講話時聲波遇到障礙物后反射形成回聲,加強了原聲D3. 小明到千山旅游,他站在一個山谷中,他拍手后經過 0.5 s 聽到右邊山坡反射回來的聲音,又經過1 s聽到左邊山坡反射回來的聲音.這個山谷的寬度大約是多少 解:拍手聲傳播到右邊山坡所用的時間t1=×0.5 s=0.25 s,人到右邊山坡的距離s1=340 m/s×0.25 s=85 m,拍手聲傳播到左邊山坡所用的時間t2=×(0.5 s+1 s)=0.75 s,人到左邊山坡的距離s2=340 m/s×0.75 s=255 m,該山谷的寬度s=s1+s2=85 m+255 m=340 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