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29張PPT)第三章 相互作用——力16章末復(fù)習2能對彈力和摩擦力進一步分析.3熟練掌握受力分析的方法,進一步鞏固共點力平衡問題的解題方法.1全面復(fù)習本章基本知識,形成知識網(wǎng)絡(luò).彈力和摩擦力的進一步分析彈力與摩擦力的區(qū)別與聯(lián)系觀察與思考 彈力 摩擦力區(qū)別 產(chǎn)生條件 (1)相互接觸 (2)發(fā)生彈性形變 (1)相互擠壓(2)接觸面粗糙(3)兩物體有相對運動或相對運動趨勢方向 與物體發(fā)生彈性形變的方向相反: (1)支持力、壓力的方向垂直于接觸面 (2)繩子拉力沿繩指向收縮的方向 與相對運動或相對運動趨勢的方向相反,與物體運動方向無關(guān)大小 (1)彈簧彈力:胡克定律 (2)發(fā)生微小形變物體的彈力:平衡 狀態(tài) (1)靜摩擦力用平衡狀態(tài)判斷(2)滑動摩擦力:Ff=μFN聯(lián)系 產(chǎn)生條件 無彈力,就無摩擦力;有彈力,未必有摩擦力;有摩擦力,必有彈力方向 同一個接觸面的彈力和摩擦力方向一定互相垂直大小 接觸面一定時:(1)壓力越大,則滑動摩擦力越大,(2)靜摩擦力大小與壓力大小無關(guān),但壓力越大,最大靜摩擦力越大1.(2022·河北師范大學附屬中學高一期中)下列關(guān)于摩擦力的說法正確的是A.靜止在粗糙水平面上的物體一定受到靜摩擦力的作用B.靜止的物體一定不會受到滑動摩擦力的作用C.運動的物體可能受到靜摩擦力的作用D.接觸面一定時,壓力變大時,摩擦力一定變大√物體靜止是指相對地面靜止,可能與另一物體之間有相互擠壓存在彈力,同時發(fā)生相對滑動,則物體雖對地靜止,卻可能受另一物體的滑動摩擦力,故A、B錯誤;物體運動是指相對地面運動,卻可能與另一物體間有彈力且相對靜止,同時有相對運動趨勢,則它會受另一物體的靜摩擦力作用,故C正確;接觸面一定時,壓力變大,滑動摩擦力或最大靜摩擦力會變大,但靜摩擦力可能保持不變,故D錯誤.2.(2022·仁壽第一中學高一期中)如圖所示,滑塊A、B疊放在水平面上,用一水平繩將滑塊B系于豎直墻面上,用水平力F=20 N將滑塊A向右勻速拉出.已知,滑塊A的重力為GA=40 N,滑塊B的重力GB=20 N,滑塊A、B之間的動摩擦因數(shù)為μ1,滑塊A與水平面之間的動摩擦因數(shù)為μ2,且μ1 =2μ2.求動摩擦因數(shù)μ1的大小.答案 0.4A上表面受的摩擦力為Ff1=μ1GBA下表面所受摩擦力為Ff2=μ2(GA+GB)要使A物體被勻速拉出,必須滿足F=Ff1+Ff2,又μ1=2μ2代入數(shù)據(jù)得μ1=0.4.受力分析1.受力分析的一般步驟觀察與思考2.受力分析的方法——整體法和隔離法3.受力分析時應(yīng)注意的問題(1)只分析研究對象所受的力,不分析研究對象對其他物體施加的力;不要把作用在其他物體上的力錯誤地通過“力的傳遞”作用在研究對象上.(2)如果一個力的方向難以確定,可以用假設(shè)法分析.(3)合力和分力不能重復(fù)地列為物體所受的力;因為合力與分力是等效替代關(guān)系.(4)受力分析一定要結(jié)合物體的運動狀態(tài),特別是物體處于臨界狀態(tài)的受力分析.3.如圖所示,畫出a的受力圖答案 4.(多選)如圖所示,質(zhì)量為m的木塊A放在質(zhì)量為M的三角形斜劈上,現(xiàn)用大小均為F、方向相反的水平力分別推A和B,它們均靜止不動,則A.A與B之間一定存在摩擦力B.B與地面之間可能存在摩擦力C.B對A的支持力可能小于mgD.地面對B的支持力的大小一定等于(M+m)g√√對A、B整體受力分析,如圖所示,受到重力(M+m)g、支持力FN和已知的兩個推力,對于整體,由于兩個推力剛好平衡,故整體與地面間沒有摩擦力,且有FN1=(M+m)g,故B錯誤,D正確;再對木塊A受力分析,至少受重力mg、已知的推力F、B對A的支持力FN2,當推力F沿斜面的分力大于重力沿斜面的分力時,摩擦力的方向沿斜面向下;當推力F沿斜面的分力小于重力沿斜面的分力時,摩擦力的方向沿斜面向上;當推力F沿斜面的分力等于重力沿斜面的分力時,摩擦力為零.在垂直斜面方向上有FN2=mgcos θ+Fsin θ(θ為斜劈傾角),由于F、θ未知,故B對A的支持力可能小于mg,故A錯誤,C正確.共點力作用下物體的平衡1.共點力作用下的靜態(tài)平衡問題 受力情景 注意事項 特點合成法 物體受三個力作用而平衡 兩力的合力與第三個力等大、反向 對于物體所受的三個力,有兩個力相互垂直或兩個力大小相等的平衡問題求解較簡單力的三角形法 物體在三個力的作用下保持平衡 物體處于平衡狀態(tài),三個力首尾順次相連,構(gòu)成封閉三角形 幾何關(guān)系易分析,可直觀找出物體所受各力之間的幾何關(guān)系觀察與思考正交 分解法 物體受三個或三個以上的力作用而平衡 選坐標軸時應(yīng)使盡量多的力與坐標軸重合 對于物體受三個以上的力處于平衡狀態(tài)的問題求解較方便2.共點力作用下的動態(tài)平衡問題 適用情景 注意事項 特點圖解法 適用于三個力作用下的動態(tài)平衡問題的定性判斷,如其中一個力大小方向不變,另一力方向不變,或兩個力大小相等 根據(jù)平行四邊形定則或三角形定則畫出力的矢量圖,畫各個力的大小和方向時要規(guī)范 可形象直觀地根據(jù)表示力的有向線段的長度或方向變化,判斷出力的大小或方向的變化解析法 適用于三個力或三個以上力的動態(tài)平衡問題的定量分析,能列出平衡方程,得到兩個力間的函數(shù)關(guān)系 平衡方程需適用于整個動態(tài)變化過程,如果不適用,可分段分析 一般會涉及到一個變化角度的三角函數(shù),通過數(shù)學關(guān)系判斷兩個力間的變化規(guī)律圖解法 和解析 法綜合 解決 單獨使用圖解法或解析法無法求解時,可綜合兩種方法解決問題.如相似三角形法,適用于三個力作用下的動態(tài)平衡問題,其中一個力大小方向均不變,另外兩個力方向變化 要找準結(jié)構(gòu)三角形,列比例式時,各邊對應(yīng)關(guān)系要確保準確無誤,需注意三角函數(shù)的極值問題 有非常明顯的幾何關(guān)系存在,題目出現(xiàn)頻率相對要低,但除卻該方法外很難解決此類問題5.如圖所示,光滑半球形容器固定在水平面上,O為球心.一質(zhì)量為m的滑塊,在水平力F的作用下靜止于P點,設(shè)滑塊所受支持力為FN,OP與水平方向的夾角為θ.下列關(guān)系式正確的是√方法一:合成法方法二:力的三角形法如圖所示,將滑塊受的三個力組成封閉直角三角形,解直角三角形得方法三:正交分解法將滑塊受的力沿水平、豎直方向分解,如圖所示.有F-FNcos θ=0,F(xiàn)Nsin θ-mg=06.(多選)如圖所示,柱面光滑的半圓柱倒扣在地面上,右側(cè)地面上固定的豎直桿上端有輕質(zhì)光滑定滑輪P,定滑輪與半圓柱最高點等高,跨過定滑輪的輕繩一端連接小球A放置在半圓柱上,另一端固定在豎直墻壁上Q點,將重物B用光滑輕質(zhì)掛鉤掛在輕繩上P、Q之間,整個系統(tǒng)處于靜止狀態(tài).滑輪大小不計,A、B均可視為質(zhì)點,現(xiàn)將半圓柱緩慢向左移動一小段距離,系統(tǒng)仍處于靜止狀態(tài),下列說法正確的是A.繩對小球A的拉力減小B.半圓柱對小球A的彈力不變C.掛鉤上升D.半圓柱與地面間的靜摩擦力減小√√對小球A受力分析,如圖甲所示則有FT1=mAgcos θFN1=mAgsin θ半圓柱緩慢向左移時,θ逐漸增大,可知,繩對小球A的拉力FT1減小,半圓柱對小球A的彈力FN1增大,A正確,B錯誤;同一根輕繩上彈力大小處處相等,對重物B與輕質(zhì)掛鉤受力分析如圖乙所示方法一:解析法由平衡條件和幾何關(guān)系可知2FT1cos α=mBgFT1減小,則cos α增大,α必定減小,則掛鉤下降,C錯誤.方法二:圖解法掛鉤兩側(cè)繩拉力的合力為FT合,由平衡條件可知FT合與mBg等大反向,如圖丙所示,由圖可知,當FT合不變,拉力FT1減小時,α必定減小,則掛鉤下降,C錯誤;對半圓柱與小球A整體受力分析如圖丁所示則有Ff=FT繩對整體的拉力FT減小,則半圓柱與地面間的靜摩擦力減小,D正確.(共23張PPT)第三章 相互作用——力14專題:整體法與隔離法2能夠用整體法和隔離法處理共點力作用下多個物體的平衡問題.1知道整體法和隔離法,能靈活運用整體法和隔離法處理問題.重難點整體法與隔離法在受力分析中的應(yīng)用1.整體法就是把幾個物體視為一個整體,受力分析時,只分析這一整體之外的物體對整體的作用力(外力),不考慮整體內(nèi)部物體之間的相互作用力(內(nèi)力).2.隔離法就是把要分析的物體從相關(guān)的物體系統(tǒng)中隔離出來,只分析該物體以外的物體對該物體的作用力,不考慮該物體對其他物體的作用力.3.(1)當只涉及系統(tǒng)而不涉及系統(tǒng)內(nèi)部某些物體的力和運動時,一般可采用整體法.(2)為了弄清系統(tǒng)內(nèi)某個物體的受力和運動情況,一般可采用隔離法.觀察與思考(3)對于連接體問題,多數(shù)情況既要分析外力,又要分析內(nèi)力,這時我們可以采取先整體(解決外力)后隔離(解決內(nèi)力)的交叉運用方法,當然個別情況也可采用先隔離(由已知內(nèi)力解決未知外力)再整體相反的運用順序.1.(多選)有三個相同的物體甲、乙、丙疊放在一起,置于粗糙水平地面上,物體之間均不光滑,如圖所示.現(xiàn)用一水平力F作用在乙上,三個物體仍保持靜止,下列說法正確的是A.丙受到地面的摩擦力大小為F, 方向水平向左B.甲受到水平向右的摩擦力作用C.乙對丙的摩擦力大小為F,方向水平向右D.丙對乙的摩擦力大小為F,方向水平向右√√以甲、乙、丙整體為研究對象,此整體在水平方向上平衡,因此丙受到地面的摩擦力大小等于拉力F,方向水平向左,A項正確;以甲為研究對象,在水平方向上不受力,B項錯誤;乙對丙的摩擦力與丙對乙的摩擦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以甲、乙整體為研究對象,可知丙對乙的摩擦力大小等于F,方向水平向左,由牛頓第三定律可知,C項正確,D項錯誤.2.(2022·濮陽一高高一期中)如圖所示,物塊A、B處于靜止狀態(tài),已知豎直墻壁粗糙,水平地面光滑,則物塊A和B的受力個數(shù)分別為A.3和3B.3和4C.4和4D.4和5√由整體分析可知,A、B整體受到地面向上的支持力、重力,墻壁對A、B無彈力;分別隔離A、B分析:A受重力、B對A的支持力和B對A的摩擦力共3個力;B受重力、A對B的壓力、A對B的摩擦力、地面對B的支持力共4個力,故B正確,A、C、D錯誤.整體法和隔離法在平衡問題中的應(yīng)用當系統(tǒng)處于平衡狀態(tài)時,組成系統(tǒng)的每個物體都處于平衡狀態(tài),選取研究對象時要注意整體法和隔離法的結(jié)合.一般地,求系統(tǒng)內(nèi)部間的相互作用力時,用隔離法;求系統(tǒng)受到的外力時,用整體法,具體應(yīng)用中,應(yīng)將這兩種方法結(jié)合起來靈活運用.觀察與思考3.用三根細線a、b、c將重力均為G的兩個小球1和2連接并懸掛,如圖所示.兩小球處于靜止狀態(tài),細線a與豎直方向的夾角為30°,則√將兩球和細線b看成一個整體,設(shè)細線a對小球1的拉力大小為Fa,細線c對小球2的拉力大小為Fc,受力如圖所示.對小球2根據(jù)共點力的平衡條件可知細線b對其拉力大小為4.(多選)(2022·西安市第三中學高一期中)如圖所示,在傾斜的滑桿上套一個質(zhì)量為m的圓環(huán),圓環(huán)通過輕繩拉著一個質(zhì)量為M的小球,在圓環(huán)沿滑桿向下勻速滑動的過程中.則A.環(huán)只受三個力作用B.環(huán)一定受四個力作用C.桿對環(huán)的作用力方向垂直于桿D.桿對環(huán)的作用力大小為(m+M)g√√對環(huán)和小球的整體,由平衡知識可知,桿對環(huán)的作用力方向應(yīng)該豎直向上,與環(huán)和小球的重力之和等大反向,即桿對環(huán)的作用力大小為(m+M)g,選項C錯誤,D正確;隔離圓環(huán)進行受力分析,如圖所示,環(huán)受重力、細線豎直向下的拉力、滑桿的支持力和摩擦力,共四個力的作用,選項A錯誤,B正確.5.(2022·德州市高一期末)如圖所示,整個裝置處于靜止狀態(tài),球Q光滑,若用外力使MN保持豎直并且緩慢地向右移動,在Q落到地面以前發(fā)現(xiàn)P始終保持靜止,在此過程中下列說法正確的是A.MN對Q的彈力逐漸減小B.地面對P的摩擦力逐漸增大C.地面對P的彈力變小D.PQ之間的彈力逐漸減小√對球Q進行受力分析,其受重力、P對Q的彈力F2和MN對Q的彈力F1,如圖根據(jù)共點力平衡條件MN保持豎直并且緩慢地向右移動,角θ不斷變大,則F1變大,F(xiàn)2變大.故A、D錯誤;在Q落到地面以前,P始終保持靜止,把P、Q看成整體受力分析,受重力、地面的支持力FN、地面的摩檫力Ff和MN的彈力F1,如圖根據(jù)共點力平衡條件F1=Ff,G=FN由于F1變大,則Ff變大,F(xiàn)N不變,故B正確,C錯誤.6.粗糙水平地面上放置一個截面為半圓的柱狀物體A,A與墻壁之間再放一光滑圓球B,整個裝置處于靜止狀態(tài).已知A、B的質(zhì)量分別為M和m,圓球B和半圓的柱狀物體A的半徑均為r,已知A的圓心到墻角的距離為2r,重力加速度為g.求:(1)物體A受到地面的支持力大小;答案 (M+m)g 對A、B整體受力分析,如圖甲所示,由平衡條件得FNA=(M+m)g.(2)物體A受到地面的摩擦力.對B受力分析,如圖乙所示,由平衡條件得FNABcos θ-mg=0,F(xiàn)NABsin θ-FNB=0,(共29張PPT)第三章 相互作用——力9專題:力的合成2學會畫力的圖示和示意圖,用作圖法和計算法求共點力的合力.1知道什么是標量,什么是矢量,掌握矢量運算的法則——平行四邊形定則(三角形定則),總結(jié)出合力大小的范圍.重點重難點合力與分力的大小關(guān)系(課本第75頁第1題)有兩個力,一個是10 N,一個是2 N,它們的合力有可能等于5 N、10 N、15 N嗎?合力的最大值是多少?最小值是多少?答案 當兩力方向相同時合力最大,等于兩力大小之和,當兩力方向相反時合力最小,數(shù)值上等于兩力大小之差,方向與數(shù)值大的力方向相同.若兩力成一定夾角,由平行四邊形定則可知,合力數(shù)值在最小值和最大值的范圍之間,根據(jù)以上分析,10 N和2 N的合力F的大小范圍為 8 N≤F≤12 N,所以這兩個力合力的最大值是12 N,最小值是8 N,它們的合力可以等于10 N而不可能等于5 N、15 N.觀察與思考[知識梳理]1.矢量和標量(1)矢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相加時遵從平行四邊形定則的物理量.(2)標量:只有大小,沒有方向,相加時遵從算術(shù)法則的物理量.2.合力與分力的大小關(guān)系兩分力大小不變時,合力F隨兩分力夾角θ的增大而減小,隨θ的減小而增大.(0°≤θ≤180°)(1)兩分力同向(θ=0°)時,合力最大,F(xiàn)=F1+F2,合力與分力同向.(2)兩分力反向(θ=180°)時,合力最小,F(xiàn)=|F1-F2|,合力的方向與較大的一個分力的方向相同.(3)合力的取值范圍:|F1-F2|≤F≤F1+F2.1.如圖所示,矢量合成時遵從平行四邊形定則,平行四邊形的一半是三角形,求合力時能否只畫三角形呢?思考與討論答案 可以.只要把表示原來兩個力的矢量首尾相接,然后從第一個力的箭尾向第二個力的箭頭畫一個矢量(如圖所示),這個矢量就表示原來兩個力的合力.2.合力一定大于某一個分力嗎?答案 合力大小可能大于某一分力,可能小于某一分力,也可能等于某一分力.3.如果三個力可以構(gòu)成三角形,合力的最大值和最小值是多少?如果構(gòu)不成三角形,如何求合力的最小值呢?試舉例說明.答案 如果三個力可以構(gòu)成三角形,合力最小值為0,最大值為三力之和.如果構(gòu)不成三角形,將較小的兩個力加起來和最大的力求差即為合力的最小值.如三個力的大小分別為F1=2 N、F2=3 N、F3=10 N,則這三個力的合力最小值為Fmin=F3-(F2+F3)=5 N.1.兩個力F1和F2間的夾角為θ(0≤θ≤180°),兩力的合力為F,以下說法正確的是A.若F1和F2大小不變,則θ角越大,合力F就越大B.合力F總比F1和F2中的任何一個力都大C.如果夾角θ不變,F(xiàn)1大小不變,只要F2增大,合力F就必然增大D.如果夾角θ不變,F(xiàn)1大小不變,F(xiàn)2增大,合力F可能增大,也可能減小√由平行四邊形定則可知,若F1和F2大小不變,θ角越大,則合力F就越小,選項A錯誤;若兩個力方向相反,則合力F可能比F1、F2都小,選項B錯誤;如果兩力之間的夾角θ不變,F(xiàn)1大小不變,F(xiàn)2增大,則合力F可能增大,也可能減小,選項C錯誤,D正確.2.兩個共點力的大小分別為F1=15 N,F(xiàn)2=8 N,它們的合力大小不可能等于A.9 N B.25 NC.8 N D.21 N√F1、F2的合力范圍是|F1-F2|≤F≤F1+F2,故7 N≤F≤23 N,不在此范圍的是25 N,故選B.3.如圖所示,大小分別為F1、F2、F3的三個力恰好圍成封閉的直角三角形.下列4個圖中,這三個力的合力最大的是√由矢量合成的法則可知,A中F3、F2首尾相接,其合力F23與F1相同,故三個力的合力的大小為2F1;同理,B中F2、F3的合力F23與F1相反,故三個力的合力大小為0;C中F1、F3的合力F13與F2相同,故三個力的合力的大小為2F2;D中F1、F2的合力F12與F3相同,故三個力的合力的大小為2F3,因為F2是直角三角形的斜邊,所以F2最大,所以合力最大的是C選項.合力的求解如圖所示,一個物體靜止在斜面上,斜面與水平方向的夾角為37°,物體所受斜面的支持力和摩擦力分別為4 N、3 N,你能求出斜面對物體的作用力(合力)的大小嗎?觀察與思考答案 方法一 如圖所示,根據(jù)平行四邊形定則,作出力的圖示,由圖可知,斜面對物體的支持力與摩擦力的合力大小為5 N.方法二 根據(jù)平行四邊形定則,由于FN與Ff間的夾角為90°,根據(jù)勾股定理可得,1.已知兩分力的大小和方向,我們怎么用力的圖示來求合力?思考與討論答案 2.兩分力不共線時,可以根據(jù)平行四邊形定則作出力的示意圖,然后由幾何關(guān)系求解.(1)兩力相互垂直,則合力的大小和方向如何?(2)如圖所示,如果兩個力大小相等,夾角為α,則合力的大小和方向如何?若夾角α=120°,則合力的大小如何?答案 兩個等大的力的合成:平行四邊形為菱形,利用其對角線互相垂直平分的特點可解得F合= ,如圖乙所示.若α=120°,則合力大小等于分力大小,如圖丙所示.4.(課本第75頁第2題)有兩個力,它們的合力為0.現(xiàn)把其中一個向東的6 N的力改為向南(大小不變),它們合力的大小、方向如何?答案 見解析5.如圖所示,兩個人共同用力將一個牌匾拉上墻頭.其中甲用了450 N的拉力,乙用了600 N的拉力,如果這兩個人所用拉力的夾角是90°,求它們的合力.(sin 53°= ,cos 53°= )答案 750 N,方向與甲的夾角為53°方法一 作圖法如圖所示,用圖示中的線段表示150 N的力,用一個點O代表牌匾,依題意作出力的平行四邊形.用刻度尺量出平行四邊形的對角線長為圖示線段的5倍,故合力大小為F=150×5 N=750 N,用量角器量出合力F與F1的夾角約為53°.方法二 計算法設(shè)F1=450 N,F(xiàn)2=600 N,合力為F.作出力的示意圖如圖,由于F1與F2間的夾角為90°,根據(jù)勾股定理,得6.楊浦大橋是繼南浦大橋之后又一座跨越黃浦江的我國自行設(shè)計建造的雙塔雙索面疊合梁斜拉橋,如圖所示.挺拔高聳的208米主塔似一把利劍直刺蒼穹,塔的兩側(cè)32對鋼索連接主梁,呈扇面展開,如巨型琴弦,正彈奏著巨龍騰飛的奏鳴曲.假設(shè)斜拉橋中某對鋼索與豎直方向的夾角都是30°,每根鋼索中的拉力都是3×104 N,那么它們對塔柱形成的合力有多大?方向如何?答案 5.2×104 N,方向豎直向下把兩根鋼索的拉力看成沿鋼索方向的兩個分力,以它們?yōu)猷忂叜嫵鲆粋€平行四邊形,其對角線就表示它們的合力.由對稱性可知,合力方向一定沿塔柱豎直向下.下面用兩種方法計算這個合力的大小:方法一 作圖法(如圖甲所示)自O(shè)點引兩根有向線段OA和OB,它們跟豎直方向的夾角都為30°.取單位長度為1×104 N,則OA和OB的長度都是3個單位長度.量得對角線OC長為5.2個單位長度,所以合力的大小為F=5.2×1×104 N=5.2×104 N.方法二 計算法(如圖乙所示)根據(jù)這個平行四邊形是一個菱形的特點,如圖乙所示,連接AB,交OC于D,則AB與OC互相垂直平分,即AB垂直于OC,且AD=DB、OD=OC.對于直角三角形AOD,∠AOD=30°,而OD= OC,則有F=2F1cos 30°=2×3×104×N≈5.2×104 N.(共26張PPT)第三章 相互作用——力3專題:彈力有無、方向的判斷和大小的計算2學會分析彈力的方向,能正確畫出彈力的示意圖.3會應(yīng)用胡克定律解決實際問題.1掌握彈力有無的判斷方法.難點重點重點彈力方向的確定方法如圖所示,體育課上一同學將靜止在水平地面上的足球踢向固定的木板,分別分析足球靜止在水平地面上和與木板發(fā)生作用時所受彈力是怎樣產(chǎn)生的,方向如何?觀察與思考答案 足球靜止在地面上時,足球壓地面使地面發(fā)生彈性形變,地面要恢復(fù)形變給足球一個豎直向上的彈力;當足球與木板發(fā)生作用時,足球擠壓木板使木板發(fā)生彈性形變,木板要恢復(fù)形變給足球一個垂直于木板方向的彈力.[知識梳理]1.彈力方向與施力物體恢復(fù)形變的方向相同.2.幾種常見彈力方向判斷1.作出如圖所示的四幅圖中A物體所受彈力的示意圖.答案 2.分析如圖所示的四幅圖中小球受到的彈力方向.答案 均豎直向上3.(2022·上海市長寧區(qū)高一期末)三個半徑相同的小球放置于相同的凹形槽上,如圖所示.在圖(1)、圖(2)和圖(3)中,小球的重心分別在球心上方、球心和球心下方,對應(yīng)凹槽對小球兩個彈力之間的夾角分別為θ1、θ2和θ3,三夾角關(guān)系為A.θ1>θ2>θ3B.θ1=θ2=θ3C.θ1<θ2<θ3D.因小球質(zhì)量未知,故無法確定√曲面與點接觸的彈力方向,垂直于接觸點所在的平面,如圖所示根據(jù)幾何關(guān)系可得,凹槽對小球兩個彈力之間的夾角關(guān)系為θ1=θ2=θ3,A、C、D錯誤,B正確.三種彈力的區(qū)別(1)有面垂面、有繩沿繩、有桿不一定沿桿、有重心不一定過重心.(2)輕桿方向:輕桿既可產(chǎn)生拉力,又可產(chǎn)生支持力,輕桿的彈力有時沿著桿的方向,有時不沿桿的方向.如果是轉(zhuǎn)動桿一定沿著桿方向,如果一端是固定桿,不一定沿著桿的方向.(3)繩只能產(chǎn)生拉力,形變消失或改變幾乎不需要時間,彈力可突變.(4)輕桿既可產(chǎn)生拉力,又可產(chǎn)生支持力,形變消失或改變幾乎不需要時間,彈力可突變.(5)彈簧既可產(chǎn)生拉力,又可產(chǎn)生支持力,一般形變變化需要一段時間,彈力不能突變.總結(jié)提升彈力是否存在的判斷方法如圖所示,A、B、C、D四個小球均靜止在光滑的凹面或平面上,你能判斷A和B、C和D之間是否存在彈力嗎?為什么?觀察與思考答案 小球A和B有滑到凹槽底端的趨勢,兩者相互擠壓,存在彈力;小球C和D間不存在彈力,如果存在,小球?qū)o法保持靜止狀態(tài).[知識梳理]1.條件法(1)相互接觸;(2)發(fā)生彈性形變.2.拆除法將與研究對象接觸的物體去掉,看研究對象能否保持原來的狀態(tài).若能保持原來的狀態(tài)說明物體間無彈力作用,否則,有彈力作用.3.假設(shè)法假設(shè)接觸處存在彈力,作出物體的受力圖,再根據(jù)物體能否保持原來的狀態(tài)判斷是否存在彈力.4.效果法如果相互接觸的物體間存在彈力,則該彈力必有相應(yīng)的作用效果(使受力物體發(fā)生形變或使物體運動),然后看物體的受力與物體的運動狀態(tài)是否符合,從而確定物體是否受彈力作用.4.如圖所示的五幅圖中小球A均光滑且靜止,試判斷小球A與各接觸面或繩子、彈簧之間是否有彈力.答案 (1)彈簧對球有彈力.(2)地面對球有彈力,墻壁對球無彈力.(3)地面對球有彈力,墻壁對球無彈力.(4)繩子對球有彈力,斜面對球無彈力.(5)只有豎直方向的繩子對球有彈力.5.(多選)(2022·福州三中高一期中)如圖所示的四幅圖中(A、B圖中為柔軟細線懸掛的小球),所有接觸面均光滑,靜止的a、b 小球之間一定存在彈力的是√√假設(shè)A圖中兩球間有彈力,則小球?qū)⑾騼蛇呥\動,與題矛盾,故a、b間無彈力,故A錯誤;若B圖中兩球間無彈力,則兩個都將向下擺動,說明a、b間有彈力,故B正確;假設(shè)C圖中兩球間有彈力,則a、b兩球水平方向?qū)⑦\動,故a、b間無彈力,故C錯誤;假設(shè)D圖中a對b無彈力,則b必然會沿斜面向下運動,故a、b間有彈力,故D正確.彈力大小的計算一條輕繩承受的拉力達到5 000 N時就會被拉斷,若用此繩進行拔河比賽,兩邊的拉力大小都是3 000 N,則繩子會不會斷?為什么?答案 不會斷,繩子上各點所受的拉力均為3 000 N,小于繩子最大承受的拉力5 000 N,繩子不會被拉斷.觀察與思考6.如圖所示,輕質(zhì)彈簧的兩端在受到兩等大拉力F=2 N的作用下,伸長了2 cm(在彈性限度內(nèi)).下列說法正確的是A.彈簧的彈力為2 NB.彈簧的彈力為4 NC.該彈簧的勁度系數(shù)為50 N/mD.該彈簧的勁度系數(shù)為25 N/m√輕質(zhì)彈簧的兩端均受2 N的拉力作用,彈簧的彈力為:F彈=2 N,A正確,B錯誤;7.如圖所示,兩木塊的質(zhì)量分別為m1和m2,兩輕質(zhì)彈簧的勁度系數(shù)分別為k1和k2,上面木塊壓在上面的輕質(zhì)彈簧上(但不栓接),整個系統(tǒng)處于平衡狀態(tài).現(xiàn)緩慢向上提上面的木塊,直到它剛離開上面的輕質(zhì)彈簧,在此過程中上面木塊移動的距離為√最初狀態(tài)時,設(shè)彈簧k1壓縮量為x1,k2壓縮量為x2.根據(jù)胡克定律:對m1:m1g=k1x1,對m2:k1x1+m2g=k2x2,當上面彈簧恢復(fù)原長時,設(shè)彈簧k2壓縮量為x3(共31張PPT)第三章 相互作用——力10專題:力的分解2會按力的作用效果分解力.3知道正交分解的目的和原則,會根據(jù)實際情況建立合適的直角坐標系將力進行正交分解.1知道力的分解與力的合成互為逆運算,會分析力的分解的定解問題.難點重點重點力的分解 力的分解中的定解問題如圖甲所示,由平行四邊形定則可知,兩個已知力進行合成時,這兩個力的合力是唯一的,如圖乙,如果給你一個已知力,你能把它分解成兩個力嗎?結(jié)果是否也是唯一的呢?觀察與思考答案 一個力可以分解為兩個力,如圖所示,若沒有限制,同一個力可以分解為無數(shù)對大小、方向不同的分力,結(jié)果并不是唯一的.也可以說,如果沒有限制,對于同一條對角線,可以作出無數(shù)個不同的平行四邊形. [知識梳理]1.力的分解:求一個力的分力的過程叫作力的分解.2.力的分解的原則是等效替代,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運算,同樣遵從平行四邊形定則.3.如圖所示,把一個已知力F作為平行四邊形的對角線,與力F共點的平行四邊形的兩個鄰邊就表示力F的兩個分力F1和F2.判斷以下問題中的定解情況.思考與討論(1)已知合力F和兩個分力中的一個分力F2(如圖),另一分力F1有幾個解?答案 1個(2)已知合力F以及一個分力F1的方向和另一個分力F2的大小時,若F與F1的夾角為α,討論下面幾種情況下分力的情況:①當F2<Fsin α時②當F2=Fsin α時③當Fsin α<F2<F時④當F2≥F時答案 ①當F2<Fsin α時,如圖甲所示,不能構(gòu)成三角形,無解.②當F2=Fsin α時,如圖乙所示,有一個解且是最小值,此時F1與F2垂直.③當Fsin α<F2<F時,如圖丙所示,有兩解.④當F2≥F時,如圖丁所示,只有一個解.1.已知兩個共點力的合力為50 N,分力F1的方向與合力F的方向成30°角,分力F2的大小為30 N,則A.F1的大小是唯一的 B.F2的方向是唯一的C.F2有兩個方向 D.F2可取任意方向√如圖所示,以F的“箭頭”為圓心,以30 N為半徑畫一段圓弧,與F1所在的直線有兩個交點,因此F2有兩個方向,F(xiàn)1的大小有兩個值,C正確.2.一個成人與一個小孩分別在河的兩岸拉一條船,船沿河岸前進,成人的拉力為F1=400 N,方向如圖所示(未畫出小孩的拉力方向),要使船在河中平行于河岸行駛.求小孩對船施加的最小力F2的大小和方向.答案 200 N 方向垂直于河岸向下為使船在河中平行于河岸行駛,必須使成人與小孩的合力平行于河岸方向,根據(jù)三角形定則,將F2的起點與F1的“箭頭”相連,只要F1的起點與F2的“箭頭”的連線落在平行于河岸的方向上,F(xiàn)1、F2的合力F的方向就與河岸平行,如圖所示,當F2垂直于河岸時,F(xiàn)2最小,得F2min=F1sin 30°=400× N=200 N.即小孩對船施加的最小力的大小為200 N,方向垂直于河岸向下.力的效果分解法(課本第75頁第7題改編)把一個物體放在傾角為α的斜面上,物體受重力G,重力的作用效果是什么?按照作用效果將重力分解為兩個分力,它們的方向如何?它們的大小與α的關(guān)系如何?觀察與思考答案 重力產(chǎn)生兩個作用效果:一是使物體具有沿斜面下滑的趨勢,二是使物體壓緊斜面.因此重力可分解為沿斜面向下的分力F1=Gsin α和垂直于斜面的分力F2=Gcos α.根據(jù)【觀察與思考】,總結(jié)按力的作用效果分解力的步驟.思考與討論答案 3.如圖所示為拉桿箱的原理:放在水平面上的箱體受拉桿給的一個斜向上方、與水平面成θ角的拉力F,請按力的作用效果把力F進行分解,并求出兩分力的大小(用題給字母表示).答案 見解析水平面上箱體受斜向上的拉力F,拉力F一方面使箱體沿水平面前進,另一方面向上提箱體,因此拉力F可分解為水平向前的力F1=Fcos θ和豎直向上的力F2=Fsin θ.4.在日常生活中,力的分解有著廣泛的應(yīng)用,如圖甲用斧子把木樁劈開,已知兩個側(cè)面之間的夾角為2θ,斧子對木樁施加一個向下的力F時,產(chǎn)生了大小相等的兩個側(cè)向分力F1、F2,如圖乙,則下列關(guān)系式正確的是√根據(jù)力的平行四邊形定則,力F與它的兩個分力如圖所示,由幾何關(guān)系知F1=F2= ,故A正確.力的正交分解力的正交分解法:把力沿著兩個選定的相互垂直的方向分解的方法.觀察與思考如圖所示,將力F沿x軸和y軸兩個方向分解,則兩個坐標軸上的分力如何表示?答案 x軸上的分力Fx=Fcos α,y軸上的分力 Fy=Fsin α.什么情況下適合使用正交分解法?正交分解的目的是什么?答案 適用于三個或三個以上力的合成計算;把物體所受的不同方向的各個力都分解到相互垂直的兩個方向上去,然后再求每個方向上的分力的代數(shù)和,這樣就把復(fù)雜的矢量運算轉(zhuǎn)化成了簡單的代數(shù)運算,最后再求兩個互成90°角的力的合力就簡便多了.思考與討論力的正交分解的步驟:方法總結(jié)5.如圖,電燈的重力G=10 N,AO繩與頂板間的夾角為45°,BO繩水平,試求AO繩的拉力FA和BO繩的拉力FB的大小(注意:要求按效果分解和正交分解兩種方法求解)答案 見解析方法一 效果分解方法二 正交分解以O(shè)點為坐標原點,建立如圖所示坐標系,對O點進行受力分析并將FA沿坐標軸分解為FAx和FAy兩個力,沿x軸方向FAx=FAcos 45°=FB沿y軸方向FAy=FAsin 45°=GFB=10 N.6.在同一平面內(nèi)的三個力F1、F2、F3的大小依次為18 N、40 N、24 N,方向如圖所示,求它們的合力.(sin 37°=0.6,cos 37°=0.8)答案 50 N,方向與F1相同建立直角坐標系,如圖所示,把F2分解F2x=F2cos 37°=32 NF2y=F2sin 37°=24 NFy=F2y-F3=0Fx=F2x+F1=50 N所以合力F=Fx=50 N,方向與F1相同.(共21張PPT)第三章 相互作用——力15專題:平衡問題的綜合應(yīng)用2知道什么是臨界狀態(tài),根據(jù)題設(shè)能夠確定物體的臨界狀態(tài),會用共點力的平衡方法解決常見的臨界極值問題.1會用解析法分析繩長不變的動態(tài)平衡問題.重難點繩長不變的動態(tài)平衡問題如圖所示,輕質(zhì)不可伸長的晾衣繩兩端分別固定在豎直桿M、N上的a、b兩點,懸掛衣服的衣架掛鉤是光滑的,掛于繩上處于靜止狀態(tài).試分析:觀察與思考(1)若將繩的右端上移到b′處,衣架兩邊繩之間夾角大小如何變化?繩上的拉力大小如何變化?答案 設(shè)兩桿之間的距離為d,繩長為l,Oa、Ob段長度分別為la、lb,則l=la+lb,兩繩間的夾角為θ當僅將繩的右端上移到b′處過程中,因為d、l不變,所以θ保持不變,繩子的拉力F大小也不變;(2)保持繩端不動,將桿N向右移動一些,兩邊繩之間夾角大小如何變化?繩上的拉力大小如何變化?答案 當將N桿右移后,d變大,l不變,則夾角θ增大,繩子的拉力也增大.1.如圖所示,一固定的“∩”型支架兩端連有一根長為L的輕繩,光滑輕質(zhì)圓環(huán)下端懸掛質(zhì)量為m的重物跨在輕繩上(掛鉤可沿輕繩滑動).開始時繩子固定在支架上等高的MN兩點,繩中拉力為F,現(xiàn)保持繩子左端固定且繩長不變,將繩子右端從N點沿豎直支架緩慢移至P點,再從P點沿圓弧支架向左端緩慢移至Q點.關(guān)于繩子拉力F的變化,下列說法正確的是A.從N→P→Q的過程中,拉力F一直不變B.從N→P→Q的過程中,拉力F先不變,再減小C.從N→P→Q的過程中,拉力F一直變大D.從N→P→Q的過程中,拉力F先增大,再減小√以掛鉤為研究對象,受力分析如圖所示根據(jù)平衡條件有F= ,在繩子右端從N點沿豎直支架緩慢移至P點的過程中,設(shè)兩直桿間的距離為x,根據(jù)數(shù)學知識有,sin θ= ,可知θ保持不變,故拉力F保持不變,在從P點沿圓弧支架向左端緩慢移至Q點的過程中,θ不斷減小,則F不斷減小.故選B.繩長不變類問題的解題方法(1)不計滑輪和繩子之間的摩擦時,滑輪兩側(cè)繩中張力大小相等,左右兩側(cè)繩與豎直方向間夾角也相等.(2)在移動固定細繩一端的懸點位置時,細繩與豎直方向間的夾角是否變化,要看細繩兩端水平方向上的間距是否變化.方法總結(jié)臨界極值問題臨界狀態(tài)是從一種物理現(xiàn)象轉(zhuǎn)變?yōu)榱硪环N物理現(xiàn)象,或從一個物理過程轉(zhuǎn)入另一個物理過程的轉(zhuǎn)折狀態(tài).臨界狀態(tài)也可以理解為“恰好出現(xiàn)”或“恰好不出現(xiàn)”某種現(xiàn)象的狀態(tài),如“最大值”或“最小值”等.平衡物體的臨界狀態(tài)是指物體所處平衡狀態(tài)將要變化的狀態(tài).如與繩、桿最大承受力相關(guān)的臨界問題,與最大靜摩擦力相關(guān)的臨界問題等.觀察與思考1.繩子剛好被拉直的臨界條件是什么?繩子即將拉斷的臨界條件是什么?答案 當繩子剛好被拉直時,繩子拉力為零.當繩子拉力剛好達到最大承受力時,處在即將要斷的狀態(tài).2.兩個接觸面即將分離的臨界條件是什么?兩個相互接觸的物體即將要動或剛好保持相對靜止的狀態(tài)的臨界條件是什么?答案 兩個接觸面即將分離的臨界條件是壓力恰好為零;物體即將要移動或剛好保持相對靜止狀態(tài)的臨界條件是接觸面的靜摩擦力剛好達到最大靜摩擦力.思考與討論2.(2022·北京匯文實驗中學高一期末)如圖所示,三段不可伸長的細繩,OA、OB、OC能承受的最大拉力相同,它們共同懸掛一重物,其中OB是水平的,A端、B端固定在水平天花板上和豎直墻上.若逐漸增加C端所掛重物的質(zhì)量,則最先斷的繩是A.必定是OAB.必定是OBC.必定是OCD.可能是OB,也可能是OC√OC下懸掛重物,它對O點的拉力等于重物的重力G.OC繩的拉力產(chǎn)生兩個效果:拉緊BO繩的水平向左的力F1,拉緊AO繩的沿繩子方向斜向下的力F2,F(xiàn)1、F2是OC繩拉力的兩個分力,合力大小等于G.由平行四邊形定則可作出力的分解圖如圖所示,當逐漸增大所掛重物的質(zhì)量時,哪根繩受的拉力最大則哪根繩最先斷.由幾何知識可知:表示F2的有向線段最長,F(xiàn)2最大,故OA繩最先斷.故選A.3.如圖所示,三根長度均為L的輕繩分別連接于C、D兩點,A、B兩端被懸掛在水平天花板上,相距2L,現(xiàn)在C點懸掛一個質(zhì)量為m的重物,重力加速度為g,為使CD繩保持水平,在D點可施加力的最小值為√由題圖可知,要使CD繩水平,各繩均應(yīng)繃緊,則AC繩與水平方向的夾角為60°,結(jié)點C受力平衡,受力分析如圖所示,則CD繩的拉力FT=mgtan 30°= mg,D點受CD繩的拉力大小FT′=FT,方向向左;要使CD繩水平,D點兩繩的拉力與施加外力的合力為零,則CD繩對D點的拉力可分解為沿BD繩的分力F1及另一分力F2,由幾何關(guān)系可知,當力F2與BD垂直時,F(xiàn)2最小,而F2的大小等于所施加力的大小,故最小力F=FT′sin 60°= mg,故選C.4.(課本第80頁A組第6題)如圖所示,用一根輕質(zhì)細繩將一幅重力為 10 N的畫框?qū)ΨQ懸掛在墻壁上,畫框上兩個掛釘間的距離為 0.5 m.已知細繩能承受的最大拉力為 10 N,要使細繩不會被拉斷,細繩最短要多長?答案 見解析對畫框受力分析,如圖所示,畫框受重力G、兩個大小相等的細繩拉力F的作用處于平衡狀態(tài),當F=Fmax=10 N時,對應(yīng)著細繩不被拉斷的最小長度.兩細繩拉力的合力F合=G=10 N,所以兩繩之間的夾角為120°,繩子的最小長度為L=2×5.如圖所示,斜面的傾角θ=30°,A、B用跨過光滑輕質(zhì)定滑輪O的輕繩相連,且OA段與斜面平行,物體A的重力GA=10 N,A與斜面間的最大靜摩擦力Ff=3.46 N,為了使A能靜止在斜面上,物體B的重力GB應(yīng)在什么范圍內(nèi)?答案 1.54~8.46 N物體A所受重力沿斜面方向上有一個向下的分力,由于B的拉力,物體A可能還會受到摩擦力;當重力沿斜面向下的分力、摩擦力與拉力的合力為0時,物體A能靜止在斜面上.由于摩擦力的方向可能沿斜面向上也可能沿斜面向下,所以,若摩擦力方向沿斜面向下,有GAsin 30°+Ff-GBmax=0,則GBmax=8.46 N;若摩擦力方向沿斜面向上,有GAsin 30°-Ff-GBmin=0,則GBmin=1.54 N,所以當GB在1.54~8.46 N之間時物體A都能靜止在斜面上.(共24張PPT)第三章 相互作用——力7專題:受力分析初步、摩擦力突變問題2學會分析常見的摩擦力突變問題.1學會對物體進行初步受力分析.重點受力分析初步如圖所示,將一物體輕放在沿順時針方向勻速運動的傳送帶上,很短時間后,物體在傳送帶的帶動下一起向右勻速運動,最終沿右端的斜坡下滑到地面上,請分析回答以下問題:觀察與思考1.物體在與傳送帶速度相等前都受到哪些力?施力物體是誰?方向如何?說出判斷依據(jù).答案 重力,施力物體是地球,方向豎直向下;支持力,施力物體是傳送帶,方向豎直向上;滑動摩擦力,施力物體是傳送帶,方向水平向右.摩擦力依據(jù):物體初速度為零,水平傳送帶速度方向向右,物體相對傳送帶有向左的相對運動,所以受到傳送帶給的向右的滑動摩擦力.2.物體在與傳送帶速度相等時受到哪些力?方向如何?說出判斷依據(jù).答案 豎直向下的重力,豎直向上的支持力.在此過程中,因物體與傳送帶一起勻速運動,它們之間沒有相對運動或相對運動趨勢,所以傳送帶對物體沒有摩擦力的作用.3.物體沿斜面下滑時受到哪些力?方向如何?說出判斷依據(jù).答案 豎直向下的重力,垂直于斜面向上的支持力,沿斜面向上的滑動摩擦力.在此過程中,因物體相對于斜面向下運動,所以物體受到斜面給的沿斜面向上的滑動摩擦力.[知識梳理]1.受力分析的概念把指定的研究對象在特定的物理情境中所受到的所有外力找出來,并畫出受力示意圖.2.受力分析的一般步驟(1)確定研究對象:研究對象可以是單個物體或物體的一部分(如某個結(jié)點),也可以是多個物體組成的系統(tǒng).(2)隔離物體分析:將研究對象從周圍的物體中隔離出來,進而分析周圍有哪些物體對它施加了力.(3)按順序分析受力:一般順序為重力、已知力、彈力、摩擦力和其他力,按順序分析力,可以防止漏力或重復(fù)分析.(4)畫受力示意圖:邊分析邊將力逐一畫出,準確標出力的方向及各力的符號(若題目給出力的大小或角度,則還可以進一步標出力的大小和角度)(注:為了簡化,一般某個物體受到多個力作用時,可將作用點都移至重心)(5)檢查:防止錯畫力、多畫力或漏畫力,每個力都應(yīng)對應(yīng)一個施力物體.1.(課本第80頁第2題改編)如圖,一架直梯斜靠在光滑的豎直墻壁上,下端放在粗糙的水平地面上,直梯處于靜止狀態(tài).請畫出從側(cè)面觀察時直梯的受力示意圖.答案 2.畫出下圖物塊的受力情況(接觸面均不光滑)圖(1)(3)(4)中物塊均做勻速直線運動圖(2)中物塊靜止圖(5)中A、B均靜止圖(6)中物塊隨皮帶一起勻速運動答案 3.如圖所示,在傾斜的天花板上用力F垂直壓住一木塊,使它處于靜止狀態(tài),則關(guān)于木塊的受力情況,下列說法正確的是A.可能只受兩個力作用B.可能只受三個力作用C.必定受四個力作用D.以上說法都不對√木塊在重力作用下,有沿天花板下滑的趨勢,故木塊一定受靜摩擦力,則天花板對木塊一定有彈力,因還受重力、推力F作用,木塊共受到四個力,如圖所示,故選C.摩擦力的突變問題如圖所示,在水平桌面上放一木塊,用從零開始逐漸增大的水平拉力FT拉著木塊沿桌面運動,請分析木塊所受摩擦力Ff與拉力FT之間的關(guān)系,并畫出所受摩擦力Ff隨拉力FT變化的圖像.觀察與思考答案 當拉力FT從零開始增大時,木塊開始時受到的摩擦力屬于靜摩擦力,靜摩擦力也從零開始增大,當靜摩擦力隨FT增大到最大靜摩擦力后突變?yōu)榛瑒幽Σ亮Γ驗槟緣K在水平桌面,所以滑動摩擦力Ff=μFN=μG,木塊重力不變,則滑動摩擦力也不變,且滑動摩擦力比最大靜摩擦力稍小.[知識梳理]摩擦力突變的類型(1)“靜—靜”突變:靜摩擦力大小或方向發(fā)生突變.(2)“靜—動”突變:靜摩擦力突然變?yōu)榛瑒幽Σ亮?(3)“動—靜”突變:滑動摩擦力突然變?yōu)殪o摩擦力.其中相對滑動與相對靜止的臨界條件為靜摩擦力恰好達到最大值.4.(2021·寧波中學高一期末)如圖所示,一滑塊靜止在粗糙的水平木板上,現(xiàn)將木板的一端緩慢抬高,直至木板與水平面成90°角.在0<θ<90°的過程中,關(guān)于滑塊所受的摩擦力,下列說法正確的是A.滑塊先受靜摩擦力,然后受滑動摩擦力B.滑塊先不受摩擦力,然后受滑動摩擦力C.滑塊始終受靜摩擦力D.滑塊始終受到滑動摩擦力√緩慢抬高木板一端的過程中,開始時滑塊與木板間沒有發(fā)生相對運動,但有相對木板下滑的趨勢,受靜摩擦力作用;當木板抬高到某一角度時,滑塊將沿著斜面向下滑動,滑塊受到滑動摩擦力的作用.故選A.5.如圖所示,物體A的質(zhì)量為1 kg,置于水平地面上,物體與地面間的動摩擦因數(shù)μ=0.2,從t=0開始,物體以一定的初速度v0向右滑行的同時,受到一個水平向左、大小恒為F0=1 N的作用力,則反映物體受到的摩擦力Ff隨時間變化的圖像正確的是(取向右為正方向,g取10 N/kg)√物體A向右滑動時,受到地面向左的滑動摩擦力,由Ff1=μmg,得Ff1=2 N;物體靜止后,因受到向左的作用力F0=1 N6.把一個重為G的物體,用一個水平力F=kt(k為恒量,t為時間)壓在豎直的足夠高的粗糙墻壁上,物體與墻壁間的動摩擦因數(shù)為μ,如圖所示,從t=0開始物體所受的摩擦力Ff隨t的變化關(guān)系正確的是√由于物體受到的水平推力為F=kt,由二力平衡得,墻壁與物體間的彈力FN=kt.當F比較小時,物體所受的摩擦力Ff小于物體的重力G,物體將沿墻壁下滑,此時物體與墻壁間的摩擦力為滑動摩擦力,滑動摩擦力大小Ff=μkt,μ和k均為恒量,圖像為過原點的傾斜直線.當摩擦力Ff大小等于重力G時,物體有速度,不能立即停止運動,物體受到的摩擦力仍然是滑動摩擦力;當摩擦力大于重力時,物體最終會靜止,靜止時滑動摩擦力將變?yōu)殪o摩擦力,靜摩擦力的大小與壓力無關(guān),跟重力始終平衡,故B正確,A、C、D錯誤.(共33張PPT)第三章 相互作用——力13專題:動態(tài)平衡問題2會用解析法、相似三角形法解決動態(tài)平衡問題.1掌握建構(gòu)矢量平行四邊形或三角形的方法,并能用圖解法分析動態(tài)平衡問題.重點重難點用解析法解決動態(tài)平衡問題如圖所示,A、B為同一水平線上的兩個繞繩裝置,轉(zhuǎn)動A、B改變繩的長度,使帶有輕質(zhì)光滑掛鉤的物體C緩慢下降.觀察與思考(1)物體C受到幾個力的作用?分別是哪些力?答案 物體C受到3個力的作用,分別是重力和左右兩段繩的拉力.(2)兩繩拉力大小有什么關(guān)系?拉力與重力間存在什么聯(lián)系?答案 光滑掛鉤兩側(cè)是同一根繩,兩側(cè)拉力大小相等;因物體緩慢下降,可認為物體C處于平衡狀態(tài),如圖所示對物體C受力分析,繩的拉力分別為F1、F2,兩繩間的夾角為θ,由平衡條件和幾何關(guān)系可得(3)當物體C緩慢下降過程中,兩繩拉力之間的夾角如何變化?拉力大小如何變化?[知識梳理]1.動態(tài)平衡:平衡問題中的一部分力是變力,是動態(tài)力,力的大小或方向緩慢變化,所以叫動態(tài)平衡,這是共點力平衡問題中的一類題型.2.解析法(數(shù)學方法)步驟:(1)對物體受力分析(2)列平衡方程寫出各個力之間關(guān)系的解析式(3)根據(jù)題目中已知力或夾角的變化,應(yīng)用數(shù)學中的函數(shù)知識判斷未知力的變化.1.如圖所示,光滑的四分之一圓弧軌道AB固定在豎直平面內(nèi),A端與水平面相切.穿在軌道上的小球在拉力F作用下,緩慢地由A向B運動,F(xiàn)始終沿軌道的切線方向,軌道對球的彈力為FN.在運動過程中A.F增大,F(xiàn)N增大B.F減小,F(xiàn)N減小C.F增大,F(xiàn)N減小D.F減小,F(xiàn)N增大√對小球進行受力分析,它受到重力、支持力和拉力的作用,如圖所示:根據(jù)共點力平衡條件有:FN=Gcos θ,F=Gsin θ,其中θ為支持力FN與豎直方向的夾角,當小球向上移動時,θ變大,故FN減小,F(xiàn)增大.故選C.用圖解法解決動態(tài)平衡問題1.在目標一【觀察與思考】中,請通過作圖的方式來直觀的展示出兩繩拉力大小隨夾角的變化規(guī)律.觀察與思考答案 如圖所示,做出矢量平行四邊形,兩拉力F1、F2的合力為F,由平衡條件可知F=G,物體C下降的過程中,θ不斷減小,則F1、F2不斷變小.2.如圖所示,用輕繩將質(zhì)量為m的小球懸掛在天花板上的A點,小球在重力、繩的拉力及水平拉力F的作用下處于靜止狀態(tài),輕繩與豎直方向夾角為θ.(1)平移三個力使其構(gòu)成一個三角形,這個三角形的邊長與相應(yīng)的力有什么關(guān)系?這個三角形的特點說明了什么?答案 如圖甲所示,三角形的邊長表示各個力的大小,這三個力首尾順次相連,合力為0,說明小球處于平衡狀態(tài).答案 如圖乙所示,繩的拉力將不斷增大.(2)若F仍沿水平方向且不斷增大,繩的拉力怎樣變化?(3)若小球保持靜止不動,要使拉力F最小,應(yīng)滿足什么條件?最小值為多少?答案 如圖丙所示,要使力F最小,力的三角形中F對應(yīng)的邊長應(yīng)最短,因重力的大小方向保持不變,繩的拉力方向保持不變,所以當拉力F垂直于繩時最小,由幾何關(guān)系可知,最小值Fmin=Gsin θ.[知識梳理]1.圖解法處理動態(tài)平衡問題:三個共點力的動態(tài)平衡問題中,通常其中一個為恒力(如重力),另兩個力大小、方向變化,通過作圖分析各力的大小變化情況.2.圖解法步驟:方法一:首先對物體進行受力分析,將表示三個力的有向線段依次畫出,構(gòu)成一個閉合三角形或平行四邊形(先畫出大小、方向均不變的力, 再畫方向不變的力,最后畫大小、方向均變化的力),由題意改變方向變化的力的方向.由動態(tài)圖可知各力的大小變化情況.方法二:做兩力F1、F2的合力F12,根據(jù)平衡條件可知,F(xiàn)12與F3等大反向,由題意做出動態(tài)圖分析各力的大小變化情況.3.(1)若兩個分力大小相等且大小不變的情況下,兩分力夾角越小,合力越大,夾角越大,合力越小.(2)若兩個分力大小相等且合力不變的情況下,兩分力夾角越小,分力越小,夾角越大,分力越大.2.(2022·牡丹江市第三高級中學高一期末)某同學在單杠上做引體向上,如圖所示.其中雙臂用力最小的是√由平衡條件可知,雙臂的力的合力與重力等大、反向,合力一定時,兩分力的夾角越大,分力越大,因而D圖中人最費力,B圖中人最省力;故選B.3.(多選)用繩AO、BO懸掛一個重物,BO水平,O為半圓形支架的圓心,懸點A和B在支架上.懸點A固定不動,將懸點B從如圖所示位置逐漸移動到C點的過程中,繩OA和繩OB上的拉力的大小變化情況是A.OA繩上的拉力逐漸減小B.OA繩上的拉力先減小后增大C.OB繩上的拉力逐漸增大D.OB繩上的拉力先減小后增大√√將AO繩、BO繩的拉力合成,其合力與重物重力等大反向,逐漸改變OB繩拉力的方向,使FB與豎直方向的夾角變小,得到多個平行四邊形,如圖所示,由圖可知FA逐漸減小,而FB先減小后增大,當FB與FA垂直時,F(xiàn)B最小,故A、D正確.4.如圖所示,一個重為G的勻質(zhì)球放在光滑斜面上,斜面傾角為α,在斜面上有一光滑的木板擋住球,使之處于靜止狀態(tài),木板與斜面夾角為β.(1)β緩慢增大時,球受木板壓力和斜面支持力如何變化?答案 見解析對球受力分析,如圖甲.三個力構(gòu)成一個封閉的三角形,如圖乙所示.F1的方向不變,始終垂直于斜面.F2的大小、方向均改變,隨著木板逆時針轉(zhuǎn)動,F(xiàn)2的方向也逆時針轉(zhuǎn)動.圖丙中動態(tài)矢量三角形的一系列虛線表示變化的F2.由圖丙可知,β緩慢增大時,木板對球的壓力先減小后增大,斜面對球的支持力隨β增大而始終減小.(2)β多大時,木板所受壓力最小?求出最小值.由圖丙可知:當β=90°時,球所受木板壓力最小,為F2=Gsin α,由牛頓第三定律可知,木板所受壓力最小值為Gsin α.答案 見解析用相似三角形法解決動態(tài)平衡問題1.相似三角形法適用情況:在物體所受的三個力中,一個力是恒力,大小、方向均不變;另外兩個力是變力,大小、方向均改變,且方向不總是相互垂直.2.相似三角形法步驟:對物體受力分析,作出各力的示意圖,并構(gòu)成力的三角形,充分挖掘題目中的幾何關(guān)系,構(gòu)造幾何三角形,利用兩三角形相似,建立比例關(guān)系解決問題.5.(多選)(2021·深圳市高級中學高一期末)固定在水平面上的光滑半球的半徑為R,在球心O的正上方C點固定一個光滑的小定滑輪,細線的一端栓接一小球,另一端繞過定滑輪,現(xiàn)用力FT將小球從圖所示位置的A點緩慢地拉至B點,在小球到達B點前的過程中,小球?qū)Π肭虻膲毫N,細線的拉力FT大小變化情況是A.FN不變B.FN變小C.FT變小D.FT變大√√在小球被拉至B點前的過程中,對小球進行受力分析,小球受重力、半球?qū)π∏虻膹椓图毦€對小球的拉力,小球在三個力作用下緩慢滑至B點,小球在運動過程中可視為受力平衡,即小球受重力、半球?qū)π∏虻?br/>彈力和細線拉力的合力為零.作出小球的受力示意圖如圖所示,故小球所受重力mg、半球?qū)π∏虻膹椓N′和細線對小球的拉力FT可以構(gòu)成一個閉合的三角形,由圖可知,三個力構(gòu)成的三角形與圖中由繩AC、定滑輪到水平面的高度CO及半球半徑AO構(gòu)成的△ACO始終相似,故有 ,由于小球運動過程中,CO和AO的長度不變,AC減小,小球所受重力不變,所以半球?qū)π∏虻膹椓N′不變,細線對小球的拉力FT變小,由牛頓第三定律可知小球?qū)Π肭虻膲毫N不變,故A、C正確,B、D錯誤.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第三章 相互作用——力 專題:力的分解 課件.pptx 第三章 相互作用——力 專題:力的合成 課件.pptx 第三章 相互作用——力 專題:動態(tài)平衡問題 課件.pptx 第三章 相互作用——力 專題:受力分析初步、摩擦力突變問題 課件.pptx 第三章 相互作用——力 專題:平衡問題的綜合應(yīng)用 課件.pptx 第三章 相互作用——力 專題:彈力有無、方向的判斷和大小的計算 課件.pptx 第三章 相互作用——力 專題:整體法與隔離法 課件.pptx 第三章 相互作用——力 章末復(fù)習 課件.ppt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