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2024浙教版七上科學3.1 認識地球 第1課時(課件 30張PPT+視頻+教案+學案)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2024浙教版七上科學3.1 認識地球 第1課時(課件 30張PPT+視頻+教案+學案)

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
浙教版七上科學§3.1認識地球(1)教學設計
課題 3.1認識地球(1)……地球的形狀和大小 單元 三 學科 科學 年級 七上
教材分析 本課時為新浙教七上第三章第1節《認識地球》的第1課時,主要介紹地球的形狀、地球的大小;本節內容在教材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地球是人們賴以生存的家園,本課時的內容就是初步認識地球,通過學習使學生對地球有更加深入的了解,知道人類認識地球的主要歷程,了解地球是一個不規則的橢球體。本課是本章的起始,與后面學習息息相關,幫助學生初步構建地理學知識。
學習目標 科學觀念:了解人類認識地球形狀和大小的漫長歷史,初步掌握證明地球是球體的一些現象和方法;知道地球是一個兩級稍扁,赤道略鼓的球體;正確描述地球的形狀、大小,加深對地球的認識; 科學思維:舉例證明地球是球體;描述地球的形狀、大小,培養科學的發展觀;探究實踐:通過活動、讀圖、傾聽等方式,了解地球是球體的實例,認識地球的形狀和大小;態度責任:激發探索地球與宇宙奧秘的興趣,樹立正確的物質觀。
重點 對地球形狀的認識過程及地球是個球體;
難點 學會用相關地理現象和數據來說明地球的形狀和大小
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設計意圖
導入新課 地球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家園,它是浩瀚宇宙中的一顆行星,與太陽系的其他行星、小行星、彗星等天體一起繞太陽運轉。在太陽系以個更加空曠的空間,還分布著眾多的天體,它們與太陽系一起構成了龐大的銀河系。銀河系也只是宇宙中上千億個相互遠離的星系中的普通一員。 人們是如何認識地球、太陽系與宇宙的?對它們有著怎樣的了解? 1519年9月20日,麥哲倫艦隊從西班牙南海岸港口出發,環繞地球航行一周,歷時1082天,成功返回出發地。 出發時艦隊由5艘船和260多名水手組成,回來時只剩下1艘船和18名水手。環球航行極其艱難。 那么,艦隊的環球航行具有什么意義?人們對地球形狀的認識又 經歷了哪些過程? 一起開始今天的精彩課堂吧! 導入新課
講授新課 一、地球的形狀 1、古代關于地球形狀的認識: (1)人類探索地球的形狀,歷史由來已久: 地球人類的家園,很早就在探索地球,并提出過種種看法。現在我們知道地球是個球體,但是人類探索地球卻經歷了非常漫長的過程。 (2)古代對地球的認識:(3)古代中國的“蓋天說”和“渾天說”: “蓋天說”:蓋天說主張“天圓地方”,認為天是圓形的,像一把張開的大傘覆蓋在地上;地是方形的,像一個棋盤,日月星辰則像爬蟲一樣過往天空。 “渾天說”認為:天是一整個圓球,地球在其中,有如雞蛋黃在雞蛋內部一樣。就觀察的星象范圍而言,分南北二端,正南入地三十六度,謂之"南極"。近南極的星中原地區都看不到。今多以"南極"指地軸的南端,南半球的頂點。(4)古代對地球的認識很膚淺的原因: 古時候,由于人們活動范圍很小,認知能力非常有限,對地球形狀產生了很多不同的認識。古人往往憑經驗和直覺認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太陽繞著地球轉動,而地球是靜止不動的,地是平的,整個大地也是平的。 (5)對“天圓地方”質疑的聲音: ① 既然地是平的,應該有“天涯海角”,為什么我們在地面上總是走不到邊? ②為什么遠去的船只的船身比桅桿先消失? 把籃球和木板置于同一水平視線上 ( 如圖)。把鉛筆的頭豎直朝下, 分別由 A 向 B 和由 C 向 D 移動,觀察鉛筆的長度和鉛筆頭隨位置的變化而發生的變化。 (1)比較在籃球表面和木板表面上移動的鉛筆,其長度和鉛筆頭隨位置變化的不同是 。 那是因為 。 (2)通過此活動,我們知道海面上遠去的船只船身比桅桿先消失的原因是 。 2、后人的新發現,改變了人們對地球的認識: (1)公元前 6世紀,古希臘數學家畢達哥拉斯首先提出了大地是球體的猜想。 (2)過了2個世紀,古希臘科學家亞里士多德通過多次對月食的觀察,發現大地投射到月球上的影子總是弧形的,由此,他推斷地球是個球體。這是人類通過觀察天象得出地球形狀的推論,是人類認識世界的一大飛躍。 (3)1519年,航海家麥哲倫率領船隊,經過長達3年的海上航行, 完成了人類歷史上第一次環繞地球航行一周的壯舉,他們用自身實踐證實了地球是球體,結束了人們關于地“方”與地“圓”的爭論,在人類的科學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4)20世紀,人類發射人造地球衛星、載人航天器,從太空中拍到地球的照片,確證地球是一個球體,照片上面有藍色的海和白色的去。蘇聯宇航員加加林是人類歷史上第一個在太空目睹地球是個球體的人,他看到的地球是一個蔚藍色的美麗星球。 視頻:地球的形狀3、人類對地球形狀的認識經歷了漫長的歷史過程; 地球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家園,人類對地球的探索從未停止,人類對地球形狀的認識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而不斷提高。 討論交流:1) 你還能列舉地球是個球體的現象和驗證方法嗎? 2)從人類認識地球形狀的過程中,你能感悟到什么? 二、地球的大小 1、地球概念的確立: 自從人類知道自己居住的大地是一個巨大的圓球后,就有人試圖測量地球的大小。 世界上第一個給地球測量周長的人,是古希臘的埃拉托色尼。 公元前3世紀,古希臘學者埃拉托色尼確立了地球的概念;并用幾何學方法定量地測定了地球的大小。 盡管他的具體測量結果已經失傳, 但他的方法和貢獻被后人所認可。 2、現代科技測量地球的大小: 現代科學技術測量表明,地球是一個兩極稍扁、赤道略鼓的球體。 (1)地球赤道半徑約為6371km,兩極方向的半徑約為6357km; 赤道半徑與兩極半徑僅著0.33%;因此地球看上去是圓的。 (2)地球的赤道周長約為4×104km。 討論交流; 1)根據地球的極半徑與赤道半徑,想象一下,地球可能是什么形狀的球體?2)假如一個中學生的兩臂平展時長 1.5米,讓他們手牽手合抱地球,需要多少個中學生?科學閱讀:地球大小的測量方法與技能:科學記數法 人類對地球形狀的探索是一個漫長的過程,讓學生體會到探索的艱辛與不懈努力認識到古代對地球的認識不正確,原因與科學技術發展程度有關科學技術在發展,人類對地球的認識也在不斷提高 正確認識到地球的形狀:球體地球的大小記憶數據簡單,但是關于如何測量是一個難題這里可引發學生的思考和興趣科學記數法有利于后續較大或較小數據的表達
課堂練習 1、在中學生科普知識交流會上,小強這樣描述了地球的形狀和大小,你認為有誤的是( A )A. 哥倫布環球航行首次證明地球是一個球體 B. 地球是一個兩極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規則球體
C. 地球赤道周長約4萬千米D. 地球表面積約5.1億平方千米2、下列關于人類認識地球形狀過程的順序,正確的是( D )A、衛星照片--麥哲倫環球航行--天圓地方 B、天圓地方--衛星照片--麥哲倫環球航行 C、衛星照片--天圓地方--麥哲倫環球航行 D、天圓地方--麥哲倫環球航行--衛星照片3、下列各項可以作為支持地球是球體的證據是( B ) ①日食時,月球投射在地球上的陰影呈弧形 ②鉛筆在籃球表面前移時筆尖先消失③衛星拍攝的地球照片 ④地球儀上每一條經線的長度都相等⑤ 登高望遠 ⑥麥哲倫環球航線A. ①③⑥ B. ③⑤⑥ C. ②③④⑥ D. ①③④⑤⑥4、東漢張衡發明了“渾天儀”,他認為天與地的關系就如同雞蛋中的蛋清與蛋黃的關系一樣,地被包在當中,大地是一個圓球,宇宙以地球為中心。下列對于張衡這一理論的說法,你認為最確切的是( D ) A.這一理論完全錯誤,應徹底否定B.這一理論基本符合現代科學的觀點C.這一理論與“地心說”一樣,應該遭到批評D.這一理論雖很不科學,但也是人類認識宇宙的一大飛躍5、分析粉筆在水平板上和球面上遠去的現象:(1)粉筆在水平板上由近及遠移動時,你看到的現象是   。(2)粉筆在球面上由近及遠移動時,你看到的現象是   。(3)在大洋上航行的船只離開遠去,觀察到的現象應與上述   (填“球面”或“水平板”)上的現象相似,說明大洋面是   。[答案:(1)粉筆的長短不變(2)粉筆由下端開始變短(3)球面;球面] 及時訓練,有利于鞏固剛剛學習的新知識。同時還有發現學生理解所學知識中存在的問題,便于及時糾正、修補。
課堂小結 1、關于地球的形狀的研究經歷了漫長的歷史; 2、人們對地球的認識過程:天圓地方-球體-不規則球體 3、地球球體的重要證據: ①亞里士多德觀察月食 ②麥哲倫環球航行 ③地球衛星照片 ④現代科學測量數據 4、地球的形狀:兩極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規則球體。 5、地球的大小:赤道半徑是6378千米,兩極方向的半徑約6357千米,赤道周長4萬千米。 幫助學生掌握重點,更加容易的學習。
板書
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21清風明月(共30張PPT)
第三章 廣袤浩瀚的宇宙
浙教版七年級上冊
第1節 認 識 地 球 (1)
---地球的形狀和大小
教學目標
科學觀念:了解人類認識地球形狀和大小的漫長歷史,初步掌握
證明地球是球體的一些現象和方法;知道地球是一個兩級稍扁,
赤道略鼓的球體;正確描述地球的形狀、大小,加深對地球的
認識;
科學思維:舉例證明地球是球體;描述地球的形狀、大小,培養
科學的發展觀;
探究實踐:通過活動、讀圖、傾聽等方式,了解地球是球體的實
例,認識地球的形狀和大小;
態度責任:激發探索地球與宇宙奧秘的興趣,樹立正確的物質觀。
新知導入
地球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家園,它是浩瀚宇宙中的一顆行星,與太陽系的其他行星、小行星、彗星等天體一起繞太陽運轉。在太陽系以個更加空曠的空間,還分布著眾多的天體,它們與太陽系一起構成了龐大的銀河系。銀河系也只是宇宙中上千億個相互遠離的星系中的普通一員。
人們是如何認識地球、太陽系與宇宙的?對它們有著怎樣的了解?
新知導入
1519年9月20日,麥哲倫艦隊從西班牙南海岸港口出發,環繞地球航行一周,歷時1082天,成功返回出發地。
出發時艦隊由5艘船和260多名水手組成,回來時只剩下1艘船和18名水手。環球航行極其艱難。
那么,艦隊的環球航行具有什
么意義?人們對地球形狀的認識又
經歷了哪些過程?
一起開始今天的精彩課堂吧!
新知講解
一、地球的形狀
1、古代關于地球形狀的認識:
(1)人類探索地球的形狀,歷史由來已久:
地球人類的家園,很早就在探索地球,并提出過種種看法。現在我們知道地球是個球體,但是人類探索地球卻經歷了非常漫長的過程。
(2)古代對地球的認識:
古巴比倫人認為的地球
古印度人認為的地球
古代中國人認為的地球
新知講解
(3)古代中國的“蓋天說”和“渾天說”:
“蓋天說”:蓋天說主張“天圓地方”,認為天是圓形的,像一把張開的大傘覆蓋在地上;地是方形的,像一個棋盤,日月星辰則像爬蟲一樣過往天空。
“渾天說”認為:天是一整個圓球,地球在其中,有如雞蛋黃在雞蛋內部一樣。就觀察的星象范圍而言,分南北二端,正南入地三十六度,謂之"南極"。近南極的星中原地區都看不到。今多以"南極"指地軸的南端,南半球的頂點。
“蓋天說”地球模型
“渾天說”地球模型
新知講解
(4)古代對地球的認識很膚淺的原因:
古時候,由于人們活動范圍很小,認知能力非常有限,對地球形狀產生了很多不同的認識。古人往往憑經驗和直覺認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太陽繞著地球轉動,而地球是靜止不動的,地是平的,整個大地也是平的。
(5)對“天圓地方”質疑的聲音:
① 既然地是平的,應該有“天涯海角”,為什么我們在地面上總是走不到邊?
②為什么遠去的船只的船身比桅桿先消失?
活動:
把籃球和木板置于同一水平視線上 ( 如圖)。把鉛筆的頭豎直朝下, 分別由 A 向 B 和由 C 向 D 移動,觀察鉛筆的長度和鉛筆頭隨位置的變化而發生的變化。
(1)比較在籃球表面和木板表面上移動的鉛筆,其長度和鉛筆頭隨位置變化的不同是 。
那是因為 。
(2)通過此活動,我們知道海面上遠去的船只船身比桅桿先消失的原因是 。
在球面上筆的下端先消失,在平面上的筆不消失
籃球是個球體
地球是個球體
新知講解
2、后人的新發現,改變了人們對地球的認識:
(1)公元前 6世紀,古希臘數學家畢達哥拉斯首先提出了大地是球體的猜想。
(2)過了2個世紀,古希臘科學家亞里士多德通過多次對月食的觀察,發現大地投射到月球上的影子總是弧形的,由此,他推斷地球是個球體。這是人類通過觀察天象得出地球形狀的推論,是人類認識世界的一大飛躍。
新知講解
(3)1519年,航海家麥哲倫率領船隊,經過長達3年的海上航行, 完成了人類歷史上第一次環繞地球航行一周的壯舉,他們用自身實踐證實了地球是球體,結束了人們關于地“方”與地“圓”的爭論,在人類的科學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新知講解
(4)20世紀,人類發射人造地球衛星、載人航天器,從太空中拍到地球的照片,確證地球是一個球體,照片上面有藍色的海和白色的去。蘇聯宇航員加加林是人類歷史上第一個在太空目睹地球是個球體的人,他看到的地球是一個蔚藍色的美麗星球。
風云四號人造衛星拍攝的地球照片
視頻:地球的形狀
新知講解
3、人類對地球形狀的認識經歷了漫長的歷史過程;
地球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家園,人類對地球的探索從未停止,人類對地球形狀的認識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而不斷提高。
思考討論
1) 你還能列舉地球是個球體的現象和驗證方法嗎?
2)從人類認識地球形狀的過程中,你能感悟到什么?
①離岸的船觀察:先看到船身隱沒, 然后才是桅桿。
②站得高才能看得遠: 我們能看到的最遠距離是有限的, 這進一步證明了地球的球形。
③月食觀察:月食期間, 看到月球的一部分或全部變暗。 通過觀察地球的影子, 我們可以知道地球是球形的。
④激光射線傳播距離有限: 地球上的激光射線沿地面至多只能傳播幾百公里, 這也說明了大地是球形的。
⑤麥哲倫環球航行: 麥哲倫艦隊環繞了地球一周并回到了起點, 這表明地球不是平面的。
……
從人類認識地球形狀的過程中, 我們可以深刻體會到:
①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人類對地球的認識也不斷提高;
②科學探索的重要性和科學家們追求真理、 不畏艱難的精神。 這種精神不僅是對知識的探索, 更是對人類智慧和勇氣的贊美, 值得我們每一個人學習和傳承。
新知講解
二、地球的大小
1、地球概念的確立:
自從人類知道自己居住的大地是一個巨大的圓球后,就有人試圖測量地球的大小。
世界上第一個給地球測量周長的人,是古希臘的埃拉托色尼。
公元前3世紀,古希臘學者埃拉托色尼確立了地球的概念;并用幾何學方法定量地測定了地球的大小。
盡管他的具體測量結果已經失傳, 但
他的方法和貢獻被后人所認可。
新知講解
2、現代科技測量地球的大小:
現代科學技術測量表明,地球是一個兩極稍扁、赤道略鼓的球體。
(1)地球赤道半徑約為6371km,兩極方向的半徑約為6357km;
赤道半徑與兩極半徑僅著0.33%;因此地球看上去是圓的。
(2)地球的赤道周長約為4×104km。
(點擊圖片播放)
討論交流
地球的赤道半徑大于極半徑,地球不是一個規則的球體。它不是正球體,而是橢球體,準確地說是一個兩極稍扁,赤道略鼓的扁球體,且表面凸凹不平。
1)根據地球的極半徑與赤道半徑,想象一下,地球可能是什么形狀的球體?
思考討論
2)假如一個中學生的兩臂平展時長 1.5米,讓他們手牽手合抱地球,需要多少個中學生?
4萬千米÷0.0015千米≈ 26666667(個)
科學閱讀
測量地球的大小
古希臘學者埃拉托色尼假定地球是一個球體,同一時間在地球的不同地方,太陽光與地面的夾角是不同的。那么,只要測出兩地的太陽光與地面的夾角的差和兩地之間的距離,就可算出地球的周長。
科學閱讀
他聽人說,在埃及的塞尼城(今為阿斯旺),夏至這天正午的陽光可以直射到井底,表明太陽光正好直射在該處的地面。他又測出夏至日正午亞歷山大一根垂直的桿長和影長,可算出太陽光與標之間的夾角,再測出塞印城到亞歷山大的距離,這樣他就算出了地球的周長。
如圖所示,埃拉托色尼算出這個夾角等于圓的 ,所以地球的周長應該等于兩座城市之間的距離乘50。他算出的地球周長的數值為25萬希臘里,約合4×104km,與我們現在測得的數值非常接近。
方法與技能
科學記數法
隨堂練習
1、在中學生科普知識交流會上,小強這樣描述了地球的形狀和大小,你認為有誤的是(  )
A. 哥倫布環球航行首次證明地球是一個球體
B. 地球是一個兩極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規則球體
C. 地球赤道周長約4萬千米
D. 地球表面積約5.1億平方千米
A
隨堂練習
2、下列關于人類認識地球形狀過程的順序,正確的是(  )
A.衛星照片--麥哲倫環球航行--天圓地方
B.天圓地方--衛星照片--麥哲倫環球航行
C.衛星照片--天圓地方--麥哲倫環球航行
D.天圓地方--麥哲倫環球航行--衛星照片
D
隨堂練習
3、下列各項可以作為支持地球是球體的證據是( )
①日食時,月球投射在地球上的陰影呈弧形 ②鉛筆在籃球表面前移時筆尖先消失③衛星拍攝的地球照片 ④地球儀上每一條經線的長度都相等⑤ 登高望遠 ⑥麥哲倫環球航線
A. ①③⑥ B. ③⑤⑥
C. ②③④⑥ D. ①③④⑤⑥
B
隨堂練習
4、東漢張衡發明了“渾天儀”,他認為天與地的關系就如同雞蛋中的蛋清與蛋黃的關系一樣,地被包在當中,大地是一個圓球,宇宙以地球為中心。下列對于張衡這一理論的說法,你認為最確切的是(  )
A.這一理論完全錯誤,應徹底否定
B.這一理論基本符合現代科學的觀點
C.這一理論與“地心說”一樣,應該遭到批評
D.這一理論雖很不科學,但也是人類認識宇宙的一大飛躍
D
隨堂練習
5、分析粉筆在水平板上和球面上遠去的現象:
(1)粉筆在水平板上由近及遠移動時,你看到的現象是
   。
(2)粉筆在球面上由近及遠移動時,你看到的現象是
   。
(3)在大洋上航行的船只離開遠去,觀察到的現象應與上述  (填“球面”或“水平板”)上的現象相似,說明大洋面是   。
粉筆的長短不變
粉筆由下端開始變短
球面
球面
課堂總結
1、關于地球的形狀的研究經歷了漫長的歷史;
2、人們對地球的認識過程:天圓地方-球體-不規則球體
3、地球球體的重要證據:
①亞里士多德觀察月食 ②麥哲倫環球航行
③地球衛星照片 ④現代科學測量數據
4、地球的形狀:兩極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規則球體。
5、地球的大小:赤道半徑是6378千米,兩極方向的半徑約6357千米,赤道周長4萬千米。
板書設計
3.1 認識地球 (1)
……地球的形狀和大小
1、認識地球的形狀過程:
天圓地方→球體→不規則球體
2、證明地球形狀的證據
登高望遠、月食形狀、環球航行、地球衛星照片、現代測量數據
3、地球的大小
赤道半徑378km;極半徑:6357km、赤道周長:40000km
作業布置
1、復習本課時主要內容;
2、完成作業本中相應練習;
3、完成學案中“課后鞏固”;
4、預習“地球儀”的相關內容。
謝謝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中小學教育資源網站
兼職招聘: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
浙教版七上§3.1認識地球(1)學案
姓名
[學習目標]
1、了解人類認識地球形狀和大小的漫長歷史;
2、初步掌握證明地球是球體的一些現象和方法;
3、知道地球是一個兩級稍扁,赤道略鼓的球體;
4、正確描述地球的形狀、大小,加深對地球的認識;
一、知識點梳理:
知識點1、地球的形狀
1、公元前6世紀,古希臘數學家畢達哥拉斯首先提出了大地是 的設想。過了2個世紀,亞里士多德多次觀察月食時,發現大地投射到月球上的影子是 的,由此推斷地球是個 。這是人類對地球形狀認識的第一次飛躍。
2、1519年,葡萄牙航海家 率領的船隊,經過3年時間海上航行,完成了人類歷史上第一次 的壯舉,他們用自己的親身實踐證實了地球是球形的。
3、現在,我們從太空拍攝的照片可以看到,地球是一個 的星球,上面有藍色的海和白色的云。
4、蘇聯宇航員 是人類歷史上第一個在太空目睹地球是個球體的人。
5、人類對地球形狀的認識隨著 的發展而不斷提高。
知識點2、地球的大小
1、公元前3世紀,古希臘學者 確立了地球的概念;并用 方法定量地測定了地球的大小;
2、現代科技測量表明,地球是一個 的球體。地球的赤道半徑是______千米,兩極方向的半徑約______千米,赤道周長______千米。
3、地球儀制成圓形的原因:地球的赤道半徑和兩極方向的半徑僅差 。如果我們把這個龐大的地球縮小,制成一個直徑1米的地球儀,赤道半徑只比極半徑長約 。這點微小差別,在地球儀上是看不出來的。
二、例題講解
例題1、下列說法能夠說明地球是一個球體的是(  )
A.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B.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C.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D.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例題2、東漢張衡發明了“渾天儀”,他認為天與地的關系就如同雞蛋中的蛋清與蛋黃的關系一樣,地被包在當中,大地是一個圓球,宇宙以地球為中心。下列對于張衡這一理論的說法,你認為最確切的是(  )
A.這一理論完全錯誤,應徹底否定
B.這一理論基本符合現代科學的觀點
C.這一理論與“地心說”一樣,應該遭到批評
D.這一理論雖很不科學,但也是人類認識宇宙的一大飛躍
例題3、人們對地球形狀的認識經歷了“天圓地方”、“球體”、“橢球體”、“梨形體”等階段。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
A. 科學是不斷發展的 B. 人類對科學的認識在不斷提高
C. 地球的自身形狀在不斷變化 D. 科學可以改變人的觀念
例題4、下列詩句,能夠說明地球是一個球體的是(  )
A.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B.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C.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D.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例題5、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在海邊看到帆船從遠方駛來,總是先看到桅桿,再看到船身,如圖甲所示;還有發生月食時,在月球表面可以看到圓弧狀的地球陰影,如圖乙所示。如果只根據上面兩個例子,是否就可以得出地球是球形的結論?你的理由是什么?
三、隨堂練習:
1、下列說法能證明地球是球體的是( )
A. 哥倫布到達美洲大陸 B.從遠處駛來的帆船總是先看到桅桿,后看到船身
C. 遠去的帆船總是桅桿先消失,船身后消失 D.地球儀是個球體
2、我們居住的星球之所以叫地球,你認為理由應該是(  )
A.地球表面71%是海洋 B.地球表面29%是陸地
C.人們生活在陸地上 D.海洋對我們的影響太小
3、如果乘船出海,會看到港口的燈塔( )
A.整個突然從視野中消失 B.從上到下依次從視野中消失
C.從下到上依次從視野中消失 D.塔頂和塔基同時從視野中消失
4、公元前6世紀,古希臘數學家畢達哥拉斯首先提出了大地是球形的。對照科學探究的步驟,這屬于人類對地球進行探究的( )
A. 進行假設和猜想階段 B.觀察現象階段 C.收集事實和證據階段 D.得出科學結論階段
5、“風云四號”星拍攝畫面充分說明地球形狀是球體。在遨游太空之前,人類已經證實了地球形狀,其方法是(  )
A.實地測量 B.觀測月全食 C.憑直覺猜想 D.環球航行
6、某日全球各地出現月全食現象:即月球進入地球的影子,沒有太陽光直射。讀圖,思考月食現象可以作為以下地理現象的證據(  )
A.地球的大小 B.地球的形狀 C.地球的公轉方向 D.地球的自轉方向
7、(1)按照人類對地球形狀認識的過程,下列事件或說法的先后順序是:   (填字母)。
A. 麥哲倫完成環繞地球一周的航行,用實踐證實了地球是球形的。
B. 天圓地方。
C. 從太空拍攝的照片可以看出,地球是一個近似球形的星球。
(2)人類對地球形狀的認識過程說明 。
A.地球形狀隨著人類的認識而發生改變
B.科學的發展就是不斷發現和修正的過程
C.合適的技術和工具的使用或改進是認識地球形狀的基礎
D.人類對地球形狀的認識是沒有階段的,完全靠人們的突發奇想
7、讀圖分析,完成下列各題。
(1)粉筆在水平板上由近及遠運動時,你看到的現象是: 。
(2)粉筆在球面上由近及遠運動時,你看到的現象是: 。
(3)在大洋上航行的船只,離開遠去,觀察到的現象應與上述 (“球面”或“水平板”)上的現象相似,說明大洋面是 。
四、課后練習:
1、關于地球形狀和大小的敘述,不正確的是(  )
A. 地球的平均半徑為6317千米 B. 地球表面積約5.1億平方千米
C. 地球是一個不規則的球體 D. 麥哲倫環球航行首次證明地球是一個球體
2、從太空看地球,藍色部分是( )
A. 冰雪 B. 陸地 C. 云層 D. 海洋
3、下列現象不能證明地球是球形的是( )
A.天是圓的 B.發生月食時,凹進去的邊緣部分是弧形
C.一直向西行的船又回到了原點 D.站得高看得遠
4、從航天飛機上拍攝的照片看,地球的形狀很圓,主要是由于( )
A. 航天飛機離地球很近 B. 地球是一個標準的圓球
C. 地球赤道半徑僅比極半徑長0.33% D. 照片拍攝精度不夠高
5、以下為不同歷史時期人類對地球形狀的認識:①地球是個球體;②地球是個兩極稍扁、赤道略鼓的球體;③天圓地方。按人類對地球形狀認識的先后順序,下列排列正確的是(  )。
A.①②③ B.③①② C.②①③ D.③②①
6、月食是地球的影子遮擋了月球,下面的月食圖片中不能證明地球是一個球體的是(  )
A. B. C. D.
7、若一個人平均日行50千米,則繞地球赤道一圈需要的天數是( )
A.80天 B.160天 C.800天 D.1600天
8、下列各項用于研究地球形狀或內部結構,其中能作為證據的是( )
A. ①用鉛筆在籃球上移動來研究地球的形狀
B. ②用人造衛星拍攝的地球照片來研究地球的形狀
C. ③繪制結構示意圖來研究地球的內部結構
D. ④用切開的熟雞蛋來研究地球的內部結構
9、下列表述中,能夠最科學、最直觀地證明地球是個球體的是( )。
A. 站得越高看得越遠 B. 太陽每天東升西落
C. 河流的水總是從高處往低處流 D. 宇航員在太空拍攝的地球照片
10、如圖所示A、B、C、D四點,其中與詩句“坐地日行八萬里,巡天遙看一千河”最符合的地點是( )
A. A B. B C. C D. D
(第10題圖) (第11題圖)
11、讀地球示意圖,完成下面題目。
(1)圖中①是地球的 ,長度是 千米。
(2)圖中②是地球的 ,長度是 千米。
(3)圖中③是地球上最長的緯線 ,長度約為 千米。
(4)從上圖中可以看出地球是一個 的球體。
12、下圖是在海邊觀察遠處駛來的輪船時所拍到的圖片。
從海邊觀察,首先看到的是上圖中的   (填序號);這種現象反映的事實是   。
13、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
材料一 站在海邊看遠處駛來的船只先看到桅桿在看到船的一部分,最后看到全部船體.
材料二 公元前三百年左右古希臘學者亞里士多德看到月食,發現地球投到月亮上的影子是弧形的,對地球形狀有了新認識。
材料三 1961年4月,蘇聯“東方一號”發射成功,宇航員加加林成為飛上太空的第一人;
(1)材料一中的現象,證明地球是  (形狀)如果海面是平的,船只出現的景象為  ;
(2)材料三反映的事件,其重大地理意義是   。
14、讀麥哲倫船隊環球航行路線圖”,完成下列題目。
(1)麥哲倫堅信地球是____形的,從地球上某一點出發,一直朝一個方向走,一定能重新回到出發點。
(2)三年的環球航行中,麥哲倫船隊先后經過的大洋是____洋、____洋、____洋,最后又回到了最早出發的____洋。
(3)你能夠從人類認識地球形狀的艱難歷程中感悟到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14題圖) (第15題圖)
15、讀圖,回答下列問題。
(1)看遠處駛來的帆船,總是先看到 (填“桅桿”或“船身”),再看到 (填“桅桿”或“船身”);飛機升得越高,看得越 ,這些現象說明地球表面并不是平面,而是 面。由此,可以證明地球的形狀可能是 體。
(2)古人為什么想不到地球是球形的呢?
(3)為什么“站得高看得遠”能證明地球是圓的?(可借助圖形等方式進行說明)
(4)人類對地球形狀的認識過程說明 (填字母)。
A.地球的形狀隨著人類的認識而改變
B.古人對地球的認識符合當時的科學發展水平,是完全正確的
C.人類對地球形狀的認識是沒有階段的,完全靠人們的突發奇想
D.一定的科學技術是認識地球形狀的基礎
參考答案:
一、知識點梳理:
知識點1、
1、球形 弧形 球體 2、麥哲倫 環繞地球航行一周
3、近似球形 4、加加林 5、科學技術
知識點2、
1、埃拉托色尼 幾何
2、兩極稍扁、赤道略鼓 6378 6357 4萬
3、0.33% 3毫米
二、例題講解:
例題1、A
解析:A、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即站得高看得遠,能夠證明地球是個球體,故A符合題意;B、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與當地地形有關,不能證明地球是球體,故B不符合題意;C、床前明月光,疑似地上霜,這種現象與天體運行有關,不能證明地球是個球體,故C不符合題意;D、節氣變化與地球公轉有關,不能證明地球是個球體,故D不符合題意。
例題2、D
解析:科學理論的提出受到當時人們的認知水平、科學技術的限制,每一種的科學理論都是不斷發展,并不斷修正的過程,所以現在我們知道張衡這一理論是不科學的,但他的理論促進了人們對地球的認知;故D符合題意。
例題3、C
解析:人類對地球的認識從“天圓地方”到“球體”再到 “梨形體” ,說明科學是不斷進步的,人們對科學的認識是不斷提高的,科學可以改變人們的觀念,而不是地球的自身形狀發生改變。故C符合題意。
例題4、C
解析:A.該句詩描述的現象與天體運動有關,不能證明地球是球體;故A錯誤;B.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與地形有關;故B錯誤;C.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描述的是想要看的更遠,就要站得更高,能夠證明地球是球體;故C正確;D.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描述的是節氣,與地球形狀無關;故D錯誤;故C符合題意。
例題5、不能,如果地球是圓或圓柱體,看到的影子邊緣也是弧形的,也能先看到帆船的最高部位——桅桿。
解析:這兩種情況只能說明地球是彎曲或者呈弧形。因為我們在海邊看到帆船從遠方駛來,總是先看到桅桿,再看到船身只能說明船所通過的地方是是彎曲或者弧形的,同樣,在月球表面可以看到圓弧狀的地球陰影是平面的一種情況,也只能說明船所通過的地方是彎曲或者弧形的,而無法直接說明地球是球形的結論。比如如果地球是圓的或圓柱體,看到的影子邊緣也是弧形的,也能先看到帆船的最高部位——桅桿。
三、隨堂練習:
1、B 2、C 3、B 4、A 5、D 6、B 7、(1)BAC (2)B;C
8、(1)粉筆的長度不變(2)粉筆的長度變短 (3)球面 球面
四、課后練習:
1、A 2、D 3、A 4、C 5、B 6、C 7、C 8、B 9、D 10、B
11、(1)極半徑 6357千米 (2)赤道半徑 6378千米 (3)赤道 4萬千米
(4)赤道略鼓,兩極稍扁的不規則球體
12、①;地球是個球體
13、(1)球體;桅桿和船身一起看到(2)衛星照片最能科學的證明地球是一個球體
14、(1)球 (2)大西 太平 印度 大西
15、(1)桅桿;船身;遠;球(曲);球;(2)在古代,由于科技不發達,征服和認識自然的能力受限,因此古人只能憑借直覺來認識世界。又因為地球本身非常龐大,古人的活動范圍狹小,根本無法感覺到地球表面不是平的,是圓的球面形態。人類認識問題多是根據經驗和遇到的問題去思索,所以古人不可能想到地球是圓的。(3)如下圖所示,若地球是球面,則站得越高,視野范圍更大,看得就越遠;若地球是平面時,范圍是一定的,站的高或低對視野范圍沒有影響。
(4) D。
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21清風明月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滦平县| 疏附县| 得荣县| 平陆县| 松阳县| 中山市| 眉山市| 于都县| 萨嘎县| 浪卡子县| 延吉市| 德格县| 铜川市| 开阳县| 苏州市| 阿勒泰市| 肃北| 崇阳县| 麦盖提县| 太谷县| 个旧市| 孟津县| 大荔县| 海晏县| 东乌珠穆沁旗| 吉木乃县| 宣恩县| 花垣县| 韶关市| 五莲县| 新建县| 绥滨县| 白城市| 蒙城县| 五大连池市| 海林市| 靖远县| 濮阳市| 林周县| 托克托县| 永川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