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23張PPT)《3.1.1重力》說課說課教學背景分析教學目標分析教學重難點分析教學方法分析課時安排、教具準備教學過程設計板書設計教學反思一、教學背景分析本節內容位于人教版(2019)高中物理必修第一冊第三章第1節,帶領學生從重力的學習走進力學世界。重力知識是力學學習的起點和基礎,對初、高中力學知識有著承上啟下的重要作用。(一)教材分析本節教科書開篇實例源于生活,不僅對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起到了良好的促進作用,同時使學生感知物理與生活息息相關,激發了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本章內容所涉及的知識、方法、思想,是后續學習動力學的重要基礎。在初中,學生已經學過了重力的概念和力的概念,對重力和力的概念已有初步的了解,并學習了力的圖示法,學生的知識儲備為這節內容的學習帶來方便,使得教學難度大大降低。在教學中需要抓住這一特點,突出物理過程的體驗和情感教育,讓物理課堂接近生活,從而帶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然學生所掌握的的力學知識還不夠深入,對于自然界的運動與受力之間的關系的認知較淺顯,學生需要重新建立力學大廈,系統認識自然界中物體間的相互作用。(二)學情分析二、教學目標分析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1.知道力是使物體運動狀態發生改變和發生形變的原因;2.初步認識力是物體間的相互作用,能分清受力物體和施力物體;3.知道力的三要素,會畫力的圖示和示意圖;4.明確重力產生的原因,理解重力的大小及方向,掌握重心的概念;5.初步了解四種基本相互作用力的特點和作用范圍。(一)知識與技能1.通過認識力的過程,體會人類認識力是從力的作用產生的效果開始的;2.通過尋找重物重心的實驗,學會懸掛法在物理學習中的應用;3.過重心概念的引入,滲透等效代換的物理學習方法。(二)過程與方法1.通過分組討論,培養團結協作精神;2.通過用物理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培養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3.通過了解四種基本相互作用的研究史,激發好奇心和學習興趣。(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重力的定義,大小、方向和作用點2畫力的圖示和力的示意圖1三、教學重難點(一)教學重點重心的概念、確定重心的方法2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三要素1等效的思想方法3(二)教學難點四、教學方法分析以生活實例、實驗探究為基礎,重在啟發思維、傳授方法。本節課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創設情境、采用問題探究和講授相結合的啟發式綜合教學方法。在教學過程中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以問題為主線,以思維為主攻,由淺入深的引導、啟發學生去觀察、分析、討論、探究并歸納總結(一)教法(二)學法學生通過觀察生活中的常見現象,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上臺動手做演示實驗,尊重學生主體性,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指導學生自主推理、探究,用所學知識分析解決問題,得到鞏固和升華。五、課時安排1課時(新授課)六、教具準備重錘線、均勻薄板、細線、氣球、海綿、墨汁、白紙、直尺、細棍、多媒體投影儀七、教學過程設計(一)新課導入創設問題情境運動員踢球,守門員接球,運動員用頭頂球視頻一演示實驗擠壓氣球、海綿觀察現象思考:為什么?引入力的概念(二)新課教學力和力的圖示作用效果力的定義1演示關門力的三要素2創設問題力的圖示3重力高臺跳水1籃球入框2墨汁滑落地球的吸引3觀看視頻和演示重力的概念溫故知新12重力大小 G=mg分析演示重力方向 豎直向下鞏固練習明確重力方向3演示細棍的平衡受力分析力的作用點--懸點重心等效思想演示懸掛法找薄板重心學生參與強化重心概念調動學生積極性基本相互作用自主閱讀總結分組討論(三)課堂小結(四)課堂練習(五)作業布置附上板書,再通過教師的點評,幫助學生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展示幾個由淺入深的典型練習,老師講解。實現知識的理解運用,當堂檢測,及時反饋,及時解決。以達到學以致用、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能力和舉一反三的能力。1.布置課后開放性課題,讓學生測量質量分布均勻的簿三角形的重心位置,體會重心的定義,加深學生對重心的理解;2.課本53頁“問題與練習”。八、板書設計3.1.1 重力一、力和力的圖示1.定義2.作用效果:運動狀態改變、形變3.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點4.表示方法:力的圖示二、重力1.定義2.大小:G=mg3.方向:豎直向下4.重心三、四種基本相互作用九、教學反思1、本節課預設中的成功之處①以足球視頻、演示實驗引入,激發了學生興趣,吸引了學生注意力②讓學生參與演示實驗,調動學生積極性,尊重學生主體性。③作業的創新,讓學生自己動手實踐,突出了物理知識與生活實踐緊密聯系,可以提高學生學習物理的熱情。2、本節課預設中的不足之處在本課中,雖然學生有一定的知識基礎,但其主動參與是關健。而且學生討論和探究的內容多,時間緊,教師應該引導學生做好實驗,合理處理好本課重點難點以及合理安排好課堂教學進程。感謝傾聽與指導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