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19張PPT)1.了解物質性質包括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能夠初步區分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2.能說出科學探究過程包括提出問題、形成假設、設計并實施實驗或調查方案、獲取證據、分析解釋數據、形成結論及構建模型、反思評價及表達交流等要素。【問題探討】圖中哪些屬于物理變化 哪些屬于化學變化 為什么 1.什么叫物理變化?化學變化?沒有生成新物質的變化,叫物理變化。生成新物質的變化,叫化學變化。2.物理變化與化學變化的區別和聯系是什么?區別:變化時是否有新物質生成聯系:物質在發生化學變化時一定伴隨著物理變化,化學變化中不一定發生物理變化【溫故知新】鎂條在氧氣中燃燒鎂條氧氣可燃性助燃性水是無色無味的液體無色無味顏色氣味液體狀態知識點一、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物理性質:物質不通過化學變化就能夠表現出來的性質化學性質:物質需要通過化學變化才能夠表現出來的性質熔點沸點顏色狀態氣味硬度易升華密度易分解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還原性毒性易燃易爆穩定性酒精燃燒酒精可以燃燒酒精能燃燒糖溶于水糖易溶于水煙花燃放煙花易燃易爆化學變化化學性質化學性質物理變化物理性質化學變化化學性質觀察下列哪些是性質,哪些是變化?知識點二、銅受熱變黑原因的探究探究步驟 內容提出問題 將一小段光亮的銅片在酒精燈火焰上加熱(加熱銅片時使用坩堝鉗夾持,注意防止燙傷)片刻,銅片由紫紅色變為黑色。為什么?【探究活動】探究步驟 內容形成假設 假設1:銅片變黑,是因為火焰中的煙灰附著在銅片上 假設2:銅片變黑是因為它在空氣中發生了化學反應預測1:若是煙灰,則應很容易抹去 預測2:加熱銅片時,若火焰沒有與銅片接觸,則金屬將不會變黑 預測:若將銅片放在真空或隔絕空氣的條件下加熱,銅片的顏色將不變探究步驟 內容設計并實 施實驗 用潔凈的白色抹布輕輕擦一擦已冷卻的銅片黑色部分 用銀白色的金屬鋁箔將銅片嚴密包裹,壓緊,不留空隙,以保證隔絕空氣,然后加熱鋁箔,一定時間后停止加熱,待冷卻后打開包裹的鋁箔探究步驟 內容獲取證 據、分 析解釋 現象 黑色部分不能被擦掉 銅片表面變黑 銅片表面不變色判斷 假設1錯誤 假設2正確解釋 銅片在空氣中用酒精燈加熱后變黑,黑色物質不是煙灰 銅片在隔絕空氣的條件下加熱后不變色;銅片在敞口的試管中加熱后變黑,是因為銅片在空氣中發生了化學反應,生成黑色的新物質形成結論 銅片在加熱條件下,在空氣中發生了化學反應, 生成黑色物質探究步驟 內容反思 評價 生成物的鑒別現象 黑色物質逐漸消失,溶液由無色變為藍色探究步驟 內容反思 評價 結論 反應生成硫酸銅,原黑色物質為氧化銅反思 評價 銅在空氣或氧氣中受熱生成的黑色物質是氧化銅,上述“形成結論”正確表達交流 以上化學反應的文字表達式:(括號內為相應物質的化學符號)【信息技術與化學實驗】利用手持技術數字化實驗探究銅和氧氣的反應在“銅受熱變黑原因的探究”實驗中,可利用手持技術改進實驗。已知:空氣中氧氣含量約占總體積的 。【提出問題】銅片和空氣中的什么物質發生了反應?手持技術數字化實驗是由數據采集器、傳感器和配套軟件組成的,能與計算機連接,用于采集定量數據的數字化智能實驗技術系統,可采集實驗過程中的氣體含量、溫度等數據。在“銅受熱變黑原因的探究”實驗中,可利用手持技術改進實驗(已知空氣中氧氣含量約占總體積的21%)。【拓展延伸】甲圖 實驗裝置圖乙圖 “氧氣含量-時間”曲線圖【實驗驗證】使用氧氣傳感器定量測定(如甲圖所示)反應過程中氧氣含量的變化。【得出結論】銅受熱一段時間后,裝置中的氧氣含量不斷減少(如乙圖所示),證明銅與氧氣發生了反應。以上各環節中,化學實驗是中心環節,假設需要用實驗去證實,結論來自實驗事實。對于初學者,探究步驟不要求上述那么完整。表達交流形成假設設計并實施實驗獲取證據提出問題反思評價形成結論,建構模型分析解釋【科學探究的一般過程】1.下列屬于氧氣物理性質的是 ( )A.氧氣能使食物腐爛 B.氧氣能使鋼鐵生銹C.氧氣能供給動物呼吸 D.氧氣能液化成淡藍色液體D2.下列屬于金屬銅的化學性質的是( )A.銅片表面呈黃色 B.銅片在空氣中加熱會變黑C.銅線的導電性很強 D.銅的密度為8.9g/cm3B3.(1)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變渾濁;(2)鋼鐵生銹;(3)電燈通電發光放熱;(4)冰雪融化;(5)煤氣燃燒;(6)銅可以導電;(7)天然氣易燃燒;(8)氧化銅是黑色粉末。上述描述中,是物理變化;__________________是物理性質;__________________是化學變化;__________________是化學性質。(3)(4)(6)(8)(2)(5)(1)(7)BA.提出問題 B.獲取證據 C.形成假設 D.形成結論4.科學探究是學習化學的重要方式。悅悅需要通過查閱資料了解“為何加熱時試管內液體體積不能超過試管容積的 ”,這屬于科學探究中的( )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