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人教版(2024)初中化學九年級上冊《課題1 我們周圍的空氣》教學設計一、教材分析《我們周圍的空氣》是人教版初中化學九年級上冊的開篇課題,主要介紹了空氣的組成、性質以及空氣污染的相關知識。教材通過實驗和生活實例,引導學生認識空氣的多樣性和重要性,為后續學習化學基礎知識打下基礎。二、教學目標1. 知識與技能:- 學生能了解空氣的主要成分,理解氧氣、氮氣、二氧化碳等氣體的基本性質。- 學生能掌握簡單的實驗技能,如空氣的收集、性質的觀察等。- 學生能理解空氣污染的來源和危害,培養環保意識。2. 過程與方法:- 通過觀察和實驗,培養學生的觀察力和實驗操作能力。- 通過小組討論,提高學生的合作學習能力和問題解決能力。3.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培養學生對自然現象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 增強學生的環保意識,認識到保護環境的重要性。三、教學重難點教學重點:空氣的主要成分及其性質,空氣污染的來源和危害。教學難點:理解空氣成分與生活、生產的關系,空氣污染的科學解釋。四、教學過程(一)、導入新課1. 播放視頻:展示自然風光,特別是一些空氣清新的地方,如山川、森林等,同時提問:“同學們,你們覺得這些美景中最重要的成分是什么?”引導學生思考并回答“空氣”。2. 展示實驗:教師預先準備一個裝有空氣的透明塑料瓶,簡單演示“燃燒的蠟燭在密閉的空氣瓶中逐漸熄滅”的實驗,引發學生對空氣成分的好奇心。(二)、新知探究1. 空氣的定義:引導學生回顧小學科學知識,定義什么是空氣,包括其主要成分(氮氣、氧氣、二氧化碳等)。2. 空氣的成分:通過PPT或實驗,詳細解釋和展示空氣的主要成分,如通過電解水實驗介紹氧氣,通過石灰水變渾濁實驗介紹二氧化碳。3. 空氣的重要性:討論空氣對生物生存、氣候、工業生產等方面的重要性,增強學生對空氣的尊重和保護意識。(三)、實踐操作1. 空氣質量檢測:分組進行簡單的空氣質量檢測實驗,如觀察放置在不同環境(如教室、操場、花園)的空氣質量指示卡的變化,讓學生直觀感受空氣質量的差異。2. 氣體收集實驗:指導學生進行簡單的氣體收集實驗,如收集一瓶空氣,然后討論如何收集其他氣體,如二氧化碳。(四)、分享交流1. 小組討論:讓學生分享他們在實踐操作中的觀察結果,討論空氣成分對實驗結果的影響。2. 問題討論:提出一些開放性問題,如“如何改善空氣質量?”、“生活中有哪些行為可能影響空氣質量?”等,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討論。(五)、總結提升1. 知識梳理:教師帶領學生回顧本節課學習的主要內容,包括空氣的定義、成分、重要性以及簡單的實驗方法。2. 知識拓展:介紹一些與空氣相關的前沿科學知識或新聞,如空氣污染的最新研究、空氣清潔技術等,激發學生對化學的進一步興趣。(六)、布置作業1. 書面作業:要求學生整理課堂筆記,完成教科書上的相關練習題,鞏固課堂所學知識。2. 實踐作業:設計一個家庭小實驗,如制作一個簡單的空氣污染指示器,觀察并記錄一周內的變化,將理論知識應用到實際生活中。3. 思考題:讓學生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減少對空氣質量的不良影響,下節課分享自己的想法。五、板書設計1. 主題:我們周圍的空氣2. 空氣的成分:氧氣、氮氣、二氧化碳等- 氧氣的性質(助燃性)- 氮氣的性質- 二氧化碳的性質3. 空氣與生活:應用實例4. 空氣污染:來源、危害5. 保護空氣:減少污染的措施在板書設計中,應注重圖文并茂,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記憶。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