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人教版(2024)初中化學九年級上冊《跨學科實踐活動1 微型空氣質量“檢測站”的組裝與使用》教學設計一、教材分析《跨學科實踐活動1 微型空氣質量“檢測站”的組裝與使用》是人教版初中化學九年級上冊的一節跨學科實踐活動,旨在讓學生通過實際操作,理解空氣質量檢測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同時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科學素養。教材提供了微型空氣質量檢測站的組裝步驟和使用方法,以及相關的化學知識背景。二、教學目標1. 知識與技能:學生能掌握微型空氣質量檢測站的組裝方法,了解空氣污染物的主要類型和檢測原理,能正確使用檢測站進行空氣質量檢測。2. 過程與方法:通過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問題解決能力,體驗科學探究的過程。3.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提高學生對環境保護的意識,理解科學與社會、生活的關系。三、教學重難點教學重點:微型空氣質量檢測站的組裝與使用,理解空氣污染物的檢測原理。教學難點:理解空氣污染物的化學性質和檢測方法,將理論知識與實踐操作相結合。四、教學過程(一)、導入新課(5分鐘)1. 播放一段關于空氣污染的新聞報道,引導學生關注當前的環境問題,如霧霾、PM2.5等。2. 提問:我們如何了解身邊的空氣質量呢?引出“空氣質量檢測站”的概念。3. 展示微型空氣質量“檢測站”的圖片,讓學生對即將學習的內容產生興趣和期待。(二)、新知探究(20分鐘)1. 知識講解:介紹微型空氣質量檢測站的基本構成,如傳感器、數據處理器、顯示設備等,以及它們各自的作用。2. 視頻演示:播放微型空氣質量檢測站的組裝和使用過程,讓學生對操作步驟有初步了解。3. 互動問答:針對視頻中的關鍵步驟,提問學生,如“哪個部件是用來檢測PM2.5的?”等,以檢驗學生的理解程度。(三)、實踐操作(30分鐘)1. 分發材料:每個小組分發一套微型空氣質量檢測站的組裝材料,確保所有工具和部件齊全。2. 指導組裝:按照視頻步驟,指導學生進行實際操作,教師巡回指導,解答可能出現的問題。3. 設備調試:完成組裝后,指導學生如何開啟設備,進行簡單的校準和測試。(四)、分享交流(15分鐘)1. 小組展示:每個小組展示自己的微型空氣質量檢測站,簡述組裝過程和注意事項。2. 經驗分享:讓學生分享在組裝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和解決方法,互相學習,共同提高。3. 互動評價:同學之間互相評價對方的設備,看是否組裝正確,運行是否正常。(五)、總結提升(10分鐘)1. 教師總結:回顧本節課學習的內容,強調微型空氣質量檢測站的重要性和組裝技巧。2. 拓展思考:引導學生思考如何利用微型空氣質量檢測站的數據,為改善環境提出建議。3. 培養素養:強調跨學科實踐能力的重要性,鼓勵學生在日常生活中關注科學與社會的聯系。(六)、布置作業(5分鐘)1. 實踐作業:讓學生在家中觀察并記錄一段時間的空氣質量數據,分析其變化規律。2. 研究性作業:查找資料,了解當前空氣質量的常見問題和改善措施,準備在下次課上分享。五、板書設計1. 主題:微型空氣質量“檢測站”的組裝與使用2. 空氣污染物:類型、來源、危害3. 檢測站組裝步驟(圖示)- 步驟1:...- 步驟2:...- ...4. 檢測原理(簡圖)5. 實驗結果分析整個教學過程中,應結合多媒體和實物教具,使抽象的科學知識更直觀易懂,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