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39張PPT)第六章化學反應與能量第一節化學反應與能量變化實驗現象:有氣泡 產生;用手觸摸反應后的試管,感覺試管外壁 發燙 ;用溫度計測量 溶液溫度溫度_ 升高。實驗結論:鎂與鹽酸反應放出熱量任務一:吸熱反應和放熱反應放熱反應:釋放熱量的化學反應1.放熱反應實驗現象:聞到 刺激性 氣味;燒杯壁 冰涼;木片和燒杯 黏結在一起; 混合物呈 糊狀。實驗結論:該反應吸收熱量Ba(OH) ·8H O+2NH Cl=BaCl +2NH T+10H O吸熱反應:吸收熱量的化學反應任務一:吸熱反應和放熱反應2.吸熱反應1、有放出(或吸收)熱量的變化一定是放熱(或吸熱)反應嗎 不一定。吸、放熱反應都屬于化學反應,比如:濃H SO 、NaOH 固體等溶 于水放熱,NH NO 、KNO 、NH Cl 等固體溶于水吸熱,以上變化過程均為 物理變化,再比如物質的三態變化,不是吸、放熱反應。2、木炭、天然氣等燃料的燃燒屬于放熱反應,為什么還需要點燃 燃料燃燒的條件之一是溫度達到可燃物的著火點。一個化學反應是釋放熱量 還是吸收熱量與反應是否需要加熱等條件沒有直接聯系。思考交流:放熱反應吸熱反應①所有的燃燒反應 ②酸堿中和反應 ③大多數化合反應 ④活潑金屬與水或酸的反應 ⑤物質的緩慢氧化 ⑥鋁熱反應(見第八章)①大多數分解反應②銨鹽與堿的反應,如Ba(OH) ·8H O 晶體或 Ca(OH)2與NH Cl晶體反應③以C、H 、CO為還原劑的部分氧化還原反應, 如C與H O(g)反應,C與CO 反應④NaHCO 與鹽酸的反應任務一:吸熱反應和放熱反應3.常見的吸熱反應和放熱反應1、微觀角度——化學鍵化學反應的實質 反應物中舊的化學鍵斷裂,生成物中新的化學鍵形成。化學反應中能量變化的原因E >E (吸熱反應 不相等舊化學鍵斷裂新化學鍵 形成任務二:化學反應過程中能量變化的原因吸收能量E 放出能量E 反應物生成物放熱反應E 化學鍵 斷裂或形成1 mol化學鍵時能量變化反應中能量變化Cl—CI 吸收243 kJ共吸收 679 kJH—H 吸收436 kJH—CI 放出431 kJ共放出 862 kJ計算反應H +Cl =2HC1 發生時,生成2mol的能量變化結論:該反應_放出_(填“放出”或“吸收”)183 kJ熱量。通常,鍵能越大,鍵越牢固,由該鍵構成的分子也越穩定。例1:已知形成1mol化學鍵放出的能量見下表:A.H O分解為H 與O 時放出熱量B.生成1 mol H O時吸收熱量245 kJC.甲、乙、丙中物質所具有的總能量大小關系為乙>甲>丙D.氫氣和氧氣的總能量小于水的能量定正確的是( C )H O 甲2112H形成1 mol H O的共價鍵釋放930 kJ能量 H O0乙 丙例 2 :根據下列信息判斷氫氣燃燒生成水時的熱量變化,其中一1 mol H 的共價鍵斷裂 吸收436 kJ能量mol O 的共價鍵斷裂吸收249 kJ能量21任務二:化學反應過程中能量變化的原因反應過程E吸反應過程E吸>E 放 吸熱反應E 釋放的能量1、微觀角度——化學鍵能量能量E 反應物反應過程 (II)吸熱反應:反應物總能量<生成物總能量熱能轉化為化學能被生成物所“儲存”生成物反應過程(I)放熱反應:反應物總能量>生成物總能量反應物所具有的化學能轉化為熱能釋放出來2、宏觀角度——反應物總能量與生成物總能量各種物質都具有能量,物質的組成、結構與狀態不同,所具有的能量也不同。任務二:化學反應過程中能量變化的原因能量 生成物反應物能 量E斷 反應物總能量 E斷 < E成E成E反>E生生成物總能量能量越低,物質越穩定,形成的化學鍵就越牢固,鍵能就越大。① E斷鍵吸收 >E 成鍵釋放! 吸熱反應②E斷吸 < E 成放 放熱 反應思考:如何判斷一個化學反應完成后的結果是吸熱還是放熱 ① E反應物>E 生成物,② E反應物1、宏觀角度:物質的能量放熱反 應吸熱反應放熱反應能 量1、化石燃料1、化石燃料:主要包括 煤 、 石油 和 天然氣。2、缺點: ①儲量有限,短期不可再生②煤、石油產品燃燒排放的粉塵、S O 、NO、CO 等是大氣污染物的主要來源。任務三:化學反應中能量的利用NOxCO粉塵SO 任務三:化學反應中能量的利用2、能源可持續發展的措施(3)開發使用新能源 新能源特點:資源豐富、可以再生、無污染太陽能海洋能地熱能風能氫能吸收熱量的 化學反應放出熱量的 化學反應化石燃料; 節能;新能源裂與形成反應物和生 成物總能量吸熱反應放熱反應化學反應 中能量的 利用質量守恒定量 能量守恒定律化學反應與熱能微觀宏觀課堂總結化學鍵的斷原 因 規 律類 型 應 用<A.氫氧化鋇與氯化銨的反應 B.鹽酸與碳酸氫鈉的反應C.灼熱的炭與二氧化碳的反應 D. 鎂條與稀鹽酸的反應2.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 )A. 物質發生化學反應時都伴隨著能量變化B.伴有能量變化的物質變化都是化學變化C.在一個確定的化學反應體系中,反應物的總能量與生成物的總能量一定相同D.在一個確定的化學反應體系中,反應物的總能量總是高于生成物的總能量課堂練習1.下列反應放出熱量的是( D )A. 反應物總能量大于生成物總能量B. 反應開始后,甲處液面低于乙處液面 C. 反應開始后,針筒活塞向右移動D. 反應開始后,飽和石灰水變渾濁3.下列實驗現象或圖像信息不能說明相應的化學反應是放熱反應的是( C )鎂條A B C稀硫酸07飽和石灰水D能量4反應物4 .如圖為N (g)與O (g) 反應生成NO(g)過程中的能量變化,下列說法中 正確的是 DA.1molN (g) 與1molO (g)反應放出的能量為180kJB. 常溫下,N (g) 和O (g)混合能直接生成NOC.NO 是一種酸性氧化物,能與NaOH 溶液反應生成鹽和水D.1m olN (g)和1molO (g)具有的總能量小于2molNO(g)具有的總能量十吸收能量498 kJ·mol'放出能量2×632 kJ·mol吸收能量946 kJ·mol5.化學反應A +B ===2AB的能量變化如圖所示,則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C )A.該反應斷開化學鍵消耗的總能量大于形成化學鍵釋放的總能量B.該反應是吸熱反應C. 斷裂2 mol AB中化學鍵需要吸收y kJ能量2mol A+2 mol B△E=x kJ△E=yI mol A +1 mol B D.1 mol A 和1 mol B 的總能量低于2 mol AB的總能量2 mol AB能 量kJ6.下列有關新能源的說法不正確的是( C )A. 綠色植物通過光合作用將光能轉化為生物質能B. 風能、太陽能是清潔能源C. 氫能目前難以被廣泛利用的主要原因是其燃燒所放出 的能量低于相同質量的化石燃料D. 開發生物質能有利于環境保護和經濟可持續發展例如:電能、蒸汽等注:使用電器都需要電能,電能是現代社會應用最廣泛,使用最方便,污染最小的一種 二次能源又稱電力例如:流水、風力、原煤、原(石)油、天然氣、天然鈾礦、核能等2、二次能源 一次能源經加工、轉換得到的能源稱為二次能源。任務一火力發電過程中的能量轉化(1)一次能源 直接從自然界取得的能源1.能源的分類2.火力發電 化學能間接轉化為電能直接 化學能(燃料)①煤炭是不可再生能源,會造成能源危機;②煤炭燃燒會產生污染性氣體;③經多次轉換,能量損耗大,燃料的利用率低。任務一火力發電過程中的能量轉化【思考】火力發電的缺點是什么 其中能量轉換的關鍵環節是 燃燒(氧化還原反應)。蒸汽 輪機機械能發電機熱能電能燃燒伏特電堆開創了電學發展的新時代。19世紀,英國化學家尼克爾森和卡萊爾利用伏特 電池成功的電解了水,證明了水是由氫和氧兩種元素組成的化合物。英國化學家戴維,利用串聯起來的伏特電池組, 通過電解法發現了幾種活潑的金屬元素。比如金任務一火力發電過程中的能量轉化1799年意大利物理學家伏特發明了世界上第一個發電器,也就是電池組,屬鈉和金屬鉀。(1)將鋅片和銅片插入盛有稀硫酸的燒 杯中,觀察現象。(2)用導線連接鋅片和銅片,觀察、比 較導線連接前后的現象。(3)如圖6-6所示,用導線在鋅片和銅片 之間串聯一個電流表,觀察電流表的指針 是否偏轉。任務二探究原電池的形成過程實驗6-3任務二探究原電池的形成過程實驗裝置 Zn Cu 稀 H S O 稀 H S O 稀 H S O 實驗現象 銅片:沒有變化 鋅片.逐漸溶解, 有氣泡產生 銅片有氣泡產生 鋅片:逐漸溶解銅片:有氣泡產生鋅 片 :逐漸溶解電流表:指針發生偏轉實驗結論 鋅與稀硫酸反應產 生氫氣,而銅不反 應 鋅失去電子,經導 線流向銅片,H+ 在銅片上得到電子 被還原生成H 鋅與稀硫酸反應產生氫氣(氫氣從銅片逸出) 導線中有電流通過實驗探究稀H SO 稀H SO反應條件 發 生 自發的氧化還原反 應 本 質電 極 :負極:電子流出的一極,發生氧化反應;正極:電子流入的一極,發生還原反應。3 、原電池( 1 ) 概 念 將化學_能直接轉化為電 _能的裝置。(2)原電池的構成條件任務二探究原電池的形成過程活動性不同的兩個電極形成閉合回路電極插入電解質溶液裝置條件任務二 探究原電池的形成過程3、原電池工作原理【探究】結合上述實驗和動畫演示,分析說明該 原電池的電極和導線、電解質溶液中的導電微粒 分別是什么,并說明其移動方向。電極(鋅片、銅片)和導線中的導電微粒是電子, 從負極流出,經導線流向正極;電解質溶液 中的導電微粒是陽離子H+、 陰離子 SO 2-,陽離子向正極移動,陰離子向負極移動。任務二 探究原電池的形成過程e【總結】 外電路百 中 總 后 應 . 7n⊥2u+_7n2+_H.電了電子流向:負極一沿導線一正極路電流方向:正極→沿導線→負極H+Zn2+SO - —H+陰離子 陽離子 —→正極產生氣泡2H++2e-=H 個 還原反應內電路負極發生溶解Zn -2e-=Zn + 氧化反應個窗陰案式正誤判斷(1)火力發電過程中,機械能轉化為電能是整個能量轉化的關鍵(× )(2)原電池的電極材料必須是金屬(× )(3)原電池工作時,正極與負極轉移電子數相同( 。)(4)在鋅銅原電池中,電子由鋅通過導線流向銅,再由銅通過電解質溶液流回鋅(× )(5)原電池中陽離子向正極移動( √)讓我想想OO知識辨析總結歸納負 極較不活潑金 屬或能導電 的非金屬還原反應電子流入電極材料電極反應電子流向電極增重或 質量不變陽離子移向活潑金屬氧化反應電子流出不斷溶解 質量減少陰離子 移向電極現象離子移向電極名稱的判斷方法正 極任 務三 原電池工作原理的應用思考與討論【問題1】用Zn和稀鹽酸反應制氫氣時,加快該反應的方法有 哪些 【問題2】為了使反應加快,常常加入少量CuSO 溶液,請問這是為什么 鋅和置換出的銅、稀鹽酸構成了原電池,可以加快反應速率任務三原電池工作原理的應用1.加快氧化還原反應的進行在原電池中,氧化反應和還原反應分別在兩極進行,使 溶液中粒子運動相互間的干擾減小,使反應加快。2.比較金屬的活動性一般,若兩種金屬A 、B與電解質溶液構成原電池,若 金屬A 作負極,則金屬活動性:A>B 。A 作負極 B作正極稀 H SO 電極總反應:Cu+2AgNO =Cu(NO ) +2Ag還原劑:Cu ( 作負極材料)氧化劑:AgNO 正極材料:石墨等金屬性小于銅的固體正極反應方程式:Cu-2e ==Cu +負極反應方程式:2 Ag++2e ===2Ag3.設計原電池(1)給定氧化還原反應設計原電池一般給定氧化還原反應的還原劑作負極,氧化劑作電解質溶液,比負極活動性弱 的金屬或石墨等能導電的非金屬作正極。任務三原電池工作原理的應用任務三原電池工作原理的應用(2)簡易電池的設計與制作【目的】根據原電池原理,設計和制作簡易電池,體會原 電池的構成要素。【用品】水果(蘋果、柑橘或檸檬等),食鹽水,濾紙, 銅片、鐵片、鋁片等金屬片,石墨棒,導線,小型用電器 (發光二極管、電子音樂卡或小電動機等),電流表。【實驗】(1)水果電池(2)簡易電池簡易電池水果電池任務三 原電池工作原理的應用活動性不同的兩個電極形成閉合回路電極插入電解質溶液反應 氧化還原反應電子 由負極流向正極 電流 由正極流向負極 離子 負負正正小組小結間接:化學能燃燒) 熱能蒸汽機械能發動化學能 與電能原電池裝 置原電池定 義 將 化學能轉化為電能的 裝 置構成條件電池直接:選項 A B CDM 石墨 Zn FeAlN Ag Ag CuAlP 稀硫酸 蔗糖溶液 FeCl 溶液NaOH溶液1. (2023 ·遼寧撫順高一校聯考期中)下列各組材料組成如圖裝置,電流表指針能發生偏轉的是( c )任務四限時訓練2. (2023 · 安徽蕪湖一中高一質檢)a 、b 、c、d 四種金屬片浸入稀硫酸中,用導線兩兩組成原電池。若a、b相連時,電流由a經導線流向b;c、d 相 連 時 ,d 極質量減少; a、c相 連 時 ,c極上產生大量氣泡;a、d相 連 時 ,H+ 移向d極 則四種金屬的活動性順序由強到弱的順序為( )任務四限時訓練B.b>d>a>cD.b>d>a>CA.b>a>d>cC.b>a>c>d任務四限時訓練3. (2023.廣東肇慶高一質檢)某化學興趣小組為了探索鋁電極在原電池中的作用, 設計并進行了以下一系列實驗,部分實驗結果記錄如下:編號 電極材料 電解質溶液電流表指針 偏轉方向1 Mg、Al 稀硫酸偏向Al2 Cu、Al 稀硫酸3 Mg、Al NaOH溶液偏向Mg根據表中記錄的實驗現象,推斷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D )A.實驗2、3中Al均作電池的負極,提供電子B.實驗2中H+在Cu極上發生還原 反應,電流表的指針偏向CuC.實驗3中的Al電極反應式為A1-3e-+4OH-===[Al(OH) ]D.通過實驗3可說明金屬性:Mg>Al正確的是( D )A.正極上發生氧化反應B.電流由Li流向石墨C.Li+由正極向負極遷移D.電池的總反應為2Li+2H O===2LiOH+H 個4. (2023 ·深圳高一校聯考期中)海水電池為探索深海提供了能源保障。一種鋰—海水電池以金屬鋰為負極,石墨為正極,下列關于該電池的描述任務四限時訓練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