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教學設計課程基本信息學科 高中美術 年級 高一 學期 秋季課題 主題2:感知與判斷——美術鑒賞的過程與方法教科書 書 名:《美術鑒賞》 出版社:人民美術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2年07月教學目標1.了解美術鑒賞的一般過程。 2.通過觀察、分析、小組探究、任務訓練等方式,提升學生的審美認識,提高鑒賞水平。 3.在不同作品分析中感知藝術的形式原理及魅力,并生成廣泛的文化認同感,產生對美術學習的持久興趣。教學內容教學重點: 1.掌握鑒賞美術作品的基本過程,能對具體作品進行分析。 教學難點: 1.能夠認識“四步法”鑒賞過程,并運用到具體的美術作品中進行鑒賞。教學過程教學過程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一)創設情境,導入課題 1.創設參觀博物館的情境。引導學生鑒賞一件美術作品,該如何掌握特定的鑒賞方法?又該如何具體展開呢? 2.出示課題:《感知與判斷——美術鑒賞的過程與方法》。 3.什么是美術鑒賞?鑒賞美術作品的一般過程和方法是什么呢? 思考,回憶與分享自己參觀美術館或畫展的情形,描述怎樣鑒賞美術作品 通過圖片創設情境導入,引導學生思考藝術學習和審美的作用及意義,營造課堂氛圍并為本課的學習做好鋪墊。(二)觀察作品,初步感知 探究一:如何描述作品? 1.出示作品《清明上河圖》,了解作品的基本知識張擇端; 2.觀看視頻簡介,了解這幅畫為什么被稱為《清明上河圖》; 3.小結:我們從畫面中所讀取到的這些內容、色彩、材質、肌理、尺寸等信息就是所謂的描述,是對作品的一個初步的認識。 在老師的引導下,認真觀察作品的內容、色彩、材質、肌理、尺寸等,嘗試描述作品。 鼓勵學生認真觀察美術作品,自主思考,充分體會鑒賞美術作品的一般過程。(三)作品探究,深入鑒賞 探究二:如何分析作品? 1.引導學生觀察,整個畫面飽滿又有秩序,畫家是怎么做到的呢? 2.這也是一張具有代表性的風俗畫。它是如何來表現北宋百姓的生活? 3.我們把人放在整個城市當中可以看作很多點,點的分布有沒有特點呢? 4.在整張畫卷中請同學們可以討論一下,畫面中哪一部分最精彩呢?——虹橋 5.《清明上河圖》中張擇端如何用到了界畫的繪畫方式? 6.小結:“分析”需要我們從畫面的構成角度,理性的思考,幫助我們從形狀關系、空間營造、構圖原理、筆墨用法、色調處理來分析畫面,展開想象,與作品和作者對話,洞察其深層的意蘊,發現有趣的細節,領略作品的內在美。 逐步跟著老師的引導,參與認知分析作品的要點,嘗試尋找,探究。對作品從形狀關系、空間營造、構圖原理、筆墨用法、色調處理的分析。 逐步跟著老師的引導,參與認知分析作品的要點,嘗試尋找探討。提高學生自主思考、自主學習的能力。(四)深入分析,挖掘內涵 探究三:如何解釋作品? 面對《清明上河圖》,我們對作品進行體驗、聯想、想象的過程中,怎樣合理闡述作品的意義和內涵,又怎樣解釋作者的思想? 2.《清明上河圖》描繪精細,畫家通過自己的親身體會,生動傳神的描繪了北宋的風土人情。 3.小結:《清明上河圖》。為我們提供了北宋大都市的商業、手工業、民俗、建筑、交通工具等詳實形象的第一手資料,具有重要的歷史文獻價值。也體現出了中國文化中的“中和”美學思想,融匯了中國傳統的書法、繪畫和建筑技巧,是中國古代繪畫藝術的代表之一。 參與認知解釋作品的要點,嘗試尋找尋找探討。 觀看,思考,傾聽 小組討論整張畫中最精彩的片段,再分享。 通過學生自我探討的方式,加強知識的內化,同時教師著重對解釋要素進行講解,讓學生在了解作品的同時,了解更多的中國宋代的歷史知識,增強民族自信。(五)評價作品,傳承經典 探究四:如何評價作品 1.《清明上河圖》其豐富的思想內涵、獨特的審美視角、現實主義的表現手法,都使其在中國乃至世界繪畫史上被奉為經典之作。以上我們的這些觀看過程,稱之為多角度和程序性。 2.引導學生對比鑒賞:最后老師還帶來了一幅不同版本的《清明上河圖》,我們一起來鑒賞、對比一下。 傾聽,思考 學以致用,回顧四步法,探討新的作品,學習四步法的梳理運用。 美術鑒賞的過程和方法是相輔相成的。能夠認識“四步法”鑒賞過程,并運用到具體的美術作品中進行鑒賞。總結提升 1.總結:今天,我們就以《清明上河圖》為例,學習和掌握了鑒賞美術作品的一般過程和方法:描述、分析、解釋、評價四個步驟。美術作品只是一份有待挖掘的視覺信息,是開放的文本,有許多空白和空缺需要鑒賞者來填補。 2.布置作業。 請課后嘗試用“四步法”對《韓熙載夜宴圖》進行賞析,按下列表格中的要求進行填寫。 課后練習,鞏固提升。(共22張PPT)感知與判斷——美術鑒賞的過程與方法主講教師:學 校:年 級:高一學 科:高中美術(人美版)當我們在參觀博物館的時候,經常會被一些精美的美術作品所吸引。鑒賞一件美術作品,我們該如何掌握特定的鑒賞方法?又該如何具體展開呢?美術鑒賞是運用感知、經驗和知識對美術作品和美術現象進行觀察、體驗、聯想、鑒別與評價,獲得審美經驗,提高藝術品位的認知活動。這個過程主要包括描述、分析、解釋、評價四個步驟。什么是美術鑒賞?鑒賞美術作品的一般過程和方法是什么呢?看到《清明上河圖》時,人們的感受各不相同:古舊、繁華、寫實、充滿生活氣息……你的感受又是什么呢?請同學們就作品的人物、形象、動態、服飾、建筑、街市及時代背景展開交流。(一)觀察作品,初步感知—— 描述作品微課中所引用的《清明上河圖》均來自教材《清明上河圖》,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為北宋風俗畫,北宋畫家張擇端僅見的存世精品,屬國寶級文物,現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作品以長卷形式,采用散點透視構圖法,生動記錄了中國十二世紀北宋都城東京(又稱汴京,今河南開封)的城市面貌和當時社會各階層人民的生活狀況,是北宋時期都城東京當年繁榮的見證,也是北宋城市經濟情況的寫照。這幅畫為什么被稱為《清明上河圖》呢?(一)觀察作品,初步感知—— 描述作品微課中所引用的《清明上河圖》均來自教材我們從畫面中所讀取到的這些內容、色彩、材質、肌理、尺寸等信息就是所謂的描述,是對作品的一個初步的認識。前 段 部 分(二)作品探究,深入鑒賞—— 分析作品張擇端把繁華的都市、威武的城樓、忙碌的店鋪、熱鬧緊張的虹橋、汴河船運、寧靜的鄉村等都妥善融入布置在一起,整個畫面飽滿又有秩序,他是怎么做到的呢?(二)作品探究,深入鑒賞—— 分析作品張擇端采用了長卷的形式,運用了中國繪畫散點透視的構圖、移步換景,把所有的景致囊括其中,真實表現了北宋百姓的生活場景和北宋都城東京的城市面貌。孫楊正店一字路口四眼井邊林中茅屋郊外小路虹橋險情纖夫與船工漕運卸貨漕運碼頭人群匯集官署衙門汴河北去王員外家城門內外城前橋頭沿河街景橋邊酒樓中國傳統人物畫的藝術語言是從點、線、面開始的,老師把這幅畫做了處理,點了很多點。我們把人放在整個城市當中可以看作很多點,點的分布有沒有特點呢?(二)作品探究,深入鑒賞—— 分析作品大小、長短、疏密不同,形成了對比——生活節奏郊外有人往城里走,城里有人往外走,一出一進,生成了一個流動感:走進城內,會發現三三兩兩的人,或者是三五成群的人,或者是魚貫而行的人,聚集在一起的人和行走的人又形成了一個動與靜的對比。(二)作品探究,深入鑒賞—— 分析作品《清明上河圖》的虹橋位于整幅畫面的正中心,與岸上的街市景象形成強烈反差。畫家是如何營造緊張氛圍的 船要遇險了,船頂上的人正在收起桅桿,船頭還有幾位男子趕緊用竹竿掌控方向避免船碰虹橋。橋上的人都翻到了橋欄桿外面。船后的人站在船篷指揮,岸上的人在喊話,也在幫忙指揮。還有一個媽媽探出腦袋來看,悠然自得的觀看,反襯出船上人的繁忙,動靜的對比達到了一個最高峰。精心的布局,生成一個三角形,通過相互之間發生的關系,把觀眾的視線都聚焦到這個部分,感受到那種驚險的氣氛。《清明上河圖》中張擇端還用到了界畫的繪畫方式。界畫是指依靠界筆直尺劃線的繪畫。以宮室、樓臺、屋木等建筑為表現對象。但張擇端的這幅畫用筆兼工帶寫,設色淡雅,偏暗黃色,不同一般的界畫,可謂“別成家數”。(二)作品探究,深入鑒賞—— 分析作品從城市的近郊到繁華的城市,農民有一類用茅草搭的的房子,和鋪瓦房子不同,張擇端用的都不是界畫那種很整齊的線條,這種對比更真實。并且用濃墨、淡墨去染,染出農村里的各種不同的景象。樹葉的濃和淡,遠處的樹葉好像在霧里面,層次感油然而生。形狀關系 空間營造 構圖原理 筆墨用法 色調處理(二)作品探究,深入鑒賞—— 分析作品(三)深入分析,挖掘內涵—— 解釋作品前 段 部 分面對《清明上河圖》,我們對作品進行體驗、聯想、想象的過程中,怎樣合理闡述作品的意義和內涵,又怎樣解釋作者的思想?虹橋有一個最獨特的地方,它沒有橋柱和橋墩。汴河上的橋原本是有橋柱和橋墩的,但是每當河水湍急的時候,船只一不小心就很容易撞上橋墩,非常危險。于是,為了減少交通事故,宋朝人專門發明了這種沒有橋墩的虹橋。更讓人贊嘆的是,這樣一座沒有橋柱支撐的大橋,它沒有用一根釘子,完全是靠木架之間相互搭疊,并用繩索捆扎的方式固定在一起的。這種獨創的技術,在當時世界范圍內也是領先的——“疊梁拱”。1.護欄,保護行人的安全。2.疊梁拱。3.橋下行道及護欄,專門給纖夫行走。4.風信桿,為航行者指示風向。(三)深入分析,挖掘內涵—— 解釋作品唐朝的時候,城市就像一個大棋盤,城里用高墻圍出了一個一個的格子,居住的地方叫做“里”,做生意的地方叫做“市"。城里的居民區和商業區是被分開的,商業活動也被國家嚴格控制,到了晚上店鋪必須關門,人們也不能隨意出門。(三)深入分析,挖掘內涵—— 解釋作品到了宋朝,這些規定都被打破了。汴京是宋朝最大的城市,也是當時世界上最大最富庶的城市之一。有發達的建筑、造船、航運、鍛造、紡織、陶瓷、制茶、釀酒、雕版印刷等各行各業。白天,街上車水馬龍,晚上,又是燈火輝煌,整個城市生機勃勃,非常熱鬧。(三)深入分析,挖掘內涵—— 解釋作品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為我們提供了北宋大都市的商業、手工業、民俗、建筑、交通工具等詳實形象的第一手資料,具有重要的歷史文獻價值。同時《清明上河圖》也體現出了中國文化中的“中和”美學思想,融匯了中國傳統的書法、繪畫和建筑技巧,是中國古代繪畫藝術的代表之一。(四)評價作品,傳承經典前 段 部 分《清明上河圖》不僅僅是一件偉大的現實主義繪畫藝術珍品,其豐富的思想內涵、獨特的審美視角、現實主義的表現手法,都使其在中國乃至世界繪畫史上被奉為經典之作。圖片出自https://my.mbd./r/13Zrd30Lcg8 f=cp&u=bbda3b6fca956616(四)評價作品,傳承經典《清明上河圖》是中國繪畫史上最著名的作品之一,不但藝術水平高超,而且圍繞著它還流傳下來許多有趣的故事。繪畫史上名為《清明上河圖》的畫幅很多,但真本畢竟只有一幅。經過眾多學者、專家對這一專題的研究,大家意見基本一致,都認為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的這幅是北宋張擇端的原作。其它的同名畫作,均為后來的摹本或偽托張擇端的臆造本。清院本《清明上河圖》前 段 部 分今天,我們就以《清明上河圖》為例,學習和掌握了鑒賞美術作品的一般過程和方法:描述、分析、解釋、評價四個步驟。作者以長卷形式,采用散點透視的構圖法,將繁雜的景物納入統一而富于變化的圖畫中。圖中所繪城廓市橋屋廬之遠近高下,草樹牛驢駝之大小出沒,以及居者行者,舟車之往還先后,皆曲盡其儀態而莫可數記,全幅場面浩大,內容極為豐富,整幅畫作氣勢宏大、構圖嚴謹、筆法細致,充分表現了畫家對社會生活的深刻洞察力和高超的藝術表現能力。美術作品只是一份有待挖掘的視覺信息,是開放的文本,有許多空白和空缺需要鑒賞者來填補。四步法 《韓熙載夜宴圖》描 述 陳述在作品中看到的東西,包括畫面的內容、色彩、材質、肌理、尺寸等。分 析 探討形式關系,包括形狀間的相互關系、色調的處理、空間的營造等。解 釋 推測作品的意義和作者想表達的思想,這種推測要建立在對作品的分析之上。評 價 在一定范圍內比較,判斷這一作品的優劣,包括與作者其他作品比較、與同時代其他作品比較、與同類型作品比較等。請課后嘗試用“四步法”對《韓熙載夜宴圖》進行賞析,按下列表格中的要求進行填寫。謝 謝 大 家!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第一單元 主題二 感知與判斷——美術鑒賞的過程與方法(教學設計)高一美術·必修 美術鑒賞(人美版).docx 第一單元 主題二 感知與判斷——美術鑒賞的過程與方法(課件)高一美術·必修 美術鑒賞(人美版).ppt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