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24張PPT)第三章 烴的衍生物 第二節醇酚一酚內容索引考點 一苯酚的物理性質、結構 考點二苯酚的化學性質考點三 苯酚的用途新課導入上節課我們學習了乙醇和醇類有機物,知道 醇類物質的共性主要是由羥基決定的。醇分子里 都含有羥基官能團。但是當羥基與苯環直接連接 時,它就不再屬于醇,而是屬于酚類。這節課我 們就以苯酚為代表來學習酚類的性質。考點 一 苯酚的物理性質、結構1、苯酚的物理性質狀態:無色晶體,有特殊氣味,在空氣中易被氧化而呈粉紅色熔點:43℃溶解性:常溫時在水中溶解度不大(9.3g) 65℃以上時能跟水以任意比互溶 易溶于乙醇等有機溶劑毒性:有毒,有腐蝕性注意:①苯酚要密封保存②如不慎沾到皮膚上,應立即用酒精洗滌2、苯酚的結構(1)分子式:C H O(2)結構簡式: OHOH(3)官能團:(酚)羥基(—OH)考點一苯酚的物理性質、結構考點二苯酚的化學性質實驗探究3-3液體渾濁 溶液變澄清溶液變渾濁加入氫氧化鈉溶液苯酚水溶液加入 稀鹽酸考點二苯酚的化學性質1、弱酸性(俗稱:石炭酸)苯環對-OH的影響:苯環對羥基的影響使 得酚羥基的氫原子較 為活潑OH 0-+H+考點二苯酚的化學性質1、弱酸性紫色石蕊試液現象:無明顯現象結論:苯酚溶液雖然顯酸性,但酸 性極弱,不能使酸堿指示劑變色。苯酚濁溶液現象:澄清溶液變渾濁結論:H CO ONa+CO +H O→-ONa+CO +H O→OH-OH +Na CO OH +NaHCO 考點二苯酚的化學性質1、弱酸性苯酚鈉溶液2苯酚的酸性比碳酸弱,但比HCO 的酸性強。向苯酚鈉溶液中通入CO 時,無苯酚濁溶液論CO 過量與否,產物均為NaHICO 現象:濁液變澄清)-OH+Na CO →結論:H CO >1、弱酸性Na CO 溶液0-ONa +NaHCO —OH≥ HCO 考點二苯酚的化學性質OH-OH +Na CO -OH|+NaHCO 考點二苯酚的化學性質1、弱酸性現象:澄清溶液變渾濁結 論 :H CO 2苯酚鈉溶液ONa+ONa+HOH,0考點二苯酚的化學性質1、弱酸性(小結)OH 0-+H+《_)-ONa+CO + O→<_)-OH+NaHCO C H OHC H OH酸性 無有NaOH 不反應反應Na 反應溫和反應較劇烈原因 苯環對羥基的影響使酚 羥基的氫原子較為活潑考點二苯酚的化學性質對比:乙醇和苯酚的化學性質考點二苯酚的化學性質練、完成下列方程式—CH OHOH+Na CO Br 白色沉淀(1)此反應很靈敏,常用于苯酚的定性檢驗和定量測定(2)受羥基影響,鄰對、位上的H更活潑,易被取代OHBr —Brv+3HBr2,4,6-三溴苯酚考點二苯酚的化學性質2、苯環上的取代反應實驗:向苯酚的稀溶液中滴加濃溴水OH+ 3 Br OH-No +3H ONO 考點二苯酚的化學性質2、苯環上的取代反應OH+3HNO 濃 H SO O N-考點二苯酚的化學性質3、酚羥基的顯色反應苯酚溶液 FeCl 溶液、溶液變紫色6 -OH+Fe +→ [Fe(C H O) ] -+6H+應用:苯酚與Fe +相互鑒定注意:苯酚與Fe +在溶液中不共存考點二苯酚的化學性質4、易被氧化與O 、KMnO4等氧化劑反應,溶液呈粉紅色對苯醌5、加成反應環己醇使苯環鄰、對 位上的氫原子 更活潑,易被 取代O N-考點二苯酚的化學性質小結:苯酚分子中,苯環與羥基間的影響羥基上的氫更易電離, -OH 使溶液顯弱酸性酚的特征反應-NO 遇Fe +呈現紫色OHNO 考點三苯酚的用途苯酚的用途農藥”防腐劑醫藥染料酚醛樹脂合成纖維合成香料苯酚消毒劑→ (乙醇)加入NaOH 溶液(苯酚) 的水溶液 操作二:分液水層(苯酚鈉)通入足量 CO (苯酚)操作二:分液有機層(苯)苯酚的性質練、苯酚的分離和回收方法苯酚和苯加入NaOH溶液的混合液 操作一:分液操作一:蒸 餾 含苯酚鈉通入足量CO 苯酚和乙 醇混合液苯酚的性質練、由—C H 、—C H —、—CH —、—OH 四種原子團一起組成屬于酚類的物質有( C )A.1 種 B.2 種 C.3 種 D.4 種練、寫出C H O 屬于芳香化合物可能的結構簡式CH CH CH CH OH OCH OHOHOH苯酚的性質練、白黎蘆醇廣泛存在于食物(例如桑椹、花生,尤其是葡萄酒)中,它可能具有抗癌性,能夠使1mol該 化合物起反應的Br 或H 的最大用量分別為( D)B.3.5 mol 、7molC.3.5 mol 、6 molHO一 CH=CH—A.1 mol 、1 molD.6 mol 、7 molOHOH苯酚的性質練、丁香油酚的結構簡式如圖,推斷它不可能有的 化學性質是( B )A. 既可燃燒又可使酸性高錳酸鉀溶液褪色B. 可以與NaHCO 溶液反應放出CO C.可以與三氯化鐵溶液發生顯色反應D.可以與燒堿溶液發生反應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