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21張PPT)第一單元 課題2化學實驗與科學探究(人教版)九年級上(第3課時)01學習目標內容總覽02新知導入03探究新知04課堂練習05課堂總結06分層作業核心素養目標通過實驗,能完成簡單的探究實驗,并寫出實驗報告。0102通過對化學現象進行觀察和分析的方法,培養發現生活中值得探究的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03學生通過參與實驗,學習如何觀察和記錄實驗現象,培養實驗技能和探究能力。04通過激發學生對化學的好奇心和探究的欲望;培養學生體驗化學探究學習活動的樂趣和學習成功的喜悅。化學觀念:科學思維:科學探究與實踐:科學態度與責任:科學探究是獲取科學知識、理解科學本質、認識客觀世界的重要途徑。在進行科學探究時,常通過觀察和實驗等方法獲取證據,通過分析和推理得出結論。新知導入探究新知一、對蠟燭及其燃燒的探究科學探究的一般思路:01.提出問題02.猜想與假設03.設計方案04.進行實驗06.表達與交流07.反思與評價08.解釋與結論05.收集證據探究新知運用除味覺以外的感官,在一支蠟燭點燃前、燃燒時和熄滅后的三個階段進行觀察,你能夠觀察到哪些現象 觀察與描述蠟燭及其燃燒問題:對于蠟燭的燃燒你有沒有更多的思考呢?比如說蠟燭是由什么做成的?它燃燒后生成什么?除了燃燒,它還具有哪些性質?由石蠟和棉線燭芯組成探究新知點燃前:顏色:白色狀態:固體形狀:柱狀氣味:有輕微氣味硬度:小(質軟)密度:比水小溶解性:難溶于水觀察與描述蠟燭及其燃燒觀察蠟燭的顏色、狀態、形狀, 聞一聞氣味;用小刀切下一塊石蠟放入水中。探究新知點燃時:火焰附近:蠟燭熔化燭芯:變黑火焰:分為三層(外焰、內焰、焰心)觀察與描述蠟燭及其燃燒點燃蠟燭,仔細觀察燃著的部分,描述火焰附近石蠟的狀態變化、燭芯的變化、火焰的分層情況等。探究新知點燃時:觀察與描述蠟燭及其燃燒分別取一個干燥的燒杯和一個用澄清石灰水潤濕內壁的燒杯,先后罩在火焰上方,觀察并描述燒杯中的現象。實驗現象:實驗結論:燒杯內壁有水霧生成,燒杯壁上石灰水變渾濁。石蠟+氧氣 → 水+二氧化碳點燃探究新知熄滅后:觀察與描述蠟燭及其燃燒一縷白煙從燈芯飄出問題1:蠟燭熄滅后的現象?問題2:用火柴點白煙,觀察蠟燭能否重新被點燃?問題3:白煙是什么?具有什么化學性質?火焰會順著白煙重新將蠟燭點燃白煙是石蠟固體小顆粒,具有可燃性鞏固提升母子火焰實驗:注意:導管不能太長,太長溫度降低,白煙不會在導管導出。實驗(探究)報告實驗步驟 對實驗現象的觀察和描述 結論點燃前燃燒時 熄滅后 鞏固提升白色圓柱形固體,硬度小,略有氣味,難溶于水,密度比水小石蠟熔化并發光放熱,火焰分為三層,外層最明亮,里層最暗;生成無色的液滴和能使澄清石灰水變渾濁的氣體燭芯飄出白煙,用火點燃白煙,蠟燭被重新點燃蠟燭燃燒生成了水和二氧化碳,同時放出熱量。蠟燭燃燒時外焰溫度最高二、化學學習的特點探究新知通過對蠟燭及其燃燒的探究活動,體現了化學學習的哪些特點?化學學習特點關注物質的性質物理性質化學性質關注物質的變化關注物質的變化過程及其現象是否有新物質生成物理變化化學變化變化前變化時變化后是否有顏色的改變、氣體或沉淀的生成以及發光、放熱等現象顏色、狀態、氣味、溶解性、密度等;可燃性、穩定性等。科學探究是學習化學的重要途徑。實驗是科學探究的重要手段。——遵守化學實驗室規則,正確進行實驗操作;——認真、細致地觀察和描述實驗現象;——準確記錄實驗結果,是獲得可靠實驗結論的基本保證。鞏固提升1.下列是“對蠟燭及其燃燒的探究”活動得出的結論,其中不正確的是( )A.石蠟浮于水面,說明石蠟的密度小于水B.用小刀可將石蠟切下,說明石蠟的硬度較小C.蠟燭被吹滅有白煙,說明蠟燭燃燒現象:有大量白煙產生D.干冷的燒杯罩在火焰上方,有水霧,說明蠟燭燃燒有水生成課堂練習C2.通過觀察蠟燭燃燒以及對燃燒產物的實驗探究,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①燃燒時發光、放熱;②燃燒時有水霧生成;③火焰的溫度最高處是外焰;④蠟燭先熔化再燃燒;⑤熄滅時蠟燭冒白霧A.只有①②③ B.只有③④⑤ C.④ D.①②③④3.某同學在點燃蠟燭時,提出固體石蠟可能變成蒸氣才能燃燒。就此看法而言,應屬于科學探究環節中的( )A.提出問題 B.猜想與假設C.進行實驗 D.獲得結論課堂練習DB課堂總結12對蠟燭及其燃燒的探究:(燃燒前、燃燒時、燃燒后實驗現象)化學學習的特點:(1) 關注物質的性質(2) 關注物質的變化(3) 關注物質的變化過程以及對結果的解釋和討論課題2(第3課時)化學實驗與科學探究分層作業【基礎培優】:1.觀察蠟燭燃燒時,小明描述下列實驗現象中錯誤的是( )A.火焰分三層,外層最亮B.罩在火焰上方的燒杯內壁出現水珠C.將燒杯內壁有澄清石灰水的玻璃杯罩在火焰上方,石灰水變渾濁D.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分層作業【能力提升】:1.某化學興趣小組通過微型實驗探究蠟燭燃燒的產物,用數字化實驗監測密閉容器內蠟燭燃燒時氧氣、二氧化碳和水蒸氣含量的變化,形成三條曲線,如圖所示,說法不正確的是( )A.用注射器抽氣并振蕩,可觀察到石灰水變渾濁B.蠟燭在燃燒后生成了CO2和H2O的曲線是a和cC.數字化實驗能為科學探究提供更為直觀的證據D.微型實驗可探究得出蠟燭燃燒以后的部分產物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讓備課更有效www.21cnjy.comThanks!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人教版化學九年級上冊《課題2化學實驗與科學探究》第3課時同步分層練習【基礎培優】1.甲、乙、丙三個集氣瓶中,分別盛有空氣、二氧化碳和氧氣,用一根燃著的木條分別插入瓶中,依次觀察到火焰熄滅、繼續燃燒、燃燒更旺,則瓶中所盛氣體分別是( )A.氧氣、二氧化碳、空氣 B.二氧化碳、氧氣、空氣C.空氣、氧氣、二氧化碳 D.二氧化碳、空氣、氧氣2.蠟燭足量在如圖甲圖密閉裝置內燃燒至熄滅,用儀器測出這一過程中瓶內氧氣含量的變化,如圖乙所示。下列判斷正確的是( )A.蠟燭熄滅后瓶內氣體只剩二氧化碳B.足量的蠟燭燃燒,完全消耗了瓶內氧氣C.蠟燭燃燒前裝置內氧氣含量最多D.氧氣濃度小于一定值時,蠟燭無法燃燒3. 下列有關蠟燭的敘述錯誤的是( )A.蠟燭是無色無味的固體,質硬、難溶于水 B.蠟燭浮于水面,說明它的密度比水小C.蠟燭燃燒放熱,稍有黑煙 D.蠟燭燃燒生成二氧化碳和水4.通過對觀察蠟燭燃燒以及對燃燒產物的實驗探究,①火焰溫度最高處是外焰 ②蠟燭燃燒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③燃燒發光發熱 ④燃燒發生了化學變化得出的結論正確的是 (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④ D.①②③④5.某金屬工藝品外表有銀白色金屬光澤,同學們認為它可能和鐵一樣,有磁性。討論時,有的同學提出用磁鐵吸一下,“用磁鐵吸一下”屬于科學探究中的 ( )A.假設 B.觀察 C.實驗 D.作出結論【能力提升】1.為了區別醬油和陳醋,有同學提出:“可用聞氣味的方法區分醬油和陳醋”。這位同學的說法中“可用聞氣味的方法區分醬油和陳醋”應屬于科學探究環節中的( )。A.猜想與假設 B.反思與評價C.設計實驗 D.得出結論2.化學課上,同學們看見老師做了鎂條與稀鹽酸反應的實驗,觀察到反應非常劇烈,還產生了大量氣泡,于是就提出“銅片能不能與稀鹽酸反應呢”,就“銅片能不能與稀鹽酸反應呢”這一過程而言,屬于科學探究中的( )。A.設計實驗 B.提出問題 C.作出猜測 D.得出結論3.科學探究是學習化學的一個重要途徑。進行有效的科學探究,下列觀點正確的是( )。A.個人實驗結論與課本上不同時,不用重新做實驗,相信課本結論就行了B.個人結論與權威結論不同時,應相信權威,不要提出自己意見C.個人觀點與別人不同時,聽從別人的意見就行了D.進行實驗前,應認真分析實驗任務,設計好實驗方案4.在“蠟燭及其燃燒探究實驗”中,屬于化學變化的是( )。A.燃燒前石蠟熔化 B.蠟燭燃燒C.產物水蒸氣凝結成小水珠 D.蠟燭剛熄滅時產生白煙5.在下列蠟燭燃燒的實驗中,對有關實驗現象的描述錯誤的是( )。A.實驗1中蠟燭火焰逐漸熄滅B.實驗2白瓷板表面無明顯變化C.實驗3外焰部分的火柴梗最先炭化D.實驗4將一個內壁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燒杯倒扣在火焰上方,石灰水變渾濁6.對蠟燭及其燃燒的探究實驗如圖,下列有關說法錯誤的是( )。A.蠟燭燃燒過程中既有物理變化又有化學變化B.如圖1實驗,可證明蠟燭外焰溫度最高C.如圖2實驗,探究蠟燭燃燒生成H2O和CO2,在火焰上方罩一個冷而干燥的燒杯即可D.如圖3實驗,可證明蠟燭熄滅后的白煙具有可燃性,是石蠟的固體小顆粒二、填空與探究1.《蠟燭的化學史》是英國科學家法拉第著的傳世科普經典。化學興趣小組的同學們沿著大師的足跡,對蠟燭的燃燒過程進行了再一次探究。【查閱資料】硫酸銅是一種白色粉末,具有吸水性,吸水后變為藍色。【進行實驗】(1)如圖甲,點燃蠟燭,取一片鐵紗窗罩在火焰中心,觀察到外焰的鐵紗窗出現紅熱的環,內焰及焰心處的鐵紗窗無明顯變化,該實驗結論為 。(2)如圖乙,取一支導管,將其中一端伸入焰心,當另一端導管口有白煙出現時,再將燃著的火柴放在導管口,觀察到的現象為 ,證明焰心中的可燃物質是“氣態”的石蠟。(3)如圖丙,用一個大燒杯罩在一支點燃的小蠟燭上,并在燒杯內靠近頂部的位置放置適量的硫酸銅粉末和澄清石灰水,一段時間后,蠟燭熄滅,觀察到硫酸銅粉末變藍,澄清石灰水變渾濁。①結論:石蠟燃燒后生成的產物是 和 。②在該實驗中,蠟燭受熱熔化和燃燒,這兩種變化根本區別是 。2.小文同學對蠟燭(主要成分是石蠟)及其燃燒進行了如下探究。請填寫下列空格:(1)取一支蠟燭,用小刀切下一小塊,把它放入水中,蠟燭浮在水面上。結論:石蠟的密度比水 ______ 。(2)點燃蠟燭,觀察到蠟燭火焰分為 三層。把一根火柴梗放在蠟燭的火焰中(如圖)約1s后取出,可以看到火柴梗的a處最先碳化。結論:蠟燭火焰的 ______ 層溫度最高。(3)再將一只干燥的燒杯罩在蠟燭火焰上方,燒杯內壁有水霧出現。片刻后取下燒杯,迅速向燒杯內倒入少量澄清的石灰水,振蕩,石灰水變渾濁。結論:蠟燭燃燒生成 ______ 。(4)蠟燭燃燒后有白煙產生,白煙能夠點燃。結論:白煙是 ______ 。同步分層練習答案【基礎培優】:1.D 2.D 3.A 4.D 5.C【能力提升】:C 2.B 3.D 4.B 5.B 6.C二、填空與探究1.(1)蠟燭火焰的外焰部分溫度最高 ;(2)白煙燃燒 ;(3) 水; 二氧化碳; 變化前后是否有其它物質生成。2.小; 外焰; 二氧化碳和水; 石蠟的固體小顆粒 。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HYPERLINK "http://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課題2化學實驗與科學探究第3課時教學設計課題 化學實驗與科學探究第3課時 單元 第一單元 學科 化學 年級 九年級教材分析 本課題位于九年級化學上冊起始部分,是學生接觸到的第一個化學活動與探究實驗。學生在化學課的第一節課上對化學學科有了一個初步印象,知道了化學研究的對象是物質,但是怎么研究、利用什么方法研究物質并不清楚,通過這節課將對這個問題有個完整的認識;同時在這節課中,學生將會與化學實驗第一次親密接觸,怎么進行實驗、科學探究的方法又是什么,將會直接影響到以后實驗探究的學習。因此,本課是化學實驗的基礎,對全部初中化學乃至今后的化學學習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核心素養目標 化學觀念:通過實驗,能完成簡單的探究實驗,并寫出實驗報告。科學思維:通過對化學現象進行觀察和分析的方法,培養發現生活中值得探究的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科學探究與實踐:學生通過參與實驗,學習如何觀察和記錄實驗現象,培養實驗技能和探究能力。科學態度與責任:通過激發學生對化學的好奇心和探究的欲望;培養學生體驗化學探究學習活動的樂趣和學習成功的喜悅。重點 完成簡單的探究實驗,并寫出實驗報告。難點 培養發現生活中值得探究的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學過程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導入新課 科學探究是獲取科學知識、理解科學本質、認識客觀世界的重要途徑。在進行科學探究時,常通過觀察和實驗等方法獲取證據,通過分析和推理得出結論。 傾聽思考 使學生充分認識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講授新課 一、對蠟燭及其燃燒的探究科學探究的一般思路:提出問題→猜想與假設→設計方案→進行實驗→收集證據→解釋與結論→反思與評價→表達與交流1.蠟燭點燃前(眼睛看、鼻子聞、手感覺):探究內容:觀察蠟燭的顏色、狀態、形狀、聞一聞氣味。顏色:白色;狀態:固體;形狀:柱狀;氣味:有輕微氣味探究內容:探究蠟燭的硬度、密度、溶解性【實驗探究】用小刀切割一小塊蠟燭放在盛水的燒杯中,觀察現象。現象:可用小刀切割、浮在水面上,不溶解。分析: 可用小刀切割說明蠟燭的硬度較小,浮在水面上說明不溶于水、密度比水小,不溶解說明不溶于水。蠟燭燃燒時(觀察蠟燭:燃燒現象及火焰分層情況)固態石蠟變成液態; 燭芯變黑; 發出黃色火焰; 火焰分三層,內焰最亮,焰心最暗 有時會看到冒黑煙(不充分燃燒); 放出熱量; 蠟燭變短且石蠟量變少。【實驗探究】取一根火柴梗,拿住一端迅速平放入火焰中,約1s后取出。在蠟燭的火焰上方罩一個干冷的燒杯,然后把燒杯迅速倒轉過來加入澄清的石灰水,觀察現象。現象:石蠟熔化并發光放熱,火焰分為三層,外層最明亮,里層最暗,火柴兩端先碳化。燒杯壁上出現水珠,石灰水變渾濁。分析:石蠟熔化說明熔點較低。火柴兩端先碳化,說明外焰溫度最高。 燒杯壁上出現水珠,說明燃燒生成了水;能使石灰水變渾濁的氣體是二氧化碳,說明還生成了二氧化碳。3.蠟燭熄滅后的產物:【實驗探究】點燃蠟燭剛熄滅時產生的白煙,觀察現象。現象:熄滅后冒白煙,用火柴點白煙,蠟燭重新被點燃。分析:煙是固體小顆粒,并且可以燃燒,說明白煙是石蠟的固體小顆粒。【鞏固提升】母子火焰實驗撰寫實驗報告 學生分組實驗(提醒學生注意安全)觀察并記錄實驗現象。 學生通過參與實驗,學習如何觀察和記錄實驗現象,培養實驗技能和探究能力。二、化學學習的特點1.關注物質的性質:物理性質:顏色、氣味、狀態、密度、硬度等。化學性質:能否燃燒,燃燒產物能否使澄清石灰水變渾濁等。 2.關注物質的變化。物理變化:石蠟受熱熔化、石蠟蒸氣冷凝等。化學變化:石蠟燃燒有二氧化碳和水生成等。3.關注物質的變化過程及其現象。對物質在變化前、變化中和變化后的現象進行系統、細致的觀察和描述。基于證據,經過分析和推理等思考過程,得出可靠的結論。實驗是科學探究的重要手段。——遵守化學實驗室規則,正確進行實驗操作;——認真、細致地觀察和描述實驗現象;——準確記錄實驗結果,是獲得可靠實驗結論的基本保證。 學生討論交流總結,得出化學學科的特點。 通過對化學現象進行觀察和分析的方法,培養發現生活中值得探究的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課堂練習 1.下列是“對蠟燭及其燃燒的探究”活動得出的結論,其中不正確的是( )A.石蠟浮于水面,說明石蠟的密度小于水B.用小刀可將石蠟切下,說明石蠟的硬度較小C.蠟燭被吹滅有白煙,說明蠟燭燃燒現象:有大量白煙產生D.干冷的燒杯罩在火焰上方,有水霧,說明蠟燭燃燒有水生成2.通過觀察蠟燭燃燒以及對燃燒產物的實驗探究,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①燃燒時發光、放熱;②燃燒時有水霧生成;③火焰的溫度最高處是外焰;④蠟燭先熔化再燃燒;⑤熄滅時蠟燭冒白霧A.只有①②③ B.只有③④⑤ C.④ D.①②③④3.某同學在點燃蠟燭時,提出固體石蠟可能變成蒸氣才能燃燒。就此看法而言,應屬于科學探究環節中的( )A.提出問題 B.猜想與假設C.進行實驗 D.獲得結論課堂小結 對蠟燭及其燃燒的探究:有火焰分三層。發光放熱。蠟燭燃燒生成水和二氧化碳。熄滅時有白煙,白煙具有可燃性是石蠟固體小顆粒板書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核心素養】課題2第3課時《化學實驗與科學探究》分層練習.doc 【核心素養】課題2第3課時《化學實驗與科學探究》教學設計.doc 【核心素養】課題2第3課時《化學實驗與科學探究》課件.ppt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