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15張PPT)化學 滬教版(全國)(2024)九年級上冊第5章 奇妙的二氧化碳第3節 自然界中的碳循環1.能利用二氧化碳的性質分析、說明其對自然界和人類生產生活的影響。2.能以自然界中的碳循環為例,認識物質在自然界中可以相互轉化及其對維持人類生活與生態平衡的重要意義。3.能初步形成資源回收、保護環境的意識,踐行節能減排、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1.自然界中二氧化碳的循環典例1 “氧循環”和“碳循環”是自然界存在的重要循環。下列對于碳、氧循環的認識不正確的是( )CA.變化觀:碳、氧循環能體現自然界中的物質和能量轉化B.守恒觀:碳、氧循環過程中各元素的質量不變C.微粒觀: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能使自然界中的氧原子總數增加D.平衡觀:碳、氧循環有利于維持大氣中氧氣和二氧化碳含量的相對穩定2.二氧化碳對人體健康的影響二氧化碳本身沒有毒性,但空氣中的二氧化碳超過正常含量時,會對人體產生一定的影響,例如,久未開啟的菜窖和深井中二氧化碳含量可能較高,人在進入之前要檢測其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避免損害健康。人群密集的地方,應注意通風換氣。空氣中二氧化碳的體積 分數 對人體的影響氣悶、頭暈、心悸氣喘、頭痛、眩暈以上 神志不清,呼吸逐漸停止,以致死亡3.溫室效應為實現我國的“雙碳”目標,同學們要樹立從我做起,從當下做起的觀念,在日常生活中盡可能直接或間接減少碳排放,為節能減排作出貢獻。典例2 我國鄭重承諾:“二氧化碳排放力爭于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碳中和的目標是通過植樹造林、節能減排等形式抵消二氧化碳排放量,實現二氧化碳的“零排放”。下列行為不利于實現碳中和的是( )CA.教科書循環使用B.用自行車代替汽車上下班出行C.大力推廣使用干冰實現人工增雨,緩解旱情D.研發新工藝將二氧化碳轉化為化工產品[解析]A項可以減少樹木的砍伐,增大二氧化碳的吸收量;B、D項均可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都利于實現碳中和。C項使用干冰實現人工增雨,會增加空氣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不利于實現碳中和。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fine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