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第一章 走進物理世界 全章習題課件 2024-2025-滬粵版(2024)物理八年級上冊(共4份打包)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第一章 走進物理世界 全章習題課件 2024-2025-滬粵版(2024)物理八年級上冊(共4份打包)

資源簡介

(共31張PPT)
1.1 神奇的物理學
第一章 走進物理世界
知識點
物理學就在你我身邊
知1-講
1
問題一:雪山上嚴禁大聲喧嘩,以防引起雪崩,為什么要有這樣的禁令?
聲現象
知1-講
問題二:如圖1所示,讓一束光斜射到空氣和水的分界面上,為什么一部分光返回空氣,一部分光進入水中,且發生偏折?
光現象
知1-講
問題三:如圖2所示,開水冒熱氣,冰淇淋難道也冒熱氣?
熱現象
知1-講
問題四:如圖3所示,過山車驚險刺激,人為什么不會掉下來?
力現象
知1-講
問題五:如圖4所示,高壓危險,小鳥為什么不怕?
電現象
知1-講
大到宇宙,小到原子的微觀結構,都是物理學研究的內容。
總結:物理學是研究聲、光、熱、力、電等各種物理現象的規律和物質結構的一門科學。
物質結構
知1-講
關聯思考 物理概念和物理規律的作用是什么?
關聯結果
(1)物理概念是為了準確描述物理現象和表述物理規律而引入的。物理概念是觀察、實驗與科學思維結合的產物。
(2)物理規律反映了物理現象和物理過程在一定條件下必然發生、發展和變化的規律,反映了物質運動變化的各個因素之間的本質聯系,揭示了事物本質屬性之間的內在聯系。
知1-練
例 1
下列現象中屬于物理現象中光現象的是(  )
A. 騎自行車遇到障礙時,剎一下車,自行車就慢下來了
B. 發生日全食時,太陽不見了
C. 在寒冷的冬天,使用電熱毯睡覺更暖和
D. 使用手機進行通信
知1-練
解題秘方:物理學是研究聲、光、熱、力、電等各種物理現象的規律和物質結構的一門科學。
知1-練
解析:騎自行車遇到障礙時,剎一下車,自行車就慢下來了,屬于力學現象,故A不符合題意;發生日全食時,太陽不見了,是光學現象,故B符合題意;在寒冷的冬天,使用電熱毯睡覺更暖和,是電學現象,故C不符合題意;使用手機進行通信,屬于電磁現象,故D不符合題意。
答案:B
知1-練
1. [多選]下列現象中屬于物理現象的是(   )
A.樹長高了
B.人造地球衛星與地球同步轉動
C.在寒冷的冬天,開空調取暖
D.建筑工地上的鋼筋被淋到雨水會生銹
B、C
知2-講
知識點
物理學推動了人類文明和社會的進步
2
1. 遠古時代 刀耕火種。簡單機械的發明和應用,使人類創造了許多巧奪天工的奇跡,如圖5所示的司南和用火藥發射的火龍等。
知2-講
2. 蒸汽時代 17至18世紀,力學、熱學的發展,解決了機械的動力問題。
3. 電氣時代 到了19世紀,基于電磁學研究的巨大成就,人們成功地制造了各種電氣設備,人類社會逐步由“蒸汽時代”進入“電氣時代”。
知2-講
4. 高科技新時代 20世紀以來,物理學在更深的層次和更廣闊的領域擴展了人類對自然的認識。電子計算機的普及,互聯網等各種現代信息技術的不斷完善,原子能的利用,以及空間技術的發展等,使人類開始步入一個智能化、信息化的高科技新時代。我國的5G、高鐵、量子技術都處于國際領先水平。
知2-講
深度思考
我國近年在“上天、入海”方面都有哪些成就?
深度理解
我國近年上天入海系列包括:
上天 入海
知2-練
物理學推動了社會的發展,以下選項中不屬于高科
技新時代產品的是(  )
A. 筆記本電腦 B. 互聯網 C. 金字塔 D. 手機
例 2
解題秘方:在人類歷史發展的進程中,物理學始終起到引領作用。
解析:金字塔是古埃及人建造的,不屬于高科技新時代的產品。
C
知2-練
2. 蒸汽機的出現標志著(  )
A.力學、光學的發展
B.光學、熱學的發展
C.熱學、電學的發展
D.力學、熱學的發展
D
知3-講
知識點
物理學的召喚
3
1. 觀察和實驗 觀察和實驗是進行科學探究的基本方法,也是認識自然規律的重要途徑。
代表人物:伽利略,杰出的科學家(意大利)。
伽利略吊燈 發現了擺的等時性原理。
知3-講
2. 歸納與數學分析
代表人物:牛頓,杰出的科學家(英國)。
名句:如果說我比別人看得更遠的話,那是因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牛頓蘋果下落前人的經驗和基礎萬有引力定律。
知3-講
3. 理性思維
理性思維是人類思維的高級形式;是有明確的思維方向,有充分的思維依據,能對事物或問題進行觀察、比較、分析、綜合、抽象與概括的一種思維;是建立在證據和邏輯推理基礎上的思維方式。
知3-講
代表人物:愛因斯坦,生于德國,現代物理學的開創者、奠基人,相對論的創立者,為核能開發奠定了理論基礎。開創了現代科學新紀元,被公認為是自伽利略、牛頓以來最偉大的科學家、物理學家。
知3-講
4. 物理課程的核心素養
“物理觀念”“科學思維”“科學探究”和“科學態度與責任”,構成了物理課程的核心素養。
知3-講
思想方法
科學歸納法:就是找出不同事物之間的相關性、共性以形成概念和發現規律的一種科學思維方法。
數學分析法:就是以數學為工具,通過計算或圖像等來分析物理的現象或數據,從而得出規律的方法。
知3-講
進步之階
我國老一輩物理學家錢學森、鄧稼先等,研制“兩彈一星”和培養科技人才,為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物理學發展作出了杰出貢獻。
知3-練
一天,物理科代表王明走進教室,看到王莉和張強正在爭吵,王莉認為“磁鐵隔著物體還能吸引鐵釘”,而張強認為“磁鐵隔著物體就不能吸引鐵釘”。
例 3
知3-練
如果你是王明,應該(  )
A. 以物理科代表的身份說王莉是對的
B. 向老師匯報,說有人在教室喧嘩
C. 覺得他們很無聊,不去理會他們
D. 叫他們停止爭吵,取一塊磁鐵和一些物體做實驗,通過實驗來說服他們
知3-練
解題秘方:學習物理知識,總結發現物理規律需要科學、嚴謹的學習態度。不盲目相信,不輕易放棄。
知3-練
解析:一個正確的物理規律或生活規律,一定是在大量實驗或實踐的基礎上總結形成的,所以磁鐵是否能夠隔著物體吸引鐵釘需要實驗來判斷。要解決王莉和張強的爭吵,不能漠不關心,不去理會;也不能不加辨析,隨意否定;更不能簡單壓制。正確的做法是:實驗驗證,根據實驗現象對兩人的說法進行評判。
答案:D
知3-練
3. 在學習過程中,下列情況可行的是(  )
A. 上課聽不懂,考慮到自尊不應向老師或同學提出來
B. 上課老師講錯時,要尊敬老師不能提出異議
C. 實驗失敗時,要得出正確結論應重新做
D. 老師布置的課外小實驗,如果書面作業多可以不做
C
神奇的物理學
神奇的
物理學
物理學就在
你我身邊
物理學研
究的內容
物理現象的規律
物質的結構
有趣有用的物理
物理學推動了人類
文明和社會進步
蒸汽時代
電氣時代
高科技新時代
物理學的召喚
伽利略
牛頓
愛因斯坦(共27張PPT)
1.2 測量長度和時間
第一章 走進物理世界
知識點
用刻度尺測量長度
知1-講
1
1. 單位 為了科學地進行測量,必須有一個公認的標準作為比較的依據,這個標準量叫做單位。
2. 國際單位制 為了便于各國間的科技、文化交流,國際上規定了一套統一的單位,叫做國際單位制。
知1-講
3. 長度的單位
(1)在國際單位制中,長度的基本單位是米,符號為m。
(2)長度還有其他常用單位,如:千米( 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納米(nm)等。
(3)常用長度單位間的關
系如圖1所示:
知1-講
知識鏈接
繆勒—萊耶錯覺(圖5)
要做到客觀、公正,就要建立評價
標準,就像測量物理量都必須規定它的單位。有了單位,測量才有依據;有了客觀標準,評價才不會因人而異。
知1-講
4. 長度的測量
(1)長度測量是最基本的測量。
(2)刻度尺是測量長度的基本工具。如圖2所示是一些測量長度的工具。
知1-講
(3)正確使用刻度尺
①會認:認清刻度尺的零刻度線的位置、量程、分度值。(圖3)
知1-講
②會選:先估測,然后根據測量需要選擇量程和分度值合適的刻度尺。
③會放:a. 刻度尺要緊靠被測量的物體并與被測量的一邊平行。b. 零刻度線(或某一清楚數值刻度線)對齊待測物的起始端。c. 刻線緊貼被測物體。
緊貼被測物體的是刻度尺有刻線的部分。如果是厚刻度尺,僅僅刻度尺緊貼是不夠的,一定要保證刻線緊貼。
知1-講
④會讀:讀數時,視線與刻度尺尺面垂直。
關聯思考
如圖4所示三種讀法,讀出的示數分別會怎樣?
關聯結果
甲讀數偏大,乙讀數正確,丙讀數偏小。
知1-講
⑤會記:記錄的測量結果應由準確值、估讀值和單位組成。
知1-講
知識鏈接
刻度尺的錯誤與正確放法(圖6)
知1-練
例 1
[中考·江西]如圖7所示,為了讓讀數更精確,應選擇 _____刻度尺,所測物體的長度為_______cm。

2.80
知1-練
解題秘方:由圖示刻度尺確定其分度值,分度值越小的刻度尺測量結果越準確。物體兩端點所對應刻度尺的示數之差是物體的長度,由圖示即可求出物體的長度。
解析:甲刻度尺分度值為0.5 cm,乙刻度尺分度值為1 mm,使用乙刻度尺測量較準確;物體左側與0 刻度線對齊,右側與2.8 cm 對齊,估讀為2.80 cm,所以物體的長度L=2.80 cm。
知1-練
1. [中考·益陽] 用毫米刻度尺對一工件做如圖所示的四次測量,其中測量方法和讀數都正確的是(  )
C
知2-講
知識點
誤差
2
1. 物理學中,把測量值與真實值之間的差異叫做測量誤差。
2. 誤差產生的原因
(1)測量工具不可能絕對精確。
(2)測量者的估計值不可能絕對準確。
知2-講
3. 減小誤差的方法
(1)選用精密的測量工具。
(2)多次測量求平均值。
(3)采用科學的測量方法
進行測量。
剔除錯誤數據

求正確數據的平均值

根據“四舍五入”,結果保留位數與所給數據的位數一致
知2-講
4. 在科學實驗中,完成了一系列測量后,需要對所得到的數據進行處理。一般采用圖表來處理,可以將實驗數據以表格形式呈現,也可以繪制出條形統計圖,以圖像形式呈現。
知2-講
知識對比
錯誤產生的原因:
(1)不遵守測量規則。(2)記錄結果時粗心。
誤差只能減小,不能避免;而采用正確的測量方法進行測量,就可以避免錯誤。
知2-練
如圖8,所測物體長度為_____cm;選用精密的測量工具,改進測量方法等可以_______(填“消除”或“減小”)誤差。
例 2
1.85
減小
知2-練
解題秘方:使用刻度尺時要估讀到分度值的下一位;注意誤差不能消除,只能盡量減小。
解析:物體左側與0 .00 cm對齊,右側與1.85 cm對齊,所測物體長度為1 .85 cm ;改進測量方法等可以減小誤差。
知2-練
2. 在炎熱的夏天使用塑料刻度尺測量物體的長度要比在寒冷的冬天使用相同塑料刻度尺結果______(填“偏大 ” “偏小”或“不變 ”),可能是由于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假設物體的長度不隨溫度變化而變化)
偏小
熱脹冷縮現象,
會導致夏天刻度尺的刻度間隔變大
知3-講
知識點
測量時間
3
1. 時間的單位
(1)在國際單位制中,時間的基本單位是秒,符號為s。
(2)時間的常用單位還有小時(h)、分(min)、毫秒(ms)、微秒(μs)等。
知3-講
深度思考 時間與時刻的區別是什么?
深度理解
時間為兩個時刻之間的間隔,例如,小明7:00從家出來,8:00到學校,這里的7:00和8:00為兩個時刻,中間間隔的I h為小明從家到學校所用的時間。
知3-講
2. 常見時間單位間的關系(圖9)
知3-講
3. 時間的測量工具
(1)生活中常用的測量時間的工具為鐘表,實驗室及運動場用的工具為秒表(有機械秒表和電子秒表兩種)。
(2)秒表的使用方法:一按走,二按停,三讀數,四歸零。
知3-練
[中考·東莞]圖10中秒表的讀數是_______s。
例 3
解題秘方:秒表的讀數為小表盤的分鐘數與大表盤的秒數之和。
解析:由圖示秒表可知,分針示數為5 min=300 s,秒針示數為35 s ,則秒表示數為300 s+35 s=335 s 。
335
知3-練
3. [煙臺期中] 如圖甲、乙所示是兩種常用的測量時間的工具,如果我們想在體育課上測百米成績用的是_____(填“ 甲”或“ 乙”),圖甲中指針指示的時間是_____s。

126
測量長度和時間
測量
國際單位:米
測量工具:
刻度尺
測量方法
長度
錯誤
誤差
減小方法
時間
國際單位:秒
測量工具:秒表
測量方法(共34張PPT)
1.4 嘗試科學探究
第一章 走進物理世界
知識點
探究擺的奧秘
知1-講
1
1. 提出問題 擺鐘擺動的快慢跟哪些因素有關呢?
2. 猜想與假設
A. 擺動的快慢可能跟擺錘的輕重有關。
B. 擺動的快慢可能跟擺線的長短有關。
C. 擺動的快慢可能跟偏離的角度有關。
提出問題有時比解決問題更重要(愛因斯坦)。
沒有大膽的猜想,就做不出偉大的發現(牛頓)。
知1-講
3. 設計實驗與制訂方案
思維歷程1:選擇器材
金屬柱細線,擺錘小球,掛鐘座鐵 架臺。
所選器材:鐵架臺、細線、小球、夾子、計時器、刻度尺。
知1-講
思維歷程2:測量時間(擺動一次的時間太短,不易測量)。
累積法:①一段時間內,數出擺動次數;
②擺動相同次數,測出所用時間。
思維歷程3:每次實驗改變幾個影響因素。
控制變量法:每次只能改變一個因素,
其他因素不能改變。
實驗裝置圖:如圖1所示。
知1-講
4. 獲取與處理信息
實驗 名稱 圖示 實驗方法 收集證據
探究擺 動快慢 跟擺球 輕重的 關系 在其他條件相同的情況下(如細線長度、偏離角度相同),改變擺球的輕重,進行測量
知1-講
續表:
實驗 名稱 圖示 實驗方法 收集證據
探究擺 動快慢 跟擺線 長度的 關系 在其他條件相同的情況下(如擺球輕重、偏離角度相同),改變擺線的長度,進行測量
知1-講
續表:
實驗 名稱 圖示 實驗方法 收集證據
探究擺 動快慢 跟偏離 角度的 關系 在其他條件相同的情況下(如擺球輕重、擺線的長度相同),改變偏離角度,進行測量
知1-講
5. 分析與論證
分析比較收集的證據,可得:
A. 擺鐘擺動的快慢跟擺球的輕重無關;
B. 擺鐘擺動的快慢跟擺線的長度有關。其他條件一定時,擺線越長,擺動得越慢;擺線越短,擺動得越快。
C. 擺鐘擺動的快慢跟偏離角度無關。
知1-講
6. 評估與反思
評估探究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小組內部、小組之間進行交流合作。討論疑惑,實驗的成功和失敗之處。
知1-講
實驗方法
用一根細線懸掛一個小球來代替擺鐘的擺,研究這個擺擺動的規律。這種研究方法叫做簡化法。
在實驗探究過程中,要想探究一個變量,必須控制其他的變量不變,這種研究問題的方法,叫做控制變量法。
知1-講
知識鏈接
實驗不等同于科學探究:實驗分為探究型實驗、測量型實驗、過程型實驗等多種實驗類型。探究型實驗一般最后會得到一個實驗結論;測量型實驗一般最后會得到一個實驗結果;過程型實驗則一般只有過程,沒有結果或結論。
實驗時,要嚴格按照實驗步驟進行操作,操作中應注意觀察,把觀察到的重要現象和數據記錄下來。數據的記錄要尊重事實,不可拼湊,不可杜撰。
知1-講
探究結論是否可靠,要進行反思。反思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來開展:
(1)方案是否需要改進?
(2)過程是否合理,數據是否準確?
(3)怎樣能夠使誤差更小?
(4)有沒有要進一步探究的問題?
(5)哪些實驗前沒有考慮到的因素可能對實驗產生影響?
知1-練
例 1
思與行是學習物理的核心素養,在一次物理課上,老師演示了圖2甲所示的一個物理現象,小孫同學由此思考,水的落地點到瓶子的水平距離與哪些因素有關呢?
知1-練
接著他在腦海中構建了這個問題的物理模型,如圖乙所示,即實際問題就是被水平拋出的小球,它的落地點到初始點的水平距離可能與哪些因素有關?
知1-練
經過觀察思考并結合課上所學的內容,小孫做了如下猜想:
猜想一:小球落地點到初始點的水平距離s可能與小球落地點的高度H有關;
猜想二:小球落地點到初始點的水平距離s可能與被拋出時的初速度v有關;
知1-練
然后,小孫選取了一個鋼球,利用高度可調的桌子,與比
較光滑的斜面組成圖丙所示的裝置,并進行了實驗和相關測量,得到了部分數據如下表所示。
同一鋼球,H=1.0 m 次數 小球到桌面高度h/m 落地點到初始點的水平距離s/m
1 0.1 0.63
2 0.2 0.89
3 0.3 1.09
知1-練
解題秘方:當被研究問題受多個因素影響時,研究問題和某一個因素的關系時要控制其他因素一定,這種方法叫控制變量法。
知1-練
(1)在實驗中讓鋼球從斜面的不同高度由靜止滾下,其目的是下列選項中的______(填“A”或“B”)。
A. 使鋼球到達桌面的速度不同
B. 使鋼球到達桌面的速度相同
解析:在實驗中讓鋼球從斜面的不同高度由靜止滾下,其目的是使鋼球到達桌面的速度不同,選A。
A
知1-練
(2)這里用到的實驗方法是___________(填“等效替代法”或“控制變量法”)。
解析:研究與其中一個因素的關系時,要控制另外的因素相同,這里用到的實驗方法是控制變量法。
控制變量法
知1-練
(3)分析表中數據可知猜想______(填“一”或“二”)是正確的。
解析:分析表中數據可知,小球的高度H相同,鋼球從斜面不同的高度由靜止滾下,故水平初速度不同,落地點到初始點的水平距離不同,故猜想二是正確的。

知1-練
1. [中考·舟山] 降落傘是讓人或物體從空中安全降落到地面的一種工具,廣泛用于應急救生、空投物資等。某STEM 項目學習小組同學對降落傘下降的速度與哪些因素有關產生了興趣,并開展了以下實驗。
知1-練
[實驗器材] ①紗布、棉布、防水布;②小沙包若干;③剪刀、刻度尺、透明膠帶、繩子、天平。
[提出問題] 降落傘下降的速度與哪些因素有關?
[建立假設] 假設一:降落傘下降的速度與傘面材料有關;假設二:降落傘下降的速度與傘面面積有關;假設三:降落傘下降的速度與傘和重物的總質量有關。
知1-練
[收集證據] 如圖,將沙包掛在降落傘上,并使它從同一高度自由下落。實驗時,同學們發現實驗器材中缺少一種測量工具:____,完善實驗器材后繼續實驗,獲得以下數據。
秒表
知1-練
組 別 傘面 材料 傘面 面積/ cm2 傘和重物的總 質量/g 降落時間/s 第1次 第2次 第3次 平

1 紗布 1 200 100 8.6 8.5 8.7 8.6
2 棉布 1 200 100 9.3 9.5 9.4 9.4
3 防水布 1 200 130 10.7 10.8 10.9 10.8
4 防水布 1 500 130 13.1 13.4 13.4 13.3
知1-練
[得出結論] 分析上述數據,發現降落傘下降的速度與____________________有關。
[思考討論] 進一步分析發現,針對建立的假設,所收集的證據并不完整,請你在表格中將實驗方案補充完整。
傘面材料、傘面面積
知1-練
解:如表所示。
組 別 傘面 材料 傘面面積/cm2 傘和重物的總質量/g 降落時間/s 第1次 第2次 第3次 平均
1 紗布 1 200 100 8.6 8.5 8.7 8.6
2 棉布 1 200 100 9.3 9.5 9.4 9.4
3 防水布 1 200 130 10.7 10.8 10.9 10.8
4 防水布 1 500 130 13.1 13.4 13.4 13.3
5 紗布 1200 120
知2-講
知識點
科學探究的過程
2
1. 科學探究
科學探究是指為了能積極主動地獲取科學知識,領悟科學研究方法而進行的各種活動,通俗地說,就是讓我們自己在生活中仔細觀察,發現問題,認真思考,主動去尋找答案,而不是被動地接受知識,科學探究重在探索的過程,而不是只注重答案本身。
知2-講
2. 科學探究的過程
科學探究沒有固定模式,一般而言。可分為:提出問題、猜想與假設、設計實驗與制訂方案、獲取與處理信息、分析與論證、評估與反思等要素。亦可根據實際情況簡化為提出問題、獲取證據、進行解釋和交流反思等。在探究過程中,要特別重視交流與合作,實事求是,尊重他人,充分發揮每個人的聰明才智。
知2-講
知識鏈接
一個完整的科學探究一般包括:提出問題、獲取證據、進行解釋、交流反思四個過程。其中交流反思可以貫穿始終,也就是說在提出問題、獲取證據、進行解釋的任意過程中都可以進行交流反思。除交流反思外的其他三個過程則需要依次遞進。另外,在交流反思過程中還可能會發現新的問題,進行新的探究活動。
知2-練
我們要像科學家一樣進行探究,下列對探究過程的
說法錯誤的是(  )
A. 平時注意身邊的物理現象,善于提出問題
B. 猜想和假設可以不受限制,隨意猜想
C. 收集數據要實事求是,不能隨意改動數據
D. 分析論證要相信科學,不要迷信權威
例 2
知2-練
解題秘方:根據對科學探究基本原則和應具備的基本素養的了解作答。
知2-練
解析:科學規律可能隱藏在身邊的生活現象中,所以平時要注意身邊的物理現象,善于發現問題并提出問題,故A 正確;猜想與假設是在認真觀察和實驗基礎上提出的合理猜測,不是無緣無故的瞎猜,故B 錯誤;科學探究過程中要尊重事實,收集數據要實事求是,不能隨意改動數據,故C 正確;在科學探究過程中,對于得到的結論要客觀接受,不能迷信權威,盲目接受,故D 正確。
答案:B
知2-練
2. 當發現一個問題后,下述措施中:a. 設計實驗與制訂方案;b. 分析與論證;c. 猜想和假設;d. 實施驗證計劃,應該采用的措施是(  )
A.只有c、d B.只有a、b
C.只有a、c、d D.a、b、c、d
D
嘗試科學探究
科學探究
提出問題
獲取證據
進行解釋
交流反思(共27張PPT)
1.3 長度和時間測量的應用
第一章 走進物理世界
知識點
長度的“間接”測量
知1-講
1
1. 測量物理課本中一張紙的厚度(累積法)
思維歷程:一張紙太薄變厚多張紙。
知1-講
方法:
圖示: 步驟:
1. 取n張相同的紙疊放在一起
2. 用刻度尺測出n張紙的總厚度D
3. 一張紙的厚度d=
注意: (1)封面和內頁的紙質不同,厚度也不同,應去除封面; (2)選用的紙張不能太少; (3)疊放時應盡量壓緊,不要留有空隙; (4)1張紙是2面,應用總厚度除以張數而不是面數 0 刻度線不在刻度尺邊緣,應適當墊高物體
知1-講
2. 測量曲線的長度
思維歷程:曲線“不直”“變直”
知1-講
方法 步驟 圖示
以直 代曲 法 (1)將圓規兩腳分開,利用刻度尺測出兩腳間距離L; (2)用圓規兩腳分割曲線,記下分割的總段數n; (3)曲線的長度為nL
知1-講
方法 步驟 圖示
滾 輪 法 (1)用硬幣緊貼著曲線,從一端滾到另一端,記下硬幣滾動的圈數n; (2)用刻度尺測量出硬幣的直徑d,算出硬幣的周長L; (3)曲線的總長度為nL
知1-講
思想方法
間接測量法:為了測量一些不能或不方便直接測量的物理量,此時我們就要采用間接測量法。測這些物理量的方法可以用測量其他物理量的方法來實現。通常可以采用累積法、以直代曲法、滾輪法等。
知1-練
例 1
[三明期中]有一條紙帶薄厚均勻,他把紙帶緊密環繞在圓柱形鉛筆上,恰好能套進一個圓環內,如圖1 所示,紙帶環繞了n圈,則紙的厚度是______(填“A”或“B”)。
A.
B.
知1-練
解題秘方:由于紙帶的厚度太小,所以無法直接用刻度尺進行測量,因此要用累積法來完成實驗。
知1-練
解析:將紙帶緊密繞在圓柱形鉛筆上,直到剛好套入圓環中,然后數出紙帶環繞的圈數n;n圈紙帶的厚度為圓環內徑與圓柱形鉛筆的直徑差的二分之一,即紙帶厚度為。
答案:B
知1-練
1. 用分度值為1 mm 的刻度尺直接測量一張紙的厚度測不出來,這時可將許多相同的紙疊起來,使之有足夠的厚度,用刻度尺測出總厚度除以張數,就可間接測出一張紙的厚度了,在下列長度的測量中,與這一方法相同的是(  )
A.測一曲線的長度 B. 測一枚硬幣的直徑
C.測圓錐的高 D.測細銅絲的直徑
D
知2-講
知識點
形狀不規則物體體積的測量
2
1. 量筒的作用 測量體積。
2. 量筒上的標度
(1)單位:量筒上標度單位一般是毫升(mL)
(2)分度值:量筒上相鄰兩條刻度線之間的體積。
(3)最大測量值:量筒最上面的刻度。
不能用量筒測量對玻璃有腐蝕性的液體體積。
1 mL=1 cm3=10-6m3
知2-講
3. 量筒的使用方法
(1)選:認清量筒標度單位、量程和分度值,根據被測物體的體積和測量精度選擇合適的量筒。
(2)放:將量筒放在水平臺上。
知2-講
(3)讀:讀數時,視線應與量筒內凹形液面
(量筒內液面大多是凹面)的底部相平,
或與量筒內凸形液面(量筒內裝入水銀時
液面是凸面)的頂部相平,如圖2所示。
(4)記:測量結果由數字和單位組成。
知2-講
深度理解
1.分度值越小,測量結果越精確,但分度值并非越小越好。
2. 如圖4所示,若沿甲方向讀數,讀得的結
果偏大;若沿乙方向讀數,讀得的結果
偏小。
3. 形狀規則的固體體積的測量:利用刻度尺測出物體的棱長或直徑等數據,再利用公式算出物體的體積。
知2-講
4. 形狀不規則的固體體積的測量方法(如圖3)
滲透了等量替代的思想
知2-講
5. 量杯
(1)形狀:下細上粗。
(2)量筒與量杯的不同之處:a. 形狀不同:量筒粗細均勻,而量杯上粗下細;b. 刻度疏密不同,量筒呈圓柱形,體積與高度成正比,刻度均勻,而量杯上粗下細,體積與高度不成正比,刻度下稀上密。
知2-練
[中考·紹興改編]如圖所示,實驗室用于測量液體體積的儀器是(  )
A. 刻度尺 B. 量筒 C. 三角板 D. 秒表
例 2
知2-練
解題秘方:用量筒或量杯可以直接測量液體體積,間接測
量固體體積(排液法)。
解析:刻度尺是測量長度的工具,故A不符合題意;量筒是測量液體體積的工具,故B符合題意;三角板是測量長度的工具,故C不符合題意;秒表是用來測量時間的工具,故D不符合題意。
答案:B
知2-練
2. [中考·鹽城改編] 如圖所示,小明利用兩個形狀不同的玻璃杯甲和乙,制成了測量液體體積的工具,每隔10 mL 標注了一個刻度線,甲杯最多能裝水
100 mL,乙杯最多能裝水200 mL,
則______杯量程大,______杯刻度
均勻。


知3-講
知識點
身上的“尺”和“表”
3
1. 了解自己身上的“尺”(圖5)
知3-講
2. 了解自己身上的“表”
在正常的情況下,人的脈搏1 min 跳動7 0 次,能用它作為“表”來估測時間。在生活中有時需要估測一些長度和時間,這時候我們就可以使用我們身上的“尺”和“表”了!
知3-講
建構模型
物理就在我們身邊。例如:我們可以用身上的“尺”和“表”估測生活中的長度和時間;可以估測某段路程的距離或某段時間的長短。
知3-練
生活中常用人體的某個部位來估測長度,如成年人兩臂左右平伸時,兩手中指尖之間的距離為1 庹(tuǒ)。按此規定,“1 庹”的長度最接近______,小李測得自己的脈搏1 min 跳動70 次,由此,他計算出自己脈搏跳動一次的時間是______s。
例 3
170 cm
0.86
知3-練
解題秘方:成年人兩臂左右平伸時,兩手中指尖之間的距離約等于人自身的身高;如果只伸展一臂,則伸展手的中指尖與未伸展臂之間的距離約為1 m 。
解析:成年人的身高在170 cm左右,“一庹”的長度指兩手中指尖之間的距離,均等于自身的身高,約為170 cm 。
知3-練
3. 古人云:“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商鞅規定:單腳邁出一次為“跬”,雙腳相繼邁出為“步”。按此規定,一名普通中學生正常行走時,1“步”的距離最接近(  )
A.1 mm B.1 cm
C.1 m D.1 km
C
長度和時間測量的應用
長度和時間
測量的應用
長度的特殊測量方法
累積法
以直代曲法
體積的測量
量筒
量杯
長度和時間的估測
人身上的“尺”
人身上的“表”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厦门市| 长汀县| 精河县| 漯河市| 都江堰市| 淮安市| 家居| 南乐县| 红河县| 石楼县| 海淀区| 扎鲁特旗| 兴仁县| 荆州市| 吉安县| 肃宁县| 长治县| 芷江| 聂拉木县| 阳春市| 马公市| 新余市| 吕梁市| 丘北县| 应城市| 凌源市| 河北省| 宜兴市| 长治县| 砀山县| 鄂温| 新源县| 赤水市| 固镇县| 盐津县| 克拉玛依市| 云安县| 乳山市| 建德市| 玛多县| 东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