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課題2 氧氣1.核心素養(yǎng)(1)認識氧氣能與許多物質發(fā)生化學反應,氧氣的化學性質比較活潑。(2)認識化合反應、氧化反應。(3)學會描述化學反應中的一些反應現象。(4)學習從具體到抽象,從個別到一般的歸納方法。2.教學重點(1)氧氣的化學性質。(2)化合反應、氧化反應概念的建立。3.教學難點(1)化合反應與氧化反應的區(qū)別。(2)學習從具體到抽象、從個別到一般的歸納方法。4.教學建議【建議】氧氣的化學性質該教學環(huán)節(jié)中可以采用在教師指導下學生獨立或分組完成實驗,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經集體討論得出結論的教學方式。也可以采用學生觀察演示實驗,參與問題討論的教學方式。可以將帶火星的木條在氧氣中復燃的實驗作為并進實驗,由學生做;將硫在空氣中、氧氣中燃燒的實驗和鐵絲在氧氣中燃燒實驗作為演示實驗,由教師做,最后在教師引導下得出結論。5.課前準備教師準備教學課件;學生預習背默手冊。教學過程一、情景導入將一根燃著的木條放入裝有某種氣體的集氣瓶中,木條燃燒得更旺。大家知道瓶內盛放的是什么氣體呢?這瓶氣體就是在空氣中體積分數占第二位的氧氣。今天,我們就來認識一下氧氣。二、合作探究探究點① 氧氣的物理性質閱讀教材第38頁的內容。【提出問題】1.氧氣不易溶于水,為什么魚兒卻能在水中生存呢?2.去西藏旅游,為什么要攜帶氧氣袋?【討論交流】閱讀教材,討論相關原因,了解氧氣的物理性質。【歸納總結】1.物理性質:①色、味、態(tài):無色、無味、氣體;②密度:比空氣略大;③溶解性:不易溶于水。2.三態(tài)變化:氧氣(無色)、液氧(淡藍色)、固態(tài)氧(淡藍色)。3.貯存:工業(yè)生產的氧氣,一般加壓貯存在藍色的鋼瓶中。探究點② 氧氣的化學性質(一)氧氣的檢驗【提出問題】集氣瓶里收集的是一種常見的氣體。你知道它是空氣、氧氣還是氮氣嗎?【實驗演示】老師演示教材實驗P38實驗2-1【提問】1.觀察到了什么現象?2.為什么在空氣中只能看到火星,而在氧氣中卻能燃燒?【歸納總結】帶火星的木條在氧氣中能夠復燃,說明氧氣能支持燃燒,具有助燃性,據此可用帶火星的木條檢驗氧氣。(二)木炭的燃燒實驗【實驗】讀教材P38做木炭分別在空氣和氧氣中燃燒的實驗2-2。【歸納總結】實驗內容 現象木炭在空氣中燃燒 燃燒不劇烈,發(fā)出紅光,放出熱量木炭在氧氣中燃燒 劇烈燃燒,發(fā)出白光,放出熱量 【討論】木炭和硫分別在空氣中和氧氣中燃燒的現象不同,這說明了什么?【分析原因】燃燒與氧氣的濃度有關。(三)硫的燃燒實驗讀教材P39,做2-3實驗。1.引導學生觀察實驗。2.介紹實驗中的生成物,教會學生聞氣味的方法,并提醒學生實驗中的細節(jié)問題。【提問】1.集氣瓶底預先放了一些水,為什么?2.實驗結束時,燃燒匙應浸入水中,為什么?3.完成文字表達式:硫+氧氣二氧化硫【歸納總結】硫燃燒后生成一種有刺激性氣味的二氧化硫氣體 ,釋放到空氣中易形成酸雨,實驗前在集氣瓶底部放少量水可吸收生成的二氧化硫氣體 ,防止其污染空氣。(四)鐵絲的燃燒實驗【過渡】鐵絲在空氣中能燃燒嗎?在氧氣中呢?【實驗演示】老師演示教材實驗P40實驗2-4。引導學生觀察實驗,描述實驗現象。【討論】1.上述實驗物質在空氣中和在氧氣中燃燒都是與氧氣反應,為什么現象有很大的差異?2.做鐵絲與硫在氧氣中燃燒的實驗時,集氣瓶底部為什么都要放少量的水,其作用相同嗎?3.鐵絲為什么要盤成螺旋狀?鐵絲的下端為什么要系一根火柴?【歸納總結】1.氧氣的化學性質比較活潑,在一定條件下,能夠跟許多物質發(fā)生化學反應,但是由于氧氣的含量不同,反應的劇烈程度也就不同,氧氣含量越高,反應越劇烈。2.預先在集氣瓶底部放入少量水(或鋪少量細沙),防止鐵絲燃燒后的高溫熔融物濺落使集氣瓶底炸裂。3.鐵絲繞成螺旋狀是提高鐵絲局部的溫度,便于鐵絲持續(xù)燃燒;將細鐵絲繞在火柴上,目的是用火柴引燃鐵絲。【知識拓展】物質在空氣中和在氧氣中燃燒的區(qū)別:①純氧中氧氣的濃度大于空氣中氧氣的濃度,有的物質在空氣中不能燃燒,但在氧氣中變得可燃,如鐵。②燃燒的劇烈程度不同,物質在空氣中燃燒不如在氧氣中燃燒劇烈。探究點③ 化合反應讀教材P41思考與探究,填表:【提出問題】以下幾個變化中,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反應前的物質 反應后生成的物質 反應的文字表達式紅磷、氧氣 五氧化二磷 紅磷+氧氣五氧化二磷硫、氧氣 二氧化硫 硫+氧氣二氧化硫鐵、氧氣 四氧化三鐵 鐵+氧氣四氧化三鐵 【交流討論】分析上述幾個實驗討論歸納。【歸納總結】1.化合反應:由兩種或兩種以上物質生成另一種物質的反應,A+B+…→C;特征:“多變一”。2.氧化反應:物質跟氧發(fā)生的反應。氧氣在化學反應中提供氧,它是氧化劑,具有氧化性。3.緩慢氧化:在反應中進行得很慢,不容易被察覺的氧化。如食物腐爛、釀酒、釀醋、呼吸、鋼鐵生銹等。緩慢氧化的過程中一定放熱,但不一定發(fā)光。板書設計課題2 氧氣氧氣課堂檢測完成相關的練習。教學反思成功之處 教師通過演示實驗,并組織學生觀察、描述記錄實驗現象,采用邊實驗、邊觀察、邊記憶的方法學習氧氣的化學性質;通過對比四個化學變化,引導學生根據實驗結果,分析概括歸納出化合反應與氧化反應的概念。不足之處 對燃燒現象的描述不夠熟練;受知識的局限,對氧化反應定義的理解不夠透徹。再教設計 重視理論與實際的聯(lián)系,加強對實驗現象描述的指導;并能通過具體事例解釋氧化反應定義中“氧”與“氧氣”的不同。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