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核心素養】3.1分子和原子 2課時教案 2024-2025學年九年級化學人教版(2024)上冊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核心素養】3.1分子和原子 2課時教案 2024-2025學年九年級化學人教版(2024)上冊

資源簡介

第三單元 物質構成的奧秘
課題1 分子和原子
第1課時 物質由微觀粒子構成
1.核心素養
(1)了解物質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觀粒子構成的。
(2)以分子為例,能用微觀粒子運動的觀點解釋生產、生活中的一些常見現象。
(3)學習一些類比、模型等科學方法,培養抽象、想象、分析和推理等思維能力。
2.教學重點
(1)理解物質是由微觀粒子構成的,掌握微粒的三個基本特征。
(2)怎樣從微觀的角度解釋宏觀的現象。
3.教學難點
從微觀角度認識物質。
4.教學建議
【建議】建立微觀粒子運動的想象表象。
在教學中要以實例引發學生對微觀世界的探究和興趣,利用多媒體和圖片,讓學生通過多種感官同時并用,在頭腦中形成微觀粒子的想象表象,感知微觀粒子的存在。
首先從分析學生熟悉的品紅在水中擴散等現象提出問題,通過趣味實驗激發學生的興趣,然后確立“物質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構成的”觀點;接著通過學生思考、分析以及活動與探究,得出“分子的質量和體積都很小、分子總是在不斷運動著、分子間有間隔”等結論。
5.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教學課件;學生預習背默手冊。
教學過程
一、情景導入
人們常說:八月桂花遍地香,桂花飄香人團圓。現在正是農歷八月,金秋送爽,丹桂飄香的季節,同學們有沒有想過,桂花為什么會“飄香”?
這一問題與我們今天要學的內容有關。現在,我就和同學們一起學習第三單元課題1分子和原子。
二、合作探究
探究點① 物質由微觀粒子構成
【設問】世界是由形形色色的物質構成的,但物質本身又是由什么構成的呢?
【演示】品紅擴散實驗。
(提問)品紅為什么消失?整杯水為什么變紅了?
【展示】一束灑了香水的毛巾。
(提問)你們聞到了什么氣味?它能夠看見嗎?你知道這是什么原因嗎?
【播放動畫】
1.品紅分子在水中擴散的微觀過程。
2.許多顆粒狀的微小粒子從毛巾上不斷向四周擴散,飄到畫面另一側女孩鼻孔內。
(講解)原來毛巾上有香味物質的顆粒擴散到空氣中飄進我們鼻孔。其實我們生活中有很多類似現象,科學家們已利用科學技術證明了物質是由一些看不見的粒子構成的,它們就是分子和原子。
【結論】宏觀物質都是由微小的粒子——分子、原子構成的。分子、原子是真實存在的。
【投影】
1.教材P57用掃描隧道顯微鏡獲得的某種有機分子和銀原子的圖像。
2.移走硅原子構成的文字的照片。
【課堂討論】從教材第57頁圖3-2和圖3-3這兩幅圖能得到什么結論?(學生討論后回答)
【教師總結】①分子、原子是真實存在的;②物質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觀粒子構成的。
探究點② 分子的基本性質
(一)分子很小
【提問】水也是由分子構成的,水分子看不見,為什么水卻能看見?
【展示文字】一滴水(以20滴水為1 mL計)中大約有1.67×1021個水分子。如果10億人來數一滴水里的分子,每人每分鐘數100個,日夜不停的數,需要數3萬多年才能數完;50萬到100萬分子,一個挨著一個排成長隊,也只有頭發絲的直徑長。這說明了什么?
【歸納總結】分子的質量和體積都很小。
(二)分子在不斷地運動
【引入】從課堂開始的品紅消失和聞到的香水味以及動畫,我們猜想分子是運動的,但這并不能讓我們信服,下面我們用實驗來探究一下分子的運動。
【教師演示】提供資料:酚酞是一種酸堿指示劑,遇酸不變色,遇堿變紅色。
【實驗】 向盛有約20 mL蒸餾水的燒杯A中加入5~6滴酚酞溶液,向燒杯B中加入約5 mL濃氨水。用一個大燒杯罩住A、B兩個小燒杯。觀察幾分鐘,有什么現象發生?說明了什么?
  
【實驗總結】用濃氨水來驗證分子是不斷運動的,原理是濃氨水具有揮發性,揮發出來的氨氣能較快地運動到含有無色酚酞溶液的燒杯中,使之變成紅色。
濃氨水在水中擴散能說明分子總是在不斷地運動,如聞到花香、酒味,濕衣服曬干等事實都可以說明。在熱水中濃氨水擴散速率快,說明溫度越高,分子運動速率越快。
【指導實驗】參與指導學生分組設計方案,進行實驗。
(三)分子間有一定間隔
【演示】
(1)50 mL水與50 mL水混合;(2)50 mL酒精與50 mL酒精混合;(3)50 mL水與50 mL酒精混合。
【提問】混合后的體積是兩者之和嗎?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是什么呢?
結合家庭小實驗一碗黃豆和一碗綠豆混合到一起不夠兩碗,讓學生形象理解理解分子間間隔有的大、有的小,混合后間隔小的分子進入到間隔大的分子中。
【實驗總結】分子間有間隔。氣體分子間的間隔大于液體間的。
【教師總結】分子間有間隔。同一物質(水除外)的狀態;氣體分子間的間隔>液體分子間的間隔>固體分子間的間隔;溫度升高,分子間的間隔變大;溫度降低,分子間的間隔變小。
【歸納總結】
(1)分子的質量和體積都很小。
(2)分子總是在不斷地運動。
(3)分子之間有間隔。
【材料拓展】
阿伏加德羅畢生致力于原子——分子學說的研究。1811年他發表了題為《原子相對質量的測定方法及原子進入化合物時數目之比的測定》的論文。他以蓋·呂薩克氣體化合體積比實驗為基礎,進行了合理的假設和推理,首先引入了“分子”概念,并把它與原子概念相區別,指出原子是參加化學反應的最小粒子,分子是能獨立存在的最小粒子。
板書設計
課題1 分子和原子
第1課時 物質由微觀粒子構成
課堂檢測
完成相關的練習。
教學反思
成功之處 本堂課的知識比較抽象、枯燥,通過實驗和生活實例緊密聯系,展開聯想,形成對分子、原子等微觀粒子的行為表象,使深奧的知識變得淺顯而易于理解。引導學生從宏觀和微觀兩個角度去認識物質世界,較好地建立了學生的微粒觀。
不足之處 對分子、原子的區別與聯系理解得不夠好,學生在運用分子、原子知識解釋生活中的現象時,表達不夠具體。
再教設計 對分子、原子的區別與聯系列表比較,增強直觀性;在運用分子、原子知識解釋生活中的現象時,首先明確分子、原子的性質,讓學生相互舉例讓對方解釋,并鼓勵合作、交流、討論。
第2課時 分子可分為原子
1.核心素養
(1)知道分子是保持物質化學性質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學變化中的最小粒子。
(2)會用分子、原子的觀點解釋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純凈物和混合物。
2.教學重點
分子和原子的概念及化學變化中分子和原子的變化情況。
3.教學難點
抽象思維能力的培養。
4.教學建議
建立和塑造模型是化學學科研究中一種重要的特殊方法。分子、原子都很小,屬于抽象的微觀概念。利用小圓圈模型表示不同的原子,就可以使抽象變具體,使難懂變易懂。在教學中既可以利用小圓圈模型圖示表示混合物和純凈物,還可以利用小圓圈模型圖示表示一個化學反應,引導學生從宏觀和微觀兩個方面得出信息。
5.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教學課件;學生預習背默手冊。
教學過程
一、情景導入
上節課我們認識了分子的一些性質,那么什么是分子呢?在物質發生變化時,物質的分子發生什么變化呢?本節課我們繼續學習分子和原子的知識。
二、合作探究
探究點① 分子是保持物質化學性質的最小粒子
(一)用分子觀點解釋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
【提出問題】從微觀粒子的角度看,水的蒸發和過氧化氫分解有什么不同?肉眼看不透的物質內部到底隱藏有哪些奧秘呢?讓學生閱讀教材第59頁內容,回答以上問題。
【投影】1.變化類型:①水的蒸發是物理變化,水分子在蒸發前后不變;②過氧化氫分解是化學變化,過氧化氫分子分解為氧分子和水分子。
2.變化原理:①水的蒸發:液態水→氣態水(宏觀)、水分子之間的間隔變大(微觀);②過氧化氫分解:過氧化氫→氧氣+水。
3.結論:①物理變化中,分子本身沒有發生變化,物質的化學性質保持不變;②化學變化中,一種物質的分子會變成其他物質的分子,物質的化學性質也隨之改變。
【歸納總結】分子在化學變化中有什么變化?
【投影】1.由分子構成的物質,分子是保持其化學性質的最小粒子。
2.同種分子化學性質相同,不同分子的化學性質不同。
3.由分子構成的物質,發生物理變化時,分子本身沒有變化;發生化學變化時,一種物質的分子會變成其他物質的分子。
【注意】①分子只能保持物質的化學性質,不一定能保持物質的物理性質,如冰和水,化學性質相同,但物理性質不同;②“最小”不是指體積和質量上的最小,而是指保持物質化學性質的最小粒子。
(二)用分子觀點解釋混合物和純凈物
【討論】怎樣運用分子的觀點區分混合物與純凈物。
【歸納總結】由同種分子構成的物質是純凈物;由多種分子構成的物質是混合物,各種不同物質的分子相互間不發生化學反應。
探究點② 原子是化學變化中的最小粒子
【提出問題】分子還可以再分嗎?
【討論交流】閱讀教材第60頁相關內容討論歸納。
【投影】
【交流討論】交流討論原子在化學變化中的變化,總結原子的特點。
【歸納總結】(1)原子是化學變化中的最小粒子。
(2)原子的基本性質(與分子的相似):
①原子的質量和體積都很小;
②原子在不斷運動,溫度越高,運動速率越快;
③原子之間有間隔;
④同種原子化學性質相同,不同種原子的化學性質不同。
(3)對原子的理解:
①原子也是構成物質的基本粒子之一。如稀有氣體、金屬都是由原子直接構成的;
②原子在化學變化中不能再分,也就是化學反應不能將原子分成更小的粒子,但離開“化學反應”這一前提,原子仍可以分成更小的粒子。
【提出問題】分子與原子之間有什么區別和聯系?
【討論交流】學生自由討論、回答,教師補充。
【投影】1.分子與原子的區別:分子在化學變化中可以再分,而原子不可以再分。
2.分子與原子的聯系:分子由原子構成,分子可以分成原子,原子也可結合成分子。
板書設計
課題1 分子和原子
第2課時 分子可分為原子
1.分子和原子
分子是保持物質化學性質的最小微粒,原子是化學變化中的最小微粒。
2.化學變化:分子本身發生了改變。
物理變化:分子本身沒有改變。
3.混合物:由不同種分子構成。
純凈物:由同種分子構成。
課堂檢測
完成相關的練習。
教學反思
成功之處 本堂課的知識比較抽象、枯燥,通過與實驗和生活實例緊密聯系,使學生展開聯想,從而對分子、原子等微觀粒子形成表象的認識,使深奧的知識變得淺顯而易于理解。
不足之處 學生缺乏抽象思維理解的能力,后面教學中應增加多媒體輔助教學,使抽象知識和實際體驗相結合,降低學習難度,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掌握知識。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随州市| 通许县| 区。| 大港区| 阳春市| 岳池县| 内江市| 长沙市| 青海省| 镇康县| 韩城市| 莱州市| 中阳县| 富宁县| 遵化市| 通山县| 衡东县| 金寨县| 西华县| 增城市| 蓬安县| 晴隆县| 金坛市| 饶河县| 铁力市| 青阳县| 兰坪| 富宁县| 黄石市| 山东省| 梅河口市| 柘城县| 鞍山市| 普定县| 潜江市| 普兰县| 秦安县| 新营市| 老河口市| 连平县| 建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