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實驗活動3 二氧化碳的實驗室制取與性質1.核心素養(1)了解實驗室中制取二氧化碳的反應原理。(2)探究實驗室制取二氧化碳裝置。(3)了解實驗室制取氣體的一般思路和方法。2.教學重點探究實驗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原理和實驗裝置,并利用設計裝置制取二氧化碳。3.教學難點實驗室制取二氧化碳裝置的設計思路。4.教學建議【建議】探究實驗室制取二氧化碳裝置的處理策略。(1)分析下列裝置,你認為可用于制取二氧化碳的發生裝置有哪些?并說說你所選擇制取二氧化碳的裝置的優點。(2)分析下列裝置,你認為可用來收集二氧化碳的裝置有哪些?若選用裝置⑤收集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應從哪個口進入?(3)請你觀察教材P147二氧化碳的制取裝置,選擇下列儀器序號組裝一套二氧化碳的制取裝置。教學過程一、情境導入故事:在意大利,傳說有個山洞,人們把它叫做“屠狗洞”,狗進入這個山洞就會死去,人進去了卻安然無恙,人們都說洞里有個妖怪叫“屠狗妖”。有一天,科學家波爾曼來到這個山洞,他想解開“屠狗”之謎。波爾曼拿著火把走進山洞,只見洞頂有許多倒掛的鐘乳石,地上長有許多石筍,還很潮濕,波爾曼把火把接近地面,這時火焰漸漸變小,最后熄滅,波爾曼忍不住大笑起來說:“這屠狗妖不就是二氧化碳嗎?它不僅會殺狗,還會殺人呢!”今天我們來研究實驗室是如何制取二氧化碳的。【師小結】上述反應適合實驗室制取二氧化碳嗎?那么在實驗室中是如何制取二氧化碳的呢?本節課我們就一起來研究二氧化碳的制取方法。二、合作探究探究點① 實驗室制取二氧化碳藥品的選擇【投影演示】實驗1 碳酸鈉和稀鹽酸的反應實驗2 石灰石和稀硫酸的反應實驗3 石灰石和稀鹽酸的反應【問題探究】比較這三個實驗,分析哪個比較適合在實驗室制取二氧化碳氣體?為什么?【歸納提升】選擇實驗室制取氣體的反應原理及藥品,一般要考慮:原料廉價易得、操作簡便、反應速率適中、氣流持續而平穩、產生的氣體純凈等因素。如塊狀石灰石或大理石和稀鹽酸的反應符合上述要求,一般用于在實驗室中制取二氧化碳。不能用稀硫酸代替稀鹽酸,因為稀硫酸與碳酸鈣反應生成的硫酸鈣微溶于水,覆蓋在石灰石或大理石表面阻礙反應的進行;不能用碳酸鈣粉末或碳酸鈉代替大理石或石灰石,因為它們與稀鹽酸反應速率過快,不易控制。探究點② 實驗室制取二氧化碳裝置的選擇【過渡】我們已經知道了實驗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藥品和原理,那么實驗室該用何種裝置來制取二氧化碳氣體。【投影】實驗室中制取氧氣的兩套裝置。【問題探究1】實驗室制取二氧化碳應選擇A裝置還是B裝置?你選擇的依據是什么?【歸納總結】實驗室制取氣體時發生裝置的選擇,是根據制取該氣體的反應原理來確定的,需要考慮反應物的狀態和反應條件。制取二氧化碳氣體,是固體與液體作為反應物,反應不需要加熱,若需要制取少量氣體,可選用試管,但需要固定試管,若需要制取較多量氣體,則可選用錐形瓶。【投影】實驗室中收集氣體的常用裝置:【問題探究2】實驗室收集二氧化碳應選用什么方法?由此你選擇的氣體收集裝置是哪套裝置?選擇的依據是什么?【歸納總結】確定氣體收集裝置應考慮的因素是氣體的密度和溶解性,如收集二氧化碳氣體一般用向上排空氣法,是因為二氧化碳氣體能溶于水且密度比空氣的大。【問題探究3】用向上排空氣法收集二氧化碳怎樣驗滿?與檢驗二氧化碳的方法有什么區別?【歸納提升】【動手實驗】讓學生自己動手組裝展示和匯報。探究點③ 實驗室制取氣體的一般思路和方法【問題探究】通過實驗室制取二氧化碳的研究,請同學們總結出實驗室制取氣體的一般思路和方法。【歸納提升】實驗室制取氣體的一般思路和方法:1.確定實驗室制取氣體的化學反應原理。2.確定制取氣體應采用的實驗裝置(包括氣體發生裝置和收集裝置)。3.需要研究如何驗證制得的氣體就是所要制取的氣體。課堂小結選擇陌生氣體的制取裝置,首先要熟悉固體加熱型和固液不加熱型這兩種發生裝置,知道根據氣體的密度和溶解性來選擇收集裝置。再根據陌生氣體的制取原理和性質,與上面的知識對照遷移,找出共同點,再選擇合適的儀器組合。板書設計實驗活動3 二氧化碳的實驗室制取與性質一、藥品及反應原理藥品:石灰石(或大理石)和稀鹽酸原理:CaCO3+2HCl===CaCl2+H2O+CO2↑二、裝置的確定氣體發生裝置:由反應條件和反應物狀態決定氣體收集裝置:由氣體溶解性和氣體密度決定三、實驗室制取二氧化碳(1)發生裝置:固液不加熱型(2)收集裝置:向上排空氣法(3)操作步驟:檢查氣密性→加藥品(先固后液)→連接裝置→收集(4)檢驗(5)驗滿四、實驗室制取氣體的一般思路和方法教學反思成功之處 本節課是學生實驗課,意在鍛煉學生的實驗動手能力,并在實驗中利用分組的形式,培養學生的競爭意識以及組內的團隊合作精神。充分發展學生的思維,培養創新精神,使學生自發地萌生對裝置進行改進的愿望。不足之處 個別學生在小組中不與其他同學合作實驗,造成本節實驗沒有完成。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