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浙教版八上§3.4動物的行為(2)學案姓名[學習目標]1、掌握后天性學習行為的概念;2、理解動物學習行為對其生存的意義;3、掌握先天性行為和后天性學習行為的區別。一、知識點梳理:1、在 因素的基礎上,通過 因素的作用,由 而獲得的行為,稱為后天學習行為。2、后天學習行為主要與 有關,大腦皮層越發達,學習能力就越 。3、在自然狀態下,動物(尤其是一些 動物和鳥類)往往表現出復雜的學習行為;一般要經過 、等階段,才能真正學會捕食等生存技能;4、后天學習行為獲得的 反射,需要不斷重復和 ,否則會減弱或消失;5、人比其他動物具有更發達的大腦,所以人的學習行為更加 。人不僅能對環境中聲、光、味、觸等具體刺激作出反應,還能運用 、 進行學習,并能以語言、文字代替具體刺激,作出反應。二、例題講解例題1、下列關于動物的后天學習行為,錯誤的是( )A.具有個體性 B.需經過訓練、學習獲得 C.由遺傳控制的 D.需要大腦皮層的參與例題2、下列關于動物為學習行為的敘述,錯誤的是( )A.是后天形成的 B.必須借助個體的生活經驗和經歷C.比本能更有利于個體的生存和種族的繁衍 D.不受神經系統的調控例題3、某學習小組以下表中的動物為研究對象,觀察動物繞道取食“嘗試與錯誤”的次數,數據記錄如表所示,下列實驗分析正確的是( )動物 甲 乙 丙 丁嘗試次數 24 46 65 5A.動物的學習能力:丙>乙>甲>丁 B.繞道取食的行為與遺傳因素無關C.若乙是爬行動物,則甲可能是兩棲動物 D.根據實驗判斷,丁可能比甲更高等例題4、5周歲的幼兒,因體質較弱,多次注射過抗生素,某次患上呼吸道感染,去醫院就診,當醫生說需要注射抗生素時,該幼兒便開始啼哭。該幼兒的這種行為是 ( )A.語言中樞參與的先天性行為 B.語言中樞參與的后天學習行為C.沒有語言中樞參與的先天性行為 D.沒有語言中樞參與的后天學習行為例題5、仔細閱讀以下材料,分析并回答下列問題:材料一:隨著“江北水域”積極推進“生態城市”的建議,生態環境得到了進一步的改善;每到冬季來臨之前,東昌湖又見野鴨歸來;譽有“喜鵲之鄉”的東阿縣雀巢星羅密布,鵲聲悅耳動聽,已成為一道亮麗的風景線。材料二:隨著人類對野生動物保護意識的增強和對動物行為研究工作的深入,人們發現很多野生動物在人工飼養條件下一些重要行為的丟失,如野馬只會在水槽中飲水。為了恢復野馬在野生條件下飲水能力,把原先導水入槽的橡膠管拉向水坑,一步步誘導野馬去水坑飲水,從而恢復野馬的野外生存能力。(1)材料一中列舉了2種生物的不同行為,即野鴨的 行為和喜鵲 的行為。從動物行為獲得途徑看,它們應屬于 行為,這種行為是由動物體內的 決定的;(2)材料三中的人類對野馬進行野外飲水訓練,野馬所形成的水坑飲水行為屬于 ,這種行為是在遺傳因素的基礎上,通過環境因素的作用,由 獲得的行為。三、隨堂練習:1、“失去雛鳥的紅雀喂養金魚”和“小鼠學走迷宮獲取食物”,從行為獲得的方式看分別屬于( )A.先天性行為、先天性行為 B.學習行為、學習行為C.先天性行為、學習行為 D.學習行為、先天性行為2、下列成語所描述的動物行為中,屬于后天性行為的是( )A.鸚鵡學舌 B.飛蛾撲火 C.作繭自縛 D.蜻蜓點水3、下列關于動物行為的敘述中正確的是( )A.貓捉老鼠是一種攻擊行為 B.動物所有的行為都是可以遺傳的C.動物先天性行為可以適應多變的環境 D.學習行為是在先天性行為的基礎上建立的4、下列選項中,屬于人類特有行為的是( )A. 強光刺激,立即閉目 B. 談虎色變 C. 食物入口,分泌唾液 D. 聽到鈴聲,走進屋內5、對動物行為的敘述,最合理的是( )A.先天性行為就是動物在出生時表現出來的行為B.學習行為是后天獲得的,與遺傳因素無關,主要受環境因素的影響C.低等動物不具有學習行為D.學習行為的獲得使動物能更好地適應環境,但這種行為不能遺傳給后代6、如圖表示先天性行為與學習行為的相異同點,其中陰影部分表示相同點。下列處于陰影部分的是( )A.生來就有 B.由生活經驗和學習獲得 C.有利于生存與繁殖 D.能伴隨動物一生7、巴甫洛夫通過手術從狗的唾液腺導管處引出瘺管到體外,然后做了以下實驗:①給狗喂食,有唾液從瘺管流出;②單以鈴聲刺激狗,瘺管處無唾液流出;③每次喂食以前先響一次鈴,然后再喂食物,如此重復多次后,若只響鈴聲,也有唾液從瘺管處流出;④若以后每次只響鈴聲不喂食物,則從瘺管處流出的唾液量逐漸減少,最后無唾液流出。根據以上實驗回答下列問題:(1)狗聽到鈴聲分泌唾液是 (填“先天性行為”或“后天學習行為”)。(2)從實驗可知,鈴聲的刺激能引起狗分泌唾液的條件是 。(3)實驗④說明 。(3)若以光照代替鈴聲,重復上述的實驗步驟,請推測狗 (填“會”或“不會”)發生流唾液的行為,理由是 。8、根據材料內容,分析并回答問題:飼養員在給猴子為食物時,不慎把一個甜薯掉進水池,一只猴子費了好長時間才從水池中撈到了甜薯;過了一段時間,飼養員發現給猴子喂甜薯時,有很多猴子拿了甜薯到水中擦洗,再也不愿意吃沾滿泥土的甜薯了。(1)從動物行為的獲得過程看,猴子的這種表現屬于 行為。這種行為是通過 的作用,由生活經驗和學習獲得;(2)猴子的這種行為能使其 環境的變化,提高存活和繁殖的機會;(3)猴子見到有人扔給食物時,會高高跳起抓住,猴子跳起時不僅靠運動系統來完成,還需要 系統的調節;(4)猴群中有猴王、王后、猴兵等,它們分工合作,共同維持群體的生活,猴群的這種行為屬于 行為。四、課后練習:1、 下列成語中描述的動物行為中屬于學習行為的是( )A.鶯歌燕舞 B.老馬識途 C.金蟬脫殼 D.飛蛾撲火2、越高等的動物,學習行為越復雜,學習能力越強.下列動物中,學習能力最強的是( )A.蚯蚓 B.大山雀 C.魚 D.黑猩猩3、下列有關生命活動知識,敘述正確的是( )A.植物向光性是對光刺激作出的反射活動 B.輕觸含羞草葉,葉子閉合屬于向性運動C.反射活動往往是生物對環境不適應的表現 D.學習行為需要遺傳因素和環境因素共同作用4、動物通過各種各樣的行為來適應所生活的環境,從而有利于個體的生存和物種的延續,下列是某校八年級研究性學習小組同學對動物行為的有關敘述,你認為正確的是( )A.動物的先天性行為受遺傳因素的影響 B.動物的后天學習行為與遺傳因素無關C.螞蟻營群體生活的行為屬于繁殖行為 D.烏賊遇敵害時噴出“墨汁”屬于攻擊行為5、現有A、B兩種哺乳動物,其體重和年齡都相似,將它們各取5只,分別關在環境條件相同的飼養槽里,每天各飼喂100克大麥種子,但不給飲用水,結果A動物生活了6天后死亡,B動物生活了10天后死亡。下列解釋沒有說服力的是( )A.生物體內有機物代謝所產生的水維持了細胞暫時缺水的需要B.A動物可能活動量大,消耗水分多(如出汗多),容易缺水先死亡C.在正常情況下,B動物的壽命就比A動物的壽命長D.B動物原生活在沙漠地區,A動物原生活在熱帶雨林中,前者比后者更能忍受缺水環境6、今年9月1日,在央視播出的《開學第一課》中介紹了中國首只無殼孵化小雞“小茶缸”的成長全記錄。小茶缸是一只在杯子中孵化出的小雞,關于“小茶缸”出生后的行為敘述錯誤的是( )A. 剛出生時就會行走的行為屬于先天性行為B. “小茶缸”先天性行為不會受孵化方式的影響,由體內遺傳物質決定C. 聽到實驗員播放“咕咕”聲后取食的行為是后天學習行為,永遠不會忘D. “小茶缸”的后天學習行為能幫助它更好地適應復雜環境(第6題圖) (第7題圖)7、為探究沙漠中的蝎子在白天把自己的身體藏在數厘米深的沙里這個問題,某同學模擬環境做了一個實驗,并測得以下一組數據:干細沙的溫度 濕泥土的溫度表面 26℃ 24℃2厘米深處 24℃ 23℃4厘米深處 22℃ 22℃6厘米深處 20℃ 21℃(1)該實驗中,電燈光模擬沙漠中的________。(2)根據所測得的數據,你能得出什么結論?請寫出其中的一條結論。________。(3)根據所測數據,你能對沙漠中的蝎子在白天把自己藏在數厘米深的沙子里的問題作出解釋嗎?。8、有一位動物行為學家把經常用來做動物行為實驗的黑猩猩領進實驗室內,然后離開房間。在門外停留幾分鐘后,他通過門上的鑰匙孔向屋內觀望,發現黑猩猩也在通過鑰匙孔觀察他。請問:(1)黑猩猩的行為是先天性行為還是學習行為? 。黑猩猩產生這種行為,是因為經常被用來做動物行為的實驗,經常被人觀察。黑猩猩逐漸學會了模仿(人)的行為,對人進行觀察。(2)這一結果說明黑猩猩是 的動物, 能力和 力都很強。9、很多年前,在英格蘭有一只大山雀,一次偶然碰掉了放在門外的奶瓶蓋,喝到了牛奶。從此,它學會了偷喝門前奶瓶中的牛奶。不久,那里的其他大山雀也學會了偷喝牛奶。(1)當大山雀第一次偶然打開了奶瓶喝到牛奶,這屬于 行為。(2)大山雀第二次根據第一次經驗,又去打開瓶蓋偷飲牛奶的行為屬于 行為。(3)其他大山雀也學會了用同樣的方式偷飲牛奶,這屬于 行為。10、科學家曾經做過這樣的實驗:把章魚(軟體動物)放到大魚缸里,中間放一塊玻璃板,將魚缸隔成兩部分,其高度低于玻璃缸的高度,使章魚能從玻璃缸的一側越過玻璃板游向另一側。將食物放入遠離章魚的那一端,當它看見食物時,只是撲向玻璃板,在玻璃板上亂撞,不會繞過玻璃板去捕食。多次碰撞之后,才能學會繞道。而猴子只要碰撞一次就學會了繞道捕食。請分析回答下列問題:(1)在上述實驗中,章魚、猴子越過障礙物而獲得食物,都屬于 行為。這是動物在成長過程中,通過 和 逐漸建立起來的行為活動。(2)實驗可知,章魚等 (填“低等”或“高等”)動物也可以形成 行為;動物越高等,行為越復雜。11、在動物行為研究中,常用到“迷宮實驗”。如果人走迷宮,可以在正確路口做標志,以便下次走得更快些。那么小白鼠會怎樣呢?(1)假設1:小白鼠有學習能力。假設2:在迷宮的正確路口做標志,能提高小白鼠走迷宮的能力。(2)探究過程:①設計如圖所示迷宮;②將小白鼠分組編號,實驗組在正確路口放彩色紙,對照組不放彩色紙;③將小白鼠逐一放入起點A,并記錄到達終點B的時間(單位:秒);④把數據逐一記入表格。(3)結論1:小白鼠 學習能力。結論2:在迷宮的正確路口做標志, 。12、如圖是科學家做的“渦蟲對光的行為反應”實驗。請仔細觀察圖示,并回答問題:(1)實驗中,渦蟲的哪些行為是先天性行為?請簡述理由: ;(2)實驗中,渦蟲的哪些行為是學習行為?請簡述理由: ;(3)實驗表明, 行為是在 行為的基礎上建立的。13、馬戲團的小猴,在馴養員發出指令后,會做出倒立、翻筋斗等復雜動作。這是條件反射的一個例子。條件反射是怎樣形成的呢?讓我們用雞、哨子和米作為實驗材料來探究一下吧。(1)假設在一段時間內將給雞喂米與吹哨的信號結合起來,雞將形成對哨聲刺激的反射。聯系自己的生活經驗,舉出一個狗建立條件反射的實例支持這一假設(上述事例除外)。 。(2)將喂米與哨聲結合時,是先給予哨聲,還是先給予食物? 。(3)將用于實驗的雞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給予哨聲刺激的是 組。(4)訓練完成后,將實驗組和對照組混養在一起,給予哨聲刺激,實驗組和對照組的表現會怎樣?(5)在實驗開始之前,哨聲對于雞來說屬于 刺激,它與能夠引發某種非條件反射的刺激多次結合,就會使雞形成條件反射。(6)通過上述過程所建立的反射,是在 的基礎上,經過一定的過程,在 的參與下形成的一種 性反射。14、根據摘選資料分析回答下列問題:資料一:在森林地面以下的土地中充滿了由小型哺乳動物開掘的隧道和通路,形成了一個蜂巢狀的世界,這些小動物中有白腳鼠、鼷鼠和各種地鼠。在這些小小的打洞者中,貪吃的地鼠能發現和吃掉大量的鋸齒蠅蛹。它們吃蛹時,把一只前腳放在繭上,先咬破一個頭,它們顯示出一種能識別繭是空的還是實的特別本領。資料二:蓬萊海洋極地世界里,海豚表演的跳高頂球、跳迪斯科、轉呼啦圈等節目贏得觀眾的熱烈掌聲。資料三:一只螞蟻發現食物后,會迅速返回巢穴,一會兒,一大群螞蟻排著長長的隊伍奔向食物。如果在偵查蟻回巢穴后用樟腦丸放置在洞口,發現蟻群會不知所措,找不到食物。(1)資料一顯示,地鼠在控制鋸齒蠅方面具有驚人的能力,這一事實說明:在自然界中,動物在 方面起著重要的作用;(2)海豚的表演屬于 行為,原因是這種行為是由 而獲得的。海豚屬于哺乳動物,特有的生殖方式是 ,大大提高了后代的成活率;(3)在螞蟻的社會行為中,螞蟻的通訊是依靠 。15、下表是切除貓腦的部分結構后。某些機能改變的情況(“+”表示能完成,“-”表示不能完成):手術前 去大腦兩半球 再去間腦 再去中腦 去掉延髓①后天學習行為 + - - - -②先天性行為 + + + + +(1)完成后面學習的條件是具有 ,說明如果缺乏 ,那么 不完整,后天學習行為也就不能完成。(2)控制②完成的中樞位于 。參考答案:一、知識點梳理:1、遺傳 環境 生活經驗和學習 2、神經系統的大腦皮層 強3、哺乳 模仿 練習(實踐) 4、條件 強化5、復雜 語言 文字二、例題講解:例題1、C解析: 動物后天學習的特點:是個體在生活過程中逐步形成的,是通過學習獲得的生活方式,是能過訓練學習后才能獲得的,是需要大腦皮層參與的個體性行為,大腦越發達,學習能力越強,不受遺傳控制。故C符合題意。例題2、D解析:動物行為分為先天性行為和學習行為,先天性行為是指動物一出生就有的一種行為方式,是動物的一種本能,由體內的遺傳物質決定的;而學習行為是動物出生后在成長的過程中通過環境因素的影響,由生活經驗和“學習”即必須借助個體的生活經驗和經歷逐漸建立起來的,是在先天性行為的基礎上建立的一種新的行為活動,也稱為后天性行為,動物越高等,學習的本領越強,解決問題的能力就越強,適應各種復雜生活環境的能力也越強,因此比本能更有利于個體的生存和種族的繁衍;動物建立后天學習行為的主要方式是條件反射.參與神經中樞是大腦皮層,因此必須有神經系統的調控.可見D符合題意。例題3、D解析:圖表格中丁的錯誤次數最低,甲的錯誤次數最高,說明丁可能比甲高等,D符合題意。例題4、B解析:由題意可知: 5周歲的幼兒,當醫生說需要注射抗生素時,該幼兒便開始啼哭,說明該幼兒能領會注射二字的含義,且有打過針的經歷,才知道打針的疼痛,很顯然這個行為是后天性,并有語言中樞參與的。故B符合題意。例題5、(1)遷徙;繁殖;先天性;遺傳物質 (2)學習行為;生活經驗和“學習”解析:(1)野鴨的遷徙行為和喜鵲的繁殖行為,都是動物生來就有的,由動物體內的遺傳物質所決定的先天性行為;(2)動物建立后天行為的主要方式是條件反射.參與神經中樞是大腦皮層,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動物在成長過程中,通過生活經驗和“學習”逐漸建立起來的新的行為。材料中人們對野馬進行了野外飲水訓練,野馬所形成的水坑飲水屬于學習行為。三、隨堂練習:1、C 2、A 3、D 4、B 5、D 6、C7、(1)后天學習行為(2)先響鈴聲再喂食物,多次重復(3)條件反射建立后需要不斷用非條件刺激來強化和鞏固,否則就會減弱甚至消失(4)會;狗聽到鈴聲流唾液屬于后天學習行為,若用光照代替,所起到的作用和鈴聲是一樣的。 8、(1)學習;環境因素(2)適應(3)神經(4)社群四、課后練習:1、B 2、D 3、D 4、A 5、C 6、C7、(1)陽光(2)表層溫度高,內層溫度低或干細沙的表層溫度比濕泥土的表層溫度高或干細沙的表層溫度與內層溫度溫差比濕泥土相對應的溫差大(3)在沙漠地帶白天表面溫度高,而砂層下面溫度低些,蝎子把自己藏在數厘米深的沙里,可以避開炎熱的天氣,更好地保存自己8、(1)學習行為(2)較高等;適應;模仿 9、(1)先天性(2)學習(3)學習10、(1)攝食;生活經驗;學習(2)低等;后天學習;后天學習 11、(1)有(2)不能提高小白鼠走迷宮的能力 12、(1)渦蟲遇光伸長和電擊收縮是先天性行為。理由步驟A中渦蟲在強光下伸展身體,步驟B中渦蟲在電擊下收縮身體,這是渦蟲的先天性行為;動物生來就有的,由動物體內的遺傳物質所決定的行為.先天性行為是動物的一種本能行為,不會喪失;(2)步驟D中渦蟲是學習行為,理由:實驗中多次給渦蟲以“光照-電擊”連續刺激,渦蟲對“光照”形成了條件反射,強光由無關刺激變成了條件刺激。后天學習行為使其能夠適應迅速改變的環境,有利于個體的生存和種族繁衍。(3)學習;先天性。 13、(1)馬戲團的小狗算算術 (2)先給哨聲 (3)實驗 (4)實驗組的雞會對哨聲刺激做出反應,而對照組的雞不會。(5)無關 (6)非條件反射;大腦皮層;后天14、(1)維持生態平衡(2)學習行為;后天的學習;胎生哺乳(3)氣味15、(1)大腦;大腦;反射弧 (2)脊髓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21清風明月(共24張PPT)第三章 生命活動的調節浙教版八年級上冊第4節 動物的行為(2)---后天性行為教學目標科學觀念:掌握后天性學習行為的概念;理解動物學習行為對其生存的意義; 掌握先天性行為和后天性學習行為的區別;科學思維:正確區分先天性行為和后天性行為,理解動物行為的意義;探究實踐: 通過探究精神因素對人體正常生理活動的影響,培養學生交流合作和分析處理信息的能力;態度責任:認識生物在自然界中的不同地位,樹立保護生物是每個人的責任的意識。復習鞏固1、動物的行為是通過一系列 活動和 活動共同協調后完成的;2、先天性行為是 的,是由動物體內的 所決定的,是動物的一種本能;3、先天性行為是一種反射活動, 的神經中樞即可完成。這是一種在相應的刺激下,不需要 就能引起的反射性反應。神經系統的反射激素分泌與生俱來遺傳物質大腦皮層以下后天的訓練(學習)新知導入一、后天學習行為1、后天學習行為:在遺傳因素的基礎上, 通過環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經驗和學習而獲得的行為,稱為后天學習行為。例如,我們在教室里聽課、記筆記等學習活動就是一種后天學習行為。動物的學習行為是成長過程中通過生活經驗和學習逐漸建立起來的。思考討論:1)如圖3-25中,訓練前后老鼠走迷宮的行為是否發生了變化?這種變化是怎樣形成的?2)你在平時學習過程中有過類似老鼠走迷宮的行為嗎?請舉例說明。多次嘗試(訓練、學習)后,老鼠學聰明了,找到出口的時間明顯變短。多思多問能掌握某個知識點;多模仿多練習,遇到類似的題目就熟能生巧了;……。新知講解2、后天學習的意義:動物要在后天環境中求得生存和種群延續,首先要依靠先天遺傳的種群本能行為,但這種先天本能只能適應相對固定或變化較小而緩慢的外界環境。動物和人為了生存下去,還必須通過學習獲得個體經驗。這種后天習得行為經驗可適應相對迅速的變化,與先天本能相比,其意義顯然要重要得多。動物和人的生活都離不開學習。學習是動物和人與環境保持平衡、維持生存和發展所必需的條件,也是適應環境的手段。視頻:魚的學習行為新知講解3、后天學習行為與神經系統有關:后天學習行為主要與神經系統的大腦皮層有關,大腦皮層越發達,學習能力就越強。在自然狀態下,動物(尤其是一些哺乳動物和鳥類)往往表現出復雜的學習行為。例如,幼獅向母獅學習捕食技能時,往往先模仿母獅的動作,動作正確時它能得到母獅的鼓勵或能捕捉到食物,經過一段時間,它就能掌握捕食的技能。(點擊圖片播放)新知講解4、后天學習行為需要不斷強化:馬戲團里的動物們的精彩表演技能都是在馴獸師長期的訓練后形成的。在訓練中,每當動物按要求完成動作時,馴獸師就會給予食物獎勵,使得動物能重復這個動作,直至熟練。思考討論在畜牧生產實踐中,人們可以采用各種方法,使家畜形成一些人們希望出現的行為,以便對家畜進行飼養和管理,從而提高飼養場的生產性能和工作效率。你能舉出一些例子加以說明嗎?如,動物的定點投喂、寵物的定點排便、使用口令呼喚動物、訓練動物替代人管理牲畜的放養(如牧羊犬等)、訓練牛羊自己定時進圈出圈……等。新知講解二、人的學習行為:1、人的學習行為更加復雜:人不僅能對環境中聲、光、味、觸等具體刺激作出反應,還能運用語言、文字進行學習,并能以語言、文字代替具體刺激,作出反應。對語言、文字的反應是人區別于其他動物的最顯著差異。例如,人們在看見美味食品的文字介紹時,就會分泌唾液(流口水)。這都是因為人具有高度發達的大腦。人類行為的絕大部分是后天習得的,學習的能力以及學習在人類個體生活中的作用也就必然是最大的。探究:精神因素對人體正常生理活動的影響1、提出問題 :影響中學生學習、生活的主要精神因素有哪些?具體表現的癥狀怎樣?我們應當如何應對?2、設計調查方案 :(1)通過圖書館或互聯網查閱相關資料,了解影響人體正常生理活動的精神因素有哪些,通過調查判斷其中有哪些因素對中學生的學習、生活有重要影響。同學關系、師生關系、學習環境、學習氛圍、身體素質、心情狀態、學習壓力、生活壓力……等新知講解(2)你決定進行調查的精神因素是:①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3)根據調查的相關精神因素設計調查問卷或訪談提綱(詢問哪些問題)。3.整理事實資料并形成結論:師生關系因素學習氛圍因素生活壓力因素問題①、你覺得下列哪種對人體正常生活活動影響最大( )?A.生活壓力 B.師生關系 C.同學關系 D.學習氛圍 E.身體狀況問題②、精神因素對人體正常生理活動的影響會有哪些: ;問題③、精神因素會不會影響人體健康?……師生關系、同學關系、學習氛圍、生活壓力、身體健康狀況等因素都可能影響人體的生理活動。新知講解2、精神因素會對人體正常生理活動造成影響:人體的生命活動主要是由神經系統進行控制和調節的,不同的精神狀態,會影響人的各種生理活動。俗話說“人逢喜事精神爽”,人在心情愉快時,往往學習和工作的效率較高,在憂傷時,常會出錯;而且精神上的苦惱或過于激動,會對人的健康造成傷害。所以,我們在生活、學習和工作中應保持愉快心情,做到勞逸結合。隨堂練習1、大猩猩經過不斷學習,拿到了高處的香蕉,這是大猩猩的學習行為。以下動物行為中也屬于學習行為的是( )A. 海豚頂球 B. 母雞生蛋C. 蜘蛛結網 D. 蜜蜂釀蜜A隨堂練習2、動物的下列行為中,不屬于先天性行為的是( )A. 企鵝的求偶行為 B. 馬戲團老虎鉆圈表演C. 某些鳥類的遷徙行為 D. 雛鳥的索食行為B隨堂練習3、下列關于動物行為的敘述中,錯誤的是( )A. 先天性行為是動物體內遺傳物質所決定的行為B. 動物越高等,大腦皮層越發達,學習能力越強C. 學習行為是動物后天學習所得,與遺傳因素無關D. 先天性行為和后天學習行為對動物的生存都有重要意義C隨堂練習4、很多年前,在英格蘭有一只大山雀,一次偶然碰掉了放在門外的奶瓶蓋,喝到了牛奶。從此,它學會了偷喝門前奶瓶中的牛奶。不久,那里的其他大山雀也學會了偷喝牛奶。(1)當大山雀第一次偶然打開了奶瓶喝到牛奶,這屬于 行為。(2)大山雀第二次根據第一次經驗,又去打開瓶蓋偷飲牛奶的行為屬于 行為。(3)其他大山雀也學會了用同樣的方式偷飲牛奶,這屬于 行為。先天性學習學習隨堂練習5、印度的狼孩被人從狼群里解救出來后,不喜歡學習人類的語言,以前的生活習性很難改變,這是因為( )A.狼孩具備人的遺傳物質,但沒有在適當的時候接受人的生活經驗,沒有人的學習行為B.狼孩不具備人的學習素質,但有人的學習行為C.狼孩不具備人的遺傳物質,但能獲得人的遺傳行為D.狼孩既沒有人的遺傳物質,也沒有人的學習行為A隨堂練習6、下面這幅漫畫題目是《越賣膽越大》,根據漫畫回答問題:(1)圖 中的動物的幼體用鰓呼吸,具有胎生哺乳特征的是圖 中的動物;(2)這四種動物的共同特征是 ;(3)圖中人類的行為對生物圈會造成的影響有 ;①破壞食物鏈、破壞生物多樣性 ②造成環境污染 ③破壞動物棲息環境;(4)保護生物多樣性你能做什么? 。AD背部有脊柱①從自我做起,從小事做起,愛護周圍的一草一木,不亂扔垃圾,保護環境等課堂總結1、后天學習行為是指在遺傳因素的基礎上, 通過環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經驗和學習而獲得的行為;2、學習是動物和人與環境保持平衡、維持生存和發展所必需的條件,也是適應環境的手段;3、后天學習行為主要與神經系統的大腦皮層有關,大腦皮層越發達,學習能力就越強。4、人的學習行為更復雜;人不僅能對環境中聲、光、味、觸等具體刺激作出反應,還能運用語言、文字進行學習,并能以語言、文字代替具體刺激,作出反應。板書設計3.4 動物的行為(2)……后天學習行為1、后天學習行為:遺傳基礎、環境作用,經驗和學習2、學習意義:生存和發展、適應環境3、學習能力:大腦皮層越發達,學習能力就越強。4、人的學習行為更復雜:①具體刺激作出反應;②語言、文字進行學習;③對語言、文字作出反應。作業布置1、復習本課時主要內容;2、完成作業本中相應練習;3、完成學案中“課后鞏固”;4、預習“體溫的控制”相關內容。謝謝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中小學教育資源網站兼職招聘: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浙教版八上科學§3.4動物的行為(2)教學設計課題 3.4動物的行為(2) 單元 三 學科 科學 年級 八上教材分析 本節選自浙教版八下第三章第4節,動物的行為是目前生物學中研究的一個十分活躍的領域,動物行為的知識與人類的生活和生產關系密切,動物生存必須獲得食物、躲避敵害,還要繁殖后代,動物的行為是長期自然選擇的結果,每種特殊的行為都有其特殊的生存意義。此前學生生已學習了激素調節和神經調節等內容,所以本節內容是前面知識的伸延和拓展運用,是在此基礎上對動物的各種行為進行歸類和分析。從“列舉行為”到“知曉行為”再到“解釋行為”的認知順序進行教學,使學生認識到行為是生物體對內外刺激所產生的一種反應,行為反應需要多層次上進行協調和通信;從而使學生認識到多層次的調節使生物體成為一個整體。所以本節內容也具有相當重要的作用。本節內容擬用2課時完成教學,第1課時主要介紹動物的先天性行為,第2課時介紹動物的后天學習行為。學習目標 科學觀念:掌握后天性學習行為的概念;理解動物學習行為對其生存的意義; 掌握先天性行為和后天性學習行為的區別;科學思維: 正確區分先天性行為和后天性行為,理解動物行為的意義;探究實踐: 通過探究精神因素對人體正常生理活動的影響,培養學生交流合作和分析處理信息的能力;態度責任:認識生物在自然界中的不同地位,樹立保護生物是每個人的責任的意識。重點 動物的后天學習行為及其對生存與生殖的現實意義難點 區分動物的先天性行為和后天性行為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設計意圖導入新課 1、動物的行為是通過一系列 活動和 活動共同協調后完成的; 2、先天性行為是 的,是由動物體內的 所決定的,是動物的一種本能; 3、先天性行為是一種反射活動, 的神經中樞即可完成。這是一種在相應的刺激下,不需要 就能引起的反射性反應。 導入新課講授新課 一、后天學習行為 1、后天學習行為: 在遺傳因素的基礎上, 通過環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經驗和學習而獲得的行為,稱為后天學習行為。 例如,我們在教室里聽課、記筆記等學習活動就是一種后天學習行為。 動物的學習行為是成長過程中通過生活經驗和學習逐漸建立起來的。 活動:1)如圖3-25中,訓練前后老鼠走迷宮的行為是否發生了變化?這種變化是怎樣形成的? 2)你在平時學習過程中有過類似老鼠走迷宮的行為嗎?請舉例說明。 2、后天學習的意義: 動物要在后天環境中求得生存和種群延續,首先要依靠先天遺傳的種群本能行為,但這種先天本能只能適應相對固定或變化較小而緩慢的外界環境。 動物和人為了生存下去,還必須通過學習獲得個體經驗。這種后天習得行為經驗可適應相對迅速的變化,與先天本能相比,其意義顯然要重要得多。 動物和人的生活都離不開學習。學習是動物和人與環境保持平衡、維持生存和發展所必需的條件,也是適應環境的手段。 視頻:魚的避難學習3、后天學習行為與神經系統有關: 后天學習行為主要與神經系統的大腦皮層有關,大腦皮層越發達,學習能力就越強。 在自然狀態下,動物(尤其是一些哺乳動物和鳥類)往往表現出復雜的學習行為。例如,幼獅向母獅學習捕食技能時,往往先模仿母獅的動作,動作正確時它能得到母獅的鼓勵或能捕捉到食物,經過一段時間,它就能掌握捕食的技能。 (附視頻)4、后天學習行為需要不斷強化: 馬戲團里的動物們的精彩表演技能都是在馴獸師長期的訓練后形成的。在訓練中,每當動物按要求完成動作時,馴獸師就會給予食物獎勵,使得動物能重復這個動作,直至熟練。 (動畫)思考討論:在畜牧生產實踐中,人們可以采用各種方法,使家畜形成一些人們希望出現的行為,以便對家畜進行飼養和管理,從而提高飼養場的生產性能和工作效率。你能舉出一些例子加以說明嗎?參考:如,動物的定點投喂、寵物的定點排便、使用口令呼喚動物、訓練動物替代人管理牲畜的放養(如牧羊犬等)、訓練牛羊自己定時進圈出圈……等。二、人的學習行為: 1、人的學習行為更加復雜: 人不僅能對環境中聲、光、味、觸等具體刺激作出反應,還能運用語言、文字進行學習,并能以語言、文字代替具體刺激,作出反應。對語言、文字的反應是人區別于其他動物的最顯著差異。 例如,人們在看見美味食品的文字介紹時,就會分泌唾液(流口水)。這都是因為人具有高度發達的大腦。 人類行為的絕大部分是后天習得的,學習的能力以及學習在人類個體生活中的作用也就必然是最大的。 探究活動:精神因素對人體正常生理活動的影響 1、提出問題 : 影響中學生學習、生活的主要精神因素有哪些?具體表現的癥狀怎樣? 我們應當如何應對?2、設計調查方案 : (1)通過圖書館或互聯網查閱相關資料,了解影響人體正常生理活動的精神因素有哪些,通過調查判斷其中有哪些因素對中學生的學習、生活有重要影響。(2)你決定進行調查的精神因素是: ①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3)根據調查的相關精神因素設計調查問卷或訪談提綱(詢問哪些問題)。 3、整理事實資料并形成結論: 。歸納:2、精神因素會對人體正常生理活動造成影響: 人體的生命活動主要是由神經系統進行控制和調節的,不同的精神狀態,會影響人的各種生理活動。 俗話說“人逢喜事精神爽”,人在心情愉快時,往往學習和工作的效率較高,在憂傷時,常會出錯;而且精神上的苦惱或過于激動,會對人的健康造成傷害。 所以,我們在生活、學習和工作中應保持愉快心情,做到勞逸結合。 在先天性行為的基礎上學習后天學習行為相對較為容易些老鼠走迷宮和魚兒避難兩則視頻都能說明動物都有學習行為,動物學習是一種與神經系統調節有關的行為也是對環境的適應且越高等的動物學習能力越強。哺乳動物的學習能力是很強的后天學習與大腦皮層有關,所以必須不斷強化人是高等動物中的最高級動物,學習大腦是最復雜,人類區別于其他動物的特點是人能對語言、文字產生反所以人的學習行為最復雜、學習能力最大探究活動,使學生認識到精神因素與生理活動之間的關系,樹立平和心態,形成快樂生活和學習態度,這對學生的一生也是有益的。課堂練習 1、大猩猩經過不斷學習,拿到了高處的香蕉,這是大猩猩的學習行為。以下動物行為中也屬于學習行為的是(A ) A. 海豚頂球 B. 母雞生蛋 C. 蜘蛛結網 D. 蜜蜂釀蜜2、動物的下列行為中,不屬于先天性行為的是( B ) A. 企鵝的求偶行為 B. 馬戲團老虎鉆圈表演C. 某些鳥類的遷徙行為 D. 雛鳥的索食行為3、下列關于動物行為的敘述中,錯誤的是( C) A. 先天性行為是動物體內遺傳物質所決定的行為B. 動物越高等,大腦皮層越發達,學習能力越強C. 學習行為是動物后天學習所得,與遺傳因素無關D. 先天性行為和后天學習行為對動物的生存都有重要意義4、很多年前,在英格蘭有一只大山雀,一次偶然碰掉了放在門外的奶瓶蓋,喝到了牛奶。從此,它學會了偷喝門前奶瓶中的牛奶。不久,那里的其他大山雀也學會了偷喝牛奶。(1)當大山雀第一次偶然打開了奶瓶喝到牛奶,這屬于 行為。(2)大山雀第二次根據第一次經驗,又去打開瓶蓋偷飲牛奶的行為屬于 行為。 (3)其他大山雀也學會了用同樣的方式偷飲牛奶,這屬于 行為。 [答案:(1)先天性(2)學習(3)學習]5、印度的狼孩被人從狼群里解救出來后,不喜歡學習人類的語言,以前的生活習性很難改變,這是因為( A )A.狼孩具備人的遺傳物質,但沒有在適當的時候接受人的生活經驗,沒有人的學習行為B.狼孩不具備人的學習素質,但有人的學習行為C.狼孩不具備人的遺傳物質,但能獲得人的遺傳行為D.狼孩既沒有人的遺傳物質,也沒有人的學習行為6、下面這幅漫畫題目是《越賣膽越大》,根據漫畫回答問題:(1)圖 中的動物的幼體用鰓呼吸,具有胎生哺乳特征的是圖 中的動物;(2)這四種動物的共同特征是 ;(3)圖中人類的行為對生物圈會造成的影響有 ;①破壞食物鏈、破壞生物多樣性 ②造成環境污染 ③破壞動物棲息環境(4)保護生物多樣性你能做什么? 。[答案:(1)A;D(2)背部有脊柱(3)①(4)從自我做起,從小事做起,愛護周圍的一草一木,不亂扔垃圾,保護環境等] 及時訓練,有利于鞏固剛剛學習的新知識。同時還有發現學生理解所學知識中存在的問題,便于及時糾正、修補。課堂小結 1、后天學習行為是指在遺傳因素的基礎上, 通過環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經驗和學習而獲得的行為; 2、學習是動物和人與環境保持平衡、維持生存和發展所必需的條件,也是適應環境的手段; 3、后天學習行為主要與神經系統的大腦皮層有關,大腦皮層越發達,學習能力就越強。 4、人的學習行為更復雜;人不僅能對環境中聲、光、味、觸等具體刺激作出反應,還能運用語言、文字進行學習,并能以語言、文字代替具體刺激,作出反應。 幫助學生掌握重點,更加容易的學習。板書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21清風明月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2024浙教版八上科學 3.4 動物的行為(2).pptx 2024浙教版八上科學 3.4動物的行為(2)學案.doc 2024浙教版八上科學 3.4動物的行為(2)教學設計(表格式).doc 幼獅學過河.mp4 金魚的避難行為.mp4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