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34張PPT)第2節 測量: 實驗探究的基礎第1章 走進實驗室知識點從木工尺到米原器知1-講11. 測量 測量是實驗探究的基礎,是一個將待測量與公認的基準進行比較的過程。2. 國際單位 在國際單位制中,長度的基本單位是米,符號為m。3. 其他常用單位 常用的長度單位還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納米(nm)等。知1-講4.常用長度單位間的換算關系(如圖1 所示)知1-講5.長度的估測知識儲備◆國際單位制:國際計量組織制定的一套國際統一的單位。◆單位:測量某個物理量時用來進行比較的標準量。如長度單位、時間單位、體積單位等。知1-講知1-練例 1下列長度 單位換算 過程正確的是( )A. 96 cm= 96×10 mm= 960 mmB. 96 nm=96×10-3=0.096 μmC. 96 dm=96×10 cm=96 cmD. 96 nm=96×10-8 m=9.6×10-7 m科學思維單位換算使用的是等量代換法,換算過程中要保證等式兩邊相等。▲▲▲▲▲知1-練解析:96 cm=96×10 mm=960 mm,96 nm=96×10 - 3μm=0.096 μm ,96dm = 96 × 10cm = 960cm ,96nm = 96×10-9 m= 9.6×10-8 m 。答案:A解題秘方:單位換算的關鍵是利用單位間的進率關系將“原單位”換算成“目標單位”。知1-練教你一招:若不能熟記非相鄰兩級單位之間的進率關系,可以依次寫出“原單位”與“目標單位”,再統計兩者之間的進率關系。比如不熟悉“cm”和“km”之間進率關系時,可以依次寫出cm、dm、m、km,統計如圖2,則1 cm=10-5 km 。知1-練方法技巧單位換算三步法:①數字不變;②乘進率;③單位變換。示例如下(圖3 ):知2-講知識點測量長度21. 測量工具 刻度尺。精確測量可選用游標卡尺、螺旋測微器。2. 刻度尺的使用方法(1)使用前要做到“三看”(如圖4 所示):看零刻度線、看量程和看分度值。知2-講①量程即測量范圍,指測量工具所能測量的范圍。②分度值是指相鄰兩刻度線之間的長度,它決定測量的精確程度。知2-講(2)測量時要做到“四會”。①會選:根據測量要求,選擇適當量程及分度值的刻度尺。②會放:零刻度線與被測物體一端對齊,刻度線緊貼被測物體,刻度尺要與被測長度保持平行。知識圖解◆刻度尺的正確放法: ◆刻度尺的錯誤放法:知2-講③ 會讀:視線要正對刻度線,讀數時要估讀到分度值的下一位。④ 會記:測量結果記錄形式是“數值+ 單位”,如圖4 物體的長度為4. 2 0cm。知2-練[中考·六盤水]如圖7 所示,讀數時視線正確的是_______(填“A”或“B”),物體的長度為______cm。例 2B3.50知2-練解析:視線B 垂直于刻度面,正對刻度線,是正確的。被測物體左側對準零刻度線,右側對準3 大格5 小格處,故物體長度為3.50 cm 。解題秘方:讀數時,視線應正對刻度線,不能“斜視”;測量結果應估讀到分度值的下一位;當物體的末端剛好與刻度線對齊時,估讀數字為0。知2-練延伸拓展:刻度尺的分度值決定了測量結果的準確程度。使用不同分度值的刻度尺進行測量,所達到的精確程度不同。如圖8 所示,甲刻度尺能精確到1 mm,測量值可以讀為3.40 cm,其中3.4 cm 是準確值,0.00 cm 是估讀值。乙刻度尺只能精確到1 cm,測量值可以讀為3.4 cm,其中3 cm 是準確值,0.4 cm 是估讀值,可見乙刻度尺沒有甲刻度尺精確。知2-練知2-練知識儲備對刻度尺進行讀數的三種情形(如圖9所示):知3-講知識點誤差31.誤差是指測得的數值和真實值之間的差異。2.誤差產生的原因(1)測量工具不可能絕對精確;(2)測量者的估計值不可能絕對準確。3. 減小誤差的方法(1) 提高測量工具的精確度;(2)多次測量求平均值;(3)采用科學的測量方法進行測量。知3-講知3-講知識對比◆錯誤產生的原因:①不遵守測量規則;② 記錄結果時粗心。◆誤差只能減小,不能避免;采用正確的測量方法進行測量,就可以避免錯誤。知3-練[中考·棗莊] 小華對一支鉛筆的長度進行了5 次測量,記錄數據如下:17.92 cm 、17.58 cm 、17.57 cm 、17.56 cm、17.57 cm,該鉛筆的長度是_______ cm,所用刻度尺的分度值是_______。例 317.571 mm知3-練解析:5個數據中,17.92 cm 是錯誤數據,將4次正確測量結果取平均值有:=17.57 cm;因為讀取刻度尺示數時,讀到分度值還要估讀一位,則所用刻度尺的分度值是1 mm 。知3-練警示誤區:在單位不變的情況下,平均值小數點后的位數與測量值小數點后的位數應相同。知3-練數據處理模型剔除錯誤數據(沒有估讀到分度值下一位或與準確值差別較大,如題中的“17.92 cm”)↓求正確數據的平均值↓根據“四舍五入”,結果保留位數與所給數據的位數一致知4-講知識點測量時間41. 時間的測量工具(1) 生活中常用的測量時間的工具為鐘表,實驗室及運動場用的測量時間的工具為秒表(有機械秒表和電子秒表兩種),如圖10 所示。知4-講我國古人發明了最原始的計時器“土圭”,后來各種計時工具陸續出現: 日晷、沙漏、水鐘、機械鐘、天文鐘、石英鐘、分子鐘、原子鐘……(2) 秒表的使用方法:一按走,二按停,三讀數,四歸零。知4-講2.時間的單位(1)在國際單位制中,時間的基本單位是秒,符號為s。(2)其他常用的時間單位還有小時(h)、分(min)、毫秒(ms)、微秒(μs)等。知4-講3.常見的時間單位間的關系(如圖11 所示)知4-講使用指南1.明確關系:當大表盤指針轉過一圈時,對應的小表盤指針會轉過一小格還是半小格。2.看清楚大小表盤對應的一周量度的時間及其對應的分度值。3.讀數為大小表盤示數之和。適合記錄較短的時間,且時間記錄比較準確,誤差較小。知4-練如圖12 甲所示秒表的讀數是__________;如圖乙所示秒表的讀數是_________ 。例 43 min 48 s1 min 50 s知4-練解析:圖甲是“15′/30 "”型秒表,秒表中的小表盤是以min 為單位的,每小格表示0 .5 min ;大表盤是以s 為單位的,每小格表示0.1 s ,分針指在“3”與“4”之間且更偏向“4”,因此秒針指示的時間是4 8 s,即圖甲讀數是3 min48s。圖乙是“ 30′/60″”型秒表,小表盤上每小格表示1 min,大表盤上每小格表示1 s,分針在刻度“1”和“2”之間,秒針指在“50”刻度線處,故讀數為1 min 50 s 。知4-練方法技巧“15′/30″”型秒表的大表盤讀數有兩種可能,如果小表盤的指針越過兩整刻度線之間的半刻度線,讀大于30 s的值,如果沒有越過兩整刻度線之間的半刻度線,讀小于30 s的值。測量: 實驗探究的基礎刻度尺長度測量時間米測量工具國際單位誤差減小秒表秒測量工具國際單位(共30張PPT)第1節 走進實驗室第1章 走進實驗室知識點觀察奇妙的物理現象知1-講11. 物理學是研究聲、光、力、熱、電等形形色色物理現象的規律和物質結構的一門學科。2. 一切奇妙的現象,其發生都是有原因的。科學探究就是要發現其中的奧秘,并總結出規律。觀察是科學發現的重要環節。知1-講拓展延伸:物理現象是指物質的形態、大小、結構、性質等的改變而沒有新物質生成的現象。在初中階段,常見的物理現象有光現象、聲現象、力現象、熱現象、電現象等。特別提醒觀察是指人的眼睛在大腦指揮下,進行有意識、有組織的感知活動。知1-講知1-練例 1下列各種奇妙的物理現象中,屬于物理學中聲現象的是( )A. 拍桌子時手疼B. 筷子在水中被“折”彎C. 黃河“咆哮”D. 磁鐵吸引鐵釘知1-練解析:拍桌子時手疼是一種力現象;筷子在水中被“折”彎是一種光現象;黃河“咆哮”是水流之間撞擊而發出聲音,是聲現象;磁鐵吸引鐵釘,屬于磁現象和力現象。答案:C解題秘方:利用我們對物理學中力、熱、聲、光、電等現象的了解區分不同的物理現象。知1-練方法點撥觀察的要領:(1)有明確的目的性和周密的計劃性。(2) 綜合運用多種感官進行觀察。(3) 要有科學的理論做指導。(4)善于使用各種觀察工具。(5)要克服各種主觀因素的影響,使觀察更客觀準確。知2-講知識點從卡文迪什實驗室到中國空間站21. 實驗室:是科學家們使用各種儀器和設備進行探究的基地,也是科學家們進行合作與交流的場所,他們提出不同的見解,在爭論和實驗中揭示大自然的奧秘,推動著人類文明的進程。知2-講2. 卡文迪什實驗室,是近代科學史上第一個專業化的科學實驗室,由著名的英國物理學家麥克斯韋于1 8 7 1 年創立,以英國物理學家和化學家卡文迪什的名字命名。卡文迪什實驗室截至2 0 2 3 年底一共產生了湯姆孫、盧瑟福、康普頓、布萊克特等3 0 位諾貝爾獎得主。知2-講3. 中國國家太空實驗室:中國空間站又稱“天宮號”空間站,是繼國際空間站之后的又一個空間實驗室系統,分為天和號核心艙、問天號實驗艙及夢天號實驗艙三段空間艙,整體呈T 字構型。(1)大概情況:中國空間站質量為100 多噸,在距離地面約400 km 的軌道上繞地球高速飛行。晴天的夜晚,可通過望遠鏡觀察到空間站。(2)建成時間:2022 年全面建成,目前已經正式運行。知2-講4. 中國已經建成的實驗室有: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國家實驗室、蘭州重離子加速器國家實驗室、國家同步輻射實驗室等。知2-講知識拓展實驗室的分類:實驗室按歸屬可分為三類:第一類是從屬于大學或者是由大學代管的實驗室;第二類實驗室屬于國家機構,有的甚至是國際機構;第三類實驗室直接歸屬于工業企業部門,為工業技術的開發與研究服務。知2-講知識拓展當前在中國空間站完成的實驗:1.植物生長實驗2. 雙光子顯微鏡在軌驗證實驗3.微重力物理科學實驗4.材料艙外暴露實驗5.腦電測試研究6.空中授課等實驗。知3-講知識點認識科學探究的工具31. 測量是物理實驗的基礎,儀器是科學探究的重要工具,對于測量儀器,我們需要識記儀器的名稱、作用以及用途。可根據不同儀器的作用和用途選擇合適的測量工具。(1)長度測量儀器 刻度尺、游標卡尺、千分尺、盒尺。(2)質量測量儀器 托盤天平。(3)時間測量儀器 機械秒表、電子秒表。(4)溫度測量儀器 溫度計、溫度傳感器。(5)電流測量儀器 電流表。(6)電壓測量儀器 電壓表。(7)力的測量儀器 彈簧測力計、力傳感器。(8)體積測量儀器 量筒、量杯。知3-講2. “家庭實驗室”實驗室里的許多器材是當年科學家設計、使用過的儀器的復制品。生活中的易拉罐、小氣球、飲料瓶、鐵釘等,都是做實驗的好材料,收集起這些東西,再配備一些簡單的測量儀器和裝置,如溫度計、天平、量筒、電表等,就可以建立起你的“家庭實驗室”。知3-講知3-講電子體溫計:生活中常用的測量體溫的測量工具。知3-講知識儲備測量同一物理量的儀器,可能有不同的規格和不同的使用方法,應根據實驗的需要合理選擇。選擇儀器時,并不是精度越高的儀器越好。知3-練下列關于科學探究的工具的敘述,正確的是( )A. 量筒是用來測量溫度的儀器B. 測量體積用托盤天平C. 彈簧測力計可用來測量電流D. 測量時間可以用秒表例 2知3-練解析:量筒用來測量體積;托盤天平用來測量質量;彈簧測力計用來測量力;秒表用來測量時間。答案:D解題秘方:本題考查測量工具的用途,可根據不同儀器的作用解題。知4-講知識點像科學家一樣探究4科學探究的六個環節(如圖1 所示)(1)提出問題:根據生活經驗、自然現象或實驗觀察提出與物理學有關的問題。(2) 猜想與假設: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科學事實,對提出的問題進行推測和假設。知4-講(3)設 計實驗、制訂方案:對提出的推測和假設,選擇實驗器材,設計合理的實驗方案去驗證,要考慮實驗的可行性、安全性、科學性。(4)進行實驗、收集證據:使用相關設備、材料進行安全操作,觀察實驗現象,注意操作的規范性,記錄相關數據。知4-講(5)得出結論,做出解釋:根據觀察到的現象及得到的實驗數據進行結論的歸納,論證要嚴謹,語言要規范。(6)交流、評估和反思:分享自己的實驗成果,能傾聽和尊重他人提出的不同觀點。對得出的實驗結論的合理性進行評價,和猜想與假設進行比較,反思整個實驗過程并改進方案。知4-講疑難辨析科學探究的六個主要環節并不是在每個探究實驗中都要涉及,有時只涉及其中某幾個環節,這就要根據具體的實際問題進行探究。另外六個環節并非完全獨立,而是相互融合在一起的。知4-練走進神奇”的動力,源于對神奇現象懷有好奇心和神秘感,覺得這些現象是一個個謎,總想把它們解開,你也是這樣嗎?觀察圖2 所示的物理現象,根據這些現象在你心中產生的謎,提出相應的問題,寫在下面的橫線上。例 3知4-練(1)甲問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乙問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丙問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蘋果為什么會下落(或蘋果在下落過程中運動的快慢變化嗎)水面上為什么會產生倒影壺嘴噴出的“白氣”是什么(或在燒水時,為什么會聽到“嗞嗞”的聲音)知4-練解析:題圖所示的是大自然中或生活中經常看到的現象,可以根據自己產生的疑問,從力、熱、光、電、聲等不同的角度提出問題,只要合理即可。解題秘方:根據自己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提出問題,合理即可。知4-練動力加油站愛因斯坦曾說:“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可以說“提出問題的能力”是人們素質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創造發明的源泉之一,也是社會發展的動力之一,更是我們終身學習的基礎。因此我們學習過程中要重視這一環節。知4-練技巧點撥提出的問題一要具有研究價值;二要符合題中的情境,問題得到解決后要能解釋圖中的現象。 走進實驗室熟悉科學探究環節從卡文迪什實驗室到中國空間站走進實驗室觀察物理現象認識實驗儀器(共38張PPT)第3節 跨學科實踐:降落傘第1章 走進實驗室任務一 認識降落傘降落傘是一種航空工具,主要用于使人或物從空中安全降落到地面。1.結構常見的降落傘主要由傘衣、傘繩和安全保障裝置(如引導傘、背帶系統、開傘部件)組成(如圖1 所示)。(1)傘衣:是降落傘的主體部分,通常由尼龍或聚酯纖維等柔性織物制成。常見的傘衣的形狀有圓形和方形,傘衣的形狀設計不僅要考慮空氣動力學性能和穩定性,還要考慮材料的密度和強度,以及開傘時的響應時間和安全性。(2)傘繩:是連接傘衣和背帶系統的繩索,通常由高強度的合成纖維制成,以確保在強風或高速下降時保持穩定性。(3)安全保障裝置:引導傘用于確保主傘迅速打開,背帶系統用于確保跳傘者的安全和舒適,開傘部件用于在適當的時候展開降落傘。2.原理當跳傘者從高空跳下時,降落傘會在適當的時候通過觸發器展開。傘衣的展開增加了跳傘者的空氣阻力,從而減緩了下降速度。同時,降落傘的形狀和穩定性設計確保跳傘者能夠安全、平穩地降落到地面。3.類型(1)人用降落傘:包括救生傘、訓練傘、跳傘運動員使用的競賽傘等。這些降落傘的設計考慮了人體重量、舒適性和安全性等因素。(2)物用降落傘:用于空投物資、回收飛行器等。這些降落傘通常具有較大的傘面和更高的強度,以應對更大的重量和更高的速度。知識儲備降落傘的用途(1)軍事領域:降落傘是空降兵作戰和訓練的重要裝備,也是飛行員和機組人員的救生裝備。(2)體育運動:跳傘運動是降落傘在體育運動領域的主要應用。跳傘運動員通過操縱降落傘,進行各種技巧表演和比賽。(3)科研和航空航天:在科學研究和航空航天領域中,降落傘被用于空投實驗器材、回收太空艙等任務。(4)民用領域:在一些極限運動、娛樂活動和應急救援中,降落傘也發揮著重要作用。知1-講任務二 實驗探究:影響降落傘飛行時間的因素1.問題降落傘的飛行時間與什么因素有關呢?通過閱讀新聞,同學們知道,神舟十七號降落時使用的降落傘傘衣為圓形,傘衣的面積相當于3 個籃球場。再結合生活經驗,同學們猜想:降落傘的飛行時間可能與降落傘的傘衣的形狀、傘衣的面積、傘繩長度、降落傘的總質量和降落的高度等因素有關。深度理解問題是指初步具有科學探究意識,能在學習和日常生活中發現問題,提出較為合理的猜測和假設。知1-講2.證據(1)設計并進行實驗因為猜想影響降落傘的飛行時間的因素有多個,所以設計實驗時要逐個考查其中一個因素對所研究問題的影響,同時保持其他因素不變,這種研究方法叫作控制變量法。這里的“變量”是指影響所研究問題的因素。如在本實驗探究中,所研究的問題是降落傘的飛行時間,變量則包括傘衣的形狀、傘衣的面積、傘繩長度、降落傘的總質量和降落的高度。因此,本實驗可以分解為以下五個實驗:實驗一:探究降落傘的飛行時間與傘繩長度是否有關?實驗時,需要控制傘衣的形狀、傘衣的面積、降落傘的總質量和降落的高度不變,只改變傘繩長度。實驗二:探究降落傘的飛行時間與傘衣的形狀是否有關?實驗時,需要控制傘衣的面積、傘繩長度、降落傘的總質量和降落的高度不變,只改變傘衣的形狀。實驗三:探究降落傘的飛行時間與傘衣的面積否有關?實驗時,需要控制傘衣的形狀、傘繩長度、降落傘的總質量和降落的高度不變,只改變傘衣的面積。實驗四:探究降落傘的飛行時間與降落的高度是否有關?實驗時,需要控制傘衣的形狀、傘衣的面積、傘繩長度、降落傘的總質量不變,只改變降落的高度。實驗五:探究降落傘的飛行時間與降落傘的總質量是否有關?實驗時,需要控制降落傘的傘衣的形狀、傘衣的面積、傘繩長度和降落的高度不變,只改變降落傘的總質量。深度理解證據是指初步具有設計探究方案和獲取證據的能力,能實施探究方案,使用各種科技手段和方法收集信息。知1-講(2)記錄數據,收集證據根據實驗需要記錄的項目設計表格,進行實驗并記錄實驗數據,如下表所示。實驗序號 傘繩長度 傘衣的 形狀 傘衣的 面積 降落的 高度 降落傘 總質量 降落傘的飛行時間1 1 m 圓形 0.5 m2 3 m 20 g 3.67 s2 1 m 圓形 1 m2 3 m 20 g 5.82 s3 1 m 圓形 1 m2 3 m 30 g 4.91 s4 1 m 正方形 1 m2 3 m 20 g 5.81 s5 1.5 m 正方形 1 m2 3 m 20 g 5.83 s6 1.5 m 正方形 1 m2 6 m 20 g 9.24 s注意◆控制變量法是物理實驗探究活動中最基本的研究方法之一。◆控制變量法中的“變量” 就是那些會影響(或人們認為可能會影響)這個問題的因素,這些因素可能是正確的,也可能是不正確的。◆控制變量法就是研究兩個量之間的關系時,控制其他量不變。知1-講(3)正確選擇和使用測量工具在實驗前,需要測量傘衣的面積、傘繩的長度、降落的高度以及降落傘的總質量;實驗時,需測量降落傘的飛行時間。因此,需要的測量工具有刻度尺、托盤天平和機械秒表。正確選擇和使用測量工具是一項基本技能。深度理解根據測量的實際要求選用測量工具。不同的測量工具其分度值一般不同,精確程度也不同。實際要求測量精確度較高,就選用精密度較高的測量工具。不同的測量工具其量程一般不同。實際要求所用測量工具的量程較大,就選用量程較大的測量工具。使用任何測量儀器,都要遵守其正確的操作方法。一般來說,在測量儀器使用前,都要進行調零。若不能調零,則要結合初始讀數對測量結果進行修正。知1-講(4)測量不規則圖形的面積(方格紙法)如圖2 所示,把不規則圖形放在方格紙上,在方格紙上描下它的輪廓,數一下輪廓中包含的方格數,對不滿一格而大于或等于半格的都算一格,小于半格的都舍去不計。總的格數乘一個格的面積,就是不規則圖形的大致面積。3.解釋在實驗探究中,對上表記錄數據的分析如下:(1)比較序號為1、2 的兩次實驗可知,傘衣的形狀、傘繩長度、降落傘的總質量和降落的高度都相同,只有傘衣的面積不同。第1 次實驗中,傘衣的面積是0 .5 m2,降落傘的飛行時間為3 .67 s ;第2 次實驗中,傘衣的面積是1 m 2,降落傘的飛行時間為5 .82s 。由此可初步得出結論:在傘衣的形狀、傘繩長度、降落傘的總質量和降落的高度一定時,傘衣的面積越大,降落傘的飛行時間越長。(2)比較序號為2、3 的兩次實驗可知,傘衣的形狀、傘衣的面積、傘繩長度、和降落的高度都相同,只有降落傘的總質量不同。第2 次實驗中,降落傘的總質量是2 0 g,降落傘的飛行時間是5 .82 s;第3 次實驗中,降落傘的總質量是3 0g,降落傘的飛行時間是4 .91 s 。由此可初步得出結論:在傘衣的形狀、傘衣的面積、傘繩長度和降落的高度一定時,降落傘的總質量越小,降落傘的飛行時間越長。(3)比較序號為2、4 的兩次實驗可知,傘衣的面積、傘繩長度、降落傘的總質量和降落的高度都相同,只有傘衣的形狀不同。第2 次實驗中,傘衣是圓形,降落傘的飛行時間是5.8 2 s;第4 次實驗中,傘衣是方形,降落傘的飛行時間是5.8 1 s。考慮誤差的存在,5 .8 2 s 和5.8 1 s 可看作是時間相同。由此可初步得出結論:降落傘的飛行時間與傘衣的形狀無關。(4)比較序號為4、5 的兩次實驗可知,傘衣的形狀、傘衣的面積、降落傘的總質量和降落的高度都相同,只有傘繩長度不同。第4 次實驗中,傘繩長度為1 m,降落傘的飛行時間是5 .81 s;第5 次實驗中,傘繩長度為1 .5 m,降落傘的飛行時間是5 .83 s。考慮誤差的存在,5 .81 s 和5.83 s 可看作是時間相同。由此可初步得出結論:降落傘的飛行時間與傘繩長度無關。(5)比較序號為5、6 的兩次實驗可知,傘衣的形狀、傘衣的面積、傘繩長度和降落傘的總質量都相同,只有降落的高度不同。第5 次實驗中,降落的高度為3 m,降落傘的飛行時間是5 .8 3 s;第6 次實驗中,降落的高度為6 m,降落傘的飛行時間是9 .24 s 。由此可初步得出結論:在傘衣的形狀、傘衣的面積、傘繩長度和降落傘的總質量一定時,降落的高度越大,降落傘的飛行時間越長。綜上可知,降落傘的飛行時間與傘衣的形狀、傘繩長度無關,與傘衣的面積、降落傘的總質量和降落的高度有關,傘衣面積越大、降落傘的總質量越小、降落的高度越大,降落傘的飛行時間越長。深度理解解釋是指初步具有分析論證的能力,會使用各種方法和手段分析、處理信息,描述、解釋探究結果和變化趨勢,基于證據得出合理的結論。知1-講4.交流(1)上面的實驗中,只比較一組實驗數據就得出了結論,實驗結論可能具有偶然性。所以,為了得出普遍的結論,應多次進行實驗。(2)在探究降落傘的飛行時間與傘的形狀、傘繩長度的關系時,對照組的實驗數據相差為1 s 或2 s ,這可能是誤差,但也不能完全排除降落傘的飛行時間與傘的形狀、傘繩的長度無關,所以應進一步進行研究。(3)降落傘的飛行時間還可能與傘衣材質等因素有關。深度理解交流是指初步具有交流與合作的意愿和能力,能準確表述、評估和反思探究過程與結果。如,在次實驗探究中,可以從實驗過程是否合理、實驗結論是否準確、猜想的影響因素是否全面等方面進行反思與交流。知1-講任務三 降落傘比賽(1)準備材料:方形的布若干塊,線團,膠帶,橡皮泥,剪刀,如圖3 所示。(2)制作降落傘(制作過程參考圖如圖4 所示)以小組為單位制作降落傘。第一步:將布裁剪成圓形或正方形作為傘面。第二步:剪出四根相同長度的線。將傘面上下對折再左右對折,確定四個對稱點。在確定的四個點位置各用膠帶粘上一根線的一端。第三步:把四根線的另一端集中在一處,將橡皮泥粘在上面。把橡皮泥搓成球狀,使線頭纏繞其中。(3)進行比賽站到二樓或三樓陽臺,張開傘面,各小組分別將做好的降落傘從同一高度自然釋放,記錄降落傘的飛行時間。(4)交流與評價對各小組自制降落傘的科學性、藝術性和飛行時間進行綜合評價。跨學科實踐:降落傘不規則圖形面積的測量活動:降落傘比賽控制變量法儀器的選擇和使用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1.1走進實驗室(課件)2024-2025-教科版(2024)物理八年級上冊.pptx 1.2測量:實驗探究的基礎(課件)2024-2025-教科版(2024)物理八年級上冊.pptx 1.3跨學科實踐:降落傘(課件)2024-2025-教科版(2024)物理八年級上冊.ppt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