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41張PPT)第1節 溫度定義:表示物體的____________。溫度冷熱程度1.原理:根據________________的規律制成。2.攝氏溫度的規定:把在標準大氣壓下_____________的溫度定為0℃,_______的溫度定為100℃,將0℃和100℃之間分成100個等份,每個等份代表1℃。溫度計液體熱脹冷縮冰水混合物沸水1.使用前:看清它的范圍和_______。2.使用時應注意:(1)放:溫度計的玻璃泡_______浸入被測液體中,不能碰到容器底或__________。(2)停:溫度計玻璃泡浸入被測液體后要稍微等一會,待溫度計的示數_______后再讀數溫度計的使用分度值全部容器壁穩定(3)讀:讀數時溫度計的玻璃泡要繼續留在液體中,視線要與溫度計中液柱的液面______。【名師點撥】溫度計讀數時應注意:數值逐漸變大說明是零上,數值逐漸變小說明是零下;零上溫度從下往上讀,零下溫度從上往下讀。相平1.用途:測量______的溫度。2.特殊結構:體溫計的玻璃泡和直玻璃管之間制造一處具有特殊結構的狹道,水銀______自動流回玻璃泡內。3.量程是________℃,分度值是______℃。4.使用:可以離開人體讀數,使用前要把水銀甩下去。體溫計人體不會35~420.11.預防甲型H1N1流感時要測量體溫。若用如圖所示這支未甩過的體溫計去測量另一個人的體溫,測量結果可能是( ) A.37.0℃ B.37.5℃C.38.0℃ D.39℃D2.二十四節氣中的“小暑、大暑、處暑、小寒、大寒”象征了溫度的變化,要準確地判斷溫度的高低,就要用溫度計進行測量。如圖甲是一個自制溫度計,把它從熱水中取出,再放入冷水中,可觀察到細管中液面的位置緩慢變____;在讀數時,乙圖中____(選填“A”“B”或“C”)的方法是正確的。低B3.在測量水的溫度的實驗中,某同學的做法如圖甲所示。該做法存在的錯誤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改正錯誤后,溫度計的示數如圖乙所示,則水的溫度為____℃。溫度計的玻璃泡沒有浸沒在水中224.如圖是兩支水平放置的溫度計,且這兩支溫度計的兩端都沒有畫全。你能讀出它們此時的示數分別是多少嗎?甲的示數為______,乙的示數為________。17℃-16℃第2節 熔化和凝固概念:物質各種______間的變化。物態變化狀態1.熔化(1)定義:物質從固態變成______的過程。(2)特點:熔化過程______。2.凝固(1)定義:物質從液態變成______的過程。(2)特點:凝固過程______。熔化和凝固液態吸熱固態放熱1.熔點:晶體______時的溫度。2.凝固點:液體______形成晶體時的溫度。熔點和凝固點熔化凝固3.晶體和非晶體對比物質 晶體 非晶體定義 有固定熔化溫度的固體 沒有固定熔化溫度的固體特點 熔化過程 吸熱,溫度____ 吸熱,溫度____凝固過程 放熱,溫度不變 放熱,溫度下降條件 熔化條件 溫度到達____,繼續吸熱 需不斷地吸收熱量凝固條件 溫度到達_______,繼續放熱 需不斷地放出熱量聯系 同一種晶體的凝固點和它的熔點相同,非晶體沒有確定的熔點和凝固點不變升高熔點凝固點【名師點撥】當物質的溫度等于熔點時,其所處狀態不一定為固液共存狀態,可能為固態(剛開始熔化),也可能為液態(剛熔化完)。1.沈括紀念館要澆鑄沈括紀念銅像。在用銅塊澆鑄銅像的過程中,銅塊發生的物態變化是( )A.凝固 B.先熔化,后凝固C.熔化 D.先凝固,后熔化B2.如圖為物質熔化或凝固時的溫度變化曲線,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圖為非晶體熔化時的溫度變化曲線B.圖為晶體凝固時的溫度變化曲線C.圖中FG段表示物質在吸熱D.圖中GH段表示物質處于液態B3.春節期間,黑龍江省許多地方出現了凍雨、冰掛。屋檐上冰掛的形成是_______(填物態變化名稱)現象,形成過程中要放出熱量。凍雨是過冷水滴落到溫度_______(選填“高于”“等于”或“低于”)0℃的物體上時,立刻凍結成外表光滑而透明的冰層。凝固低于4.我國第一個南極科學考察基地——中國南極長城站的平均氣溫為-25℃,最低氣溫可達-88.3℃,依據表格提供的數據,在南極長城站測氣溫應選用_______溫度計。酒精物質 熔點酒精 -117℃水銀 -39℃5.我國“祝融號”火星車已成功著陸火星表面,火星車頂部安裝了集熱窗,里面裝有“正十一烷”,其熔點為-26℃。白天,火星表面溫度可升高至35℃,這種物質會______(選填“吸收”或“放出”)熱量而熔化;夜間,火星表面溫度會下降到-60℃以下,這種物質會______(填物態變化名稱)而放出熱量。吸收凝固第3節 汽化和液化1.定義:物質從液態變為______的過程。2.兩種方式:沸騰和______。汽化氣態蒸發 沸騰1.定義:一定溫度下,在液體_______和表面同時發生_______的汽化現象。2.現象:形成的大量氣泡不斷上升、變大,到液面破裂開來。液體沸騰時繼續吸熱,但溫度_______。沸騰內部劇烈不變3.沸點(1)定義:液體沸騰時的溫度。(2)特點:不同液體的沸點______;同種液體的沸點隨氣壓的增大而______。4.條件:①溫度達到______;②繼續______熱。不同升高沸點吸1.定義:在______溫度下都能發生的汽化現象。2.蒸發致冷:液體在蒸發過程中要吸熱,致使液體及與液體接觸的物體溫度下降。3.影響蒸發快慢的因素:要加快液體的蒸發,可以升高液體的______,增大液體的_______,加快液體表面上的空氣______。蒸發任何溫度表面積流動1.定義:物質從氣態變為_______的過程。2.特點:液化_______。3.液化的兩種方法:__________和壓縮體積。【名師點撥】判斷液化時水珠出現位置的方法:(1)尋找“熱源”:看哪一側的溫度高。(2)尋找“冷源”:看哪一側的溫度低。(3)進行判斷:“熱源”側的水蒸氣遇冷液化,小水珠出現在“熱源”一側。液化液態放熱降低溫度1.關于蒸發和沸騰,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A.蒸發在任何溫度下都能進行B.蒸發在液體外部和內部同時進行C.蒸發和沸騰都是汽化現象D.蒸發和沸騰能同時進行B2.如圖是“觀察水的沸騰”實驗,水正在沸騰,下列說法中錯誤的是( ) A.溫度計的示數是99℃B.水中的氣泡內只有空氣C.水中上升的氣泡體積由小變大D.保持水沸騰需要繼續加熱B3.夏天,新鮮蔬菜放兩天就“蔫”了,主要是因為蔬菜中的水發生了______(填物態變化名稱)。汽化4.夏天,從冰箱里取出冰塊,在冰塊四周出現的“白氣”是由________________(選填“冰”或“空氣中的水蒸氣”)形成的_______(選填“液態”或“氣態”)水。空氣中的水蒸氣液態5.淡水資源缺乏已是一個世界性的普遍現象,利用太陽能、海水等資源獲得淡水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如圖為小明設計的太陽能海水淡化器,在海水淡化過程中發生的物態變化是先_______后_______。汽化液化6.如圖是插在青藏鐵路凍土區路基兩側的“熱棒”示意圖,它能對路基進行主動降溫,保持路基凍土不熔化。在熱棒內封裝有一定量的氨,棒內下端的氨發生的物態變化是_____(選填“汽化”或“液化”),熱棒應采用______好的材料制作,以提高熱棒的工作效率。汽化導熱性第4節 升華和凝華1.定義:物質從固態直接變成______的過程。2.舉例:(1)衣柜里的樟腦丸,過一段時間就會變小,最后不見了,這是一種升華現象。(2)冬天冰凍的衣服也會干,這是固態的冰升華成水蒸氣。3.特點:升華______。升華氣態吸熱1.定義:物質從氣態直接變成______的過程。2.舉例:(1)霜、雪的形成是水蒸氣凝華形成的。(2)云是水蒸氣升到高空后遇冷,一部分______成小水滴,另一部分______成小冰晶而形成的。3.特點:凝華______。凝華固態液化凝華放熱1.下列物態變化屬于升華的是( )A.鐵水澆鑄成鐵錠B.早春河中的冰逐漸消融C.衣柜里的樟腦丸不斷變小D.晾在陽光下的濕衣服變干C2.水無常形,于千變萬化中孕育自然奇觀。下列水的物態變化,需要吸熱的是( )A.雪融成溪 B.氣結成露C.氣凝成霜 D.水滴成冰A3.水是生命之源,其存在的方式與狀態隨環境和氣候經常發生變化,且循環往復。以下關于水的物態變化及吸放熱解釋正確的是( )A.陽光普照海洋,海水吸熱升華形成水蒸氣B.水蒸氣上升到高空,與冷空氣接觸,液化形成小水滴懸浮在高空形成云C.小水滴遇到更寒冷的氣流,凝華形成小冰晶,最后可能形成冰雹降落到地面D.冬天,水蒸氣在寒冷的高空急劇降溫凝固成小冰晶,以雪花形式落回地面B4.金屬在高溫、低壓下比較容易由固態直接變成氣態,用此方法可以給照相機、望遠鏡及其他光學儀器的玻璃進行真空鍍膜,即在真空室內將金屬或金屬化合物加熱,使它的蒸氣噴到玻璃鏡頭上,從而鍍上一層極薄的金屬膜,改善玻璃鏡頭的光學性能。給玻璃鏡頭進行真空鍍膜的過程,涉及的物態變化先是______后是______。升華凝華5.2024年2月,一場罕見的霰雪天氣襲擊了山東多個地市。霰(xiàn),是高空中的水蒸氣遇到冷空氣形成的白色小冰粒。它是《詩經·小雅·頰弁》中“如彼雨雪,先集維霰”的霰,是《春江花月夜》中“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的霰,古人視為吉祥的象征。霰在形成過程中發生的物態變化是______,此過程中,需要______熱量。凝華放出6.常溫下把干冰(固態二氧化碳)放入試管里,用氣球套在試管口上(如圖所示),會看到氣球越來越大,這是由于干冰發生了______(填物態變化名稱);過一段時間,試管壁外結了一層霜,這層霜是空氣中的水蒸氣經過______(填物態變化名稱)而形成的;試管壁外結霜的現象,說明干冰發生這種物態變化時需要______熱量。升華凝華吸收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