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制取氧氣教案設計教材分析教材分析 本課是初中化學中氧氣性質及制備的重要章節,通過前面的學習,學生已經對氧氣的性質有了初步了解。本課重點介紹氧氣的實驗室制法,包括高錳酸鉀分解、過氧化氫分解等反應原理及實驗操作,為后續學習打下基礎。本課內容既是對前面知識的深化,也是化學實驗技能的重要訓練。學情分析 學生已具備一定的化學基礎知識,對化學實驗充滿好奇。但九年級學生化學思維能力和實驗操作技能尚待提高,對實驗原理的理解可能不夠深入。因此,在教學中需注重引導學生理解實驗原理,掌握實驗操作技能,同時注意安全教育和環保意識的培養。教學目標化學觀念 理解并掌握高錳酸鉀分解、過氧化氫分解等反應原理,認識氧氣制備的化學反應實質。科學思維 通過實驗設計、操作及觀察,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科學探究與實踐 掌握實驗室制取氧氣的操作步驟和注意事項,學會使用常見的化學實驗儀器。科學態度與責任 培養嚴謹的科學態度,增強安全意識和環保意識,了解氧氣在工業、醫療等領域的應用。教學重點、難點重點 1. 掌握高錳酸鉀分解、過氧化氫分解的反應原理。2. 實驗室制取氧氣的操作步驟和注意事項。難點 1. 理解實驗原理,并能將理論知識應用于實驗操作中。2. 實驗中安全操作和環保意識的培養。教學方法與準備教學方法 講授法、演示法、實驗法、討論法。通過教師講授實驗原理,演示實驗操作,學生分組進行實驗,討論實驗結果,加深對知識點的理解和掌握。教具準備 高錳酸鉀、過氧化氫溶液、二氧化錳、試管、鐵架臺、酒精燈、水槽、集氣瓶、導管、火柴等實驗用品;多媒體課件、實驗視頻等輔助教學材料。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導入新課 1. 提問學生:“同學們,誰能告訴我氧氣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有哪些重要用途?”2. 引導學生分享自己知道的氧氣用途,如呼吸、燃燒、醫療急救等。3. 總結學生的回答,強調氧氣對人類及生物圈的重要性,引出課題:“既然氧氣如此重要,那么我們今天就來學習如何制取氧氣。” 1. 思考并回答老師的問題,分享自己知道的氧氣用途。2. 傾聽其他同學的回答,補充自己的認識。3. 跟隨老師的引導,進入新課學習。設計意圖 通過聯系生活實際,激發學生對氧氣的興趣,為后續的制取氧氣實驗做好鋪墊。實驗演示 1. 準備實驗器材:高錳酸鉀、試管、鐵架臺、酒精燈、水槽、集氣瓶等。2. 演示高錳酸鉀加熱制取氧氣的實驗過程,邊操作邊講解實驗步驟和注意事項。3. 引導學生觀察實驗現象,如試管口是否有水珠生成,集氣瓶中氣體顏色的變化等。4. 強調實驗安全,提醒學生注意防火、防燙等。 1. 認真觀察老師的實驗演示,注意實驗步驟和細節。2. 仔細觀察實驗現象,記錄并思考這些現象背后的科學原理。3. 遵守實驗室規則,確保實驗安全。設計意圖 通過實驗演示,讓學生直觀感受制取氧氣的過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實驗操作技能。觀察討論 1. 引導學生回顧實驗過程,提問:“在實驗中,我們觀察到了哪些現象?這些現象說明了什么?”2. 組織學生分組討論,探討氧氣的性質,如無色無味、支持燃燒等。3. 鼓勵學生結合生活實際,舉例說明氧氣的這些性質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4. 總結學生的討論結果,強調氧氣性質的重要性。 1. 回顧實驗過程,思考并回答老師的問題。2. 分組討論,積極發表自己的見解,與同伴交流想法。3. 結合生活實際,舉例說明氧氣的性質及其應用。4. 認真傾聽老師的總結,鞏固所學知識。設計意圖 通過觀察討論,加深學生對氧氣性質的理解,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表達能力和合作能力。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講解制取氧氣的化學反應式及實驗原理 1. 利用多媒體展示過氧化氫在二氧化錳催化下分解的反應式:2H O (MnO ) → 2H O + O ↑并詳細解釋該反應中催化劑的作用。2. 介紹高錳酸鉀受熱分解的反應式:2KMnO → K MnO + MnO + O ↑解釋反應條件及產物的性質。3. 強調實驗安全注意事項,如佩戴護目鏡、避免高溫灼傷等。 1. 認真觀看多媒體展示,記錄化學反應式及關鍵信息。2. 聆聽教師講解,理解催化劑在反應中的作用。3. 筆記實驗安全注意事項,確保實驗過程中的自我保護。設計意圖 通過直觀展示和詳細講解,使學生掌握制取氧氣的化學反應式及實驗原理,同時增強安全意識,為后續實驗操作打下堅實基礎。學生分組進行制取氧氣的實驗,記錄實驗數據 1. 分發實驗器材,包括試管、集氣瓶、導管、藥匙、酒精燈、過氧化氫溶液、高錳酸鉀等。2. 指導學生按照實驗步驟進行操作,包括裝置組裝、藥品添加、反應引發等。3. 巡回指導,解答學生在實驗過程中遇到的問題,確保實驗安全有序進行。 1. 領取實驗器材,按照教師指導進行裝置組裝。2. 準確稱量藥品,添加到相應容器中,注意操作規范。3. 觀察反應現象,記錄實驗數據,如反應時間、氣體收集量等。4. 遇到問題時及時請教教師或同學,確保實驗順利進行。設計意圖 通過實踐操作,加深學生對制取氧氣化學反應原理的理解,培養學生的實驗操作技能和團隊協作能力,同時鍛煉學生觀察、記錄和分析實驗數據的能力。組織學生進行實驗結果的匯報與分享,討論實驗中遇到的問題 1. 邀請各小組代表上臺匯報實驗結果,包括實驗現象、數據記錄及結論等。2. 引導學生對實驗結果進行討論,分析實驗成功或失敗的原因。3. 鼓勵學生分享實驗中遇到的問題及解決方法,促進知識共享和經驗交流。 1. 準備匯報材料,清晰表達實驗結果和個人體會。2. 積極參與討論,提出自己的觀點和疑問。3. 虛心聽取他人意見,學習借鑒他人的經驗和教訓。設計意圖 通過匯報與分享環節,加深學生對實驗內容的理解,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和批判性思維能力。同時,通過討論實驗中遇到的問題,幫助學生總結經驗教訓,提高實驗技能和問題解決能力。作業設計基礎題:1. 描述實驗室中利用高錳酸鉀制取氧氣的化學方程式,并解釋反應類型。2. 列舉三種常見的收集氧氣的方法,并說明各自適用的條件。提升題:1. 分析在加熱高錳酸鉀制取氧氣的實驗中,試管口為什么要略向下傾斜,并說明可能導致的后果。2. 設計一個實驗方案,驗證氧氣具有助燃性,并簡述實驗步驟和預期現象。拓展題:1. 探究不同催化劑(如二氧化錳、氧化銅)對過氧化氫分解制取氧氣速率的影響,提出實驗假設并設計實驗方案。2. 結合生活實例,討論氧氣在日常生活和工業生產中的重要性,并撰寫一篇短文。板書設計課題:制取氧氣一、實驗室制取方法- 藥品:高錳酸鉀、過氧化氫等- 原理:- 裝置:固固加熱型、固液常溫型- 收集方法:排水法、向上排空氣法二、操作步驟查、裝、定、點、收、離、熄三、注意事項- 試管口略向下傾斜- 導管口剛有氣泡冒出時不收集- 收集滿后先移導管后熄燈四、氧氣性質- 物理性質:無色無味氣體,密度比空氣大,不易溶于水- 化學性質:助燃性、氧化性教學反思成功之處:1. 通過實驗演示和分組實驗,學生直觀地了解了氧氣的制取過程,增強了動手能力和實驗操作技能。2. 板書設計清晰明了,有助于學生構建知識體系,掌握制取氧氣的方法和原理。不足之處:1. 部分學生在實驗操作中不夠細心,導致實驗結果不準確,需加強實驗規范性和安全性的教育。2. 對于氧氣性質的拓展討論,部分學生參與度不高,需設計更多互動環節,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性。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