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專題11 探究兩個互成角度的力的合成規(guī)律(分層練習(xí))(含答案) 2025年高三物理一輪復(fù)習(xí)多維度精講導(dǎo)學(xué)與分層專練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專題11 探究兩個互成角度的力的合成規(guī)律(分層練習(xí))(含答案) 2025年高三物理一輪復(fù)習(xí)多維度精講導(dǎo)學(xué)與分層專練

資源簡介

專題 11 探究兩個互成角度的力的合成規(guī)律
1.利用橡皮筋、彈簧測力計和圓形量角器等器材驗證力的平行四邊形定則。
(1)量角器固定在水平桌面上,將帶細繩套的橡皮筋一端用圖釘固定,如圖(a)。
(2)兩細繩套掛上彈簧測力計,互成角度拉兩只彈簧測力計,將結(jié)點拉至量角器圓心 O 點,如圖(b),
此時右側(cè)彈簧測力計示數(shù)為 N,記錄此時力F1、F2 的大小和方向。在紙上作力F1、F2 的圖示并得到合
力 F,如圖(c)。
(3)改變兩細繩套的夾角,仍將結(jié)點拉至 O 點,記錄此時力F3 、F4 的大小和方向。
(4)請在圖(c)中作出F3 、F4 合力F 的力的圖示: 。
(5)多次重復(fù)步驟(3)和(4),比較每次作出的合力,如果這些合力在誤差允許范圍內(nèi)都 ,則說明
一個力分解成兩個力有多種分解方式,分力與合力的關(guān)系遵循平行四邊形定則。
【答案】 5.00 大小相等,方向相同
【詳解】[1]由圖可知彈簧測力計的讀數(shù)為 5.00N
[2]根據(jù)平行四邊形法則作出F3 、F4 的合力F ,如圖
[3]根據(jù)實驗規(guī)律可知,合力在誤差允許范圍內(nèi)都大小相等,方向相同,則說明一個力分解成兩個力有多種
分解方式,分力與合力的關(guān)系遵循平行四邊形定則。
2.一同學(xué)利用如圖所示的實驗裝置來驗證“力的平行四邊形定則”。一長木板被鐵架臺豎直固定,其上固定
一張白紙。甲,乙兩個力傳感器分別固定在木板上的 A、B 兩點,A、B 兩點可在木板上移動。
(1)如圖(a)所示,將質(zhì)量未知的重物用細繩豎直懸掛在力傳感器甲上,重物靜止時,記錄力傳感器甲
的示數(shù) F1。
(2)如圖(b)所示,三根細繩通過結(jié)點 O 連接在一起,另一端分別與力傳感器或重物相連,調(diào)節(jié) A、B
兩點的位置,重物靜止時,記錄結(jié)點 O 的位置、豎直細繩方向、甲、乙力傳感器的示數(shù) F2、F3和 。
(3)在 O 點根據(jù) F1、F2、F3的大小和方向作力的圖示。
(4)改變 A、B 兩點的位置重復(fù)步驟(2)、(3),此過程 (選填“需要”或“不需要”)保持結(jié)點
O 位置不變。
(5)初始時三根細繩互成 120°,若保持結(jié)點 O 和甲傳感器的位置不變,乙傳感器繞 O 點順時針緩慢轉(zhuǎn)動
30°的過程中,乙傳感器的示數(shù)會 (選填“變大”“變小”“先變大后變小”或“先變小后變大”)。
【答案】 連接甲、乙力傳感器細繩的方向 不需要 變大
【詳解】(2)[1] 該題目的為驗證“力的平行四邊形定則”所以不僅需要力的大小,還需要力的方向,所以
需要記錄連接甲、乙力傳感器細繩的方向。
(4)[2] A、B 兩點的位置重復(fù)步驟(2)、(3)的過程中可以改變 O 點的位置,不需要保持不變;
(5)[3] 初始時三根細繩互成 120°,若保持結(jié)點 O 和甲傳感器的位置不變,乙傳感器繞 O 點順時針緩慢轉(zhuǎn)
動 30°的過程中,如圖所示
由平行四邊形定則,乙傳感器的示數(shù)會變大。
3.甲、乙兩實驗小組分別利用傳感器,彈簧測力計來探究力的合成規(guī)律,裝置如圖。
(1)甲、乙兩實驗小組的木板須在豎直平面內(nèi)的是 (選填“甲”或“乙”),實驗中須保持 O 點位置不
變的是 (選填“甲”或“乙”)
(2)甲實驗中測得兩傳感器的拉力分別為F1,F(xiàn)2 ,鉤碼總重力為 G,下列數(shù)據(jù)不能完成實驗的是
A.F1 = F2 =1.00N ,G = 3.00N B.F1 = F2 = 3.00N ,G = 4.00N
C.F1 = F2 = G = 4.00N D.F1 = 3.00N ,F(xiàn)2 = 4.00N ,G = 5.00N
(3)乙實驗中保持 O 點的位置不變,初始時a + b > 90°,現(xiàn)使 α 角不變,β 角緩慢增大至 90°。則此過程
中,有關(guān)兩彈簧測力計示數(shù)FA , FB 的變化,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FA 減小、 FB 減小 B.FA 增大、 FB 增大
C. FA 減小、 FB 先減小后增大 D.FA 增大、 FB 先減小后增大
【答案】 甲 乙 A B
【詳解】(1)[1]甲實驗,在實驗開始前,需要調(diào)節(jié)木板使其位于豎直平面內(nèi),以保證鉤碼重力大小等
于細繩中拉力的合力,但不需要每次實驗保證 O 點位置不變。
[2]乙實驗,在實驗過程中,用一個彈簧測力計和用兩個彈簧測力計分別拉橡皮繩時,必須保證 O 點位置不
變,以保證兩次實驗效果相同,但未利用重力所以不需要木板豎直放置。
(2)[3]A.兩傳感器的拉力的合力取值范圍為0 F合 2.00N 可知二者合力不能與鉤碼的總重力平衡。故 A
錯誤,與題意相符;
B.兩傳感器的拉力的合力取值范圍為1.00N F合 7.00N 可知二者合力可以與鉤碼的總重力平衡。故 B 正
確,與題意不符;
C.兩傳感器的拉力的合力取值范圍為0 F合 8.00N可知二者合力可以與鉤碼的總重力平衡。故 C 正確,
與題意不符;
D.兩傳感器的拉力的合力取值范圍為1.00N F合 7.00N 可知二者合力可以與鉤碼的總重力平衡。故 D 正
確,與題意不符;本題選錯誤的故選 A。
(3)[4]乙實驗中保持 O 點的位置不變,可知兩彈簧測力計合力保持不變,現(xiàn)使 α 角不變,β 角緩慢增大至
90°,運用力的矢量三角形圖解法,如圖所示隨著 β 角增大, FB 由 1 位置轉(zhuǎn)至 2 位置過程中,可看出FA 增大、
FB 增大。
故選 B。
4.某實驗小組設(shè)計了如圖甲所示裝置做“驗證力的平行四邊形定則”實驗。木板上貼著白紙豎直固定放置,
定滑輪固定在木板上,繞過定滑輪的細繩一端吊著重物,另一端與另兩段帶有繩套的細繩連接成一個結(jié)點,
彈簧測力計 a、b 通過繩套拉細繩。實驗時保持繞過定滑輪的細繩豎直。
(1)實驗前,先用彈簧測力計測重物的重力,示數(shù)如圖乙所示,則重物的重力為 N。
(2)對于實驗的要求,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用兩個彈簧測力計拉細線時,兩細線間的夾角應(yīng)盡可能大
B.兩彈簧測力計的拉力方向應(yīng)沿彈簧秤軸線方向
C.實驗過程中使彈簧測力計、細線都與木板平行
D.實驗中只需要記錄彈簧測力計的示數(shù)和細繩的方向
(3)按正確的操作進行實驗,并將兩彈簧測力計拉力的圖示作出(如圖丙所示),方格每邊的長度表示
1.0N,O 是繩的結(jié)點的位置。理論上合力 F 的大小為 N(結(jié)果保留三位有效數(shù)字),實驗結(jié)果表明,
合力的理論值和真實值在誤差允許范圍內(nèi) ,力的平行四邊形定則得到驗證。
(4)如果開始兩彈簧測力計的夾角小于 90°,保持彈簧測力計 a 的方向以及繩的結(jié)點位置不變,將彈簧測
力計 b 沿逆時針方向緩慢轉(zhuǎn)動,則彈簧測力計 b 的讀數(shù) 。
A.減小 B.增大
C.先增大后減小 D.先減小后增大
【答案】 6.90 BC/CB 7.00 大小相等方向相同 D
【詳解】(1)[1]由彈簧測力計的示數(shù)知,重物的重力為 6.90N。
(2)[2]A.用兩個彈簧測力計拉細線時,兩細線間的夾角不能太大,有可能會超過彈簧測力計的量程,同
時不便于作圖,A 錯誤;
BC.為了減小力的測量誤差,兩彈簧測力計的拉力方向應(yīng)沿彈簧測力計軸線方向,實驗過程中使彈簧測力
計、細線都與木板平行,BC 項正確;
D.實驗中除了需要記錄彈簧測力計的示數(shù)和細繩的方向,還需要確定結(jié)點的位置,D 項錯誤。
故選 BC。
(3)[3]根據(jù)平行四邊形,作出合力的示意圖,如圖所示,得其合力的理論值為 7.00N。
[4] 實驗結(jié)果表明,合力的理論值和真實值在誤差允許范圍內(nèi)大小相等,方向相同,力的平行四邊形定則得
到驗證
(4)[5]a 的彈力、b 的彈力以及合力 F 構(gòu)成力的三角形,如圖
現(xiàn)將彈簧測力計 b 沿逆時針方向緩慢轉(zhuǎn)動,而合力 F 保持不變,顯然彈簧測力計 b 的讀數(shù)先減小后增大
故選 D。
5.為驗證力的平行四邊形定則,某同學(xué)準(zhǔn)備了以下器材:支架,彈簧,直尺,量角器坐標(biāo)紙,細線,定滑
輪(位置可調(diào))兩個,鉤碼若干。支架帶有游標(biāo)尺和主尺,游標(biāo)尺(帶可滑動的指針)固定在底座上,主
尺可升降,如圖 1 所示。
實驗步驟如下:
(1)儀器調(diào)零。如圖 1,將已測量好的勁度系數(shù) k 為5.00N / m的彈簧懸掛在支架上,在彈簧掛鉤上用細線
懸掛小鉤碼做為鉛垂線,調(diào)節(jié)支架豎直,調(diào)整主尺高度,使主尺與游標(biāo)尺的零刻度對齊。滑動指針,對齊
掛鉤上的 O 點,固定指針;
(2)搭建的實驗裝置示意圖如圖 2,鉤碼組mA = 40g,鉤碼組mB = 30g ,調(diào)整定滑輪位置和支架的主尺高
度,使彈簧豎直且讓掛鉤上 O 點重新對準(zhǔn)指針,實驗中保持定滑輪、彈簧和鉛垂線共面。此時測得
a = 36.9°, b = 53.1°,由圖 3 可讀出游標(biāo)卡尺示數(shù) cm,由此計算出彈簧拉力的增加量F =
N。當(dāng)?shù)刂亓铀俣?g 為9.80m/s2 ;
(3)依次改變兩鉤碼質(zhì)量,重復(fù)以上步驟,比較F 和 F 的大小和方向,得出結(jié)論。實驗中鉛垂線上小鉤
碼的重力對實驗結(jié)果 (填寫“有”或“無”)影響。
【答案】 9.78 0.489 無
【詳解】(2)[1]游標(biāo)卡尺精度為0.1mm ,根據(jù)游標(biāo)卡尺的讀數(shù)規(guī)則,讀數(shù)為
97mm + 8 0.1mm = 97.8mm = 9.78cm
[2]根據(jù)題意,游標(biāo)卡尺的讀數(shù)即為彈簧長度的增量,則彈簧拉力增量為ΔF = kΔx = 0.489N
(3)[3]在求解合力的過程中,求解的合力是彈簧彈力的變化量,其大小與小鉤碼的重力無關(guān),即鉛垂線上
小鉤碼的重力對實驗結(jié)果無影響。
6.小紅設(shè)計實驗驗證力的平行四邊形定則,實驗裝置如圖所示,實驗步驟如下:①細繩 OA、OC、OB 系
與O點,OA 一端與力的傳感器連接,OC 的一端與鉤碼連接,OB 繞過定滑輪懸掛鉤碼;②系統(tǒng)靜止后,
記錄結(jié)點 O 的位置,記錄 OA、OB、OC 的方向,記錄 OB、OC 鉤碼數(shù)量為 4、3,記錄力的傳感器的示數(shù);
每個鉤碼的質(zhì)量m0 = 50g ,重力加速度 g = 10m/s2 。
(1)力的傳感器示數(shù)FOA 滿足 范圍,可讓結(jié)點O處于平衡狀態(tài)。
(2)關(guān)于實驗的操作步驟,下列說法正確是
A.細繩 OA、OB 的夾角一定為90°
B.改變鉤碼數(shù)量,重復(fù)實驗再次進行驗證時,結(jié)點O的位置必須保持不變
C.細繩 OA、OB、OC 需要在豎直面內(nèi)
D.若將細繩 OA 換成橡皮繩,對實驗結(jié)果沒有影響
(3)在實驗過程中,增加細繩 OB 上的鉤碼數(shù)量,再次平衡時,力的傳感器的示數(shù) (填“不變”“變
大”“變小”“無法判斷”)
【答案】 0.5N FOA < 3.5N CD/DC 變大
【詳解】(1)[1]由于系統(tǒng)靜止后, OA、OB、OC 的方向未知,則有可能 OC 與 OA、OB 的合力反方向,
此時FOA = 4 - 3 m0g = 0.5N有可能 OC 與 OB 的方向無線靠近,此時FOA < 4 + 3 m0g = 3.5N
(2)[2]A.細繩 OA、OB 的夾角不一定為90°,可以是其他角度,A 錯誤;
B.改變鉤碼數(shù)量,重復(fù)實驗再次進行驗證時,結(jié)點O的位置可以變化,只需證明任何兩個力的合力與第三
個力等大反向即可,B 錯誤;
C.因為是利用重力完成力的合成的,因此細繩 OA、OB、OC 需要在豎直面內(nèi),C 正確;
D.若將細繩 OA 換成橡皮繩,仍可以記錄 OA 的方向,對實驗結(jié)果沒有影響,D 正確。故選 CD。
(3)[3]對 O 點受力分析,如圖
水平方向有FOB cosa = FOA cos b 增加細繩 OB 上的鉤碼數(shù)量,F(xiàn)OB 增大,且a 減少,相應(yīng)的b 也要減小,因
此可知FOA 變大。
7.某實驗小組用如圖所示的器材驗證“力的平行四邊形定則”.在水平的圓形桌面上平鋪一張白紙,在桌子邊
緣安裝三個光滑的滑輪,其中,滑輪 P1 固定在桌子邊,滑輪 P2、P3 可沿桌邊移動.
步驟如下:
A.在三根輕繩下掛上一定數(shù)量的鉤碼,調(diào)整滑輪 P2、P3,位置并使結(jié)點 O 靜止;
B.在白紙上描下 O 點的位置和三根繩子的方向,以 O 點為起點,用同一標(biāo)度作出三個拉力的圖示;
C.以繞過滑輪 P2、P3 繩的兩個力為鄰邊作平行四邊形,作出以 O 點為起點的平行四邊形的對角線,量出對
角線的長度;
D.檢驗對角線的長度和繞過滑輪 P 繩拉力的圖示的長度是否一樣,方向是否在一條直線上.
(1)第一次實驗中,若一根繩掛的鉤碼質(zhì)量為 m,另一根繩掛的鉤碼質(zhì)量為 2m,則第三根繩所掛的鉤碼質(zhì)量
M 應(yīng)滿足關(guān)系 .
(2)第二次實驗時,改變滑輪 P2、P3 的位置和相應(yīng)繩上鉤碼的數(shù)量,使結(jié)點平衡,繩的結(jié)點 (選填“必
須”或“不必”)與第一次實驗中白紙上描下的 O 點重合.實驗中,若桌面傾斜, (選填“會”或“不會”)
影響實驗的結(jié)論.
【答案】 (1)m【詳解】(1)若一根繩掛的質(zhì)量為 m,另一根繩掛的質(zhì)量為 2m,則兩繩子的拉力分別為:mg 、 2mg ,兩繩
不共線,兩繩子拉力的合力 F 的范圍是: 2mg - mg < F < 2mg + mg ,即mg < F < 3mg ;三力的合力為零,
則第三根繩拉力范圍為mg < F3 < 3mg ,第三根繩掛的鉤碼質(zhì)量m < M < 3m .
(2)本實驗不是先用一根繩拉,然后用兩根繩去拉,使一根繩拉的作用效果與兩根繩拉的作用效果相同,而
是三根繩都直接拉 O 點,所以 O 點的位置可以改變.
若桌面不水平,繩中拉力仍等于鉤碼重力,對實驗以及實驗結(jié)論無影響.
8.某同學(xué)在家中利用一個掛鐘表盤探究“力的平行四邊形定則”。
實驗器材有橡皮筋、重 6N 的小鐵塊、輕彈簧、細線、直尺、掛鐘表盤。實驗步驟如下:
①在輕彈簧下掛小鐵塊,平衡時彈簧伸長 6.0cm。
②如圖 1 所示,將表盤豎直固定,橡皮筋上端固定在表盤的“12”處,下端拴上兩根細線套 a、b,先用彈簧
豎直向下拉線套 a,使橡皮筋下端至表盤中心 O 點處,此時彈簧伸長了 10.0cm,將此時拉橡皮筋的力記為
F。該同學(xué)取彈簧伸長 2cm 為單位力長度,在表盤上過 O 點作出了力 F 的圖示。
③如圖 2 所示,再將小鐵塊掛在線套 b 上,并將其搭在表盤“4”處的光滑釘子上,用彈簧拉線套 a,調(diào)整彈
簧拉力的大小和方向,使橡皮筋下端到達 O 點時,線套 a 正好經(jīng)過“7”處,此時彈簧伸長了 8.2cm,將彈簧
的拉力記為F1,鐵塊的拉力記為F2 。
請回答下列問題:
(1)彈簧的勁度系數(shù)為 N/m。(計算結(jié)果取兩位有效數(shù)字)
(2)實驗中兩次拉橡皮筋時都使其下端到達 O 點的目的是 。
A.讓橡皮筋伸長適當(dāng)長度
B.防止超過橡皮筋的彈性限度
C.保證兩次拉橡皮筋的力效果相同
(3)該同學(xué)在圖 2 中畫出F1和F2 的力的圖示,如圖 3 所示。
(4)隨后該同學(xué)分析實驗數(shù)據(jù),在表盤上,以F1、F2 兩力為鄰邊作出平行四邊形,如圖 3 所示,若其對角
線對應(yīng)的力F 與 F 的偏差在誤差允許范圍內(nèi),則該同學(xué)驗證了力的平行四邊形定則,其中 是F1、F2
兩力的合力的理論值。
【答案】 1.0 102 /100 C F
F 6 2
【詳解】(1)[1]根據(jù)胡克定律F = k ×Dx 解得彈簧的勁度系數(shù)F = k = = N/m =1 10 N/m
Δx 6 10-2
(2)[2]實驗中兩次拉橡皮筋時都使其下端到達 O 點的目的是保證兩次拉橡皮筋的力效果相同。
故選 C。
(4)[3]由圖可知,F(xiàn) 是利用平行四邊形定則得出的合力的理論值。專題 11 探究兩個互成角度的力的合成規(guī)律
1.利用橡皮筋、彈簧測力計和圓形量角器等器材驗證力的平行四邊形定則。
(1)量角器固定在水平桌面上,將帶細繩套的橡皮筋一端用圖釘固定,如圖(a)。
(2)兩細繩套掛上彈簧測力計,互成角度拉兩只彈簧測力計,將結(jié)點拉至量角器圓心 O 點,如圖(b),
此時右側(cè)彈簧測力計示數(shù)為 N,記錄此時力F1、F2 的大小和方向。在紙上作力F1、F2 的圖示并得到合
力 F,如圖(c)。
(3)改變兩細繩套的夾角,仍將結(jié)點拉至 O 點,記錄此時力F3 、F4 的大小和方向。
(4)請在圖(c)中作出F3 、F4 合力F 的力的圖示: 。
(5)多次重復(fù)步驟(3)和(4),比較每次作出的合力,如果這些合力在誤差允許范圍內(nèi)都 ,則說明
一個力分解成兩個力有多種分解方式,分力與合力的關(guān)系遵循平行四邊形定則。
2.一同學(xué)利用如圖所示的實驗裝置來驗證“力的平行四邊形定則”。一長木板被鐵架臺豎直固定,其上固定
一張白紙。甲,乙兩個力傳感器分別固定在木板上的 A、B 兩點,A、B 兩點可在木板上移動。
(1)如圖(a)所示,將質(zhì)量未知的重物用細繩豎直懸掛在力傳感器甲上,重物靜止時,記錄力傳感器甲
的示數(shù) F1。
(2)如圖(b)所示,三根細繩通過結(jié)點 O 連接在一起,另一端分別與力傳感器或重物相連,調(diào)節(jié) A、B
兩點的位置,重物靜止時,記錄結(jié)點 O 的位置、豎直細繩方向、甲、乙力傳感器的示數(shù) F2、F3和 。
(3)在 O 點根據(jù) F1、F2、F3的大小和方向作力的圖示。
(4)改變 A、B 兩點的位置重復(fù)步驟(2)、(3),此過程 (選填“需要”或“不需要”)保持結(jié)點 O
位置不變。
(5)初始時三根細繩互成 120°,若保持結(jié)點 O 和甲傳感器的位置不變,乙傳感器繞 O 點順時針緩慢轉(zhuǎn)動
30°的過程中,乙傳感器的示數(shù)會 (選填“變大”“變小”“先變大后變小”或“先變小后變大”)。
3.甲、乙兩實驗小組分別利用傳感器,彈簧測力計來探究力的合成規(guī)律,裝置如圖。
(1)甲、乙兩實驗小組的木板須在豎直平面內(nèi)的是 (選填“甲”或“乙”),實驗中須保持 O 點位置不
變的是 (選填“甲”或“乙”)
(2)甲實驗中測得兩傳感器的拉力分別為F1,F(xiàn)2 ,鉤碼總重力為 G,下列數(shù)據(jù)不能完成實驗的是
A.F1 = F2 =1.00N ,G = 3.00N B.F1 = F2 = 3.00N ,G = 4.00N
C.F1 = F2 = G = 4.00N D.F1 = 3.00N ,F(xiàn)2 = 4.00N ,G = 5.00N
(3)乙實驗中保持 O 點的位置不變,初始時a + b > 90°,現(xiàn)使 α 角不變,β 角緩慢增大至 90°。則此過程
中,有關(guān)兩彈簧測力計示數(shù)FA , FB 的變化,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FA 減小、 FB 減小 B.FA 增大、 FB 增大
C. FA 減小、 FB 先減小后增大 D.FA 增大、 FB 先減小后增大
4.某實驗小組設(shè)計了如圖甲所示裝置做“驗證力的平行四邊形定則”實驗。木板上貼著白紙豎直固定放置,
定滑輪固定在木板上,繞過定滑輪的細繩一端吊著重物,另一端與另兩段帶有繩套的細繩連接成一個結(jié)點,
彈簧測力計 a、b 通過繩套拉細繩。實驗時保持繞過定滑輪的細繩豎直。
(1)實驗前,先用彈簧測力計測重物的重力,示數(shù)如圖乙所示,則重物的重力為 N。
(2)對于實驗的要求,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用兩個彈簧測力計拉細線時,兩細線間的夾角應(yīng)盡可能大
B.兩彈簧測力計的拉力方向應(yīng)沿彈簧秤軸線方向
C.實驗過程中使彈簧測力計、細線都與木板平行
D.實驗中只需要記錄彈簧測力計的示數(shù)和細繩的方向
(3)按正確的操作進行實驗,并將兩彈簧測力計拉力的圖示作出(如圖丙所示),方格每邊的長度表示
1.0N,O 是繩的結(jié)點的位置。理論上合力 F 的大小為 N(結(jié)果保留三位有效數(shù)字),實驗結(jié)果表明,
合力的理論值和真實值在誤差允許范圍內(nèi) ,力的平行四邊形定則得到驗證。
(4)如果開始兩彈簧測力計的夾角小于 90°,保持彈簧測力計 a 的方向以及繩的結(jié)點位置不變,將彈簧測
力計 b 沿逆時針方向緩慢轉(zhuǎn)動,則彈簧測力計 b 的讀數(shù) 。
A.減小 B.增大
C.先增大后減小 D.先減小后增大
5.為驗證力的平行四邊形定則,某同學(xué)準(zhǔn)備了以下器材:支架,彈簧,直尺,量角器坐標(biāo)紙,細線,定滑
輪(位置可調(diào))兩個,鉤碼若干。支架帶有游標(biāo)尺和主尺,游標(biāo)尺(帶可滑動的指針)固定在底座上,主
尺可升降,如圖 1 所示。
實驗步驟如下:
(1)儀器調(diào)零。如圖 1,將已測量好的勁度系數(shù) k 為5.00N / m的彈簧懸掛在支架上,在彈簧掛鉤上用細線
懸掛小鉤碼做為鉛垂線,調(diào)節(jié)支架豎直,調(diào)整主尺高度,使主尺與游標(biāo)尺的零刻度對齊。滑動指針,對齊
掛鉤上的 O 點,固定指針;
(2)搭建的實驗裝置示意圖如圖 2,鉤碼組mA = 40g,鉤碼組mB = 30g ,調(diào)整定滑輪位置和支架的主尺高
度,使彈簧豎直且讓掛鉤上 O 點重新對準(zhǔn)指針,實驗中保持定滑輪、彈簧和鉛垂線共面。此時測得
a = 36.9°, b = 53.1°,由圖 3 可讀出游標(biāo)卡尺示數(shù) cm,由此計算出彈簧拉力的增加量F =
N。當(dāng)?shù)刂亓铀俣?g 為9.80m/s2 ;
(3)依次改變兩鉤碼質(zhì)量,重復(fù)以上步驟,比較F 和 F 的大小和方向,得出結(jié)論。實驗中鉛垂線上小鉤
碼的重力對實驗結(jié)果 (填寫“有”或“無”)影響。
6.小紅設(shè)計實驗驗證力的平行四邊形定則,實驗裝置如圖所示,實驗步驟如下:①細繩 OA、OC、OB 系
與O點,OA 一端與力的傳感器連接,OC 的一端與鉤碼連接,OB 繞過定滑輪懸掛鉤碼;②系統(tǒng)靜止后,
記錄結(jié)點 O 的位置,記錄 OA、OB、OC 的方向,記錄 OB、OC 鉤碼數(shù)量為 4、3,記錄力的傳感器的示數(shù);
每個鉤碼的質(zhì)量m0 = 50g ,重力加速度 g = 10m/s2 。
(1)力的傳感器示數(shù)FOA 滿足 范圍,可讓結(jié)點O處于平衡狀態(tài)。
(2)關(guān)于實驗的操作步驟,下列說法正確是
A.細繩 OA、OB 的夾角一定為90°
B.改變鉤碼數(shù)量,重復(fù)實驗再次進行驗證時,結(jié)點O的位置必須保持不變
C.細繩 OA、OB、OC 需要在豎直面內(nèi)
D.若將細繩 OA 換成橡皮繩,對實驗結(jié)果沒有影響
(3)在實驗過程中,增加細繩 OB 上的鉤碼數(shù)量,再次平衡時,力的傳感器的示數(shù) (填“不變”“變
大”“變小”“無法判斷”)
7.某實驗小組用如圖所示的器材驗證“力的平行四邊形定則”.在水平的圓形桌面上平鋪一張白紙,在桌子邊
緣安裝三個光滑的滑輪,其中,滑輪 P1 固定在桌子邊,滑輪 P2、P3 可沿桌邊移動.
步驟如下:
A.在三根輕繩下掛上一定數(shù)量的鉤碼,調(diào)整滑輪 P2、P3,位置并使結(jié)點 O 靜止;
B.在白紙上描下 O 點的位置和三根繩子的方向,以 O 點為起點,用同一標(biāo)度作出三個拉力的圖示;
C.以繞過滑輪 P2、P3 繩的兩個力為鄰邊作平行四邊形,作出以 O 點為起點的平行四邊形的對角線,量出對
角線的長度;
D.檢驗對角線的長度和繞過滑輪 P 繩拉力的圖示的長度是否一樣,方向是否在一條直線上.
(1)第一次實驗中,若一根繩掛的鉤碼質(zhì)量為 m,另一根繩掛的鉤碼質(zhì)量為 2m,則第三根繩所掛的鉤碼質(zhì)量
M 應(yīng)滿足關(guān)系 .
(2)第二次實驗時,改變滑輪 P2、P3 的位置和相應(yīng)繩上鉤碼的數(shù)量,使結(jié)點平衡,繩的結(jié)點 (選填“必
須”或“不必”)與第一次實驗中白紙上描下的 O 點重合.實驗中,若桌面傾斜, (選填“會”或“不會”)
影響實驗的結(jié)論.
8.某同學(xué)在家中利用一個掛鐘表盤探究“力的平行四邊形定則”。
實驗器材有橡皮筋、重 6N 的小鐵塊、輕彈簧、細線、直尺、掛鐘表盤。實驗步驟如下:
①在輕彈簧下掛小鐵塊,平衡時彈簧伸長 6.0cm。
②如圖 1 所示,將表盤豎直固定,橡皮筋上端固定在表盤的“12”處,下端拴上兩根細線套 a、b,先用彈簧
豎直向下拉線套 a,使橡皮筋下端至表盤中心 O 點處,此時彈簧伸長了 10.0cm,將此時拉橡皮筋的力記為
F。該同學(xué)取彈簧伸長 2cm 為單位力長度,在表盤上過 O 點作出了力 F 的圖示。
③如圖 2 所示,再將小鐵塊掛在線套 b 上,并將其搭在表盤“4”處的光滑釘子上,用彈簧拉線套 a,調(diào)整彈
簧拉力的大小和方向,使橡皮筋下端到達 O 點時,線套 a 正好經(jīng)過“7”處,此時彈簧伸長了 8.2cm,將彈簧
的拉力記為F1,鐵塊的拉力記為F2 。
請回答下列問題:
(1)彈簧的勁度系數(shù)為 N/m。(計算結(jié)果取兩位有效數(shù)字)
(2)實驗中兩次拉橡皮筋時都使其下端到達 O 點的目的是 。
A.讓橡皮筋伸長適當(dāng)長度
B.防止超過橡皮筋的彈性限度
C.保證兩次拉橡皮筋的力效果相同
(3)該同學(xué)在圖 2 中畫出F1和F2 的力的圖示,如圖 3 所示。
(4)隨后該同學(xué)分析實驗數(shù)據(jù),在表盤上,以F1、F2 兩力為鄰邊作出平行四邊形,如圖 3 所示,若其對角
線對應(yīng)的力F 與 F 的偏差在誤差允許范圍內(nèi),則該同學(xué)驗證了力的平行四邊形定則,其中 是F1、F2
兩力的合力的理論值。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邵东县| 昌江| 浮梁县| 象州县| 观塘区| 青冈县| 邵阳市| 大城县| 蒲城县| 南漳县| 曲靖市| 仁怀市| 平江县| 应用必备| 景东| 保定市| 开阳县| 方山县| 平阴县| 朝阳区| 合肥市| 甘泉县| 满洲里市| 淳安县| 白银市| 福安市| 新乡市| 孟津县| 建宁县| 闻喜县| 海淀区| 象州县| 江山市| 辛集市| 邵阳县| 临猗县| 上高县| 六盘水市| 买车| 台州市| 郎溪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