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19張PPT)熱機效率學習目標1、從能量轉化的角度認識燃料的熱值。2、掌握有關熱值的計算。3、通過能量的轉化和轉移,認識熱機效率。4、提高熱機效率的方法。柴薪煤炭石油天然氣從哪里獲得內能? 燃料燃燒把化學能轉化為內能【提出問題】不同燃料的放熱本領相同嗎?怎么比較它們誰的放熱本領強呢?知識點 1燃料的熱值【實驗設計】選取相同質量的不同燃料,點燃后,對相同質量的水進行加熱,比較兩杯水溫度的升高多少,來確定燃料的放熱本領。實驗方法控制變量法和轉換法大量的實驗事實證明,燃燒相同質量的不同燃料,放出的熱量是不同的。 我們用熱值這個概念來表示燃料放出熱量的本領。熱值:某種燃料完全燃燒放出的熱量與其質量之比。物理意義:熱值在數值上等于1 kg某種燃料完全燃燒放出的熱量。定義式:q: 燃料的熱值Q:燃料完全燃燒放出的熱量m: 燃料的質量熱值單位:焦每千克;符號:J/kg。氣體燃料:J/m3。V:氣體燃料的體積觀察熱值表,你有什么收獲?(信息、物理含義)煤油 4.6×107木炭 3.4×107汽油 4.6×107無煙煤 3.4×107氫氣 1.4×108石油 4.4×107焦炭 3.0×107天然氣 4.4×107柴油 4.3×107煙煤 2.9×107煤氣 3.9×107酒精 3.0×107干木柴 1.2×107氣體液體固體常用燃料的熱值(單位:J/kg或J/m3) 從熱量的角度分析,為什么發射火箭上天要用氫做燃料?有關燃料燃燒放熱的計算根據熱值表,計算一下10t氫完全燃燒放出多少焦耳的熱量?若用干木柴完全燃燒來獲得這些熱量,需要多少t干木柴? 氫的熱值是1.4×108 J/kg 干木柴的熱值1.2×107 J/kg放出熱量:Q = qm =1.4×108 J/kg× 10×103 kg=1.4×1012 J需要干木柴:約120t干木柴與10t氫完全燃燒放出的熱量相當。 Q:燃料完全燃燒釋放的熱量q:燃料的熱值m:燃料的質量V:氣體燃料的體積固體和液體燃料氣體燃料單位:焦每千克 ,符號:J/kg焦每立方米,符號:(J/m3)知識點2 燃料完全燃燒放出熱量的計算公式Q放= mq (液體和固體)Q放= Vq (氣體) 為什么發射火箭上天要用氫做燃料?想一想根據熱值表,計算一下10噸氫完全燃燒放出多少焦耳的熱量?再算算,若用干木柴完全燃燒來獲得這些熱量,需要多少噸干木柴? 氫的熱值是1.4×108 J/kg 干木柴的熱值1.2×107 J/kgQ = mq=1.4×108 J/kg× 10×103 kg=1.4×1012 J需要干木柴約120噸干木柴完全燃燒放出的熱量等于10噸氫完全燃燒放出的熱量。知識點3 熱機的效率 在內燃機中燃料是否能夠完全燃燒?燃料燃燒釋放的能量都到哪里去了? 用來做有用功的那部分能量,與燃料完全燃燒放出的能量之比,叫做熱機的效率。【熱機的效率】蒸汽機的效率只有6%~15%柴油機的效率為30%~45%汽油機的效率為 20%~30%議一議怎樣提高熱機的效率?使燃料充分燃燒;盡量減少各種熱量損失;在熱機的設計和制造上采用先進的技術;注意保養,保證良好的潤滑,減少因克服摩擦阻力而額外消耗的能量。熱機中燃料釋放能量的主要走向示意圖廢氣排出帶走的能量由于機械傳動等,克服摩擦所消耗的能量燃料很難全部燃燒,燃料的化學能不能全部釋放機械傳熱損失一部分能量 熱機真正轉變為對外做功的部分【例題】某汽車的輸出功率是60kW,正常行駛的速度為54km/h,汽車內燃機的效率是25%,該汽車要是行駛108km,要消耗多少kg的汽油?(汽油的熱值4.6×107J/kg)分析:(1)要計算出消耗的汽油質量,根據Q=mq可知,需要求出消耗的汽油完全燃燒釋放的熱量。(2)又根據 可知,需要求出汽車行駛過程中做的有用功;(3)又根據W=Pt可知,需要求出汽車行駛的時間;(4)汽車行駛的時間t可由速度公式求出。課題練習1.以下提高熱機效率的方法中,錯誤的是( )。A.盡量減小熱機功率 B.盡量使燃料充分燃燒C.保證轉動部分良好的潤滑D.盡量減少各種熱散失A2.關于熱值的概念,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A.燃料燃燒越充分,其熱值越大 B.燃料沒有燃燒,其熱值為零 C.燃料燃燒時放出熱量越多,其熱值越大 D.燃料的熱值與燃料的質量及燃燒情況無關D熱機的效率一、燃料的熱值1.燃料的分類固體燃料燃料 液體燃料氣體燃料熱值反映了燃料燃燒特性,即不同燃料在燃燒過程中化學能轉化為內能的本領大小。公式: 或氣體燃料二、熱機的效率1.定義:用來做有用功的那部分能量和燃料完全燃燒放出的能量之比,叫熱機的效率,用字母η表示。2、符號:η, 3.公式:4.熱機的改進方法小結2.熱值定義:1千克(每立方米)某種固體或液體(氣體)燃料完全燃燒放出的熱量稱為該燃料的熱值。符號為q表示單位J/Kg或J/m 三、熱機與環境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