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23張PPT)第一章 化學反應的熱效應第一節(jié) 第一課時反應熱、焓變1.知道內(nèi)能是體系內(nèi)物質(zhì)的各種能量的總和,受溫度、壓強、物質(zhì)的聚集狀態(tài)的影響。2.了解反應熱與焓變的含義,了解化學能與熱能的相互轉(zhuǎn)化,等壓條件下化學反應的反應熱可以用焓變的表示。3.知道中和反應反應熱的測定方法。課程目標能量變化物質(zhì)變化基礎化學反應的特征熱能電能光能……吸收釋放放熱反應 吸熱反應①所有燃燒反應②酸堿中和反應③活潑金屬跟水或酸的反應⑤物質(zhì)的緩慢氧化(食物腐敗)④大多數(shù)化合反應①大多數(shù)分解反應②銨鹽與堿的反應,如Ba(OH)2·8H2O或Ca(OH)2與NH4Cl反應③以C、H2、CO為還原劑的氧化還原反應,如C與H2O(g)反應,C與CO2反應, H2與CuO反應④NaHCO3與鹽酸的反應【問題1】你能列舉常見的放熱、吸熱反應嗎?一個化學反應是放熱反應還是吸熱反應與條件(如加熱)無任何關系。【問題2】如何定量描述化學反應中釋放或者吸收的熱量體系(系統(tǒng)):試管中的溶液及發(fā)生的反應等。(包括反應物、生成物、發(fā)生的反應)環(huán)境:與體系相互影響的其它部分(如試管、空氣等)體系環(huán)境熱量反應熱:在等溫條件下,化學反應體系向環(huán)境釋放或從環(huán)境吸收的熱量,稱為化學反應的熱效應,簡稱反應熱。體系環(huán)境熱量等溫:指化學反應發(fā)生后,使反應后體系的溫度恢復到反應前體系的溫度,即反應前后體系的溫度相等。從能量角度分析,化學反應為什么會產(chǎn)生反應熱?內(nèi)能:體系內(nèi)物質(zhì)的各種能量的總和,受溫度、壓強和物質(zhì)的聚集狀態(tài)等影響。宏觀焓(H):與內(nèi)能有關的物理量。焓變( H ): H= H生成物 — H反應物單位: kJ/mol 或 kJ mol-1焓變(ΔH):等壓條件下反應熱等于反應的焓變,用ΔH表示。 H=H(生成物)- H(反應物)放熱反應吸熱反應H反應物生成物反應物生成物 H <0 H >0H∑H (反應物)> ∑H(生成物)∑H (反應物)< ∑H(生成物)從能量變化的原因角度分析,化學反應為什么會產(chǎn)生反應熱?微觀吸收能量679 kJ釋放能量862 kJ H = 183 kJ/mol任務二 探究化學反應中為什么會有反應熱微觀分析 H=∑E (反應物斷鍵吸收的能量)-∑E (生成物成鍵放出的能量)反應物生成物化學反應鍵斷裂鍵生成原子重新組合吸收能量放出能量吸收能量 > 釋放能量 吸熱反應吸收能量 < 釋放能量 放熱反應探究化學反應中為什么會有反應熱拆開 1 mol H H鍵、1 mol N H鍵、1 mol N N鍵所需能量分別是436 kJ、391 kJ、946 kJ,則1 mol N2(g)轉(zhuǎn)化為NH3(g)時的反應熱是多少?= 946 kJ/mol + 3×436 kJ/mol 6×391 kJ/mol= 92 kJ/mol H(估算) =∑E (反應物鍵能)-∑E (生成物鍵能)N2(g) + 3H2(g) 2NH3 (g) H= 計算反應熱運用量熱計直接測定反應熱。保溫杯式量熱計反應熱的測定工具中和反應反應熱的測定1、反應原理:Q = CmΔtQ:中和反應放出的熱量。m:反應混合液的質(zhì)量。C:反應混合液的比熱容。Δt:反應前后溶液溫度的差值溫度計玻璃攪拌器【實驗測量步驟】熱量損失高【數(shù)據(jù)處理】實驗次數(shù) 反應物的溫度/℃ 反應前體系的溫度 反應后體系的溫度 溫度差鹽酸 NaOH溶液 t1/℃ t2/℃ (t2-t1)/℃1 25.0 25.2 _____ 28.5 ____2 24.9 25.1 _____ 28.3 ____3 25.6 25.4 _____ 29.0 ____25.13.43.325.025.53.5m = V酸ρ酸+V堿ρ堿 V酸=V堿 =50 mL;為了計算方便,可近似認為實驗所用酸、堿稀溶液的密度與水的相同,并忽略量熱計的比熱容。ρ酸=ρ堿=1 g/cm3、C=4.18 J/(g·℃)。Q =4.18 ×10-3 ×(50+50)(t2 - t1)kJ = 0.418(t2 - t1)kJ。生成1 mol H2O放出的熱量為:kJ/mol0.418(t2 - t1)0.025Qn=n酸=0.025moln堿=0.0275mol【思考討論】中和反應熱測定實驗中產(chǎn)生實驗誤差的原因有哪些?【注意事項】①實驗中用溫度計先后測量酸溶液、堿溶液及混合溶液的溫度時,使用同一支溫度計可減小實驗誤差,且測量完一種溶液后 ,溫度計必須用水沖洗干凈并用濾紙擦干。溫度計的水銀球要完全浸入溶液中,且要穩(wěn)定一段時間后再記下讀數(shù)。②反應物應一次性迅速加入,且避免有液體濺出。③實驗操作時動作要快,盡量減少熱量的損失。④重復實驗3次,取3次實驗數(shù)據(jù)的平均值。kJ/mol0.418(t2 - t1)0.025Qn=答案:兩杯口相平,可使蓋板把杯口盡量蓋嚴,從而減少熱量損失;填碎紙條的作用是為了達到保溫隔熱、減少實驗過程中熱量損失的目的。若換用隔熱、密封性能更好的裝置(如保溫杯)會使實驗結果更準確。思考1:大、小燒杯放置時,為何要使兩杯口相平?填碎泡沫塑料(或碎紙條)的作用是什么?對此裝置,你有何更好的建議?思考2:為什么不用鐵質(zhì)攪拌棒?鐵與鹽酸之間會發(fā)生反應,另外鐵的導熱性好,這樣都會造成熱量的損失。思考3:溫度計上的酸為何要用水沖洗干凈?沖洗后的溶液能否倒入小燒杯?為什么?答:因為該溫度計還要用來測堿液的溫度,若不沖洗,溫度計上的酸會和堿發(fā)生中和反應而使熱量散失,故要沖洗干凈;沖洗后的溶液不能倒入小燒杯,若倒入,會使溶液的總質(zhì)量增加,而導致實驗結果誤差。思考4:實驗中所用HCl和NaOH的物質(zhì)的量比為何不是1∶1而是NaOH過量?答:為了保證0.50 mol/L的鹽酸完全被NaOH中和,采用0.55 mol/L NaOH溶液,使堿稍稍過量。不宜用鹽酸過量:因為在空氣中鹽酸相對堿穩(wěn)定,堿極易與空氣中CO2反應,故如果鹽酸過量,此時所用的堿很難保證完全與HCl反應大量實驗測得,在25℃和101kpa下強酸稀溶液與強堿稀溶液發(fā)生中和反應生成1mol水時,放出57.3kJ的熱量弱酸弱堿稀溶液,因為電離吸熱,故生成1molH2O放熱 < 57.3 kJ強酸強堿濃溶液,因為稀釋放熱,故生成1molH2O放熱 >57.3 kJ總結 反應熱、焓、焓變的比較反應熱 焓變 焓概念 在等溫條件下,化學反應體系向環(huán)境釋放或從環(huán)境吸收的熱量 化學反應中生成物的總焓與反應物的總焓之差 物質(zhì)所具有的能量符號 ΔQ ΔH H單位 kJ/mol 數(shù)值 正值表示反應吸熱;負值表示反應放熱 只有正值聯(lián)系 反應熱=焓變(等壓);ΔH=H(生成物)-H(反成物) 注意 焓變、焓、反應熱代表的意義不同。 任何化學反應都有反應熱。 物質(zhì)三態(tài)之間變化的焓變不能叫反應熱,反應熱是化學反應的焓變。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