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三單元 物質構成的奧秘課題3元素教案設計教材分析教材分析 本課題是初中化學九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介紹了元素的概念、元素符號的書寫及表示意義,以及元素周期表的簡介。元素作為構成物質的基本單位,其概念的理解對于后續化學知識的學習至關重要。本課在學生已掌握分子、原子知識的基礎上進行,旨在幫助學生從宏觀角度認識物質的組成,同時加深對微觀世界的理解。學情分析 學生已經學習了分子、原子、離子的定義、結構特點及其構成物質等基礎知識,具備了一定的微觀概念基礎。然而,元素作為宏觀概念,學生由微觀轉向宏觀時可能存在理解上的困難,容易將概念混淆。此外,學生剛開始接觸化學用語,對化學用語的語言敘述較為生疏,需要教師耐心糾正并反復練習。教學目標化學觀念 理解元素的概念,了解元素是構成物質的基本單位,形成物質是由元素組成的觀念。科學思維 通過對比、歸納等方法,理解元素與原子的區別與聯系,培養分類歸納、概括比較的能力。科學探究與實踐 通過查閱資料、討論交流等活動,了解元素在自然界和生物體中的存在及含量,培養科學探究能力和實踐能力。科學態度與責任 形成世界是物質的,物質是由元素組成的認識觀,發展善于合作、勤于思考、勇于實踐的科學精神。教學重點、難點重點 1. 元素的概念和元素符號的書寫2. 元素與原子的區別與聯系難點 1. 元素的特性理解2. 元素符號的含義及運用教學方法與準備教學方法 講授法、討論法、合作探究法、多媒體輔助教學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元素周期表掛圖、學生分組實驗材料(如藥品標簽、元素符號卡片等)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導入新課 1. 通過展示日常生活中的物品(如氧氣瓶、礦泉水、鐵銹等),引導學生思考這些物品中都包含哪些基本成分。2. 提問:“我們吸入的空氣、喝的水、吃的食物中都含有哪些我們看不見但真實存在的物質?”3. 引出課題:“這些物質都是由什么基本單位構成的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第三單元 物質構成的奧秘課題3元素》。” 1. 觀察教師展示的物品,并思考其中的基本成分。2. 思考并回答教師的問題,積極參與討論。3. 帶著好奇心進入新課學習。設計意圖 通過日常生活中的實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究欲望,引導學生從宏觀現象進入微觀世界的探索。介紹元素的定義及分類 1. 講解元素的概念:“元素是具有相同核電荷數(即質子數)的一類原子的總稱。”2. 舉例說明:“比如,所有的氧原子,無論它們的中子數如何,都統稱為氧元素。”3. 介紹元素的分類:金屬元素(如鐵、鋁)、非金屬元素(如氧、氫)、稀有氣體元素(如氦、氖)。4. 提問:“同學們能舉出生活中常見的金屬元素、非金屬元素和稀有氣體元素的例子嗎?” 1. 認真聽講,理解元素的概念。2. 通過教師的舉例說明,加深對元素概念的理解。3. 思考并回答教師的提問,積極參與課堂互動。4. 嘗試自己舉出生活中元素的例子。設計意圖 通過講解和舉例,使學生理解元素的概念和分類,為后續學習打下基礎。元素的周期表及其重要性 1. 展示元素周期表,介紹其歷史背景(如門捷列夫的貢獻)。2. 講解元素周期表的結構和排列規律:按原子序數遞增排列,同一周期的元素具有相同的電子層數,同一族的元素具有相同的最外層電子數。3. 強調元素周期表的重要性:“元素周期表是學習和研究化學的重要工具,它可以幫助我們快速查找元素的性質、相對原子質量等信息。”4. 引導學生觀察元素周期表,找出一些特定的元素(如地殼中含量最多的元素、生物細胞中含量最多的元素等)。 1. 觀察元素周期表,感受其結構和排列規律。2. 認真聽講,理解元素周期表的重要性和應用。3. 在教師的引導下,嘗試在元素周期表中找到特定的元素,并思考這些元素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和重要性。設計意圖 通過介紹元素周期表,使學生掌握這一重要工具,并理解其在化學學習和研究中的重要作用。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講解元素的性質 1. 引入:通過復習原子結構和元素周期表的基礎知識,引導學生理解元素性質與其原子結構的關系。2. 講解元素的物理性質:介紹元素的熔點、沸點、密度、顏色、氣味等,并舉例說明不同元素在這些性質上的差異。3. 深入講解元素的化學性質:重點講解元素的化合價、金屬性、非金屬性、氧化性、還原性等概念,結合具體元素(如鐵、氧、氫)的化學反應實例進行說明。4. 利用多媒體展示元素性質的圖表和動畫,幫助學生直觀理解。5. 提問互動:提問學生關于元素性質的理解,鼓勵學生提出疑問,并進行解答。 1. 回顧原子結構和元素周期表的知識,為理解元素性質做準備。2. 認真聽講,記錄元素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的關鍵點。3. 觀察多媒體展示,加深對元素性質的理解。4. 積極思考,提出自己的疑問,參與課堂討論。設計意圖 通過詳細講解和實例分析,使學生掌握元素性質的基本概念,理解元素性質與其原子結構的關系,為后續學習化學反應和物質變化打下基礎。討論元素在生活中的應用 1. 提出問題:引導學生思考元素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實例,如食品、醫藥、能源、環境等領域。2. 分組討論:將學生分成若干小組,每組選擇一個元素(如鐵、鈣、氧、碳等),討論該元素在生活中的具體應用,并準備簡短匯報。3. 匯報交流:各組代表上臺匯報討論結果,其他同學可提問或補充。4. 教師總結:總結元素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強調化學知識對日常生活的重要性。 1. 思考元素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實例。2. 參與小組討論,積極發言,與組員共同準備匯報內容。3. 認真聽取其他小組的匯報,提出自己的見解或疑問。4. 反思學習,認識到化學知識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設計意圖 通過討論和匯報活動,使學生將所學知識與實際生活相聯系,增強學習的趣味性和實用性,同時培養學生的團隊協作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課堂小結與作業布置 1. 課堂小結:回顧本節課的主要內容,包括元素的性質、元素在生活中的應用等,強調重點和難點。2. 提問反饋:邀請學生提出本節課的疑問或困惑,進行解答和反饋。3. 作業布置:- 完成課后習題,鞏固所學知識點。- 調研一種元素在日常生活或工業中的具體應用,撰寫一篇小論文或制作一份PPT,下節課進行分享。 1. 回顧本節課的學習內容,整理筆記。2. 積極提問,解決自己的疑問。3. 記錄作業要求,認真完成作業,為下節課的分享做準備。設計意圖 通過課堂小結,幫助學生梳理所學知識,鞏固記憶;通過作業布置,引導學生將所學知識應用于實踐,培養自主學習和探究能力。作業設計基礎題:1. 寫出下列物質的化學式,并指出它們由哪些元素組成:- 水(H O):由氫元素和氧元素組成- 二氧化碳(CO ):由碳元素和氧元素組成- 氧氣(O ):由氧元素組成- 氯化鈉(NaCl):由鈉元素和氯元素組成2. 解釋什么是元素,并舉例說明元素與原子的區別。提高題:1. 查閱元素周期表,找出地殼中含量最多的前五種元素,并寫出它們的元素符號。2. 分析化學反應“水通電分解生成氫氣和氧氣”,指出反應物和生成物中元素的種類是否發生變化,并解釋原因。板書設計一、元素的概念 - 定義:具有相同核電荷數(即核內質子數)的一類原子的總稱- 特性:只講種類,不講個數;是宏觀概念;用于描述物質的組成 二、元素與原子的關系 - 區別:原子既講種類又講個數,是微觀概念;元素只講種類,是宏觀概念- 聯系:元素是原子的總稱,原子的質子數決定元素的種類 三、元素的存在與分布 - 地殼中元素含量(由多到少):氧(O)、硅(Si)、鋁(Al)、鐵(Fe)、鈣(Ca)等- 生物細胞中元素含量(居前三位):氧(O)、碳(C)、氫(H) 四、元素符號 - 寫法:第一個字母大寫,第二個字母小寫(如H、O、Na、Cl等)- 含義:表示一種元素;表示該元素的一個原子(如H表示氫元素,也表示一個氫原子) 五、元素周期表 - 結構:橫行(周期)、縱行(族)、原子序數、元素符號、元素名稱、相對原子質量- 作用:學習和研究化學的工具,能查找元素的相關信息。教學反思成功之處:1. 通過生活中的實例(如“加碘食鹽”、“補鈣”等)引入元素的概念,增強了學生的興趣和理解。2. 利用元素周期表進行探究性學習,培養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信息處理能力。3. 通過小組討論和合作學習,培養了學生的合作精神和交流能力。不足之處:1. 部分學生對元素符號的書寫不夠規范,需要加強練習和糾正。2. 部分學生對元素與原子的區別理解不夠深入,需要通過更多的實例和練習進行鞏固。3. 時間分配上,元素周期表的介紹略顯倉促,可以考慮增加一課時進行深入講解。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