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二氧化碳的實驗室制取教案設計教材分析教材分析 本課是初中化學的重要實驗課之一,旨在通過實驗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實踐,讓學生掌握實驗室制備氣體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同時加深對二氧化碳性質的理解。本課內容不僅鞏固了酸堿鹽的化學性質,還為后續學習其他氣體的制備打下基礎。學情分析 學生已經學習了酸堿鹽的化學性質,對化學反應有一定的理解。然而,實驗室制備氣體對他們來說是一個新的領域,需要掌握新的實驗技能和知識。此外,學生在實驗操作過程中可能遇到一些困難,如氣體收集、裝置氣密性檢查等,需要教師給予適當的指導和幫助。教學目標化學觀念 理解并掌握實驗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應原理,認識二氧化碳的制備過程及其性質。科學思維 通過設計實驗方案、選擇實驗儀器和試劑,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和創新思維。科學探究與實踐 掌握實驗室制備氣體的基本方法和技能,能夠獨立完成二氧化碳的實驗室制取實驗。科學態度與責任 在實驗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安全意識、環保意識和嚴謹的科學態度。教學重點、難點重點 1. 實驗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應原理。2. 實驗室制備氣體的基本方法和技能。難點 1. 設計合理的實驗方案,選擇適當的實驗儀器和試劑。2. 掌握氣體收集的方法和技巧,確保實驗安全。教學方法與準備教學方法 講授法、演示法、實驗法、討論法。通過教師講授和演示,引導學生理解實驗原理和操作方法;通過學生親自動手實驗,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通過小組討論,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和探究能力。教具準備 大理石(或石灰石)、稀鹽酸、長頸漏斗、錐形瓶、雙孔橡皮塞、導管、集氣瓶、玻璃片、火柴、酒精燈(備用)、pH試紙(用于檢驗廢液酸堿性)、廢液缸(用于收集廢液)、實驗報告紙等。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導入新課 1. 引導學生回顧碳元素的基本性質,如導電性、可燃性、穩定性等。2. 通過多媒體展示碳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式,如石墨、金剛石、煤炭、石油等,強調碳元素的重要性。3. 提出問題:“既然碳元素如此重要,那么它的一種重要氧化物——二氧化碳,我們如何在實驗室中制取它呢?”引出本節課的主題。 1. 跟隨教師的引導,回顧碳元素的基本性質。2. 觀看多媒體展示,了解碳在自然界中的存在情況。3. 思考教師提出的問題,激發對二氧化碳制取過程的好奇心。設計意圖 通過回顧舊知,建立與新知的聯系,同時利用問題導入,激發學生的探索欲和求知欲,為接下來的學習做好鋪墊。實驗演示 1. 準備實驗器材和藥品,包括大理石(或石灰石)、稀鹽酸、錐形瓶、長頸漏斗、導管、集氣瓶等。2. 向學生展示實驗裝置,并講解各部分的作用和使用方法。3. 進行實驗演示,將大理石與稀鹽酸反應,產生的二氧化碳氣體通過導管收集到集氣瓶中。4. 強調實驗過程中的安全注意事項,如佩戴護目鏡、避免藥品直接接觸皮膚等。 1. 觀察實驗器材和藥品,了解實驗所需材料。2. 認真聽取教師講解實驗裝置和實驗步驟。3. 仔細觀察實驗演示過程,注意反應現象和氣體收集方法。4. 牢記實驗安全注意事項,確保實驗安全進行。設計意圖 通過實驗演示,讓學生直觀了解二氧化碳的制取過程,掌握實驗裝置的使用方法和實驗步驟,同時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實驗安全意識。分組實驗 1. 將學生分成若干小組,每組分配一套實驗器材和藥品。2. 指導學生按照實驗步驟進行操作,注意觀察反應現象和氣體收集情況。3. 巡回指導,解答學生在實驗過程中遇到的問題,確保實驗順利進行。4. 提醒學生記錄實驗數據,如反應時間、氣體體積等。 1. 在小組內分工合作,確保每個人都有操作機會。2. 按照實驗步驟進行操作,仔細觀察反應現象和氣體收集情況。3. 遇到問題時及時請教教師或同學,共同解決。4. 認真記錄實驗數據,為后續分析和總結做準備。設計意圖 通過分組實驗,讓學生親自動手操作,加深對二氧化碳制取過程的理解,同時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和實驗操作能力。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指導學生分析實驗結果,討論二氧化碳的性質 1. 引導學生觀察并記錄實驗過程中二氧化碳的收集情況,如顏色、氣味等。2. 提問:“我們剛剛通過實驗室方法制取的二氧化碳有哪些顯著的性質?”3. 展示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燒的實驗視頻或現場演示,如用點燃的木條伸入集氣瓶中觀察現象。4. 引導學生分析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變渾濁的實驗現象,討論其背后的化學原理。 1. 仔細觀察實驗過程,記錄觀察結果。2. 小組討論并回答教師提問,總結二氧化碳的基本性質。3. 觀看實驗視頻或參與現場演示,思考并討論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燒的特性。4. 分析并討論二氧化碳與氫氧化鈣反應生成碳酸鈣沉淀和水的過程,理解其化學性質。設計意圖 通過實驗操作與觀察,結合理論知識的引導,使學生深刻理解二氧化碳的物理和化學性質,培養其觀察、分析和總結能力,為后續學習打下基礎。結合生活實際,討論二氧化碳的應用和影響 1. 展示圖片或視頻,介紹二氧化碳在干冰、滅火器、碳酸飲料等方面的應用。2. 提問:“二氧化碳對我們的生活有哪些積極影響和潛在威脅?”3. 引導學生探討溫室效應的概念、成因及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控制方法。4. 鼓勵學生分享生活中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的實例或想法。 1. 觀看圖片或視頻,了解二氧化碳的多種應用。2. 小組討論并回答教師提問,認識到二氧化碳的雙面性。3. 認真聽講,理解溫室效應的原理及其對人類社會的影響。4. 積極思考并分享個人見解,探討減少碳排放的可行措施。設計意圖 通過將化學知識與社會生活緊密聯系,增強學生的環保意識和社會責任感,同時培養其批判性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進行課堂小結,強調知識點和實驗的重要性 1. 回顧本節課的主要知識點,包括二氧化碳的實驗室制取方法、性質、應用及影響。2. 強調實驗在化學學習中的重要作用,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實驗活動。3. 布置課后作業,如完成實驗報告、收集更多關于二氧化碳的資料等。4. 鼓勵學生提出疑問,進行答疑解惑,確保每位學生都能掌握所學內容。 1. 跟隨教師的引導,回顧并鞏固本節課的學習內容。2. 認識到實驗對于化學學習的重要性,表示愿意積極參與未來的實驗活動。3. 記錄課后作業要求,準備按時完成。4. 積極提問,解決心中的疑惑,確保對所學內容有清晰的理解。設計意圖 通過課堂小結,幫助學生梳理和鞏固所學知識點,同時強調實驗的重要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究欲。布置課后作業以促進學生自主學習和拓展知識視野。作業設計基礎題: 寫出實驗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學方程式,并指出反應物和生成物的狀態。2. 列舉三種可以用于實驗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固體反應物,并說明選擇它們的理由。提升題: 設計一個簡單的實驗,驗證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氣大。2. 描述并解釋用向上排空氣法收集二氧化碳的操作步驟及原理。探究題: 1. 探究不同濃度的鹽酸對大理石與稀鹽酸反應速率的影響,記錄實驗現象并得出結論。2. 設計一個實驗,比較二氧化碳和空氣對蠟燭燃燒的影響,分析并解釋實驗現象。板書設計課題:二氧化碳的實驗室制取 一、實驗原理 - 化學反應式:CaCO3 + 2HCl = CaCl2 + H2O + CO2↑- 反應物:大理石(或石灰石)、稀鹽酸- 生成物:氯化鈣、水、二氧化碳二、實驗裝置 - 發生裝置:固液不加熱型(圖示:試管+長頸漏斗/分液漏斗,橡膠塞,導管)- 收集裝置:向上排空氣法(圖示:集氣瓶,導管伸入瓶底)三、實驗步驟 1. 檢查裝置氣密性2. 加入大理石,倒入稀鹽酸3. 收集氣體并驗滿(用燃著的木條放在集氣瓶口,若熄滅則滿)四、注意事項 - 不能用濃鹽酸,因易揮發產生雜質- 不能用硫酸,因生成微溶物阻礙反應- 長頸漏斗下端需伸入液面以下,防止氣體逸出- 收集時導管需伸入集氣瓶底部五、性質與應用 - 密度比空氣大- 不支持燃燒,可滅火- 溶于水生成碳酸(H2CO3),使紫色石蕊變紅教學反思成功之處: 通過實驗演示,學生直觀地理解了二氧化碳的實驗室制取過程,增強了學習興趣。2. 板書設計清晰,邏輯性強,有助于學生構建完整的知識體系。3. 作業設計分層次,既鞏固了基礎知識,又培養了學生的探究能力和創新思維。不足之處: 1. 部分學生在實驗操作中細節掌握不夠,如長頸漏斗的使用需進一步強調。2. 對于二氧化碳性質的講解,可以引入更多生活實例,使內容更加生動有趣。3. 課堂上時間分配需進一步優化,確保每位學生都能充分參與實驗和討論。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