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26張PPT)第四章 生物大分子第二節(jié) 蛋白質“高精度的新冠病毒完整結構圖展示給我們:它的表面蛋白會‘變臉’:有抗原暴露狀態(tài),抗原埋藏狀態(tài),還有膜融合后態(tài)。體外重組只有模仿出它的‘變臉’才能揭示真規(guī)律。高精度病毒完整結構圖有助于人類開發(fā)出更高效的疫苗。【結論】從最簡單的病毒、細菌等微生物直至人類,生物體內(nèi)的絕大多數(shù)生命過程都與蛋白質密切相關,可以說沒有蛋白質就沒有生命。氨基酸是組成蛋白質的基本結構單位,要認識蛋白質,必須首先認識氨基酸。一.氨基酸1.定義:羧酸分子烴基上的氫原子被氨基取代得到的化合物稱為氨基酸。2.官能團:—COOH (羧基) —NH2 (氨基)3.結構:組成蛋白質的氨基酸(天然氨基酸)主要是α-氨基酸(氨基直接連在與羧基相鄰的α位的碳原子上)。結構簡式:H2N—CH2COOH甘氨酸丙氨酸谷氨酸4.對映異構:α -氨基酸除甘氨酸外,一般均含有連接4個不同原子或原子團的手性碳原子,具有對映異構體。5.存在:組成生物體內(nèi)蛋白質的氨基酸一般只有20種,其中必需氨基酸有8種。6.命名:H2N—CH2COOH甘氨酸丙氨酸谷氨酸氨基乙酸2-氨基丙酸2-氨基戊二酸苯丙氨酸半胱氨酸2-氨基-3-巰基丙酸2-氨基-3-苯基丙酸7.物理性質:天然氨基酸均為無色晶體,熔點較高(多在200~300℃熔化時分解)。一般能溶于水,而難溶于乙醇、乙醚等有機溶劑。8.化學性質:①兩性氨基酸分子中—COOH是酸性基團,—NH2是堿性基團,因此氨基酸是兩性化合物,能與酸、堿反應生成鹽。注:常見的既能與酸反應又能與堿反應的物質:(1)金屬:Al(2)兩性化合物:Al2O3、Al(OH)3(3)弱酸的銨鹽:(NH4)2CO3、CH3COONH4(4)多元弱酸的酸式鹽:NaHCO3、NH4HCO3(5)氨基酸和蛋白質②成肽反應兩個氨基酸分子(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在一定條件下,通過羧基與氨基間縮合脫去水,形成含有肽鍵( )的化合物,發(fā)生成肽反應,該反應屬于取代反應。反應機理:酸脫羥基,氨脫氫肽鍵可簡寫為“—CONH—”,不能寫成“—CNHO—”,兩者的連接方式不同。由兩個氨基酸分子縮合后形成的含有肽鍵的化合物稱為二肽。二肽還可以繼續(xù)與其他氨基酸分子縮合生成三肽、四肽、五肽,以至生成長鏈的多肽。多肽常成鏈狀,因此也叫肽鏈;肽鏈能盤曲、折疊,還可以相互結合形成蛋白質。一般把相對分子質量在10000以上,并具有一定空間結構的多肽稱為蛋白質。該過程實際是氨基酸分子縮聚成高分子化合物的過程----氨基酸的縮聚反應。寫出苯丙氨酸與甘氨酸發(fā)生成肽反應生成多肽的化學方程式:【小結】縮聚反應:由一種單體進行縮聚反應,生成的小分子物質的量一般為n-1;由兩種單體進行縮聚反應,生成的小分子物質的量一般為2n-1。由n個同種氨基酸分子發(fā)生成肽反應,生成一個肽鏈時,會生成(n-1)個水分子和(n-1)個肽鍵。二.蛋白質1.定義:蛋白質是由多種氨基酸通過肽鍵等相互連接形成的一類生物大分子(天然有機高分子化合物)。2.元素組成:蛋白質中主要含有C、H、O、N、S等元素,有些蛋白質還含有P、Fe、Zn、Cu等元素。其溶液具有膠體的某些性質。蛋白質含量的測定:由于生物組織中絕大部分氮元素來自蛋白質,而且各種來源不同的蛋白質的含氮量都比較接近,平均為16%。因此生物樣品中的1 g氮元素大致相當于6.25 g蛋白質,由此可以通過測定樣品中氮元素的質量分數(shù)計算出其中蛋白質的含量。3.結構:各種蛋白質在生物體內(nèi)所具有的不同功能與蛋白質的結構密切相關。蛋白質的結構不僅取決于多肽鏈的氨基酸種類、數(shù)目及排列順序,還與其特定的空間結構有關。中國科學院生物化學研究所、有機化學研究所和北京大學化學系等單位的多位科學家經(jīng)過長期不懈努力,在1965年首先合成了結晶牛胰島素。4.蛋白質的四級結構4.化學性質:①兩性形成蛋白質的多肽是由多個氨基酸縮合形成的,在多肽鏈的兩端必然存在著自由的羧基(酸性基團)和氨基(堿性基團),所以蛋白質與氨基酸一樣具有兩性,能與酸、堿反應。②水解蛋白質在酸、堿或酶的作用下,水解生成相對分子質量較小的多肽,最終水解得到氨基酸。天然蛋白質水解的最終產(chǎn)物都是α-氨基酸。HOHOHH—N—CH2—C—OH—N—CH2—C—OH③鹽析少量的某些可溶性鹽(如硫酸銨、硫酸鈉、氯化鈉等)能促進蛋白質的溶解。但當這些鹽在蛋白質溶液中達到一定濃度時,反而使蛋白質的溶解度降低而使其從溶液中析出,這種作用稱為鹽析。實驗操作 在試管中加入2mL飽和(NH4)2SO4溶液,向其中加入幾滴雞蛋清溶液,振蕩,觀察現(xiàn)象。再繼續(xù)加入蒸餾水振蕩,觀察現(xiàn)象。 實驗現(xiàn)象結論加入(NH4)2SO4溶液,產(chǎn)生白色沉淀,加入H2O之后,沉淀溶解。蛋白質的鹽析是一個可逆過程,析出的蛋白質在水中仍能溶解,并不影響其活性。采用多次鹽析和溶解,可以分離提純蛋白質。①蛋白質的鹽析是物理變化,可逆過程,不影響蛋白質的活性;②應選擇輕金屬的鹽溶液[NaCl、Na2SO4、 (NH4)2SO4等] 進行鹽析;③要選擇鹽的濃溶液(或飽和溶液)進行鹽析,且用量要大,因為少量的鹽能促進蛋白質溶解;④易溶于水的蛋白質可以進行鹽析,不溶性蛋白質沒有鹽析的性質;⑤多次鹽析和溶解,可分離提純蛋白質 。④變性a.概念:在某些物理或化學因素的影響下,蛋白質的性質和生理功能發(fā)生改變的現(xiàn)象稱為蛋白質的變性。b.物理因素:加熱、加壓、攪拌、振蕩、超聲波、紫外線和放射線等。c.化學因素:強酸、強堿、重金屬鹽、乙醇、甲醛、丙酮等。實驗操作 實驗現(xiàn)象結論三支試管內(nèi)均產(chǎn)生白色沉淀,加水后沉淀均不溶解變性后的蛋白質在水中不能重新溶解,變性會使蛋白質的結構發(fā)生變化,失去生理活性,發(fā)生了不可逆的變化。在日常生活中有時需要利用蛋白質變性,如食物加熱、乙醇、苯酚和可消毒等;有時防止蛋白質變性,疫苗等生物制劑要低溫保存;登山防曬護目是為了防止蛋白質變性。1.因誤服鉛、汞等重金屬鹽中毒的患者在急救時,為什么可口服牛奶、蛋清或豆?jié){?2.為什么紫外線可用于環(huán)境和物品消毒,放射線可用于醫(yī)療器械滅菌?誤服重金屬鹽,可口服牛奶、蛋清或豆?jié){,其目的是使重金屬鹽與牛奶等發(fā)生變性作用,從而減少人體蛋白質變性。紫外線用于環(huán)境和物品消毒,放射線用于醫(yī)療器械消毒,都是利用紫外線或放射線使細菌和病毒中的蛋白發(fā)生變性而使其死亡。蛋白質鹽析和變性的區(qū)別鹽析 變性變化條件 濃的輕金屬鹽 受熱、紫外線、強酸、強堿、重金屬鹽、某些有機物變化實質 物理變化(溶解度降低) 化學變化(蛋白質性質改變)變化過程 可逆 不可逆用途 分離、提純蛋白質 殺菌、消毒⑤顯色反應含有苯環(huán)的蛋白質遇濃硝酸會有白色沉淀產(chǎn)生,加熱后沉淀變黃色。實驗操作 實驗現(xiàn)象結論加入濃硝酸生成白色沉淀,加熱后,沉淀變黃含有苯環(huán)的蛋白質(天然蛋白質都含苯環(huán))沾上濃硝酸會出現(xiàn)黃色,可用于檢驗蛋白質。⑥蛋白質灼燒有燒焦羽毛氣味。5.蛋白質的用途(1)食物(人類必須的營養(yǎng)物質)(2)工業(yè)原料:動物的毛、蠶絲 (紡織原料)動物的皮 (皮革)動物的骨、皮、蹄 (動物膠)牛奶中的酪素 (酪素塑料)三.酶1.定義:酶是一類由細胞產(chǎn)生的、對生物體內(nèi)的化學反應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機化合物,其中絕大多數(shù)是蛋白質。2.來源:3.功能:活細胞產(chǎn)生的具有生物催化作用,反應結束后,酶本身保持不變。4.酶的催化作用的特點:(2)催化反應條件溫和,一般在接近體溫和中性的條件下進行,此時酶的催化作活性最高。超過適宜的溫度時,酶將失去活性;(3)具有高度的專一性。如蛋白酶只能催化蛋白質的水解反應,淀粉酶只對淀粉和糖原等多糖的水解起催化作用(1)具有高效的催化作用,一般是普通催化劑的107倍5.酶的應用:(1)淀粉酶應用于食品、發(fā)酵、紡織、制藥等工業(yè);(2)蛋白酶應用于醫(yī)藥、制革等工業(yè);(3)脂肪酶應用于脂肪水解、羊毛脫脂等;(4)酶還可用于疾病的診斷。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