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大單元教學設計】4.13《云和霧》單元整體設計+課件+教案+素材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大單元教學設計】4.13《云和霧》單元整體設計+課件+教案+素材

資源簡介

/ 讓教學更有效 高效備課 | 科學學科
單元基本信息
單元主題 水在自然界的循環
課標要求 一、核心概念 地球系統 二、學習內容 10.1天氣和氣候 ①知道雨、雪、霧等天氣現象的成因。 三、學業要求 1.能解釋生活中常見的天氣現象。 2.能在好奇心驅使下,表現出對未知現象的探究興趣;具有用證據支持觀點的意識。
單元課時設計 4課時
一、單元學習主題分析(體現學習主題的育人價值)
主題名稱 水在自然界的循環
單元設計意圖 1.本單元主題的提出 地球表面各種形式的水不斷地相互轉化。水以氣態、液態和固態的形式在陸地、海洋和大氣間不斷循環的過程就是水循環。水循環無論是對于生命來說,還是對于地球本身來說,都是相當重要的。水循環能夠維持全球水的動態平衡和不斷更新的狀態,使得水成為可再生資源。水循環造成了不同的天氣現象,影響全球的氣候和生態。水循環也深刻地影響著地球表層結構的形成、演化和發展。本單元就是幫助學生將地球上的水作為一個系統來進行宏觀的認識,形成水在陸地、海洋、大氣循環的科學大概念。 本單元用水在自然界的循環做主題,涉及水圈與大氣圈這兩個主要概念。該主題能夠很好地將兩個主要概念融合在一起,有利于學生形成科學大概念。因為在水的循環過程中形成了云、霧、雨、雪等天氣現象,所以本單元還給學生提供探究天氣現象形成原因的機會,讓學生比較幾種天氣現象的不同,設計模擬成因的探究實驗,運用實驗結果以及示意圖輔助解釋不同天氣現象形成的原因。 2.本單元對《課程標準》的落實 (1)本單元通過一系列動手、動腦活動,落實《課程標準》高年級的課程目標。 (2)本單元學習內容基于《課程標準》課程內容中“地球系統”的高年段要求。 3.熟悉整套教材內容,明確該單元在整套教材中與其他單元關系和作用。 4.本單元次級主題的構成及邏輯關系 本單元由四課組成:《云和霧》《露和霜》《雨和雪》《水滴的“旅行”》。前三課在內容上呈現并列的關系,分別從原理層面對這些天氣現象形成的原因進行解析。將云和霧、露和霜、雨和雪兩兩對應放入一課,是因為兩者的形成原因相似或接近,有的只是形成過程中的溫度差異導致了不同。這三課在教材內容的組織呈現上,都是先觀察現象,從現象層面比較不同,然后通過模擬實驗來探究其成因,最后借助相關的示意圖進一步描述其形成過程。二、三兩課還進行了閱讀節氣資料、認識更多降水形式的拓展延伸。最后一課是綜合學習認知,將這些天氣現象的形成與水的循環相結合,便于學生將頭腦中零碎的知識建立聯系,形成自然界水循環的科學大概念。整個單元在結構上顯現出分分總的關系。
主題學情分析 在學習本單元以前,學生已經認識了一些基本的天氣現象,能夠對一些氣象要素進行簡單測量,也學習了水的三態變化,這些都是學習水循環的基礎。但學生的知識相對零碎,沒有將一些天氣現象的變化置于地球水圈的大情境中,缺少對水循環系統的認知。
開放性學習環境 1.指導性預習:閱讀+問題+檢測; 2.大單元大概念大任務課堂學習:問題+探究+講述+整合+實戰; 3.現代教育新技術:PPTX+微視頻+網絡+師生互助
二、單元學習目標設計(基于標準、分析教材、結合學情,體現素養導向)
單元學習目標 科學觀念:能夠描述云、霧、露、霜、雨、雪等天氣現象形成的原因;理解大自然水處于一個動態平衡之中,不會增多也不會減少。 科學思維:通過模擬實驗、解釋模型等方法研究天氣現象的成因。 探究實踐:能夠借助模型圖來描述地球上的水在陸地、海洋及大氣之間的循環過程。 態度責任:感受日常生活中的蒸發現象,培養科學看問題的意識;體驗同學之間合作的快樂;通過實驗探究,體驗科學探究要尊重證據;意識到人與自然要和諧共處。
三、學習活動/任務設計(指向學習目標,強調學生的活動與體驗)
第1課時 任務1 名稱:短視頻導入,揭示主題 播放登山識別不同視角的云與霧的視頻,聚焦研究的主題。 設計意圖:設計懸念,激發探究興趣,讓學生知道云和霧其實是一回事,只是距離地面高度不同罷了。
任務2 名稱:霧的形成 通過人造霧實驗,探究霧的成因。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將模擬實驗的情況外推到實際情況中去,進而分析、推導出自然界的霧是如何形成的。
任務3 名稱:云的形成 出示模型,通過一些輔助性的問題幫助學生解釋云形成。 設計意圖:通過建構模型和解讀模型,在幫助學生認識云是怎么形成的同時,還能有意識地培養和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
第2課時 任務4 名稱:謎語導入,揭示主題 通過猜謎的方式,引出露和霜,板書課題。 設計意圖:猜謎導入,提高課堂氣氛,激發學生求知欲望。
任務5 名稱:比較露和霜 通過圖片展示露和霜,引導學生觀察比較,采用維恩圖的形式記錄露與霜的不同與相同。 設計意圖:觀察比較露與霜的不同,聚焦本節課的研究主題,為接下來的造露和造霜作鋪墊。
任務6 名稱:做造露和霜實驗 通過簡單的模擬實驗,將在自然界夜晚發生的事情直觀地在學生面前顯現出來。采用先演示,再分組的形式進行模擬實驗。 設計意圖:通過動手實驗有利于學生推導出自然界露與霜的形成過程。
任務7 名稱:閱讀二十四節氣之白露、霜降 閱讀書中的文字資料,解釋白露、霜降兩個節氣的由來。回憶二十四節氣歌,說出還有哪些節氣與天氣現象有關。 設計意圖:意在讓學生關注生活,關注更多與節氣相關的天氣現象,滲透傳統文化的教育。
第3課時 任務8 名稱:復習導入,揭示主題 出示云形成模型圖,復習云是怎么形成,進而提出云中的小水滴或小冰晶有一天降落下來會變成什么,板書課題。進而引導學生探探雨中嬉戲和玩雪情景,聚焦問題。 設計意圖:通過復習,初步了解雨和雪的形成過程,同時設置懸念,激發探究興趣和求知欲望。
任務9 名稱:比較雨和雪 欣賞雨中、雨后、雪中、雪后的圖片,引導學生比較雨和雪的不同。 設計意圖:通過比較,學生了解雨和雪都是典型的降水形式,都是由云中降下的水,為下面解析它們的形成原因作鋪墊。
任務10 名稱:模擬雨的形成 采用猜想加驗證的方式,將大自然中難以覺察的宏觀現象或緩慢過程微縮進課堂。 設計意圖:通過模擬實驗,有利于學生建構雨的形成過程的概念。
任務12 名稱:自然界雨和雪的形成 展示示意圖,分析描述自然界中雨和雪的形成過程 設計意圖:雨的形成在小學課堂比較容易模擬,但如果從原理及現象層面模擬雪的形成則很難,所以借助示意圖來描述雨、雪的形成過程。同時,雨、雪的形成是有共性且相關聯的,將它們整合在一張圖上便于比較認識。
任務13 名稱:分析更多降水特點 通過觀察圖片分析更多降水特點。 設計意圖:旨在拓寬學生的知識面,了解更多降水形式及其特點。
第4課時 任務14 名稱:問題導入,揭示主題 用一個大的問題情境來涵蓋這節課的教學:天空中年年降水,為什么天上的水總也降不完?通過示意圖,引導學生分析天上的水降不完的原因。 設計意圖:創設問題情境,在了解學生前概念的同時,讓學生知道地球上的水總處于動態平衡中。
任務15 名稱:水在自然界中的循環 根據示意圖描述水在自然界的循環。 設計意圖:用介于具象與抽象之間的圖來解釋水循環,符合小學生的認知特點。模型圖能夠促使學生形成水循環的大概念認知。
任務16 名稱:模擬水循環 通過視頻進行實驗演示,引導學生觀察實驗現象。 設計意圖:利用簡便的水循環組裝模型,通過簡單的動手操作,將大自然中的水循環微縮呈現,直觀形象。
四、單元學習評價設計
評價要素 針對單元整體描述
評價內容 第1課時:云和霧 1.能根據距離地面的高度識別云和霧。 2.做人造霧實驗,解釋霧的成因。 3.根據實驗和示意圖,解釋云的成因。 第2課時:露和霜 1.觀察露和霜,比較它們的不同。 2.做人造露和霜的實驗,解釋露和霜的形成原因。 3.閱讀白露、霜降節氣的資料,認識有的節氣與天氣有關。 第3課時:雨和雪 1.觀察、比較雨和雪,分析它們的不同與相同之處。 2.模擬雨的形成,解釋雨的成因。 3.解讀示意圖,描述大自然中雨、雪的形成過程。 4.觀察雪花的形狀,交流更多的降水形式,認識不同降水形式的特點。 第4課時:水滴的“旅行” 1.觀察實物場景圖,解釋天上的水為什么總也降不完。 2.觀看示意圖,描述水在自然界是如何循環的。 3.做水循環的模型,模擬大自然中的水循環。
評價指標 第1課時:云和霧 1.知道云和霧都是水蒸氣冷凝形成的,它們本質上一樣,只是距離地表遠近不同。(科學觀念) 2.通過模擬實驗及示意圖,解釋云和霧的形成過程。(科學思維) 3.能夠做人造霧的實驗,嘗試解釋霧的形成原因。(探究實踐) 4.通過對霧和云成因的探究與類推,知道自然現象的發生發展存在因果關系,是客觀存在的。(責任態度) 第2課時:露和霜 1.了比較露和霜的不同,知道露與霜也是常見的天氣現象。(科學觀念) 2.運用實驗、閱讀等方法,知道露和霜是在一定條件下產生的自然現象。(科學思維) 3.通過做模擬露和霜的實驗,解釋露和霜的形成原因。(探究實踐) 4.閱讀相關資料,了解二十四節氣中與天氣現象相關的節氣,弘揚傳統文化。(態度責任) 第3課時:雨和雪 1.能夠比較雨和雪的異同,知道雨和雪是常見的降水形式。(科學觀念) 2.運用觀察、實驗、比較等方法,結合示意圖解釋雨和雪的成因,了解更多降水特點。(科學思維) 3.做模擬雨的形成實驗,并能夠結合示意圖,描述雨和雪的形成過程;了解更多降水形式,描述不同降水特點。(探究實踐) 4.能夠積極交流和分享自己的觀點和思考,能夠大膽質疑,以事實為依據反思和調整自己的探究結果。(態度責任) 第4課時:水滴的“旅行” 1.知道自然界中的水是不斷循環的。(科學觀念) 2.運用分析、歸納、概括,嘗試用箭頭和簡單文字建立水循環的模型。(科學思維) 3.能夠根據示意圖描述地球上的水在陸地、海洋及大氣之間的不間斷的循環過程。(探究實踐) 4.初步建立水循環的動態平衡意識,意識到地球上的水不會增多也不會減少。(態度責任)
評價方法 課上評價 1.教師激勵評價 2.學生自我反思評價 3.成果展示,學生互評:贊賞性評價和質疑性評價 5.使用評價量化表,延時評價 課后評價 1.課時作業 2.單元測試
五、單元作業設計
一、選一選,將正確的序號填寫在括號。 1.下列節氣中,夜間會形成的小露珠掛在花草上,清晨陽光照射下變得晶瑩剔透的是( ) A.寒露 B.白露 C.霜降 2.自然界的降水總是降不完。原因分析不正確的是( ) A.大氣中的水能不斷得到補充 B.地表水也不間斷地蒸發到空中 C.地球上的水越來越多 3.我國古代有很多描寫霧的詩句,比如唐代王昌齡的“平明江霧寒,客馬江上發。”說明了霧只有在溫度( ),以及 ( )含量充足的條件下才可以生成。 A.較低 水 B.較高 水 C.較低 水蒸氣 4.要使聚集在高空的水再回到地面,所依靠的途徑是( ) A.降雨 B.降雪 C.降水 5.關于露和霜形成時的溫度條件,下列表述正確的是( ) A.形成露時的溫度比形成霜時的溫度低 B.形成霜時的溫度比形成露時的溫度低 C.形成露時的溫度和形成霜時的溫度一樣 6.關于雨和雪,下列表述正確的是( ) A.它們在本質上是不同的 B.它們在本質上都是水 C.它們都是水的液體形態 7.天氣轉冷,教室窗戶上出現的小水珠在窗子的( ) A.外側 B.內側 C.兩側 8.在深秋或寒冬的早上,我們看見菜葉上的霜是( ) A.氣態的水蒸氣 B.液態的小水滴 C.固態的小冰晶 9.下列是模擬大自然中的水循環的實驗步驟,排序正確的是( ) ①蓋好罩子,放上冰塊,觀察模型內的水循環 ②在“小池”內注入水,四周種上小草 ③組裝好水循環模型 A.②①③ B.②③① C.③②① 10.在制造霜和露的實驗中,杯子下面墊一塊毛巾的作用是( ) A.滅火 B.增加水蒸氣 C.防止水滴流下來弄臟桌子 【參考答案】 1.B 2.C 3. C 4.C 5.A 6.B 7.B 8.C 9.C 10.B
二、辨一辨,正確的打√,錯誤的打 。 1.冬夜,室內的水蒸氣常在窗的玻璃上蒸發成冰晶。( ) 2.做人造霧的實驗時,用冰袋完全封住量筒口,量筒內出現的“白氣”是水蒸氣。( ) 3.冰雹也叫雹,在夏季或春夏之交最為常見。( ) 4.節氣“霜降”這一天一定會出現霜。( ) 5.降落到地面的雪,融化后全部流入江河湖海。( ) 6.江面上水蒸氣含量充足,容易形成霧。( ) 7.水在自然界是循環運動的。( ) 8.植物的蒸騰作用在水循環中也起到重要的作用。( ) 9.地下水沒有參與自然界的水循環。( ) 10.雪花的形狀多種多樣,但它們都有規則的外形,并且都是固體。( ) 【參考答案】 1. √ 2. 3. √ 4. 5. 6. √ 7. √ 8. √ 9. 10. √ 三、連一連,請將下列天氣現象與之對應的成因用線連接起來。 ①云 水蒸氣遇冷凝結形成的,距離地表比較近 ②霧 水蒸氣遇冷凝結形成的,距離地表比較遠 ③雨 氣溫很低時,云層中的小冰晶降落所致 ④雪 云層中的小水點降落或是小冰晶在降落過程中融化形成 【參考答案】 四、簡答題 1.時不時的雨總會從天而至,那天上的水有沒有降完的時候,為什么? 2.冬天的早晨,小明發現緊閉的玻璃窗內側有很多小水珠。這些小水珠是室內水蒸氣形成的還是室外水蒸氣形成的?這天早晨,小明家室外的溫度高還是室內的溫度高? 【參考答案】 1.沒有。江河湖海、地面上的水,被太陽曬熱,不斷地蒸發,變成水蒸氣飛散到空氣中,水蒸氣在空中受冷變成云,云變成雨、雪等落到地面;地面上的雨水和融化了的雪水有的滲入地下,地下水又會匯集流出地面形成泉水流入江、河、湖、海,于是水在海洋、天空、陸地之間永不停息地循環。自然界中的水都在不停的循環當中,降水僅僅是整個水循環中的一個環節,因此天上的水是降不完的。 2.這些小水珠是室內水蒸氣形成的。這天早晨,小明家室內的溫度高。 五、實驗題 “人造霧”實驗。 往量筒內倒入適量的溫水,放入點燃的線香。移走線香,用冰袋完全堵住量筒口。 1.在量筒內放入點燃的線香是為了( ) A.增加空氣中的水汽含量 B.增加空氣中漂浮的固體微粒 C.增加空氣的溫度 2.過一段時間,觀察量筒內的現象,發現( ) A.量筒內產生了霧 B.量筒外產生了霧 C.量筒內外都產生了霧 3.冰袋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用冷水代替溫水,重復題干中的步驟,觀察量筒內的現象,會發現什么?為什么? 5.根據上面的實驗和如圖,我們可以推測,云的形成是由于空氣中的 _______受熱向上運動,在高空遇冷凝結成眾多__________或 ___________,飄浮在高空中。 【參考答案】 1.B 2.A 3.降低溫度,加快霧的形成 4.不會產生霧或造成霧效果不明顯,因為溫差小。 5.水蒸氣 小水滴 小冰晶
六、單元教學結構圖
天氣現象:云、霧、露、霜、雨、雪 (水蒸氣遇冷) 水在自然界的循環 海洋 水循環: 大氣 陸地
七、反思性教學改進(實施后填寫)
實施后填寫
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共28張PPT)
第1課時
云和霧
(蘇教版)五年級

01
教學目標
內容總覽
02
新知導入
03
探究新知
04
課堂練習
05
課堂總結
06
作業布置
教學目標
知道云和霧都是水蒸氣冷凝形成的,它們本質上一樣,只是距離地表遠近不同。
01
02
通過模擬實驗及示意圖,解釋云和霧的形成過程。
03
能夠做人造霧的實驗,嘗試解釋霧的形成原因。
科學觀念
04
通過對霧和云成因的探究與類推,知道自然現象的發生發展存在因果關系,是客觀存在的。
科學思維
探究實踐
態度責任
新知導入
觀看短視頻:你有過這樣的經歷嗎?到底是云還是霧?
探究新知
霧的形成
霧,是一種自然天氣現象。一般在什么時候出現?
霧的出現以春季二至四月間較多。在溫度較低、風力微弱的清晨或傍晚 ,經常會看到霧。
探究新知
霧的形成
清晨,鉆到霧里感覺空氣很濕潤;太陽出來了,霧便一點點消失。由此可見,霧的形成可能需要哪些條件?
低溫
潮濕
空氣中需含有大量的水汽
探究新知
霧的形成
根據霧形成條件的猜測,我們怎么利用下面的材料制造霧?
量筒
冰袋
線香
溫水
探究新知
霧的形成
冰袋:創設一個低溫環境
點燃的線香:增加空氣中飄浮的固體微粒
探究新知
霧的形成
設計實驗
(1)往量筒內倒入適量溫水,放入點燃的線香。
(2)移走線香,用冰袋完全封住量筒口,觀察量筒內的現象。
探究新知
霧的形成
觀察到怎樣的實驗現象?
量筒內出現了霧
探究新知
霧的形成
(1)往量筒內倒入適量冷水,放入點燃的線香。
(2)移走線香,用冰袋完全封住量筒口,觀察量筒內的現象。
如果用冷水代替溫水,重復實驗,會觀察到怎樣的現象?
探究新知
霧的形成
量筒內基本看不到霧
換成冷水,觀察到怎樣的實驗現象?
探究新知
霧的形成
溫水形成霧氣明顯,冷水形成霧氣不明顯,這是怎么回事?
水蒸氣適量
水蒸氣較少
探究新知
霧的形成
量筒內的霧氣是水蒸氣嗎?為什么?
水蒸氣是一種氣體,看不見、無色、無味的。量筒內的霧氣是能看得見的、乳白色、不透明,所以不是水蒸氣。
探究新知
霧的形成
量筒內的霧氣是小水滴,它是怎么形成的?
水蒸氣遇冷凝結而成的


水蒸氣
空氣中的水蒸氣遇冷凝結成的眾多小水滴,便形成了霧。
探究新知
云的形成
觀察模型,思考:
地面上什么東西上升?
紫色平面代表什么?
頂層平面代表什么?
兩層云,構成的物質一樣嗎?
探究新知
云的形成
觀察模型釋義
水蒸氣
冷空氣
更冷空氣
小冰晶
小水滴
空氣中的水蒸氣遇冷凝結成的眾多小水滴或小冰晶,在高空形成云。
探究新知
云的形成
站在山腳的人說山腰有云,站在山腰的人卻說霧好大,二者是否矛盾?
不矛盾。云和霧其實是一回事,都是水蒸氣遇冷凝結而成,只是距離地面高度不同罷了。飄浮在高空就是云,接近地表就是霧。
探究新知
云的形成
觀看視頻,總結云和霧的形成過程。
云和霧都是空氣中的水蒸氣遇冷凝結成的眾多小水滴或小冰晶,它們飄浮在高空就是云,接近地表就是霧。
探究新知
云的形成
有時云和霧難以分曉。我們常常聽到“云霧繚繞”“云霧迷蒙”“云霧茫茫”等詞語來形容云霧籠罩的迷蒙景色。
探究新知
拓展:生活中的“霧現象”
泡溫泉時,泉水上方出現“霧”
冬天哈氣出現“霧”
咖啡熱氣形成“霧”
水蒸氣遇冷凝結成小水滴而形成
1. 小鷗發現天上有幾朵白云,像棉花一樣,非常漂亮。媽媽告訴小鷗,云實際上是________受熱上升后遇冷形成的小水滴或小冰晶匯聚而成的。
2. 當站在山腳下看山頂,把包圍山頂的“白色物質”,我們稱之為________;登上山頂,把環繞在我們四周的“白色物質”我們稱之為_____。
課堂練習
填空題
水蒸氣


1.我國古代有很多描寫霧的詩句,比如唐代王昌齡的“平明江霧寒,客馬江上發。”說明了霧只有在溫度_____以及_____含量充足的條件下才可以產生。( )
A.較低 水 B.較高 水 C.較低 水蒸氣
2.浴室中的“白汽”與自然界中的( )類似。
A.霾 B. 霜 C.霧
課堂練習
選擇題
C
C
3.爸爸給小鷗買了一個冰淇淋。小鷗發現冰淇淋的外包裝上有很多小水珠,這是因為( )
A.冰淇淋的包裝漏水
B.空氣中的水蒸氣遇到冷的冰淇淋外包裝凝結成小水珠
C.手上的汗沾到了外包裝上
課堂練習
選擇題
B
1.做人造霧的實驗時,用冰袋完全封住量筒口, 量筒內出現的“白氣”是水蒸氣。( )
2.云和霧本質上是一樣的,只是距離地表的遠近不同。( )
3.我們通常會在高山之巔看到霧。( )
4.云和霧是兩種不同的物質。( )
課堂練習
判斷題




課堂總結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我們知道云和霧都是水蒸氣遇冷凝結小水滴而成,二者是一回事,只是高度不同罷了。
作業布置
聯系生活,霧會給交通出行帶來哪些不便?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
讓備課更有效
www.21cnjy.com
Thanks!/ 讓教學更有效 高效備課 | 科學學科
第1課時教學設計
課題 云和霧
課型 新授課 章/單元復習課□ 專題復習課□ 習題/試卷講評課□ 學科實踐活動課□ 其他□
教學內容分析 本課是認識水在自然界的循環的第一課。將云和霧放進一課是因為這兩種天氣現象在本質上是一致的,形成原因是一樣的,狀態也是一樣的,只不過距離地表的遠近不同,飄浮在高空的是云,接近地表的就是霧。教材內容主要包含三個活動:第一個活動創設情境,聚焦學習內容,區分在登山的過程中不同視角的所見,山腰上的云即山腰上的霧,引導學生初步認識云和霧在本質上是一回事。第二個活動做人造霧的實驗。因為是在實驗室,接近地表的是霧,所以是造霧,而不是造云。這是一個典型的模擬實驗,也是本節課唯一的動手活動,需要引導學生將模擬實驗的情況外推到實際情況中去,進而分析、推導出自然界的霧是如何形成的。第三個活動是根據抽象的圖示,結合模擬實驗,解釋云的成因。這是一個高度概括的過程,有利于發展學生的概念水平。最后教材揭示出云和霧的形成的科學概念。
學習者分析 云和霧,對學生來說并不陌生,知道云在天上,霧在地面上。但云和霧其實是一回事,只是高度不同罷了,學生并一定清楚。對云和霧是怎么形成的,學生還存在一定的困惑,需要通過模擬實驗等途徑幫助學生理解。
學習目標確定 科學觀念:知道云和霧是水蒸氣冷凝形成的,它們本質上一樣,只是距離地表遠近不同。 科學思維:通過模擬實驗及示意圖,解釋云和霧的形成過程。 探究實踐:能夠做人造霧的實驗,嘗試解釋霧的形成原因。 責任態度:通過對霧和云成因的探究與類推,知道自然現象的發生發展存在因果關系,是客觀存在的。
學習重點難點 重點:解釋云和霧的形成原因。 難點:做人造霧的實驗。
學習評價設計 評價內容評價指標表現程度自評互評師評☆☆☆☆☆☆能根據距離地面的高度識別云和霧。知道高處為云,低處為霧。能基本能不能做人造霧實驗,解釋霧的成因。知道水蒸氣遇冷在低空凝結而成。能基本能不能根據實驗和示意圖,解釋云的成因。知道水蒸氣遇冷在高空凝結而成。能基本能不能學習收獲
6.學習活動設計 教師活動學生活動名稱:短視頻導入,揭示主題教師活動1 播放短視頻,提問:你有過這樣的經歷嗎?到底是云還是霧? 教師點撥:云和霧其實是一回事,只是高處為云,低處為霧。學生活動1 觀看視頻自由回答。活動意圖說明:設計懸念,激發探究興趣,讓學生知道云和霧其實是一回事,只是距離地面高度不同罷了。環節二:霧的形成教師活動2 1.霧,是一種自然天氣現象。一般在什么時候出現? 教師講解:霧的出現以春季二至四月間較多。在溫度較低、風力微弱的清晨或傍晚 ,經常會看到霧。 2.清晨,鉆到霧里感覺空氣很濕潤;太陽出來了,霧便一點點消失。由此可見,霧的形成可能需要哪些條件? 3.根據霧形成條件的猜測,我們怎么利用下面的材料制造霧? 出示實驗材料:量筒、冰袋、線香、溫水。 教師講解: (1)冰袋的作用是創設一個低溫環境。 (2)點燃的線香是為了增加空氣中飄浮的固體微粒。 4.講解實驗設計 (1)往量筒內倒入適量溫水,放入點燃的線香。 (2)移走線香,用冰袋完全封住量筒口,觀察量筒內的現象。 5.學生實驗后,提出以下問題: (1)觀察到怎樣的實驗現象? (2)如果用冷水代替溫水,重復實驗,會觀察到怎樣的現象? 引導學生再做實驗。 講解實驗步驟: ①往量筒內倒入適量冷水,放入點燃的線香。 ②移走線香,用冰袋完全封住量筒口,觀察量筒內的現象。 提問:換成冷水,觀察到怎樣的實驗現象? (3)溫水形成霧氣明顯,冷水形成霧氣不明顯,這是怎么回事? (4)量筒內的霧氣是水蒸氣嗎?為什么? (5)量筒內的霧氣是小水滴,它是怎么形成的? 教師小結:空氣中的水蒸氣遇冷凝結成的眾多小水滴,便形成了霧。學生活動2 回答:清晨或傍晚。 推測:低溫和潮濕的環境,空氣中要含有大量的水汽。 組內討論交流 學生在老師講解和指導下進行實驗操作,觀察實驗現象。 回答:量筒內出現了霧 學生小組內換冷水重復實驗,觀察實驗現象。 回答:量筒內基本看不到霧。 回答:溫水筒水蒸氣適量,冷水筒水蒸氣較少。 回答:水蒸氣是一種氣體,看不見、無色、無味的。量筒內的霧氣是能看得見的、乳白色、不透明,所以不是水蒸氣。 回答:水蒸氣遇冷凝結而成的。活動意圖說明:引導學生將模擬實驗的情況外推到實際情況中去,進而分析、推導出自然界的霧是如何形成的。環節三:云的形成教師活動3 1.觀察模型,思考: (1)地面上什么東西上升? (2)紫色平面代表什么? (3)頂層平面代表什么? (4)兩層云,構成的物質一樣嗎? 教師小結:空氣中的水蒸氣遇冷凝結成的眾多小水滴或小冰晶,在高空形成云。 2. 站在山腳的人說山腰有云,站在山腰的人卻說霧好大,二者是否矛盾? 3.引導學生觀看視頻,總結云和霧的形成過程。 教師點撥:有時云和霧難以分曉。我們常常聽到“云霧繚繞”“云霧迷蒙”“云霧茫茫”等詞語來形容云霧籠罩的迷蒙景色。 4.拓展:生活中的“霧現象” (1)泡溫泉時,泉水上方出現“霧” (2)冬天哈氣出現“霧” (3)咖啡熱氣形成“霧” 追問:這些“霧”是怎么形成的?學生活動3 觀察回答: 水蒸氣 冷空氣 更冷的空氣 不一樣,底層云是小水滴,頂層云是小冰晶。 回答:不矛盾。云和霧其實是一回事,都是水蒸氣遇冷凝結而成,只是距離地面高度不同罷了。飄浮在高空就是云,接近地表就是霧。 觀看視頻總結:云和霧都是空氣中的水蒸氣遇冷凝結成的眾多小水滴或小冰晶,它們飄浮在高空就是云,接近地表就是霧。 回答:水蒸氣遇冷凝結成小水滴而形成。活動意圖說明:通過建構模型和解讀模型,在幫助學生認識云是怎么形成的同時,還能有意識地培養和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
7.板書設計 云和霧 高空——云 水蒸氣凝結 低空——霧
作業與拓展學習設計 一、填空題 1. 小鷗發現天上有幾朵白云,像棉花一樣,非常漂亮。媽媽告訴小鷗,云實際上是________受熱上升后遇冷形成的小水滴或小冰晶匯聚而成的。 2. 當站在山腳下看山頂,把包圍山頂的“白色物質”,我們稱之為________;登上山頂,把環繞在我們四周的“白色物質”我們稱之為_____。 二、選擇題 1.我國古代有很多描寫霧的詩句,比如唐代王昌齡的“平明江霧寒,客馬江上發。”說明了霧只有在溫度_____以及_____含量充足的條件下才可以產生。( ) A.較低 水 B.較高 水 C.較低 水蒸氣 2.浴室中的“白汽”與自然界中的( )類似。 A.霾 B. 霜 C.霧 3.爸爸給小鷗買了一個冰淇淋。小鷗發現冰淇淋的外包裝上有很多小水珠,這是因為( ) A.冰淇淋的包裝漏水 B.空氣中的水蒸氣遇到冷的冰淇淋外包裝凝結成小水珠 C.手上的汗沾到了外包裝上 三、判斷題 1.做人造霧的實驗時,用冰袋完全封住量筒口, 量筒內出現的“白氣”是水蒸氣。( ) 2.云和霧本質上是一樣的,只是距離地表的遠近不同。( ) 3.我們通常會在高山之巔看到霧。( ) 4.云和霧是兩種不同的物質。( ) 【參考答案】 一、1.水蒸氣 2.云 霧 二、1.C 2.C 3.B 三、1. 2.√ 3.√ 4.
9.教學反思與改進 本節課通過創設情境、做人造霧的實驗,引導學生分析、推導出自然界的霧是如何形成的,并明白云和霧的本質是一樣的。最后再引導學生借助圖示和模擬實驗,由霧的形成推導出云的成因。整個教學過程既鍛煉了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也培養了學生概括歸納的能力。
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门头沟区| 景东| 安陆市| 诸暨市| 江孜县| 阳城县| 根河市| 新泰市| 富裕县| 勃利县| 镇雄县| 南汇区| 南溪县| 沭阳县| 中卫市| 怀宁县| 青川县| 伊宁市| 阜新市| 璧山县| 大名县| 汤原县| 乐亭县| 乌兰察布市| 陆丰市| 婺源县| 宝山区| 盖州市| 宝坻区| 油尖旺区| 碌曲县| 茌平县| 汶上县| 高台县| 西华县| 嘉义市| 斗六市| 达尔| 宝应县| 札达县| 比如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