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第2課時 原子核外電子的排布 離子的形成課題 原子核外電子的排布 離子的形成 課型 新授課素養目標 1.知道原子核外電子是分層排布的。 2.了解原子結構示意圖的含義及原子最外層電子數與元素性質的關系。 3.了解離子的形成,初步認識離子是構成物質的一種粒子。 4.學習運用對比、歸納的方法在微觀世界和宏觀世界之間架起一座橋梁。教學重點 1.原子核外電子的排布。 2.離子的形成過程。教學難點 1.核外電子排布。 2.核外電子運動的特點,離子的形成過程,初步認識離子是構成物質的一種粒子。教具 準備 多媒體課件。課前預習 1.帶電荷的原子或原子團叫作離子,帶正電荷的原子叫陽離子,帶負電荷的原子叫陰離子。2.離子符號的意義: 3Ca2+ 2表示1個鈣離子帶2個單位的正電荷 3表示3個鈣離子3.在含多個電子的原子里,離核近的電子能量較低,離核遠的電子能量較高,因此,核外電子的運動是按能量高低在分層運動。新課導入 [引入]我們已經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電子構成的。原子核的體積僅占原子體積的幾千億分之一,相對來講,原子核外空間很大,電子在這個空間里作高速運動。那么,電子的運動有什么規律呢?這就是這節課研究的重點。進行新課 知識點1 原子核外電子的排布 [思考](1)核外電子的排布特點氫原子核外只有一個電子,這一電子圍繞氫的原子核在核外的“巨大”空間里高速運動。在具有多個電子的原子中,電子是如何運動的呢?備課筆記進行新課 [課件展示]動畫展示核外電子的分層運動。 [學生閱讀]請大家閱讀課本“原子核核外電子的排布”一段內容,總結核外電子運動的特點及排布特點。 [分析]由剛才的動畫模擬可知:核外電子的運動有自己的特點,它不像行星繞太陽旋轉有固定的軌道,但卻有經常出現的區域。科學家把這些區域稱為電子層。核外電子是在不同的電子層內運動的,人們又把這種現象叫作核外電子的分層排布?,F在發現元素原子核外電子最少的有1層,最多的有7層。最外層電子數最多不超過8個(只有第1層的不超過2個)。電子排布時,總是最先排布在離核較近的能量較低的電子層里,然后再依據能量高低逐漸向外層排布。 (2)原子結構示意圖 [過渡]為了簡明、方便地表示出原子的結構及原子核外電子排布的特點,我們引入了原子結構示意圖。我們以氧元素為例介紹原子結構示意圖的畫法。 ①圓圈及其內數字代表原子核及核電荷數; ②弧線表示電子層; ③弧線上的數字表示該電子層上排布的電子數。 [練習]結合核外電子排布規律畫出鎂原子、氯原子的結構示意圖。 [小結]核外電子排布規律: (1)電子是分層排布的,第一層不超過2個電子,第二層不超過8個電子,……最外層最多容納8個電子(只有第1層的不超過2個)。 (2)電子排布時依據電子層能量的高低,由里向外排布。備課筆記課外延伸:原子核是由質子和中子構成的,每個質子帶一個單位正電荷,每個電子帶一個單位負電荷,原子核位于原子中心,體積很?。辉雍送庥泻艽蟮目臻g,電子在這個空間里做著高速的運動。特別提醒:用原子結構示意圖可簡明、方便地表示核外電子的分層排布。原子結構示意圖中的小圈和圈內的數字表示原子核和核內質子數,弧線表示電子層,弧線上的數字表示該電子層上的電子數。進行新課 知識點2 離子的形成 [閱讀]請學生閱讀課本P67“離子的形成”內容,同時思考下列問題。 (1)什么叫離子?什么叫陽離子和陰離子? (2)如何來表示離子的符號呢? (3)講述NaCl的形成過程。 (4)離子與原子有什么區別與聯系? [回答]問題(1):帶電荷的原子或原子團。帶正電荷的原子叫作陽離子,帶負電荷的原子叫作陰離子。 [教師補充]在化學反應中,最外層電子數少于4的原子容易失去電子,形成帶正電荷的離子,失去幾個電子就帶幾個單位的正電荷;而最外層電子數多于4的原子容易得到電子,形成帶負電的陰離子,得到幾個電子就帶幾個單位的負電荷。 [回答]問題(2):離子符號表示式為Xn+或Xn-,X表示元素符號或原子團的化學式,X右上角的“+”或“-”表示離子帶的是正電荷還是負電荷,“n”表示帶n個單位的電荷。例如,Al3+表示1個帶3個單位正電荷的鋁離子;3表示3個帶兩個單位負電荷的硫酸根離子。 [教師講解]離子的寫法:先寫出元素符號,再在右上角標明該離子帶的電荷數,注意“+、-”在數字后面,離子帶1個單位的正電荷或1個單位的負電荷時,“1”省略不寫。如:①陽離子:Na+,Mg2+,Al3+,NH4+等;②陰離子:Cl-,;等。③3個硫酸根離子:3,兩個鎂離子:2Mg2+。 [回答]問題(3):鈉與氯氣反應時,鈉原子的最外層只有1個電子容易失 去,形成帶1個單位正電荷的鈉離子(表示為Na+);氯原子的最外層有7個電子,容易得到1個電子形成穩定結構,成為帶1個單位負電荷的氯離子(即Cl-),Na+與Cl-由靜電作用結合成不帶電性的化合物氯化鈉NaCl。像這種由于陰陽離子互相結合而形成的化合物還有很多。備課筆記小組問題討論:原子得失電子后,核內質子數改變嗎?(不改變)進行新課 [課件展示]動畫演示鈉與氯氣反應生成氯化鈉的形成過程。 [回答]問題(4):原子、離子的區別和聯系 [提問]原子、分子、離子都是構成物質的粒子,你知道哪些物質是由原子構成的?哪些物質是由分子構成的?哪些物質是由離子構成的?請舉例說明。 [學生舉例回答] [小結] ①金屬、部分固態非金屬和稀有氣體都是由原子直接構成的。如:銅、鐵等。 ②大部分物質是由分子構成的。如水、氫氣、氧氣等。 ③一般由一種金屬與一種非金屬互相作用形成的化合物是由離子構成的,如氯化鈉、硫化鉀等。 [練習]多媒體展示練習內容:下面的物質中,哪些是由分子構成的?哪些是由原子構成的?哪些是由離子構成的? Ne ②S ③KCl ④Al ⑤N2 ⑥Fe ⑦CO2 ⑧MgS ⑨Cu ⑩Ar SO2 P [答案]①②④⑥⑨⑩由原子構成⑤⑦由分子構成③⑧由離子構成 (5)物質的構成 ①由原子構成的物質:金屬、固態非金屬、稀有氣體 分子構成的物質:氧氣、氫氣、水。 由離子構成的物質:氯化鈉、硫酸銅。 [討論] (6)元素、分子、原子、離子、物質間有何種關系。備課筆記要點提示:根據核電荷數或質子數與核外電子數的大小關系可以確定某微粒是原子還是離子。規律總結:原子數等于核外電子數的微粒是原子;質子數大于核外電子數的微粒是陽離子;質子數小于核外電子數的微粒是陰離子。進行新課 [歸納]教 學 板 書 課題2原子結構 第2課時 原子核外電子的排布 離子的形成 1.原子核外電子的排布 (1)核外電子排布的特點:分層排布,能量低,離核近,能量高,離核遠。 (2)原子結構示意圖。 (3)原子結構與元素種類及元素化學性質的關系元素種類及元素化學性質與原子的最外層上的電子數目關系最密切。 2.離子的形成 (1)離子的定義:帶電荷的原子或原子團 離子的分類:陽離子:帶正電荷的原子(原子失電子) 陰離子:帶負電荷的原子(原子得電子) (2)離子符號的書寫 (3)NaCl的形成過程 (4)離子與原子的區別與聯系 (5)物質的構成 (6)元素、分子、原子、離子、物質間有何種關系。課堂 小結 通過本節的學習,我們知道了離子也是構成物質的一種粒子,離子化合物是由離子構成的。我們還知道了元素的性質與原子核外電子的排布,特別是最外層上的電子數目有密切的關系,所以我們判斷一種元素是金屬元素、非金屬元素還是稀有氣體元素,是易得電子、易失電子還是具有穩定結構時,只要看其核外電子排布,觀察其最外層上的電子數目即可。備課筆記教 材 習 題 解 答 練習與應用(P70~71) 5.水分子 汞原子 氯離子 鈉離子 6.16 3 8 6 9.解:這種鐵原子的相對原子質量為 答:這種鐵原子的相對原子質量為55.9。難 題 解 答 下面是五種粒子的結構示意圖: (1)屬于原子的是。 (2)屬于陽離子的是。 (3)電子層結構相同的是。 【解析】在原子中核電荷數與核外電子數相等,陽離子中核電荷數大于核外電子數,陰離子中核電荷數小于核外電子數;電子層結構相同包括電子層數相同,各層容納的電子數也相同。 【答案】(1)ACD(2)E(3)BE 例2如圖所示為硫原子的原子結構示意圖,下列對硫原子的敘述正確的是()A.硫原子第一電子層有6個電子 B.硫原子核內有16個質子 C.硫原子最外層電子的能量低于第二層電子的能量 D.硫原子在化學反應中變成其他原子 【解析】由硫原子的原子結構示意圖可知,硫原子第一電子層有2個電子, 故選項A說法錯誤;由硫原子的原子結構示意圖可知,硫原子核內有16個質子,故選項B說法正確;原子核外電子排布遵循電子盡可能排布在離核近的、能量低的電子層上,故硫原子最外層電子的能量高于第二層電子的能量,故選項備課筆記方法點撥:①原子中,質子數=電子數;陽離子中,質子數>電子數;陰離子中,質子數<電子數。②在原子中,核電荷數=質子數=核外電子數,并不一定等于中子數。難題 解答 C說法錯誤;原子是化學變化中的最小粒子,在化學反應中,原子不發生變化,故D選項錯誤?!敬鸢浮緽布置作業:完成本課時對應練習,并提醒學生預習下一節的內容。教學反思 本節課在教學過程中重視了學生的全面發展,設計了多個探究活動,創設了多個學習情境,利用豐富的教學手段開展課堂活動。現代教學媒體(Flash動畫、PowerPoint)能把文字、聲音、圖像、動畫等傳媒集于一體,具有促思、激趣、高效等功能。這樣處理能化難為易,變枯燥為樂趣,變結論性知識為探究性學習,學生參與度高,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都得到了充分的體現。教學過程中老師的疑問:教師點評和總結: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