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食物中的營養》了解人體所需的營養成分包括蛋白質、糖類、脂肪、維生素、無機鹽和水。知道這些營養成分在人體中的作用以及它們的主要來源。明白沒有一種食物含有所有的營養成分,因此需要攝入多種食物來保持健康。掌握檢驗食物中淀粉、脂肪和蛋白質的實驗方法。理解不同營養成分在人體中的作用和來源。準確判斷食物中所含的營養成分,并能根據營養需求選擇合適的食物。理解飲食的多樣性對于保持健康的重要性。2課時教學方法實驗探究法小組合作法資料閱讀法講授法教學準備教師準備各種食物樣品,如面包、米飯、土豆、蘋果、花生、肥肉等。實驗器材,包括碘酒、滴管、白紙、鑷子、酒精燈、雙縮脲試劑等。食物營養成分表、相關圖片和視頻資料。教學課件。學生準備上節課使用的 “一天的食物” 記錄卡。學生活動手冊。教學過程第一課時(一)導入新課展示一些食物的圖片,如面包、米飯、水果、肉類、蔬菜等,讓學生觀察并說出這些食物的名稱。提問學生:“你們知道這些食物能給我們帶來什么益處嗎?” 引導學生思考食物與人體健康的關系。學生可能會回答食物能提供能量、維持生命、讓我們成長等。教師進一步引導:“是的,食物對我們非常重要,它們能為我們提供各種營養。今天,我們就來探究食物中的營養。” 從而引出本節課的主題 —— 食物中的營養。(二)認識食物中的營養提問:“食物中含有哪些營養成分呢?它們對人體又有什么作用呢?”展示含有不同營養成分的食物圖片,如富含蛋白質的雞蛋、牛奶,富含糖類的面包、米飯,富含脂肪的肥肉、植物油,富含維生素的水果、蔬菜,富含無機鹽的食鹽、蝦皮等。同時,結合圖片介紹蛋白質、糖類、脂肪、維生素、無機鹽和水的作用和來源。蛋白質:是人體肌肉、內臟、頭發、指甲和血液的主要成分,能夠促進人體生長發育,維持身體正常功能。糖類:是人體的主要供能物質,包括淀粉、蔗糖、葡萄糖等,為人體提供能量。脂肪:也是人體的重要供能物質,同時還能保護內臟、維持體溫。維生素:調節身體機能,促進新陳代謝,如維生素 C 能增強免疫力,維生素 D 能促進鈣的吸收。無機鹽:包括鈣、鐵、鋅、碘等多種礦物質,對人體的生長發育、生理功能等起著重要作用。水:是人體的重要組成部分,占人體體重的約 60% - 70%,參與人體的各種生理活動,如消化、吸收、運輸營養物質等。強調水雖然看似普通,但它也是一種重要的營養成分,人體的許多生理活動都離不開水。(三)檢驗食物中的淀粉介紹檢驗淀粉的方法:“我們可以用碘酒來檢驗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用滴管取適量碘酒,滴到被檢測的食物上,如果出現藍紫色,說明食物中有淀粉。”學生分組實驗,每組學生選擇自帶的幾種食物進行檢驗,將碘酒滴在食物上,觀察顏色變化,并記錄實驗結果。小組匯報實驗結果,分享哪些食物中含有較多淀粉。學生可能會發現面包、米飯、土豆等食物滴加碘酒會變藍紫色,說明它們含有較多淀粉。教師引導學生討論:“為什么這些食物中含有較多淀粉?淀粉在人體中有什么作用?” 讓學生進一步理解淀粉是糖類的重要成員之一,是人體能量的主要來源。(四)檢驗食物中的脂肪介紹檢驗脂肪的方法:“接下來,我們來檢驗食物中的脂肪。將食物在白紙上涂抹或者擠壓,如果出現油漬說明食物中含有脂肪。”學生分組實驗,選擇自帶的食物進行檢驗,如花生、肥肉、核桃等,將食物在白紙上涂抹或擠壓,觀察是否有油漬出現,并記錄實驗結果。小組匯報實驗結果,討論哪些食物中含有較多脂肪。學生可能會發現肥肉、花生、核桃等食物在白紙上會出現油漬,說明它們含有較多脂肪。教師引導學生思考:“脂肪在人體中有什么作用?為什么我們不能攝入過多的脂肪?” 幫助學生了解脂肪的作用以及過量攝入脂肪對健康的影響。(五)課堂小結總結本節課的主要內容:“今天我們學習了食物中的營養成分,包括蛋白質、糖類、脂肪、維生素、無機鹽和水。我們還通過實驗檢驗了食物中的淀粉和脂肪,知道了面包、米飯等食物含有較多淀粉,肥肉、花生等食物含有較多脂肪。”布置作業:“回家后,繼續檢驗其他食物中的淀粉和脂肪,并記錄下來。同時,思考一下這些食物中的營養成分對我們的身體有什么重要作用。”第二課時(一)復習導入提問:“上節課我們學習了食物中的哪些營養成分?” 學生回答:“蛋白質、糖類、脂肪、維生素、無機鹽和水。”接著提問:“如何檢驗食物中的淀粉和脂肪呢?” 學生回答:“用碘酒檢驗淀粉,滴到食物上如果出現藍紫色,說明食物中有淀粉;用白紙涂抹或擠壓食物檢驗脂肪,如果出現油漬,說明食物中含有脂肪。”教師總結:“大家對上節課的知識掌握得很好。今天,我們將繼續探究食物中的營養,學習檢驗食物中蛋白質的方法。”(二)檢驗食物中的蛋白質提問:“除了淀粉和脂肪,食物中還含有哪些營養成分?” 學生回答:“蛋白質。”提問:“如何檢驗食物中的蛋白質呢?” 介紹檢驗蛋白質的方法:“可以用雙縮脲試劑來檢驗。具體步驟為用量筒量取適量的蛋清稀釋液和雙縮脲試劑 A 液,倒入同一試管中振蕩均勻,再加入雙縮脲試劑 B 液振蕩均勻,如果出現紫色,說明蛋清溶液含有蛋白質。”學生分組實驗,每組學生選擇自帶的食物,如豆腐、瘦肉、豆類等,將其制成漿液或溶液,然后按照步驟進行實驗,記錄實驗結果。小組匯報實驗結果,討論哪些食物中含有蛋白質。學生可能會發現豆腐、瘦肉、豆類等食物在實驗中會出現紫色,說明它們含有蛋白質。教師引導學生思考:“蛋白質在人體中有什么重要作用?為什么我們需要攝入足夠的蛋白質?” 幫助學生了解蛋白質對人體的重要性,如構成人體組織、調節生理功能等。(三)閱讀食品包裝上的營養成分表發放一些食品包裝,如牛奶、面包、火腿腸等,讓學生觀察上面的營養成分表。提問:“從營養成分表中能獲取哪些信息?” 學生分組討論,交流自己的發現。學生可能會回答能看到食物中所含的營養成分、含量、過敏原等信息。教師進一步引導學生關注營養成分的含量,如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等的含量,以及這些含量對人體健康的影響。教師總結:“營養成分表可以告訴我們食物中所含的營養成分及其含量,幫助我們了解食物的營養價值。通過閱讀營養成分表,我們可以更加科學地選擇食物,滿足身體的營養需求。”(四)研討:食物中的營養與健康提問:“有沒有一種食物含有所有的營養成分?” 學生回答:“沒有。”追問:“為什么我們每天要吃多種多樣的食物?” 學生分組討論,發表自己的觀點。學生可能會提到每種食物所含的營養成分不同,只有吃多種食物才能獲得全面的營養。教師引導學生理解飲食的多樣性對于保持健康的重要性,如不同的食物可以提供不同的維生素、礦物質等,這些營養成分相互配合,才能維持人體的正常生理功能。教師進一步舉例說明,如只吃肉類可能會導致脂肪攝入過多,而缺乏維生素和膳食纖維;只吃蔬菜可能會導致蛋白質攝入不足等。強調我們需要攝入多種食物來滿足身體的各種需求。(五)拓展與應用介紹一些關于飲食健康的知識,如合理搭配食物的原則,包括葷素搭配、粗細搭配、多樣化選擇等;控制食量的重要性,避免過度進食導致肥胖等健康問題。鼓勵學生在日常生活中關注食物的營養成分,學會閱讀營養成分表,根據自己的身體需求和健康目標選擇合適的食物。提醒學生要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如定時進餐、少吃零食、多吃蔬菜水果等。(六)課堂小結總結本節課的主要內容:“今天我們學習了檢驗蛋白質的方法,通過實驗知道了一些食物中含有蛋白質。我們還閱讀了食品包裝上的營養成分表,了解了食物的營養價值。同時,我們討論了食物中的營養與健康的關系,明白了飲食多樣性的重要性。”強調合理飲食對于健康的重要性:“合理的飲食是保持健康的基礎,我們要根據身體的需求,選擇各種富含營養的食物,保證營養的均衡攝入。希望同學們能將所學知識應用到實際生活中,養成健康的飲食習慣。”板書設計活動手冊使用說明在實驗過程中,學生應及時記錄實驗現象和結果,包括食物的名稱、檢驗方法、觀察到的現象以及判斷結果。對于閱讀食品包裝上的營養成分表的活動,學生應記錄下從表中獲取的信息,如食物中所含的營養成分、含量等。在研討活動中,學生應記錄下自己的觀點和小組討論的結果,以便后續回顧和總結。作業設計完成活動手冊中的相關練習。回家后,與家人一起查看食品包裝上的營養成分表,了解家人平時的飲食是否合理,并提出建議。制作一份一周的飲食計劃,注意食物的多樣性和營養均衡。教學反思在教學過程中,通過實驗探究、小組合作和資料閱讀等多種方式,學生積極參與,對食物中的營養成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然而,在實驗操作過程中,部分學生可能會遇到一些困難,需要教師及時給予指導和幫助。此外,在研討環節,學生的討論可能不夠深入,需要教師進一步引導和啟發。在今后的教學中,我將更加注重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和思維能力的培養,提高教學效果。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