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0課 當代中國的法治與精神文明建設課標要求了解當代中國的法制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成就。(時空觀念、歷史解釋、史料實證、家國情懷)時空定位學習任務一 新中國的法治建設進程1.奠基1949年9月,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通過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等重要文件,開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法治建設的歷程。2.初創表現 (1)制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等法律、法令 (2)1954年,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組織法》《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法院組織法》《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檢察院組織法》意義 確立了社會主義中國的政治制度、立法制度、司法制度,初步奠定了中國法治建設的基礎3.破壞:“文化大革命”時期,社會主義法制遭到嚴重破壞。4.發展改革開放后 (1)背景:中共中央強調,必須加強社會主義法制,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保證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2)成就:1982年,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在此前后,制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等一批基本法律20世紀90年代以來 (1)中共十五大報告第一次完整地提出要“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 (2)1999年和2004年,先后將“實行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和“國家尊重和保障人權”寫入憲法 (3)到2010年底,我國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5.完善措施 (1)全面依法治國,加強憲法實施和監督,維護憲法權威 (2)推進科學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以良法促進發展、保障善治 (3)做到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 (4)深化司法改革,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成就 (1)2018年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修正案》,把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載入國家根本法 (2)2020年5月,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這是新中國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被稱為“社會生活的百科全書”,是一部具有鮮明中國特色、實踐特色、時代特色的民法典 微思考1.憲法宣誓制度是指國家工作人員就職時,應當依照法律規定公開進行憲法宣誓。(摘自教材P56)國家實行憲法宣誓制度有什么意義?提示 有利于促進憲法的實施;有利于增強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履行職責的合法性和嚴肅性;有利于國家機關工作人員理解其就職以后所享有的權力是人民賦予的,應當“權為民所用”。2.閱讀教材P57“學思之窗”:依法治國有何重要意義?提示 (1)推動我國社會主義制度自我完善和自我發展,保障了改革開放的順利進行,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奠定了堅實的法制基礎。(2)推動了國家治理理念的進步,有助于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3)保障了公民的基本權利,有利于社會穩定和進步。助學助考1.知識拓展——1954年憲法“五四憲法”作為新中國第一部憲法,奠定了新中國基本政治和法律制度體系,并以特殊的功能維護政治共同體的價值共識,提供合理平衡國家、社會與公民之間關系的平臺,開啟了中國社會主義憲法的嶄新歷史。2.概念闡釋——法制與法治“法制”是法律制度的簡稱,屬于制度范疇?!胺ㄖ巍笔欠山y治的簡稱,是一種治國原則和方法,相對于“人治”而言,強調的是法律至上,依法治國。3.圖解歷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內容4.比較辨析——“人治”與“法治”的區別學習任務二 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1.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1)背景:百廢待興、物質匱乏。(2)內容:發揚英勇奮斗的革命傳統和艱苦奮斗的精神。(3)代表:全國勞動模范孟泰、時傳祥,“鐵人”王進喜,黨的好干部焦裕祿,解放軍好戰士雷鋒,科學家李四光、華羅庚等。(4)表現:健康向上的道德風尚,熱愛黨、熱愛社會主義的政治氛圍,關心集體、無私奉獻、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行動準則,互相關心、互相愛護、互相幫助的新型人際關系。(5)意義:極大地激發了全國人民的熱情和干勁。2.改革開放后(1)背景:我國在建設社會主義物質文明的同時,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2)表現①20世紀80年代,“五講四美三熱愛”是群眾性精神文明建設最響亮的口號。②20世紀90年代,開展以創建文明城市、文明村鎮、文明行業為主要內容的三大系列創建活動,對促進社會風氣好轉起了積極作用。③1994年,中共中央把愛國主義教育作為加強精神文明建設的基礎工程加以推進。④2001年,中共中央頒布《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從以德治國的高度進一步規劃思想道德建設。3.21世紀:形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過程 (1)2006年10月,中共十六屆六中全會第一次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戰略任務 (2)中共十七大提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本質體現” (3)中共十八大進一步提煉、概括,形成簡明扼要、便于傳播和弘揚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容 (1)富強、民主、文明、和諧是國家層面的價值目標 (2)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會層面的價值取向 (3)愛國、敬業、誠信、友善是公民個人層面的價值準則意義 (1)是當代中國精神的集中體現,凝結著全體人民共同的價值追求 (2)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凝聚起強大的精神力量 (3)全黨全國各族人民文化自信明顯增強、精神面貌更加奮發昂揚代表 涌現出楊善洲、黃大年等一大批熱愛祖國、奉獻人民、自強不息、砥礪前行、積極進取、崇德向善的全國道德模范 微思考1.閱讀教材P58“史料閱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指出《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堅持的原則。提示 原則:堅持對外開放的原則,既要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優秀成果,也要學習和吸收世界各國的一切文明成果。2.閱讀教材P59“歷史縱橫”: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涌現出楊善洲、黃大年等一大批全國道德模范。通過學習他們的先進事跡,作為青少年的我們應該怎么做?提示 樹立遠大理想,熱愛偉大祖國;練就過硬本領,擔當時代責任;錘煉品德修為,勇于砥礪奮斗。助學助考1.概念闡釋——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包括思想道德建設和教育科學文化建設。思想道德建設要解決的是整個民族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動力問題;教育科學文化建設要解決的是整個民族的科學文化素質和現代化建設的智力支持問題,這兩個方面密不可分,缺一不可。2.構圖解史——精神文明、物質文明和政治文明的關系3.知識拓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基本內容(1)靈魂:馬克思主義的指導思想。(2)主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共同理想。(3)精髓: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4)基礎:社會主義榮辱觀。4.思維點撥——雷鋒精神的5個當代價值為保持黨的先進性、純潔性提供精神動力;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健康發展提供道德支持;為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提供倫理基礎;為科學發展、社會和諧提供價值源泉;為人類文明進步提供思想資源。5.易錯點撥——法治建設與精神文明建設精神文明建設的根本任務是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公民和提高整個中華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學文化素質。法治建設與精神文明建設,相互作用,相互配合,共同構成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政治保障。重點難點1.重點:當代中國的法治與精神文明建設成就。2.難點:在理解上層建筑對經濟基礎具有反作用的基礎上,加深對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重要性的認識。主題一 新中國的法治建設進程任務1 史料證史——新中國成立初法制建設的特點史料 1949年,中共中央發布文件宣布“在無產階級領導下的以工農聯盟為主體的人民民主專政的政權下,國民黨的六法全書應該廢除”,要求“蔑視和批判歐、美、日本資本主義國家一切反人民法律、法令的精神”“學習和掌握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的國家觀、法律觀”。這一時期,國家制定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組織法》《中央人民政府組織法》《大行政區人民政府委員會組織通則》《懲治反革命條例》《懲治土匪暫行條例》《全國稅政實施要則》《土地改革法》等法律。在立法中,大量的蘇聯法律被引進,當時還聘請了蘇聯許多法學家來華傳授蘇聯法學。——摘編自蔡定劍《歷史與變革——新中國法制建設的歷程》【研討交流】 根據史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新中國成立之初法制建設的特點。【成果展示】 特點:廢除國民黨政府舊法統;否定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法律;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為法制建設指導思想;側重于國家政權建設;受蘇聯法制建設影響較深。任務2 學者觀點——新時期中國法治建設的特點史料 1982年,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通過了新憲法。1988年,原憲法第11條增加規定,“國家允許私營經濟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存在和發展。國家保護私營經濟的合法權利和利益,對私營經濟實行引導、監督和管理”。1993年,將原憲法第15條修改為“國家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等。新時期以來,在有關國家組織機構和國家制度建設、民事和商事、刑事、行政行為和公民基本權利保護、經濟、軍事和國防建設等方面制定了大量法律。特別是經濟方面,陸續制定了商標法、會計法、審計法、計量法、外資企業法等。1979—1997年,全國法院工作人員從5.8萬人發展到29.2萬人。到1996年,全國專門的檢察人員近15.7萬人。——摘編自蔡定劍《歷史與變革——新中國法制建設的歷程》【研討交流】 根據史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20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法治建設的新發展。【成果展示】 制定新憲法并根據時代需要加以修改;社會主義法律體系不斷完善;注重經濟立法工作;司法工作人員隊伍壯大。任務3 問題探史——新時期中國法治建設的成就史料 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入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跨越世紀的發展,要求我們在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的前提下,繼續推進政治體制改革,進一步擴大社會主義民主,健全社會主義法制,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摘自中共十五大報告【研討交流】 根據史料,中國共產黨提出了怎樣的治國方略?其提出的依據是什么?【成果展示】 治國方略:依法治國。依據:適應經濟體制改革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需要;擴大社會主義民主的需要。新中國成立以來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主要成就(1)確立了依法治國的基本方略。實行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成為國家基本方略和全社會共識。(2)全民接受依法治國理念,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依法治國在改變中國社會的同時,也改變著中國人的觀念,法治、民主、自由、人權、公平、正義等理念正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人們的價值觀念和生活方式。(3)國家堅持以人為本,尊重和保障人權。政治權利是公民參與國家事務管理的權利。憲法規定,國家的一切權力屬于人民。(4)堅持依法治國、依法執政和民主法治,向著“三者有機統一”的方向邁進。(5)立法成績顯著。新中國成立后,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制定了大量法律法規,目前初步形成了以憲法為核心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6)法律服務日益增多。主題二 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任務1 史料證史——新中國成立初期的精神文明建設史料 王進喜說,黨把我們當主人,主人不能像長工那樣磨磨蹭蹭、被動地干活。1960年2月,東北松遼石油大會戰打響,王進喜帶領1205鉆井隊參加會戰,沒有吊車和拖拉機,汽車也不足。王進喜帶領全隊工人用撬杠撬、滾杠滾、大繩拉的辦法,“人拉肩扛”,僅用4天時間,把40米高的井架豎立在茫茫荒原上,他率領1205鉆井隊艱苦創業,打出了大慶第一口油井,并創造了年進尺10萬米的世界鉆井紀錄。——摘編自《這些年我們一起崇拜過的勞?!?br/>【研討交流】 根據史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鐵人精神”的主要內容。【成果展示】 愛國主義精神;忘我拼搏精神;艱苦奮斗精神;科學求實精神;埋頭苦干的奉獻精神等等。任務2 史料證史——愛國主義教育對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影響史料 開展愛國主義教育的目的,是要振奮民族精神,增強民族凝聚力,樹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鞏固和發展最廣泛的愛國統一戰線,把人民群眾的愛國熱情引導和凝聚到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偉大事業上來,引導和凝聚到為祖國的統一、繁榮和富強作貢獻上來,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公民,為實現四化、振興中華的共同理想團結奮斗。——摘自《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1994年8月23日)【研討交流】 根據史料概括愛國主義教育對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作用和影響。【成果展示】 弘揚愛國主義精神是公民道德建設的基本要求之一。愛國主義教育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強大精神動力。任務3 史料實證——新時期的精神文明建設史料 第一至第十三屆全國人大代表、“共和國勛章”獲得者申紀蘭,一生與人大緊密相連。1954年,申紀蘭當選為第一屆全國人大代表,在她的積極倡導和推動下,“男女同工同酬”被正式寫入憲法。1983年,她所在的西溝村全面推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1985年,她在西溝村建立起第一個村辦企業鐵合金廠,但為了響應黨中央保護環境的號召,2012年,申紀蘭和西溝村民決定,拆除了不符合國家產業政策和環保要求的鐵合金廠。“當人大代表,就要代表人民,代表人民說話,代表人民辦事”。幾十年來,她始終堅持“不領工資、不轉戶口、不定級別、不坐專車、不要住房、不脫離農村”。——摘編自《申紀蘭:永遠的人民代表》【研討交流】 根據史料并結合所學,闡述申紀蘭事跡體現的時代精神。【成果展示】 厚植深切的愛國精神;實事求是的務實精神;與時俱進的進取精神;以身作則的敬業精神。全面認識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1)含義: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是社會主義條件下人們在改造客觀世界和主觀世界過程中,精神生產和精神生活發展的成果。(2)內容:包括兩個方面:思想道德建設和科學文化建設。思想道德建設要解決的是整個民族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動力問題;科學文化建設要解決的是整個民族的科學文化素質和現代化建設的智力支持問題。(3)作用①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為社會主義發展指明了方向,還為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思想保證、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②它是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重要表現。為現代化建設創造良好穩定的社會環境和社會秩序。③它有利于形成尊重公民合法權益的社會主義義利觀。隨堂演練1.(據選擇性必修1教材P57“學思之窗”改編)“依法治國,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和重要保障,是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必然要求,事關我們黨執政興國,事關人民幸福安康,事關黨和國家長治久安?!标P于1982年憲法,下列表述正確的是( )A.初步奠定了中國法治建設的基礎B.是社會主義民主和法治建設的重要成果C.標志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形成D.開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法治建設的歷程答案 B解析 1982年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中國的法治建設進入新的發展時期,其是我國社會主義民主和法治建設的重要成果,故選B項;20世紀50年代,《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等一系列法律頒布,初步奠定了中國法治建設的基礎,排除A項;到2010年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形成,排除C項;1949年召開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通過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等重要文件,開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法治建設的歷程,排除D項。2.(據選擇性必修1教材P60“學習拓展”改編)1982年以前憲法的結構順序為“序言”“總綱”“國家機構”“公民的基本權利和義務”,1982年憲法則把“公民的基本權利和義務”放在“國家機構”之前。這一變化表明( )A.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建立B.社會主義政治制度確立C.社會主要矛盾發生根本變化D.社會主義法制逐漸完善答案 D解析 根據材料“‘公民的基本權利和義務’放在‘國家機構’之前”,可知1982年憲法更加尊重公民的權利和義務,體現了社會主義民主法制的進一步完善,故選D項;21世紀初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基本建立,排除A項;三大改造的完成標志著社會主義制度在我國的基本建立,排除B項;三大改造的完成標志著中國社會主要矛盾發生了根本變化,排除C項。3.(據選擇性必修1教材P56“思考點”改編)法制是法律制度的簡稱,屬于制度范疇;法治,是一種治國的原則和方法。有學者認為,“有法制才能有法治,有法制為了要法治”。中共十五大報告第一次完整地提出把“建設社會主義法制國家”改為“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該舉措( )A.初步奠定了中國法治建設的基礎B.恢復了“文革”時期遭到破壞的法制C.推進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建設D.標志著全面依法治國進入新階段答案 C解析 20世紀90年代,我國全面推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對法治建設提出更高的要求,而中共十五大報告第一次完整地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符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發展要求,故選C項;新中國成立初期,確立了社會主義中國的政治制度、立法制度、司法制度,初步奠定了中國法治建設的基礎,排除A項;改革開放后我國就恢復了被破壞的民主和法治,排除B項;中共十八大以來,我國切實貫徹落實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依法治國方針,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全面依法治國進入一個新階段,排除D項。4.(據選擇性必修1教材P56“教材知識”改編)2015年我國正式確立憲法宣誓制度,2018年對宣誓誓詞進行修訂。下表是國家工作人員就職宣誓詞。這意味著( )我宣誓:忠于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維護憲法權威,履行法定職責,忠于祖國、忠于人民,恪盡職守、廉潔奉公,接受人民監督,為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努力奮斗!①堅持依法治國是我國國家治理能力的體現②我國重視增強國家工作人員的責任和使命③每個國家公職人員都應該從一點一滴做起④敬重憲法捍衛憲法是我國的一種社會常態A.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答案 B解析 “忠于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法定職責”說明有利于維護憲法權威,保證憲法實施,有利于推進依法治國、依憲治國,體現我國國家治理能力,①正確;“履行法定職責”說明有利于增強國家工作人員依法履行職務的使命感和責任感,故②正確;從一點一滴做起,有利于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材料無關,③錯誤;“忠于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維護憲法權威”說明通過莊嚴的儀式、鄭重的誓言,將會使學習憲法、敬重憲法、遵守憲法、捍衛憲法成為一種新的社會常態,④正確;B項符合題意。5.(據選擇性必修1教材P60“問題探究”改編)1996年10月,《中共中央關于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若干重要問題的決議》指出:加強精神文明建設……反對見利忘義、唯利是圖,形成把國家和人民利益放在首位而又充分尊重公民個人合法利益的社會主義義利觀,形成健康有序的經濟和社會生活規范。據此可知,這一決議的主要目的是( )A.將改革的重心轉移到精神文明建設B.為完善社會主義市場體制提供保障C.推動社會民主法治建設向縱深發展D.糾正不良現象以促進社會風氣好轉答案 B解析 從材料中看,《中共中央關于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若干重要問題的決議》的頒布有利于形成健康有序的經濟和社會生活規范,結合所學知識,1992年我國開始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其頒布有利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故選B項。6.(據選擇性必修1教材P58“教材知識”改編)1994年,中共中央先后頒布了《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學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見》,把愛國主義教育作為加強精神文明建設的基礎工程加以推進;中共十八大提出要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這體現了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 )A.緊跟時代發展步伐 B.弱化愛國主義教育C.推動社會風氣異變 D.提高公民文化素養答案 A解析 據材料“1994年……把愛國主義教育作為加強精神文明建設的基礎工程加以推進”“中共十八大提出要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可知,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也在與時俱進,其內涵不斷豐富發展,故選A項。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