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3課 當代中國的民族政策課標要求了解當代中國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歷史意義。(時空觀念、歷史解釋、史料實證、家國情懷)時空定位學習任務一 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建立1.背景(1)歷史淵源:中國是統一多民族國家。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逐漸形成多元一體格局。(2)現實國情:在舊中國,許多少數民族幾乎完全被排除在國家政治生活之外,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對落后。(3)黨的政策:中國共產黨歷來重視民族問題,逐步明確提出了民族區域自治,作為解決中國民族問題的基本政策。2.過程1941年 《陜甘寧邊區施政綱領》規定,依據民族平等原則,“建立蒙、回民族的自治區”1945年 中共中央提出:“對內蒙的基本方針,在目前是實行區域自治”1947年 成立內蒙古自治區1949年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規定:實行“民族的區域自治”,“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各民族一律平等,實行團結互助”3.標志:1954年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1)內容①各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實行區域自治。②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不可分離的部分。③各自治機關都是在國家統一領導下的一級地方政權機關,依法行使規定的自治權。(2)意義: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廣西壯族自治區、寧夏回族自治區和西藏自治區先后成立。此外,還成立了一批自治州、自治縣(旗)。 微思考1.閱讀教材插圖P75“2015年8月9日,56個民族火炬手共同點燃第十屆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主火炬”:通過這幅插圖,我們能得出什么歷史結論?提示 說明56個民族都是中華民族大家庭的重要組成部分,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大團結。2.中國共產黨歷來重視民族問題,逐步明確提出了符合中國國情的民族區域自治,作為解決中國民族問題的基本政策。(摘自教材P75)材料中的“基本國情”指什么?提示 各民族交錯居住的特殊分布格局和多元一體的文化格局。助學助考1.概念闡釋——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指在國家統一領導下,在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實行區域自治,設立自治機關,行使自治權的制度。2.易錯提醒——民族區域自治≠完全自治民族區域自治并非完全自治,也不是“民族自治”,自治是少數民族聚居區的各民族共同行使自治權力,不是由某一民族自治,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不可分離的部分,各自治機關都是在國家統一領導下的一級地方政權機關,依法行使規定的自治權。3.圖解歷史——特別行政區與民族自治區的區別學習任務二 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發展1.背景: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后,黨和國家全面恢復和落實黨的民族政策,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健康發展。2.歷程時間 概況1984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區域自治法》正式頒布,民族自治地方進行有關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的制定工作,民族區域自治制度被納入法制軌道1990年 中共中央提出“三個離不開”,深刻闡述了中國各民族休戚相關、命運與共的血肉關系1997年 中共十五大明確把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確立為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3.影響(1)維護國家的集中統一,保障少數民族合法權益。(2)鞏固和發展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社會主義民族關系。(3)打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思想基礎,實現民族地區經濟社會事業加快發展。 微思考1.閱讀教材P77-78“學思之窗”:結合史料,闡述國家大力支持和幫扶民族自治地方的原因。提示 原因:是實現民族平等、團結和共同繁榮的客觀需要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迫切要求;是黨和國家處理民族問題的一貫方針,也是一項法律義務。2.閱讀教材P78“歷史縱橫”:新中國成立后,我國是如何保障少數民族當家作主的權利的?提示 少數民族有權選舉各級人大代表;少數民族與漢族以平等地位參與國家事務和地方事務管理。助學助考1.拓展提升——處理民族關系的基本原則和側重點基本原則 側重點民族平等 在各方面地位平等民族團結 民族關系融洽各民族共同繁榮 發展過程中補弱2.思維點撥——對“三個離不開”的認識“三個離不開”精辟地概括了我國56個民族在歷史發展過程中休戚與共、互助合作的緊密關系,反映了我國民族關系歷史構成的客觀事實——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格局,是新形勢下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民族關系的重要指導原則。學習任務三 中共十八大以來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完善1.主題:中共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要求堅持各民族“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2.目的:不斷增進各族群眾對偉大祖國、中華民族、中華文化、中國共產黨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3.措施(1)全面貫徹黨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團結進步教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加強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進各民族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2)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被寫入新修訂的《中國共產黨章程》,賦予民族工作新的內涵和重大歷史使命,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民族工作領域的具體體現。4.目標:黨和國家努力創造各族人民共居、共學、共事、共樂的社會條件,讓各族人民在中華民族大家庭中手足相親,守望相助,實現中華民族一家親、同心共筑中國夢的偉大目標。5.新要求: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的正確道路,堅持和完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加強和改進黨的民族工作,全面推進民族團結進步事業。 微思考2013年10月31日,墨脫公路全線通車。西藏自治區墨脫縣告別了“高原孤島”和“全國唯一不通公路縣”的歷史,迎來了新的發展階段。(摘自教材P78)少數民族地區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推動因素有哪些?提示 改革開放的進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保障;國家的大力支持;各族人民的努力奮斗。助學助考1.概念闡釋——中華民族共同體我國各族人民在長期歷史發展中形成的政治上團結統一,文化上兼容并蓄,經濟上相互依存,情感上相互親近的民族共同體,是建立在共同歷史條件、共同價值追求、共同物質基礎、共同身份認同、共有精神家園基礎上的命運共同體。2.思維點撥——當代中國民族政策的意義(1)政治:實現少數民族當家作主;促進民族平等、團結、共同繁榮,鞏固統一多民族國家。(2)經濟:促進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3)文化:促進民族交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3.易錯提醒——現代中國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中國的民族區域自治不是單純的民族自治或地方自治,而是民族因素與區域因素的結合,是政治因素和經濟因素的結合。重點難點1.重點:當代中國的民族政策。2.難點:在理解上層建筑對經濟基礎具有反作用的基礎上,加深對中國解決民族問題的正確道路和制度保障的認識。主題一 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建立任務1 史料證史——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產生的原因和目的史料 歷史的發展使中國各民族多數是雜居的,互相同化,互相影響……我們整個中華民族對外曾是長期受帝國主義壓迫的民族,內部是各民族在革命戰爭中同甘苦結成了戰斗友誼,使我們這個民族大家庭得到了解放……在中國這個民族大家庭中,我們采取民族區域自治政策,是為了經過民族合作、民族互助,求得共同的發展,共同的繁榮。——周恩來《關于我國民族政策的幾個問題》(1957年8月4日)【研討交流】 根據史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我國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原因及目的。【成果展示】 原因:各民族交錯居住的特點;各民族的相互交融;各民族共同的歷史遭遇;各民族在革命戰爭中結成深厚的友誼。目的:經過民族合作、民族互助,實現各民族的共同發展,共同繁榮。任務2 史料證史——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內容史料 各少數民族聚居的地區,應實行民族的區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區域大小,分別建立各種民族自治機關。凡各民族雜居的地方及民族自治區內,各民族在當地政權機關中均應有相當名額的代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研討交流】 根據史料及所學知識,指出我國民族區域自治政策是何時確立的?概括其主要內容。【成果展示】 1949年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上確定的。主要內容:在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建立由各民族代表組成的自治機關。我國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原因(1)從歷史情況來說,中國長期以來是統一多民族國家。這是中國實行民族區域自治的歷史基礎。(2)從民族組成來說,中國有56個民族,漢族人口多,少數民族人口少,聚居區域寬廣,只有在統一國家內團結互助,通力合作,才能得到共同的發展。(3)從民族分布來說,中國各民族大雜居、小聚居、相互交錯居住。只有實行具有很大靈活性的民族區域自治,才能適應中國民族分布的特點和最大限度地滿足少數民族人民的自治要求。(4)從民族關系來說,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各民族之間形成了經濟、文化、政治上的密切聯系。各民族合則兩利,分則兩害。中國民族關系的特點,決定了只有實行民族區域自治,才能適應并促進民族關系的協調發展。主題二 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完善和意義任務1 史料實證——《民族區域自治法》的地位史料 民族區域自治是解決我國民族問題的基本政策,《民族區域自治法》是國家的一項基本法律。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就是讓少數民族真正當家作主,使自治機關真正行使自治權利,充分調動人民群眾和自治地方的積極性。黨中央、全國人大常委會和國務院都很關心《民族區域自治法》的實施,希望內蒙古自治區在這方面能有新的建樹。要把《民族區域自治法》的精神與本區的政治、經濟、文化和民族特點緊密結合起來,制定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并認真貫徹實施。——摘自習仲勛《慶祝內蒙古自治區成立四十周年干部大會上的講話》【研討交流】 根據史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民族區域自治法》的地位及作用。【成果展示】 地位:中國的一項基本法律。作用:保障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順利實施;為少數民族地區制定本地區的法規提供法律依據;有利于維護少數民族地區的社會穩定;有利于促進民族地區經濟的發展;有利于保障少數民族地區人民當家作主的權利;有利于調動少數民族人民建設社會主義的積極性,促進社會主義事業的蓬勃發展等。任務2 學者觀點——新時代邊疆治理的意義史料 中國邊疆治理問題歷來是黨和國家關注的重要問題。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提出了一系列治理邊疆的新理論和新戰略。黨的十九大為我國新時代背景下的邊疆治理提出了一系列新思路、新理念和新方式,為我國邊疆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以及邊疆地區的安全、穩定和發展提供了政治遵循。——邢廣程《新時代中國邊疆治理的新思路》【研討交流】 根據史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新時代邊疆治理的意義。【成果展示】 有利于邊疆地區的穩定、開發和發展;有利于民族團結和共同繁榮;有利于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與發展;有利于與周邊國家的交流。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意義(1)民族區域自治,是我們黨處理民族問題的基本政策,是我國的一項基本政治制度。民族區域自治是實現少數民族當家作主的重要途徑。(2)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發展,保障了少數民族與漢族人民同等的民主權利,并且使少數民族享有自主管理本民族內部事務的權利。(3)少數民族宗教信仰和風俗習慣受到尊重,各民族相互了解和理解進一步加深,對民族差異更加包容,為社會主義新型民族關系提供了良好的心理基礎,有助于民族自治地方發揮積極性。(4)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有利于維護國家統一和安全。民族區域自治是以領土完整、國家統一為前提和基礎的,是國家的集中統一領導與民族區域自治的有機結合。隨堂演練1.(2021·北京高考,10)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派出的西南民族訪問團在當地開辦民族干部訓練班,召開民族代表座談會,幫助少數民族籌備自治區。《人民日報》對此發表社論:“各民族人民團結一致,共同努力,發展各民族人民大眾的經濟和文化教育事業。”該團旨在( )①清除國民黨政權在邊疆地區的軍事存在 ②落實《共同綱領》制定的相關民族政策 ③消除歷史形成的國內各民族之間的隔閡 ④檢查人民代表大會組織機構的設置情況A.②③ B.①④C.①② D.③④答案 A解析 根據材料“幫助少數民族籌備自治區”以及所學知識可知,新中國成立后為了落實《共同綱領》關于民族問題的政策,因而派遣專員幫助少數民族地區的發展,②正確;在新中國成立前由于歷史原因,民族隔閡很深,因此該團旨在消除歷史形成的國內各民族之間的隔閡,③正確;材料沒有體現對國民黨政權在邊疆地區的軍事存在予以清除,①錯誤;材料未能體現人民代表大會的相關內容,且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形成于1954年,④錯誤;綜上②③正確,①④錯誤,因此A項正確,排除B、C、D項。故選A項。2.(據選擇性必修1教材P77“史料閱讀”改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區域自治法》(2001年2月28日修正):“第十五條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機關是自治區、自治州、自治縣的人民代表大會和人民政府。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政府對本級人民代表大會和上一級國家行政機關負責并報告工作,在本級人民代表大會閉會期間,對本級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負責并報告工作。各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政府都是國務院統一領導下的國家行政機關,都服從國務院。”對材料理解最合理的是( )A.國家統一領導下的民族自治權B.保障少數民族的合法權益C.打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思想基礎D.實現平等團結的民族關系答案 A解析 據材料“各民族……國務院統一領導下的國家行政機關”可知,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政府由國務院統一領導,即國家統一領導下的民族自治權,故選A項。3.(據選擇性必修1教材P78“歷史縱橫”改編) 歷屆全國人大代表的少數民族代表比例都高于少數民族人口比例,全國55個少數民族都有本民族的全國人大代表,人口超過100萬的少數民族都有本民族的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這說明,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充分保障了( )A.民族地區經濟事業高速發展B.少數民族當家作主的權利C.各民族長期共存和互相監督D.祖國統一大業的最終完成答案 B解析 據材料“全國55個少數民族都有本民族的全國人大代表,人口超過100萬的少數民族都有本民族的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可知,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是我國的最高權力機關,55個少數民族都有本民族的人大代表,保障了少數民族當家作主的權利,故選B項。4.(據選擇性必修1教材P79“問題探究”改編)新中國成立以來,黨在處理民族問題、發展民族關系等方面進行了長期的理論探索。下表是改革開放以來黨關于民族關系重要原則的表述,這體現了( )時間 思想原則1990 “三個離不開”——漢族離不開少數民族,少數民族離不開漢族,各少數民族之間也相互離不開。2003 “兩個共同”——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2015 “五個認同”——對偉大祖國的認同,對中華民族的認同,對中華文化的認同,對中國共產黨的認同,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A.實現共同富裕的目標B.發展民族區域自治制度C.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D.保障少數民族當家作主答案 C解析 “三個離不開”深刻闡述了中國各民族休戚相關、命運與共的血肉關系,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提供思想基礎;“兩個共同”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提供物質基礎;“五個認同”是維護國家統一、民族團結、社會穩定的思想基礎,也是培育所有公民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基石和底線,故選C項。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