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六單元 基層治理與社會保障第17課 中國古代的戶籍制度與社會治理課標要求1.了解中國古代以賦役征發為首要目的的戶籍制度,以及有代表性的基層管理組織。(時空觀念、歷史解釋、史料實證)2.知道中國古代王朝在社會救濟和優撫方面采取的重要措施。(時空觀念、歷史解釋、家國情懷)時空定位學習任務一 歷代戶籍制度演變時期 演變戰國 (1)國家大規模編排民戶,制定戶籍 (2)公元前375年,秦獻公“為戶籍相伍”,即以五家為“伍”的辦法編排戶口秦朝 實行分類登記制度,除一般百姓的戶籍外,還有宗室籍、宦籍、市籍等漢朝 (1)管理:丞相主管全國戶籍工作,各級地方政府均有專門人員主管戶籍 (2)登記:戶是政府征派賦役的單位,百姓成了封建國家的“編戶齊民” (3)維護:政府定期進行人口調查隋朝 命州縣官“大索貌閱”,重新核定戶籍唐朝 唐承隋制,戶籍三年一造宋朝 戶籍分主戶與客戶。主戶指擁有土地、繳納賦稅的稅戶,客戶指沒有土地的佃戶元朝 按職業劃分,統稱為“諸色戶計”,一旦定籍,世代相襲,不得變動明朝 (1)繼承元朝以職業定戶籍的做法,分民籍、軍籍、匠籍等 (2)戶籍冊稱“黃冊”,以里甲制為基礎,每里一冊,詳列各戶人口、田土、房屋清朝 (1)普通戶籍基本沿襲明制,戶籍管理相對松弛 (2)清前期,實行固定丁銀、攤丁入畝后,戶籍作用大為削弱 (3)乾隆年間,戶籍永停編審 微思考1.《商君書》說:“四境之內,丈夫、女子皆有名于上,生者著,死者削。”這是指無論男女,都在政府的簿籍上有登記。(摘自教材P99)這一制度有什么影響?提示 削弱貴族勢力,加強國家對人口的控制。2.閱讀教材P100“歷史縱橫”:東晉政府對從北方南渡而來的人口以“白籍”進行登記,不向其征發賦役。這一舉措有何重要意義?提示 有利于吸引北方大量人口南遷,促進了江南經濟的開發。助學助考1.概念闡釋——戶籍制度指中國封建社會對全國人口進行管理,并據以征調賦稅、勞役和征集兵員以及區分人戶職業和等級的重要制度,也是國家實行道德教化、經濟剝削、人身控制的重要途徑。2.概念闡釋——編戶制度編戶制度把民戶按年齡、性別、土地財產等情況,詳細登記在戶籍上,編戶農民要擔負田租、算賦和口賦、更賦(力役或兵役)等。既是行政管理制度,又是賦稅制度。3.概念闡釋——“諸色戶計”元代各種人戶的總稱。政府根據全國居民承擔的不同義務以及職業、民族、宗教和社會地位的不同等情況,把人們劃分為各種人戶,稱為“諸色戶計”或“諸色人戶”。民戶是主要人戶,也是諸色戶計的基礎。4.圖解歷史——歷代戶籍制度學習任務二 歷代基層組織與社會治理1.基層組織:縣是最基層的行政機構,下設直接管理民眾的基層組織。(1)秦漢:實行鄉里制。鄉設三老,里設里正。后代沿襲,稍有變化。(2)唐朝:以百戶為里,五里為鄉,城內設坊,郊外設村,設里正、坊正、村正。(3)明朝:實行里甲制,設甲首、里長。2.社會治理(1)特點:注重建立基層民眾的自我管理與相互監督機制。(2)演變秦漢 實行什伍組織,以五家為伍,十家為什,百家為里唐朝 實行鄰保制度,以四家為鄰,五鄰為保北宋 實施保甲制明朝 推行十家牌法,十家總編為一牌清朝 清初實行里甲制,后來推行保甲制(3)趨勢:兼具區劃和戶籍管理性質的鄉里制與旨在維護社會治安的保甲制合一。 微思考1.《清朝文獻通考》記載:“凡甲內有盜竊、邪教、賭博……責令專司查報。戶口遷移登耗,責令隨時報明”。(摘自教材P101)據此指出保甲在社會基層中的作用。提示 不僅承擔治安任務,也承擔了戶口登記的職責。2.明朝王守仁任南贛巡撫時推行十家牌法,要求十家總編為一牌,開列各戶姓名,由十家輪流收掌,每日沿門按牌察看動靜,發現有面生可疑之人,就向官府舉報。(摘自教材P101)十家牌法的實施有何影響?提示 有利于維護地方治安,使保甲制度逐漸走向成熟和完善。助學助考1.思維拓展——鄉里的主要功能(1)教化民眾,勸民行善。(2)規范鄉民日常行為,主要是婚喪、祭祀等方面的交往禮俗。(3)患難相恤,互幫互助。(4)解決日常糾紛,維護社會治安。2.概念闡釋——十家牌法明朝王守仁首創中國古代鄉間管理方法。規定每十家為一牌,牌上注明各家的丁口、籍貫、職業,十家輪流巡查。一家隱匿盜賊,其余九家連坐。如有人口變動,需向官府申報,不然被認定為“黑戶”。十家牌法使保甲制度逐漸走向成熟和完善。學習任務三 歷代社會救濟與優撫政策1.歷代社會救濟(1)原因:古代社會生產力水平低,每逢自然災害發生時,人民生活缺少保障。(2)特點①主體:政府掌握大量資源,救濟的重點在救災,核心在于保證糧食供應。②輔助:社會力量的救濟活動側重于日常生活中的賑濟。(3)發展漢朝 建立常平倉制度,積谷備倉,調節糧價隋唐 政府重視官方儲備,大力提倡民間積儲宋朝 宗族通過設立族產,資助族中貧困者。北宋范仲淹在族內創設義田,賑濟族人明清 慈善組織開始興起,出現善堂、善會等慈善機構2.古代優撫政策(1)原因:中國古代一直有優撫老弱貧苦等弱勢群體的傳統,尊敬與贍養老人,保障鰥寡孤獨的生活。(2)方式①皇帝賞賜:秦漢時期,皇帝有時會賜給高齡老人鳩杖,以示尊重;明初朝廷令各地有司優撫高年平民。②設置機構:唐朝開始,政府設有收容貧老、孤兒和乞討流浪人員的專門機構,如唐朝的養病坊、宋朝的福田院、元朝的眾濟院、明清的養濟院。 微思考1.閱讀教材P102“史料閱讀”:概括救濟制度的特點,并說明商周時期政府備荒的根本目的。提示 特點:歷史悠久、源遠流長,體制完備,分層設計,各負其責。根本目的:維護社會穩定,鞏固統治。2.閱讀教材P103“學思之窗”:古代政府為什么要以法律形式規定對貧苦無依的人群進行救助?這樣的法律規定能落實嗎?提示 原因:為了保證人口繁衍與生產力的發展,同時可以緩和社會矛盾,穩定社會秩序。當時的生產力水平和封建政府的階級屬性決定了它不可能長時間得到執行(落實)。助學助考1.概念闡釋——善會、善堂中國封建社會晚期及近代廣泛存在過善會、善堂。善會是個人自愿參加的、以實行善舉為目的的自由結社,辦事機構所在以及實施善舉的設施是善堂。它們以儒家仁愛思想為指導,是傳統中國社會較早的社會性慈善組織。2.名師闡釋——常平倉中國古代政府為調節糧價,儲糧備荒以供應官需民食而設置的糧倉。主要是運用價值規律來調劑糧食供應,充分發揮穩定糧食的市場價值的作用。3.知識拓展——中國古代社會保障體系的主要渠道①政府:給社會困難群體提供最低社會生活保障。②寺廟:佛教傳入中國后,寺院常舉辦各種慈善活動。③家族:分散在各個家族中的祭田、族田、婚田、義莊、義田、義塾、貢士莊等,在“睦族敬宗”的旗號下,對在蒙養、學業、衣食和婚喪嫁娶等方面遭遇困難的族內成員進行救濟。重點難點1.重點:中國古代的戶籍制度和基層管理組織。2.難點:中國古代的戶籍制度和基層管理組織。主題一 中國古代的戶籍制度與基層治理任務1 史料證史——秦朝戶籍制度的內涵史料 “東成戶人士五夫,妻大女子沙,子小女子澤若,子小女子傷。”東成,為里名。戶人,指戶主。士五,是身份稱謂,指無爵或免爵者。女子,即女性。大、小,為課役身份的標志,登記于戶籍,作為征發賦役的依據。夫、沙、澤若、傷,均為人名。 ——秦朝里耶秦簡戶籍簿釋文(局部)【研討交流】 根據史料,指出史料反映的歷史信息。【成果展示】 秦朝的戶籍內容包括家庭成員關系、名字、社會身份等。政府掌握戶籍,就能夠根據相應人口多寡進行土地分配、征發賦役。任務2 史料實證——唐朝戶籍制度的內容史料 唐朝在申報戶籍信息的時候,必須接受一道叫作“團貌”的程序。衙門在居民登記戶籍時,要查驗年齡和相貌,記錄有人戶的體貌如膚色、身高、面部等特征……驗查無誤之后,便根據年齡大小在戶籍檔案上注明“黃小中丁老”。……唐代戶籍制度形成了“編戶”與“非編戶”兩個不平等的階級,編戶為良民(自由民),非編戶為賤民(非自由民)。——摘編自曾慶江《戶籍冊上的古代中國》【研討交流】 根據史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述唐朝戶籍制度的主要內容。【成果展示】 設置“團貌”程序,記錄人口體貌特征;根據年齡大小進行戶口登記;戶口分為“良”“賤”,其人身自由程度不同。任務3 明代戶籍制度的特點史料 明朝戶籍制度的相關內容里甲制度 每110戶為一里,攤丁、糧多者10戶為里長,其余100戶分為十甲,每甲又以一戶任甲首。里長、甲首皆輪流擔任,十年輪換一遍,負責管束所屬人戶,統計其丁、產變化狀況,督促生產,調解糾紛黃冊 繼承了元朝以職業定戶籍的做法。在里甲制的基礎上編造黃冊,每里一冊,登載該里110戶的丁、口數,以及年齡、財產狀況。黃冊每隔十年重新核實改造,分列出十年來各戶人丁、財產變遷細目,以便官府能夠清楚地了解戶籍的變化,合理征發賦役魚鱗圖冊 在里甲制度和制作黃冊的基礎上,命各地編繪魚鱗圖冊以登錄田土。州縣中劃分為若干糧區,詳列其面積、地形、土質優劣、田主姓名等,編號繪制為分圖,匯為州縣總圖冊——摘編自張帆《中國古代簡史》【研討交流】 根據史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明朝戶籍制度的特點。【成果展示】 既是戶籍制度,也是基層行政管理制度;田宅、資產和丁口相結合;戶籍與賦役管理基本合而為一;地域分割,戶籍不能隨意變更;嚴格控制人口流動;在繼承前代的基礎上不斷發展。1.中國古代戶籍制度的特點(1)戶籍具有地域性。由于人口與賦役是聯系在一起的,所以政府千方百計地將人口控制在特定的地域范圍中,限制其流動。(2)戶籍具有等級性。中國傳統社會曾出現過特權戶種、民籍戶種和賤籍戶種等類別,其戶籍地位逐級降低,界限分明。其中,特權戶種以宋代的官戶最為典型。民籍戶種是平民百姓擁有的戶籍,是主體戶種,這些人是國家賦役的重要承擔者。(3)戶籍具有世襲性。嚴格的戶籍管理不僅體現在對人口生存地域的控制上,而且人口的等級、職業也被戶籍標識得清清楚楚;不同等級、職業間的流動受到制約,戶籍是世襲的。(4)社會治安職能。戶口管理對人口活動行為進行制約,對封建秩序,特別是治安秩序的穩定具有重要意義。特別是北宋以來的保甲制,賦予了戶籍管理一項重要的社會治安功能,從而成為政府維護其統治基礎的重要措施。2.中國古代鄉里基層組織的特點(1)嚴密性:里、亭、什伍、保甲的縱向管理控制;宗族組織、村落組織的自治自管;兵籍制度以及與其匹配的賦役、治安、教化等,構成了控制基層鄉里社會的嚴密管理網絡。(2)獨立性:古代鄉里基層組織在行使國家統治管理職能和鄉里社會公共管理職能時,必須適應鄉里社會特定的自然、經濟、政治等條件,具有相對的獨立性,表現為基層政權組織獨立行使管理鄉里社會的各種職責,自成一體、自我運轉,成為獨立的基層管理系統。(3)宗法性:在宗法血緣關系厚重的鄉里社會中,以血緣倫理關系為紐帶組成的宗族組織,融于鄉黨里閭,合于基層政權之中,使得血緣關系與地緣關系高度結合。(4)自治性:鄉里社會絕大多數事務皆由鄉里社會中居于優勢地位的鄉紳、族長和鄉里保長、里長來進行處理。就組織類型來看,自治表現為血緣宗族對族眾和宗族內部的自治,以及地緣村落就全體村民的整體社會利益關系的自治。主題二 中國古代社會救濟與優撫政策任務1 學者觀點——清代社會救濟的舉措史料 清朝前期,政府未設立專門的救災機構,沿襲了中國古代戶部管理救荒的做法,救災官員是臨時差遣,不是專職。清末,官制改革中設立民政部,其執掌包括地方行政、自治、戶口、風教、荒政等事項。民政部下設保息科,掌管官紳所辦慈善事業、各地水旱災、善后賑濟等事項。晚清時期,清政府財政狀況不斷惡化,限制了救濟資金的投入,政府社會救濟資金的來源呈現出對社會籌資渠道的依賴。——摘編自李俊嶺《晚清社會救濟進步與王朝滅亡的一致性》【研討交流】 根據史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清政府在前期和晚期社會救濟措施的差異。【成果展示】 清前期:未設立專門救災機構,臨時差遣官員救災;后期:設立專職救濟機構;救濟資金依賴社會籌資。任務2 史料實證——古代社會救助的特點史料 我國古代社會的貧困救助,可以分為政府救助和社會救助。我國在傳統上是中央集權的國家,發生天災人禍時,政府大規模的賑災活動起著決定性作用。至于日常的貧困救助,實際上是由民間社會自己來實施的。針對古代聚族而居的情況,宋代范仲淹開設了“義莊”,購置族田,以族田收入在宗族內部開展救濟、贍養和助學。南宋朱熹也曾提議民間創辦“社倉”,向災民貸賑錢糧以濟貧困。明清商品經濟發展,商人在貧困救助中發揮的作用越來越突出。此外,一些財力豐厚、影響較大的佛寺,都有過一些救災濟貧的舉措。——摘編自劉志揚《我國古代的社會救助:途徑與成效》【研討交流】 根據史料概括我國古代貧困救助體系的特點。【成果展示】 政府救濟與民間社會救濟相結合(或以官府救濟為主,以民間社會救濟為輔);救濟形式多樣;注重可持續性;注重救助與經濟手段的結合;施助主體多樣(或以前以官紳為主,明清以后商人發揮的作用越來越大;佛寺發揮重要作用;宗族發揮重要作用);體現儒家思想。中國古代社會救助體系的特點及影響(1)特點①以政府為主導,各種社會力量共同參與。政府發揮重要作用,其他力量補充政府的不足。②大多屬于社會救濟范疇,層次低。只能保障人們的最低生活水平。③發揮作用不穩定。王朝前期,往往效果良好,王朝末期,吏治腐敗,實際效果不盡如人意。④指導思想多元,具有鮮明的倫理特色。儒家仁義學說、佛教慈悲觀念、宗族觀念等,共同構成社會救助的倫理道德基礎。⑤內容全面,注重災前防御與災后救助。有利于國家減災和儲備的防御性保障;有利于年齡和身份的老年保障;有利于形成全面的臨災生活保障;有利于扶持和救助弱勢群體或不幸人群的保障。(2)影響①促進經濟發展:對于封建農耕經濟給予適度保障,促進社會經濟發展,直接起到減少災害損失的作用。②保證社會安定:保障百姓生產,防止百姓破產和平民流亡,避免社會動蕩,保證社會安定。③弘揚傳統美德:以倫理道德為基礎,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加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④現代社保借鑒:一些措施對現代社會保障有一定的借鑒意義。如推行以預防為主的保障措施、建立嚴格的監督機制等。隨堂演練1.(據選擇性必修1教材P99“史料閱讀”改編)《史記·蕭相國世家》記載,劉邦率軍攻占咸陽時,“(蕭)何獨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圖書藏之。沛公為漢王,以何為丞相……漢王所以具知天下阸塞,戶口多少,強弱之處,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圖書也”。這可用于解釋( )A.秦朝用嚴苛法律治理國家 B.秦朝征收的田賦稅率非常高C.漢朝依“編戶”征發賦役 D.楚漢戰爭中劉邦獲勝的原因答案 D解析 “漢王所以具知……圖書也”大意是漢王之所以能全面了解天下的山川要塞、戶口的多少、地方的強弱、民間疾苦這些事,是因為劉邦任蕭何為丞相且蕭何得到了秦朝的文書檔案的緣故,為楚漢戰爭中劉邦獲勝奠定基礎,故選D項;秦朝刑法嚴苛,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項;秦朝田賦稅率極高,史稱“收泰半之賦”,即繳納田地產量的三分之二作為田賦,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項;材料強調秦圖書的作用,與漢朝依“編戶”征發賦役無關,排除C項。2.(據選擇性必修1教材P100“歷史縱橫”改編)東晉政府對從北方南渡而來僑居的州、郡、縣人口以“白籍”進行登記,不向白籍人口征發賦役。東晉后期和南朝,政府將僑居戶口編入所居郡縣戶籍,稱作“土斷”,使白籍人口土著化,承擔賦役。這說明( )A.經濟重心開始南移 B.少數民族逐漸封建化C.大土地所有制發展 D.戶籍為賦役征發服務答案 D解析 根據題干內容可知,在東晉后期之前,政府對從北方南渡而來僑居的州、郡、縣人口“不征發賦役”,但是到東晉后期和南朝時期,政府將這部分人群“編入所居郡縣戶籍”,并要求其“承擔賦役”,可知政府對戶籍進行改革的目的在于征發賦役,故選D項。3.(據選擇性必修1教材P101“史料閱讀”改編)秦漢時期的什伍組織,以五家為伍,十家為什,百家為里,互相監督;據《清朝文獻通考》記載:“直省各州縣鄉村,每戶歲給門牌。十戶為牌,立牌長;十牌為甲,立甲長……士民公舉誠實識字及有身家之人報官點充。……凡甲內有盜竊、邪教、賭博……聚會等事,及面生可疑、形跡詭秘之徒,責令專司查報。”這表明( )A.中國古代各地區實現了地方基層組織自治B.基層組織承擔社會治理和征收賦稅的職能C.政府注重基層民眾的自我管理和相互監督D.基層組織的相關管理人員由皇帝直接任命答案 C解析 據材料“什伍組織……互相監督”“士民公舉……凡甲內有盜竊、邪教、賭博……聚會等事……責令專司查報”可知,秦漢時期的什伍組織、清朝的保甲制都體現了政府注重基層民眾的自我管理和相互監督,以加強對地方的統治,故選C項;材料強調基層治理的特點,與各地區實現了地方基層組織自治無關,排除A項;征收賦稅的職能與“凡甲內有盜竊、邪教、賭博……聚會等事”不符,排除B項;管理人員由皇帝直接任命與“士民公舉誠實識字及有身家之人報官點充”不符,排除D項。4.(據選擇性必修1教材P102“史料閱讀”改編)《禮記·王制》云:“國無九年之蓄,曰不足;無六年之蓄,曰急;無三年之蓄,曰國非其國也。”這說明周代的統治者( )A.要求百姓生活勤儉節約 B.鼓勵消費以促進農業生產C.大力提倡重農抑商政策 D.闡述國家要備荒的必要性答案 D解析 據題干信息可知,《禮記》記載國家確立了九年期、六年期、三年期的糧食儲備標準,可知統治者重視備荒的作用,故選D項;題干提及的是國家要儲備糧食,未提及百姓及其節儉與否,排除A項;題干提及的是國家要儲糧,而非民眾要消費,排除B項;重農抑商政策首倡于戰國商鞅時期,商周時期,國家鼓勵支持商業的發展,排除C項。5.(據選擇性必修1教材P104“問題探究”改編)孟子提出:“(鰥寡孤獨)此四者,天下之窮民而無告者。文王發政施仁,必先斯四者。”孟子這一言論( )A.呼吁保護弱勢群體 B.要求平均分配財富C.宣揚了民貴君輕思想 D.主張重構社會秩序答案 A解析 材料是孟子仁政的體現,關心“必先斯四者”,體現了對弱勢群體的保護,故選A項;文中沒有體現要求財富平均分配,排除B項;文中強調的是對弱勢群體的保護,沒有體現民貴君輕,排除C項;文中體現的是對弱勢群體的保護,排除D項。6.(據選擇性必修1教材P103“學思之窗”改編)《大明律》規定:凡鰥寡孤獨及篤疾之人,貧窮無親屬依倚,不能自存,所在官司應收養而不收養者,杖六十;若應給衣糧而官吏克減者,以監守自盜論。這主要反映了明朝( )A.以法律形式規定對貧苦之人進行救助B.貧苦無依之人與朝廷官員矛盾尖銳C.真正解決了貧苦無依之人的溫飽問題D.《大明律》以嚴刑峻法維護其統治答案 A解析 據材料“所在官司應收養而不收養者,杖六十”可知明朝以法律的形式規定對貧苦之人進行救助,故選A項;材料體現的是明朝對貧苦之人的救助,并未體現出貧苦之人與朝廷官員矛盾尖銳,排除B項;“真正解決了”說法過于絕對,排除C項;材料的重點是對貧苦之人進行救助,并未強調以嚴刑峻法維護統治,排除D項。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