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單元培優課(六)速檢速測:①主戶?、诶锛字啤、鄞迳纭、芮f園 ⑤社會保障重點1 中國古代戶籍制度的演變(1)戶籍制度的產生可以追溯到商朝生產力快速發展的時期??脊虐l現,早在商代,就有關于人口清查統計的記載。這被視為中國戶口登記制度的萌芽。(2)西周時期,人口登記制度有了進一步發展。西周設有“司民”這一官職,掌理戶籍、計點民數,三年進行一次人口調查,說明西周時期已經有了制度性、經常性的戶口調查登記。(3)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國通過基層官員進行清查、登記人口并實行管制,一方面可以了解國力,另一方面可以限制人口流動,防止人口流失,保證兵役和賦稅源源不斷。如書社制度和上計制度。(4)秦朝的戶籍制度不僅按不同情況區分了不同的戶籍,還確定了戶口的什伍編制方式。(5)漢承秦制,戶籍制度在沿襲的基礎上也有所發展。漢朝在中央和地方都設有戶籍管理的專職官員,實行“編戶齊民”,這是歷史上首次將戶籍管理上升到法律規范。(6)東漢魏晉南北朝時期,由于地方豪族的崛起,戶籍成為人們身份等級的憑證。(7)隋唐開始,中國古代的戶籍制度進入發展完善階段。開皇五年(585年),隋文帝下令“大索貌閱”,進行全國性戶口清查,還實行析籍政策,規定堂兄弟以下分立戶籍,以防容隱。(8)宋代的戶籍制度在唐代基礎上又有所發展。由于手工業和商業的發展,在戶籍制度上分別設立坊郭戶和鄉村戶,在戶籍實行城鄉分別治理的基礎上,宋代又將戶口劃分為主戶與客戶。(9)元朝的戶口類型比較復雜,按職業對戶籍進行分類,稱“諸色戶計”。(10)明朝,朱元璋于洪武三年(1370年)下詔,戶部“籍天下戶口,并置戶貼”。(11)清朝初期沿襲明朝制度,直到光緒年間,才對戶籍制度進行了徹底改革,效仿日本警察戶口編審制度,成立了警察局,發布了巡警清查戶口條規,并制定了戶籍法。【對點體驗1】 (2024·廣東東莞高二期中)元朝推行一種戶籍管理制度,它根據職業把全國的百姓進行分類管理,如農戶、軍戶(世代當兵)、站戶(在驛站提供服務)等,職業世襲,比較固定。這則材料可用于說明元朝( )A.商品經濟的繁榮 B.社會控制的加強C.市民文化的興起 D.民族交融的發展答案 B解析 據材料“它根據職業把全國的百姓進行分類管理……職業世襲,比較固定”可知元朝通過職業固定分類的方式建立戶籍制度,以便國家強化對不同職業身份人群的控制,故選B項;元朝戶籍制度嚴格限制職業流動,不利于商品經濟的發展,排除A項;市民文化在唐宋時期已經出現,是商品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的產物,排除C項;元朝時期國家通過戶籍制度強化人身控制,不利于民族交融的發展,排除D項。重點2 世界主要國家基層治理與社會保障的階段性(1)基層治理:從自治傳統到自治市鎮、社區自治。①自治傳統的形成:在中古時期西歐的莊園以及獲得特許狀的城市中,自治因素普遍存在,村民組成的村莊共同體、教會的基層組織——教區以及城市中市民組成的行會或商會擔負著基層社會治理的職責。②自治市鎮制度確立:民族國家的興起以及資產階級革命形勢推動著傳統的地方自治向自治市鎮制度轉型,英、法等國自治市鎮民選議會主導地方治理,對本地選民負責,接受選民監督。③社區自治的興起: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社區成為基層自治的主要方式,政府發揮政策制定、財政支持和監督管理作用,不直接干預社區事務,社區主要依靠居民自我管理。此外,公眾、志愿者和私人部門也提供越來越多的公共服務。(2)社會保障:從濟貧制度到近現代社會保障制度。①濟貧制度的建立:16世紀后期,英國政府率先強制征收濟貧稅,每一教區須對其貧民負責。17世紀初,英國頒布濟貧法,該濟貧法被歷屆政府承襲下來,此后歐洲各國也紛紛建立濟貧制度。②近代社會保障制度:19世紀80年代,德國率先推行社會保險立法,設立了完備的社會保險管理和監督機構,初步建立國家社會保險制度,幾乎覆蓋全國所有的工業人口,其成功實施使歐洲國家紛紛效仿。③現代社會保障制度:20世紀30年代,美國在羅斯福新政期間頒布《社會保障法》。第二次世界大戰后,英國率先構建社會保障體系,此后一系列發達資本主義國家都建成了“福利國家”,現代社會保障制度基本建立。【對點體驗2】 (2024·河南南陽金太陽聯考高二期中)英國1834年《濟貧法修正案》實施后,濟貧院采取人們自愿進入的原則,但必須經過嚴格的財產審查及體檢;一旦接受救濟,整個家庭便將進入濟貧院,丈夫與妻子、孩子與父母都會被拆散;家庭私有財產也會被沒收,但在執行時,會允許他們保有自己的勞動工具。這樣的制度設計( )A.反映了工人運動對立法的影響B.導致英國的技術變革趨于停滯C.體現了資產階級對民生的漠視D.具有鞭策民眾勤懇勞動的動機答案 D解析 據材料“經過嚴格的財產審查及體檢”“家庭私有財產也會被沒收……勞動工具”可知,英國《濟貧法修正案》雖然允許人們自愿進入濟貧院,但進入的條件比較苛刻,同時允許他們保有自己的勞動工具,這可以盡量減少進入濟貧院的人數,具有鞭策民眾勤懇勞動的動機,故選D項。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