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時空坐標 第7課 古代的商業貿易課程標準 1.了解商業貿易的起源和古代的商貿活動與貿易通道。2.知道貨幣、信貸、商業契約等在日常生活中的角色。知識點一 商業貿易的起源與發展【基礎·精細梳理】1.商業貿易的起源(1)時間:原始社會后期。(2)條件:社會分工、產品剩余及私有制的產生,出現了交換,在此基礎上發展起商業貿易。(3)意義:人們通過商業貿易,換取自己所需的物品。2.古代中國商業貿易的發展(1)國內的商業貿易時期 表現商朝 出現了專門從事商品交換的商人;商業貿易遍及商朝統治區域和周邊地區;商業主要掌握在官府和貴族手里 政府占有工商業者并進行壟斷性經營春秋戰國 “工商食官”的格局被突破秦漢時期 貨幣、車軌、度量衡的統一,促進了全國的商品流通 在日常生活中用于計量物體長短、容積、輕重的物體的統稱從隋唐 到兩宋 城市坊市分區制度逐步瓦解,商業進一步繁榮 居住區和商業區分開,居住區內禁止經商元、明、 清時期 農產品和手工業產品的商品化程度不斷加深,形成全國范圍的商業貿易網絡,地域性的商人群體——商幫興盛(2)對外貿易方式 概況絲綢之路 ①通過絲綢之路,商人們將中國生產的絲綢等運往中亞、西亞、歐洲和北非,再把歐洲和中亞等地的奇珍異寶輸往中國 ②唐宋以后,海上貿易興盛。商船從東南沿海各港口出發,近達南洋各地,遠達波斯灣、阿拉伯海和紅海沿岸地區。中國出口 明清時期中國對東南亞一帶的稱呼 商品,除絲綢外,還有瓷器、紙張、茶葉等 ③官府在東南沿海一帶設置市舶司,掌管對外貿易朝貢貿易 ①明清時期,朝廷對朝貢國家、路線、港口、船只數目、貢品種類均有嚴格的規定 ②清政府在廣州設置公行,統攬對外貿易事務 ③1757年,清政府將通商口岸限定在廣州一處,對外貿易皆由官府指定的“十三行”行商代理 成為清帝國唯一合法的外貿渠道3.世界其他地區商業貿易的發展國家(或地區) 表現古埃及 ①商業歷史悠久 ②對外貿易控制在國家手中古希臘 形成了若干個商業貿易中心,海外貿易十分活躍古羅馬 商貿繁榮,海外貿易航線四通八達拜占庭帝國 即東羅馬帝國 (395—1453年) 一度壟斷了中國絲綢等東方奢侈品在歐洲市場的貿易阿拉伯 阿拉伯商人在亞、非、歐三洲之間從事中介貿易,活動范圍遍及世界各主要文明區域4.商業貿易發展的影響(1)世界:促進了不同地區、不同國家之間的交流,大大豐富了人們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2)中國①中國通過陸、海兩條對外貿易渠道,引進了國外的優良馬匹、植物新品種、香料、藥材和琉璃等。②中國的絲綢一度成為西方人財富和身份的象征。③中國的瓷器、茶葉流行于亞、非、歐三洲,豐富了當地人們的生活。易錯辨析 (1)由于交換的需要,部落之間、地區之間、國家之間的商業貿易逐漸發展起來。(√)(2)商業貿易的發展促進了不同地區、不同國家之間的交流,大大豐富了人們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3)早在原始社會時期,就已經出現了商業貿易。(√)情境釋疑 (1)“古埃及哈特謝普蘇特女王的船隊從蓬特經由紅海返航的情景”這幅圖反映了公元前15世紀左右埃及與蓬特的貿易活動。(摘自教材P37)概括古埃及商業貿易的特點。提示 商業歷史十分悠久;政府控制對外貿易活動。(2)1987年,在廣東陽江海域發現一艘南宋時期從事遠洋貿易的古船,船上載有數萬件商品。該船被命名為“南海1號”。(摘自教材P38)結合所學知識推測一下,在這艘古沉船上可能會發現的主要商品是什么?這體現了南宋怎樣的社會狀況?提示 主要商品:瓷器。社會狀況:海上絲綢之路發達,對外貿易興盛。【疑難·精準突破】視角1 古代埃及的商業史料 上、下埃及之間,利用尼羅河航運的便利,頻繁地進行各種貿易。對外貿易的規模在中王國時期的基礎上,也日益擴大。交換的產品主要有金銀器皿、象牙、香料、紡織品、奴隸等。但新王國時期的對外貿易主要由國家控制,因此經常伴有軍事掠奪。——摘編自喬明順主編《簡明世界史》根據史料分析古埃及商業發展的有利條件。新王國時期古埃及的商貿活動有何明顯特征?提示 條件:尼羅河航運的便利。特征:主要由國家控制,常伴有軍事掠奪。視角2 古代阿拉伯商業的發展史料 阿拉伯人在8世紀中葉建成了橫跨亞、非、歐三洲的大帝國,溝通東西方貿易的陸上與海上路線,大部分在阿拉伯人占領的范圍之內。阿拉伯人在印度洋上起初是沿海岸航行。12世紀末13世紀初,中國人發明的羅盤傳到阿拉伯,從此阿拉伯人可以離開海岸在大洋中航行。他們在瀕臨印度洋各地港口建立據點,成為歐、亞海上貿易的重要中介人。阿拉伯商人聯系著東非海岸和印度西海岸,在兩邊都有商站。他們把中國的絲綢、瓷器,南洋的香料,印度的棉布、象牙、寶石、珍珠等,經波斯灣或紅海,輾轉運往歐洲。他們在歐亞商品貿易和文化交流上,立下了歷史功績。——摘編自吳于廑、齊世榮主編《世界史·古代史編》根據史料概括阿拉伯商業發展的特點。提示 貿易范圍廣泛;航海貿易發達;從沿海岸貿易發展到遠洋貿易;貿易貨物種類繁多。視角3 宋元時期中國海上貿易的繁榮史料 宋元時期,許多宋朝官員、士人群體、富商及身懷絕技者移居南洋各地,不但經營著各種生業,而且是市場上的主導人群。環中國海諸國既渴望中國絲綢、瓷器等商品,又依賴中國海商經營其物產,并在相當程度上通用宋元鑄造的銅錢或交鈔。北宋時期,神宗認識到“東南利國之大,舶商亦居其一焉”。元朝更是將海上事業視為“軍國之所資”“國家大得濟的勾當”,故政府帶頭經營,鼓勵民間全力參與。本系閩南的地方海神媽祖于宣和五年被宋廷“敕授靈應夫人”,漸次傳播到了環中國海各處,接受上至皇家,下至黎民百姓的頂禮膜拜。——摘編自于逢春《中國海洋文明的隆盛與衰落》根據史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宋元時期海上事業興盛的原因。提示 政治統一局面的出現;農業和手工業的進步;造船和航海技術的發展(或:指南針運用于航海);經濟重心南移;人口大量外遷;環中國海諸國對中國商品和華商的依賴;政府相對開放的對外政策(或:政府鼓勵海上貿易)。1.歷史解釋——古代中國商業發展的特點(1)商業市場形式多樣:如城市中的市,鄉村中的草市,夜市和曉市等。(2)城市商業經濟發達:各朝代都興起不同數量和規模的商業大都市,到明清時期,興起了一大批工商業市鎮。(3)對外貿易發達:以絲綢之路為主要渠道的對外貿易,構成了古代商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并促進了沿海港口城市的興盛。(4)貨幣種類豐富:在貨幣流通領域北宋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明朝時形成了以銀為主、以錢為輔的錢銀并行的貨幣流通局面。(5)商人群體活躍:到明清時期實力雄厚的區域性商人群體組成了商幫——徽商、晉商等。(6)商人地位低下:中國古代王朝長期實行重農抑商政策,商人社會地位較低,商業始終作為農耕經濟的補充,未占主導地位。(7)商業信貸發展:春秋時期出現貨幣信貸,宋代出現商業信用憑證匯兌——交子,清朝資本性借貸顯著發展。(8)商業契約發展:商周時期產生了契約,漢代以后廣泛應用。2.歷史解釋——古代社會商貿活動的特點(1)商業歷史悠久:在原始社會后期,伴隨社會分工、產品剩余及私有制的出現,商業貿易在東西方社會幾乎同時產生,分布廣泛,遍及各大陸地區。(2)對外貿易發達:古代社會的對外貿易比較發達。絲綢之路是古代中國對外貿易的主要渠道,古希臘的海外貿易十分活躍,古羅馬的海外貿易航線四通八達。(3)政府色彩濃厚:早期商業行為深受政府影響。早期中國工商業被政府控制,稱為“工商食官”;古埃及的對外貿易也控制在國家手中。(4)中介作用突出:阿拉伯商人在亞、非、歐三洲之間從事中介貿易,活動范圍遍及世界各主要文明區域。(5)雙向影響顯著:中國引進了國外的優良馬匹、植物新品種、香料、藥材和琉璃等;中國絲綢一度成為西方人財富和身份的象征,中國的瓷器、茶葉流行于亞、非、歐三洲。知識點二 貨幣、信貸、商業契約【基礎·精細梳理】1.貨幣(1)產生背景:早期商業交換的形式是以物易物。隨著商業規模的擴大,人們開始以貨幣為媒介進行商品交換。(2)出現(3)影響2.信貸(1)古代世界的信貸①公元前22—前21世紀,兩河流域出現了經營借貸的商人,神廟、宮廷也從事廣義指底格里斯河與幼發拉底河的中下游地區放貸業務。不同形式的借貸有不同的利息規定,甚至還包括具有社會救濟性質的免息借貸。②公元前16世紀—前11世紀,古埃及出現了較為完備的借貸合約。③公元前4世紀,古希臘專門從事貨幣兌換、保管和匯兌的貨幣經營行業開始興起,出現了匯票的雛形。(2)古代中國的信貸時期 表現西周 《周禮》中已經有了借貸糾紛的記載春秋時期 實物借貸形式已經比較普遍,并出現了貨幣信貸 以實物為標準的借貸活動 以貨幣形式發放的信用貸款唐朝 信貸業務由存貸款發展到匯兌,出現了類似現代匯票的“飛錢”宋代 交子、會子等紙幣開始使用,逐漸取代不少匯兌業務明朝中期 錢鋪等新式金融機構盛行 兌換錢幣的商店清朝 除傳統借貸關系外,資本性借貸顯著發展,出現本票性質的莊票3.契約 泛指發生一定權利義務關系的協議國家(或地區) 概況古代世界 ①公元前3000年左右,古埃及廣泛使用契約,凡轉讓重要財產都要達成書面契約 ②公元前2600年左右,兩河流域的人們已經使用契約;古巴比倫時期,訂立契約是普遍現象古代中國 ①商周時期:出現了契約 ②漢朝以后:凡是涉及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的事宜,當事人之間幾乎都要訂立契約 ③唐宋以后:契約的應用更加廣泛易錯辨析 (1)貨幣、信貸和商業契約便利了交換,擴展了商業的領域,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和觀念。(√)(2)貨幣、信貸和商業契約的出現,是商品經濟發達的表現,便利了商品交換,擴展了商貿活動的領域。(√)(3)宋代出現的“飛錢”是早期的匯兌業務形式。(×)情境釋疑 (1)西晉文學家魯褒在《錢神論》中說:“錢之為體,有乾坤之象,內則其方,外則其圓。……親之如兄,字曰‘孔方’,失之則貧弱,得之則富昌。”(摘自教材P39)這反映了當時怎樣的歷史現象?提示 商品經濟有了很大發展;貨幣在人們生活中占據重要地位。(2)拜占庭帝國金幣在中國出土數量很多。如中國北魏墓葬中出土的拜占庭帝國阿納斯塔修斯一世時期的金幣。(摘自教材P39)這則材料可以用于佐證什么歷史現象?提示 魏晉時期中國與拜占庭帝國之間經貿交流頻繁;絲綢之路促進了東西方經濟、文化的交往。【疑難·精準突破】視角1 貨幣與中國古代金融的發展史料 唐朝后期,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在流通領域產生了“飛錢”,接近于現在的匯票。商人把款項交給某地的某一機構或商家,領取票證,然后持票到所屬道府,核對憑據無誤后,提取款項。除“飛錢”外,唐朝還出現了類似于近代支票性質的信用票據。宋朝出現了另一種形式的貨幣代用券——交子、關子和會子。明中葉后,商品經濟發展進入新階段,在江南許多市鎮,大額現金轉運已經越來越不適應商業貿易的需求和異地資金結算。于是,以票據結算代替現金清算的會票應運而生,流通日廣,為長途大宗貿易提供了方便。——摘編自高春平《論中國古代信用票據飛錢、交子、會票、票號的發展演變》根據史料并結合所學,概括中國古代金融領域發展演變的特征。提示 從實體貨幣到信用憑證;從現金清算到票據結算;從政府廣泛參與到民間力量增強。視角2 古巴比倫的信貸關系史料 1/2錙優質銀子,公平的利率將被加上。從伊里阿馬塔哈爾手中,伊里伊丁楠借下了銀子。在3月,他將要歸還銀子(和)利息。證人:里皮特辛、阿布瓦喀爾和皮爾胡姆。在泥板上蓋上了他們的印章。日期:11月1日,漢謨拉比第42年。——M.席格瑞斯特《古巴比倫賬目文獻》依據上述史料描述,說明古巴比倫人是如何簽訂借貸合約的。提示 明確借貸雙方;寫明借貸內容、借款日期、還款時間及本息數目;證人署名并蓋章。視角3 商業契約的構成及影響史料 唐朝 石染典買馬契馬壹匹騮敦六歲。 開元廿一年正月五日,西州百姓石染典,交用大練拾捌匹,今于西州市,買康思禮邊上件馬。其馬及練,即日各交相分付了。如后有人寒盜識認者,一仰主、保知當,不關買人之事。恐人無信,故立私契。兩共和可,畫指為記。 練主: 馬主別將康思禮年卌四。 保人興胡羅世那,年卌。 保人興胡安達漢,年卌五。 保人西州百姓石早寒,年五十。該契約包含哪些要素?契約對商業活動有什么作用?提示 要素:交易物品及特征、交易雙方人名、交易價格、保人、交易時間。作用:規范了商業活動,保證了商業活動有序進行。1.歷史解釋——古代中國貨幣制度的特點(1)信用性紙幣制度的早產、貴金屬流通的不發達,是中國古代貨幣制度演化區別于近代西方的兩個重要特征。(2)多元貨幣體系存在。貨幣的各種職能在中國古代并不集于一體。銅錢、白銀和紙幣在中國古代許多朝代同時存在,但有時某些貨幣形態并不作為流通貨幣,而是儲藏手段。(3)貨幣制造和流通的地方性。在中國古代,許多地方流通的貨幣并不相同。(4)貨幣形態最終歸向貴金屬。兩宋時期紙幣的出現本質上就是商品性和信用性關系調整的產物。但是其后政府信用性的膨脹和商品性、信用性關系的失衡以及外部經濟環境的變化,導致中國古代幣制最終還是向貴金屬流通歸復。2.歷史解釋——古代契約應用的意義(1)有利于社會秩序的穩定從總體上說契約交往方式有利于社會平等,使具有不同社會背景、擁有不同社會條件的人,都能利用契約維護自己的權利,通過交換權利和義務獲取自己的利益,一定程度上維持了社會秩序的穩定。(2)有利于社會道德的培養古代契約關系制度中的一個基本的道德觀念,就是“信”。后來在儒家不斷宣揚下,“信”已成為普通人對社會交際行為的共識,在具體的契約關系中更是強調它的價值取向。基于此,人們愿意自覺抵制道德風險,注意維護自己的信用與聲望,以至形成良好的社會道德風尚,使信用聲望成為社會活動中的重要擔保憑據。(3)有利于古代社會經濟的發展通過契約,人們可以有效地調配資源,使社會經濟生活在一種穩定的秩序中進行;而人們對契約的重視,以及對契約的實際履行,又使得資源的交換可以大量、頻繁、低風險、低成本地進行。這樣可以使資源得到極大的配置,為社會經濟生活提供有力的支持和保證,從而滿足了社會的需要。隨堂檢測題組? 商業貿易的起源與發展1.(2022·廣東佛山高二期末)朱元璋時期,采用折變的方案,把胡椒、蘇木這些珍貴的南洋香料,作為各級官員工資發放,取得良好效果。但隨著鄭和下西洋的開展,這一政策卻遭到了群臣反對,最終被迫廢除。這反映明朝( )A.中央財政狀況逐漸得到改善B.香料貨幣功能因貿易擴大而喪失C.官方貿易加強了中外的交流D.明朝政府已經具備現代金融意識答案 B解析 明朝本以胡椒、蘇木等南洋香料為官員發放工資,鄭和下西洋后,中外貿易擴大,南洋香料貶值,所以薪資折變方案遭到了群臣反對,可見貿易擴大使得香料的貨幣功能喪失,B項正確。2.(2022·北京東城區高二期末)下列畫作名為《群神宴》,為文藝復興時期意大利畫家喬凡尼·貝利尼所作,描繪了古代神話中的眾神和仙女聚會林泉之間的情景。畫中盛水果和湯的瓷碗,都是中國的青花瓷。據此可以推斷( )A.古羅馬與中國已經建立直接的商貿往來B.中國瓷器通過海上絲綢之路傳入歐洲C.阿拉伯商人在亞、歐之間從事中介貿易D.中國在對外貿易中長期處于入超地位答案 B解析 “畫中盛水果和湯的瓷碗,都是中國的青花瓷”說明當時中國青花瓷在歐洲的銷量很大,使用范圍很大,海運成本低運量大,可知中國瓷器應是通過海上絲綢之路傳入歐洲,故選B項;“直接的商貿往來”的說法錯誤,排除A項;西歐人使用的中國商品并非都是來自阿拉伯商人的轉手貿易,排除C項;沒有中國對外貿易的進出口數據,僅據文藝復興時期的一幅畫無法推知中國對外貿易狀況,排除D項。題組? 貨幣、信貸、商業契約3.(2022·黑龍江鶴崗高二期末)有學者對古巴比倫時期的租賃契約進行梳理后發現,其基本模式主要包括對房屋的描述(房主、面積等)、房屋租賃的雙方當事人、租期、租金、證人、契約簽訂的時間等契約條款。這些契約( )A.適應了商業貿易的發展B.加速了社會階層的分化C.推動了金屬貨幣的流通D.實現了社會的持續穩定答案 A解析 由材料信息可以分析出,契約能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保障交易公平、規范交易行為、維持交易秩序,有利于商品經濟的發展,A項正確;材料無法體現社會階層的分化,排除B項;材料沒有涉及金屬貨幣的流通,排除C項;契約有利于社會穩定,但不能確保實現社會持續穩定,排除D項。故選A項。4.(2022·安徽宿州高二期末)莊票形成于清朝前期,是錢莊簽發的一種票據,上面寫有一定金額并由錢莊負責兌現。莊票分為即期和遠期兩種,即期莊票見票即可支付,遠期莊票須到期才能支付。莊票都不記名,不論何人持有,憑票即付,不得掛失和止付。莊票的出現( )A.適應了商業發展的需求B.說明了重農抑商的松動C.體現了清朝的開放包容D.反映了商人地位的提升答案 A解析 根據材料和所學知識可知,清朝前期莊票的出現是商品經濟發展的結果,A項正確;材料不能體現清朝重農抑商政策的松動、清朝的開放包容,排除B、C項;莊票的出現,無法體現商人地位的提升,排除D項。故選A項。知識結構 答題要語1.由于交換的需要,部落之間、地區之間、國家之間的商業貿易逐漸發展起來。 2.隨著社會分工、產品剩余及私有制的產生,出現了交換,在此基礎上發展起商業貿易。 3.絲綢之路是連接亞、歐、北非的商貿通道。 4.商業貿易促進了不同地區、國家之間的交流,大大豐富了人們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