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時空坐標 第12課 水陸交通的變遷課程標準 1.了解古代的水陸交通建設及主要交通工具。2.認識新航路開辟和工業革命對促進交通進步的作用。知識點一 古代的陸路交通與水路交通【基礎·精細梳理】1.陸路交通(1)自然道路①出現:原始人在自然界中打獵、捕魚、采集食物,其習慣性的足跡就形成了“路”。②交通:人類轉向定居生活以后,以住地為中心的交通進一步發展,但運輸物品依賴的仍是天然的道路與河流。(2)人工道路西方 羅馬帝國的道路把羅馬和各行省連接起來,形成“條條大路通羅馬”的盛況中國 ①秦朝:修筑的馳道、直道和五尺道等,構成了以咸陽為中心的 最早的“國道”,以咸陽為中心 全國性道路網 ②漢朝:絲綢之路成為連接亞、歐、北非的大通道 ③唐朝:驛道以長安為中心向各方輻射 主要用于運輸軍用糧草物資、傳遞軍令軍情 ④元朝:在全國遍設驛站,構成了以大都為中心通向全國乃至境外的驛路交通網2.水路交通中國 ①春秋時期:已有運河 春秋時的邗溝,溝通長江和淮河 ②秦朝:秦始皇開鑿了靈渠,溝通了長江和珠江兩大水系 世界上最古老的運河之一,被譽為“世界古代水利建筑明珠” ③隋朝:大運河以洛陽為中心,溝通了中國南方和北方 ④元朝:京杭大運河長度為世界之最 2014年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西方 ①法國:17世紀開通的米迪運河開辟了避開直布羅陀海峽、連接地中海和大西洋的新通道,是歐洲歷史最悠久且目前仍在通航的運河之一 ②荷蘭:17世紀阿姆斯特丹建立的運河系統,是荷蘭經濟和文化繁榮的重要體現易錯辨析 (1)輪車的使用提高了運載量和運送速度,是交通史上的里程碑事件。(√)(2)古代的道路鋪設和運河開鑿,是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3)隋朝大運河是中國出現的最早的運河。(×)情境釋疑 (1)羅馬帝國的道路把羅馬和各行省連接起來,形成“條條大路通羅馬”的盛況。(摘自教材P69)羅馬帝國交通比較發達的原因是什么?有什么作用?提示 原因:羅馬帝國建立后,逐漸發展為地跨歐、亞、非三洲的大帝國,首都羅馬是帝國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作用:促進了帝國內部和對外的貿易與文化交流。(2)《漢書·賈山傳》記載:“(秦)為馳道于天下,東窮燕齊,南極吳楚……道廣五十步,三丈而樹,厚筑其外,隱以金椎,樹以青松?!?摘自教材P69)秦朝的馳道有什么特點?修建馳道的目的是什么?提示 特點:四通八達,有嚴格的建設規范和質量要求。目的:維護統治,加強中央集權,宣揚皇威。【疑難·精準突破】視角1 古羅馬的交通建設史料 羅馬人除了公共建筑以外,還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修筑道路。在意大利境內,著名的有通往南部的阿庇安大道,由羅馬經坎佩尼亞延至他林敦,通往北部的費拉米尼烏斯大道由羅馬直達翁布里亞東海岸,通往東北部的瓦萊利亞大道由羅馬通向東北部地區。這些大道對維護帝國的統治和加強帝國各地的聯系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使整個帝國變成了一個以羅馬為中心的有機整體,使其緊緊地聯系在一起。條條大路通羅馬,這句在世界上廣為流傳的諺語即說明了羅馬交通高度發達的盛況。——摘編自《世界歷史》解說詞根據史料和所學知識,指出羅馬帝國大力修筑道路的主要目的,并概括其影響。提示 主要目的:加強帝國遼闊疆域之間的聯系,維護帝國的統治。影響:維護了帝國的統治,加強了帝國各地的聯系,使整個帝國變成了一個以羅馬為中心的有機整體;促進了帝國內部和對外的貿易與文化交流。視角2 唐代交通的特點及作用史料 唐代交通比秦漢時有進步,且為隋宋所不及。交通干路往還交織,干路之長至少應在二萬五千里以至二萬六千里。唐有驛一千六百三十九所,驛三十里一置。據《元和郡縣志》載,上都(長安)與各州之間都有通道,各方路線俱自長安輻射。唐代運河的使用,提高了東南諸郡在全國的地位,在交通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唐朝的域外交通,“入四夷之路,最要者七”,尤其是安西入西域道、安南通天竺道以及廣州通海夷道,路線最遠。——摘編自白壽彝《中國交通史》根據史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唐代交通發展的特點。簡析其主要原因。提示 特點:交通干路分布密,里程長;以長安為中心,主要服務于政治和軍事;運河使用促進南北交通;域外交通發達。原因:國家統一,社會穩定;開放的對外政策;貿易發達,經濟繁榮;江南經濟發展。歷史解釋——中國古代交通的特征(1)首先服務于政治和軍事,帶有明顯的皇權優先的色彩。(2)儒家思想觀念影響交通規則,形成了“賤避貴,少避長,輕避重,去避來”的通行規則。(3)交通建設帶有強烈的國家控制色彩。(4)中國古代的交通建設、交通規劃和交通管理都體現出較高的水準。(5)古代水陸交通發達,歷史悠久,運輸工具先進。知識點二 對海洋的探索與全球航路的建立【基礎·精細梳理】1.對海洋的探索(1)中國①西漢:已初步形成東、南兩條航線。東線通向朝鮮半島和日本,南線通向印度洋。②宋元:造船工藝和航海技術有了重大進步,使中國海船能夠持續航行。③明朝:從1405年到1433年,鄭和七次下西洋,船隊航行至東南亞、印度、波斯灣、阿拉伯半島、紅海和東非沿岸等地。④中國古代已經形成了連通中國與東亞、南亞、西亞、非洲等地的“海上絲綢之路”。(2)世界①波利尼西亞人很早就在太平洋諸島活動。大洋洲東部波利尼西亞群島的一個民族②腓尼基人首次橫渡地中海。③維京人在北大西洋和北海地區探險。別稱“北歐海盜”④阿拉伯人在印度洋開展繁忙的海上貿易。2.全球航路的建立(1)表現①15世紀末16世紀初,達·伽馬發現從歐洲繞過非洲到達東方的航線,哥倫布到達美洲,麥哲倫船隊穿越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完成環球航行。 證明“地圓說”的正確性②歐洲人開辟了北大西洋和南太平洋的海上航線。(2)結果:新航路的開辟讓全球海路大通,世界主要的大洋和大陸之間,通過海上航線建立了直接聯系,環球交通網絡逐漸形成。世界市場的雛形初現3.跨海通道的開通(1)蘇伊士運河:1869年開通,連接了紅海和地中海,成為西歐和南亞、東亞之間最近、最直接的水上通道。(2)巴拿馬運河:1914年,巴拿馬運河通航,極大地縮短了大西洋和太平洋之間的航行距離。易錯辨析 (1)麥哲倫船隊率先完成環球航行。(√)(2)航海經驗的積累和技術的改進,讓人們對海洋的探索從區域擴展到全球,全球航路得以建立。(√)(3)中國古代已經形成了連通中國與東亞、南亞、西亞、非洲、美洲等地的“海上絲綢之路”。(×)情境釋疑 《夢粱錄》記載:“海商之艦,大小不等。大者五千料,可載五六百人。中等二千料至一千料,亦可載二三百人。”(摘自教材P71)材料反映了什么現象?其有利條件是什么?提示 現象:宋代商船眾多,載重量大;對外貿易繁榮。有利條件:宋代造船工藝和航海技術進步,海船載重量、抗沉性能明顯提高,磁羅盤、實用航海圖和天文定位技術廣泛應用。知識點三 工業革命與交通的發展【基礎·精細梳理】1.鐵路(1)世界①1814年,斯蒂芬森改進了蒸汽機車。②19世紀上半期,在英國帶動下,歐美各國紛紛修建鐵路網,鐵路成為陸路交通 工業革命的影響的主干,人類步入鐵路時代。(2)中國①1881年,唐山至胥各莊的鐵路建成,這是中國人在自己國土上修建的第一條實用鐵路。②1909年,由詹天佑主持修建的京張鐵路竣工,是中國人自行設計和施工的第一 設計的“人”字形路軌,解決了鐵路的陡坡問題條鐵路干線。2.輪船(1)世界①1807年,美國人富爾頓發明了汽船。以蒸汽為動力,屬于第一次工業革命的成果②1812年,英國人制造的汽船試航成功。③蒸汽機以及后來的內燃機逐漸成為驅動船舶的主要動力,噸位大、速度快、航距遠的輪船出現了。(2)中國①19世紀20年代,西方的輪船開到中國。②19世紀60年代中期,中國人建造的蒸汽動力輪船“黃鵠號”試航成功,揭開在安慶內軍械所由徐壽、華蘅芳設計制造了中國近代造船工業的序幕。③1872年,官督商辦的輪船招商局在上海正式成立,成為中國近代航運史上的里 由商人出資,政府委派官員來管理程碑。3.汽車:19世紀80年代,德國人發明了汽車。但在20世紀以前,汽車還不夠普及。以內燃機為動力裝置,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成果易錯辨析 (1)兩次工業革命催生了輪船、火車、汽車等現代交通工具。(√)(2)蒸汽輪船首先在英國出現,汽車由美國人最先發明。(×)(3)京張鐵路是中國人在自己國土上修建的第一條實用鐵路。(×)情境釋疑 “黃鵠號”的設計者為徐壽,船長約18米,排水量約為25噸,船體為木質結構,試航速度為8—14千米每小時。(摘自教材P73)“黃鵠號”建造的背景是什么?在中國歷史上有什么影響?提示 背景:洋務運動。影響:揭開了中國近代造船工業的序幕。【疑難·精準突破】視角 近代英國交通發展的主要趨勢和影響史料 19世紀初,英國把公路網和運河網作為改造交通運輸體系的重點,隨著火車頭和汽輪的發明,便很快把重點轉移到建立鐵路網和海洋運輸網上。1825年英國建成世界上第一條鐵路,掀起鐵路建筑的狂潮……19世紀50年代倫敦成為全國鐵路網的最大樞紐。19世紀70年代后,英國轉而把主要財力用于殖民地半殖民地,如1890—1911年僅在印度就建筑了1.6萬多千米的鐵路,而本國只有300多千米。與鐵路網的建筑相應,1819年英國制造出第一艘遠航汽船并橫渡大西洋成功,到19世紀40—50年代,英國亦出現建立海洋運輸網的熱潮。英國通過海洋運輸網把本國交通網同殖民地的交通網緊密地聯結在一起,構成了全球性的近代化交通運輸網,從而取代了中世紀遺留下來的、落后的交通運輸體系。——摘編自張天《論英國近代化全球交通運輸網的建立及其對世界的影響》根據史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近代英國交通發展的主要趨勢,分析其主要影響。提示 趨勢:從建立公路網、運河網到建立鐵路網、海洋運輸網(交通近代化);從建立國內交通網到構建全球交通運輸網(交通全球化)。影響:配合了英國的工業化進程;滿足了英國殖民擴張的需求;加強了世界的聯系,推動了世界市場的形成;沖擊了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社會秩序,客觀上促進了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文明進步。歷史解釋——工業革命對近代交通的影響(1)解決了交通運輸中的機械動力問題,推動了交通工具的變革。①第一次工業革命中蒸汽機的廣泛使用對交通工具的變革起了巨大的作用,產生了蒸汽火車、輪船等,人們迎來了“鐵路時代”,便利人們的交通,擴大了人們的視野,加強了彼此的聯系。②第二次工業革命中電力的廣泛應用是其標志性成就,汽車、飛機等新型交通工具問世,推動了社會進步,加強了世界各地的聯系。(2)科技實現突破,出現一系列發明,人們的出行方式多樣化,便利了人們的溝通和交流。知識點四 交通與社會變遷【基礎·精細梳理】1.交通的改進,加強了各地的溝通,促進了政治、經濟和文化發展秦朝“車同軌”政策和道路建設,提高了國家的行政效率,加強了中央集權,促各種車輛的車軌大小相同進不同地區的經濟往來,具有深遠的影響。2.交通的改變影響了城市的發展(1)清江浦因京杭大運河的疏通而崛起,又因漕運路線的改變和津浦鐵路的開通而衰落。(2)京漢和隴海兩大鐵路開通后,鄭州發展態勢超越了洛陽與開封兩大古都。(3)美國的伊利運河將紐約與五大湖和中西部地區聯系起來,推動紐約發展成為國際化商貿中心。(4)通海運河的建成,使曼徹斯特迅速成為英國最重要的港口之一。3.交通的改善方便了物品傳遞和信息交流(1)中國的郵驛歷史悠久,但主要是為官方服務的。(2)明朝出現了民間通信機構民信局。 明朝永樂年間由寧波幫商人首創(3)1878年,天津海關書信館對公眾開放郵寄業務。(4)1897年創辦的大清郵政官局,是近代中國國家郵政的開端。(5)電報、電話也在晚清時傳入中國。易錯辨析 (1)交通的改進促進了政治、經濟和文化發展,帶動了城市格局和社會生活的變化。(√)(2)1897年創辦的大清郵政官局,是近代中國國家郵政的開端。(√)(3)國際運河降低了東西方物資交流的成本,改變了世界航運格局。(√)情境釋疑 這些國際運河均降低了東西方物資交流的成本,大大改變了世界航運格局,不僅分別成為埃及、巴拿馬兩國經濟生命線,更是東西方互聯互通的要道,成為大國角力場、兵家必爭地。(摘自教材P73)這說明運河對人類社會的發展有什么意義?提示 運河的開鑿,縮短了航行距離,降低了運輸成本,密切了世界各地的聯系,推動了世界市場的形成。【疑難·精準突破】視角 晚清交通領域的新變化及其影響史料 近代以來,火車、輪船逐步代替了車馬和木帆船,原來因地方荒僻、交通不便而滯留下來的物產能夠運出去變成有價值的商品;大量能夠滿足人們生活需要的商品也得以運進來,給人們帶來了前所未有的變化,但輪船進入中國是與近代中國不平等條約的簽訂、通商口岸的開辟相聯系的;鐵路的開通是與晚清政府大量舉借外債、喪失路權相始終的;近代最早的公路又是在被稱為“國中之國”的租界出現的。——摘編自蘇生文《中國早期的交通近代化研究(1840—1927)》根據史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晚清交通領域發生的變化,并簡析其影響。提示 變化:新式交通工具出現;新式道路的建設。影響:提高了運輸效率,改善了人們的生活,推動了交通事業的近代化進程;推動了傳統經濟結構的變動,加強了中國與世界的聯系;便利了列強的對華侵略,加深了中國的半殖民地化程度。1.唯物史觀——古代水陸交通建設的作用(1)交通工具和交通道路的發展為經濟的發展提供了基本的保障,經濟繁榮時期交通運輸業也相對發達。(2)加強了政府對各地區的控制,中央集權得到加強。(3)交通運輸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城市的發展程度,促進了城市經濟的發展。(4)擴大了交流范圍,加強了聯系,影響著國內各地之間的經濟、文化、科技交流。(5)一定程度上保障了與周邊國家乃至更遠地區和國家的經濟文化聯系。2.唯物史觀——中國近代交通業的發展(1)原因①先進的中國人為救國救民,積極興辦近代交通業,促進中國社會發展。②列強侵華的需要。為擴大在華利益,鎮壓中國人民的反抗,列強控制和操縱中國交通建設。③工業革命的成果傳入中國,為近代交通業的發展提供了物質條件。(2)影響①積極影響:促進了經濟發展,改變了人們的出行方式,一定程度上轉變了人們的思想觀念;促進各地經濟文化交流,推動中國現代化進程;加強了中國與世界各地的聯系,豐富了人們的生活。②消極影響:客觀上便利了西方列強對中國的政治侵略和經濟掠奪。隨堂檢測題組? 古代的陸路交通與水路交通1.(2022·重慶高二期末)古代有很多著名的人工道路:羅馬帝國的道路把羅馬和各行省連接起來,形成“條條大路通羅馬”的盛況;秦朝修筑的馳道、直道和五尺道等,構成以咸陽為中心的全國性道路路網。這些人工道路的鋪設( )A.表明人類不再依賴天然道路與河流B.推動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建立C.是古代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D.使人類由分散孤立走向了一個整體答案 C解析 結合所學,古代的道路鋪設和運河開鑿是古代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C項正確;A項太絕對,排除;秦朝修馳道、直道和五尺道之前就已經建立了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度,材料措施是在鞏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而非推動建立,排除B項;D項是新航路開辟的影響,排除。故選C項。2.(2022·安徽黃山高二期末)下面兩幅圖分別為隋朝大運河和元朝大運河圖。圖中元朝大運河截彎取直的原因是( )A.政治中心的轉移 B.海上絲綢之路興起C.中央集權的強化 D.經濟重心逐漸南移答案 A解析 通過觀察兩幅圖片,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從隋朝時以洛陽為中心,到元朝時截彎取直,大運河的變化主要是因為政治中心的北移,A項正確;海上絲綢之路興起與大運河截彎取直沒有直接關系,排除B項;中央集權的強化并非大運河截彎取直的原因,排除C項;經濟重心南移在宋朝時期已完成,排除D項。故選A項。題組? 對海洋的探索與全球航路的建立3.(2022·遼寧錦州高二期末)下面是一幅TO形世界地圖。該圖顯示:歐洲、非洲被地中海隔開,歐洲、亞洲被黑海隔開,非洲、亞洲幾乎被紅海隔開。陸地(人居)世界的周圍是海洋,海洋溝通地中海、紅海和黑海。由此可知,該地圖( )A.繪制于新航路開辟之后B.有助于尋找通往東方的新航路C.是地圓學說盛行的體現D.比較全面地描述了世界的面貌答案 B解析 由地圖中信息可知,歐洲可以通過跨越地中海、海洋等途徑到達亞洲,地中海是歐亞傳統商路,故該地圖有助于尋找通往東方的新航路,B項正確;地圖中沒有美洲大陸,說明該地圖應繪制于新航路開辟之前,排除A;據材料不能得出地圓說盛行,排除C項;地圖中沒有美洲、大洋洲等,D項錯誤。4.(2022·吉林乾安高二期末)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所開辟的新航線將“海上絲綢之路”從區域性的海上航線延伸為全球性的交通網絡。此后,歐洲人逐漸掌握了海上航線的主導權,改變了傳統“海上絲綢之路”以和平貿易為基調的特性。這反映出( )A.統一的世界市場最終形成B.新航路開辟推動了資本主義擴張C.世界各地之間的聯系加強D.中國喪失了在對外貿易上的優勢答案 B解析 由材料可知,新航路開辟推動了交通發展,交通的發展推動了資本主義的擴張,B項正確;第二次工業革命后,統一的世界市場最終形成,A項排除;C項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題干未涉及中國在對外貿易上的變化,排除D。題組? 工業革命與交通的發展5.(2022·陜西延安高二模擬)1877年,李鴻章奏請沿江、沿海各省,遇有海運官物,應需輪船裝運者,統歸(輪船招商)局船,照章承運。輪船招商局向北方運送的商品糧,無論江海河關,凡報招商局輪船裝運,均免進出口稅。這一規定( )A.加強了對輪船招商局的管理B.保證了輪船運輸業穩健發展C.有利于抵制外國輪船運輸業對中國的侵略D.擺脫了列強對輪船運輸業控制答案 C解析 材料體現的是清政府對“輪船招商局”的保護政策,如“海運官物,應需輪船裝運者,統歸(輪船招商)局船”及“凡報招商局輪船裝運,均免進出口稅”,故C項符合題意;材料中的政策強調的是對輪船招商局的保護,而不是加強管理,排除A項;“保證了”和“擺脫了”的說法都太絕對,排除B、D兩項。題組? 交通與社會變遷6.(2022·山西高二期末)大運河經過北京、天津、河北、山東、河南、江蘇和浙江等省市,溝通了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系,沿線是中國最富庶的農業區之一,經濟很發達。由此可知,大運河的開鑿( )A.滿足了隋煬帝奢侈的愿望B.加快了中國經濟的轉型C.加強了中國南北經濟交流D.促進了對外貿易的發展答案 C解析 大運河溝通了南北五大水系,沿線經濟發達,有助于加強中國南北經濟交流,C正確;題干內容與滿足了隋煬帝奢侈的愿望無關,排除A;隋唐時期的經濟并未發生轉型,排除B;大運河主要涉及的國內貿易,而非對外貿易,排除D。知識結構 答題要語1.生產的發展推動了人工道路的鋪設。 2.古代的道路鋪設和運河開鑿,是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 3.新航路的開辟讓全球海路大通,世界主要的大陸和大洋之間建立了直接聯系,環球交通網絡逐漸形成。 4.兩次工業革命催生了輪船、火車、汽車等現代交通工具。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