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2課 中華文化的世界意義課程標準 從人類文明發展和世界文化交流的角度,認識中華文化的世界意義。知識點一 中華文化在交流中發展【基礎·精細梳理】1.佛教的傳入與融合(1)過程時間 概況兩漢之際 來自古印度的佛教傳入中國魏晉 南北朝 佛教日趨興盛,逐漸同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相融合隋唐 佛教出現了不同宗派,主張頓悟成佛的禪宗成為主流,佛教完成本土化 說明中華文化具有較強的同化能力宋明 以儒家學說為核心兼容佛教和道教理論的宋明理學形成,佛教融合為中華文化的一部分(2)影響積極 影響 ①對中國人的宗教信仰、哲學觀念、邏輯思維、語言詞匯、文學藝術、禮儀習俗等方面都產生了深刻影響 ②中國傳統的詩詞、書法和繪畫,很多體現了佛教的內容,同時也吸收了佛教的理念,更加注重境界的表達 ③中國的建筑藝術受佛教影響。云岡石窟、龍門石窟、敦煌莫高窟等石窟,是中國佛教建筑藝術的結晶,也是中華文化的瑰寶消極影響 佛教文化宣揚的因果輪回、消極避世等也產生了一定的消極影響2.西學東漸新航路開辟前中西交流很少,且多是間接交往(1)明末清初:西方自然科學的傳入明末 ①意大利人利瑪竇等帶來天文、地理、數學等方面的新知識 把基督精神融入中華文化,成為后世文化交流與傳教方法的楷模 ②徐光啟、李之藻、楊廷筠、方以智等人,主張以開放的胸懷會通中西文化 ③《幾何原本》《泰西水法》等西方科學著作相繼被譯介到中國清初 17世紀,清政府任命湯若望、南懷仁等人主持欽天監工作,并招攬數 明清時期國家天文機構的名稱 學、醫學、天文等方面的人才來到中國(2)近代前期:西學進一步傳入鴉片戰 爭后 林則徐和魏源等主張學習西方。魏源進一步提出“師夷之長技以制夷”;西學的傳播渠道大大增加洋務運 動時期 ①1862年,京師同文館在北京設立,旨在培養外交和翻譯人才 ②創辦新式學堂,派遣留學生赴歐美學習,如嚴復、詹天佑等 ③1868年,江南機器制造總局翻譯館創辦,大量軍事、工程方面的書籍得到翻譯新文化 運動 時期 陳獨秀、李大釗、魯迅、胡適、蔡元培等新文化運動的倡導者,主張吸收民主與科學的思想俄國十 月社會 主義革 命后 ①陳獨秀、李大釗等先進的民主主義者開始接受馬克思主義,重新探尋解決中國問題的出路 ②五四運動大大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易錯辨析1.中華文化在與外來文化的交流中不斷發展、升華,保持了旺盛的生命力。(√)2.中國的思想文化和建筑藝術深受佛教思想的影響。(√)3.湯若望、南懷仁等人為中西方的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貢獻。(√)4.民主與科學是辛亥革命時期的斗爭武器。(×)情境釋疑1.《清史稿·湯若望傳》記載,順治皇帝欽佩湯若望的學識,曾說:“徐光啟特薦于朝,一時專家治歷如魏文魁等,實不及爾?!?摘自教材P9)這反映了當時部分中國人對待西方文化持怎樣的態度?提示 主張以開放的胸懷會通中西文化。2.閱讀教材P9“史料閱讀”:該史料說明了什么問題?提示 說明來自歐洲的湯若望精通天文歷法,得到清政府的重用,為中國的天文事業作出了貢獻,促進了中西方文化的交流。【疑難·精準突破】視角1 唐代的中外文化交流史料 唐代,中國與西域的文化交流很頻繁。佛曲九仙道曲、盧舍那仙曲以及琵琶等樂器演奏技巧,舞蹈中的四方菩薩蠻隊舞,雜技中的幻術、吞刀、吐火等,都是通過佛教徒的中介,由西域傳到中國來的。——摘編自謝重光《論唐代佛教徒對社會的巨大貢獻》思考 根據史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唐代僧人成為中外文化交流重要載體的背景及影響。提示 背景:開明的對外政策;唐朝奉行三教并行政策;多元包容的文化政策;絲綢之路的暢通;僧人的傳教熱情。影響:促進了中國佛教的發展;豐富了中國文化的內容;傳播了中華文化,推動了周邊國家文化的發展。視角2 明清時期中西方文化交流的繁榮史料 明清之際,我國和歐洲的文化交往出現了前所未有的進展,形成了中西文化交流的第一次高潮。在這次交流中,天主教傳教士尤其是耶穌會士充當了橋梁和紐帶。一方面,為了傳教的需要,他們將西方的科學文化知識傳入中國,使中國知識界對“西學”有了初步的了解和認識;另一方面,他們又通過傳遞書信和翻譯中國典籍等方式,把中國悠久燦爛的文化介紹給歐洲,使歐洲出現了“中國熱”。——摘編自林延清《試論明清之際中西文化交流的分期、特點和歷史作用》思考 根據史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明清之際我國和歐洲的文化交往出現“前所未有的進展”的社會因素。提示 全球航路開辟后東西方交流日益頻繁;歐洲資本主義的興起與發展;天主教傳教士尤其是耶穌會士的東來;明清時期思想文化的發展。視角3 近代前期的“西學東漸”及其影響史料一 晚清以降,國人科技意識因“師夷”而增長??涤袨?、梁啟超等人沖決專制制度和倫常之網羅,接引“西學”以啟蒙。進入民國,各主要報刊加入對《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的大討論,民主與科學思想得以倡揚。北洋軍閥上臺,妄圖復古倒退,陳獨秀等奮起反擊,掀起了新文化運動。——摘編自李侃等《中國近代史》史料二 “西學東漸”不僅直接影響著近代中國的思想文化、近代的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也填補了許多中國文化中原來沒有的元素。自然科學中的聲、光、電、醫學等科學技術隨著“西學東漸”逐漸融入中國文化當中,并且通過具有先進思想之國人的學習與研究,中國本地的近代科學也開始形成并且逐步發展。不僅如此,關于近代科學的分類也漸次趨向專門化,形成比較系統的領域。近代的中國隨著“西學東漸”在發生著改變,新式的思想和研究方法改變了中國古老的思想文化領域,新領域的開拓和新科學的建立極大地豐富和發展了中國文化的結構。——摘編自王含含《“西學東漸”影響下的中國傳統文化的發展》思考 (1)根據史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近代前期“西學東漸”演變的基本特征是什么?哪一思想最終成為中華文化發展的主流思想。(2)根據史料二,概括“西學東漸”對中國近代的影響。提示 (1)特征:從學習西方的器物到制度,再到西方的思想文化。主流思想:馬克思主義。(2)中國近代科學形成并發展;豐富和發展了中國思想文化的結構。1.歷史解釋——“西學東漸”影響下中國近代文化的特點(1)近代中國人學習西方、尋求變革的思想主題是為了中國的獨立、民主和富強。(2)學習西方與抵抗侵略、啟蒙和救亡相聯系,體現出強烈的反封建、反侵略性質。(3)學習西方的歷程是一個由淺入深、由表及里、不斷深化,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文化”的復雜歷程。(4)中國人民最終選擇了馬克思主義。實踐證明,真正適合中國國情的是社會主義道路。2.唯物史觀——“西學東漸”對中華文化的影響(1)學術方面:將西方近代各種學術上的新成果帶入了中國,深刻影響了各種學術的發展,中國傳統學術的基本框架“經、史、子、集”完全被打破,許多傳統的學術受到西學的沖擊。(2)思想文化:中國人經過西學的洗禮,對于世界、歷史發展、政治、經濟、社會、自然界等的看法都有了巨大的改變。知識分子中崇尚實用、注重科技、追求民主的風氣日益盛行。(3)政治影響:西方政治思想的傳入,對于晚清中國的政治發展產生重大影響,包括戊戌維新運動的發起、清末新政的開展、立憲運動的嘗試、辛亥革命的爆發、五四運動、新民主主義革命等,都受到這些西方思想的重大影響。(4)社會變革:西方商戰思想的傳入,提高了商人在社會上的地位。此外,西方個人主義及社會主義等思想的傳入,使得中國傳統社會中以家庭、家族、地域社會為中心的社會基層開始逐漸瓦解。(5)經濟生活:新的經濟思想的傳入,使得一批知識分子愿意投入實業,有利于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在日常生活方面,西方科技逐漸改變了城市居民的生活。另一方面,新的思想改變了許多傳統日常生活中的習俗。知識點二 中華文化對世界的影響【基礎·精細梳理】1.對周邊國家的影響(1)漢字:公元前4世紀—公元3世紀,漢字已傳入朝鮮半島、日本列島和東南亞地區。各國在漢字的基礎上,創造本國文字,推動了當地的文化交流和發展。如朝鮮的諺文、日本的假名、越南的喃字(2)思想:3—5世紀,儒學在東亞和東南亞等地區流行。隋唐以后,朝鮮、日本等國的各級學校把儒學經典作為教科書,儒學成為官學。(3)宗教:大約在4世紀以后,佛教經中國傳入朝鮮、日本等國,各國佛教得到發展。(4)制度①古代朝鮮、日本和越南的社會制度大多來自唐朝。朝鮮 政治制度基本模仿中國日本 7世紀,大化改新推行的中央集權制、土地制度和賦稅制度,都以唐制為藍本越南 教育體制主要移植于中國,科舉制度跟中國的基本一樣②東亞和東南亞地區在律令、歷法、建筑、繪畫、音樂、飲食、服飾、節日、習俗等方面,也深受唐文化影響。(5)其他①14世紀末,中國人進入琉球,中國先進的生產技術和思想文化逐漸在琉球傳播。②15世紀,伴隨經貿往來,大批華僑移居東南亞,在當地傳播中華文化。③鄭和下西洋的壯舉,擴大并加深了中華文化的影響。2.對西方國家的影響(1)四大發明對西方的影響造紙術 8世紀以后,中國的造紙術逐漸傳入中亞、西亞及歐洲。紙的出現,對當時歐洲的教育、政治及商業等活動的發展,起了重要作用火藥 在13世紀經阿拉伯人傳入歐洲,推動了歐洲火藥武器的發展,使封建城堡不堪一擊,騎士階層日漸衰落指南針 促進了遠洋航行,推動大航海時代的到來印刷術 大大推動了文藝復興運動和宗教改革,促進了思想解放和社會進步(2)中華文化對16—18世紀歐洲的影響①孔子的思想以及儒家經典傳入歐洲,中國的史學、地理學以及科技、文學等成就也相繼傳入,引起歐洲社會上層和知識界的熱烈反響。②中國的茶、絲綢、瓷器在歐洲社會深受喜愛,中國式園林和建筑成為風尚。易錯辨析1.日本大化改新所推行的中央集權制、土地制度和賦稅制度等,均以漢制為藍本。(×)2.鄭和下西洋的壯舉,擴大并加深了中華文化的深遠影響。(√)3.儒家思想在16世紀左右傳播到歐洲,成為歐洲啟蒙運動的重要思想淵源,促進了歐洲近代文明的發展。(√)情境釋疑1.日本學習、改進中國的飲茶方法,形成獨具特色的茶道。唐朝服裝傳入日本后,被改造為“和服”。(摘自教材P11)材料體現的主旨信息是什么?提示 中華文化對日本的影響。2.韓國首爾景福宮,是朝鮮王朝的王宮,始建于14世紀。其結構和樣式是中國皇宮的翻版,宮門均以漢字命名,匾額上寫有漢字。(摘自教材P11)據此我們可以獲取什么信息?提示 中華文化對韓國產生重要的影響。【疑難·精準突破】視角1 漢字對東亞和世界的意義史料 漢字的傳播及漢字系文字的形成和發展,是中國、東亞地區乃至全世界最為重要的歷史文化現象之一。歷史上,在以我國為中心的東亞地區,隨著漢字的廣泛傳播和深刻影響,先后形成了包括西夏文、契丹文、女真文、日文、越南喃字等在內的十多種漢字系民族文字,構成了一個多姿多彩的文字家族和文化寶庫。這些文字的形成和發展,是漢文化和各民族文化密切交流的成果,也是漢字符號多、語言適用性強的體現。——摘編自王鋒《追尋漢字發展的歷史足跡加強漢字傳播及文字家族研究》思考 據史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漢字對中國、東亞和世界文化的影響。提示 推動了中華民族文化的交融和發展;促進了東亞地區文化的交流;豐富了人類文化體系。視角2 啟蒙運動中的“中國熱”史料 從18世紀后期起,伏爾泰開始接觸中國文化,他特別推崇中國的儒家思想,對孔子更是佩服得五體投地,房間里常年掛著一幅孔子畫像。他反對君主專制,希望有一位開明君主,因此儒家的“民為貴,君為輕”被他當作武器來攻擊封建君主專制。伏爾泰推崇孔子的另一方面,是他認為孔子是用道德的說服力而不是用宗教的狂熱和個人崇拜來影響別人?!鼱柼┦菑闹袊爬衔幕袨榉▏鴨⒚删窦橙I養。 ——《儒家思想與法國大革命》思考 根據史料,說明伏爾泰推崇儒家思想的原因。提示 以儒家思想的某些觀點為武器來攻擊封建君主專制;孔子注重用道德的說服力來影響別人;從中國古老文化中為法國啟蒙精神汲取營養。視角3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世界意義史料 中國傳統文化對全球化本質內容究竟有哪些蘊含,我認為,主要有以下四個觀念和原則:第一,“天下為公”,世界“大同”。第二,“以和為貴”“親仁善鄰”“協和萬邦”。第三,實行“開戶牖”、互學習、兼收并蓄,“攜手共進”。第四,反對侵略戰爭,維護祖國統一。——摘編自李慎明《中國傳統文化與全球化》思考 根據史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當今世界的主要價值。提示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人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能夠提升個人道德修養,有助于化解個人與社會、個人與他人之間的矛盾和沖突;有助于社會和諧穩定,促進人類不同文明之間的理解與信任,推動世界和平與發展;大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也能夠為當代全球治理提供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1.歷史解釋——16—18世紀中華文化在歐洲的傳播(1)表現①在物質方面追求中國時尚,形成了模仿中國工藝風格的產品。②在精神方面追求有關中國的知識,大量出版傳教士有關中國的著述和中國經典的譯本。③中國成了人們心目中的理想國,產生了許多研究和推崇中國的學者和著作,出現了許多描寫中國、美化中國、假中國人之名諷喻時政的各種樣式的文藝作品。(2)意義:促進了中西方文化之間的交流;中華文化成為歐洲啟蒙運動的一個重要思想動力,成為歐洲知識界反封建和反宗教的利器。(3)認識:16—18世紀中華文化在歐洲的傳播,說明在西學東漸的同時,東方文化對西方文化也產生了一定的影響,東西方文化的交流與傳播共同推動了世界的發展與進步。2.家國情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世界價值(1)中華文化所蘊含的自然人文精神,為當今世界人民解決自然問題提供了智慧。當今人類正在遭受干旱加劇、氣候變暖等自然環境惡化問題的困擾,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包含了眾多正確看待和處理人與自然關系的思想精髓,有助于這些問題的解決。(2)中華文化主張的國家交往藝術是構筑和平穩定的世界秩序的文化基石。利益相關、合作共贏和和平共處等價值理念是構筑和平穩定的世界秩序的關鍵要素,這恰恰也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所蘊含的國與國交往的基本精神。(3)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所包含的價值目標符合世界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中華文化充滿了以天下為己任的人文情懷和自強不息的奮斗精神,這有助于激勵各國人民為建立公平合理的世界新秩序而不斷努力。隨堂檢測題組? 中華文化在交流中發展1.(2023·河北石家莊高二期末)佛教傳入中國之后,南朝僧侶們把印度語中的“達摩”翻譯成“道”,把印度語中的“涅槃”翻譯成“無為”,還宣揚說有一子在寺院出家,其家族十代人都會得到解救。這表明( )A.佛教呈現出本土化趨勢B.道教受到統治者的尊崇C.儒家學說失去正統地位D.三教并行局面開始形成答案 A解析 根據材料“‘達摩’翻譯成‘道’,把印度語中的‘涅槃’翻譯成‘無為’”,可知魏晉時期佛教傳入我國,一些佛教用語逐漸采用道家思想進行解讀,以便減少佛教在中國傳播的阻力,反映了佛教本土化的趨勢,故選A項;材料主要反映了佛教與道家思想的融合,無法體現統治者對道教的態度,排除B項;魏晉時期儒學的正統地位受到了佛道的挑戰,但是依然占據主導地位,排除C項;材料并未體現三教并行,排除D項。2.(2023·廣東茂名高二期末)法國學者謝和耐指出:“在1600年左右,歐洲的世界觀和科學基本內容仍是中世紀的。利瑪竇在其中國合作者的幫助下,試圖在中國傳播的是天文學、幾何學、托勒密的博物學等……如果我們轉向歷史觀和人文方面,利瑪竇等耶穌會士都大大落后于中國人的觀念?!敝x和耐意在說明( )A.明清中華文化的優勢明顯B.中國固守天朝上國的思想C.中西方思想文化交融增強D.西學東漸對歐洲影響深遠答案 A解析 據材料“歐洲的世界觀和科學基本內容仍是中世紀的”“如果我們轉向歷史觀和人文方面,利瑪竇等耶穌會士都大大落后于中國人的觀念”,可知謝和耐認為當時中國的歷史觀和人文思想領先于西方,故選A項;材料中謝和耐作為法國學者主要是從外國的立場來談論中國人,中國固守天朝上國的思想體現的是以中國為中心,排除B項;材料中謝和耐認為歐洲的歷史觀和人文思想落后于中國,并未強調中西思想文化的交融,排除C項;材料并未體現西學東漸對歐洲的影響,排除D項。題組? 中華文化對世界的影響3.(2022·河南信陽淮濱高中高二測試)應朝鮮國王請求,明朝皇帝多次頒賜書籍。除歷書外,儒家經典、史地類和教化類書籍最多,如明成祖特賜《四書大全》《五經大全》等書。這種交往( )A.體現了明朝專制的外交風格B.鞏固了中朝兩國的平等外交關系C.成就了近鄰國家的文化淵源D.客觀上有利于東亞文化圈的拓展答案 D解析 根據材料“應朝鮮國王請求,明朝皇帝多次頒賜書籍”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明王朝向朝鮮頒賜儒家經典、史地類書籍,有利于東亞文化在朝鮮的傳播,有利于東亞文化圈的拓展,D項正確;材料不能體現外交風格,排除A項;兩國并非平等關系,明朝是朝鮮的宗主國,排除B項;C項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故選D項。4.(2023·天津高二校聯考)1150年,造紙術傳入西班牙后,又從那里傳到了法國和其他歐洲國家;所到之處,羊皮紙被取代。事實證明,造紙術的價值十分顯著。造紙術的價值主要是( )A.推動了歐洲文藝復興B.成為宗教改革的工具C.促進歐洲文化的發展D.迎來新航路開辟時代答案 C解析 根據題干及所學知識,造紙術傳入歐洲,代替了原來的書寫材料,推動了文化的傳播,文化從貴族教士階層推廣到普通大眾,促進了歐洲文化的發展,C項正確;造紙術傳入歐洲只是文藝復興的一個條件,并不是起推動作用,排除A項;宗教改革的工具在于宗教思想,并不是具體的造紙術,排除B項;造紙術與新航路開辟關聯不大,排除D項。故選C項。知識結構 答題要語1.中華文化在與外來文化的交流中不斷發展、升華,保持了旺盛的生命力。 2.19世紀中葉以后,西學進一步傳入中國,對中華傳統文化造成前所未有的沖擊。 3.中華文化的傳播,促進了世界文明的發展。 4.中國發展的歷史源頭和內在動力就是中華文化,中華文化為世界發展提供了滋養。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