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單元時空構建第11課 古代戰爭與地域文化的演變課程標準 1.通過了解古代歷史上的著名戰爭,理解戰爭對人類文化的破壞,以及造成的文化斷裂。2.認識戰爭在客觀上又為不同文化的碰撞提供了契機。知識點一 亞歷山大遠征與“希臘化時代”【基礎·精細梳理】1.亞歷山大遠征(1)過程:公元前334年,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率軍入侵波斯,歷經10年征戰,滅亡了波斯帝國,征服了從小亞細亞到印度河流域的廣大地區。(2)影響①戰爭給被征服地區造成了嚴重破壞,這些地區固有的文化發展進程在一定程度上被打斷。②被征服地區人口遭到奴役、屠殺,城市遭到劫掠、燒毀。(3)結果:公元前323年,亞歷山大去世,其部下陷入混戰,帝國逐漸分裂為托勒密埃及、塞琉古王國和馬其頓王國三個主要國家。這些區域被統稱為“希臘化世界”。2.“希臘化時代”(1)時間:指從亞歷山大遠征到羅馬最終征服托勒密埃及之間大約300年的時期。(2)內容①亞歷山大統治期間,試圖以希臘文化(歐洲文化的起源)為主導,融合埃及文化(非洲)和西亞文化(主要指波斯帝國)。②希臘人和馬其頓人逐漸融合。他們基本壟斷了高級官職,占有大量土地,并享受稅收優惠,成為希臘化各國的統治階級。(3)影響①希臘文化的中心逐漸東移,亞歷山大城、安條克和帕加馬等成為新的希臘文化中心。②托勒密埃及鼓勵文化發展,城內的繆斯宮收藏了大量文化典籍,吸引學者前往研究。③被征服地區的本土文化與希臘文化的碰撞和交流,促進了文學、科學等許多領域的發展。④西亞、北非的文化仍在希臘化世界保持長期影響。(4)成就①學者們系統整理和研究了《荷馬史詩》和古典希臘的悲劇、史學、地理學作品。②歐幾里得編寫的《幾何原本》流傳后世。③阿基米德提出著名的物理學定理。④埃拉托斯提尼利用探險家提供的資料,對地球周長作出了精確的計算。首次采用了“地理學”一詞來表示研究地球的學問⑤醫生通過解剖尸體,對人體的神經系統及消化系統進行了基礎研究。易錯辨析1.希臘化時代的文化是希臘文化與西亞、北非等地的文化相互影響的產物。(√)2.從總體上看,希臘化時代的文化具有多元性和開放性的特點。(√)3.在希臘化時代,希臘文化的中心逐漸西移,亞歷山大城等成為新的希臘文化中心。(×)情境釋疑1.托勒密埃及的統治者是馬其頓人,他們為贏得埃及人支持,有意戴上了傳統的法老王冠。(摘自教材P62)這反映了“希臘化時代”有什么特點?提示 希臘文化和埃及文化的融合。2.閱讀教材P63“歷史縱橫”:馬卡比起義反映了什么問題?起到什么作用?提示 問題:塞琉古王國的擴張及其推行的希臘化政策引起了巴勒斯坦地區猶太人的強烈不滿,人們只能用起義來維護自己的權益。作用:使猶太人基本贏得獨立,傳統的猶太文化得以繼續發展。3.閱讀教材P63“學思之窗”:這本是一場平常的民間糾紛,但這個希臘人為什么特別強調自己的希臘人身份和對方的埃及人身份?提示 在希臘化世界中,希臘人和馬其頓人逐漸融合,他們基本壟斷了高級官職,成為希臘化各國的統治階級。這個人的用意在于強調自己是統治階層,埃及人是被統治者。【疑難·精準突破】視角1 “希臘化時代”的文化特點史料 亞歷山大帝國囊括了東方的波斯文明、埃及文明、猶太文明以及印度文明的一部分。由此可見,希臘化時代的文化具有多元化的特征。希臘化時代的人們作為龐大王朝的子民有了“四海一家”的意識,希臘化時代的世界主義取代了過去狹隘的民族主義,在多元文化共存局面下的希臘化世界正在呈現開放的全球意識。——摘編自楊鳳霞《史海探微》思考 根據史料,分析“希臘化時代”的文化特點。提示 具有多元性和開放性。視角2 希臘化世界的特點史料 希臘化時代的斯多亞學派主張“人人皆兄弟”,認為“人不只對政治共同體忠誠,更負有對世界共同體的忠誠”。這種世界主義是“以世界為人類生活的中心,從而倡導一種‘大一統’的社會”。藝術家把關注的目光從遙遠的宇宙轉向了多變的人生;在文學創作上,從形式到內容都有所創新,由神話傳說回歸到了現實生活,出現了田園詩、科普詩以及反映中上層私人生活趣事的新喜劇。托勒密王朝(公元前305年—公元前30年)的統治者是埃及的征服者,而實際上卻是埃及的君主制征服了希臘—馬其頓人,“法老體系貫穿于整個托勒密時期”。西亞塞琉西王朝(又譯塞琉古王國,公元前312年—公元前64年)的統治者,也基本上沿襲了波斯帝國的君主專制政體。——摘編自楊鳳霞《史海探微》思考 根據史料,概括希臘化世界的特點。提示 主張世界主義;關注現實;實行君主制。1.歷史解釋——亞歷山大的政策對“希臘化時代”的影響(1)亞歷山大的政策為“希臘化時代”奠定了政治基礎。亞歷山大在波斯實行一種特殊的君主專制政體,融合了希臘與東方的特征。他保留了波斯的專制政體,保留了波斯帝國的行省制;籠絡東方各地的貴族,任命原地區的將領等為官員,共同統治東方人民。(2)亞歷山大的政策為“希臘化時代”奠定了經濟基礎。①亞歷山大遠征,打通了歐亞大陸的交通,打破了東西方長期獨立或隔離的狀態,為東西方經濟的交流創造了條件,為希臘化的實現奠定了經濟基礎。②亞歷山大在遠征中,建立了許多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希臘化文明城市,并且隨遠征而來的大量希臘人紛紛涌入這些東方城市,成為溝通希臘文明與東方文明的橋梁,成為孕育希臘化文明的沃土。(3)亞歷山大的政策為“希臘化時代”奠定了文化基礎。亞歷山大鼓勵文化發展,積極興建文化設施,這種文化策略成為聯結東西方民族的紐帶,促進了東西方文化的交融,奠定了“希臘化時代”文化發展的基礎。2.歷史解釋——“希臘化時代”的文化特點(1)多元性:亞歷山大統治期間的帝國空前廣袤,首次統一了地中海以東的領域,足跡跨越亞、歐、非三洲。這次對外擴張促進了文化的交流,形成了包括希臘文化、埃及文化、西亞文化以及波斯文化的希臘化文化。(2)開放性:伴隨著東西方文明交互滲透的過程,超越種族和國界的觀念開始呈現。在希臘化的過程中,各地區和各部落之間的差別在縮小,經濟和文化的聯系在擴大,人們的活動超越了過去的城邦界限,出現了統一的希臘化世界的經濟體系。(3)文明呈現頹勢。希臘化時代,人們的生活處于動亂和不安之中,頻繁的戰爭不僅消耗了大量的經濟資源,也給人們的心靈帶來了巨大的創傷。最終導致了希臘化時代文明發展的消退。知識點二 蒙古西征與東西方交流【基礎·精細梳理】1.過程第一次 1218年,花剌子模國扣留蒙古商隊,殺害蒙古 舊譯“火尋”,位于今烏茲別克斯坦及土庫曼斯坦的土地上 使臣。不久,成吉思汗以復仇為由,滅掉花剌子模國,蒙古軍隊直抵黑海北岸第二次 滅亡金朝之后,蒙古發動第二次西征,征服今俄羅斯、烏克蘭地區的諸多公國和部族,一直打到今德國、匈牙利和巴爾干半島第三次 13世紀中葉,蒙古以西亞地區為目標,攻占巴格達2.結果:忽必烈建立元朝前后,蒙古在其他統治區形成了四大汗國,它們在名義上仍將元朝尊為宗主國。3.影響(1)給被征服地區的社會經濟帶來嚴重破壞,但客觀上推動了東西方的交流。①第二次西征后,兩位歐洲傳教士分別受教皇和法國國王派遣,到達漠北與蒙古進行交涉。②意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約于1275年由陸路來華,后經海路返回。根據他口述記錄的《馬可·波羅行紀》,對以后的歐洲航海、探險活動產生了很大影響。③畏兀兒人列班·掃馬經由耶路撒冷到歐洲訪問,見到了教皇和英、法國王。(2)引發了較大規模的民族遷徙。①由東向西遷徙的移民主要是西征的蒙古軍隊。14世紀后,他們逐漸與當地居民融合。②大批移民自西東遷,進入中國中原地區,被稱為“色目人”。他們中的大部分元代時對來自中西亞和歐洲的各民族的統稱后來融入漢族和蒙古族。③使亞歐內陸的民族分布產生了變化,一些被征服地區的文化面貌有所改變。易錯辨析1.蒙古西征客觀上推動了東西方交流,改變了一些地區的文化面貌。(√)2.畏兀兒人列班·掃馬經由耶路撒冷到訪歐洲,這是中歐之間友好往來的最早記載。(×)3.《馬可·波羅行紀》不僅使西方人知道了東方的元朝,而且也豐富了中古保守時期人們的地理知識。(√)情境釋疑讀“蒙古軍隊西征示意圖”(見教材P64):據圖指出蒙古遠征最遠到達哪一地區?提示 歐洲的巴爾干半島。【疑難·精準突破】視角1 蒙古西征對東西方交流的影響史料 蒙古對歐洲的征服對世界文化的發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成吉思汗將中國的先進文化和先進生產力帶給黑暗時代的中世紀歐洲,使歐洲找到了通向“現代”的發展方向,人類第一次進入全球化時代。甚至可以說,成吉思汗推動了歐洲后來的技術、貿易和思想解放運動,同時,蒙古人幾乎將亞洲全部聯合起來,開辟了洲際的通道,便利了中國和波斯的接觸,以及基督教和遠東的接觸。從文化傳播這一點上來說,蒙古人差不多和羅馬人的貢獻一樣大。——摘編自杜君立《歷史的細節》思考 根據史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蒙古西征對世界文化發展的積極影響。提示 將中國的先進文化和先進生產力傳到歐洲,推動了歐洲技術、貿易和思想解放運動的發展;開辟了洲際的通道,促進了東西方文明的交流。視角2 蒙古西征對近代歐洲的影響史料 騎在馬上的蒙古人帶著東方的先進文化和科技,踏碎了黑暗時代的歐洲中世紀美夢,喚起了全球性的人類覺醒。正是在這種軍事征服的推動和刺激下,歐洲開始了空前的技術、貿易和思想革命。——據《歷史的細節》整理思考 根據史料,概括蒙古西征的影響。提示 促進中西方經濟和文化的交流;促進歐洲社會轉型。1.唯物史觀——蒙古西征對中西文化交流的影響(1)積極影響①蒙古帝國內外發達的“驛站”制度,為東西方文化交流提供了極為便利的條件。②蒙古帝國幾乎把亞洲合為一體,進一步加強了東亞與中亞、西亞之間的關系,大大加速了東西方文化交流的進程。③蒙古帝國將亞歐大陸連成一片,恢復、加強了東亞和歐洲之間的直接交往,擴大了東西方文化交流。④蒙古統治者對東西方貿易和技術交流的重視和保護措施,促進了東西方文化交流的發展。⑤蒙古帝國的宗教政策兼容并蓄,促進了東西方文化的交流和融合。⑥蒙古西征所導致的東西方人口大遷徙和蒙古帝國時期各國人士頻繁的來往以及蒙古統治者對西域人的信任政策,進一步加強了東西方文化的交匯。(2)消極影響:蒙古大軍大肆屠殺被征服地區的人民,并焚毀城市和建筑,這種毀滅性的殘酷行為,破壞了該地區的文明和生產力,阻礙了被毀壞地區文明的發展和進步,在客觀上也阻滯了人類自身的進步。2.唯物史觀——蒙古西征對近代歐洲文明的影響(1)對資產階級社會的到來:推動四大發明在西方的進一步傳播及應用,其中火藥、指南針、印刷術,更被馬克思譽為預示資產階級社會到來的三大發明。(2)對文藝復興:蒙古帝國侵入西方時,整個歐洲正處在中古時期,封建神學作為整個社會的精神支柱,使人們的思想受到了禁錮,而蒙古人的西征打破了這一局面。在蒙古人對封建制度的打擊和對歐洲傳統觀念的摧毀之下,歐洲人對以前深信不疑的神學觀點產生了質疑。(3)對新航路的開辟:蒙古西征給歐洲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他們對東方的好奇從未停止過,《馬可·波羅行紀》對東方的渲染更是激起了歐洲人對東方的無限遐想,召喚著探險家不顧一切艱難險阻探尋通往東方的航線。隨堂檢測題組? 亞歷山大遠征與“希臘化時代”1.(2023·福建廈門高二聯考)在亞歷山大的遠征中,反抗馬其頓統治的希臘城邦底比斯被夷為平地,居民被賣為奴;腓尼基名城推羅被攻陷后,成年男性居民幾乎都被屠殺,婦女和兒童被賣為奴隸。這些史實說明( )A.歷史的進步必然伴隨著殘酷的戰爭B.戰爭給被征服地區帶來災難C.戰爭為文化交流與重構提供了契機D.戰爭是文明交流的唯一形式答案 B解析 亞歷山大在擴張過程中,毀壞城邦,屠殺被攻陷地區成年男子,奴化居民等史實,說明戰爭給被征服地區帶來了災難,B項正確;“歷史的進步必然伴隨著殘酷的戰爭”的說法絕對,排除A項;材料并未體現戰爭為文化交流與重構提供了契機,排除C項;“戰爭是文明交流的唯一形式”的說法絕對,且與“成年男性居民幾乎都被屠殺,婦女和兒童被賣為奴隸”等不符,排除D項。故選B項。2.(2022·浙江臺州高二聯考)亞歷山大于公元前334年入侵波斯,歷經10年征戰,滅亡了波斯帝國,征服了從小亞細亞到印度河流域的廣大地區。從亞歷山大遠征到羅馬最終征服托密勒埃及之間大約300年被稱為“希臘化時代”。下列不能體現希臘化時代文化特征的是( )A.托密勒埃及統治者戴上了法老的王冠B.安條克和帕加馬成為新的文化中心C.被征服地區的學者們研究《荷馬史詩》D.象形文字文物代表那爾邁調色板答案 D解析 根據材料“從亞歷山大遠征到羅馬最終征服托密勒埃及之間大約300年被稱為‘希臘化時代’”并結合所學可知,那爾邁調色板是一件非常重要的埃及考古發現,測定年代為公元前31世紀,與希臘化時代文化特征無關,D項符合題意,選擇D項;在埃及,亞歷山大自稱法老之子,“托密勒埃及統治者戴上法老的王冠”符合希臘化時代的文化特征,A項不符合題意,排除;在希臘化時代,希臘文化中心逐漸東移,亞歷山大城、安條克和帕加馬成為新的文化中心,B項不符合題意, 排除;希臘化時代的文化成就有學者們系統整理和研究了的《荷馬史詩》,C項不符合題意,排除。故選D項。題組? 蒙古西征與東西方交流3.(2023·江西南昌模擬)馬克垚在《世界文明史》一書中指出,蒙古西征把原來因地理、政治、經濟條件不同而互相阻隔的地區連成一片,絲綢之路一度暢通無阻,實現了人類文明的大交流。這從經濟上說明了蒙古西征( )A.推動了中西方的文化交流B.促進了中西方的貿易往來C.開通了中西方的貿易通道D.實現了絲綢之路的重新暢通答案 B4.(2023·山東濰坊高二期中)法國學者麥撒說:“蒙古人西征,將以前閉塞之路途完全洞開,將各民族集聚一處……當時戰爭殺人,盈野盈城,似為人類慘禍,而不知實如空天霹靂,將幾百年(歐洲)之酣睡懶病自夢中驚醒。”該學者意在強調蒙古西征( )A.帶給歐洲人們深重的災難B.促進了民族間相互交融C.推動了東西方交通的發展D.加速了西方社會的變革答案 D解析 蒙古西征打破了路途閉塞,將各民族集聚一處,把歐洲從酣睡懶病的夢中驚醒等,強調的是蒙古西征加速了西方社會的變革,D項正確;帶給歐洲人們深重的災難與“將幾百年(歐洲)之酣睡懶病自夢中驚醒”等不符,排除A項;促進了民族間相互交融只是材料的部分信息,并非材料主旨,排除B項;材料并未強調蒙古西征與東西方交通發展的關系,排除C項。故選D項。知識結構 答題要語1.馬其頓的興起及亞歷山大遠征對西亞、北非等地的文化演變產生了重要影響。 2.希臘化時代的文化是希臘文化與西亞、北非等地的文化相互影響的產物。 3.蒙古西征客觀上推動了東西方交流,改變了一些地區的文化面貌。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