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構建·時空坐標】【歸納·線索特征】鴉片戰爭至五四運動(1840—1919年)是中國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也是中華民族屈辱與探索時期,落后的農業文明遭受先進的工業文明的沖擊,中國開啟了近代化的歷程。(1)政治與國家治理:列強發動了一系列侵華戰爭,中國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華民族危機不斷加深,中國社會政治局勢和外交觀念發生了重要變化。先進的中國人為尋求國家出路和挽救民族危亡,開始了一系列抗爭與探索。從太平天國運動、維新變法、清末新政與預備立憲運動到辛亥革命,清政府最終滅亡,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制度,共和政體在中國建立。(2)經濟與社會生活:在西方侵略下,傳統自然經濟開始解體,中國經濟被卷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體系;洋務企業、民族資本主義興起和曲折發展,中國開啟了工業化進程。近代中國的城市化進程由此開始。西醫傳入中國,中國的公共衛生事業初步發展起來。西方的生活方式傳入中國,中國的物質生活和禮儀風俗受到沖擊,呈現出中西合璧的特點。(3)思想與文化交流:近代前期,先進的中國人不斷探索救國救民的真理,向西方的學習從器物層面深入到制度層面和思想層面,中西文化出現了碰撞與交流的特點。課時19 兩次鴉片戰爭與列強侵略的加劇【考點定位】1.近代列強侵華戰爭對中國社會的影響。2.晚清時期中國人民反抗外來侵略的斗爭事跡。知識點一 兩次鴉片戰爭1.歷史背景(1)世界: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在英、法、美等國逐漸占據主導地位;英國對市場和原料的需求越來越強烈。(2)中國:君主專制統治依舊頑固;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是主要的生產方式;科技落后;社會階級矛盾激化。2.鴉片戰爭(1)導火線:林則徐在虎門海灘公開銷毀收繳的走私鴉片,英國宣布對華發動戰爭。(2)過程:1840年6月,英國發動侵略戰爭,以1842年8月29日清政府被迫簽訂中英《南京條約》而結束。(3)結果:中國戰敗,簽訂近代第一批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 中國被迫割讓香港島、賠款2 100萬銀元、接受協定關稅以及開放五口通商等《虎門條約》 《望廈條約》 《黃埔條約》 列強從中國獲得了協定關稅、領事裁判權、片面最惠國待遇以及通商口岸傳教權等(4)影響:長期影響了近代中國歷史的進程,鴉片戰爭成為中國近代史的開端。3.第二次鴉片戰爭(1)原因(2)進程(3)結果:一系列不平等條約的簽訂條約 內容《天津條約》 《北京條約》 英、法獲取了割地、賠款、開放通商口岸以及內河航行權等大量權益;實現了鴉片貿易合法化中俄《璦琿條約》 《北京條約》 搶占黑龍江以北、烏蘇里江以東100余萬平方千米的中國土地,把俄方提出的邊界走向強加給中國,為此后大規模侵占中國領土制造根據(4)影響:中國的獨立、主權和領土完整受到了嚴重侵犯,從一個獨立的封建社會逐漸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助學助考1.學習聚焦——辨正誤①鴉片戰爭前夕,英國和其他殖民主義國家把侵略的矛頭指向了中國,但清政府對世界形勢變化渾然不覺。(√)②虎門銷煙是鴉片戰爭爆發的根本原因。(×)③《南京條約》將香港割讓給英國。(×)④兩次鴉片戰爭的失敗,使清政府被迫簽訂一系列不平等條約,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2.挖掘教材——學思用①19世紀,英國向中國走私鴉片愈演愈烈。1800年走私鴉片4 570箱,1838年超過了4萬箱。(摘自必修教材P96)英國向中國走私鴉片的直接目的是什么?提示 借助鴉片走私尋求貿易平衡,扭轉對華貿易逆差。②1856年10月,廣東水師在黃埔逮捕了“亞羅號”船上幾名海盜和涉嫌船員。英國駐廣州代理領事巴夏禮硬指此船為英國所有,并且捏造船上懸掛的英國國旗曾被中國兵勇侮辱,要求中國送回被捕者并公開道歉。(摘自必修教材P98)該事件被稱為“亞羅號”事件。該事件與第二次鴉片戰爭有何聯系?英國發動第二次鴉片戰爭的真正原因是什么?提示 聯系:“亞羅號”事件是英國發動第二次鴉片戰爭的借口。真正原因:進一步打開中國市場。3.必考概念——拓視野①領事裁判權:近代西方列強通過不平等條約,在殖民地或附屬國攫取的一種特權,即它的僑民在當地的民事、刑事訴訟,所在國法庭無權審理,而由它派駐當地的領事依照本國法律審判。②最惠國待遇:指締約國雙方在通商、航海、關稅、公民法律地位等方面相互給予的不低于現時或將來給予任何第三國的優惠、特權或豁免待遇。締約雙方在平等互利原則的基礎上相互享受最惠國待遇。知識點二 邊疆危機與甲午中日戰爭1.西北邊疆危機(1)俄英侵略新疆:英國支持阿古柏占領南疆和北疆部分地區。俄國出兵占領伊犁地區。(2)左宗棠收復新疆:1878年2日,收復新疆南北兩路。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地區正式建省。2.中法戰爭(1)爆發:1883年8月,法國控制了越南,把侵略矛頭對準了中國。(2)進程:1884年8月,法軍偷襲馬尾軍港,炮毀福州造船廠;1885年3月,馮子材取得鎮南關大捷。(3)結果:簽訂了中法《越南條款》,承認法國占領越南。3.甲午中日戰爭(1)爆發:1894年8月爆發。(2)進程:1894年9月,清軍平壤大敗。黃海海戰中,北洋艦隊重創日本艦隊。1895年2月,日軍在山東半島登陸,摧毀了威海衛軍港,北洋艦隊覆滅。(3)結果:簽訂《馬關條約》。①承認朝鮮獨立,割讓遼東半島、臺灣全島及所有附屬各島嶼、澎湖列島給日本,賠款2億兩白銀。②增開沙市、重慶、蘇州、杭州為通商口岸,日本可以在中國通商口岸設廠制造。(4)影響(5)臺灣反割臺斗爭:1895年5至10月,臺灣義勇軍與以劉永福為首的留臺清軍一起,展開了反日斗爭。4.瓜分中國的狂潮(1)三國干涉還遼:俄、德、法“三國干涉還遼”,日本被迫歸還遼東半島,但索取3 000萬兩白銀“贖遼費”。(2)瓜分狂潮:各帝國主義國家在中國劃分勢力范圍,強租租借地,掠奪鐵路和工礦利權。助學助考1.學習聚焦——辨正誤①1878年曾國藩收復新疆,維護了國家的主權。(×)②中法戰爭中,中國軍民在劉銘傳領導下贏得鎮南關大捷。(×)③《馬關條約》增開沙市、武漢、蘇州、杭州為通商口岸。(×)④《馬關條約》的簽訂,刺激西方列強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中國社會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大大加深。(√)⑤“三國干涉還遼”說明帝國主義在侵華過程中既勾結又斗爭,是列強瓜分中國狂潮的開端。(√)2.挖掘教材——學思用①19世紀60年代以后,中國出現了嚴重的邊疆危機。(摘自必修教材P105)試舉例說明。提示 俄國出兵占領伊犁;法國控制越南,侵略矛頭對準中國;日本借朝鮮農民起義,出兵朝鮮,在豐島偷襲清朝運兵船。②閱讀必修教材P106《甲午中日戰爭形勢圖》:結合圖片,指出甲午中日戰爭中的著名戰役和你了解的民族英雄。提示 戰役:豐島海戰、平壤戰役、黃海海戰、遼東半島戰役和威海衛戰役。英雄:鄧世昌、丁汝昌、林永升等。3.必考概念——拓視野瓜分中國:指19世紀末列強對中國的資本輸出和強租租借地,劃分“勢力范圍”。這是帶有鮮明時代特征的侵略方式,反映了資本主義發展到帝國主義階段的侵略要求。知識點三 八國聯軍侵華與《辛丑條約》1.八國聯軍侵華(1)借口:鎮壓義和團運動。(2)過程2.東南互保:南方各省督撫與英、美等國洽商“東南互保”協議,嚴重動搖了清政府統治的根基。3.《辛丑條約》(1)簽約:1901年9月7日,清政府簽訂《辛丑條約》。(2)內容(3)性質:是中國近代史上主權喪失最嚴重、賠款數目最龐大的不平等條約。(4)影響:標志著中國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①巨額賠款,加劇了中國的貧困和經濟的衰敗。②外國軍隊駐扎于中國戰略要地,嚴重破壞中國的主權完整。③在北京設立的“使館界”,實際成為“國中之國”。助學助考1.學習聚焦——辨正誤①八國聯軍侵華的主要目的是鎮壓義和團運動。(×)②“東南互保”表現了東南地區當權的地方實力派與西方列強合作抵制義和團的意向。(√)③《辛丑條約》禁止中國人成立或加入任何反帝組織,表明清政府成為帝國主義列強統治中國的工具。(√)④八國聯軍侵華戰爭和《辛丑條約》的簽訂,使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2.挖掘教材——學思用《辛丑條約》簽訂于光緒二十七年七月二十五日,因該年為辛丑年而得名。條約簽訂日為陽歷9月7日,因此有“九七國恥”一說。(見必修教材P112)分析條約簽訂日被稱為“九七國恥”的主要原因。提示 《辛丑條約》是中國近代史上主權喪失最嚴重、賠款數目最龐大的不平等條約;標志著中國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3.必考概念——拓視野“東南互保”:1900年,兩江總督劉坤一、湖廣總督張之洞等與列強合作,達成“東南互保”協議,規定:上海租界歸各國共同保護,長江及蘇杭內地均歸各省督撫保護,雙方互不侵犯。這是清末地方實力派首次公然反抗清政府,使南方大部分地區得以免于義和團之亂及八國聯軍戰亂的波及,也嚴重動搖了清政府的統治。主題一 天朝夢碎——鴉片戰爭與邊疆危機[3年5考]1.鴉片戰爭的評價(2023·北京高考,6)2.第二次鴉片戰爭爆發原因(2022·全國甲卷,28)3.列強侵華與中國外交觀念的轉變(2022·山東高考,5)4.中西文化的碰撞與交融(2022·湖北高考,6)5.邊疆危機與中國軍民抗爭(2022·浙江6月選考,8)視角1 圖文證史——兩次鴉片戰爭史料一 鴉片戰爭前夕中英貿易圖史料二 鴉片戰爭后……英貨輸入總值,1842年為426萬元,1845年,達到1 053萬元。由于運到中國的棉毛織品銷路不廣……從1846年起,英國輸華商品量開始減少。1846年到1855年的十年間,除了1851年、1852年兩年外,始終沒有達到1845年的水平。——趙德馨《中國近現代經濟史(1842—1991)》解讀史料一 反映了鴉片戰爭前夕中英貿易中中國貿易地位及英國走私鴉片的目的等史料二 說明鴉片戰爭后英國對華貿易逐漸下降的趨勢思考 (1)根據史料一圖示概括歸納英國發動鴉片戰爭的本質目的是什么?反映了中國與英國經濟形態有何不同?提示 目的:打開中國市場,把中國變為英國的原料產地和商品傾銷地。經濟形態:中國:男耕女織、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英國:機器化、工廠化大生產的工業經濟。(2)根據史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1842—1855年間英國輸華商品量變化的趨勢,并說明英國發動第二次鴉片戰爭的原因。提示 趨勢:1846年前呈上升趨勢,1846年后基本呈下降趨勢。原因:鴉片戰爭沒有完全打開中國市場;英國的“修約”要求遭到清政府拒絕。視角2 學者觀點——鴉片戰爭對國人觀念的影響史料 隨著西學東漸,近代中國人逐漸認識到與外國交往的重要。在一系列戰敗之后①,中國讀書人逐漸被戰勝者改變了思想方式,接受了以強弱分文野的新觀念。這類因對抗性互動而產生的概念轉移,急劇而徹底……對西方的認知,也從“夷務”到“洋務”再到“時務”,由貶義的“夷”到平等的“西”再到尊崇的“泰西②”。說是天翻地覆的轉變,也不為過。——羅志田《走向世界的近代中國——近代國人世界觀的思想譜系》解讀主旨 史料主要闡述了鴉片戰爭后中國人與外國交往思想觀念的改變及表現細讀 ①指兩次鴉片戰爭的失敗 ②泛指西方國家思考 根據史料,概括鴉片戰爭后中國人對世界的認知發生了什么變化?結合所學知識,分析這種變化的影響。提示 變化:認識到與外國交往的重要;接受了以強弱分文野的新觀念;對西方的態度從鄙視到平等對待再到尊崇。影響:使部分先進中國人突破封閉狹隘的世界觀,開始開眼看世界;初步提出了向西方學習以求自強的主張,初步形成近代平等外交的理念。歷史解釋——兩次鴉片戰爭的影響維度 闡釋政治 中國社會性質發生變化。逐漸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主權被嚴重破壞經濟 開啟了近代化進程;自然經濟逐漸解體,中國成為西方資本主義的經濟附庸,客觀上有利于新經濟因素的成長思想 一批思想先進的中國人開始覺醒,他們拋棄陳腐的觀念,重新認識世界,萌發了一股向西方學習的新思潮,人們的思想觀念開始發生變化對外 關系 打破了中國閉關自守的狀態,中國被迫開放社會 生活 引起中國物質生活和社會習俗的變化主題二 危機加深——甲午中日戰爭與八國聯軍侵華[3年7考]1.晚清政府應對列強侵略(2023·湖北高考,6)2.八國聯軍侵華的影響(2023·湖南高考,7)3.列強侵華與中國外交觀念的轉變(2023·湖南高考,6)4.《馬關條約》的影響(2022·重慶高考,7)5.列強瓜分中國的狂潮(2022·北京高考,7)6.列強侵華爭奪的特點(2022·遼寧高考,7)7.西方列強侵華的影響(2021·山東高考,5) 視角1 學者觀點——甲午中日戰爭的影響史料一 ……是役(甲午戰爭)敗后……日人……資中國賠款以興百政,培力既厚……俄、法、德以仗義歸遼①,責報殊奢,而中國復乖于應付,于是俄據旅順、大連灣,英據威海衛,德據膠州,法據廣州灣,以互為鈐制。……中國乃不國矣。——摘編自楊松等《中國近代史資料選輯》史料二 我想甲午戰爭真正帶給中國的教訓和啟示就是如李鴻章所講的,“一場戰爭讓中國付出了巨大代價,但是終于把中國長長的大夢②驚醒了”。中國終于在悲情的狀態下重新出發了。——馬勇《甲午戰爭十二講》思考 (1)根據史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甲午中日戰爭中國戰敗所造成的危害。提示 引發了列強瓜分中國的狂潮;大大加深了中國社會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程度,民族危機的加深;刺激了日本軍國主義的擴張野心。(2)據史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對“終于把中國長長的大夢驚醒了”這一論斷加以說明。提示 甲午中日戰爭,中國付出的代價巨大;民族危機意識進一步覺醒;開始尋求政治變革;“天朝上國”的迷夢破碎;宗藩體系徹底瓦解;中國社會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視角2 史料證史——“東南互保”的影響史料 1900年6月21日,清政府以光緒帝的名義,向十一國同時宣戰。當宣戰詔書下至各地,郵政大臣盛宣懷令各地電信局扣押宣戰詔書①,……在劉坤一、張之洞等人支持下,由盛宣懷從中牽線,上海道與各國駐滬領事商定了“保護東南章程九款”,隨后,閩浙、山東、浙江、安徽、廣東均商訂類似協定,史稱“東南互保”。……他們在東南各省違抗“支持義和團”的命令,稱皇帝敕令是在拳民脅持下的“矯詔”“亂命”,認為“亂民不可用,邪術不可信,兵釁不可開②”“無論北方情形如何,請列國勿進兵長江流域與各省內地;各國人民生命財產,凡在轄區之內者,決依條約保護”。——據盛宣懷《愚齋存稿》等解讀主旨 史料主要闡述了晚清政府應對八國聯軍侵華及“東南互保”的影響細讀 ①說明中央與地方在對外宣戰上出現了分歧 ②體現了對義和團運動的不認可態度思考 根據史料說明宣戰與東南互保的聯系,東南互保的影響是什么?提示 聯系:宣戰詔書擴大了地方督撫與中央的分歧,推動了東南互保局面的形成。影響:客觀上起到保境安民的作用;地方勢力進一步擴張;嚴重動搖了清政府的統治根基。視角3 學者觀點——八國聯軍侵華的影響史料 凡從直接的影響來看,八國聯軍屠殺中國的人民,掠奪中國的財物,逼迫中國進行戰爭賠款,還要中國開通商口岸以便它們長時期地在經濟上壓榨中國……但從間接的影響來講,八國聯軍的侵略行徑也同時驚醒了中國這個東方睡獅。……八國聯軍敲開了中國的國門,也讓中國從此開始了現代化進程,開始參與全球化。——王開璽主編《中國近代史資料匯編》思考 根據史料及所學知識,簡要分析作者認為八國聯軍侵華對中國有何影響。提示 直接影響:加劇了西方列強對中國的政治、經濟侵略,給中國人民帶來深重的災難。間接影響:進一步驚醒了中國人,推動了中國的現代化進程,開始參與全球化。1.唯物史觀——甲午中日戰爭對中國的影響(1)加快了近代中國半殖民地社會地位的確立。帝國主義通過對中國經濟的掠奪和控制,進而操縱中國的政治,使中國社會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大大加深。(2)客觀上刺激了近代中國資本主義的發展。列強侵華激起了中國人民反帝愛國情緒,同時也促使清政府對民族企業的政策作了調整,為民族工業的發展提供了機會。(3)喚起了近代中國民族意識的覺醒。甲午中日戰爭失敗,一方面,證明了只改變經濟制度而不改變政治制度的洋務運動的失敗;另一方面,列強瓜分狂潮日益激烈,民族危機日益加深。中國社會各階層都在試圖以自己的方式拯救民族危亡,“實業救國”、維新變法、義和團運動和辛亥革命等相繼興起。2.歷史解釋——八國聯軍侵華的影響(1)列強加強了對中國的控制,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完全形成。(2)給中國人民帶來深重的災難,中國的民族危機進一步加深。(3)充分暴露了清王朝淪為“洋人朝廷”的本質,客觀上加速了清王朝的滅亡。(4)進一步驚醒了中國人,客觀上推動了中國的現代化。【練·教材改編題//固基礎】1.(據中外歷史綱要上P99“學思之窗”改編)1857年,馬克思撰文指出“英國人控告中國人一樁,中國人至少可以控告英國人九十九樁”,因為英國人采取的行動是在“中國人的挑釁行為危及英國人的生命和財產”這種站不住腳的借口下發生的。據此可知,馬克思意在( )A.說明中國維護主權的正當性B.指出英國侵略中國的目的C.主張通過協商解決中英沖突D.質疑英國發動戰爭的理由答案 A解析 據材料“1857年,馬克思撰文指出‘英國人控告中國人一樁,中國人至少可以控告英國人九十九樁’,因為英國人采取的行動是在‘中國人的挑釁行為危及英國人的生命和財產’這種站不住腳的借口下發生的”并結合所學可知,1857年馬克思認為鴉片戰爭英國對中國的侵略行為危及中國人的生命和財產,說明中國的反抗是維護主權的正當性,A項正確。2.(據中外歷史綱要上P99“歷史縱橫”改編)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侵略軍所到之處,中國人民群眾都進行了抵抗。恩格斯當年指出:“這是一場維護中華民族生存的人民戰爭。”中國民眾抵抗侵略的行為( )A.彰顯了愛國主義情懷 B.推動了洋務運動興起C.維護了國家主權完整 D.獲得了地方政府支持答案 A解析 中國人民群眾抵抗英法侵略軍,維護了中華民族的整體利益,彰顯了中國民眾的愛國主義情懷,故選A項;洋務運動興起的原因一是抵御外部侵略,二是鎮壓太平天國運動,排除B項;第二次鴉片戰爭后,列強進一步破壞了中國的領土、通商等國家主權,排除C項;地方政府并沒有真正組織和支持中國民眾抵抗侵略的行為,排除D項。3.(據中外歷史綱要上P100“問題探究”改編)1843年中美《五口通商章程》規定:和約一經議定,兩國各宜遵守,不得輕有更改;至各口情形不一,所有貿易及海面各款恐不無稍有變通之處,應俟十二年后,兩國派員公平酌辦。這一史料可以說明( )A.中美兩國可以平等貿易B.清政府力圖維護國家權益C.中國關稅自主權遭破壞D.清政府拒絕修約有合理性答案 D解析 根據“和約一經議定,兩國各宜遵守,不得輕有更改”“所有貿易及海面各款恐不無稍有變通之處,應俟十二年后,兩國派員公平酌辦”可知,在“貿易及海面各款”依舊可行的情況下,中美兩國應該嚴格遵守,這說明清政府拒絕修約具有合理性,故選D項。4.(據中外歷史綱要上P114“學習拓展”改編)在義和團運動和八國聯軍侵華期間,南方各省督撫與英、美等國洽商“東南互保”協議,表示“無論北方情形如何,請列國勿進兵長江流域與各省內地;各國人民生命財產,凡在轄區之內者,決依條約保護”。這一歷史事件表明( )A.清政府統治的權威已動搖B.清政府統治已土崩瓦解C.清政府已淪為洋人的朝廷D.中外反動勢力開始勾結答案 A解析 據題意可知,義和團運動和八國聯軍侵華期間,東南各省沒有與中央政府保持一致,反而私自與西方列強達成協議,這就動搖了中央的權威,A項正確;清政府統治土崩瓦解是在辛亥革命以后,排除B項;清政府淪為洋人的朝廷是在《辛丑條約》簽訂后,排除C項;太平天國運動期間中外反動勢力就已經開始勾結,排除D項。故選A項。【練·高考真題//明考向】命題點1 近代列強侵華與晚清政府的變化1.(2023·湖北高考,6)鴉片戰爭后,列強將不平等條約強加給中國,清朝原有的法律體系隨之發生改變。《北京條約》簽訂后,清初制定的海禁律例從根本上被打破。1870年,《大清律例》新增打擊拐賣人口出洋、允許華民出洋務工的條文。1909年,清政府頒布《大清國籍條例》,以保護海外華僑。上述材料說明( )A.清廷改革受西方法律影響明顯B.條約體系與中國國內法關系密切C.清朝被迫從閉關鎖國走向開放D.清政府通過調整法律以應對時局答案 D解析 由材料可知,鴉片戰爭后、《北京條約》簽訂后、1870年、1909年四個時期法律的變化反映了清政府在不同時期為應對時局變化進行了法律調整,故選D項;材料沒有涉及清廷改革受西方法律影響,排除A項;“《北京條約》簽訂后,清初制定的海禁律例從根本上被打破”說明條約體系破壞了中國國內法,兩者有關聯,但材料強調的是國內法被破壞后清政府進行的一系列法律調整,排除B項;C項不是材料的主旨,排除。命題點2 晚清外交觀念的變化2.(2023·湖南高考,6)光緒年間,曾出使英、法、意、比四國的薛福成感慨,“強盛之國,事事欲軼(超越)乎公法,而人或勉以公法繩之”;“衰弱之國,事事求合乎公法,而人未必以公法待之”。這突出反映了( )A.公法在外交實踐中形同虛設B.擺脫公法束縛符合弱國利益C.對外交往深化對自強的認知D.晚清士人對西方的高度推崇答案 C解析 由材料可知,光緒年間,曾出使外國的薛福成認識到強國無視國際法的約束,而弱國則事事求助于國際法,但是其他國家未必按照國際法來對待弱國,這表明在對外交往中薛福成認識到自強的重要性,故選C項;當時弱國習慣于求助國際法,國際法并不是形同虛設,排除A項;薛福成的觀點是弱國求助國際法為無用之舉,只有自身強大才能得到相對公平的對待,并不是認為擺脫公法束縛符合弱國利益,排除B項;薛福成的這段言論并不是在推崇西方,排除D項。命題點3 列強瓜分中國的狂潮3.(2022·北京高考,7)1898年,英國發出照會,要求清政府“確切保證不將揚子江(注:長江)沿岸各省租押或以其他名義讓予他國”。清政府答復稱:“查揚子江沿岸地方均屬中國要地,中國斷不讓予或租給他國。”這意味著( )A.英國將長江流域辟為殖民地B.長江流域成為英國勢力范圍C.“門戶開放”政策宣告失敗D.清政府成功維護了主權完整答案 B解析 據材料“中國斷不讓予或租給他國”可知,甲午中日戰爭后,帝國主義列強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為了防止其他列強染指長江流域,英國發出照會,清政府的答復實際上承認長江流域為英國之勢力范圍,故選B項;“英國將長江流域辟為殖民地”的說法不符合史實,排除A項;“門戶開放”政策指1899年美國在承認列強在華“勢力范圍”和已經獲得的特權前提下,要求“利益均沾”,與材料不符,排除C項;“成功”說法錯誤,排除D項。命題點4 《馬關條約》的影響4.(2022·重慶高考,7)《馬關條約》換約前夕,英國某畫報刊登了一幅漫畫(如下圖),又附評論稱:“中國,如果完全開放,對人類而言將是個黃金……戰爭影響下的真正占領是對市場權力的占領,顯然規模很大。”這些信息反映出( )A.日本發動戰爭是為了獨占中國市場B.三國干涉還遼是因日本要價過高C.條約增開口岸等要求符合西方利益D.資本輸出成為列強侵華的新形式答案 C解析 據材料和圖片信息可知,英國畫報認為“中國,如果完全開放,對人類而言將是個黃金”“貿易的鑰匙”,說明《馬關條約》增開口岸等要求,有利于中國開放市場,這是符合西方利益的行為,故選C項。從材料信息看,英國畫報認為戰爭有利于中國市場對外開放,中國市場不僅是對日本開放,排除A項;三國干涉還遼是因為遼東半島的割讓損害了俄國在華利益,排除B項;資本輸出在甲午中日戰爭之前就存在,甲午中日戰爭后,列強侵華以資本輸出為主,排除D項。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