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第12課 近代西方民族國家與國際法的發展 任務式學案(含解析) 2024-2025學年高二歷史部編版選擇性必修1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第12課 近代西方民族國家與國際法的發展 任務式學案(含解析) 2024-2025學年高二歷史部編版選擇性必修1

資源簡介

第12課 近代西方民族國家與國際法的發展
課標·定位 核心·導學
了解近代西方民族國家的形成情況,以及國際法的發展(歷史解釋、史料實證、時空觀念) 1.把握“兩個核心”:近代民族國家形成;近現代國際法的形成與發展 2.理解“三個體系”:維也納體系、凡爾賽—華盛頓體系和雅爾塔體系
學習任務一 近代民族國家的產生
【活動1】閱讀教材第一目第一自然段,了解專制王權國家的形成
1.背景
(1)15世紀前后,西歐國家中央集權得到加強。
(2)宗教改革運動使各國的世俗權力得到強化,國家和民族認同觀念日益顯現。
2.表現
英國 1534年,英國國王亨利八世授意議會通過《至尊法案》,宣布國王是英國教會的首腦,建立起國王的專制統治
法國 路易十四統治時期,法國王權到達頂峰。歐洲國家紛紛成為專制王權國家
3.特征:國家的版圖常常因為國王婚姻或繼承關系發生改變。
[教材開發]
閱讀教材“凡爾賽宮”圖文資料,教材選用這一資料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說明路易十四統治時期法國成為專制王權國家,凡爾賽宮是其主要表現。
【活動2】閱讀教材第一目第二、三自然段,掌握民族國家的形成
1.背景
(1)民族語言的形成
表現 ①13世紀,英語開始成為英國人廣泛使用的語言。 ②16世紀,法語成為法國的官方語言
影響 對民族語言的重視強化了民族認同,促進了民族國家的形成
(2)民族意識覺醒:法國大革命及拿破侖戰爭,傳播了自由平等思想,促進了歐洲各國民族意識的覺醒。
(3)國家意識覺醒:
①個人對國家的忠誠超過對國王和宗教的忠誠。
②出現了國旗、國歌和各種國家節日,國家在人們的意識中越來越重要。
2.形成:歐洲各專制王權國家逐漸變為具有獨立主權的民族國家。
3.特點:民族國家有的由單一民族組成,更多的則是包括了多個民族。
[教材開發]
閱讀教材“《馬賽曲》曲譜”及其圖文資料,結合所學說明國歌的形成對近代民族國家的形成產生怎樣的影響。
國歌的形成,促進各國國家意識的形成,為近代民族國家的形成奠定基礎。
[概念釋意]民族國家
民族國家:指由單一民族或多民族組成的,主權獨立,有確定的領土疆域,統一的國內市場和國民經濟,全民族通用的語言和國民的文化認同等的國家形態。
[圖解歷史]
專制王權與民族國家的關系
學習任務二 國際法的形成與發展
【活動1】閱讀教材第二目第一、二自然段,了解近代國際法的形成
1.背景
(1)隨著國家主權意識的加強,各國都強調國家利益至上,國家之間的利益紛爭加劇。
(2)人們希望通過建立一定的法律制度來處理國家之間的關系,減少武力沖突。
2.過程
(1)奠基
代表 荷蘭人格勞秀斯
著作 1625年出版的《戰爭與和平法》
思想 提出君主應該制定條約并接受約束,確定了國際法的主體是主權國家
影響 奠定了國際法的基礎
(2)形成
背景 1618年,德意志新教同盟和天主教同盟之間爆發戰爭,歐洲各國紛紛卷入其中
標志 1648年簽訂《威斯特伐利亞和約》
內容 ①確立了國際關系中的國家領土、主權與獨立等原則。②開創了用國際會議和通過談判達成協議的形式解決國際爭端、結束國際戰爭的先例。 ③確認了締約國必須遵守條約、各締約國可以對違約國集體制裁的國際法基本原則
[教材開發]
閱讀教材“史料閱讀——《威斯特伐利亞和約》(1648年10月24日)”,史料體現了《威斯特伐利亞和約》的主要內容有哪些
確立了國際關系中的國家領土、主權與獨立等原則;確認了締約國必須遵守條約、各締約國可以對違約國集體制裁的國際法基本原則。
【活動2】閱讀教材第二目第三、四自然段,把握近代外交制度的建立
1.建立:17世紀時,歐洲國家的君主們不再滿足僅僅派遣臨時使者與他國保持聯系,而是派遣常駐外交使節和外交使團。在此基礎上,近代外交制度逐漸建立。
2.影響:外交制度的建立和國際法的形成為國際關系確立了一些規則,為用和平方式解決國與國之間的爭端、減少戰爭行為開辟了新的途徑。
[教材開發]
閱讀教材“歷史縱橫——外交人員銜級的出現”,思考外交人員銜級的出現有何影響。
外交人員銜級是外交制度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的出現規范了外交禮儀,促進了外交制度的發展
【活動3】閱讀教材第二目第五自然段,概括19世紀國際法的發展
19世紀國際法的發展
維也 納體 系 1815年,歐洲各國建立起以大國協調、歐洲均勢為特征的維也納體系。在維也納體系下,外交制度進一步發展,國際法的應用范圍擴大到美洲、亞洲等其他許多地方
戰爭 法規 各國還簽訂了許多國際公約,制定了一系列戰爭法規,試圖和平解決國際爭端。但西方各國在國際法應用中實行雙重標準,導致國際沖突不斷
【教材開發】
閱讀教材第二目“歷史縱橫——《萬國公法》”,《萬國公法》在中國的刊印有何重大意義
標志著清朝中央政府對源自西方的國際法的正式認可。
【活動4】閱讀教材第三目,概括20世紀國際法的發展
1.第一次世界大戰后國際法的發展
(1)背景
①第一次世界大戰使國際法遭到嚴重破壞。
②十月革命后,蘇俄提出了不兼并不賠償的原則,宣布侵略戰爭為反人類罪,為國際法開辟了新的發展階段。
(2)表現
①國際體系:戰勝國建立了凡爾賽—華盛頓體系。
②國際組織:成立國際聯盟。
性質 世界上第一個由主權國家參加的政治性國際組織
評價 a.國聯被英國和法國控制,美國始終不是國聯成員,蘇聯加入很晚,國聯缺乏普遍性和權威性。 b.國聯規定形成決議的“全體一致”原則,難以履行制止戰爭、維護世界和平的國際責任
③國際條約:《非戰公約》
簽訂 1928年,美、法等國簽訂
內容 宣布締約各國在它們的相互關系中廢棄以戰爭作為實行國家政策的工具,和平解決國際爭端
結果 并未真正得到實行
2.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后國際法的發展
(1)背景:法西斯國家的侵略活動使國際法遭到極大破壞。
(2)表現
文件 1945年《聯合國憲章》
內容 確定了和平解決國際爭端和制裁侵略的機制,并賦予安理會制裁的權力,確定了“大國一致”原則
影響 集體安全體制進一步完善
3.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國際法的發展
(1)背景:新的民族國家紛紛獨立,各類國際組織數量激增。
(2)表現:國際法的領域大大擴展,頒布了一系列具有國際法性質的公約或宣言。
(3)評價
積極性 對世界和平與發展作出了積極的貢獻
局限性 一些大國為了一己私利,不惜退出國際條約,甚至不經聯合國授權就進行制裁或發動戰爭,嚴重威脅著世界和平
[教材·再開發]
閱讀教材“史料閱讀——《聯合國海洋法公約》(1982年12月10日)”,據史料概括其主要內容,并分析其有何影響。
公平、和平利用海洋資源,維護海洋安全。影響:標志著國際海洋法已發展到了一個新的歷史階段,也表明新的國際海洋秩序正在逐漸形成。
主題一 近代西方民族國家的形成和發展
【體系構建】
【史料探究】
1.問題探史——西方民族國家形成的原因
史料 1337—1453年,英法之間的“百年戰爭”,喚醒了兩國人民之間的民族感情,對西歐民族國家形成和民族意識覺醒產生了巨大影響。從14世紀開始,西歐各國出現了使用本民族語言的浪潮,用英語翻譯的《圣經》奠定了英國民族語言的基礎。恩格斯說:“語族一旦劃分……這些語族就成了建立國家的一定基礎。”
——摘編自李肇忠《近代西歐民族主義》
[研討交流]據史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西歐民族國家興起的原因。(史料實證、歷史解釋)
[成果展示]
戰爭喚醒民族意識;民族語言的使用;宗教改革運動的影響。
【鏈接學術前沿】
中古時期,天主教勢力空前強大并占據支配地位,封建割據嚴重,王權弱小。14—15世紀情況發生了變化,一些國家的君主要求擺脫天主教會的束縛,加強中央集權。從15世紀下半葉開始,國王的政權依靠市民打垮了封建貴族勢力,建立了巨大的、實質上的以民族為基礎的君主國。到15—16世紀,英法等國先后形成統一的民族國家,并且出現了以專制君主為核心的加強中央集權的趨勢。
——摘編自[美]海斯《近代歐洲政治社會史》
[觀點解讀]史料說明英法王權專制國家形成的原因:中古時期教權高于王權;封建割據導致王權弱小;英法兩國君主加強中央集權的需要;自治城市支持國王的統一事業等。
2.史料證史——西方民族國家的特點
史料 近代出現的民族國家是指一個獨立自主的政治實體……因此從一個民族構成政體,或者由數個民族經同一共享的政體構成的國族,都是民族國家的可能結合形式,其基本特征包括民族獨立和民族統一、中央集權制、主權人民化、國民文化的同質性、統一的民族市場等。
——摘編自李伯重《火槍與賬簿:早期經濟全球化
時代的中國與東亞世界》
[研討交流]閱讀史料并結合所學,概括早期民族國家的特征。(歷史解釋、史料實證)
[成果展示]
民族獨立和民族統一、中央集權制、文化認同、統一民族市場。
3.史家明史——西方民族國家的影響
史料 當民族主義同強大的政治外交、軍事領袖結合起來后,它在動員、集合民族感膨脹的民眾方面便具備了無限潛力,這在意大利和德國的統一進程中得到了充分說明。
——杰里·本特利等《新全球史:
文明的傳承與交流》
[研討交流]閱讀史料并結合所學,說明早期民族國家形成的影響。(歷史解釋、家國情懷)
[成果展示]
推動了意大利、德國等歐洲國家的統一;增強了歐洲國家的凝聚力;提高了歐洲國家的國際地位。
【史論闡釋】
近代西方民族國家形成的原因、特征和影響
  1.原因
維度 闡釋
政治 因素 西歐國家的封建割據勢力遭到削弱,中央集權得到加強
宗教 因素 新教沉重打擊教會勢力,各國的世俗權力得到強化,國家和民族認同觀念日益顯現
經濟 因素 商品經濟和資本主義的發展促進地區間經濟交流
文化 因素 以民族語言為代表的民族文化發展
現實 因素 啟蒙運動和法國大革命,不僅傳播了自由平等思想,也促進了民族意識的覺醒
  2.特征
(1)強烈的民族認同感;(2)各個民族交往密切;(3)有統一的國內市場;(4)有明確的國家疆界;(5)有通用的民族語言;(6)國民的文化認同;(7)國家統一和主權獨立。
  3.影響
方面 表現
思想 國家在人民的意識中越來越重要
政治 沖擊了中世紀神權,歐洲各專制王權國家逐漸變為具有獨立主權的民族國家
經濟 促進了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
國際關系 民族國家成為國際政治的基礎,啟動了現代世界和現代國際關系形成的進程
主題二 近代西方國際法的形成與發展
【體系構建】
【史料探究】
1.問題探史——國際法的形成
史料 第123條“參加協議的所有各方應有義務保衛和保護本和約的每一項條款不受任何人的侵犯”。
第124條“同本協議有關的每一方都必須站在受害者的一方,向他提供意見和武力,協助他還擊侵害者”。
——《威斯特伐利亞和約》
[研討交流]據史料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威斯特伐利亞和約》確立了什么原則。對國際法的發展產生了什么影響 (史料實證、歷史解釋)
[成果展示]
原則:確認了締約國必須遵守條約、各締約國可以對違約國集體制裁的國際法基本原則。影響:形成了威斯特伐利亞體系,確立了國際關系中的國家領土、主權與獨立等原則,開創了用國際會議和通過談判達成協議的形式解決國際爭端、結束國際戰爭的先例。
【鏈接學術前沿】
國際法沒有國內法那樣集中的有組織的強制機關,如法院、警察、軍隊等。無論海牙的國際法院,還是《聯合國憲章》規定的執行行動,都沒有形成集中的、有組織的強制機構或措施。國際法的性質決定了它的強制只能主要依靠各個國家本身單獨的和集體的行動。
——摘編自王鐵崖主編《國際法》
[觀點解讀]史料指出了國際法不具有集中的強制執行力,其強制執行需要依靠國家采取單獨行動和集體行動。
2.史料證史——近代外交制度的建立
史料 17世紀在歐洲確立了常駐代表機關制度。……18世紀,西方各國都建立起單獨的外交機構。1708年,英國通過了《外交優惠法案》,提出了外交官執行公務時不得加以阻礙的條文。1815年維也納會議正式通過了《關于外交人員等級的章程》,規定了大使、公使、代辦三級外交代表制度。
——摘編自《西方近代外交體制形成》
[研討交流]閱讀史料概括歐洲近代外交體制的特點。(歷史解釋、史料實證)
[成果展示]
以主權國家為主體,遵循國際法的準則;確立了常駐外國使節制度;設立專門的外交機構;外交規范化、法制化。
3.史家明史——國際法的發展
史料 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的紐倫堡審判和東京審判是對法西斯反攻的繼續,于是,《非戰公約》成為戰勝國審判戰犯的尚方寶劍。起訴方代表都無一例外地求助了《非戰公約》對戰爭合法性的否定。從審判的整個過程看,正是由于《非戰公約》的事先存在以及戰勝國的引用,才保證了審判的有法可依、有理可據。《非戰公約》在審判、懲辦戰犯的過程中可謂功不可沒,它本身也憑借對戰犯的審判而重新獲得了價值認同,真正確立了自己在國際法發展序列中的地位。
——摘編自楊和平《第二次世界大戰與戰后和平》
[研討交流]閱讀史料,歸納《非戰公約》歷史地位的轉變及其作為國際法的積極意義。(歷史解釋、唯物史觀)
[成果展示]
歷史地位的轉變:《非戰公約》從剛開始的有名無實轉變為紐倫堡審判和東京審判時的堅強保障。
積極意義:在確定侵略戰爭為非法方面,是重要的法律依據之一,是二戰后審判德日主要戰犯的重要法律依據。
【鏈接學術前沿】
一般地講,國際法的起源可追溯到16、17世紀……直到二戰之后,以《聯合國憲章》為核心的一整套國際規則體系,才逐漸成為整個國際社會的行為規則,構成了當代國際法。國際組織大量出現,使國際法中出現了全新的關于國際組織和機構的法律體系。廣大發展中國家要求修改、調整外國投資、開發和其他部分的國際法內容,國際法出現了一個新興的分支——國際經濟法。同時,還產生了許多國際法的新分支,比如航空法、外空法、國際環境保護法等。
——摘編自周忠海《國際法史與國際法的發展》
[觀點解讀]史料說明二戰后國際法的主要變化:國際法主體增加;以《聯合國憲章》為核心;國際法的適用范圍擴大;發展中國家的話語權提高。
【史論闡釋】
國際法的基本原則
主權平 等原則 各國不論政治、經濟、社會等情況有何不同,一律享有平等權利,承擔同等的責任
互不侵 犯原則 各國在其相互關系中不得以武力侵犯他國,也不得以任何借口侵犯他國,不得以戰爭作為解決國際爭端的手段
互不干 涉原則 任何國家或國家集團都不得以任何借口或任何方式直接或間接地干涉在本質上屬于任何國家國內管轄之事件
平等互 利原則 各國在法律上必須是平等的,在事實上必須是互利的
和平共 處原則 根據國際法的要求,彼此尊重對方現存的社會經濟制度,實行廣泛的合作,發展友好關系,和睦相處
民族自 決原則 被殖民主義奴役和壓迫的民族,有權采取國際法確認的一切合法手段,自由決定自己的命運、擺脫殖民統治、建立民族獨立國家
和平解 決爭端 國家之間在發生糾紛或爭端時,應當通過和平的方法予以解決
【點撥】國際法在沒有得到各國公認之前,尚不能成為國際法基本原則。基本原則必須是為各國所公認的。
【題組1】近代西方民族國家的產生
1.1534年,英國通過《至尊法案》,建立起國王的專制統治。該國王是 (  )
A.查士丁尼 B.拿破侖
C.路易十四 D.亨利八世
【解析】選D。《至尊法案》是1534年英國國王亨利八世通過的有關宗教改革的法令,故選D。查士丁尼是東羅馬帝國的皇帝,排除A;拿破侖是法蘭西第一帝國的皇帝,排除B;路易十四是法國的君主,排除C。
2.國王路易十四曾聲稱“朕即國家”,自視為神的化身。這表明當時法國的政治制度是 (  )
A.封建等級制 B.等級君主制
C.專制君主制 D.議會民主制
【解析】選C。據題干材料可知,法國國王路易十四將自己視為國家的代表,以神的名義美化自身形象,體現了法國的君主專制特征,故選C。等級思想在題干未體現,排除A。等級君主制不符合題干信息,排除B。題干未體現議會對君主的權力制約,排除D。
【補償訓練】
  中古中后期,隨著生活環境逐漸穩定,經濟增長,西歐各國王權有不同程度的加強。新興王權國家的出現 (  )
A.鞏固了莊園與農奴制度
B.阻礙資本主義萌芽出現
C.結束了西歐的分裂割據
D.推動西歐民族國家發展
【解析】選D。中古中后期,王權不同程度的加強,有利于西歐各國內部經濟聯系和認同感的加強,推動了西歐民族國家的形成,故選D。新興王權國家的出現和鞏固莊園與農奴制度無關,排除A;新興王權國家的出現有利于資本主義萌芽的出現和發展,排除B;新興王權國家的出現未能結束西歐的分裂割據,排除C。
3.(2024·廣州高二檢測)“統治法國的國王應該是一個法國人,貞德(1412—1431)對此確信不疑。”由此可知,當時的法國 (  )
A.國王權力的加強
B.民族意識的覺醒
C.宗教信仰的強化
D.理性主義的萌生
【解析】選B。據材料可知,當時的法國人認為,統治法國的應該是法國人,因此材料體現了法國民族意識的覺醒,故選B。材料沒有涉及王權,排除A;材料強調的是民族意識,與宗教無關,排除C;材料內容與理性無關,排除D。
【題組2】國際法的形成與外交制度的建立
4.國際法的形成是民族國家發展的結果。奠定國際法基礎的是 (  )
A.《戰爭與和平法》 B.《馬賽曲》
C.《萬國公法》 D.《非戰公約》
【解析】選A。荷蘭法學家格勞秀斯創作的《戰爭與和平法》奠定了國際法的基礎,故選A。
【拓展延伸】
國際法的特點
(1)國際法的主體是主權國家,國際法是主權國家之間為了維護國際秩序而簽訂的協議、公約或宣言等。有一些國際法的主體是國際組織。
(2)在強制執行方面,國際法沒有集中的、有組織的強制機關——法院、警察、軍隊等。正是這一原因,一些強權國家肆意踐踏國際法的現象屢見不鮮。
(3)在內容方面,近代國際法主要圍繞戰爭與和平等外交、軍事問題立法。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國際法的領域大大擴展,在經濟、環境、人權、衛生、教育、海洋、外層空間等方面,頒布了一系列具有國際法性質的公約或宣言。
5.(2023·溫州高二檢測)會議創立了一個建立在歐洲力量平衡基礎上的外交原則。該“會議”是 (  )
A.威斯特伐利亞會議 B.維也納會議
C.巴黎和會 D.開羅會議
【解析】選B。1815年維也納會議建立起以大國協調、歐洲均勢為特征的國際關系體系,故選B。威斯特伐利亞會議、巴黎和會和開羅會議均與題干材料無關,排除A、C、D。
6.維也納會議正式通過了《關于外交人員等級的章程》,規定了四級外交代表制度。下列銜級從高到低排列正確的是 (  )
A.大使、常駐公使、代辦
B.大使、代辦、特使
C.特使、代辦、常駐公使
D.大使、常駐公使、特使
【解析】選A。第一等級是大使和教皇使節或教廷大使, 特使、常駐公使和代辦分別構成第二、第三和第四等級,故選A。代辦銜級低于特使,排除B;代辦銜級低于常駐公使,排除C;常駐公使銜級低于特使,排除D。
【題組3】20世紀國際法的發展
7.(2024·嘉興高二檢測)某條約規定:締約各國廢棄戰爭作為實行國家政策的工具。該條約是 (  )
A.《非戰公約》 B.《國際聯盟盟約》
C.《聯合國憲章》 D.《威斯特伐利亞和約》
【解析】選A。1928年,美、法等國簽訂了《非戰公約》,宣布締約各國廢棄戰爭作為實行國家政策的工具,故選A。《國際聯盟盟約》《聯合國憲章》《威斯特伐利亞和約》均與題干材料無關,排除B、C、D。
【深化點撥】20世紀,經過兩次世界大戰,各國先后成立國際聯盟與聯合國等國際組織,簽訂《非戰公約》《聯合國憲章》等國際條約,國際法的范圍和作用有了進一步發展。
8.下圖為位于荷蘭的海牙和平宮(國際法院),該建筑的政治功能主要體現在 (  )
A.17世紀歐洲宗教改革的成果
B.17世紀歐洲外交制度的建立
C.二戰后國際司法制度的發展
D.二戰后國際貿易體系的完善
【解析】選C。和平宮是聯合國國際法院、國際法圖書館和國際法學院所在地,故選C。海牙和平宮與歐洲宗教改革、歐洲外交制度、國際貿易體系無關,排除A、B、D。
課時鞏固訓練,請使用 “課時過程性評價 十八”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东兰县| 孟村| 大安市| 海林市| 吴旗县| 仁寿县| 定日县| 淮南市| 许昌县| 平武县| 年辖:市辖区| 鄂伦春自治旗| 潮安县| 宜兰市| 九寨沟县| 布拖县| 东丽区| 天等县| 井陉县| 武城县| 贺兰县| 化德县| 平乐县| 阳江市| 留坝县| 射洪县| 平阴县| 通榆县| 昔阳县| 高要市| 彰武县| 双鸭山市| 新绛县| 庄浪县| 牟定县| 揭西县| 涟源市| 衡阳市| 庆城县| 雷山县| 中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