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2024秋統編九上歷史精講課堂(教案+素材)】第3課 古代印度備·教學目標 1.通過識讀《古代印度示意圖》,獲取有效信息,學會識別歷史地圖,了解印度河流域的地理位置。通過早期奴隸制文明和統一國家出現的時間和孔雀王朝統治時期國家鼎盛強大的表現,分析古印度文明所處的自然地理環境特點。(時空觀念)2.通過識讀圖片和材料,掌握種姓制度的建立及其對印度社會發展的深遠影響。了解古代印度種姓制度的內容、特點、實質和歷史價值。(唯物史觀、史料實證)3.通過了解佛教的創立以及傳播的相關內容,認識宗教在人類文明史上的價值,分析佛教能迅速傳播的原因。通過識讀圖片和材料,知道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對世界產生了重要影響,感悟古代亞非文明已經呈現出多樣性的基本特質。(唯物史觀)備·內容分析 【本課結構】本課包括三部分內容: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森嚴的種姓制度、釋迦牟尼創立佛教。“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部分講述了古代印度的基本歷史沿革??兹竿醭怯《葰v史上第一次完成基本統一的大帝國,是古代印度文明的鼎盛時期。隨著雅利安人進入印度,印度逐漸建立種姓制度。種姓制度的本質是保護上層種姓的特權地位。佛教的興起適應了印度半島逐漸走向統一的趨勢,佛教既有反對婆羅門特權的一面,也有維護奴隸主統治、麻痹人民的一面。【本課重難點】重點:古代印度的種姓制度。難點:種姓制度的實質;佛教產生的背景。備·教學提示 1.繪制古代印度文明演進示意圖。【活動】提示:繪制時尤其要注意印度佛教文明產生和傳播的時期。2.分組闡述種姓制度下四大種姓的權利和義務。【活動】示例:老師給每一位同學發一張小卡片,上面寫上不同種姓的名稱。請同學們先找到和自己是同一種姓的同學,并一起討論你們這個種姓是第幾等級,各自代表的是梵天身上的哪個部位,各自的權利、義務分別是什么。討論過后,每組各自派一名代表來說明一下你們所代表的種姓的情況。婆羅門組:我們種姓的名稱是婆羅門,是第一等級,代表的是梵天的口,掌管祭祀。剎帝利組:我們種姓的名稱是剎帝利,是第二等級,代表的是梵天的雙臂,掌管軍事和行政權力。吠舍組:我們種姓的名稱是吠舍,是第三等級,代表的是梵天的雙腿,從事農業、畜牧業和商業。首陀羅組:我們種姓的名稱是首陀羅,是第四等級,代表的是梵天的雙足,從事農業、畜牧業、捕魚業和手工業,要為前三個等級服務。3.比較種姓制度和佛教的異同。【活動】示例:不同點:思想主張不同,種姓制度具有嚴格的等級性,佛教主張“眾生平等”。影響不同,種姓制度激化了社會矛盾,佛教緩和了社會矛盾。相同點:都是為了鞏固統治;都產生于古印度。備·教材答案 【問題思考】古代印度的佛像藝術對中國產生了很大影響。你能說出深受印度佛像藝術影響的中國古代石窟嗎 (教材P13)[答案] 莫高窟(甘肅敦煌)、云岡石窟(山西大同)、龍門石窟(河南洛陽)、麥積山石窟(甘肅天水)等。【課后活動】1.連線。(教材P14)金字塔 兩河流域種姓制度 尼羅河流域《漢謨拉比法典》 恒河流域[答案]2.活動與探究。(教材P14)下邊是一幅關于公元前2500年左右的亞非文明的地圖,請你結合地圖回答:(1)按從左至右的順序寫出古代文明的名稱,并寫出它們產生的大致時間。(2)這些古代文明是在什么樣的地理環境中發生和發展的 為什么 [答案] (1)古埃及文明、約公元前 3500年;古代兩河流域文明、約公元前3500年;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約公元前23世紀;中國文明、約公元前3000年。(2)古代亞非地區的文明都發源于大河流域,位于北緯20°~北緯40°。原因:①大河流域光熱充足、地勢平坦,適合人類生存。②大河流域水源充足、土壤肥沃,有利于農業生產的發展。備·教學資源 [更多課件、課時訓練、音頻、視頻詳見電子資源]第3課 古代印度課件教學 學教環節 學生活動 教師活動 設計意圖情境引入 觀看PPT中印度國徽中的牛元素,以及街頭上有裝飾的神牛,感知印度神牛的崇高地位,同時產生疑問。 展示圖片,使學生好奇為何印度人民崇拜牛,從而引入新課。 通過選取印度社會中這一現實問題,激發學生興趣。講授新課:吠 陀時代—— 種姓制度和 婆羅門教 1.觀看古代印度地圖,思考:古印度的地理范圍,以及地理環境對古代印度文明的影響是什么 2.觀看PPT圖片,思考:人種、外貌與古印度當地人相差甚遠的雅利安人應當如何鞏固自己的統治 3.聽老師對濕婆像的介紹,討論問題一:種姓制度為何能延續 討論問題二:假如你生活在種姓制度中,談談感受。 1.展示古代印度地圖,引導學生讀圖、識圖,并展示問題。傾聽學生的答案并給予評價。 2.展示圖片并提問,引導學生分析得出雅利安人鞏固統治的措施。 3.講解介紹濕婆像,讓學生討論問題,設計環節??偨Y:種姓制度導致印度社會的矛盾加深。 1.通過分析印度地理環境及其帶來的影響,初步了解古代印度地理環境對印度文明的影響。 2.以雅利安人侵入印度為起點,說明印度的地理環境適宜早期文明誕生。 3.通過對濕婆像造型的解讀,讓學生初步了解婆羅門教教義;通過了解種姓制度與宗教掛鉤,增強影響力,說明種姓制度得以延續的原因。講授新課:列 國時代—— 釋迦牟尼與 佛教 1.閱讀PPT中的材料,思考:公元前6世紀時種姓階層間的矛盾。 2.聽老師講述釋迦牟尼菩提悟道和典籍中舍身飼虎的故事?;卮?從中得出佛教的主張是什么 1.出示材料,展現種姓沖突和矛盾。 2.講故事,引導學生總結佛教的主張。 1.增加學生代入感,加深對種姓制度的理解,突出婆羅門和剎帝利間的矛盾,為后面佛教誕生的背景作鋪墊。 2.通過講述佛教故事,增強趣味性,且可以推導出佛教主張。講授新課:帝 國時代—— 佛教的傳播 和衰落 1.觀察佛教傳播路線圖,回答:佛教是如何傳入中國的 2.說出深受印度佛像藝術影響的中國古代石窟。 1.展示佛教傳播路線圖,讓學生結合中國古代史體會佛教的傳播。 2.回憶中國史中的石窟藝術。 用一系列圖片、故事生動說明佛教的傳播和對中國的影響,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讓學生認識佛教文化的影響。講授新課:步 入現代—— 始終存在的 種姓制度 1.閱讀PPT展示的數據。思考:印度教在印度的地位。 2.觀察系列圖片,思考:種姓制度在今天印度的影響。 3.閱讀PPT中的材料,小組探究:為何佛教作為印度本土宗教,卻在印度影響力甚微 4.聽老師的重點總結。 1.展示數據,說明印度教在印度依然占據主要地位。 2.展示系列圖片,引導學生分析今天種姓制度的影響依然存在并且阻礙了印度社會的進步。 3.出示材料,引導學生探究佛教在印度的影響力甚微的原因,傾聽學生的答案,并以婆羅門教、佛教、印度教圖片為線索,總結印度歷史發展進程。 以現代種姓制度下印度社會的矛盾、問題,說明種姓制度的弊端,增強學生通過材料探究問題的能力。板書設計 一、吠陀時代——種姓制度和婆羅門教 二、列國時代——釋迦牟尼與佛教 三、帝國時代——佛教的傳播和衰落 四、步入現代——始終存在的種姓制度課堂小練 1.印度電影《流浪者》經典臺詞:“法官的兒子永遠是法官,小偷的兒子永遠是小偷?!边@一社會現象源于 ( ) A.世襲制 B.分封制 C.種姓制 D.封君封臣制 2.某班級以話劇的形式再現古印度歷史,其中哪一句臺詞是不正確的 ( ) A.“本國王把持軍政大權,國家唯我獨尊” B.“別看我只是一個武士,但我和國王同屬剎帝利” C.“我是一個擁有萬貫家財的大商人,卻屈居第三等級” D.“我很苦惱,我愛上了一個上一等級的姑娘,但我們不能步入婚禮殿堂” [答案] 1.C 2.A課后作業 請完成配套圖書第3課的練習題精講過程模式 2]。【課前導學】自主閱讀課本,完成下邊的填空。一、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1.古代印度文明最早出現于 流域。在那里發現了 和摩亨佐·達羅等早期文明遺址。 2.公元前1500年左右,來自中亞的一支游牧部落侵入印度,他們自稱 。 3. 統治時期是古代印度文明的鼎盛時期。 二、森嚴的種姓制度雅利安人進入印度后,逐漸建立了嚴格的社會等級制度,史稱“ ”。在這一制度中,第一等級是 ,第二等級是剎帝利,第三等級是吠舍,第四等級是首陀羅。此外,還有最卑賤的“不可接觸者”—— 。 三、釋迦牟尼創立佛教1.佛教創立于 。創始人喬達摩·悉達多,后來被稱為“ ”。 2.早期佛教反對第一等級婆羅門的特權,提出“ ”,不拒絕低種姓的人入教;同時,佛教宣揚“忍耐順從”,得到國王和一些富人的支持。佛教一度成為印度最重要的宗教之一。 3. ,佛教經中亞傳到 ,再傳入中國內地,后又傳到朝鮮、日本和越南等國。佛教往南經錫蘭,傳到緬甸、泰國、柬埔寨等國。 參考答案一、 1.印度河 哈拉帕 2.雅利安人 3.孔雀王朝二、 種姓制度 婆羅門 賤民三、 1.公元前6世紀 釋迦牟尼 2.眾生平等 3.公元前1世紀 中國新疆 【新課導入】教師展示圖片并提問:你知道《西游記》中唐僧師徒去往西天取經的“西天”是古代的什么地方嗎 學生回答,教師引導過渡:佛教在公元前1世紀傳入中國,并在中國得到發展,它還是當今世界三大宗教之一,而古代印度是佛教的發源地。佛教是怎樣誕生的 古代印度有哪些文明成果 帶著這些問題我們來學習本課知識。【新知探究】學習任務一 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教師讓學生閱讀教材P10~11的內容,并制作古代印度歷史線索表,以便對古代印度文明的產生、發展有一個基本的了解。學生制作好后,教師點評完善,并展示表格:時間 主要史實 地位約公元前23—前18世紀 哈拉帕和摩亨佐·達羅等 早期文明遺址公元前1500年左右 雅利安人侵入印度約公元前324—前187年 孔雀王朝統治時期 鼎盛時期后來 印度多次受到外族的侵擾關于孔雀王朝的統治,重點講解其繁榮狀況,從統一、工商業繁榮、首都華氏城等方面講解。教師過渡:在雅利安人入侵印度的同時,產生了新的制度——種姓制度。下面我們將學習第二目“森嚴的種姓制度”。學習任務二 森嚴的種姓制度合作探究1:結合教材P12的內容,探究種姓制度的內容。教師展示造物主梵天的形象,請學生閱讀教材P12內容,思考種姓制度的四個等級構成及其各自的職責。教師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問:在古代印度,從事商業的人屬于哪個等級 有一個首陀羅,也想從事商業,可以嗎 為什么 (由此承接下一探究)合作探究2:結合教材P12的內容,探究種姓制度的特點。學生思考并回答,教師在此基礎上,展示材料:材料一 印度電影《流浪者》經典臺詞:“法官的兒子永遠是法官,小偷的兒子永遠是小偷?!?br/> 材料二 低賤種姓的人如果用身體的某一部分傷害了高級種姓的人,就必須將那一部分肢體斬斷;如果是首陀羅辱罵了婆羅門,就要用滾燙的油灌入他的口中和耳中,而高級種姓的人如果殺死了一個首陀羅,僅用牲畜抵償。——《摩奴法典》 材料三 1993年底的報道說,印度北方某村一對不同種姓的青年在私奔五年后,回到村子,希望能被鄉親們接納,結果……這對青年被以極其殘酷的行刑方式處死,圍觀的村民卻歡呼,而這對青年的父母也認為這樣做是對的。——邱永輝《“純潔與污穢”——論印度的種姓婚姻》展示材料是為了進一步激發學生探索的興趣,也讓學生對種姓制度的特點有更深的認識。課件小結種姓制度的特點:①種姓制度下的各等級世代相襲。②各等級之間貴賤分明,低等級的人不得從事高等級的人的職業,不同等級的人不得通婚。合作探究3:結合材料,探究種姓制度的實質和影響。教師展示圖片材料,引導學生思考:種姓制度的實質是什么 對印度社會又會產生怎樣的影響呢 學生在交流自己的想法之后,教師總結:種姓制度是奴隸主貴族維護其特權統治的社會等級制度,當時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維持統治及社會安定,但其消極作用是主要的,如加劇貧富分化、激化了社會矛盾等。如今種姓制度在法律上已被廢除,但是它對印度社會仍然保留著巨大的影響。學習任務三 釋迦牟尼創立佛教教師過渡:種姓制度在當時激化了社會矛盾,很多窮苦人民渴望得到精神寄托,這時“佛教”應運而生。請同學們自主閱讀教材P13的內容,梳理歸納重點問題,完成表格。產生時間創始人主要主張向外傳播過程答案提示:佛教于公元前6世紀創立于古印度,創始人是喬達摩·悉達多,主要主張是“眾生平等”和“忍耐順從”。教師提問:從佛教的主張分析為什么國王和一些富人會大力支持佛教。學生討論并回答,教師總結:種姓制度使得當時印度社會矛盾尖銳,早期佛教反對婆羅門的特權,提出“眾生平等”,不拒絕低種姓的人入教。同時,佛教宣揚“忍耐順從”。統治階級為了麻痹民眾的神經,進一步鞏固自己的統治,大力支持佛教。教師出示佛教傳播路線圖,讓學生結合圖片和所學知識,指出佛教的兩條傳播路線。教師提問:古代印度的佛像藝術對中國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你能說出深受印度佛像藝術影響的中國古代石窟嗎 學生思考并回答。教師總結:雖然今天的印度信奉佛教的人比較少,但是佛教對中國的影響卻很大。【課堂小結】古代印度是人類文明的發祥地之一。在印度奴隸制國家的發展過程中,形成了嚴格的等級制度(種姓制度),體現了鮮明的階級性,成為印度奴隸社會的重要特點。隨著印度社會經濟的發展,婆羅門和其他等級的矛盾不斷激化。在這種形勢下產生了宣揚“眾生平等”的佛教。【板書設計】 (根據板書,讓學生實時記憶)·延伸補充觀地圖識文明 下面是一幅關于公元前2500年左右的亞非文明的地圖,請你結合地圖進行合作探究。探究1 按從左到右的順序寫出上圖中古代文明的名稱。學生回答后教師總結:古埃及文明、古代兩河流域文明、古印度文明、中國文明。文明古國大都建立在容易生存的河川臺地附近。在尼羅河流域、兩河流域、黃河和長江流域以及印度河和恒河流域產生了世界四大古老文明。探究2 依據材料和地理知識,分析世界四大古老文明產生于大河流域的原因。從文明屬性上來看,這些古老文明屬于哪一類型 教師提示:由地理知識可知,“原因”從大河流域的特點回答?;卮稹澳囊活愋汀币Y合大河流域特點從經濟角度得出結論。學生回答后教師總結:原因:①大河流域氣候濕潤,光熱充足,地勢平坦,適合人類生存;②大河上游高山積雪的融化,致使河水的定期泛濫,這帶來了充沛的水源和肥沃的土壤,有利于農業生產的發展。類型:農業文明。探究3 請根據地圖和所學內容,完成“四大文明”對比表格。學生在總結梳理之后,形成成果如下:文明 發源地 出現奴隸制國家時間 代表成就古埃及文明 尼羅河流域 約公元前3500年 金字塔、獅身人面像、象形文字、太陽歷、木乃伊古代兩河河流文明 兩河流域 約公元前3500年 楔形文字、陰歷、60進制、《漢謨拉比法典》古代印度文明 印度河流域 公元前23世紀— 前18世紀 阿拉伯數字、種姓制度、佛教中國文明 黃河、長江流域 約公元前2070年 青銅器、甲骨文等【教學反思】1.課上要強調印度的種姓制度是印度奴隸社會的特點,是奴隸主階級對奴隸和其他勞動人民進行統治的社會制度。2.讓學生課前查閱各種資料,啟發學生的思維。注意創設情境,增強教學的直觀性和趣味性,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