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核心素養】人教版二年級數學上冊教案1.1 厘米的認識【教材分析】《厘米的認識》是關于長度單位的教學,其中重點是認識厘米和用厘米量。教材通過一些生動的圖片和活動,引導學生認識厘米,了解厘米的意義和作用,并掌握用厘米量物體的方法。同時,教材也注重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實踐能力,通過實際操作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識。【學情分析】對于二年級的學生來說,他們已經有一定的生活經驗和知識儲備,對于長度單位也有一定的了解。但是,他們的思維能力和實踐能力還需要進一步提高。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應盡可能地使用直觀的教學手段,如圖片、實物等,幫助學生理解概念。同時,由于學生的注意力容易分散,應通過有趣的活動和游戲吸引他們的注意力,提高學習效果。【素養目標】1.初步建立1厘米的長度觀念,學會用刻度尺測量物體的長度(限整厘米),初步嘗試估測物體的長度,積累測量經驗。2.在觀察、推理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初步培養觀察、分析、推理、表達和操作能力,感受長度單位和測量在生活中的價值。3.在活動中,進一步培養對數學的好奇心,增強與他人合作交流的意愿,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教學重點】統一長度單位,認識長度單位厘米,建立1厘米的長度觀念。【教學難點】體驗1厘米的實際長度,并形成直觀印象。【教學準備】教師準備:課件 學生準備:導學案【教學過程】一、鏈接導入1.比一比誰長誰短,仔細觀察上面四個圖形,想一想哪個積木上的繩子比較長呢 依長短的先后順序,在方框里填上數字1-4。學生交流匯報。提出問題:要想知道這兩根繩子誰長,你會怎么做?二、探究新知探究任務一:探究統一長度單位的意義1.介紹:很久以前,人們用身體的一部分作為測量長度的單位。(1)1庹(tuǒ):把兩臂水平伸開,兩手之間的最大長度為“一庹”。引導學生觀察了解圖片中的這塊石頭有2庹(tuǒ)寬。(2)1拃(zhǎ):張開大拇指和中指,中指指尖和大拇指指尖之間的長度為“一拃”。引導學生觀察了解圖片中的這塊布有5拃長。(3)1個腳長:用腳的長度作單位,一只腳的長度為“一個腳長”。引導學生觀察了解圖片中的這根竹竿有4個腳長。2.活動:用拃作單位量一量課桌的長。師:量的都是課桌的長,為什么量的結果卻不一樣呢?學生小組討論,并匯報。師小結:因為他們的“拃”不一樣長。測量的標準不同,所以測量的結果也不同,為了便于交流,需要統一長度單位。探究任務二:認識厘米和用厘米測量1.尺子是我們測量長度的工具。出示尺子圖片,讓學生認真觀察。(1)介紹“1厘米”:尺子上的“厘米”就是一個統一的長度單位。厘米可以用“cm”表示。(2)認真觀察尺子,看看尺子上都有些什么。(3)在直尺上找出其他1厘米的長度。引導學生在自己的尺子上尋找1厘米。小結:尺子上每相鄰兩個數字之間的長度是1厘米。(4)聯系生活實際哪些物體的長度大約是1厘米 ①食指的寬度大約是1厘米。②田字格的寬度大約是1厘米。③便利貼寬大約是1厘米。小結:量比較短的物體,可以用“厘米”作單位。2.量一量下面紙條的長度。學生獨立思考,想出辦法。方法一:把尺子的刻度0對準紙條的左端。紙條的右端對著刻度幾,就是幾厘米。方法二:紙條的左端對準的不是刻度0,而是刻度1。紙條的右端對著刻度6。小結:(1)把尺子的刻度0對準紙條的左端,紙條的右端對著刻度幾,就是幾厘米。(2)如果物體的一端不是對著尺子的刻度0,而是對著其他刻度,那么物體兩端所對刻度的差就是該物體的長度。三、課堂練習1.教材P4“做一做”第1題。2.教材P8“練習一”第1題。3.教材P8“練習一”第2題。4.填一填。5.(思維訓練)黃色紙條和藍色紙條誰更長?四、總結評價課堂總結:今天你學會了什么?你是怎么學會的?知識梳理。素養評價這節課就要結束了,給自己的表現涂上小紅花吧!五、作業布置1.完成《分層作業》中對應練習。2.預習下一節內容。【板書設計】1.1厘米的認識厘米——cm1厘米——1大格測量物體:對齊 對準數字【教學反思】成功之處:本節課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和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在操作實踐中參與學習過程,理解知識間的內在聯系。不足之處:在學生量紙條這一環節,學生出現了各種量法,沒有留給學生充分觀察思考的時間,而是用一句總結“終點刻度減去起點刻度就等于實際刻度”一帶而過。教學建議:注重培養學生從不同角度、不同方位解決生活中實際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