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人教版初中歷史8上第10課中華民國的創建課標要求《歷史課程標準》要求:通過了解中華民國成立的史事,認識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及局限性。教學目標1.通過閱讀教材,填寫相關內容,準確歸納中華民國建立的時間、地點、人物、意義等,學會用口頭、書面等方式陳述歷史,提高表達與交流能力。2.通過史料解讀,并查閱有關袁世凱的資料,通過“孫中山該不該讓位給袁世凱的辯論”,分析袁世凱竊取革命果實的原因,學會獲取的處理歷史信息,全面認識歷史問題的方法,訓練歷史思維能力。通過時間軸,了解袁世凱竊取革命果實的過程,涵養時空觀念的核心素養。3.通過閱讀教材,研討歷史資料,掌握《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的內容,從中獲取有效歷史信息,認識辛亥革命對中國社會的影響,體會中國民主革命的艱巨性和曲折性。教學重、難點1.教學重點中華民國的創立、《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的頒布。2.教學難點《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的性質。教學過程:【導入新課】展示“袁大頭”,設問貨幣上的“中華民國”是什么時候成立的?為何袁世凱的頭像會出現在貨幣上?設計意圖:以圖片為導入,引發學生學習興趣,從而順利進入本課的學習。【講授新課】第一篇章 圓夢--中華民國的建立1.展示圖片結合教材第一段,說一說中華民國是在什么背景下建立的?2.結合教材48頁內容,說一說中華民國建立的概況?1911年12月,各省代表在南京集會,選舉孫中山為臨時大總統。3.結合教材48頁內容,說一說中華民國建立的概況?4.中華民國紀年與公元紀年的換算現場練兵1.民國38年是公元多少年?2.小明問爺爺多大年齡了,爺爺回答說:“我是民國26年出生的,請你幫助小明算一算他的爺爺的年齡?知識拓展第二篇章 竊夢--袁世凱竊取革命果實1.通過圖示,了解袁世凱的發跡史2.結合材料,說一說袁世凱能夠竊取革命果實的原因?材料一 為維護在長江流域的經濟利益,各國駐華公使向南京臨時政府施加壓力,他們拒絕承認南京臨時政府的合法地位,聲稱必須由袁世凱“統一”南北,還出動軍艦在長江上示威,劫掠中國海關稅收,以加劇南京臨時政府的財政困難。--張豈之主編:《中國歷史·晚清民國卷》材料二 南京臨時政府內部矛盾重重,……以北洋新軍為主體的清軍在對武昌的進攻中所表現出來的軍事能力,大大震驚了革命黨人和立憲派人物。他們對如何抗擊袁世凱缺乏必要的信心,許多人表現出與袁氏談判的濃厚興趣;另一些人則希望利用袁世凱手中的軍隊脅迫清帝退位……孫中山只好讓步,答應只要袁世凱迫清帝退位,贊成共和,他“即可正式宣布解職”。--張豈之主編:《中國歷史·晚清民國卷》教師總結:西方列強對袁世凱的支持;南京臨時政府內部矛盾重重。3.結合圖示,理解袁世凱能夠竊取革命果實的原因。4.結合教材49-50頁內容,說一說袁世凱竊是怎樣取革命果實的?①武昌起義成功后,湖北軍政府與清朝內閣總理大臣袁世凱交涉,力圖通過和平的方式早日實現共和。②南京臨時政府成立后,孫中山也曾表示,如果清帝退位,袁世凱宣布造成共和,他即行辭職,并推舉袁世凱繼任臨時大總統。③1912年2月12日,在袁世凱軟硬兼施的逼迫下,宣統帝下詔退位。清朝260多年的統治結束.④2月13日,孫中山向臨時參議院提出辭職,并推薦袁世凱繼任臨時大總統。⑤2月15日,臨時參議院選舉袁世凱為臨時大總統。⑥3月,袁世凱在北京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⑦4月,孫中山正式解除臨時大總統職務。臨時政府遷往北京。辛亥革命的勝利果實被袁世凱竊取。5.各抒己見:有人說,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孫中山辭職是必然的;也有人說,沒有孫中山的拱手相讓,辛亥革命的勝利果實就不會落入袁世凱的手中。孫中山到底該不該讓位給袁世凱?請同學們結合教材內容和自己的理解,說說你的看法。第三篇章 護夢-《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的頒布1.結合教材50頁第2-3段內容,說出《中華民國臨時約法》頒布的時間、目的、內容以及歷史意義2.結合材料和教材內容,說說《中華民國臨時約法》體現的原則。材料第二條:中華民國之主權,屬于國民全體。第五條:中華民國人民一律平等,無種族、階級、宗教之區別。第十六條:中華民國之立法權,以參議院行之。第十九條:參議院對于臨時大總統,認為有謀叛行為時,得以總員四分之三以上之出席,出席員三分之二以上可決彈劾之。第四十五條:國務員于臨時大總統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發布命令時,需副署之。-《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節選教師總結:人民主權、自由平等、分權制衡。《中華民國臨時約法》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具有資產階級共和國憲法性質的重要文件。它肯定了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制度和民主自由原則,是辛亥革命的重要成果。但是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難有實際的約束效力。隨堂練習1.《中華民國臨時約法》規定:“中華民國之主權屬于國民全體。”對此理解正確的是(B)①中華民國屬于真正的人民民主共和國②它體現了西方民主思想③其實際意義主要在于否定了君主專制制度④標志中國確立了三權分立的民主共和政體A.①② B.②③ C. ②④ D. ③④2.《全球通史》中說:“在中國歷史上有過三次大革命,第一次發生于公元前221年,第二次發生于1911年,第三次在1949年。”下列關于第二次“大革命”歷史功績的表述,不正確的(D)A.推翻了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B.建立了資產階級共和國C.使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D.改變了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性質3.某班同學要以“追尋共和足跡”為主題辦一期黑板報,請在下列內容中選取可用素材的是(C)①中國同盟會成立 ②公車上書 ③中華民國成立④《中華民國臨時約法》頒布 ⑤武昌起義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⑤ C. ①③④⑤ D. ①②③④⑤4.中國歷史上第一部具有資產階級共和國憲法性質的文件是(A)A.《中華民國臨時約法》B.《中華民國約法》C.《中華民國憲法》 D.《共同綱領》課堂小結以孫中山為首的革命黨人創立了亞洲歷史上第一個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開始了中國的新紀元。臨時政府成立后,對內、對外實行了一系列的措施,推動了民主共和思想的傳播和社會經濟的發展。但是,由于中國資產階級革命派的軟弱性和妥協性,袁世凱竊取了辛亥革命勝利的果實,中國民族民主革命仍將負重前行。布置作業辛亥革命的勝利果實被袁世凱竊取,開始了北洋軍閥的統治;在中華民族復興的道路上,反帝反封建的歷史任務還遙遙無期,在接下來的歲月中,孫中山為維護共和制度,又進行了哪些斗爭呢?課下查閱相關資料,制作孫中山的大事年表,了解孫中山先生的光輝事跡。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