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統編版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第一單元 從中華文明起源到秦漢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建立與鞏固第1課 中華文明的起源與早期國家 教學設計單元簡介:階段特征:(先秦時期)總體特征:中國由原始社會進入文明社會的重要階段,是中華文明的形成與發展時期。先秦包括原始社會、夏、商、西周和東周(春秋、戰國),經歷了三種社會形態,即原始社會的出現、發展與解體,奴隸社會的形成(夏)、發展(商)、鼎盛(西周)與瓦解(春秋)以及封建社會的形成(戰國)。具體表現:1.政治上:原始社會末期實行禪讓制;夏朝實行王位世襲制,是中國古代最早的國家;商朝實現內外服制;西周形成了較為完善的政治制度——分封制、宗法制;春秋戰國時期,諸侯的勢力逐漸強大,周王室衰微,分封制遭到破壞。早期國家出現,形成以“家國一體”、借助神權強化王權、權力未高度集中、等級嚴格為主要特征的政治制度;2.經濟上:由漁獵采集向農耕經濟發展,青銅時代,生產工具金石并用,井田制下的集體勞作適應了較低的生產力水平;工商業由官府壟斷;春秋戰國時期逐漸形成以家庭為單位的男耕女織的小農經濟,這種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是中國傳統農業社會生產的基本模式。在此基礎上,手工業和商業也得到了相應的發展。3.文化上:從夏商到西周,鬼神崇拜相對淡化,提出敬天保民的人文思想;在官府,貴族通過教授禮樂維護等級秩序;在學術領域,春秋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奠定了中國思想文化發展的基礎;在文學上,《詩經》和“楚辭”成為我國古代現實主義文學和浪漫主義文學的源頭;在文字上,商朝出現了比較成熟的文字——甲骨文。單元時空定位:中華文明的起源與早期國家學習目標導航:課程標準:1.通過了解石器時代中國境內有代表性的文化遺存,認識它們與中華文明起源以及私有制、階級和國家產生的關系;2.通過甲骨文、青銅銘文及其他文獻記載,了解私有制、階級和早期國家的起源特征。核心素養:【時空觀念】完成文化遺存時間軸,引導學生觀察文化遺存分布地圖;【唯物史觀】結合考古成果,認識私有制、階級和國家的產生是生產力發展的結果;【史料實證】展示早期國家相關資料,學生歸納總結早期國家的特征;【歷史解釋】知道王位世襲制、分封制和宗法制等概念,認識中國古代“家國同構”的政治特點;【家國情懷】認識中華文明多元一體在統一多民族國家發展中的意義。時空定位:教學分析:教學重點:中華文明具有多元一體和統一的特點,早期國家的特征;教學難點:私有制、階級和早期國家的關系。教學設計:一考慮到高一學生在初中階段已經學習了中國早期人類、原始農耕生活、遠古傳說、夏商周三朝更替以及青銅器與甲骨文的相關內容,他們已經具備了一定的歷史知識儲備。;二是高中教學側重對學生的能力培養,通過一些史料、歷史圖片等資料讓學生自己分析、小組合作、問題探究等方式進行,充分調動學生積極地思考解決問題,達到提升學生素養、綜合能力的目標。教學主要內容:情景導入:通過觀看視頻:多元一體的中華文明進行導入。西方考古學界曾對中華文明誕生時間提出質疑,但最近的考古成果卻給出了新的界定,實證了中華文明至少有五千年的歷史。石器時代的古人類和文化遺存(一)舊石器時代1.概念:(1)石器時代:考古學稱人類使用石制工具進行生產的時代。原始社會因石器制作技術的不同被區分為舊石器時代和新石器時代。(2)舊石器時代:以打制方法制作石器的時代。2.代表性遺址:①我國已發現的舊石器時代人類化石點遺址有數百處。②代表性有距今約170萬年的元謀人和距今70萬~20萬年的北京人。生產生活特點:①以打制方法制作簡單工具;②漁獵采集;③群居生活;④學會用火。(二)新石器時代1.概念:指以磨制方法制作石器的時代。2.時間及主要代表:距今約1萬年前;結束時間從距今5000多年至2000多年。3.生產與生活:已大量使用陶器,開始從事原始農業,飼養家畜,生活逐漸穩定。4.主要特征:(1)早期(母系氏族社會):磨制石器,原始農業、飼養家畜、生活穩定。(2)后期(父系氏族社會):①出現貧富分化,私有制產生;②向國家過渡。5.意義:分布廣泛,奠定了多元一體的發展基礎。問題探究:觀察兩幅地圖,指出早期人類遺址的分布的異同,說明了什么問題?提示:(1)不同:①舊石器時代:文化遺存分布廣泛,主要集中在江河流域;②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存分布廣泛,朝著多元一體、中原核心方向發展。(2)相同:①全國分布區域廣泛;②大都分布在江河流域、土地資源豐厚平原地帶;③分布區域的自然條件較好,有充足的食物來源。(3)說明:①中華文明起源的廣泛性和多樣性;②中國是人類文明發源地之一,黃河、長江等大河流域是孕育中華文明的搖籃;③奠定了中華文明多元一體的發展基礎。(三)原始社會組織的社會特征1.原始社會組織:分為原始人群、 母系氏族社會和父系氏族社會三個階段。2.母系氏族社會:①出現時間:舊石器時代晚期,新石器時代前、中期。②社會特征:生產力十分低下,氏族成員共同勞動,成果共享。3.父系氏族社會:①出現時間:新石器時代晚期。②社會特征:社會貧富分化與不平等開始出現,氏族間的聯系趨于緊密,形成部落甚至部落聯盟。③發展趨向:私有制已經產生,階級分化日益明顯,部落中出現了權貴階層。他們通過戰爭不斷爭奪財富和權力,中國即將邁入階級社會的門檻。歷史概念: 生產力和生產關系1.生產力:生產力是具有勞動能力的人和生產資料相結合而形成的改造自然的能力。2.生產關系:是指人們在物質資料的生產過程中形成的社會關系,包括生產資料所有制的形式,產品分配的形式等。其中,生產資料所有制的形式是最基本的,起決定作用的。3.兩者關系:唯物史觀認為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關系對生產力具有反作用。合作探究: 結合所學知識和材料,談一談早期的國家是如何產生的?材料一 下面摘編自許鵬飛《良渚文化墓葬及其反映的社會結構與形態》材料二 國家形成的標志:一是階級的存在;二是凌駕于社會之上的公共權力的設立。階級或階層的出現是國家這一管理機構得以建立的社會基礎,凌駕于社會之上的公共權力的設立則是國家的社會職能,是國家機器的本質特征。—— 王震中《中國古代國家的起源與王權的形成》提示:二、從部落到國家(一)部落時代:讓學生閱讀教材,思考下列問題:①說一說你所知道的關于“三皇五帝”的傳說。②堯舜禹是怎么當上部落聯盟首領的,堯舜時期具備了哪些國家的初始形態特征?1.三皇五帝的傳說:三皇時代較早,名稱眾說不一,神話色彩濃重。五帝事跡較為具體。較常見的一種說法是:三皇:燧人氏、伏羲氏、神農氏。五帝:黃帝、顓頊、帝嚳、帝堯、帝舜。2.炎黃部落聯盟的形成:統一戰爭(阪泉之戰、涿鹿之戰),形成了華夏族(漢族)多元一體的特點與風格,炎黃部落聯盟,被后世尊為華夏始祖。3.堯、舜、禹“禪讓”傳說:“禪讓”:傳說堯、舜、禹時期由各部落推舉部落聯盟首領的制度,標準一般為傳賢。歷史概念: “禪讓”制堯舜禹時期,通過推舉和考察的方式,民主推選部落聯盟首領的制度。“禪”意為“在祖宗面前大力推薦”,“讓”指“讓出帝位”。這是一種“非血統繼承制”產生國家領導人的制度。堯舜禹“禪讓”的歷史傳說,反映了上古中國的民主制度。后被王位世襲制取代。4.“萬邦時代”:相當于五帝后期的龍山文化時代,有些邦國都城規模較大,如陶寺遺址中有宮殿建筑、天文建筑以及各種禮器,階級階層分化也比較明顯,具備了國家的初始形態。表現為:(1)都城的規模擴大(有宮殿建筑、天文建筑、各種禮器);(2)階級分化更加明顯。(二)夏朝(約前2070-約前1600)1.建立:約公元前 2070 年,禹建立了我國最早的奴隸制國家夏朝。禹死后,其子啟繼位,世襲制代替了禪讓制。2.夏朝的統治:(1)王位世襲制取代禪讓制,從此“公天下”變為“家天下”標準:傳賢到世襲;實質:“公天下”到“家天下”。(2)中央:夏王是最高統治者;中央設有主管行政、軍事、司法和宗教的機構與職官(3)地方:對夏部族生活的地區實行直接統治;對其他地方主要通過控制一些部族進行間接統治。(4)文化:歷法—《夏小正》。(5)遺存:二里頭遺址,很有可能是夏文化的遺存。(6)滅亡:夏桀暴政,商湯滅夏。史學探究:怎樣認識史前史?夏朝真的存在嗎?材料一 以伏羲顯示狩獵時代,神農顯示農業時代,燧人顯示熟食時代。——內藤湖南材料二 吾輩生于今日,幸于紙上之材料(文獻資料)外,更得地下之新材料(考古資料)……我輩固得以補正紙上之材料,亦得證明古書之某部分全為實錄……此二重證據法,唯在今日始得為之。——國學大師、歷史學家王國維提示:(1)途徑:神話、文獻與考古(實物史料);(2)認識:神話傳說不是歷史,卻能折射早期歷史的影子。(3)王國維的二重證據法:把發掘的出土文物和史書的記載相互驗證。時間地域都吻合夏文化,但缺少印證夏朝的文字。教材的學思之窗:關于啟的繼位,古書中有不同記載。《史記·夏本紀》寫道:“益(禹晚年培養的接班人)讓帝禹之子啟。《戰國策·燕策一》記載:“啟與支黨攻益,而奪之天下,是禹名傳天下于益,其實令啟自取之?!?br/>思考:關于啟的繼位,兩種不同的說法說明了當時對王位繼承的哪些認識?為什么會出現上述不同說法?提示:(1)認識:第一種說法說明了原始社會末期禪讓制的繼續推行,是稱頌禪讓制的體現;第二種說法說明了王位世襲制代替禪讓制是生產力發展的必然結果。(2)原因:①“客觀條件限制:記載內容無可靠的史料佐證;②主觀條件限制:史書記載帶有很大的主觀性,因人物立場、能力水平而產生不同。③關于啟繼位的不同說法反映了從公天下的禪讓制到家天下的王位世襲制的轉變并非一帆風順。三、 商和西周(一)商朝(前1600-前1046年)1.信史朝代:商朝因傳世文獻、甲骨卜辭和考古資料的多重印證,成為信史。是歷史上第一個有直接文字記載的王朝。2.商朝的興衰:①建立:約公元前1600年,商湯滅夏,建立商朝。②遷都于殷: 商朝的都城多次遷移,后來定于殷,所以也稱殷朝,公元前1046年被周所滅。3.文化成就:①文字:河南安陽出土甲骨文,主要刻寫的是占卜記錄,是一種成熟文字。歷史概念: 甲骨文刻在龜甲、獸骨上的文字。單字約三千以上,是見到的最早的成熟漢字,也是東亞已知最早的文字載體。最早被河南安陽小屯村的村民們發現,不僅記錄著商代的歷史,且具備書法用筆、結字、章法三要素和對稱、穩定的格局。漢字的“六書”原則,也都有所體現。②青銅器:殷墟還出土了許多青銅器。4.國家管理①中央:商王是最高統治者,下設尹及各類事務官。②地方:內外服制。松散聯盟、集權程度不高。5.影響范圍:東到大海,西及隴山,南跨江漢,北至燕山。合作探究: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分析商與外服地區的關系及實行的原因?材料一 外服之地只是間接地受商統治,隸屬關系并不穩固,往往視商之國力盛衰而定。——張帆《中國古代簡史》材料二 方國的首領,他們一方面臣服于商,接受商王賜予的封號,一方面是土著國家的首領。但是,各諸侯國、方國的官吏,不是由商王任免的。——卜憲群《中國通史:從中華先祖到春秋戰國》提示:(1)關系:①外服地區對商保持既臣服又獨立的關系。②商王國與方國的關系,是一個松散的聯盟(“方國聯盟體制”),商王國控制著聯盟的實際權力;③兩者是附屬國與盟國的關系,商王實質上是盟主身份。(2)原因:①是受生產力發展水平制約;②是部落聯盟傳統的延續,血緣關系尚未打破,出于鞏固統治的需要;③是商王無力實現對外服的直接控制。反映出最高執政集團尚未實現權力集中,這是早期國家政治特點之一。二、西周(前1046-前771年)(一)建立:1.商朝晚期,社會矛盾尖銳。最后一個王紂,修建許多宮殿苑囿,終日飲酒作樂,生活腐朽,還作炮烙之刑殘害臣民,引起公憤。2.建立:公元前1046年,周部族的首領周武王,率眾伐紂,雙方在商都南郊牧野展開激戰。滅商建立周朝,定都鎬京,史稱西周。(二)統治制度:1.分封制:(1)原因:對廣大的疆域實行有效的統治(封建親戚以藩屏周),維護周王朝統治.內容:土地和人口。對象:同姓親族為主體,包括功臣、姻親、先代貴族;主要諸侯國(4)權力:自主管理,層層分封;(5)義務:鎮守疆土、朝覲述職、繳納貢賦、軍事義務;(6)特點:層層分封,等級森嚴;王族是分封的主體;(7)影響:積極:①擴大了西周的勢力范圍;②確立了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加強統治;③有利天中華民族的文化認同。消極:諸侯獨立性大,易成割據。后世:①中國封建社會的皇族分封;②中國的姓氏起源;③中國地名的簡稱。(二)統治制度:2.宗法制:(1)含義:是用父系血緣關系的親疏來維系政治等級、鞏固國家統治的制度。(2)目的:解決貴族之間在權力、財產和土地繼承上的矛盾,確立鞏固父系家長在本宗族中的地位。(3)特點:①嫡長子繼承制度(主要特點);②嚴格的大宗和小宗體系;③家族等級關系與政治隸屬關系相結合(家國同構)。(4)作用:①有利于統治集團內部的穩定和團結。②形成了森嚴的等級關系,保證了各級貴族在政治上的壟斷和特權地位;③有利于社會安定和民族凝聚力的形成;④導致特權、重男輕女思想,不利于民主法制。知識拓展: 禮樂制度①目的:維護分封制和宗法制,穩定統治秩序。②表現:儀式、器具、稱謂。③作用:是各級貴族的政治和生活準則,有利于維護等級制度,防止僭越的發生。合作探究: 分封制、宗法制和禮樂制度的關系。關系:互為表里;分封制是權力的分配,宗法制是分配的原則,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上的體現。禮樂制度是維護分封制、宗法制的工具。(三)經濟1.農業:①土地制度:井田制②生產工具:木石骨蚌,青銅農具極少③耕作方式:石器鋤耕;大規模簡單協作、千耦其耘(集體耕作)。2.井田制:①性質:土地名義上歸國家所有,實際歸周王所有。國家將土地層層分封給各級貴族,土地一般不能買賣,是分封制的經濟基礎。②內容:井田制有“公田”和“私田”之分。西周晚期,私下土地買賣或小農個體經營發展,使井田制受到沖擊,在戰國時期井田制瓦解。③特點:A.一切土地歸天子所有,諸侯、卿大夫和士對分封的土地只有使用權,沒有所有權。B.層層分封,受封者要向天子承擔義務,繳納貢賦。C.使用奴隸集體耕作。3.手工業、商業:工商食官;青銅鑄造是手工業的主要部門,青銅器種類繁多,主要是禮器和兵器。4.文化:(1)文字:甲骨文,青銅銘文(金文);學在官府;周禮“天下一家”(文化認同的民族意識)。(2)思想:敬天保民的民本觀念,敬祖重德的文化為儒家學說的形成提供了條件。(3)歷法:《夏小正》;商朝改進為殷歷,干支紀日法。(四)滅亡:1.原因:公元前841年,周厲王貪財好利,為政暴虐,引發了“國人暴動”。2.概況:周厲王出逃, 由大臣召公、周公共同執政,史稱“共和行政”。3.滅亡:公元前771年,西北游牧民族犬戎乘攻破鎬京,殺死周幽王,西周滅亡。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東遷洛邑。歷史概念:1.國人暴動:周厲王時下令將山林川澤收歸國有,不準平民樵采漁獵,并且禁止國人談論國事。公元前841年,國人忍無可忍,舉行暴動,攻入王宮。參加這次暴動的以聚居在鎬京的國人為主,故稱“國人暴動”。 “國人暴動”動搖了西周王朝的統治,直接導致了周王室日趨衰微,逐步出現了分崩離析的局面。2.共和行政:國人暴動后,周厲王出逃,西周一片混亂。于是周公、召公臨時主持政事,共同執政,收拾殘局,史稱“共和行政”。3.烽火戲諸侯:周幽王為博褒姒(bāo sì)一笑,點燃了烽火臺,戲弄了諸侯。褒姒看了果然大笑。周幽王很高興,因而又多次點燃烽火。導致諸侯們都不相信烽火,也就漸漸不來了。后來西戎攻破鎬京,殺死周幽王。周幽王的兒子周平王東遷,開始了東周時期。綜合歸納:1.早期國家的主要特征1.經濟:(1)土地國有(井田制),集體勞作,是土地經營的基本方式;(2)青銅鑄造發達,實行“工商食官”。2.政治:(1)王權與神權相結合,具有神秘色彩;(2)血緣與政治緊密結合,家國同構;(3)中央權力逐漸加強,但權力未高度集中。(4)等級森嚴:形成“天子—諸侯—卿大夫—士”的等級序列。(5)穩定延續:貴族政治(世卿世祿制)政治制度前后沿襲,具有相對的延續性和穩定性。3.文化思想:(1)成熟文字:甲骨文和青銅文化;(2)開始形成統一的心理文化認同(華夏子孫)。2.核心知識歸納:高考真題演練:1.(2023·全國新課標卷)中國新石器時代晚期,南方的良渚文化與北方的龍山文化都呈現出向更高社會階段發展的跡象,這主要表現在A. 公共墓地出現B. 農業的產生C. 貧富分化加劇D. 文字的使用正確答案:C.【解析】 考點:原始社會晚期的貧富分化。據本題材料“南方的良渚文化與北方的龍山文化都呈現出向更高社會階段發展的跡象?!辈⒔Y合所學知識可知,新石器晚期生產力的發展和進步,生產力的進步推動了生產關系的變化,引發貧富分化和階級分化,促使新石器時代的文化向更高社會階段發展,C項正確;進入新石器時代后,人們有了比較固定的農業聚落,開始出現氏族的公共墓地,氏族墓地的出現是氏族血緣觀念的集中體現之一,與材料內容不符,排除A項;農業的產生意味著新石器時代的開始,排除B項;漢字的產生首先是為政治和宗教服務的,文字的使用不是新時期時代的文化向更高社會階段發展的主要表現,排除D項。故選C項。2.(2023·山東高考)私有財產是生產力發展到一定程度的產物。下列與陶器相關的考古發現中,可以用來作為私有財產已出現證據的是A.遺址出土有陶器和較多陶器碎片B.多人合葬墓隨葬品有陶缽、陶罐、骨器等C.單人墓隨葬品有陶器、石磬、玉鉞等百余件D.陶器上繪有豐富多彩的幾何圖案和動植物紋樣正確答案:C.【解析】 考點:史料實證。據所學可知,在人類社會早期,由于生產力極不發達,為了生存,人們不得不過著集體生活,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出現了私有財產,其所有權歸屬個人,結合題干“單人墓”、“百余件”等內容可知,該墓葬中的私有財產已經出現了貧富分化的現象,故選C項;“有陶器和較多陶器碎片”僅能夠說明該遺址出現了制陶手工業,并且選項中也沒有明確說明該陶器的所有權歸屬問題,排除A項;“多人合葬墓”說明此時期還過著集體生活,這與私有財產出現的條件不一致,排除B項;“豐富多彩的幾何圖案和動植物紋樣”僅能夠說明該時期的制陶工藝比較精湛,這與出現私有財產無關,并且選項中也沒有明確說明該陶器的所有權歸屬問題,排除D項。3.(2023·湖南高考)湖南澧縣城頭山古城遺址距今約6000年,是中國迄今已知最早的新石器時代城址。城址內外發掘出大片房屋建筑遺跡、多座陶窯以及中國迄今已知最早的祭壇和古稻田。這說明A.城市是最早出現的人類文明要素B.長江流域是中華文明的重要源頭C.古城先民已擺脫對漁獵采集的依賴D.遺址所處時代已邁入階級社會門檻正確答案:B.【解析】 考點:中華文明的產生。據材料城頭山古城遺址是“中國迄今已知最早的新石器時代城址”,發掘出“中國迄今已知最早的祭壇和古稻田”等信息,得出城頭山古城遺址與同時期黃河流域的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等遺址都是孕育中華文明的搖籃,故選B項;文明的標志三要素是金屬工具的出現、文字的發明和國家的形成,金屬工具的出現要早于城市的出現,排除A項;“已擺脫對漁獵采集的依賴”不合史實,應為“初步改變了對漁獵采集的純粹依賴”,排除C項;“已邁入階級社會門檻”不合時空,中國最早的奴隸制國家夏朝建立于公元前2070年,距今約4100年,排除D項。4.(2022年全國乙卷)據下圖可知,商、西周青銅器鑄造的繁榮( )A. 推動了南北農業經濟進步B. 依賴大規模商業活動開展C. 反映了南北方聯系的加強D. 緣于統治區域擴大到江南正確答案:C.【解析】 考點:商周時期的經濟。考查的知識點是商周的經濟。依據圖示可知, 商周政治重心位于黃河流域,而重要銅礦位于長江流域,長途運輸成為必要,南北方聯系由此加強,C符合題意;結合所學可知,青銅器比較珍貴且堅韌度不夠好,未廣泛用于農業,A排除;青銅鑄造由官府壟斷,B排除;地圖未標示統治區域,無法得出擴大到江南,且青銅鑄造的繁榮主要緣于技術進步等因素,地理因素不是主因,D排除。故選C項。5.(2021·全國高考)西周分封制下,周天子與諸侯國君將包括土地及人口的采邑賜給卿、大夫作為世祿。西周中期以后,貴族所獲采邑越來越多,到春秋時期,有的諸侯國一個大夫的采邑就多達數十個。這說明A.土地國有制度廢除B.分封體制不斷強化C.諸侯國君權力鞏固D.社會生產持續發展正確答案:D.【解析】 本題考查的知識點:西周的分封制。根據題干并結合所學可知,西周時期諸侯國接受天子分封并進行世襲統治,西周中期至春秋時期,由于生產力不斷發展,墾田數量增多,推動了諸侯國內部分封規模的擴大,D項正確;井田制在戰國改革變法中被廢除,排除A項;春秋時期,隨著諸侯國實力增強,傳統分封體制受到沖擊,天子權威日益削弱,排除B項;材料信息不能直接體現對諸侯國君權力地位的影響,排除C項。故選D。課堂總結:板書設計:一、石器時代的古人類和文化遺存(一)舊石器時代(二)新石器時代(三)原始社會組織的社會特征二、從部落到國家(一)部落時代:(二)夏朝三、 商和西周(一)商朝(二)西周教學反思:采取了多種教學策略,包括引入階段、多媒體材料和小組討論等。通過這些安排,學生們在學習過程中積極參與,與同學們進行了深入的交流和思考。但仍有一些需要改進的地方:1.激發他們對商與西周的興趣;2.再提供一些具體的實例和案例,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商與西周兩個時期的國家特點和變遷;3.在小組討論環節的時間安排上還有待改進。《中外歷史綱要》(上) 第1課 教學設計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