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3課 秦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講義】——帝國時代的來臨:從封邦建國到一統天下【課程標準】通過了解秦朝的統一業績認識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在中國歷史上的意義;通過了解秦朝的社會矛盾和農民起義,認識秦朝崩潰的原因。【教材分析】本課為第三課,包括三個子目,分別是秦的統一,秦朝的暴政,秦末農民起義與秦的速亡。從單元整體看,基本上按照時間線索敘述,從文明起源到早期奴隸制國家再到秦漢時期,關注長時段歷史發展,把握中華文明起源與發展脈絡,進而探究中華民族的誕生、交融、發展。從本課來看,縱向上,時間跨度并不長,并且是按照秦的統一,秦的建設,秦的滅亡組織教學內容,邏輯清晰;橫向上,各子目的內容可分為秦統一的各種條件,秦不同領域的統一措施,秦暴政的不同表現。因此,教學應把握子目間與子目內部的潛在線索,幫助學生梳理知識。【教學目標】通過自主梳理教材內容,運用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關系來理解秦朝政治制度、國家統一與社會經濟、文化的關系,學會運用歷史唯物主義和辨證唯物主義來分析歷史問題,形成唯物史觀。時空觀念:通過地圖了解秦國具體的地理位置、秦國攻打六國的順序、秦國的疆域,加強學生的印象,從而更為深刻地理解秦朝大一統的形勢。史料證實:在本課的教學中,大量充分地運用了史料,讓學生在史料中找到有效的信息,既有利于加深對課本知識的認識又有利于提高學生歷史閱讀、提取信息的能力。歷史解釋:認識春秋戰國時期經濟方面的發展表現,理解時代政治大動蕩局面與經濟發展的聯系;運用唯物史觀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解釋變法潮流;家國情懷:通過學習該課,增強學生對中國古代政治文明自豪感和判斷力,增強自身的民族認同感,理解國家興衰存亡的規律。【學情分析】教授對象是高一學生。通過初中《中國歷史》的學習,他們已經對秦國時期商鞅變法、秦統一六國過程、實現統一的措施以及秦朝滅亡等相關知識有所了解,通過前面一課的學習,學生已基本了解了秦朝以前的夏、商、西周時代的政治制度。學習本課內容,能幫助他們進一步了解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發展歷程。通過學習,學生開始初步了解秦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形成過程,理解秦朝制度對我國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影響,有助于幫助他們形成對國家統一的認識以及對中國古代政治文明自豪感和判斷力。同時,探究秦朝暴政種種的具體表現及其所導致的秦末農民起義和楚漢戰爭,學生認識國家興衰存亡的規律。【教學重難點】重點:秦統一的背景;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度的內容、特征。難點:郡縣制與分封制的比較 ;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概念。秦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統一”首先是疆域統一,是一個實體形態;“多民族”是這個實體的政治組織形式;“封建” 不是“封邦建國”(分封),是疆域統一的實體的社會形態或社會發展所處的階段。【概念闡釋】專制主義:指決策方式。與民主對立,主要特征是皇帝個人專斷獨裁,集國家最高權力于一身,從決策到行使軍、政、財大權都具有獨斷性和隨意性。表現為君權與相權的沖突。(體現在中央官制的變遷上)中央集權:指管理方式。針對地方分權而言的,是一種政權組織形式。國家權力集中由中央政府統一行使。地方政府在政治、經濟、軍事等方面沒有獨立性,必須嚴格服從中央政府的命令。表現為中央和地方的沖突。(體現在地方行政機構的變革上)通常意義上,“帝國”是一個歷史概念。它一般包含三個基本特征:其一,統一遼闊的國土(小國家沒有帝國);其二,專制統治或高度集權(民主制沒有帝國);其三,強大的軍事擴張(無擴張不成帝國)。秦在這三個方面都表現得極為鮮明,可算是典型的古典帝國,而不是一個普通的王朝。【講授新課】孟子見梁襄王。出,語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見所畏焉。卒然問曰:‘天下惡乎定?’吾對曰:‘定于一。’‘孰能一之?’對曰:‘不嗜殺人者能一之。’ ‘孰能與之?’對曰:‘天下莫不與也。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間旱,則苗槁矣。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則苗浡然興之矣!其如是,孰能御之?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殺人者也。如有不嗜殺人者,則天下之民皆引領而望之矣。誠如是也,民歸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誰能御之?’”孟子深刻洞悉歷史大勢,指出統一才是當時中國的唯一出路也道出了人民渴望統一的心聲。然而,"不嗜殺人者能一之"卻只能是孟子的理想。在當時的歷史情況下,戰爭是實現統一的唯一途年和手段。——摘自卜憲群總撰稿《中國通史》解說詞一、以何定于一:秦統一的歷史背景秦襄公以兵送周平王。平王封襄公為諸侯,賜之岐以西之地。曰:“戎無道,侵奪我岐、豐之地。秦能攻逐戎,即有其地。”與誓,封爵之,襄公于是始國。秦襄公“位列諸侯” 秦孝公“傲視群雄” 秦昭鑲王“大國崛起”秦這個曾經被東方六國鄙視的西陲究竟是怎么完成逆襲一掃六合的。1.統一條件:小國蓄能,大國崛起。(1)時代大勢能——趨統:①長期戰亂給社會帶來巨大的災難,人民渴望安定統一。秦統一是通過長期戰爭實現的,在戰爭中人心向背是決定戰爭勝負的關鍵。由于長期戰禍,使人民飽受戰爭的苦難,人民要求統一。春秋時期,國家數量較多,各國有較大的戰略緩沖空間,戰爭規模及殘酷程度相對較輕;戰國時代開始以后,國家數量大幅減少,各國戰爭規模及殘酷程度都急劇上升。長期的戰亂給社會帶來巨大災難,人民普遍渴望安定統一。②各地域經濟的發展,要求打破政治分裂所帶來的阻礙。戰國以來封建經濟的飛躍發展,以及由于交通發達和物資交流,使各地區經濟聯系大大加強,因而為統一提供了物質基礎。同時這一時期貨幣、度量衡不一,以及關卡林立、以鄰為壑的政治上的分裂割據狀態已嚴重地阻礙經濟的發展,因此統一又是經濟發展的需要。第三個在導言:統一逐漸成為社會共識。戰國中后期,統一的呼聲日益高漲。比如孟子提出了“定于一”,就是天下定于一統的思想。而《呂氏春秋》也認為:“亂莫大于無天子”。認為只有統一才能結束戰亂。這三個都是當時社會普遍存在的客觀條件,是時代大趨勢,秦國有六國也有。而唯獨秦國能統一中國是有其深刻的內部原因和外部原因的。(2)秦國大優勢——趨強:①秦“據殽函之固,擁雍州之地”,地理位置優越,物質基礎雄厚。秦國地理位置優勢有位居高原,控扼黃河上游,對整個東方有以高凌下之勢;周圍山圍水繞,外敵難以入侵,未戰而先立于不敗之地。秦國人開始居住在隴山以西,今甘肅省東部,后不斷東進,穆公時,奪取關中;秦惠文王時,奪取巴蜀之地。相比于東方六國,秦國突出的地勢地形優勢有二: 一是位居高原,控扼黃河上游,對整個東方有以高凌下之勢;二是周圍山圍水繞,外敵難以入侵,未戰而先立于不敗之地。且秦國的物產非常雄厚,我們以戰爭中最重要的農業和馬匹為例,秦國關中地區也就是今天的陜西省中部,土壤非常肥沃,疏松的土質加上前面我們講過的春秋戰國時期鐵農具的應用,讓秦國整體農業生產非常可觀。所以《史記·貨殖列傳》里有這么一句評價···。“關中地區從汧、雍二縣以東到黃河、華山,沃野千里。且秦人善于養馬,有非常悠久的養馬歷史。他們的始祖非子就是替周天子養馬的,而馬匹的飼養需要優良的飼料和大面積的牧場,這些秦國都滿足。“九州”之中,雍州的土地最宜農耕,是中國農業生產發展最早、物產最豐富的地區之一。渭河流域、黃土高原,氣候溫暖,土質肥沃,適宜耕作。關中平原是一個大盆地,東臨黃河,四面有高山環峙。東面只有一個函谷關可通。——馬平安《大秦帝國啟示錄》秦國的崛起體現了我國古代諸侯割據的“金角銀邊中腹草”的發展模式,位于腹地的國家一次失敗就喪失了重新崛起的機會,比如晉、魏,而位于邊陲的國家戰敗后還可以憑借地理位置重新崛起。——馬東峰《用年表讀懂中國史》秦國地處西部,關中地理位置優越,易守難攻且農業基礎穩固,鄭國渠的修建更使得秦國耕地面積擴大,成為秦國東進的后備糧倉;偏居西陲,社會環境穩定,使其本國國土免受戰爭摧殘,同時也能集中精力迎敵,向東擴展;國內民族成分復雜,與少數民族的長期混居交流,使其人口增加,兵源充足且士兵體格強健;廣闊的半濕潤半干旱區域,適宜放牧,為培育優良戰馬提供了條件;秦國與戎狄接觸較多,直面農耕與游牧兩大民族間的沖突,統治者頭腦更加清醒。秦國的獨特地理條件加速了統一的步伐。——據李娟娟《秦統一六國中的地理因素再論》②數代秦王勵精圖治,廣納賢才,吏治較為清明。秦孝公據崤函之固,擁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窺周室,有席卷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當是時也,商君佐之,內立法度,務耕織,修守戰之具,外連衡而斗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孝公既沒,惠文、武、昭襄蒙故業,因遺策,南取漢中,西舉巴、蜀,東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諸侯恐懼,會盟而謀弱秦……秦人開關延敵,九國之師,逡巡而不敢進。秦無亡矢遺鏃之費,而天下諸侯已困矣。于是從散約敗,爭割地而賂秦。——賈誼《過秦論》秦國內部紛爭較少,從秦獻公時起的150年中,獻公、孝公、趙文王、昭王、秦王贏政幾代君主在位的年代比較長,內部相對穩定。武王、孝文王、莊襄王在位時間短,但也沒有因王位繼承而引起內部分裂。總之,秦統一中國是順應歷史發展要求,也是“天時、地利、人和”的綜合優勢造成的。——摘編自張豈之《中國歷史十五講》【學思之窗】韓國派遣水工鄭國游說秦王贏政修建大型水利工程。羸政采納鄭國建議后,發覺這是韓國的陰謀,于是下令驅逐所有其他諸侯國的人。為此,李斯上《諫逐客書》,改變了贏政的主張,網羅了天下英才。其理由是:臣聞地廣者粟多,國大者人眾,兵強則士勇。是以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卻眾庶,故能明其德。……夫物不產于秦,可寶者多;士不產于秦,而愿忠者眾。今逐客以資敵國,損民以益仇,內自虛而外樹怨于諸侯,求國無危,不可得也。——《史記·李斯列傳》從人才角度分析,為什么秦能夠統一六國?【答案提示】韓國派鄭國借修渠而行間之事被發覺后,"秦宗室大臣"強烈主張驅逐來事秦的關東客卿,秦王贏政受到宗室貴族的壓力,作出了驅逐所有外來客卿的決定。商鞅變法內容中重要的一條即剝奪貴族特權,由國君根據尚賢標準選官。宗室貴族與外來士人之間存在著很大矛盾。李斯在《諫逐客書》中,指出許多具體的事實,如商鞅、張儀等,皆以客卿身份幫助秦國,證明六國來事秦之客無負于秦。"秦僻在雍州",經濟文化相對于東方六國較為落后,人才也比較匱乏,只有大量任用外來客卿,唯才是舉,才能在大國爭雄中崛起。李斯將人才提升到敵我戰爭中戰略資源的高度,強調了人才在統一事業中的重要地位。最終,《諫逐客書》改變了贏政的主張,"秦王乃除逐客之令"。③正確的軍事策略—遠交近攻的采用(以連橫破合縱)。外交政策上,秦靈活地運用遠交近攻、合縱連橫的政策,有效地摧毀了東方六國的統治。2.統一過程:中原→南方→北方—奠定基本統治疆域(外形:疆域的統一、軍事層面的統一)(1)第一層次:掃滅六國 (韓→趙→魏→楚→燕→齊)。公元前230至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兼并六國,實現了統一的第一層次;秦王嬴政采用遠交近攻策略,先后滅掉六國(韓、趙、魏、楚、燕、齊),建立秦朝,定都咸陽。(2)第二層次:BC221年—BC214,拓展疆域,鞏固大一統—北征匈奴、南平百越;征服北河和南河,實現了統一的第二層次;南方:征服了越族地區,并加強了對云、貴一帶西南夷的控制。北方:擊退游牧民族匈奴的進攻,在原有北方諸侯國舊長城的基礎上,修筑了西起臨洮、東至遼東的萬里長城。秦統一史上這兩個關鍵點之間的七年,秦人其實經歷了艱苦的戰爭過程:蒙恬攻擊匈奴將戰線推進到戰國長城以北,此后修筑長城和開通直道;秦又征服嶺南,設立桂林、南海、象郡三郡,軍事進攻一方面向世人表明秦始皇的政治志向和秦人的進取精神,另一方面也使秦帝國的版圖空前擴張。及至始皇……南取百越之地,以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頸,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長城而守藩籬,卻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士不敢彎弓而報怨。——賈誼《過秦論》秦已并天下,乃使蒙恬將三十萬眾北逐戎狄,收河南。筑長城,因地形,用制險塞,起臨洮,至遼東,延袤萬馀里。于是渡河,據陽山,逶蛇而北。——《史記·蒙恬列傳》秦始皇廿八年冬,尉屠睢率領早已集于邊境的五十萬秦軍中的十萬人,分東西兩路,向“百越”地區大舉進攻……到始皇三十三年(前214)末,秦軍終于將“百越”之地全部占領,取得伐“百越”的最后勝利。……同年,秦政府在這里正式設置南海、桂林、象郡三郡。——林劍鳴《秦漢史》秦的統一,建立起“東至海暨朝鮮,西至臨洮、羌中,南至北向戶國,北據河為塞,并陰山至遼東”幅員遼闊的國家,奠定了此后歷代疆域的基本版圖。統一中央集權國家的形成,是歷史發展的必然,也是客觀需要。空前統一的國家政權,促進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與交融,推動了多民族國家政治、經濟、社會的發展。嬴政即位時,秦國土面積不過30萬平方公里,秦朝統一六國時,國土面積為214萬平方公里,后北收河套、南征百越,至公元前210年達到340萬平方公里。在短短26年間將國土面積擴大了11倍的。二、如何固于一:秦鞏固統一的措施(內在:制度、經濟文化的統一)秦始皇把戰國以來的國家官僚機構加以調整、完備,形成了新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國家的行政機構。秦帝國把整個施政系統進行了國、郡、縣、鄉四個層級的分割,這種方式即便是在兩千年后的今天也被看做治理國家的黃金分割法則,成為整個人類世界國家治理的 通行劃分。在人類歷史上第一次開創了宏大的國家行政系統,具有后人無法觸動其根基的科學性。1.首創皇帝制度:體現法家三派之一勢治派的主張(1)稱號:封建社會最高統治者稱謂,大一統國家最高權力的象征。秦始皇統一天下后,認為自己德兼三皇,功過五帝,因此兼采三皇五帝名號,將新王朝的君主定名為皇帝,皇帝對于典章制度的命令稱為制,關于其他命令稱為詔,自稱為朕。 這一系列具體的規定和禮儀都突出了皇帝的獨尊地位。王初并天下,自以為德兼三皇,功過五帝,乃更號曰“皇帝”,命為“制”,令為“詔”,追尊莊襄王為太上皇。制曰:“死而以行為謚,則是子議父,臣議君也,甚無謂。自今以來,除謚法。朕為始皇帝,后世以計數,二世、三世至于萬世,傳之無窮。”——《資治通鑒》卷第七《秦紀二》皇帝制度形成后,其居處稱“行在所”,所居稱“禁中”,服食之物稱“御”,所用車馬稱“乘輿”,皇帝有病稱“不豫”,皇帝去世稱“駕崩”,入葬的墳墓稱“陵”。皇帝的父母、妻妾和兒女也有專門的稱號。(2)特征:皇權至上、皇位世襲、皇帝獨尊皇權至上:核心,皇帝擁有最高權力,是國家的代表和象征;皇位世襲:顯示了權力的不可轉移,維系萬世;皇帝獨尊:突出皇帝制度的神圣、尊嚴。(3)本質:君主專制,皇帝是國家主宰者、一切權力的中心和來源。2.中央政務系統:三公九卿—體現法家三派之一術治派的主張(1)設置及職能:三公九卿三公:丞相-行政、御史大夫-監 察、太尉-軍事中央設“三公列卿”。“三公”指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丞相為最高行政長官,協助皇帝處理全國政務;太尉是最高軍事長官,協助皇帝處理全國軍務;御史大夫相當于副丞相,掌管監察。“三公”互不統屬,皆受制于皇帝。御史大夫下設副職御史丞、御史中丞各一人,統率眾多的御史。御史一部分在中央負責日常監察工作,另一部分常駐地方郡一級機構,負責對郡縣兩級官員的監察,又稱監御使、監察使,或簡稱郡監。注:三公互不統屬,相互牽制;三公、九卿不是上下級關系,而是共同對皇帝負責。九卿:負責宮廷事務、財政、司法、民族外交三公九卿,各有職責,等級不同,俸祿有差。九卿中有管國家事務的,如治粟內史,掌管財政;廷尉,掌管刑法;典客,管邊疆民族事務。管皇帝及皇家事務的也位列九卿,如宗正,管皇族譜系;太仆,管皇帝車馬;奉常,管宗廟禮儀。三公九卿都有自己的部署,有的稱“府”,有的稱“寺”,政府機構比較完善。在秦朝,國家事務與皇家事務還混同在一起。但漢朝時,國家財政和皇家財政就已經分開了,皇帝不用“私房錢”賞賜有功之臣。到隋唐時期,出現三省六部制,國家機構與皇家事務才完全剝離開來。西周的三公即太師、太傅、太保,類似于后世的宰相,卻并無總理全國政務的權力;六卿即太史、太祝、太卜、太宰、太宗、太士,大多與宗教事務有關。西周的三公六卿均由相應的貴族充當,俸祿以采邑充之,均在王畿之內。官位和俸祿世襲,即世卿世祿制 。——《中華文明史·第一卷》三公九卿雖然各有職掌,分工清晰,但當時職無常守的現象也普遍存在,職與實際責任也有很大的差別。諸如三公雖為宰相,職無不監,但皇帝詔令可直達九卿,九卿上奏皇帝的表章也無需告訴宰相。實際上仍然是皇帝運用自己專有的最高用人權隨時調遣官吏,增減予奪其職、權、責,使官吏既可以有職而無權,也可以有實權而未受職務,既可以兼及他職之事,也可以兩職或多職之間權責相互滲透。但官吏必須絕對服從皇命,對皇帝負責。——摘編自《中國政治制度史》(2)特點:以皇權為中心的中央行政體制,“三公九卿”分工嚴密,各司其職,而又互相牽制,任何人都無法獨攬大權,最終軍權、政權完全操縱在皇帝一人手中,保證專制皇權不至旁落;充分體現出“家天下”的特點,家國同治。“九卿”中奉常、宗正、郎中令等官職就是為皇帝專設的。(3)作用:分工明確,提高效率,相互牽制,加強皇權;一定程度上減少了君主專制下重大決策的失誤。3.地方施政系統:郡縣制—體現法家三派之一術治派的主張秦朝將全體人民按地域劃分,推行郡縣兩級制,縣之下設鄉、里和亭,基層行政系統設置到民間。縣、鄉官吏主要負責稅收、派發徭役和治安,還要督促生產、處理民事。縣官不僅是行政長官,也是司法長官,有司法審判權,死刑案件之外的刑事案件縣官可以判決、定罪。死刑案必須由縣令和郡守親自審理,然后上報中央廷尉,批復后才能執行。秦統一時全國共設36個郡,后陸續增至48個郡,縣級政區共計1000個左右。①從中央到地方,大大小小的官吏,總數大約10萬人。秦朝在機構設置上形成了三條垂直而相互制約監督的官僚系統,即丞相、郡守、縣令、鄉有秩為代表的行政系統;御史大夫、郡監、縣丞、鄉三老為代表的監察系統;太尉、郡尉、鄉游徼、亭長為代表的軍事系統。郡縣制作用:郡守和縣令由中央直接任免,官位不再世襲,實現了中央對地方的直接有效的控制,且軍事權利與行政權力分離,有利于防止地方長官權力過大,加強了中央集權,有利于國家的統一。圍繞治國方略的辯論:秦初并天下。……丞相(王)綰wǎn等言:“諸侯初破,燕、齊、荊地遠,不為置王,毋以填(音鎮)之。請立諸子,唯上幸許”。始皇下其議于群臣,群臣皆以為便。廷尉李斯議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眾。然后屬疏遠,相攻擊如仇讎(chóu)。諸侯更相誅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內賴陛下神靈一統,皆為郡縣,諸子功臣以公賦稅重賞賜之,甚足易制;天下無異意,則安寧之術也。置諸侯不便”。——《史記·秦始皇紀》秦朝徹底廢除了周朝的分封制度,全國共設36郡,后來陸續增設至40余郡,郡下設縣。郡、縣主要官員均由朝廷任免,他們通過自戰國沿用下來的“上計”制度接受中央考核。縣以下又有鄉、里兩級基層管理組織。這樣,秦王朝的統治由朝廷下至郡、縣、鄉、里,層層控制,國家權力自上而下延伸到社會最底層,又自下而上逐級集中到最高統治者皇帝手中。這也是秦以下中國歷代王朝的基本統治模式。——張帆《中國古代簡史》影響:廢除了舊貴族時代的世襲特權,是官僚政治取代貴族政治的重要標志;形成了中央對地方的垂直管理系統,有利于加強中央集權,奠定兩千多年封建制度的基本格局,被歷代封建王朝沿用。【概念解釋】鄉里制度:指中國古代縣以下的各級基層行政區劃的制度。擁有編排戶口、宣布教化、督催賦稅、攤派力役、傳遞政令、維持治安、兼理司法的職權。鄉里制度具有宗法性與行政性的高度整合。先秦是中國鄉里制度的起源時期,經過長期的演變逐步由秦漢的鄉官制變成后世的職役制。問題探究: 比較郡縣制與分封制,并指出周、秦地方政治制度有什么變化?秦朝作為中華帝國的開端,確立了君、臣、民三層一元的政治結構,君主與官僚構成統治階級。他們對千萬小民的控制和支配是其最突出的特點。——摘編自吳宗國《中國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4.鞏固統一的其它措施:文字、貨幣、度量衡、交通。(經濟文化層面的統一)例如統一文字,統一車軌,統一貨幣和度量衡,頒行法律,編制戶籍,修馳道、直道等。這些政治制度被以后的王朝長期沿用,影響深遠。文字、貨幣和度量衡的統一,為經濟、文化的發展創造了便利條件,也有利于鞏固大一統的政治局面,對中華民族長期保持文化認同和凝聚力產生了主要影響。從后來的歷史看,中國最重要的改革之一是廢棄了早先在諸王國發展起來的寫法眾多的文字,而代之以全中國都能理解的文字。這種統一文字由于中國文字所具有的性質被證明是一種非常有效且持久的統一的粘合劑。——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撇開道德方面的考慮,秦只維持了那么短的時期也可能是一件好事。不尋常的是,盡管曇花一現,它卻成功地把一套國家官僚機器的制度傳給了它的政治繼任者。這套制度經過漢代的完善和鞏固,又繼續推行了1700年,其間逐步作了修正。——《劍橋中國秦漢史》【里耶秦簡戶籍簿】2002年,考古學家在湖南里耶的一口古井中,發掘出了3萬七千多枚秦代竹簡,此發現震驚了整個中國考古學界。里耶在秦朝叫遷陵。而歷史上里耶交通極為不便,但秦朝依然能對此地形成強勢的管理。南方大山深處都如此,那秦朝統一的深度和廣度就可想而知了。秦朝通過推行戶籍制度,加強對民眾的管理和控制。凡是男子必須向政府報告年齡,至成年分戶即錄入戶籍,以備國家征發徭役。人戶遷居要經過官府批準,再次登記。秦統一后下令全國百姓申報土地面積,登記在戶籍簿,作為國家征收租稅的主要依據。征收的賦稅大部分用以支付官僚的薪俸和軍隊的軍費。戶籍制度確保國家機器的運轉,同時全體農民也成為國家的編戶民,直接受國家的盤剝。戶籍制度在全世界也是絕無僅有。三、緣何毀于一:秦朝的暴政與速亡1.秦朝的暴政:政治危機、焚書坑儒統一后的秦始皇窮奢極欲,大興土木,建造宮殿、陵墓。他花費巨額錢財求仙訪藥,以求長生不老,興師動眾出外巡游、封禪,加上開拓邊疆和筑長城,修馳道、直道等工程,征發繁重。百姓不堪重負,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秦法刑法嚴苛,人民搖手觸禁,史稱“赭衣塞途,囹圄成市,天下愁怨”,社會階級矛盾嚴重激化。為了鉗制思想,秦始皇接受李斯的建議,下令天下將非秦國歷史的史書,非博士所掌管的《詩》《書》等諸子百家語,在30天內全部交給官府焚毀。只有醫藥、卜筮、種樹之書不在其列。先秦以來的許多珍貴文獻毀于一旦。秦始皇以“或為妖言以亂黔首”罪名,將460余名儒生方士坑殺。這就是著名的“焚書坑儒”。焚書坑儒在中國歷史上產生了十分惡劣的影響。浩繁的工程建設,造成了國家經濟的極度危機。……首先,造成了個體小農經濟的破產。由于大量人口被征調服役,使眾多的家庭缺乏了勞動力,導致了個體家庭經濟無法維系……其次,造成了國家收支的嚴重失衡。由于大量人口脫離農業生產,使國家的賦稅來源失去了保障。——宋立恒《對統一后的秦王朝速亡原因的再分析》焚書坑儒,是一個用真實的焚書和虛假的坑儒巧妙合成的偽史。編造者,是儒家的經師,編造的時間,在東漢初年,編造的目的,在于將儒家經典抬舉為圣經,將儒生們塑造為殉教的圣徒,為儒學國教化制造輿論。——李開元《焚書坑儒的真偽虛實——半樁偽造的歷史》秦朝的暴政違背了經濟發展需要穩定的社會秩序的歷史規律,違背了廣大人民需要生活穩定,恢復生產的意愿,必然會激發各種社會矛盾,表面強盛的秦王朝,實已危機四伏。【課堂探究】對“秦的暴政”的再認識【核心素養:史料實證、歷史解釋】材料一:御中發征,乏(耽擱)弗行,貲(罰)二甲。失期三到五日,誶(斥責);六日到旬,貲一盾;過旬,貲一甲…水雨,除興。——睡虎地秦簡材料二:夫并兼者高詐力,安定者貴順權,此言取與守不同術也。秦離戰國而王天下,其道不易,其政不改,是其所以取之守之者無如異也。孤獨而有之,故其亡。——賈誼《過秦論》【解讀】秦律具有一定的“人性化”措施,但是在實施過程中,過于強制推行一元化統治,甚至出現“酷吏”;取天下與治天下不同。兼并戰爭期間,法家思想是強國之法,但一統天下之后,需要的是定國安邦之道,推行一元化的“暴虐”之治必然導致國家滅亡。2.秦的速亡:農民起義、楚漢戰爭(1)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在巡行途中死去,秦二世繼位。他密織刑網,加重人民負擔,階級矛盾和統治階層內部矛盾的尖銳化都達到極點,人民再也無法忍受下去,一場大規模的農民起義終于爆發。【合作探究】失期當斬是真實的歷史嗎?發閭左適戍漁陽,九百人屯大澤鄉……會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斬。陳勝、吳廣乃謀曰:“今亡亦死,舉大計亦死,等死,死國可乎?——(西漢)司馬遷《史記·陳涉世家》御中發征(朝廷征發徭役),乏(耽擱)弗行,貲(罰)二甲。失期三日到五日,誶(斥責);六日到旬,貲一盾;過旬,貲一甲……水雨,除興(免除本次征發)。——《睡虎地秦簡·徭律》【學思之窗】《史記·陳涉世家》記載陳勝占領陳后:“數日,號令召三老”、豪杰皆來會計事。三老豪杰皆曰:‘將軍身被堅執銳,伐無道,誅暴秦,復立楚國之社稷,功宜為王。’陳涉乃立為王,號為張楚。”《史記·項羽本紀》載:“楚雖三戶,亡秦必楚。”分析為什么陳勝建立的政權號稱“張楚”。【答案提示】秦王朝東部地區統治力量比較薄弱,六國反秦勢力比較強。當時流傳著“楚雖三戶,滅秦必楚”的謠諺,楚人反秦意識最為強烈。因此陳勝起事時,便以楚的名義相號召,把國號定為“張楚”,意為“張大楚國”,期望得到楚地人民的擁護和支持。楚地最廣,楚人最多,此其一;楚人對秦人仇恨最深,此其二;楚人反壓迫、反奴役的斗爭精神最強,此其三;楚文化水平最高,氣魄最大,此其四;楚人有混一夷夏的傳統,容易團結東周其他各國的遺民,此其五。——張正明《楚史》(2)公元前207年,劉邦率軍入咸陽,秦王子嬰投降。秦亡后,劉邦和項羽展開長達4年的楚漢戰爭,最終劉邦擊敗項羽,于公元前202年,建立漢朝。盡管秦始皇夢想他的王朝可以萬世不替,但在他死后(公元前210年)次年秦王朝就覆滅了。秦二世十分殘暴不說,原先六國的貴族仍然忠于各國的王室,而精英知識分子也對禁錮諸子學說的政策十分不滿,平民百姓更是不堪遠征和大興土木的沉重負擔。奉行法家思想的秦王朝倒是從反面證明孟子關于“民心”的說法是正確的:戰無不勝的秦王朝失去了民心,于是便分崩離析了。——摘自費正清《中國:傳統與變遷》【思維拓展】秦速亡留給我們的思考……1.秦本土文化與東方文化的認同差異如果秦僅僅是因為暴政而使得天下紛紛叛亂的話,那同樣的暴政,為什么我們找不到秦人起義反秦的呢?可為什么只有楚人反秦,氣勢最勝,而齊、趙、燕、韓、魏起義反秦,其激烈程度都不如楚呢?可見,歷史的背后還有其它不為人知的深刻背景。然而,同樣的暴政之下,有人反抗強烈,有人反抗虛弱,有人根本不反抗,這說明暴政絕不是秦末天下大亂的唯一原因。秦企圖用本土文化或者就是那種法令的文化、律令的文化來對全國進行文化整合,或文化統一。秦文化統一的失敗不僅僅是因為過于操之過急,還因為它的這種法家文化本身就缺少一種很有淵源的文化傳統,東方六國人民并不接受。秦與六國之間存在差異,即是六國彼此之間也不例外。但秦在制度、思想學術、語言文字、宗教意識上與六國存在的這些差異,卻表現出了強烈的對抗性……——《史記·李斯列傳》秦由于忽視了文化對統一的功用,用秦文化來兼并和統一六國文化,終為其所累。質樸、單純、務實、外向、功利是秦文化的主要特征。但相較六國文化而言,秦文化是落后的。——胡鳴煥《秦亡新論》始皇帝吞并六國之后,進而廢置各國的王室和封建貴族,并由秦國的官僚處理政事,這項激烈的措施使得這些犧牲者感到難以忍受,而秦王朝推廣政策時的強硬作風使得他們更加難以忍受。所以,真正焚燒秦王朝的是六國舊貴族的復辟勢力。——摘編自吳毅《秦朝速亡原因新論》法家理論并不必然地導致暴政,將法家的重刑思想解讀為秦王朝暴政之根源,是對法家思想的誤讀。秦王朝施政緣法以治,但其統治思想卻并不是單純的法家思想,陰陽家的五德終始理論,不論對于秦王朝還是秦始皇,都起到了相對于法家思想來說更重要的作用,它所提供給秦始皇的理論自信,成為其嚴刑重罰、暴虐無度的心理依恃。漢代以降將秦的速亡歸因于緣法治國的傳統說法,應該受到質疑和反思。——喬松林《秦亡于法家說質疑》秦之“法律令”與關東文化存在距離,特別是與楚“俗”之間存在較大距離……由文化差異與沖突引起的楚人對秦政的反感,及齊、趙等地人民對楚人反秦戰爭的同情,是導致秦朝滅亡的重要原因之一。——陳蘇鎮《漢代政治與〈春秋〉學》秦借統一之威將自己的文化制度加之于所有征服之地。然而,過于急促的交流原本就會帶來暫時的不適,過于強勢的壓迫更會導致巨大的抗拒。文化上的差距越明顯,這種不適就越強烈,抗拒也就越強烈。2.權力傳承的”合法性””無法整合社會心理任何一種能夠持續存在的統治,要有起碼程度上的自愿服從性。——馬克思·韋伯韋伯把這種自愿服從性稱之為合法性,也有人稱之為正當性。依照韋伯的觀點,合法性的途徑有三個,分別是基于傳統的神圣性、基于統治者個人超凡魅力、基于法理(依照某種公認的法則和理論) 的依據。無疑,秦始皇具有個人超凡魅力,所以只有在他死后,秦末農民戰爭才會大爆發。二世胡亥既沒有個人超凡魅力,又違反了法理也就是嫡長子繼承的宗法制原則,這就使得秦二世的統治存在著嚴重的合法性不足的問題。秦始皇建立萬世界帝國的夢想徹底破滅了。不過他創建的帝國制度卻保存了襲來并延續了2000多年,從而成為世界歷史上保持時間最長的政治制度。在中國后代史書中,秦始皇多以暴君的面目出現,但今天的中國學者卻公正地認為他是統一中國的功臣。沒有在統一之后盡快調整策略,以適應不同的文化需求。所以,一個王朝要長治久安,除了對統治思想的正確解讀,建立健全的制度,選擇英明的領導之外,最重要的就是要尊重文化的多元性,且能夠在尊重多元文化的同時建立一種讓全國百姓認同的意識形態和文化思想。勸君少罵秦始皇,焚坑事業要商量。祖龍魂死秦猶在,孔學名高實秕糠。百代都行秦政法,十批不是好文章。熟讀唐人封建論,莫從子厚返文王。——毛澤東《讀〈封建論〉呈郭老》【教學反思】本課以秦大一統國家治理為主題,勾連史綱及選必知識,設置關鍵問題“秦大一統國家治理的措施”“秦大一統國家建立的意義”“從國家治理角度探究秦亡原因”完成本節課教學。整體而言緊扣課標設計把握核心知識點,結構比較清晰。不足之處在于教學內容和問題的設計難度較低,思維深度不足,未充分形成問題鏈,實現難度的逐層遞增;時間把握還需提高;對學生的引導和回答的評價還需進一步提高。【問題探究】戰國后期,楚國學者荀子到秦國訪問。他對人講述訪問觀感時說:(秦)其固塞險,形勢便,山林川谷美,天材之利多,是形勝也。入境,觀其風俗,其百姓樸,其聲樂不流污,其服不佻,甚畏有司而順,古之民也。及都邑官府,其百吏肅然莫不恭儉、敦敬、忠信而不楛,古之吏也。入其國,觀其士大夫,出于其門,入于公門,出于公門,歸于其家,無有私事也,不比周,不朋黨, 倜然莫不明通而公也,古之士大夫也。觀其朝廷,其間聽決百事不留,恬然如無治者,古之朝也。故四世有勝,非幸也,數也。——王先謙等:《荀子集解·強國篇》閱讀材料,分析探討秦良好的吏治在秦崛起與統一中起到了什么樣的作用。【答案提示】商鞅變法廢舊立新,其在政治制度上最重要的措施是廢除分封制,在地方上普遍推行縣制,縣的主要官員由君主任免、考核。這個制度便于國君直接控制地方,因此,秦國吏治出現了荀子所見“百吏肅然莫不恭儉、敦敬、忠信”“不比周,不朋黨”。地方的行政管理權從世襲貴族手中回到國君手中,避免了地方分割國家的財政、軍事、行政管理權,促進了秦國富國強兵和行政高效。【學習拓展】秦朝重視法制建設,頒布了名目繁多、分類細密的法律條文,但傳世文獻中保存下來的很少。1975年,湖北云夢睡虎地秦墓出土竹簡1000余支,大部分是秦的法律條文和相關解釋,大大豐富我們對秦律的認識。近幾十年來,出土文獻大量涌現,往往能夠印證、糾正或補充傳世文獻。請查找其他例證,初步了解相關出土文獻的學術價值。【答案提示】近年興起一門新興學科"簡帛學",號稱時代顯學,是對簡牘、帛書等出土材料,從文字學、歷史學、考古學等角度進行綜合分析的一門學問。教科書介紹的是1975年在湖北云夢縣睡虎地秦墓中發現的秦簡。秦簡中的法律條文,保留了秦律的很多內容,大大豐富了我們對秦律的理解。《置吏律》是關于任用官吏的法律,有助于我們了解秦朝官員任用狀況。除了教科書里介紹的之外,著名的出土文獻還有很多。比如湖南大學岳麓書院藏秦簡。2007年12月,湖南大學岳麓書院從香港購藏一批竹簡,竹簡內容包括律令、數書、占夢書、質日等。 這些秦令名稱和內容在秦簡和秦朝文獻中,大都是第一次見到,為進一步研究秦朝律令乃至秦朝法制史提供了嶄新的材料。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