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第4章 光的世界 全章訓練課件 教科版(2024)物理八年級上冊 (共18份打包)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第4章 光的世界 全章訓練課件 教科版(2024)物理八年級上冊 (共18份打包)

資源簡介

(共27張PPT)
教科版 八年級上
第4章 光的世界
全章易錯集訓
易錯點1 誤認為物體通過小孔成的像與小孔的形狀一樣
1. 小明用易拉罐制成一個簡易針孔照相機。他從實驗室借來
如圖甲所示的“F”形LED光源,將“F”形光源、簡易
針孔照相機按圖乙位置放好,觀察到塑料膜上所成的像是
圖丙中的 (填序號);針孔照相機的成像原理與凸透
鏡的成像原理 (填“相同”或“不同”);若改變
小孔形狀,“F”形光源成像的形狀 (填“會”或
“不會”)改變。
② 
不同 
不會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點撥】
  因為小孔成像現象中,所成的像是倒立的,所以小明觀察到塑料膜上所成的像是圖丙中的②。針孔照相機是利用光在同種均勻介質中沿直線傳播的原理來成像的,凸透鏡的成像原理是光的折射,成像原理不同。因為小孔成像中所成的像是“F”形光源的實像,所以改變小孔形狀,“F”形光源成像的形狀不會改變。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易錯點2 不能區分“影子”和“倒影”及其形成原因
2. [2024·合肥模擬]白鶴被聯合國列入極危物種。近年,合肥
董鋪水庫和巢湖等地都記錄到了遷徙越冬的白鶴的蹤跡,
環巢湖已經成為白鶴自北向南的重要遷徙通道。如圖所
示,一只白鶴靜立在平靜的水面,在岸邊可以看到白鶴的
兩個“影”——影子和倒影。下列分析正確的是( A )
A. 白鶴的影子是由光的直線傳播形成的
B. 白鶴的倒影是由光的折射形成的
C. 白鶴飛離水面時,它的倒影會變小
D. 白鶴在水中的倒影是實像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白鶴的影子是由光的直線傳播形成的,故A正確;白
鶴的倒影是通過平面鏡成的像,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故
B錯誤;白鶴飛離水面時,它的倒影是平面鏡成像,像與
物體等大,倒影大小不變,故C錯誤;白鶴在水中的倒影
是平面鏡成的虛像,故D錯誤。
【點撥】
【答案】A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易錯點3 錯誤地認為物體離平面鏡越近像越大
3. 學校教學樓一樓大廳墻壁上豎直放置了一塊高1.2 m的平
面鏡,小宇同學身高1.6 m,當他以1 m/s的速度沿垂直于
平面鏡的方向面鏡時,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C )
A. 小宇在面鏡時,鏡中的像逐漸變大
B. 小宇在平面鏡中所成的像是實像
C. 鏡中的像身高1.6 m,相對于平面鏡以1 m/s的速度面鏡
D. 鏡中的像身高1.2 m,相對于小宇同學以2 m/s的速度遠
離平面鏡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平面鏡成的像和人的大小相等,所以人面鏡的過程中像的大小不變,故A錯誤;平面鏡所成的像為虛像,故B錯誤;平面鏡成的像和人大小相等,所以鏡中的像身高1.6 m,在平面鏡成像中像到平面鏡的距離等于物體到平面鏡的距離,因此當人以1 m/s的速度面鏡時,鏡中的像相對于平面鏡也以1 m/s的速度面鏡,故C正確,D錯誤。
【點撥】
【答案】C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易錯點4 錯誤地將光照到魚和用魚叉叉魚兩種現象等同
在一起
4. [科學思維]如圖所示,人眼在A點看見河里B點有一條小
魚,漁夫叉魚時,要想能夠叉到魚,他應瞄準( C )
A. B點 B. B點上方
C. B點下方 D. 都可以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點撥】
  凹形氣泡不是玻璃元件,故它不能被看作凹透鏡,圖中的玻璃磚被氣泡分成兩部分,這兩部分都中間厚、邊緣薄,是凸透鏡,因此對照射的平行光有會聚作用,故A正確。
【答案】 C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變式]如圖所示,人眼在A點看見河里B點有一條小魚,若從A點射出一束激光,要使激光能照射到小魚,該激光應射向( A )
A. B點 B. B點上方
C. B點下方 D. 都可以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水中看到的魚(虛像)在實際魚位置的上方,則實際魚的
位置在B點的下方,叉魚時應向實際魚的位置叉去,所以應
瞄準B點下方;因為激光在進入水的時候也會發生折射,所
以照射B點,激光就剛好落在魚上了。
【點撥】
【答案】 A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易錯點5 對光作用的主體判斷
5. 如圖所示,有一塊玻璃磚,在它的中心有一凹形空氣泡,
當一束平行光垂直玻璃磚照射時,這束光( A )
A. 將會會聚 B. 將會發散
C. 方向不改變 D. 無法確定
A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易錯點6 光線通過透鏡后會聚的點不一定是焦點
6. 下列關于透鏡的焦點的說法正確的是( A )
A. 焦點是與凸透鏡主光軸平行的光線,經過凸透鏡后會聚
在主光軸上的某一點
B. 焦點是與凹透鏡主光軸平行的光線,經過凹透鏡后會聚
在主光軸上的某一點
C. 凸透鏡既有實焦點,也有虛焦點
D. 凹透鏡既有實焦點,也有虛焦點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點撥】
  平行于凸透鏡主光軸的光線會聚于焦點,故A正確;平行于主光軸的光線經過凹透鏡后會發散,其發散光線的反向延長線過虛焦點,故B錯誤;凸透鏡只有兩個實焦點,故C錯誤;凹透鏡只有虛焦點,故D錯誤。
【答案】 A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易錯點7 無法判斷一個物體成多個像的成像原理
7. [2024·揚州期末]在玻璃杯(其厚度不計)的杯底放一枚硬
幣,裝水后將杯子端到眼睛的高度,再慢慢下移。當杯子
下移到某一位置時,如圖所示,可以看到大小不同的“兩
枚硬幣”,關于這個現象的說法正確的是( B )
A. 看到的“大硬幣”是放大的實像
B. “大、小硬幣”都是光的折射形成的
C. “大硬幣”所在的位置是真實硬幣的位置
D. 實際硬幣比看到水中的“小硬幣”位置要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點撥】
  裝滿水的玻璃杯相當于一個凸透鏡,當杯子下移到某
一位置時,因為硬幣在凸透鏡的1倍焦距以內,硬幣反射
的光經玻璃杯折射進入人眼,人眼看到了硬幣正立、放大
的虛像;水中的硬幣反射的光從水面斜射向空氣時,在水
面處發生折射,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折射光線偏離法線進
入人眼,人眼看到了位置偏淺的硬幣的虛像。
【答案】 B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易錯點8 柱狀透鏡成像性質的辨別
8. 圓柱形玻璃杯后的白紙上有一水平方向的箭頭(如圖所
示)。慢慢向玻璃杯中注水至水面高過箭頭位置,透過玻
璃杯看紙上的箭頭,不可能看到的現象是( D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注水的圓柱形玻璃杯相當于凸透鏡,玻璃杯后白紙上的水平箭頭為物體。A中的像相對于物體是左右不顛倒、放大的,當物體在凸透鏡的1倍焦距之內時可以成正立、放大的虛像,故A有可能;B中的像相對于物體是左右顛倒、縮小的,當物體在凸透鏡的2倍焦距以外時可以成倒立、縮小的實像,故B有可能;C中的像相對于物體是左右顛倒、放大的,當物體在1倍焦距到2倍焦距之間時可以成倒立、放大的實像,故C有可能;D中的像是左右顛倒、上下變粗的像,由于玻璃杯上下的形狀是相同的,像在上下方向的大小是不變的,故D不可能。
【點撥】
【答案】 D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易錯點9 不能正確判斷凸透鏡動態成像特點
9. [2023·河北,多選]在“探究凸透鏡成像的規律”實驗中,
當蠟燭、焦距為10 cm的凸透鏡、光屏位置如圖所示時,
光屏上恰好呈現燭焰清晰的像。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BD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A. 投影儀就是利用這一規律成像的
B. 將蠟燭放置在35 cm刻度處,僅向右移動光屏,能得到
清晰的倒立、放大的實像
C. 若飛來一只小蟲落在凸透鏡上,遮住凸透鏡的部分區
域,則光屏上燭焰的像不再完整
D. 蠟燭、凸透鏡、光屏位置不動,改用焦距為8 cm的凸透
鏡,光屏上不再成清晰的像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點撥】
  圖中物距大于2倍焦距,此時成倒立、縮小的實像,像距v=65.0 cm-50.0 cm=15.0 cm,在1倍焦距與2倍焦距之間,能夠說明照相機的成像原理,故A錯誤;將蠟燭放置在35 cm刻度處,此時的物距u'=50.0 cm-35.0 cm=15.0 cm,在1倍焦距和2倍焦距之間,像距要大于2倍焦距,所以向右移動光屏,能得到清晰的倒立、放大的實像,故B正確;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若飛來一只小蟲落在凸透鏡上,遮住凸透鏡的部分區域,來
自燭焰的光能射向凸透鏡未被遮住部分,經凸透鏡折射后,
照樣能會聚成像,像的大小不發生變化,只是折射光線減少,
會聚成的像變暗,故C錯誤;蠟燭、凸透鏡、光屏位置不動,
改用焦距為8 cm的凸透鏡,凸透鏡的焦距變小,會聚能力變
強,光線會提前會聚,所以光屏上不再成清晰的像,故D正
確。
【答案】 BD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易錯點10 混淆顯微鏡和望遠鏡的成像原理
10. 用望遠鏡和顯微鏡觀察物體時,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B )
A. 望遠鏡和顯微鏡的物鏡作用相同,都能得到物體倒
立、放大的實像
B. 望遠鏡和顯微鏡的目鏡作用相同,都能將物鏡所成的像放大
C. 用望遠鏡和顯微鏡觀察到的像與物體相比,都是放大的
D. 用望遠鏡和顯微鏡觀察物體時,為得到正立的像,可以旋轉鏡筒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點撥】
  顯微鏡的物鏡相當于投影儀,成倒立、放大的實像,望遠鏡的物鏡相當于照相機,成倒立、縮小的實像,故A錯誤;顯微鏡和望遠鏡的目鏡作用相同,都能將物鏡所成的像放大,故B正確;用顯微鏡觀察到的像與物體相比是放大的,用望遠鏡觀察到的像與物體相比是縮小的,故C錯誤;旋轉鏡筒不能改變像的性質,故D錯誤。
【答案】 B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易錯點11 不會判斷物體的顏色
11. 當白光通過藍色的玻璃時,我們發現:藍色玻璃只能透
過 光,吸收其他色光;當白光照射到紅色不透明
物體表面時,該物體只反射 光,吸收其他色光。
【點撥】
  藍色玻璃只能透過藍光,紅色不透明物體只能反射紅光。
藍 
紅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2. 舞臺上一位演員身穿白色上衣、紅色褲子。如果燈光師
用綠色追光燈照射他,那么你在臺下看到這位演員的服
裝顏色是( C )
A. 上衣和褲子都是綠色
B. 上衣是白色,褲子是綠色
C. 上衣是綠色,褲子是黑色
D. 上衣和褲子都是黑色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點撥】
  不透明物體的顏色,是由它反射的色光決定的,白色物體因反射所有色光顯白色,黑色物體因吸收各種色光顯黑色。當舞臺燈光為綠色時,白色的上衣就只能反射綠光,觀眾看演員上衣就為綠色;紅色褲子只能反射紅光,照射來的綠光被它吸收,沒有光從褲子上反射出來,即沒有光進入觀眾的眼睛,觀眾則感覺褲子為黑色。
【答案】 C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共10張PPT)
教科版 八年級上
第4章 光的世界
第2節 光的反射定律
第1課時 探究光的反射定律
知識點1 光的反射
1. 為了提醒車輛司機清晨或夜晚注意中小學生道路安全,校
服設計者增加了具有強逆反射性能的反光警示條,司機能
夠發現學生的原因是( D )
A. 車燈發出的光射入警示條
B. 車燈發出的光射入司機的眼睛
C. 警示條發出的光進入司機的眼睛
D. 有光經警示條反射后進入司機的眼睛
D
1
2
3
知識點2 探究光的反射定律
2. 在“探究光的反射定律”實驗中,器材有:激光筆、可折
轉光屏、平面鏡和噴霧器,將平面鏡置于水平桌面,如圖
甲所示。激光筆的光束射向平面鏡上O點,在平面鏡上方
噴水霧,從前向后觀察,可在鏡面上方看到2條光束。
1
2
3
(1)實驗應選擇在 (填“較亮”或“較暗”)的環境中進行。將光屏 (填“垂直”或“傾斜”)放置在平面鏡上。
較暗 
垂直 
(2)在研究反射角與入射角的大小關系時,由圖乙中數據可得出的結論是: 。
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1
2
3
(3)將一束光緊貼著左半屏射到O點,若將右半屏向后折(如圖丙),此時在右半屏上 (填“能”或“不能”)看到反射光線。這表明:光在反射時,反射光線、入射光線與法線在 。
不能 
同一平面內 
1
2
3
(4)在圖乙中,用另一支激光筆讓光線沿著BO射向平面鏡O點時,可看到反射光線沿 射出,這說明:光反射時,光路是 的。
OA 
可逆 
1
2
3
3. [創新裝置][2024·蘇州一模]小明做“探究光的反射規律”
的裝置如圖甲所示,白紙板放在水平桌面上,再將一塊平
面鏡豎直放在紙板上,在紙板上安裝一支可自由移動的激
光筆,使其發出的光緊貼紙板入射。
1
2
3
(1)圖甲中的入射角是 度。
(2)當入射光線 鏡面入射時,反射光線與入射光線重合。此時若入射光線逆時針偏轉一定角度,反射光線將 (填“順時針”或“逆時針”)偏轉。
50 
垂直 
順時針 
1
2
3
(3)接下來,老師進行了如下演示,先用加濕器使整個教室充滿霧氣,將平面鏡放在一個能轉動的水平圓臺上,在柱M上固定一支紅色激光筆,使其發出的光垂直射向平面鏡上的O點,其作用是為了顯示 的位置,然后打開固定在柱N上的綠色激光筆,使綠色激光射向O點,出現了如圖乙所示的情景,接下來,老師緩慢轉動圓臺,當我們觀察到入射綠光、紅光、反射綠光看
起來重合時,說明反射光線、入射光
線和法線 。
法線 
在同一平面內 
1
2
3
  (1)由圖甲知,入射光線與平面鏡的夾角是40°,所以入射角為90°-40°=50°。(2)當入射光線垂直射向平面鏡時,反射光線、入射光線、法線三線合一,則反射角和入射角都為0°;當入射光線逆時針偏轉一定角度時,法線位置不變,反射光線在法線的另一側,反射光線將順時針方向偏轉。(3)加濕器使整個教室充滿霧氣,這樣能顯示出光的傳播路徑;法線與平面鏡是垂直的,紅色激光筆發出的光垂直射向平面鏡上的O點,可以顯示法線的位置;沿水平方向緩慢轉動圓臺,當我們從側面觀察到入射綠光、紅光和反射綠光看起來重合時(即只能觀察到一條光線時),能夠說明反射光線、入射光線和法線在同一平面內。
【點撥】
1
2
3(共21張PPT)
教科版 八年級上
第4章 光的世界
專題特訓四 運用光的傳播規律作圖
類型1 利用光的直線傳播作圖
1. [2024·咸寧期末]晚上,室內明亮的燈光透過窗口,會在漆
黑室外的地面上形成一塊亮的光斑。如圖所示,用點光源
S表示室內的光源,請畫出點光源S通過窗口照亮地面的
范圍。
(第1題)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2. [2024·無錫期末]如圖所示,在路燈的照射下,地面上出現
了竹竿的影子BD,A點表示路燈的位置,請根據光的直線
傳播知識畫出豎立在地面上的竹竿BC。(保留作圖痕跡)
(第2題)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3. [古代科技]“圭表”是我國古代先進的天文觀測儀器,根
據“表”在“圭”面上影長的變化就能知道時節的更替。
元代天文學家郭守敬改進和創新了“圭表”(如圖甲),圖
乙是其示意圖。他在“表”上方加一根架空的橫梁,在
“圭”面上放置一個可移動的景符(有小孔的銅片)。他利
用改進后的“圭表”,精確推算出了二十四節氣和一個回
歸年的天數。請根據以上資料在圖乙中畫出橫梁通過景符
的小孔在“圭”面上所成的影像,并標明兩條光線的傳播
方向。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4. [2024·攀枝花期中]如圖所示,人在窗內什么范圍內能看到
窗外一棵樹的全部?請作圖說明(請將該范圍用陰影標
明)。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類型2 利用光的反射作圖
5. [2023·永州]如圖所示,已畫出了入射光線和法線,標出了
入射角i,請根據光的反射定律,使用作圖工具規范地畫
出它的反射光線并標出反射角r。
(第5題)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6. [2024·安康期末]AB、CD是由發光點S發出并經平面鏡反
射的兩條光線。根據光的反射定律作圖,在圖中畫出光源
S及它的光路圖。
(第6題)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7. [2023·隨州]王叔叔在理發店理發后想看看后腦勺的頭發長
短情況,他向服務員要來一面小鏡子,如圖所示,他背朝
墻上的大鏡子手握小鏡子(未畫出)略微仰頭,當小鏡子處
于額頭斜上方時他看到了自己的后腦勺。假設一條光線從
后腦勺的A點射向大鏡子上的M點,反射到小鏡子上的N
點又反射到人眼。請畫出M到N之間的光線、小鏡子上的
法線以及小鏡子的鏡面(注意角度)。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類型3 利用平面鏡成像作圖
8. [2023·連云港]根據平面鏡成像特點,畫出圖中物體AB在
平面鏡MN中所成的像。
(第8題)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9. [2024·滁州期末]請畫出小美的眼睛A點看到鞋面B點在平
面鏡中所成像的完整光路圖。(保留作圖痕跡)
(第9題)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0. [2024·鄭州期末]小明在某商場買鞋,他選了一雙新鞋在
傾斜放置的“試鞋鏡”前試穿,他在鏡中看到了新鞋的
像,如圖甲所示。圖乙中A'是鞋上一點A在平面鏡中的
像,請在圖乙中畫出平面鏡的位置,并作出小明通過平
面鏡看到A點的光路圖。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類型4 利用光的折射作圖
11. 一束光斜射向水面,請畫出這束光進入水后的光線。
(第11題)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2. 游泳是一項有益身心健康和健美體型的運動,但同時存
在安全隱患。如圖所示,某游泳館救生員在泳池邊的高
椅子上注視著泳池中的動向,他發現由于泳池邊緣的阻
擋,池底有一塊視覺盲區監管不到。請畫出一條光線從
池底盲區邊緣處剛好射入救生員眼睛的光路圖。
(第12題)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3. [2024·商丘一模]把鋼筆放在一塊厚玻璃磚后面,筆桿看
起來好像“錯位”了(如圖甲所示),請在圖乙中畫出看
到鋼筆錯位的原理圖。(已知A'為鋼筆筆桿的像的位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類型5 光現象綜合作圖
14. 一條光線從水中斜射入空氣中時,其反射光線如圖所
示。請在圖中畫出入射光線、折射光線的大致位置并標
出入射角的度數。
(第14題)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5. [2023·日照]一個底面鍍銀的球冠形玻璃球放置在水平桌
面上,其橫截面如圖所示。一條光線從玻璃球冠上表面
的M點通過球心O射到球冠的底面N點。虛線PN為底面
AB的法線。畫出該光線經底面AB反射后在球冠形玻璃
球內外的光路圖。
(第15題)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點撥】
  過N點的法線已經畫出,根據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在法線右側畫出反射光線,該反射光線入射到玻璃與空氣的分界面,入射點為Q,連接OQ并畫出法線,光從玻璃斜射入空氣中,根據折射角大于入射角畫出在空氣中的折射光線。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6. [2023·大慶]如圖,A為暗室中的點光源,B為不透光薄
板,B與上方水平放置的平面鏡左邊緣對齊,請畫出薄
板B右側水平地面被光照亮的區域左右邊界的光路圖(只
考慮直接經平面鏡到達地面光線)。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先作出點光源A關于平面鏡的對稱點A',連接A與平面鏡的左端,交平面鏡于點C,作出入射光線AC,連接A'C并延長交地面于E點,作出反射光線CE;連接A與薄板B的最上邊緣,交平面鏡于點D,作出入射光線AD,連接A'D并延長交地面于F點,作出反射光線DF;則水平地面被光照亮的區域為EF,如圖所示。
【點撥】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7. [2023·鄂州]如圖所示,水池邊有一路燈S,路燈上方有一
塊平面鏡MN,S發出的光能經MN反射后射入水中。請
畫出:
(1)S在平面鏡中所成的像S'。
(2)經MN反射后過A點的反射光線OA。
(3)OA照射到水池中的光路圖。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點撥】
  (1)作出路燈S關于平面鏡的對稱點,即為像S'。(2)連接S'A點交平面鏡于點O,沿OA畫出反射光線,連接SO畫出入射光線。(3)光從空氣斜射入水中,過水面上的入射點畫出法線,然后根據折射光線和入射光線分居法線兩側,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在法線的左側畫出折射光線。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共17張PPT)
教科版 八年級上
第4章 光的世界
中考新考法 階段培優練(4.1~4.4)
1. [2023·眉山]皮影戲是一種民間戲劇,已成為國家非物質文
化遺產,用燈光照射獸皮或紙板做成的“人物”,屏幕上
便出現影子。下列現象中,與皮影戲原理相同的是( C )
C
A. 有趣的倒影 B. 空中的彩虹 C. 古代的日晷 D. “彎折”的筷子
1
2
3
4
5
6
7
8
9
2. [古代典籍]北宋的沈括在《夢溪筆談》中記述了光的直線
傳播和小孔成像的實驗。他首先直接觀察鳶在空中飛動,
地面上的影子也跟著移動,移動的方向與鳶飛的方向一
致。然后在紙窗上開一小孔,使窗外“鳶的影子”呈現在
室內的紙屏上,結果觀察到“鳶東則影西,鳶西則影
東”。如圖所示,你認為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C )
C
A. 沈括觀察到鳶在空中飛動,地面上的影
子也跟著移動是小孔成像現象
B. “鳶東則影西,鳶西則影東”所描述的
影是陰影
C. 小孔成像可用光的直線傳播解釋
D. 小孔成像時像移動的方向與物移動的方向相同
1
2
3
4
5
6
7
8
9
3. 如圖所示,每年冬至,正午的陽光照射到北京故宮乾清宮
地面鋪設的“金磚”上,再經光潔如鏡面般的“金磚”發
生 反射,就可以將寶座上方的牌匾“正大光明”
照亮,吸引眾多游客參觀。如果在殿內正中“金磚”上鋪
設地毯,陽光照射到地毯上時, (填“還能”或
“不能”)看到這種現象。
鏡面 
不能 
1
2
3
4
5
6
7
8
9
4. [模型建構]如圖所示,豎直放置的平面鏡能繞水平軸MN
轉動,小明站在平面鏡正前方,他在鏡中成的是 (填“實”或“虛”)像;小明垂直于鏡面移動了8 cm,他與像的距離改變了 cm;為了讓他站著就能看到鏡中腳的像,可以讓平面鏡繞軸沿 時針方向轉動。
虛 
16 
順 
1
2
3
4
5
6
7
8
9
【點撥】
  由平面鏡成像的特點可知,平面鏡所成的像是虛像,所以小明在鏡中的像是虛像;小明垂直于鏡面移動了8 cm,由于像到平面鏡的距離等于物到平面鏡的距離,所以小明鏡中的像也垂直于鏡面移動了8 cm,那么他與像的距離變化量為8 cm+8 cm=16 cm;為了讓他站著就能看到鏡中腳的像,應讓平面鏡繞軸沿順時針方向轉動。
1
2
3
4
5
6
7
8
9
5. [質疑創新]小強在偵探小說中看到這樣的一個情節,目擊
者對警察說道:“在房間里,我正在飯桌前吃飯,通過鏡
子看到歹徒持槍面對鏡子進行偷盜,但是他看不到我,于
是我不敢說話,最終逃過一劫”。你認為目擊
者 (填“有”或“沒有”)撒謊,你判斷的依據
是 。
有 
在光的反射現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1
2
3
4
5
6
7
8
9
6. [科學推理]圖甲是某同學自制的一只魔術箱,表演時他將
開口的方形空箱正面展示給觀眾,把紙幣從空箱頂端的投
幣口投入,結果紙幣“不翼而飛”。原來魔術箱中有一塊
平面鏡(如圖乙所示),它與箱底的夾角為 度,使觀
眾覺得箱子里沒有東西;若增大平面鏡與箱底的夾角,平
面鏡中方格紙的像的位置將 (填“變高”“變
低”或“不變”)。
45 
變低 
1
2
3
4
5
6
7
8
9
7. [古詩詞][2023·山西]古詩詞是中華文化的瑰寶,“小荷才
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描述的畫面如圖甲所示。請
在圖乙中畫出光從蜻蜓經水面反射后進入人眼的光路圖,
其中A'點表示水中“蜻蜓”的位置。
   
1
2
3
4
5
6
7
8
9
8. [科學探究][2023·益陽]用如圖所示裝置“探究平面鏡成像
的特點”。
1
2
3
4
5
6
7
8
9
(1)請將下列實驗步驟合理排序,合理的實驗步驟順序為
A F。(填序號)
A.在水平桌面上鋪一張大紙,紙上豎立一塊玻璃板作為平面鏡,沿著玻璃板在紙上畫一條直線,代表平面鏡的位置。
B.用直線把蠟燭和它的像在紙上的位置連起來,并用刻度尺分別測量它們到“平面鏡”的距離。
C.拿一支外形相同但未點燃的蠟燭,豎立著在玻璃板后面移動,直到看上去它跟前面那支蠟燭的像完全重合。
D.把一支點燃的蠟燭放在玻璃板的前面,可以看到它在玻璃板后面的像。
E.在紙上記下蠟燭和它的像的位置。
F.根據上述實驗分析得出平面鏡成像的規律:平面鏡所成的 像與物體關于平面鏡對稱。
DCEB 
1
2
3
4
5
6
7
8
9
(2)為了使實驗結論更具科學性,應補充的實驗步驟是

(3)在上述實驗中,如果在玻璃板背面粘貼一張不透光的白紙,將玻璃板背面完全遮擋住,透過玻璃板還能看到蠟燭在玻璃板后面的像嗎? (填“能”或“不能”)看到。
移動點燃的那支蠟燭的位置,重復步驟DCEB多次實驗
能 
1
2
3
4
5
6
7
8
9
9. 如圖甲所示,將透明的薄壁(厚度可忽略不計)方形水槽水
平放置,固定在水槽底部的激光筆(未畫出)沿圖示方向發
出一細光束,小明通過緩慢改變水槽中的水量來探究光的
折射現象。
1
2
3
4
5
6
7
8
9
(1)水槽中注入一定量的水后,側壁上B處得到一個光點,為使B處的光點移至C處,則應使水槽中的水量 (填“增加”“減少”或“不變”),若BC間距離為2 cm,則水面高度的變化量Δh (填“大于”“小于”或“等于”)2 cm。
增加
大于 
1
2
3
4
5
6
7
8
9
(2)如圖乙所示,小明將激光筆移至虛線框內向水槽底部照射,為使光束從水面射出后沿DE方向傳播,則激光筆照射的方向應滿足的條件是 ,且激光筆照射在水槽底部的位置必須在 (填“①”“②”或“③”)區域內。
平行于DE 
② 
1
2
3
4
5
6
7
8
9
  (1)因入射光線的傳播方向不變,要使B處的光點向上移到C處,則應使水槽中的水量增加;若BC間距離為2 cm,因兩次折射光線是平行的,如圖1所示作B'C',其延長線垂直于水面,則B'C'=BC=2 cm,
Δh>B'C'=2 cm,則水面高度
的變化量大于2 cm。
【點撥】
1
2
3
4
5
6
7
8
9
(2)將激光筆移至虛線框內向水槽底部(厚度可忽略不計)照射,
因光從空氣斜射進入水中和從水斜射進入空氣中時,發生兩
次折射,且最終的折射光線與最初的入射光線是平行的,所
以激光筆照射的方向應該與DE平行且
激光筆處于②區域內,如圖2所示。
1
2
3
4
5
6
7
8
9(共20張PPT)
教科版 八年級上
第4章 光的世界
第6節 跨學科實踐:眼睛
知識點1 認識眼睛
1. [2024·商洛期末改編]如圖所示,人眼的功能類似于照相
機。在人的眼球中,晶狀體和角膜的共同作用相當于一
個 ,眼睛看到的物體在視網膜上成 (填“倒立”或“正立”)的像。
 
凸透鏡 
倒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知識點2 探究近視眼的成因
2. 某興趣小組用近視眼鏡、凸透鏡、光屏、蠟燭探究近視眼
的成因。如圖所示,把近視眼鏡放在蠟燭和凸透鏡中間,
相當于給眼睛戴上了近視眼鏡,移動光屏,使燭焰在光屏
上成清晰的像,標出光屏的位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實驗中,把凸透鏡看作是近視眼的 ,光屏
相當于近視眼的 。
晶狀體 
視網膜 
(2)拿開眼鏡,光屏上的像變模糊,這就是近視眼患者不戴眼鏡時看到的物體的情形,為了再次呈現出清晰的像,光屏應 (填“靠近”或“遠離”)凸透鏡。
(3)該小組同學實驗后得到:近視眼看遠處的物體之所以會模糊,是因為近視眼看見的像落在了視網膜的 (填“前方”或“后方”)。
靠近 
前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4)【實驗拓展】實驗結束后,小亮想知道近視眼鏡是凸透鏡還是凹透鏡,于是他將近視眼鏡正對著太陽光移動,若另一側得到一個 的點,則近視眼鏡是凸透鏡;若另一側出現一個 ,則近視眼鏡是凹透鏡。
最小、最亮 
暗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知識點3 視力的矯正與保護
3. 智能手機等電子產品給人們帶來了許多便利,但青少年長
時間盯著屏幕,容易導致近視。如圖是近視眼及其矯正的
光路圖,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C )
C
A. 近視眼看近處物體時,像成于視網膜前
B. 近視眼看遠處物體時,像成于視網膜后
C. 近視眼用凹透鏡矯正
D. 近視眼用凸透鏡矯正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4. [2023·攀枝花改編]正常眼睛觀察近距離物體的明視距離約
為25 cm。小剛看書時,把書本放在眼睛前15 cm處,為了
看清書上的文字,晶狀體將會變厚,焦距 (填
“不變”“變大”或“變小”),長此以往,就可能會形
成 (填“近”或“遠”)視眼。所以學習較長時間
后,建議同學們適當遠眺,使睫狀體放松,晶狀體
變 (填“厚”或“薄”),焦距變大,舒緩眼疲勞,
保護眼睛。
變小 
近 
薄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5. [2024·通遼期末改編]物理課上,小明觀察到物理老師將眼
鏡時戴時取,當他看書時就把眼鏡取下,并且把書舉得遠
遠的才能看清。物理老師是 視眼,原因是他的眼睛
中晶狀體比正常眼 (填“凸”或“扁平”)一些,
對光的偏折能力較 (填“強”或“弱”),可以
戴 透鏡做成的眼鏡矯正。
遠 
扁平 
弱 
凸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6. [2024·安康期末]人眼是一個高度精密的光學系統,下列關
于人眼的說法不正確的是( B )
A. 人能看到物體是因為有光射入了人眼
B. 外界物體在視網膜上成的像的像距大于2倍焦距
C. 角膜和晶狀體的共同作用相當于
凸透鏡,視網膜相當于光屏
D. 眼球好像一架照相機,外界物體在
視網膜上成的像是縮小的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點撥】
  眼睛看見物體是因為物體發出或反射的光進入眼里,
故A正確;人的眼睛相當于一架微型照相機,晶狀體和角
膜的共同作用相當于一個凸透鏡,視網膜相當于光屏,無
論是近處還是遠處的物體到晶狀體的距離都大于2倍焦
距,此時,像距大于1倍焦距、小于2倍焦距,外界物體在
視網膜上成倒立、縮小的實像,故B錯誤,CD正確。
【答案】B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7. [2023·貴州,多選]正常人眼通過調節晶狀體厚薄來看清遠
近不同的物體,如果不注意用眼衛生,可能導致對晶狀體
厚薄的調節能力減弱。下列分析正確的是( BCD )
A. 晶狀體變薄時,對光有發散作用
B. 晶狀體變厚時,對光的會聚能力增強
C. 若晶狀體太薄,容易形成遠視眼
D. 若晶狀體太厚,可用凹透鏡矯正
BCD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點撥】
  晶狀體變薄時,對光的會聚能力減弱,形成遠視眼,但對光沒有發散作用,故A錯誤,C正確;晶狀體變厚時,對光的會聚能力增強,形成近視眼,可以用凹透鏡矯正,故BD正確。
【答案】BCD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8. [2024·廣州期末]小明利用自制水透鏡代替凸透鏡,模擬視
力矯正,如圖甲所示。已知水透鏡的水稍減少,對光的會
聚作用變弱。未放眼鏡前,光屏上成像模糊,放上眼鏡或
者使水透鏡的水稍減少,像變清晰。則( C )
A. 該眼鏡為遠視眼鏡
B. 矯正前后,像均為虛像
C. 未矯正時,模擬光路圖如圖乙
D. 圖乙中P對光的會聚作用比正常眼睛弱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點撥】
  使水透鏡的水稍減少,水透鏡的會聚能力變弱,像變清晰,這說明像成在了光屏的前方,為近視眼,所以眼鏡為近視眼鏡,未矯正時光路圖如圖乙,故A錯誤,C正確;矯正前后,像都能呈現在光屏上,均是實像,故B錯誤;圖乙中P對光的會聚作用比正常眼睛強,所以像會成在光屏的前方,故D錯誤。
【答案】C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9. 小明的爺爺是老花眼,爸爸是近視眼,在圖甲、乙中,
圖 (填“甲”或“乙”)是爸爸眼睛的成像示意圖。
爺爺想看書,小明應拿圖丙中的 (填“A”或“B”)
眼鏡給他。
   
乙 
A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圖甲中,將光線會聚在視網膜后方,表示遠視眼,遠
視眼應該佩戴凸透鏡進行矯正。圖乙中,光線會聚在視網
膜前方,表示近視眼,近視眼應該佩戴凹透鏡進行矯正。
因為小明的爸爸是近視眼,所以圖乙是爸爸眼睛的成像示
意圖;爺爺是遠視眼,應該佩戴凸透鏡,圖丙中A成正
立、放大的虛像,與放大鏡的成像情況相符,所以小明應
拿A眼鏡給爺爺。
【點撥】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0. [2023·內江]如圖是近視眼矯正的示意圖,請大致畫出圖
中兩條平行光線經過晶狀體后的折射光線。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1. [模型建構]同學們用盛滿水的礦泉水瓶模擬眼球中的晶
狀體,來比較正常眼睛、近視眼睛和遠視眼睛的焦距大
小。如圖甲所示,他們將盛水的礦泉水瓶正對太陽,上
下移動白紙,直到白紙上出現最細的亮線,估測亮線到
瓶子側壁的距離d。正常水瓶做實驗時,d約為8 cm;把
水瓶擠壓成如圖乙所示后測得d為13 cm;把水瓶擠壓成
如圖丙所示后測得d為5 cm。則以下判斷正確的是( A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A. 乙模擬的是遠視眼睛,實驗可得遠視眼睛的焦距比正
常時大
B. 乙模擬的是近視眼睛,實驗可得近視眼睛的焦距比正
常時大
C. 丙模擬的是遠視眼睛,實驗可得遠視眼睛的焦距比正
常時小
D. 丙模擬的是近視眼睛,實驗可得近視眼睛的焦距比正
常時大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點撥】
  由題意可知,乙的焦距比丙的焦距大,所以乙的會聚能力弱,因此乙模擬的是遠視眼睛,丙模擬的是近視眼睛,故BC錯誤;因乙的焦距比正常眼睛的大,丙的焦距比正常眼睛的小,故A正確,D錯誤。
【答案】A
1
2
3
4
5
6
7
8
9
10
11(共23張PPT)
教科版 八年級上
第4章 光的世界
第2節 光的反射定律
第2課時 光的反射定律 鏡面反射和漫反射
知識點1 光的反射現象及規律
1. [2024·成都高新區期末]黑暗的房間里有兩盞電燈,只有一
盞燈被點亮,但人能看到未點亮的燈泡。以下對于“看到
未點亮的燈泡”所畫的光路圖,正確的是( D )
A B
D
C D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2. [2024·北京東城區期末]光從空氣斜射到平面鏡,反射光線
與入射光線的夾角為100°,則反射角( A )
A. 等于 50° B. 等于 100°
C. 等于 80° D. 等于 40°
A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3. [2024·重慶月考]如圖所示,一束光射到平面鏡上,入射光
線與平面鏡的夾角為30度,則此時反射角為 度,當
將平面鏡繞入射點逆時針轉過5度,此過程中入射光線與
反射光線的夾角將 (填“增大” “減小”或“不
變”),當入射光線與平面鏡垂直時,反射角為 度。
(第3題)
60 
減小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4. [2024·上海楊浦區模擬]如圖所示,根據給出的入射光線
AO畫出反射光線OB,并標出反射角及其度數。
(第4題)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知識點2 鏡面反射和漫反射
5. [2024·滕州期末]下列關于鏡面反射和漫反射的說法中,正
確的是( B )
B
A. 鏡面反射遵循光的反射定律,而漫反射不遵循光的反射
定律
B. 強烈陽光照射到建筑的玻璃幕墻上,會發生鏡面反射,
造成“光污染”
C. 入射光線彼此平行時,發生漫反射后的反射光線彼此仍
平行
D. 人們能從不同方向看見本身不發光的物體,是因為光在
物體表面發生了鏡面反射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6. [2024·西安模擬]光污染已成為人類身體健康和自然生態的
又一環境“殺手”。①中秋夜晚明亮的月亮;②商場、酒
店上的廣告燈、霓虹燈閃爍奪目;③建筑工地上射燈發出
刺眼的光;④城市里建筑物的亮閃閃的玻璃幕墻。以上既
是光源,又會造成光污染的是( B )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②③④
B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7. [2024·商丘期中]如圖所示為司機開啟前照燈在瀝青路面行駛時,光線在干燥或者潮濕路面上反射的情況,
圖 (填“甲”或“乙”)是汽車在干燥路面的行駛情
況。當對面無來車時,司機看潮濕的路面更 (填
“亮”或“暗”),理由是:



甲 
暗 
光射到潮濕的瀝青路面容
易發生鏡面反射,反射光線是平行射出的,駕駛員的眼睛
不在反射光線的方向上,所以對面無車時,駕駛員看潮濕
的路面更暗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8. [模型建構][2024·無錫期末]2023年暑假某天正午時分,強
烈的太陽光垂直射向地面。有兩輛汽車一前一后行駛在一
段水平路面上,小明坐在后車的前排座位上。小明發現無
論前后兩車距離如何變化,前車后窗反射的陽光,總是刺
眼地直射入自己的眼睛,圖中甲、乙、丙各車的后窗與水
平面夾角分別為30°、45°和75°,則前車可能是( B )
A. 甲車 B. 乙車
C. 丙車 D. 都有可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正午的太陽光以垂直水平地面的方向照射到后窗玻璃
上,其反射光以與水平地面平行的方向射出,直射入人的
眼睛,如圖所示。由題可知,只有乙車的后窗玻璃與地面
成45°左右的夾角。
【答案】B
【點撥】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9. [2024·安康期末]教室黑板用久后有一部分變得光滑,容易
發生鏡面反射,如圖所示。當太陽光從右側窗戶射入時,
最有可能因“反光”看不清光滑處字的位置是( A )
A. A同學 B. B同學
C. C同學 D. D同學
(第9題)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能從不同方向看到本身不發光的物體,是因為光在物體表面上發生了漫反射,反射光線射向各個方向的緣故。黑板“反光”是因為黑板發生了鏡面反射,黑板反射的光線比粉筆字反射的光線強,使人無法看清黑板上的字;根據題圖可知,當太陽光射入時,根據光的反射定律可知,反射光線會向A的方向射出,所以A同學看到的是明亮的光線,所以看不清黑板上的字;B、C、D同學看不到光滑處發生鏡面反射時的反射光線,故A符合題意。
【答案】A
【點撥】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0. [2024·馬鞍山期末]如圖所示是一種液面升降監測裝置的
原理圖,點光源S發出的一束激光與水平液面保持成30°
角射向平靜的液面,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D )
(第10題)
A. 入射角為30°
B. 當液面下降時,光點S'將向左移動
C. 當液面上升時,光點S'的位置不變
D. 光源S位置不變,增大激光與水平液面夾角,光點S'將向左移動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點撥】
  入射角是入射光線與法線的夾角,不是入射光線與鏡面的夾角,由此可知,入射角大小為90°-30°=60°,A錯誤;當液面下降時,由于入射角不變,反射光線與原來的反射光線平行,根據圖甲可知,光點S'將向右移動,B錯誤;
【答案】D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1. 如圖所示,晚上房間里關了燈,在桌面上鋪一張白紙,
把一塊小平面鏡平放在白紙上,讓手電筒的光正對平面
鏡照射。從側面看,鏡子更 (填“亮”或“暗”),是因為光在平面鏡上發生 反射后 (填“沒有進入”或“進入”)人眼;如果從平面鏡正上方看, 更亮。
暗 
鏡面 
沒有進入
平面鏡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2. 瑞瑞的乒乓球掉到沙發下,沒有手電筒,瑞瑞借助平面
鏡反射燈光找到了乒乓球。圖中已標示了反射光線與入
射光線,請在圖中適當位置畫出平面鏡并標明反射角及
度數。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3. [科學推理]小明是一個愛動腦筋的孩子,他聽老師說有
一種角反射器是根據光的反射原理用平面鏡制成的,它
具有良好的回光特性。對于在空間中一定范圍內的入射
光線(無論入射方向如何),經平面鏡反射后,出射光線
總是與入射光線平行。小明根據老師的描述,找來平面
鏡想自制一個角反射器: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首先,小明將兩塊平面鏡垂直安裝如圖所示,將一束光與鏡面M成60°角入射,最后經平面鏡N反射出去的光果然與鏡面M上的入射光平行,此時鏡面N上的反射角是
度。
6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2)小明在實驗過程中,發現自己做出來的反射器好像不滿足老師所說的“對于在空間中一定范圍內的入射光線(無論入射方向如何),經平面鏡反射后,出射光線總是與入射光線平行。”于是,他重新嘗試,按照如圖所示保持入射光線的方向不變,反射器繞O點沿順時針方向轉動了20°,那么經過反射器兩次反射的出
射光線與旋轉前相比將轉過 度角。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3)通過一番探索還是未能設計出老師所描述的角反射器,小明只有去請教老師,老師告訴他角反射器是由三塊平面鏡組裝成的,那么,要滿足“對于在空間中一定范圍內的入射光線(無論入射方向如何)經平面鏡反射后,出射光線總是與入射光線平行。”這一要求,三塊平面鏡應該如何組裝?

三塊平面鏡相互垂直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如圖1所示,入射光線AB和平面鏡M的夾角是60°,過入射點B作出法線BC,求出入射角∠ABC=90°-60°=30°,根據光的反射定律得,反射角∠DBC=∠ABC=30°,所以∠DBO=90°-30°=60°,在Rt△BOD中,∠BDO=90°-60°=30°,光線BD入
射到平面鏡N上,入射角∠BDE=90°-
30°=60°,根據光的反射定律得,反射
角∠FDE=∠BDE=60°。
【點撥】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2)當兩個平面鏡垂直時,入射光線經平面鏡兩次反射后,出射光線和入射光線平行,當反射器繞O點順時針轉動20°,入射光線不動,同理入射光線AB'經垂直的平面鏡兩次反射后,出射光線D'F'和原來的入射光線也
平行,即AB'∥D'F'。因為,AB∥DF,
AB'和AB是同一入射光線,所以,
DF∥D'F',并且DF與D'F'方向相同,
所以經過反射器兩次反射的出射光線將轉過0度角。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3)由(2)可知,當兩個平面鏡垂直時,任何角度的入射光線經兩次反射后都能和原來的入射光線平行,如果再找一個平面鏡都和這兩個平面鏡垂直,就能達到在空間中一定范圍內的入射光線(無論入射方向如何)經平面鏡反射后,出射光線總是與入射光線平行。所以三塊平面鏡相互垂直能達到老師的要求。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共24張PPT)
教科版 八年級上
第4章 光的世界
第5節 科學探究:凸透鏡成像
第3課時 生活中的透鏡
知識點1 放大鏡
1. [傳統文化][2024·晉中期末]微雕是中國傳統工藝美術中的
袖珍藝術品。小明利用焦距為20 cm的放大鏡在鉛筆芯上
進行雕刻練習,如圖所示。小明利用這個放大鏡雕刻時
( B )
B
A. 鉛筆芯與放大鏡之間的距離應等于20 cm
B. 鉛筆芯與放大鏡之間的距離應小于20 cm
C. 通過放大鏡看到的是倒立、放大的虛像
D. 通過放大鏡看到的是正立、放大的實像
(第1題)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知識點2 照相機
2. [2023·常州]2023年3月7日凌晨,在清華大學校園內,小奇
同學用照相機拍到“太空中的中國空間站”的照片,如圖
所示。照相機鏡頭的焦距為f,拍照時像距( B )
A. 略小于f B. 略大于f
C. 略小于2f D. 略大于2f
(第2題)
B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3. [2024·中山期末]用鏡頭焦距不變的照相機拍出了蟈蟈的照
片,如圖甲所示。現要拍出如圖乙所示的照片,下列操作
正確的是( B )
A. 照相機遠離蟈蟈,鏡頭向前調節
B. 照相機靠近蟈蟈,鏡頭向前調節
C. 照相機遠離蟈蟈,鏡頭向后調節
D. 照相機靠近蟈蟈,鏡頭向后調節
B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4. [2023·陜西]如圖所示是某地投放使用的智能無人駕駛小巴
車,它可以通過車上的攝像機和激光雷達識別道路狀況。
小巴車上的攝像機識別道路上的行人時,其鏡頭相當于一
個 透鏡,行人在攝像機感光元件上成倒立、縮小
的 像。當小巴車靠近公交站牌時,
站牌在攝像機感光元件上所成的像
(填“變大”“變小”或“不變”)。
凸 
實 
變大 
(第4題)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點撥】
  攝像機的鏡頭相當于一個凸透鏡,行人在鏡頭的2倍焦距以外,所以在攝像機感光元件上成倒立、縮小的實像;當小巴車靠近公交站牌時,物距變小,像距變大,站牌在攝像機感光元件上所成的像變大。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知識點3 投影儀
5. 如圖所示,投影儀是教學中常用的設備。投影儀的鏡頭相
當于一個 鏡。投影片應位于鏡頭的
(填“1倍焦距內”“1倍焦距到2倍焦距之
間”或“2倍焦距以外”)處,通過凸透鏡成一個 (填“倒立”或“正立”)、放大的 (填
“虛”或“實”)像;若想使屏幕上的像
變大,應使鏡頭 (填“靠近”或
“遠離”)投影片。
凸透 
1倍焦距到2
倍焦距之間 
倒立
實 
靠近
(第5題)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點撥】
  投影儀的鏡頭是一個凸透鏡,投影片應位于鏡頭的1倍焦距到2倍焦距之間,通過凸透鏡成一個倒立、放大的實像;若想使屏幕上的像變大,則像距變大,物距變小,應使鏡頭靠近投影片。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6. [2024·蘇州期末]如圖所示是小榕在實踐活動中用帶抽屜的
紙盒和凸透鏡自制的簡易投影儀,將手機放入抽屜中,通
過推拉抽屜,能將手機上的畫面放大投影到白墻上。下列
說法正確的是( C )
A. 手機到凸透鏡的距離應大于凸透鏡的2倍焦距
B. 選擇的凸透鏡的焦距越小,墻上的像也一定越小
C. 要使墻上的像變大,應減小手機與凸透鏡間的距離
D. 若要在墻上正常閱讀手機內容,手機應如圖所示正立
放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點撥】
  投影儀的成像原理是物距處于1倍焦距和2倍焦距之間,像距大于2倍焦距,所以手機到凸透鏡的距離在1倍焦距和2倍焦距之間,故A錯誤;在物距一定,物體經凸透鏡成實像時,凸透鏡的焦距越小,墻上的像才越小,故B錯誤;要使墻上的像變大,根據凸透鏡成實像時“物近像遠像變大”可知,需要減小手機到凸透鏡間的距離,故C正確;由于投影儀成倒立、放大的實像,所以若要在墻上正常閱讀手機內容,手機應倒立放置,故D錯誤。
【答案】C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7. [2024·周口模擬]有關顯隱杯的記載,古籍中不乏其例。其
原理是在杯內底部中央置一圖案,圖案上方蓋一凸透鏡,
如圖所示,杯中倒入酒,俯視時,圖案處于酒與凸透鏡組
成的新透鏡的焦距之內,會被清楚地看到,則此時( C )
A. 杯中酒相當于一塊凸透鏡
B. 成的是縮小的像
C. 新透鏡成像原理與放大鏡相同
D. 成的像是倒立的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杯中酒中間薄、邊緣厚,相當于一塊凹透鏡,故A錯
誤;杯中倒入酒,俯視時,圖案處于酒與凸透鏡組成的新
透鏡焦距之內,成正立、放大的虛像,與放大鏡成像原理
相同,故BD錯誤,C正確。
【答案】C
【點撥】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8. [2023·日照]某興趣小組開展“創新服務生活,科技改變未
來”的科技創新活動,模擬制作一款“智能”行駛玩具
車。該玩具車利用車載傳感器(攝像頭、雷達)采集生成道
路特征數據,完成“自動”駕駛。關于作為傳感器之一的
攝像頭,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B )
A. 攝像頭的鏡頭是凹透鏡
B. 遇障礙物時,要想生成更大的像,鏡頭應該向前伸
C. 攝像頭成的像是正立的虛像
D. 成像時障礙物位于鏡頭的2倍焦距以內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攝像頭的鏡頭相當于一個凸透鏡,其成像原理是障礙物位于鏡頭的2倍焦距以外,成倒立、縮小的實像,故ACD錯誤;根據凸透鏡成實像時“物近像遠像變大”的原則,遇障礙物時,要想生成更大的像,應減小物距,所以鏡頭應靠近障礙物,同時應增大像距,即鏡頭向前伸,故B正確。
【點撥】
【答案】B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9. [2024·商丘模擬]投影電視機可以將電視機傳輸過來的圖像
通過自身配置的投影儀的鏡頭成像,并將所成的像投射到
屏幕或白墻上,屏幕畫面的大小可以通過投影儀的前后移
動來調節。關于投影電視機配置的投影儀,下列說法正確
的是( D )
A. 投影儀的鏡頭相當于一個凸面鏡
B. 使用時,屏幕離投影儀的距離應小于鏡頭的2倍焦距
C. 圖像經過投影儀的鏡頭成正立、放大的實像
D. 要想使屏幕畫面更大一些,可以將投影儀向遠離屏幕
的方向移動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點撥】
  投影儀的鏡頭相當于一個凸透鏡,故A錯誤;根據投影儀的成像原理可知,物距在1倍焦距到2倍焦距之間,像距大于2倍焦距,所以屏幕離投影儀的距離應大于鏡頭的2倍焦距,成倒立、放大的實像,故BC錯誤;要使屏幕畫面變大,需要增大像距、減小物距,所以應將投影儀向遠離屏幕的方向移動,故D正確。
【答案】D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0. [2024·懷化期末]如圖所示,在鑒定文物時,考古學家常
用放大鏡觀察文物的細微部分,這時他看到的是
、放大的 像。如果在文物上有兩條裂紋,其
夾角是5°,要想看到的像更大些,應該將放大鏡離裂紋
稍微 些。

立 
虛 
遠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點撥】
  使用放大鏡觀察文物的細微部分時,應滿足物距小于1倍焦距,此時所成的像是正立、放大的虛像;凸透鏡成虛像時,物距越大,像距越大,所成虛像越大,所以,要想看到的像更大些,就要適當增大物距,應該將放大鏡離裂紋稍微遠些。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1. [2024·無錫期末]如圖甲所示,在圓柱形水杯后面放一張
畫有箭頭的紙條,往杯中倒入適量水,透過水杯,看到
一個箭頭改變了方向(如圖乙所示),這是為什么呢?要
解決這個問題,首先應抓住影響這個問題的主要因素,
圓柱形水杯裝有水的部分具有中間厚、邊緣薄的特征,
忽略掉影響這個問題的次要因素,構建 模型
進行研究。根據凸透鏡成像規律可以判定,看到的這個
方向改變的箭頭是放大的 (填
“實像”或“虛像”)。凸透鏡的這一
成像規律在生活中的應用有
(填“照相機”或“投影儀”)。
凸透鏡 
實像 
投影儀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點撥】
  圓柱形水杯裝有水的部分具有中間厚、邊緣薄的特征,相當于一個凸透鏡;由題意可知,透過水杯裝有水的部分看到的箭頭是一個反向且放大的像,即倒立、放大的實像,說明物體在透鏡1倍焦距到2倍焦距之間,其規律在生活中的應用是投影儀。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2. 用相機拍攝遠近不同的物體時,通過伸縮鏡頭,使像清
晰地成在芯片上,這個操作過程便是調焦,但小北發現
手機不能“調焦”,成像也基本清晰。下面是小北通過
哥哥的大學實驗室對某手機探究得到的數據。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次數 1 2 3 4 5
物距/m 10 2 0.5 0.1 0.05
像距/cm 0.501 0.502 0.505 0.526 0.556
(1)分析表格,手機鏡頭的焦距大約是 (填“5” “0.5”“0.05”或“0.005”) m。
0.005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2)【科學論證】請分析,手機拍攝遠近不同的物體時不
需要“調焦”的原因:


手機鏡頭的焦距小,物距都
遠大于2倍焦距,像距接近焦距,像距變化的范圍
小,遠近不同的物體成像的位置相差不大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由表中數據可知,當物距u>0.5 m時,像距v幾乎保持在0.5 cm=0.005 m不變,根據凸透鏡成像特點可知,當物距遠大于2倍焦距時,像距接近焦距,即手機鏡頭的焦距約為0.005 m。(2)因為手機鏡頭的焦距小,物距都遠大于2倍焦距,像距接近焦距,像距變化的范圍小,這樣遠近不同的物體成像的位置相差不大,所以不需要“調焦”。
【點撥】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共26張PPT)
教科版 八年級上
第4章 光的世界
第5節 科學探究:凸透鏡成像
第2課時 探究凸透鏡成像的規律
知識點1 探究凸透鏡成像規律
1. [2024·南昌一模]探究凸透鏡成像的規律。
【設計實驗】
(1)實驗在 (填“較暗”或“較亮”)的環境中進
行,現象更明顯。
(2)實驗前,要調節F平面光源、凸透鏡、光屏的中心
在 。
較暗 
同一高度 
1
2
3
4
5
6
7
8
9
【證據】
(1)如圖甲所示,在測量凸透鏡焦距時,一束平行于凸透鏡主
光軸的光經過凸透鏡后,在光屏上形成了一個最小、最亮
的 (填“點”或“環”),由圖甲可知,該凸透鏡的
焦距是 cm。
點 
10.0 
1
2
3
4
5
6
7
8
9
(2)如圖乙所示,小剛用圖甲中的凸透鏡進行實驗。將F平面
光源移至光具座上0 cm處,向 (填“左”或“右”)
移動光屏,才能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
左 
1
2
3
4
5
6
7
8
9
次數 物距u/cm 焦距f/cm 像距v/cm
1 15.0 5.0 7.5
2 8.0 17.1
3 10.0 30.0
(3)調節F平面光源的位置,使F平面光源與凸透鏡之間保持
合適的距離,更換不同的凸透鏡進行實驗,記錄的實驗數
據如下表。
1
2
3
4
5
6
7
8
9
【解釋】
(1)分析表中數據可知:在物距一定時,凸透鏡的焦距越大,
像距 。
(2)實驗中,凸透鏡三次成的像都是 (填“實”或
“虛”)像;第 次實驗所成的像最大。
【交流】同組的小明提議可以用“T”“H”形光源進行
實驗,你的意見是

越大 
實 
3 
不建議,“T”“H”形光源,都是
左右對稱的,因此無法比較成像的左右關系 
1
2
3
4
5
6
7
8
9
知識點2 凸透鏡成像規律的運用
2. [2024·武威期末]把凸透鏡正對著太陽光,可在距凸透鏡15
cm處得到一個最小、最亮的光斑。若將某一物體放在此
凸透鏡前40 cm處,可得到一個( B )
A. 倒立放大的實像 B. 倒立縮小的實像
C. 正立放大的實像 D. 正立放大的虛像
B
1
2
3
4
5
6
7
8
9
3. [課標素材題][多選]小明用自制的“水凸透鏡”探究凸透
鏡成像規律,當蠟燭、“水凸透鏡”和光屏位于如圖所示
的位置時,光屏上呈現燭焰清晰的像,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BCD )
A. 此時“水凸透鏡”的焦距可能為15.0 cm
B. 調節“水凸透鏡”的厚度可改變其焦距
C. 蠟燭燃燒變短,光屏上的像會向上移動
D. 將蠟燭放在10 cm刻度線處,調節光屏可得倒立縮小的
實像
1
2
3
4
5
6
7
8
9
【點撥】
  由圖可知,物距u=40.0 cm-25.0 cm=15.0 cm;像距v=69.0 cm-40.0 cm=29.0 cm;物距小于像距,故f<u<2f,v>2f,即f<15.0 cm<2f,29.0 cm>2f,所以7.5 cm<f<14.5 cm,A錯誤;“水凸透鏡”的厚度變大,會聚能力變強,焦距變小,“水凸透鏡”的厚度變小,會聚能力變弱,焦距變大,B正確;
1
2
3
4
5
6
7
8
9
蠟燭燃燒變短后,燭焰的位置向下移動,根據光線過透鏡的
光心不改變方向可知,像的位置向上移動,C正確;將蠟燭
放在10 cm刻度線處,物距u=40.0 cm-10.0 cm=30.0 cm
>2f,故調節光屏可得倒立縮小的實像,D正確。
【答案】BCD
1
2
3
4
5
6
7
8
9
4. 某同學在做透鏡成像的實驗時,將一支點燃的蠟燭放在距
離透鏡20 cm的地方,當蠟燭向透鏡移動時,其倒立的像
移動速度大于蠟燭移動速度,則可判斷此透鏡( A )
A. 是凸透鏡,焦距可能為15 cm
B. 是凸透鏡,焦距為25 cm
C. 是凹透鏡,焦距可能為15 cm
D. 是凹透鏡,焦距為25 cm
1
2
3
4
5
6
7
8
9
【點撥】
  燭焰經透鏡成倒立的像,說明此透鏡一定是凸透鏡;蠟燭放在距離透鏡20 cm處,當它向透鏡移動時,其倒立的像移動速度大于蠟燭移動速度,說明蠟燭在凸透鏡的1倍焦距和2倍焦距之間,即2f>20 cm>f,所以10 cm<f<20 cm,A正確。
【答案】A
1
2
3
4
5
6
7
8
9
5. [2023·郴州]如圖所示,燭焰、凸透鏡和光屏三者的中心在
同一高度,該凸透鏡的焦距為10 cm,凸透鏡的位置保持
不變。假設光具座足夠長,以下說法正確的是( B )
1
2
3
4
5
6
7
8
9
A. 當蠟燭放在圖中A區域時,光屏應放在圖中D區域才可
能呈現清晰的像
B. 蠟燭從圖中位置逐漸遠離透鏡時,所成的像會逐漸變小
C. 若無論怎么移動光屏,在光屏上都找不到像,則蠟燭
可能放在圖中B區域
D. 若光屏上要得到一個放大的像,則蠟燭應該放在圖中
C區域
1
2
3
4
5
6
7
8
9
【點撥】
  當蠟燭放在圖中A區域時,物距大于2倍焦距,根據u>2f,2f>v>f,成倒立、縮小的實像,光屏應放在圖中E區域才可能呈現清晰的像,A錯誤;蠟燭從圖中位置逐漸遠離透鏡時,物距增大,根據凸透鏡成實像時,物遠像近像變小可知,所成的像會逐漸變小,B正確;若無論怎么移動光屏,在光屏上都找不到像,說明蠟燭可能在1倍焦距內或1倍焦距上,即C區域,C錯誤;若光屏上要得到一個放大的像,根據2f>u>f,成倒立、放大的實像,則蠟燭應該放在圖中B區域,D錯誤。
【答案】B
1
2
3
4
5
6
7
8
9
6. [2024·唐山期末改編]某班同學在“探究凸透鏡成像規律”
的實驗中,記錄并繪制了物體到凸透鏡的距離u跟像到凸
透鏡的距離v之間關系的圖像,如圖,下列判斷正確的是
( D )
D
A. 該凸透鏡的焦距是20 cm
B. 當u=15 cm時,在光屏上不能成像
C. 當u=25 cm時,在光屏上能得到一個放大的像
D. 把物體從距凸透鏡10 cm處移動到30 cm處的過程中,像逐漸變小
1
2
3
4
5
6
7
8
9
7. [生活小實驗]如圖為一段物理創新實驗視頻的截圖:圖甲
為原圖,圖乙為隔著空玻璃杯看此圖片,圖丙為隔著裝滿
水的玻璃杯看此圖片,玻璃杯到圖片的距離相同,產生圖
丙情形是因為光發生折射形成 (填“正立”或
“倒立”)放大的像,若要使此像縮小一些,應將玻璃杯
適當 (填“靠近”或“遠離”)此圖片。
倒立 
遠離 
1
2
3
4
5
6
7
8
9
【點撥】
  玻璃杯裝水后,相當于凸透鏡,屬于凸透鏡成像,是由于光的折射形成的。由圖丙可知,看到的是倒立放大的實像。要使此像縮小一些,根據凸透鏡成實像規律“物遠像近像變小”可知,應將玻璃杯適當遠離此圖片。
1
2
3
4
5
6
7
8
9
8. [2024·濟南一模]某實驗小組用如圖甲所示裝置做“探究凸
透鏡成像規律”的實驗。
1
2
3
4
5
6
7
8
9
(1)小金在實驗過程中不斷移動燭焰位置,觀察到如圖乙中①至⑥六種燭焰清晰的像,請按蠟燭到凸透鏡距離近到遠所得到的6個像進行排序,正確順序為 。
④⑥⑤③①②
1
2
3
4
5
6
7
8
9
(2)小亮所在實驗小組更換相關器材后順利完成實驗,根據記錄的實驗數據得到了如圖丙的圖像,為凸透鏡的像距的倒數和物距的倒數對應關系,根據圖像信息可知,該小組所用凸透鏡的焦距為 cm。
10 
1
2
3
4
5
6
7
8
9
  (1)④⑤⑥這三個像中,④⑥是正立放大的,⑤是倒立放大的,根據凸透鏡的成像規律,當物距小于1倍焦距時,成正立、放大的虛像,且物距越小,虛像越小,那么由近到遠應該是④⑥,當物距在1倍焦距和2倍焦距之間時,成倒立、放大的實像,接下來是⑤,根據凸透鏡成實像規律,物遠像近像變小可知,接下來像是縮小的,順序是③①②,綜上所述,由近到遠所得到的6個像進行排序,正確順序為④⑥⑤③①②。(2)圖中=5 m-1時,=5 m-1,此時v=u=0.2 m,像距等于物距,說明物體處于2倍焦距處,即2f=0.2 m,所以f=0.1 m=10 cm。
【點撥】
1
2
3
4
5
6
7
8
9
9. [科學推理]如甲圖所示,燭焰在光屏上能成一清晰的像。
如果沿直徑對稱地切除透鏡很小的一部分,如乙圖所示,
再把上半截透鏡A和下半截透鏡B向原主光軸位置合攏,
則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A )
 
1
2
3
4
5
6
7
8
9
A. 在甲圖中,如果一只小飛蟲恰好落在透鏡上的P點,
不會在光屏上留下小飛蟲的影子
B. 在甲圖中,如果蠟燭向透鏡不斷靠近,則所成的像一
直變大
C. 在乙圖中,A、B合攏后,所成像情況與甲圖相同,只
是亮度變低
D. 在乙圖中,A、B合攏后,無論怎樣移動光屏,在光屏
上都不能成像
1
2
3
4
5
6
7
8
9
【點撥】
  一只小飛蟲恰好落在透鏡上的P點,位于透鏡的1倍焦距之內,不會成像在光屏上,A正確;原來蠟燭在2倍焦距以外,靠近透鏡過程中未經過焦點時,凸透鏡成實像,物近像遠像變大,經過焦點后,凸透鏡成虛像,物近像近像變小,B錯誤;
1
2
3
4
5
6
7
8
9
沿直徑對稱切除透鏡很小一部分,不移動時,相當于把凸透
鏡分成了上下兩個小凸透鏡,這兩個小凸透鏡的焦點、焦距
和光心與原來的凸透鏡是一樣的,燭焰仍能成像,只是亮度
變低;合攏后,上面凸透鏡的像下移,下面凸透鏡的像上移,
錯位將成2個像,C、D錯誤。
【答案】A
1
2
3
4
5
6
7
8
9(共23張PPT)
教科版 八年級上
第4章 光的世界
第1節 光的傳播
知識點1 光源
1. [航天科技]晴朗的夜空下,小明觀察到中國空間站飛過他
的頭頂。外表不能發光的空間站通過反射太陽光被小明觀
察到,表明夜空中的空間站 (填“是”或“不
是”)光源,為了看清楚空間站,小明應選擇較 (填
“亮”或“暗”)的夜空。
不是 
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知識點2 光是怎樣傳播的
2. [2024·威海月考]關于光線的說法,正確的是( C )
A. 光線是實際存在的
B. 光線就是很細的線
C. 人們用一條帶箭頭的實線表示光線,用到了理想模型法
D. 光線可以用實線,也可以用虛線
C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3. 如圖是研究光的傳播規律的小實驗:
(1)圖甲中,為了顯示激光在水中的傳播路徑,可以加入少量的 (填“牛奶”或“水”)。
牛奶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2)要得出“光沿直線傳播”在固體中也適用這一結論,可以做一個光在 中傳播的實驗。
A. 鐵塊 B. 玻璃磚 C. 木塊
B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3)圖乙中,某同學發現在玻璃缸中盛上清水,沿缸壁輕輕注入濃糖水,從側壁水平照射激光,看到缸內光的路線如圖乙所示,當攪拌缸中的水后,觀察到光的路線呈直線,說明光沿直線傳播的條件是 。
在同種均勻介質中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4. [古代典籍][2023·鎮江]《墨經》中最早記載了小孔成像現
象,該現象由光的 形成。如圖為書中繪制的
示意圖,要讓室內墻壁上的像看得更清楚,室內的亮度應
較 。當室外的人靠近小孔時,他在墻壁上所成像的
大小將變 。
直線傳播 
暗 
大 
(第4題)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5. [2024·貴陽期中]小華站在夜晚的路燈下,在地面上觀察到
了自己的影子,如圖所示。請畫出小華站在路燈下A點形
成影子的光路及此時影子的范圍AB。
(第5題)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知識點3 光傳播能量和信息
6. [多選]下列能說明光可以傳播能量的是( AB )
A. 陽光下,太陽灶可以把水燒開
B. 激光能在鋼板上打孔
C. 通過光纖傳遞的圖像,醫生可以看到病人體內的病灶
D. 紅燈停,綠燈行,交通安全伴我行
AB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知識點4 光傳播的速度
7. [2024·柳州期中]關于光速,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D )
A. 光速總是3.0×108 m/s
B. 光從空氣進入某種透明物質,它的傳播速度變大
C. 光年是時間單位
D. 光在不同介質中的傳播速度不同
D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8. 激光測距技術廣泛應用在人造地球衛星測控、大地測量等
方面。現在利用激光測距儀測量月、地之間的距離,已知
一束激光從地面射向月球,大約經過1.28 s到達月球,則
地球到月球的距離為 km。
【點撥】
  地球到月球的距離s=vt=3×108 m/s×1.28 s=
3.84×108 m=3.84×105 km。
3.84×105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9. [2024·宣城期末]根據你的經驗,下列圖中情境與客觀實際
相符的是( C )
C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0. [2024·西安月考]下列關于日食和月食的說法中,正確的
是( A )
A. 日食發生時,月球位于太陽和地球之間
B. 月食發生時,月球位于地球和太陽之間
C. 發生日環食時,透過茂密的樹葉縫隙在樹下地面上形
成的亮斑是圓形的
D. 只有日食是由于光沿直線傳播形成的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點撥】
  當月球位于地球和太陽之間,這三個天體在一條直線或近似于一條直線上時,月球擋住了部分太陽光,在地球上的某一部分出現月球的影子,在這個區域里的人就可以觀察到日食現象,A正確;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當太陽、地球和月球處在一條直線或近似于一條直線上時,
處在中間的地球擋住了太陽照射到月球上的光,月球落在地
球的影子里,月球的亮度變暗,在地球上的人就觀察到月食
現象,B錯誤;發生日環食時,月球擋住了中間的太陽光,
透過茂密的樹葉縫隙在樹下地面上形成亮斑的形狀是圓環形,
C錯誤;日食和月食都是由于光沿直線傳播形成的,D錯誤。
【答案】A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1. [2024·無錫期末]如圖所示,用自制的小孔成像裝置觀察
燭焰,有以下幾種說法:
①薄膜上燭焰的像隨著蠟燭下移而上移;
②薄膜上燭焰的像可能是放大的也可能是縮小的;
③保持小孔到燭焰的距離不變,向后拉動內筒,燭焰的
像變大;
④保持小孔到燭焰的距離不變,向前推動內筒,燭焰的
像更明亮。
這幾種說法中正確的是( A )
A. ①②③④ B. ①③④
C. ①②③ D. ③④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小孔成像是由光的直線傳播形成的,薄膜上燭焰的像會隨著蠟燭下移而上移,①正確;小孔到燭焰的距離大于小孔到薄膜的距離時,成縮小的像;小孔到燭焰的距離小于小孔到薄膜的距離時,成放大的像,故薄膜上燭焰的像可能是放大的,也可能是縮小的,②正確;保持小孔到燭焰的距離不變,向后拉動內筒,像距變大,燭焰的像變大,③正確;保持小孔到燭焰的距離不變,向前推動內筒,像變小,相同的光照在較小的面積上,成像更明亮,④正確。
【點撥】
【答案】A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2. [課標素材題]如圖所示是我國古代用來測量時間的儀
器——日晷,它是利用銅針被太陽照射時投在石盤上的
影子來計時的。這是利用光的 原理。正午
時分,影子的長度較 。當太陽由東向西移動時,
日晷上的影子頂端便 (填“由東向西”或
“由西向東”)移動。
直線傳播 
短 
由西向東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3. [2024·保定期末]圖甲為手機防窺膜結構圖,采用了超細
百葉窗光學技術,貼在手機屏幕上的效果如圖乙,兩側
之所以看不清屏幕內容,其原理是光的 ;
此防窺膜貼在手機屏幕上, (填“能”或“不
能”)防止正上方的窺視;為了讓防窺效果更好(可視范
圍減小),可以適當地 (填“增大”或“減小”)
超細百葉窗的間距。
直線傳播 
不能 
減小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此防窺膜貼在手機屏幕上,由于屏幕正上方在可視范圍內,所以不能防止正上方的窺視;為了讓防窺效果更好,可以適當地減小超細百葉窗的間距,使可視范圍減小。
【點撥】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4. [2024·成都期末]大貨車周圍有很多視野盲區,我們
要盡量遠離。如圖所示是一輛大貨車的車頭,A點表
示貨車司機的眼睛,B點表示擋風玻璃下邊沿,請畫
出一條關鍵光線找到車頭正前方的視野盲區,并正確
標注光線方向。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5. [2024·無錫期末]小明想估測小區內路燈的高度h,晚上沿
著路燈旁道路行走,第一次測得身高為1.8 m的小明,對
應的影子長為1 m;沿著影子方向勻速直線遠離路燈行走
了4 m后,測得此時的影子長為2 m。
(1)已知小明勻速前進4 m,所用時間為5 s,則小明行走的速度大小為 m/s,影子頭部頂端前進的速度大小為 m/s。
(2)小區內路燈的高度h為 m。
0.8 
1 
9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已知小明勻速前進4 m,所用時間為5 s,則小明行走的速度v1===0.8 m/s;影長的變化s2=2 m-1 m=1 m,影子頂部前進的速度v2===1 m/s。(2)根據題意可作示意圖,根據數學相似三角形規律:=……①,=……②,由①②可得:s=4 m,h=9 m。
【點撥】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共28張PPT)
教科版 八年級上
第4章 光的世界
專題特訓五 凸透鏡成像規律的應用
模型一 凸透鏡靜態成像規律
1. [理解模型練][2024·重慶期中]把凸透鏡正對著太陽,可在
距凸透鏡15 cm處得到一個最小、最亮的光斑。若將某一
物體放在此凸透鏡前20 cm處,調節光屏的位置,在光屏
上( A )
A. 成倒立、放大的像 B. 不能成像
C. 成正立、放大的像 D. 成倒立、縮小的像
1
2
3
【點撥】
  利用題目中提到的物理過程,可確定該凸透鏡的焦距
f=15 cm;再判斷物距與焦距的關系,有f<u=20 cm<
2f,結合凸透鏡的成像規律可知成倒立、放大的實像,故
A正確。
【答案】A
1
2
3
2. [模型應用練]小明用透明塑料盒設計了一個昆蟲標本觀察
器,如圖所示。盒底上放標本,盒蓋上嵌入一凸透鏡。有
焦距為5 cm和10 cm的兩種凸透鏡,為了在盒蓋上方通過
凸透鏡觀察到標本正立、放大的像且盡量使看到的像更大
些,凸透鏡焦距f與盒高h應選擇( D )
A. f=5 cm h=10 cm
B. f=5 cm h=8 cm
C. f=10 cm h=5 cm
D. f=10 cm h=8 cm
1
2
3
【點撥】
  題中盒高h為物距,為了在盒蓋上方通過凸透鏡觀察到標本正立、放大的像,應使物距小于焦距,且物距越接近焦距,所成的像越大,故D符合題意。
【答案】 D
1
2
3
3. [應用變式練][2023·德州]如圖所示,小剛自制了一架模型
照相機。已知凸透鏡的焦距為10 cm,外殼的長度為20
cm,若將凸透鏡對準窗外景物,在外殼內前后移動內紙
筒,在半透明膜上可以得到景物 (填“倒立”或
“正立”)、 (填“放大”或“縮小”)的像;若將
凸透鏡正對燃燒的蠟燭,當蠟燭距離
凸透鏡至少 cm時,可以在外殼
內移動的半透明膜上得到清晰的燭焰的像。
倒立 
縮小 
20 
1
2
3
【點撥】
  已知凸透鏡的焦距為10 cm,外殼的長度為20 cm,若將凸透鏡對準窗外景物,此時物距遠大于2f,在外殼內前后移動內紙筒,在半透明膜上可以得到景物倒立、縮小的實像;若將凸透鏡正對燃燒的蠟燭,當蠟燭到凸透鏡距離最短時,物距最小,像距最大,最大像距為20 cm,等于2f,所以物距最小為2f=20 cm時,可以在外殼內移動的半透明膜上得到清晰的燭焰的像。
1
2
3
模型二 凸透鏡成像的動態分析
1. [理解模型練][2023·北京改編]在探究凸透鏡所成實像的高
度與物距、焦距的關系時,三個小組的同學用高度相同的
發光體以及焦距不同的凸透鏡等器材進行了實驗,部分實
驗數據如表所示。
1
2
3
4
5
6
f1=5 cm 物距u/cm 11 17 40
像高h/cm 5 2.5 0.9
f2=8 cm 物距u/cm 24 36 40
像高h/cm 3 1.7 1.5
f3=10 cm 物距u/cm 25 28 40
像高h/cm 4 3.3 2
1
2
3
4
5
6
(1)由表中數據可知,物體高度、凸透鏡焦距一定時,物距變大,所成實像高度的變化情況是 ,該過程像距 。
(2)由表中數據可知,物體高度、物距一定時,凸透鏡焦距變大,所成實像的高度變化情況是 ,該過程像距 。
變小 
變小 
變大 
變大 
1
2
3
4
5
6
【點撥】
  (1)由表中數據可知,物體高度、凸透鏡焦距一定時,物距變大,所成實像的高度變小,即像變小,所以像距也變小。(2)由表中最后一列的三組數據可知,物體高度、物距一定時,凸透鏡焦距變大,所成實像的高度變大,即像變大,所以像距也變大。
1
2
3
4
5
6
類型1 物距變化、焦距不變
2. [模型應用練]如圖所示,智能手機一般配置多個攝像頭,
以便拍攝遠近不同的物體時,均能在手機內部固定的圖像
傳感器(相當于光屏)上成清晰的像。關于手機攝像原理,
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D )
1
2
3
4
5
6
A. 物體在圖像傳感器上成倒立、縮小的虛像
B. 拍照時,擋住鏡頭的一部分,會使圖像傳感器上的像不完整
C. 拍攝距手機較近的物體時,手機將調用焦距較大、會聚能力較弱的長焦鏡頭
D. 拍攝距手機較近的物體時,手機將調用焦距較小、會聚能力較強的微距鏡頭
1
2
3
4
5
6
【點撥】
  根據手機攝像頭成像原理,被拍攝物體在圖像傳感器上成倒立、縮小的實像,A錯誤;拍照時,擋住鏡頭的一部分,通過凸透鏡的光線減少,此時圖像傳感器上的像變暗了,但像仍然完整,B錯誤;拍攝距手機較近的物體時,物距較小,為了使鏡頭到物體的距離大于2倍焦距,應調用焦距較小、會聚能力較強的微距鏡頭,C錯誤,D正確。
【答案】 D
1
2
3
4
5
6
3. [應用變式練]用一個透鏡觀察洗手液的說明,成像情況如
圖所示,則所成的像是 (填“實”或“虛”)像,將
該透鏡靠近說明,看到的字 (填“變大”或“變
小”)。
【點撥】
虛 
變小 
  由題圖可知,此時成的是正立、放大的虛像,該透鏡相當于放大鏡,將其靠近說明,物距變小,所成的像變小。
1
2
3
4
5
6
4. [應用變式練]如圖所示為商場中經常看到的廣告投影燈及
其內部結構,已知凸透鏡焦距為20 cm,則廣告片到凸透
鏡的距離應在 cm的范圍內調節;為了在地面
上得到更大的、清晰的廣告圖標,可將凸透鏡適當
(填“靠近”或“遠離”)廣告片。
20~40 

近 
1
2
3
4
5
6
【點撥】
  鏡頭焦距為20 cm,廣告片到鏡頭的距離應在1倍焦距
到2倍焦距之間,即在20~40 cm的范圍內調節;要使廣告
圖標更大一些,要減小物距,增大像距,所以增大投影燈
到地面的距離,同時減小廣告片與凸透鏡的距離。
1
2
3
4
5
6
類型2 焦距變化、像距不變
5. [理解模型練][2023·北京節選]講臺上有一發光體,同學們
利用凸透鏡和光屏觀察發光體在各自光屏上所成的像。小
京所用凸透鏡離發光體較近,小強所用凸透鏡離發光體較
遠,發現兩人光屏上呈現的像的高度相等,則小京所用凸
透鏡的焦距 (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小
強所用凸透鏡的焦距。
小于 
1
2
3
4
5
6
【點撥】
  同一個物體,通過兩個凸透鏡成的像的高度相同,離
物體近的凸透鏡對光的折射能力更強,焦距更小,所以小
京所用凸透鏡的焦距小于小強所用凸透鏡的焦距。
1
2
3
4
5
6
6. [應用變式練]小金用兩個凸透鏡自制了一個天文望遠鏡,
其原理如圖所示。物鏡的焦距為f1,目鏡的焦距為f2,物
鏡所起的作用相當于一個 (填“照相機”“投
影儀”或“放大鏡”),物鏡成像的像距v范圍是
;為了使看到的像變大,需
要更換相比f2焦距 (填
“較大”或“較小”)的目鏡。
照相機 
f1<v<
2f1 
較小
1
2
3
4
5
6
【點撥】
  望遠鏡由兩組凸透鏡組成,物鏡所起的作用相當于照
相機,物距在2倍焦距以外,像距在1倍焦距到2倍焦距之
間,故物鏡成像的像距v范圍是f1<v<2f1;為了使看到的
像變大,目鏡成虛像,所以物距不變時,目鏡的焦距適當
減小,物距更接近焦距,像距會變大,像會變大,故需要
更換相比f2焦距較小的目鏡。
1
2
3
4
5
6
模型三 加減透鏡
1. [理解模型練]小亮在“探究凸透鏡成像規律”實驗中,通
過實驗得到的凸透鏡成實像時的像距v和物距u的關系圖像
如圖甲所示。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D )
1
2
3
A. 實驗所用凸透鏡的焦距為20 cm
B. 圖乙中的成像規律可應用于投影儀
C. 實驗進行一段時間后,燭焰的像位于光屏的下方
D. 圖乙中在凸透鏡和光屏之間放一個凹透鏡,將蠟燭向左
移,光屏上仍會出現清晰的像
1
2
3
【點撥】
  由圖甲可知,u=v=20 cm=2f時,成倒立、等大的實像,則該凸透鏡的焦距f=10 cm,A錯誤;由圖乙可知,此時物距大于像距,成倒立、縮小的實像,照相機就是利用此原理制成的,而投影儀不是,B錯誤;實驗進行一段時間后,蠟燭會變短,根據過光心的光線傳播方向不變可知,燭焰的像將位于光屏的上方,C錯誤;
1
2
3
圖乙中在凸透鏡和光屏之間放一個凹透鏡,凹透鏡對光有發
散作用,會將光線推遲會聚成像,此時像成在光屏的右側,
將蠟燭向左移,物距增大,根據凸透鏡成實像時“物遠像近
像變小”可知,像距減小,光屏上仍會出現清晰的像,D正
確。
【答案】 D
1
2
3
2. [模型應用練]如圖所示,小江在蠟燭和凸透鏡之間放一副
眼鏡,調節光屏至其上呈現清晰的像;拿開眼鏡之后,將
光屏遠離透鏡移動適當距離后,光屏上再次呈現清晰的
像。則該眼鏡的鏡片是 透鏡,對光有 (填
“會聚”或“發散”)作用。
凸 
會聚 
1
2
3
3. [應用變式練]自制水滴顯微鏡的過程:在透明塑料板上先
滴一滴大小合適的水滴,從塑料板上方透過水滴觀察(如
圖甲),可以看到黑色箭頭成 立、放大的像,此時
小水滴相當于 透鏡;再用一個 透鏡作為目
鏡,緩慢調節透鏡與水滴間的距離(如圖乙),就會看到箭
頭更為放大的像。
倒 
凸 
凸 
1
2
3
【點撥】
  由題意可知,在自制顯微鏡的過程中,黑色箭頭應在
水滴透鏡的1倍焦距到2倍焦距之間,此時可觀察到倒立、
放大的實像,此時的水滴相當于顯微鏡的物鏡;該實像通
過目鏡再成一個正立、放大的虛像,因此再用一個凸透鏡
作為目鏡,緩慢調節透鏡與水滴間的距離就會看到箭頭更
為放大的像。
1
2
3(共22張PPT)
教科版 八年級上
第4章 光的世界
第3節 平面鏡成像
第2課時 平面鏡成像的應用
知識點1 平面鏡成像的作圖
1. [2024·南京期末]如圖所示,A'B'為物體AB在平面鏡中所
成的像,利用平面鏡成像的特點作出物體AB的位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2. [2023·丹東]如圖所示,管道內A處有一個正在發光的小燈
泡,小潘的眼睛在B處看到了平面鏡中小燈泡的像,請畫
出小潘看到小燈泡A的像的光路圖。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知識點2 平面鏡成像的應用
3. 下列不是利用平面鏡成像原理來工作的是( B )
A. 潛水艇上所用的潛望鏡
B. 高樓大廈的玻璃幕墻
C. 古代婦女用來梳妝的銅鏡
D. 醫生用來觀察患者牙齒背面的口腔鏡
B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4. 小紅在照鏡子時,看到墻上的鐘表在鏡子中的像,如圖所
示,則此時的時間是( A )
A. 4:00 B. 4:30
C. 6:20 D. 8:00
(第4題)
A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5. [2024·福建模擬]如圖所示為檢測視力的情景,下列說法不
正確的是( A )
A. 平面鏡中的“視力表”比身后
的視力表小
B. 測試時該同學看到的平面鏡中
的“視力表”實際上是身后視
力表的虛像
C. 測試時該同學到平面鏡中的
“視力表”的水平距離大約是4.6 m
D. 為了讓學生看清平面鏡中的“視力表”,應用燈光照亮身后的視力表
(第5題)
A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6. [傳統文化]《資治通鑒》中記載“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
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說明我們的祖先就會把粗
糙物體磨光作為鏡子,用來梳妝打扮。梳妝時人距離銅鏡
0.3 m,并且以0.5 m/s的速度遠離銅鏡,在此過程中,人
的像 (填“變大”“變小”或“不變”),像相對
人移動的速度為 m/s。
【點撥】
  平面鏡成像時,像與物的大小相等,保持不變;人以
0.5 m/s的速度遠離銅鏡,像也以0.5 m/s的速度遠離銅
鏡,則像相對人移動的速度為0.5 m/s+0.5 m/s=1 m/s。
不變 
1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7. [古代典籍]漢代的《淮南萬畢術》中記載:“取大鏡高
懸,置水盆于下,則見四鄰矣。”如圖所示,院子里的人
可以通過水盆觀察農夫的勞作情形,其中涉及的光學知識
分析正確的是( A )
A
A. 高懸的大鏡是平面鏡
B. 大鏡懸掛得越高,所成的像越小
C. 墻外的農夫在大鏡中成倒立的像
D. 墻外的農夫不可能通過大鏡觀察到院子里的情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8. [2024·黔東南州期末,多選]商場里的試鞋鏡與地面成一定
角度放置,顧客能清楚看到自己腳上的鞋子,但看不到自
己的臉(如圖所示),以下操作中,顧客有可能看到自己臉
部的是( ACD )
ACD
A. 顧客往下蹲
B. 顧客走近鏡子
C. 顧客遠離鏡子
D. 鏡子下端不動,上端遠離顧客傾斜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9. 小明站在儲藏室門口找東西,房間里有一面落地鏡、兩個
高大且不透明的衣柜,布局如圖。如果他不改變自己的位
置(假設小明的眼睛在圖中A點),房間里的橡皮鴨、足
球、耳機、手套這四件東西,他可以看到( B )
A. 1件 B. 2件
C. 3件 D. 4件
(第9題)
B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點撥】
  物體反射的光直接或經過平面鏡的反射后進入小明的
眼睛,小明就能看到物體,看到的范圍如圖所示,所以小
明只能看到鴨子和耳機。
【答案】B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0. [2024·揚州期中]如圖所示,甲、乙兩人分別站立于一面
矮墻的兩邊,若要在天花板上固定一塊平面鏡,使兩人
在圖示位置彼此都能看到對方的全身,則所需的最小平
面鏡的位置應為( B )
A. bc B. bd
C. cd D. ce
(第10題)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點撥】
  甲、乙兩人在平面鏡里成的像的位置如圖所示,過乙的像的頭頂和腳底分別作兩條直線到甲的眼睛,過甲的像的頭頂和腳底分別作兩條直線到乙的眼
睛,由這四條直線與天花板的交點
即可確定出所需最小平面鏡的位置
應為bd。
【答案】B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1. [2024·上海期中]人們發明了圖甲所示的抬頭顯示器(簡稱
HUD),它能將水平顯示器上顯示的車輛信息,如車速、
油耗、導航等通過擋風玻璃(看作平面鏡)成像,避免駕
駛員低頭看儀表而發生事故,圖乙為其工作原理圖。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如圖乙所示,要使得水平放置的顯示器,可以通過擋風玻璃成一個豎直的像,擋風玻璃與水平面的夾角α為
度。
45 
(2)如果成像位置太高,可將顯示器適當 (填“靠近”或“遠離”)擋風玻璃。
靠近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點撥】
  (1)根據平面鏡成像的特點可知,像與物體關于鏡面對稱,由題意可知,水平放置的顯示器與像相互垂直,則擋風玻璃與水平面的夾角應為45°。(2)因為像與物體關于鏡面對稱,成像位置太高時,不便于觀察,這時就需要將顯示器適當靠近擋風玻璃。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2. [科學推理]如圖所示是一個利用平面鏡做成的魔術箱,
魔術箱頂部中央有一條窄縫。使激光筆產生的激光束從
右側的小孔射入,從左側小孔射出,將一塊遮光板從頂
部窄縫插入箱中直至光束下方,卻發現激光束并沒有被
擋住,則箱內至少有 塊平面鏡,此裝置中平面鏡的
作用是 。
3 
改變光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點撥】
  激光束從左側的小孔射入,從右側小孔射出時光線的方向沒有發生改變,這至少是三塊平面鏡反射的結果,如圖所示,平面鏡的作用是改變光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3. [2023·黃岡]“仙女飛天”魔術表演中,位于P點的觀眾
看到云霧中曼舞的仙女A',實質是擋板后的演員A在平
面鏡中的虛像,如圖所示。請作出平面鏡的位置,并完
成P點觀眾看到仙女的光路圖。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4. [科學推理]水池的池壁垂直于水平池底,水池上方支架
(AB)裝有一激光器。水池中沒有水時,激光器發出的光
線a正好射到池底和池壁的交點上,且與池底的夾角為
45°,如圖甲所示。往池中注水,待水面平靜時,如圖
乙所示,激光被反射到池壁上,
使池壁上出現一個光點S(圖中
沒有畫出)。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圖乙中,光點S位于池壁上6 dm刻度處;它在水中的像S'在 (填“0”“1”“2”或“3”)dm刻度處。
0 
(2)水面平穩下降的過程中,光點S相對池壁 ;它的像S'相對池壁 。(均填“上升” “靜止”或“下降”)
下降 
靜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點撥】
  (2)如圖所示,當水面下降時,反射點下降,S點下降,而其像始終在0刻度處,相對于池壁是靜止的。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共22張PPT)
教科版 八年級上
第4章 光的世界
第4節 光的折射
知識點1 光的折射現象
1. [2024·漳州一模]如圖所示的四種情景,屬于光的折射現象
的是( C )
A. 墻上手影 B. 小孔成像
C. 鉛筆“折斷” D. 水中倒影
C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知識點2 光的折射特點
2. [2023·益陽二模]如圖是小宇探究“光的反射與折射規律”
的實驗裝置。通過多次實驗得到如表數據:
入射角 0° 15° 30° 45° 60°
反射角 0° 15° 30° 45° 60°
折射角 0° 11° 22° 32° 4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實驗時小宇讓光束沿AO射入水中,光束進入水中后折射光線會向 (填“靠近”或“遠離”)法線的方向偏折,說明光從空氣斜射入水中時,傳播方向發生了改變。
(2)根據表格中的數據還可以判斷:當光以35°的入射角從空氣射入水中時,其折射角 (填“大于”“小于”或“等于”)32°。
靠近 
小于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3)當光以40°的入射角從水射入空氣中時,其折射角
是 。
(4)當光從空氣斜射入水中時,折射角隨入射角的增大
而 (填“增大”“減小”或“不變”)。
(5)小宇讓一束光沿著圖中BO方向射向水面時,發現光線沿著OA方向折射進入空氣,這表明:在光的折射現象中,光路是 的。
60° 
增大 
可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3. [2023·徐州]如圖所示,一束光從空氣斜射入水中,請畫出
光在水中的折射光線。
(第3題)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4. 如圖,一束光從空氣中垂直射向玻璃磚,請畫出這束光進
入玻璃磚和離開玻璃磚后的大致光路(注意標出法線,不
考慮光的反射)。
(第4題)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知識點3 由折射形成的奇異現象
5. [2023·常州]海洋公園內,北極熊站立在方形透明水族箱
內,頭在水面上、身體在水面下。水族箱外的游客居然看
到了北極熊“身首異處”的奇異場景,如圖所示。熊身體
反射的光射入空氣的光路圖正確的是( A )
A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6. 古詩中有“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壯美詩句,詩人
觀察到的“落日”并非太陽的實際位置,而是光線經過不
均勻大氣時發生了 而形成的 (填“虛”或
“實”)像,太陽實際在圖中的 (填“甲”或“乙”)
位置。
折射 
虛 
乙 
(第6題)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點撥】
  由于大氣分布不均勻,下部空氣密度大,上部空氣密
度小,太陽發出的光在不均勻的空氣中傳播時發生折射,
折射光線不斷向下偏折,我們逆著折射光線看去,看到的
太陽位置比實際位置高,太陽實際在圖中的乙位置,我們
看到的“落日”是由于光的折射而形成的太陽的虛像。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7. [2023·青島]“若在水邊走,安全記心頭”。看起來不深的
池水,也不要貿然下去。
(1)如圖所示,來自池底A點的光,從水中斜射向空氣時,在水面處發生 現象,岸上的人,當眼睛位于B處時,逆著射入眼睛的光看去,感覺A升高到A'的位置,即池水看起來比實際的 。
(2)請在圖中畫出上述現象的光路圖,并標出入射角i。
折射 
淺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8. 如圖所示,鳥兒白天會將玻璃幕墻看成藍天白云,黃昏會
透過玻璃看到明亮室內的綠色植物,導致其貿然飛往玻璃
幕墻,導致受傷,發生此種情境,是因為在玻璃與空氣分
界面處分別發生( A )
A
A. 光的反射,光的折射
B. 光的折射,光的反射
C. 光的反射,光的反射
D. 光的折射,光的折射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9. 如圖所示,小華同學用激光筆照射水面,在水槽壁上出現
兩個紅點A和B,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C )
A. 若保持入射點O的位置不變,欲使A點下移至A1,應使入射光線MO繞著點O沿逆時針方向轉動
B. 入射光線MO繞著點O沿順時針方向轉
動,能觀察到B點移動到B2
C. 若保持入射光線不變,欲使B點下移至
B2,應使水面上升
D. 當水面上升時,折射角增大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當光從空氣斜射到水面時,會同時發生反射和折射現象,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折射角小于入射角。保持入射點O的位置不變,欲使A點下移至A1,則反射光線偏離法線,反射角增大,根據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則入射
角也需增大,故應使入射光線MO繞著點O沿
順時針方向轉動,同時折射角也會相應增大,
因此會觀察到B點移動到B1,如圖所示,A、B錯誤;
【點撥】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在水面變化過程中,由于入射光線不變,入射角不變,則折
射角也不變,保持入射光線不變,使B點下移至B2,應使水
面上升,C正確,D錯誤。
【答案】C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0. [質疑創新]小明在課余時間創作了一部偵探小說,其中
描述了這樣的一個情節,目擊者對警察說道:“我在泳
池游泳,聽到響聲,趕緊潛入水中,看到歹徒持槍進行
偷盜,但是他看不到我,于是我不敢說話,最終逃過一
劫。”你認為目擊者 (填“有”或“沒有”)撒
謊,你判斷的依據是

有 
在光的折射現象中,光路是可逆
的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1. 如圖甲所示,為一種半潛式游艇,其下半部分可潛至水
面以下,游客可通過透明玻璃窗觀賞海底世界。圖乙為
該半潛式游艇的橫截面簡化圖,請你在圖乙中作出游客
眼睛在B處透過右側窗戶觀賞小魚A的光路圖(A'為看到
的小魚A的像)。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2. [科學探究][2024·長治一模]如圖甲所示,物理老師在課
堂上用漏斗將濃鹽水灌注到淡鹽水下方,為同學們演示
光在同種不均勻介質中傳播的實驗,根據實驗現象,小
明猜想不同濃度的鹽水對光的偏折能力不同,于是與小
組的同學一起設計了如圖乙所示的實驗進行探究,并記
錄實驗數據如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入射角:30° 鹽水濃度 5% 10% 15% 20% 25%
光斑到法線的距離/mm 157 153 148 145 143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為使實驗現象更加明顯,實驗時水槽中的鹽水應適當
(填“深”或“淺”)一些。分析表中數據,可以得到實驗結論:

實驗中,改變入射角的度數,又進行了多次實驗,目的是 。
深 
在一定范圍內,鹽水濃度越大,折射作
用越強 
排除入射角大小因素對實驗結果的影響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2)實驗結束后,老師指出,溶液種類多樣,可以在此實驗基礎上再做研究,請你幫助小明再提出一個可探究的物理問題: 。
探究不同種類的溶液偏折光線能力的強弱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為使實驗現象更加明顯,實驗時水槽中的鹽水應適當深一些,這樣便于測量光斑到法線的距離;由表中數據可知,在一定范圍內,鹽水濃度越大,折射作用越強;為了排除入射角大小因素對實驗結果的影響,實驗中應改變入射角的度數,進行多次實驗。
【點撥】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共26張PPT)
教科版 八年級上
第4章 光的世界
第8節 走進彩色世界
知識點1 光的色散
1. [古代典籍]我國唐朝張志和在《玄真子》中記載:“背日
噴乎水,成虹霓之狀。”這是下列哪種光現象( A )
A. 光的色散 B. 光的直線傳播
C. 光的反射 D. 平面鏡成像
A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2. [2024·成都郫都區期末]太陽光通過三棱鏡后,被分解成了
各種顏色的光,這說明( A )
A. 太陽光是由各種色光混合而成的
B. 三棱鏡中有各種顏色的小塊
C. 三棱鏡具有變色功能
D. 三棱鏡可以使單色光變成復色光
A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3. [2024·大連期中]光的色散說明白光是一種復色光,三棱鏡
對不同色光的偏折程度不同,其中對紅光的偏折程度最
小,對紫光的偏折程度最大。下列圖中能正確表示一束白
光經過三棱鏡發生色散的是( D )
A B
C D
D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知識點2 光的三原色
4. [創新精神]2023年9月25日,我國某品牌新系列手機全部
正式公布,全新自主研發的手機芯片問世,震驚了全世
界。手機屏幕顯示的彩色畫面是由紅、綠、 三種色
光混合而成的,這三種色光叫光的 。
藍 
三原色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5. [2024·無錫期中]如圖為光的三原色及其混合的示意圖,則
A處應該填 ,B處應該填 。
綠 
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知識點3 物體的顏色
6. [傳統文化][2024·徐州期末]古詩《雨窗消意圖》中有“夕
陽返照桃花塢,柳絮飛來片片紅”的情境。要解釋柳絮為
什么是紅色的,下列光路正確的是( C )
A B C D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點撥】
  白光照射時,柳絮是呈白色的,所以柳絮是白色物
體,詩中柳絮呈紅色是因為它反射了紅光,故C正確。
【答案】C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7. “平陰玫瑰甲天下”,玫瑰產業是平陰縣人民的支柱產業
之一。一朵鮮艷的紅色玫瑰花在陽光下光彩奪目,是因為
它 的紅光進入我們的眼睛;若將它放置在只有綠
光的環境中,人們看起來,這朵玫瑰花呈現 色。
反射 
黑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紅色玫瑰花是不透明物體,它在陽光下光彩奪目,是
因為它反射的紅光進入我們的眼睛;若將它放置在只有綠
光的環境中,由于紅色玫瑰花只能反射紅光,沒有光線進
入人眼,所以人們看起來,這朵玫瑰花呈現黑色。
【點撥】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8. [2024·宿遷期末]一束陽光照射到三棱鏡后出現的情況如圖
甲所示。好奇的小明將陽光改成紅光仍然沿原來的方向照
射到三棱鏡上(如圖乙),在光屏上a點形成一個紅色光
斑。現保持入射光位置、方向及三棱鏡位置不變,僅將紅
光改為紫光,以下說法正確的是( D )
A. 保持光屏位置不變,紫色
光斑仍在a點處
B. 保持光屏位置不變,紫色
光斑在a點上方
C. 將光屏向右平移,紫色光斑可落在a點
D. 將光屏向左平移,紫色光斑可落在a點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不同色光經三棱鏡折射后的偏折程度不同,紫光的偏折程度比紅光的大。在本實驗中,保持三棱鏡位置、入射光位置及方向不變,僅將紅光改為紫光,因紫光偏折程度大,其光斑會在a的下方,故AB錯誤;將光屏向右平移,紫色光斑會落在a點更偏下的位置,相反,將光屏向左平移,則紫色光斑向上移動,可落在a點,故C錯誤,D正確。
【答案】D
【點撥】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9. [2024·揚州一模]如圖所示,小明在暗室中將紅色和藍色透
明玻璃部分重疊放置,在玻璃的右側放白紙。讓太陽光照
射到玻璃上,白紙上A、B、C三個區域呈現的顏色為
( B )
A. A區域黑色 B. B區域黑色
C. C區域黑色 D. B區域白色
(第9題)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點撥】
  太陽光由紅、橙、黃、綠、藍、靛、紫七種色光混合而成。紅色透明玻璃只能讓太陽光中的紅光通過,所以A區域為紅色;藍色透明玻璃只能讓太陽光中的藍光通過,所以C區域為藍色;在B區域的左側,兩玻璃重疊,紅色透明玻璃只能透過紅光,但紅光無法透過第二層的藍色透明玻璃,因此,沒有色光透過重疊后的玻璃,B區域為黑色。
【答案】 B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0. [創新精神]2023年10月,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公布
了載人月球車研制方案征集初選結果,由清華大學牽頭
的研制方案“望舒之輦”入選,如圖所示。下列有關說
法正確的是( B )
A. 皎潔的月亮是光源
B. “望舒之輦”在地面上的影子是由光的直線傳播形成的
C. 白色航天服可以吸收所有色光
D. “望舒之輦”后面的五星紅旗吸收了紅光,所以看起來是紅色的
(第10題)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點撥】
  月亮自身不能發光,而是反射太陽的光,不屬于光源,故A錯誤;“望舒之輦”在地面上的影子是由光的直線傳播形成的,故B正確;白色物體反射所有的色光,故C錯誤;五星紅旗看起來是紅色的,是因為反射紅光,吸收其他色光,故D錯誤。
【答案】 B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1. [科學推理][2023·鹽城]以下是某科技興趣小組同學設計
的尋找“有色影子”的活動方案。用一種色光照射站在
背景板前的人,會在背景板上形成影子,在影子上疊加
另一種色光,能形成“有色影子”,符合要求的方案是
( C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方案 照射光源的顏色 背景板的顏色 疊加光源的顏色
① 白 紅 藍
② 紅 藍 黃
③ 藍 白 紅
④ 綠 黃 藍
A. 方案① B. 方案②
C. 方案③ D. 方案④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點撥】
  無論照射光源是何種顏色,背景板上都會留下一個黑色的人影,這是光被人擋住在后面留下的陰影。如果背景板是白色的,會反射所有色光,此時無論疊加光源是何種顏色,都會在影子上疊加該疊加光源的顏色,能形成“有色影子”,由表可知,方案③正確;若背景板不是白色的,當疊加光源的顏色與背景板的顏色相同時,也能形成“有色影子”,由表可知,方案①②④錯誤。
【答案】 C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2. [航空科技]我國已經掌握了艦載機夜間起降技術,其中
的一種方法是在航母艦尾裝上如圖所示的裝置,打開光
源,照射到由紅、綠、藍三種顏色組成的透明玻璃板
上,對著即將降落的艦載機。當艦載機飛行的路線正確
時,飛行員看到的玻璃顏色為 ;當飛行員看到
的玻璃顏色為紅色時,說明飛機 (填“高于” “低于”或“正處于”)正確的下降路線。要實現該技術,該裝置的光源發出的是
(填“紅”“綠”“藍”
或“白”)光。
綠色 
高于 
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透明物體的顏色是由它透過的色光決定的,當艦載機飛行的路線正確時,只有綠光透過綠玻璃進入飛行員的眼睛,所以飛行員看到的玻璃顏色為綠色;當飛行員看到的玻璃顏色為紅色時,說明是紅光透過紅玻璃進入飛行員的眼睛,由圖可知,此時飛機高于正確的下降路線。因紅、綠、藍是色光的三原色,所以光源發出的是白光。
【點撥】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3. [科學探究]小明在物理課了解到:黑色吸收所有的色光,白色反射所有的色光。那是不是深色的衣服更暖和
呢?小明通過實驗探究衣服溫度與顏色的關系。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小明將同種材質但不同顏色的三塊大小相同的布料同時放在太陽下曬,對于布料溫度的測量,他提出兩個方案。
方案1:用一支溫度計在陽光下先后測量三塊布料的溫度。
方案2:用三支溫度計在陽光下同時測量三塊布料的溫度。
你認為方案1 (填“可行”或“不可行”),請說
明理由: 。
不可行 
在不同時刻布料溫度可能不同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2)按照正確的方案進行實驗,測得的數據如表所示。(環境
溫度為32 ℃)
白色 黑色 紅色
5 min 38.7 ℃ 超過40 ℃ 超過40 ℃
20 min 37.1 ℃ 36.9 ℃ 36.5 ℃
分析數據可知:三種顏色的布料在短時間內接受陽光照
射,溫度升高, (填“深”或“淺”)色布料吸熱本
領強。
深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3)關于冬天在戶外穿什么顏色的衣服,請你從物理學的角度
提出一條合理建議:

短時間內適合穿深色衣服,長時間
內適合穿淺色衣服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將同種材質、不同顏色的三塊布料同時放在太陽下曬,對于衣服溫度的測量,由于在不同時刻布料溫度可能不同,根據控制變量法可知,要同時測量同一時刻布料的溫度,故方案1不可行。(2)由表中數據可知,短時間內,黑色和紅色的布料溫度升高得多,因此深色布料吸熱本領強;長時間內白色布料溫度降低得少,說明白色布料放熱本領弱。(3)冬天需要穿吸熱本領強、放熱本領弱的衣服,結合(2)中實驗結論可知,短時間內適合穿深色衣服,長時間內適合穿淺色衣服。
【點撥】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共22張PPT)
教科版 八年級上
第4章 光的世界
第5節 科學探究:凸透鏡成像
第1課時 認識透鏡
知識點1 透鏡的分類
1. [2024·保定期末]如圖所示的四種玻璃透鏡中( C )
A. 只有a是凸透鏡
B. 只有a和b是凸透鏡
C. 只有d是凹透鏡
D. 只有c和d是凹透鏡
C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知識點2 透鏡對光的作用
2. [2024·深圳開學考試]關于凸透鏡對光的作用,下列說法正
確的是( D )
A. 光通過凸透鏡后一定會變成平行光
B. 凸透鏡對光具有發散作用
C. 只對平行于主光軸的光才有會聚作用
D. 對任何光都有會聚作用
D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3. [2024·石家莊期末]如圖是一束光射向并通過透鏡的光路
圖。由圖可知該透鏡是 (填“凸透鏡”或“凹
透鏡”),此透鏡對光有 (填“會聚”或“發散”)
作用。
凹透鏡 
發散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知識點3 焦點和焦距
4. [古代科技][2023·襄陽]西漢時期的《淮南萬畢術》中,記
載有“削冰令圓,舉以向日,以艾承其影,則火生。”其
中“削冰令圓”是把冰削成 透鏡;“以艾承其影”
是把“艾”(易燃物)放在透鏡的 上。
凸 
焦點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5. 關于透鏡,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B )
A. 凸透鏡能使平行于主光軸的光會聚于一點,這個點叫
作凸透鏡的焦點
B. 凹透鏡兩個焦點之間的距離叫作焦距
C. 凸透鏡的焦距越小,對光的會聚作用越強
D. 凸透鏡有兩個實焦點
B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6. [2024·新疆期末]小明利用太陽光測量凸透鏡的焦距,下列
操作最合理的是( C )
A B
C D
C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知識點4 三條特殊光線
7. [2024·深圳一模]如圖所示,完成兩束光的折射光路圖。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8. [2024·韶關模擬]請補全如圖所示的光路圖。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9. 如圖所示,將一副無色透明眼鏡放到太陽光下,靠近地面
時,依據在地面上觀察到的現象,可以判斷鏡片是( D )
A. 平玻璃鏡
B. 平面鏡
C. 凸透鏡
D. 凹透鏡
D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0. [2024·北京期末,多選]如圖所示,甲、乙兩個凸透鏡的
焦距分別是3 cm和5 cm,跟主光軸平行的光分別射向
甲、乙兩個凸透鏡,則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B )
A. 該平行光經過甲、乙凸透鏡都會聚于各自的焦點處
B. 甲凸透鏡焦點到光心的距離小于乙凸透鏡焦點到光心
的距離
C. 乙凸透鏡的折光能力比甲凸透鏡強
D. 平行光射向乙凸透鏡先會聚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點撥】
  凸透鏡對光有會聚作用,該平行光經過甲、乙凸透鏡都會聚于各自的焦點處,A正確;凸透鏡焦點到光心的距離叫焦距,甲、乙兩個凸透鏡的焦距分別是3 cm和5 cm,說明甲凸透鏡焦點到光心的距離小于乙凸透鏡焦點到光心的距離,平行光射向甲凸透鏡先會聚,B正確,D錯誤;凸透鏡的焦距越小,折光能力越強,所以乙凸透鏡的折光能力比甲凸透鏡弱,C錯誤。
【答案】AB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1. [2024·株洲期末]如圖所示的一塊長方形玻璃,內部有一
個很大的橢圓形空氣泡,當一束平行光從左平行射向它
時,它對這束平行光將有 (填“會聚”或“發
散”)作用;實際上,我們可以用圖中豎直虛線將它分作
左右兩部分來看,就相當兩個 透鏡。
發散 
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點撥】
  由圖可知,豎直虛線將玻璃分為左右兩部分,形成兩個中間薄、邊緣厚的凹透鏡,因此當一束平行光從左平行射向它時,它對這束平行光有發散作用。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2. [2024·寧波期中]小明為判別直徑相同的兩透鏡的類
型,分別將它們正對太陽,把一張紙放在它的下方,
在紙上得到相應的光斑,透鏡與光斑的大小如圖所示
(d1<d<d2)。其中形成甲光斑的是 (填“凸”
或“凹”)透鏡,判斷的理由是
,為了判斷形成乙光斑的是哪種類型的透
鏡,小明將透鏡遠離紙片,
觀察光斑的大小一直變大,
由此小明判斷此透鏡
(填“一定”“可
能”或“一定不”)是凹透鏡。
凸 
凸透鏡對光具有會
聚作用 
可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因為凸透鏡對光具有會聚作用,凹透鏡對光具有發散作用,所以根據圖示可知,甲一定是凸透鏡將光會聚而成的,而乙可能是凹透鏡將光發散而成的,也可能是光經凸透鏡會聚到焦點后,繼續向前傳播,形成放大的光斑,因此形成甲光斑的一定是凸透鏡,形成乙光斑的可能是凹透鏡。
【點撥】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3. [2023·成都]如圖甲所示是博物館內“劉充國印”的展
臺,上方是凸透鏡,透過它能看到放大的印章;下方是
平面鏡,通過它能看到印章底部的字。圖乙是其示意
圖,F為凸透鏡的焦點,O為凸透鏡的光心,光線A平行
于凸透鏡的主光軸(圖中點劃線)。請在圖乙中畫出:
(1)光線A經過凸透鏡折射后的光線。
(2)光線B經過平面鏡反射后的光線。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點撥】
  (1)平行于主光軸的光線經過凸透鏡后,會聚于透鏡焦點。(2)先過入射點垂直于平面鏡作法線,由光的反射定律可得,反射角等于入射角,作出反射光線,如圖所示。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4. [實驗探究]不同的凸透鏡對光的折射程度是不相同的,
即每一個凸透鏡的焦距不一定相同。
(1)焦距的大小由凸透鏡的什么因素決定呢?你的猜想是:
、 、材料。
(2)某同學用同種材料制成的兩個凸起程度相同、橫截面積不同的凸透鏡會聚太陽光,測得會聚點到光心的距離都是10 cm,由此可推斷

凸起程度 
橫截面積 
凸透鏡的焦距和凸透鏡的橫截
面積無關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3)某同學用同種材料制成的橫截面積相同、凸起程度不
同的凸透鏡會聚太陽光,測得凸起程度較大的凸透鏡
的會聚點到光心的長度是5 cm,另一個是8 cm,你的
推測是:

凸透鏡的焦距和凸透鏡的凸起程度有關,
凸起程度越大,焦距越小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4)【實驗設計】設計實驗證明你的第三種猜想,寫出簡
要的實驗方法:



要探究凸透鏡的焦距和凸透鏡的材
料是否有關,就要采用控制變量法,需要選用不同材
料制成的、相同凸起程度和相同橫截面積的凸透鏡,
測量焦距,得出結論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猜想凸透鏡的焦距和凸透鏡的凸起程度、橫截面積和材料有關。(2)選用的凸透鏡控制了材料、凸起程度相同,而橫截面積不同;測量出凸透鏡的焦距相同,說明凸透鏡的焦距和凸透鏡的橫截面積無關。(3)選用的凸透鏡控制了材料、橫截面積相同,凸起程度不同;測得凸起程度較大的凸透鏡焦距為5 cm,另一個是8 cm,由此得出:凸透鏡的焦距和凸透鏡的凸起程度有關,凸起程度越大,焦距越小。
【點撥】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共10張PPT)
教科版 八年級上
第4章 光的世界
第7節 通過透鏡看世界
知識點1 望遠鏡
1. [2024·榆林月考]某天文愛好者為了研究“超級月亮”這一
現象,于是架設一臺天文望遠鏡做進一步觀察。如圖所
示,關于該望遠鏡,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C )
A. 它的物鏡是平面鏡
B. 它的目鏡是凹透鏡
C. 遠處景物通過物鏡成縮小的像
D. 遠處景物通過物鏡成放大的像
(第1題)
C
1
2
3
4
5
知識點2 顯微鏡
2. [2024·柳州期中,多選]顯微鏡的結構和載玻片上細胞在視
野中的像如圖所示,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B )
A. 目鏡和物鏡都是凸透鏡
B. 反光鏡利用光的反射提高視野
的亮度
C. 目鏡和物鏡的成像特點相同
D. 將載玻片向左上方移動可使像成在視野中央
(第2題)
AB
1
2
3
4
5
3. 如圖所示為伽利略望遠鏡和開普勒望遠鏡的成像原理,下
列分析錯誤的是( A )
A. 伽利略望遠鏡的鏡筒比開普勒望遠鏡長
B. 借助伽利略望遠鏡和開普勒望遠鏡看到的是虛像
C. 開普勒望遠鏡的視野較廣
D. 通過伽利略望遠鏡觀察到的像是正立的,通過開普勒望遠鏡觀察到的像是倒立的
1
2
3
4
5
【點撥】
  伽利略望遠鏡的鏡筒比開普勒望遠鏡的鏡筒短,故A錯誤;伽利略望遠鏡和開普勒望遠鏡的目鏡所成像都是虛像,所以借助這兩個望遠鏡看到的都是虛像,故B正確;伽利略望遠鏡的視野小于開普勒望遠鏡,故C正確;通過伽利略望遠鏡觀察到的像是正立的,通過開普勒望遠鏡觀察到的像是倒立的,故D正確。
【答案】A
1
2
3
4
5
4. 如圖所示,在玻璃板上滴加水滴,水滴相當于一個 . 透鏡;玻璃板下面放有一小物體,如果通過水滴看不清,可以在水滴上方放一個放大鏡,這樣就組成了一個
(填“顯微鏡”或“望遠鏡”),水滴就相當于此光學儀器的 (填“物鏡”或“目鏡”),待觀察物體通過水滴成倒立、 (填
“放大”或“縮小”)的實像。
凸 
顯微鏡 
物鏡 
放大
1
2
3
4
5
【點撥】
  水滴中間厚、邊緣薄,相當于凸透鏡。水滴起到第一
次放大物體的作用,在水滴上方放一個放大鏡,可以把物
體的像二次放大,這樣就組成了一個顯微鏡。水滴就相當
于顯微鏡的物鏡,物體在水滴的1倍焦距和2倍焦距之間,
待觀察物體通過水滴成倒立、放大的實像。
1
2
3
4
5
5. [教材動手做]自制望遠鏡。
【材料】準備兩個凸透鏡、兩個與透鏡尺寸差不多大小的
硬紙筒。已知甲凸透鏡的焦距約為20 cm,直徑約為5 cm;乙凸透鏡的焦距約為10 cm,直徑約為4 cm。
【制作】將甲凸透鏡作為 鏡,將乙凸透鏡作
為 鏡,分別將它們固定在大小兩個紙筒中,如圖1
所示。
物 
目 
1
2
3
4
5
【使用】將物鏡對準遠處的物體,不斷推拉小紙筒,直到看到清晰放大的像為止。
1
2
3
4
5
【原理】如圖2所示,從遠處物體射到物鏡上的光線是平行的,經物鏡后,在焦點外距焦點很近的地方,得到物
體 立、 (填“放大”“縮小”或“等大”)
的 像。目鏡的前焦點和物鏡的后焦點是 在一起的,所以像位于目鏡和它的焦點之間離焦點很近的地方,像對于目鏡來說是物體,它通過目鏡所成的像是
(填“放大”“縮小”或“等大”)的 像。這樣,當我們對著目鏡進行觀察的時候,進入眼睛的光線就好像是直接從這個像射來的。
倒 
縮小 
實 
重合 
放大 
虛 
1
2
3
4
5(共70張PPT)
教科版 八年級上
第4章 光的世界
第4章 章末回顧與練習
反射
能自行發光
自然
人造
同種均勻介質

小孔
日食
月食
真空
3×108
同一平面
法線
反射
入射
光滑
粗糙

相等
相等
鏡面
反射
反射
偏折
同一平面
法線
小于
大于
不改變


會聚


發散
倒立
縮小


倒立
等大

倒立
放大

正立
放大





大于2倍焦距
倒立
縮小

在1倍焦距到2倍焦距之間
倒立
放大

小于1倍焦距
正立
放大

凸透
形狀
倒立
縮小













遠處








多種色光

知識點1 光現象辨識
1. [2024·濟寧模擬]觀測日全食不能用肉眼直接對著太陽,如
果沒有專用的太陽濾鏡,可采用兩種簡便方法:如圖甲所
示,準備一盆黑墨水置于陽光下,在臉盆中能觀察到太陽
的像,這是利用了光的 原理;如圖乙所示,將手
指展開,互相垂直疊放,對著陽光,在白紙上也能觀察到
太陽的像,這利用了光沿 的原理。古詩中
“池水映明月”指的是光的 現
象,“潭清疑水淺”指的是光的
現象。
反射 
直線傳播 
反射 
折射 
(第1題)
1
2
3
4
5
6
7
8
9
【點撥】
  準備一盆黑墨水置于陽光下,在臉盆中能觀察到太陽的像,這是利用了平面鏡成像的原理,其實質是光的反射;將手指展開,互相垂直疊放,對著陽光,光線從指縫中射向白紙,在白紙上也能觀察到太陽的像,這利用了光沿直線傳播的原理,屬于小孔成像現象;水面相當于平面鏡,“池水映明月”屬于平面鏡成像,其原理是光的反射;當光從水底斜射入空氣時發生折射,人逆著折射光線看時,看到的是水底的虛像,比實際位置偏高,所以會有“潭清疑水淺”。
1
2
3
4
5
6
7
8
9
知識點2 平面鏡成像的應用
2. [2024·南通期末]如圖所示,物體AB直立于足夠大的平面
鏡前,若分別在平面鏡前、后插入不透光的木板CD、
MN。則( D )
A. 因為CD阻擋,AB不成完整的像
B. 因為MN阻擋,AB的像會被擋住部分
C. 兩種情況下鏡前觀察到像的范圍相同
D. 兩種情況下AB都能成完整的像
(第2題)
1
2
3
4
5
6
7
8
9
【點撥】
  插入CD時,由題圖可知,B點一定能在平面鏡中成像,因為平面鏡足夠大,所以A點反射的光一定有一部分能射到平面鏡處,這些光的反射光線的反向延長線能會聚成像點A',故能成完整的像;平面鏡成的是虛像,像是反射光線的反向延長線會聚形成的,不是實際光線照到像點,所以鏡子背面放什么物體都不會影響成像;因此兩種情況下物體AB都能在平面鏡中成完整的像,AB錯誤,D正確。插入CD時,人若站在CD后方時,會有一定范圍看不到像,C錯誤。
【答案】D
1
2
3
4
5
6
7
8
9
3. [2024·揚州期中]某校研究學習小組進行一組光學綜合實踐
活動。如圖甲所示,物體AB和平面鏡MN都豎直放置在水
平面上,AB與MN之間的水平距離為20 cm。現保持AB不
動,將MN水平向左平移10 cm,如圖乙所示,則AB的像
相對于原來位置水平向 (填“左”或“右”)平
移 cm。
左 
20 
1
2
3
4
5
6
7
8
9
若在圖甲的基礎上,保持AB不動,將MN繞點N逆時針旋轉90°,如圖丙所示,則關于物體AB中的點A的像A',其運動軌跡為 (填“直線”或“曲線”),像A'到點N的距離 (填“變大”“變小”或“不變”)。
曲線 
不變 
1
2
3
4
5
6
7
8
9
【點撥】
  平面鏡所成的像與物到鏡面的距離相等,所以保持AB不動,將MN水平向左平移10 cm,物距增加10 cm,像距也增加10 cm,物與像的距離增加20 cm,即AB的像水平向左平移20 cm;將MN繞點N逆時針旋轉90°時,由于像與物關于鏡面對稱,點A到點N的距離不變,則像A'到點N的距離也不變,由于這個過程中,像A'與點A關于平面鏡MN對稱,MN繞N點逆時針轉動,故像A'做曲線運動。
1
2
3
4
5
6
7
8
9
知識點3 光現象綜合
4. [2024·成都模擬]2024年成都春節年味十足,成都各區舉辦
了大型的燈會、廟會,其中東安湖首屆燈會熱鬧非凡(如
圖所示)。關于光現象,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D )
1
2
3
4
5
6
7
8
9
A. 游客入園進行人臉識別時,攝像頭的鏡頭成的是正立、縮小的實像
B. 觀眾看到的燈美輪美奐,是因為在燈的表面發生了鏡面反射
C. 地面上人來人往的人影與小孔成像的原理不同
D. 游客利用無人機拍照,無人機上搭載的航拍攝像機的成像原理是光的折射
1
2
3
4
5
6
7
8
9
【點撥】
  人臉識別的攝像頭是凸透鏡,成像原理與照相機相同,物距u>2f,成倒立、縮小的實像,故A錯誤;燈是光源,自行發光,觀眾看到的燈美輪美奐,是因為燈在發光,不是反射,故B錯誤;地面上人來人往的人影是光的直線傳播形成的暗區,與小孔成像的原理相同,故C錯誤;游客利用無人機拍照,無人機上搭載的航拍攝像機的鏡頭是凸透鏡,凸透鏡的成像原理是光的折射,故D正確。
【答案】 D
1
2
3
4
5
6
7
8
9
5. 清蒸螃蟹是人們喜愛的一道美食,蒸熟的螃蟹看起來
是紅色的,這是因為蟹殼 (填“反射”或“吸
收”)紅光;人們能從不同的位置看見它,這是因為光
在蟹殼表面發生了 (填“鏡面反射”或“漫
反射”)現象;若將螃蟹拿到紫光照射的房間內,則看
到它是 色的。
反射 
漫反射 
黑 
1
2
3
4
5
6
7
8
9
【點撥】
  蟹殼是紅色的,只反射紅光,吸收其他所有顏色的光,紅光進入我們的眼睛,所以我們看到螃蟹是紅色的;蟹殼的表面是粗糙的,可以將射來的光線向四面八方反射,即發生漫反射,故可以從不同的位置看到;紫光照射螃蟹時,紫光不能被反射,故螃蟹看起來是黑色的。
1
2
3
4
5
6
7
8
9
知識點4 光學綜合作圖
6. [2024·呂梁模擬]如圖甲所示是一只水鳥站在水邊捕魚的情
景,水鳥在水面看到自己喙的像處正好有一條魚。請在圖
乙中畫出眼睛看到水中魚的光路圖。(A為喙的位置,B為
真實魚的位置,C為眼睛的位置)
  
1
2
3
4
5
6
7
8
9
【點撥】
  平靜的水面相當于平面鏡,A為喙的位置,水鳥在水面看到自己喙的像,這是光的反射形成的虛像,所以作出A關于水面的對稱點,即為喙的像A',連接A'C,與水面的交點為入射點O,則OC為反射光線;水鳥在水面看到自己喙的像處正好有一條魚,這是水中魚“發出”的光由水斜射入空氣時發生折射而形成的,水鳥看到的是魚的虛像,而真實魚的位置B在虛像的下方,所以連接BO即為水中的入射光線,OC為折射光線,折射光線的反向延長線過A的虛像A'。
1
2
3
4
5
6
7
8
9
7. [2024·茂名一模]如圖所示,光線經平面鏡反射后射向凹透
鏡,請畫出射向平面鏡的入射光線和經過凹透鏡后的折射
光線。
1
2
3
4
5
6
7
8
9
【點撥】
  因為反射光線與鏡面的夾角為60°,則反射角為
90°-60°=30°,則入射角也為30°,根據入射角
等于30°在法線上側作出入射光線,并標出入射角的
度數30°;延長線過另一側焦點的光線經凹透鏡折射
后將平行于主光軸。
1
2
3
4
5
6
7
8
9
知識點5 凸透鏡成像規律的應用
8. [2023·黃岡改編]如圖所示是超市安裝的刷臉自助儲物柜。
某顧客站在屏幕前50 cm處,按下“存”按鈕,屏幕上方
的攝像頭啟動,出現人臉縮小的像,柜門打開。下列說法
正確的是( C )
A. 該攝像頭相當于一個凹透鏡
B. 該攝像頭對光有發散作用
C. 該攝像頭的焦距可能是0.20 m
D. 顧客走向攝像頭時,所成的像變小
1
2
3
4
5
6
7
8
9
【點撥】
  該攝像頭相當于一個凸透鏡,對光有會聚作用,人站在透鏡2倍焦距以外,成倒立、縮小的實像,AB錯誤;顧客刷臉時,物距u=50 cm>2f,由此可知,該攝像頭的焦距f<25 cm,因此攝像頭的焦距可能是0.20 m,C正確;成實像時“物近像遠像變大”,故顧客的像變大,D錯誤。
【答案】 C
1
2
3
4
5
6
7
8
9
9. 在“探究凸透鏡成像的規律”實驗時,某小組測量出物距
和像距數據,并繪制成如圖所示的圖像,根據圖像可知
( D )
1
2
3
4
5
6
7
8
9
A. 該凸透鏡的焦距f=20 cm
B. 當物距u=5 cm時,光屏上能看到正立、放大的虛像
C. 當物距u=12 cm時,成倒立、放大的實像,放大鏡利
用了這條規律
D. 若物體從距凸透鏡45 cm處向距凸透鏡10 cm處移動,
所成的像會逐漸變大,最后消失
1
2
3
4
5
6
7
8
9
【點撥】
  據凸透鏡成像規律可知,當u=v=2f時,凸透鏡成倒立、等大的實像。由圖可知,u=v=2f=20 cm,所以f=10 cm,故A錯誤;當物距u=5 cm時,u<f,成正立、放大的虛像,虛像不能在光屏上呈現,故B錯誤;當物距u=12 cm時,f<u<2f,成倒立、放大的實像,應用于投影儀而不是放大鏡,故C錯誤;若物體從距凸透鏡45 cm處向距凸透鏡10 cm處移動,物距開始大于焦距,成實像,凸透鏡成實像時,物距減小,像距增大,像變大,當移動到10 cm處時,物距等于焦距,此時不能成像,所以最后像消失,故D正確。
【答案】 D
1
2
3
4
5
6
7
8
9
實驗1 光的反射定律
1. [探究名稱]探究光的反射定律。
【問題】夏天,某同學觀察到河面波光粼粼,回家查閱資
料發現,河面波光粼粼是光的反射現象,他想知道光反射
時遵循怎樣的規律呢?于是利用如圖所示實驗裝置按照如
下步驟進行了實驗探究。
1
2
3
①將平面鏡放在水平桌面上,在平面鏡的上方豎直放置一
塊帶有量角器的硬紙板,它是由可以繞ON折轉的E、F兩
塊紙板組成的。
②讓激光筆的入射光沿著紙板左側的E板射到鏡面的O點。
③轉動紙板右側的F板,找到反射光線。
④多次改變入射角的大小,測量并記錄反射角的大小,填
入表格中。
實驗次數 1 2 3 4
入射角/° 30 45 50 60
反射角/° 30 45 50 30
1
2
3
【解釋】
(1)在硬紙板E、F共面(不繞折)情況下,該同學先讓一束光貼
著E板射到O點,可是在F板上沒有反射光線的徑跡,可能
的原因是 。
(2)糾正錯誤之后,硬紙板的F板向后轉動,F板上看不到反
射光線,這現象說明反射光線、入射光線和法線在

紙板與平面鏡不垂直 
同一
平面內 
1
2
3
(3)該同學發現表格中有一個錯誤數據,其原因可能是將反射
光線與 的夾角當作了反射角;改正錯誤后,通過
分析數據得出結論:光反射時, 。
(4)若讓光沿BO射到O點,反射光線會沿著OA方向射出,這
表明在反射現象中,光路是 的。
鏡面 
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可逆 
1
2
3
【交流】
(5)實驗中為了更好地顯示光路,應選在 (填“較
暗”或“較亮”)的環境中進行。
(6)紙板上量角器的作用是為了方便測量
的大小。
較暗 
反射角和入射角 
1
2
3
【點撥】
  (1)實驗中紙板應與鏡面垂直,否則在F板上就看不到反射光線。(2)把硬紙板的F板沿ON向后折轉一定的角度,板與反射光線不在同一個平面內,在F板上不能看到反射光線,因此說明:光在反射時,反射光線、入射光線、法線在同一平面內。
1
2
3
(3)根據光的反射定律,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反射角是反射光線與法線的夾角,入射角是入射光線與法線的夾角,表中第4次實驗的數據是錯誤的,原因可能是將反射光線與鏡面的夾角當成反射角;由表格中的數據可知,反射角等于入射角。(4)若讓光沿BO射到O點,反射光線會沿著OA方向射出,這表明光在反射時,光路是可逆的。(5)光線和環境的對比度越大,光線越清晰,所以為了使光線更加明顯,實驗應在較暗的環境中進行。(6)實驗中需要用量角器測量反射角、入射角的大小。
1
2
3
實驗2 平面鏡成像
2. 用如圖甲所示裝置進行“探究平面鏡成像的特點”實驗。
   
(1)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鏡進行實驗,目的是便于

確定像
的位置 
1
2
3
(2)把一支點燃的蠟燭A放在玻璃板前面,再拿一支完全相同但不點燃的蠟燭B在玻璃板后面移動,直到看上去它跟蠟燭A的像完全重合,說明像與物的大小 。
(3)改變蠟燭A的位置,進行三次實驗。用線段將物和像的位置連接起來,如圖乙所示,發現物和像的連線與鏡面 ,用刻度尺測得像和物到
鏡面的距離相等。
相等 
垂直 
1
2
3
(4)要判斷平面鏡所成的像是實像還是虛像,可以在玻璃
板后面像的位置放一個光屏,然后 (填“透
過”或“不透過”)玻璃板觀察光屏上有沒有像。
(5)小明將實驗時在桌面上覆蓋方格紙,是為了便于比
較 。
不透過 
像與物到平面鏡的距離關系 
1
2
3
(6)小軍改變自己的位置,觀察蠟燭的像。當他遠離玻璃板時,像的大小將 ;當他向右移動時,像的位置相對于玻璃板將 (填“向左移動”“向右移動”或“不變”)。
不變 
不變 
1
2
3
【點撥】
  (1)探究平面鏡成像特點時,要用透明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鏡,雖然成像清晰度不及平面鏡,但是能看到替代物體的像的另一個物體,便于確定像的位置。(2)玻璃板后面沒有點燃的蠟燭和玻璃板前面點燃的蠟燭的像完全重合,說明物體在平面鏡中所成的像與物體的大小相等。(3)平面鏡所成的像與物體關于鏡面對稱,平面鏡所成的像和物體的連線與鏡面垂直。
1
2
3
(4)平面鏡所成的像是虛像,移去玻璃板后面的蠟燭,在其位置上放置一塊光屏,不透過玻璃板直接觀察,不能在光屏上看到像。 (5)在方格紙上實驗便于比較像距和物距的關系。(6)像與物關于鏡面對稱,物體大小不變,則像的大小不變;當小軍向右移動時,物體相對玻璃板的位置不變,則像的位置相對玻璃板不變。
1
2
3
實驗3 探究凸透鏡成像規律
3. [2024·珠海一模改編]小明和小強利用一個凸透鏡做“探究
凸透鏡成像規律”的實驗。
1
2
3
(1)如圖甲所示,小明將一束平行光正對凸透鏡照射,光屏上出現一個最小、最亮的光斑,凸透鏡的焦距是 . cm。小強利用如圖乙所示的手電筒正對凸透鏡照射,調節光屏,也出現一個最小、最亮的光斑,這個光斑與凸透鏡的距離 (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凸透鏡的焦距。
10.0 
大于 
1
2
3
(2)小明記錄實驗的部分數據如下表:
實驗序號 物距u/cm 像距v/cm 像的虛實
1 30 15 實像
2 20 20 實像
3 15 30 實像
4 6 虛像
1
2
3
以上實驗中,第1次實驗所成的是倒立、 的實像,生活中利用這個規律制成的光學儀器是 (舉一個實例)。第1、2、3次實驗所成的實像中,最大的是 (填實驗序號)。
縮小 
照相機
3 
1
2
3
(3)多次實驗后發現,當光屏上呈現燭焰清晰的像時,將蠟燭和光屏位置對調,仍能在光屏上接收到清晰的像。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是光發生折射時,光路具有 。
可逆性 
1
2
3
(4)小明在實驗過程中,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突然,一
只飛蟲落到了凸透鏡表面,則光屏上出現 。
A. 飛蟲的像 B. 飛蟲的影子
C. 燭焰完整的像 D. 燭焰殘缺的像
C 
1
2
3
(5)小強在用同樣的器材進行實驗時,認真觀察光屏上放大的像時發現:只有像的中間部分最清晰,偏左、偏右兩側的像比較模糊。檢查器材后發現凸透鏡的安裝情況有些隨意(其他器材均正常放置),他對凸透鏡進行調節后,立即在光屏上看到了整個燭焰清晰的像,小強作出的調節應該是 。
適當扭轉凸透鏡,讓凸透鏡和光屏平行
1
2
3
(6)【日常生活】如圖丙所示,小明將印有“亞洲通用航空展”圖案的透明膠片,貼在發光手電筒前端玻璃上,正對著上述凸透鏡,調整位置,墻上出現一個清晰放大的“像”,若想要該“像”變得更大,則手電筒與凸透鏡要
(填“靠近”或“遠離”)墻面。
遠離 
1
2
3
【點撥】
  (1)跟主光軸平行的光線經過凸透鏡折射后,會聚在主光軸上一點,這一點是凸透鏡的焦點,所以光屏上出現的最小、最亮的光斑是凸透鏡的焦點,它到光心的距離是凸透鏡的焦距,所以凸透鏡的焦距f=60.0 cm-50.0 cm=10.0 cm;由圖乙可知,手電筒發出的不是平行光,而是發散光線,正對凸透鏡照射,調節光屏,出現的最小、最亮的光斑到凸透鏡的距離大于凸透鏡的焦距。
1
2
3
(2)由表格數據可知,第1次實驗時的物距為30 cm,物距大于
2倍焦距,成的是倒立、縮小的實像,其應用是照相機;實
驗中,凸透鏡三次成像都是實像,因像距越大,像越大,所
以第3次實驗所成的像最大。(3)當光屏上呈現燭焰清晰的像
時,將蠟燭和光屏位置對調,此時物距等于原來的像距,像
距等于原來的物距,根據“在光的折射中,光路是可逆的”
可知,仍能在光屏上接收到清晰的像。
1
2
3
(4)凸透鏡成實像時,所有透過透鏡的光會聚到光屏上成像,
飛蟲落在透鏡上后,來自物體的光雖有一小部分被擋住,但
總會有一部分光通過凸透鏡而會聚成像,因此,像的大小不
變,只是折射出的光線與原來相比減少了,亮度會變暗。
1
2
3
(5)用同樣的器材進行實驗時,發現只有像的中間部分最清晰,偏左、偏右兩側的像比較模糊,說明中間部分(光心附近的部分)的物距合適,而偏左、偏右兩側的物距小于或者大于中間部分的物距,所以凸透鏡沒有平行于光屏,則接下來作出的調節應該是適當扭轉凸透鏡,讓凸透鏡和光屏平行。(6)由題可知,物與像異側,成的是實像,若要使像變得更大,需要增大像距,減小物距,墻面相當于光屏,應把手電筒與凸透鏡遠離墻面,增大像距。
1
2
3
1. [傳統文化]習近平總書記在多個重要場合強調中華傳統文
化的繼承與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蘊含著豐富的物理
知識。
(1)“魚戲蓮葉間”,蓮葉間的魚是光的 現象;
“日影化為虹”,彩虹的形成是光的 現象。
折射 
色散 
1
2
3
4
(2)如圖甲所示為我國春秋晚期的青銅器“吳王夫差鑒”,它是宮廷御用之物,是古人的照容之物。古人通過“鑒”中水面可以看到自己,這是光的 現象,所成的像是 (填“實”或“虛”)像;當人離“鑒”近一些時,所成像的大小 (填“變大”“變小”或“不變”)。
反射 
虛 
不變 
1
2
3
4
(3)臉譜是中國傳統戲曲演員臉上的繪畫,用于舞臺演出時的化妝造型藝術。演員對著化妝鏡畫臉譜,如圖乙所示。當演員舉起左手時,演員看到鏡子里的自己舉起了
(填“左”或“右”)手;當臉距離鏡面15 cm時,其在鏡中的像距離鏡面 cm。
右 
15 
1
2
3
4
2. [航天科技]近年,中國航天事業取得輝煌成就。
(1)神舟十六號航天員在軌期間采摘并品嘗自己種出的新鮮“太空蔬菜”。蔬菜的葉子看起來是綠色,是因為葉子
綠光。為滿足不同植物的生長,需要設計一個可以混合出不同顏色光的照明裝置,如果你是設計師,你會為照明裝置配備 三種顏色的LED燈。 
反射 
紅、綠、藍 
1
2
3
4
(2)嫦娥五號探測器繞月時,若某一時刻用自身攜帶的激光測距儀向月球發出激光信號,經0.002 s后收到返回信號,則此時嫦娥五號探測器到月球的距離約為 km。(光在真空中的速度為3×108 m/s)
300 
1
2
3
4
(3)航天員艙外作業時,寬厚的航天服限制了他的視野,為了看清胸前的操作面板,可以通過手腕處的小鏡子(如圖甲)進行觀察。圖乙中A點代表航天員的眼睛,B點代表胸前某一按鈕,C點是小鏡子的位置,請你根據反射光路圖在C點準確畫出鏡面并標出鏡面與豎直面的夾角。(保留作圖痕跡)
1
2
3
4
(4)如圖丙所示,在蔚藍地球的映襯下,天舟四號貨運飛船成功對接空間站天和核心艙。拍攝這張照片的鏡頭是一個
透鏡,在鏡頭后面成的是一個倒立、縮小的
像。我們看到蔚藍的地球,是因為地球反射了大量的 色的光。
凸 
實 
藍 
1
2
3
4
(5)安裝在神舟十三號軌道艙內的攝像機拍攝到了一顆擦身而過的小行星,按照從左到右的次序如圖丁所示(鏡頭的焦距不變);在此過程中,小行星與神舟十三號的距離在變大,攝像機的鏡頭在 (填“前推”或“后縮”)。
后縮 
1
2
3
4
【點撥】
  (3)作∠ACB的角平分線CD,即為法線的位置,根據法線與平面鏡的垂直關系確定平面鏡的位置;
∠ACB=180°-50°-70°=60°,則∠ACD=∠ABC=×60°=30°,所以鏡面與豎直面的夾角為90°-30°-50°=10°。
1
2
3
4
3. [天宮課堂]“天宮課堂”是為發揮中國空間站的綜合效益,推出的首個太空科普教育品牌。
(1)“天宮課堂”第一課在中國空間站開講:如圖甲所示,航天員在演示水球光學實驗,一開始將水注入水膜之中形成一個漂亮的完整水球,該水球可以被看作一個 鏡;當她的臉距離水球球心30 cm時,我們透過水球看到了倒立、縮小的人像,其原理與生活中的 (填“投影儀”“照相機”或“放大鏡”)原理相同,該水球的焦距可能是 。
凸透 
照相機 
B 
A. 30 cm B. 7 cm
C. 15 cm D. 45 cm
1
2
3
4
(2)隨后,航天員在太空失重環境下向水球中間注入一個氣泡,通過水球看到她的正立、倒立的兩個像,如圖乙所示,簡化后如圖丙所示,可知正立的像是光經過1、2兩個 (填“凸”或“凹”)透鏡形成的像,當光經過3、4區域時,所成的像是倒立、縮小的
像。
凹 
實 
1
2
3
4
(3)通過帶氣泡的水球看到的是一正一反兩個像,經過仔細比對加氣泡前后的成像現象,同學們推測:如果把凸透鏡的中間部分遮住,也應該可以成像。請在圖丁中畫出M點的成像光路圖,并將圖丁中從N點射出光線的光路畫完整。
1
2
3
4
(4)“天宮課堂”第三課航天員劉洋在水球變“懶”實驗中,成功演示了紫色水球從“活躍”到“懶惰”的過程:劉洋將一個鋼球推入紫色的水球中,鋼球沒有穿透水球,而是被包裹在水球里,用針筒吹氣,在相同外力作用下,水球的振動幅度明顯減小,稱為水球變“懶”。如圖戊所示。請在圖己中完成人眼看到鋼球上A點的像的大致光路,O為球心。
1
2
3
4
(5)“天宮課堂”第四課在夢天實驗艙內開講,神舟十六號航天員景海鵬、朱楊柱、桂海潮面向廣大青少年進行太空科普授課,如圖庚所示,太空中的火焰呈現球形。在夢天實驗艙內,燭焰 (填“是”或“不是”)光源;若再做“小孔成像”實驗,則光屏上能成一個倒立的 (填“實”或“虛”)像。如圖辛所示,小強在聚精會神地看電視直播,小強配戴的近視眼鏡是 透鏡;取下近視眼鏡,看到電視畫面模糊了,是因為其像成在視網
膜 。
是 
實 
凹 
前面 
1
2
3
4
4. [日常生活]光是我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1)如圖甲所示,夏天的清晨,綠葉上露珠下面的葉脈看起來比較大,這是露珠具有 鏡功能的結果,此時形成的像是 (填“實”或“虛”)像,該成像原理與
(填“照相機”“投影儀”或“放大鏡”)相同。正午時分,給綠葉澆水,在葉片上凝結成的圓形水珠對直射的陽光有 作用,可能會
“燒糊”葉片。
凸透 
虛 
放大鏡 
會聚 
1
2
3
4
(2)如圖乙所示,這是簡易天文望遠鏡的內部結構,其物鏡的成像原理與 (填“投影儀”或“照相機”)相同,物鏡成的像會落在目鏡 的位置,目鏡所成的像是正立、放大的 像;如果你想制作簡易天文望遠鏡,沒有現成的透鏡,可以選用合適的
(填“近視”或“遠視”)眼鏡
鏡片來代替。
照相機 
1倍焦距以內 
虛 
遠視 
1
2
3
4
(3)生物課上,同學們利用顯微鏡觀察洋蔥表皮細胞時,調節反光鏡利用光的反射將洋蔥表皮細胞照亮,把標本置于通光孔中心,通過調焦利用光的折射能夠觀察到洋蔥表皮細胞清晰的像。洋蔥表皮細胞通過物鏡成 (填“縮小”或“放大”)的 (填“虛”或“實”,下空同)像,此像通過目鏡又成 像。通過目鏡看到的像相對洋蔥表皮細胞是 (填“正立”或“倒立”)的。
放大 
實 
虛 
倒立 
1
2
3
4
(4)如圖丙是投影儀成像原理圖,將凸透鏡(鏡頭)向上移動一點,屏幕需向 (填“左”或“右”)移動才能看到清晰的像,此時所成的像比之前更 (填“大”或“小”)。凸透鏡的作用是使投影片在屏幕上成 (填“等大”“縮小”或“放大”)的實像,
此時若有一只飛蟲停在透鏡下表面,則屏
幕上 (填“一定能”“可能”或
“不能”)出現飛蟲的像。
右 
小 
放大
不能 
1
2
3
4(共44張PPT)
教科版 八年級上
第4章 光的世界
中考新考法 階段培優練(4.5~4.8)
1. [2023·蘇州]“霜葉紅于二月花”,秋天的楓葉呈現紅色是
因為它( A )
A. 反射了紅光
B. 吸收了紅光
C. 反射了紅、綠、藍光
D. 吸收了紅、綠、藍光
A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2. 調查發現,近年來需要進行視力矯正的人數逐年增多,且
呈現低齡化趨勢。保護視力,刻不容緩。圖中小女孩配戴
眼鏡的鏡片是( C )
A. 凹透鏡,用來矯正她的遠視眼
B. 凹透鏡,用來矯正她的近視眼
C. 凸透鏡,用來矯正她的遠視眼
D. 凸透鏡,用來矯正她的近視眼
(第2題)
C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3. [現代科技][2023·陜西]如圖所示是我國自主研制的某新型
戰斗機上的光電搜索跟蹤系統。該系統功能與人眼相似,
能為戰斗機提供感知外界的“視覺”,系統內置的光電傳
感器相當于人眼的視網膜,最外層窗口
和傳感器之間的光學元件,相當于人眼
的晶狀體。關于該系統的說法不正確的
是( B )
(第3題)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A. 該系統的光學元件相當于一個凸透鏡
B. 該系統在光電傳感器上成的是倒立、放大的實像
C. 周圍景物通過該系統成像時,景物到鏡頭的距離大于鏡頭的2倍焦距
D. 該系統的成像原理與照相機的成像原理相同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該系統的光學元件相當于一個凸透鏡,故A正確;該
系統功能與人眼相似,成的是倒立、縮小的實像,故B錯
誤;周圍景物通過該系統成像時,景物到鏡頭的距離大于
鏡頭的2倍焦距,故C正確;該系統的成像原理與照相機
的成像原理相同,故D正確。
【點撥】
【答案】B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4. [科學推理][多選]如圖所示,凸透鏡位于P處(圖中未畫出)
位置不變,移動蠟燭,光屏先后在與P同側的甲、乙兩處
得到燭焰清晰的像,且甲處的像比乙處大,則( BCD )
A. 甲處可能成的是虛像
B. 乙處像可能是放大的
C. P處位置在乙的右側
D. 蠟燭的移動方向向右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由題圖可知,光屏先后在與P同側的甲、乙兩處得到燭焰清晰的像,故甲、乙處都是實像,且甲處的像比乙處的大,根據“物遠像近像變小”可知,像在不斷地靠近凸透鏡,因此凸透鏡在乙的右側,蠟燭在凸透鏡的右側,此時蠟燭在遠離凸透鏡,因此蠟燭向右移動,故A錯誤,CD正確;由于題干未提供物距和凸透鏡的焦距,因此,乙處可能成放大的實像,也可能成縮小的實像,故B正確。
【點撥】
【答案】 BCD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5. [科學推理][2024·深圳期末]太陽光通過棱鏡折射會被分解
成各種色光,這種現象叫光的色散。自然界虹和霓的形成
也與光的色散有關,虹和霓形成的簡化模型:空中的水滴
可簡化為球形,太陽光射入后,在水滴內經過若干次折射
和反射后射出,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C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A. 光線a、e可能均是紅光
B. 光線a、b可能分別為紅光和紫光
C. 光線c、d可能分別為紅光和紫光
D. 光線c、f可能均是紫光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點撥】
  由光的色散現象可知,紅光的偏折能力弱,紫光的偏
折能力強,因此,第一個圖中,a可能是紫光,b可能是紅
光;第二個圖中,c可能是紅光,d可能是紫光;第三個圖
中,e可能是紅光,f可能是紫光。綜上,C正確。
【答案】 C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6. [2023·揚州,改編]如圖甲所示,在裝有水的杯子里,小紅
將一支鉛筆分別緊貼杯壁內、外豎直放置,兩次都觀察到
鉛筆正立放大的像,俯視圖如圖乙、丙所示。下列說法正
確的是( A )
A. 圖乙中鉛筆向前移,像一直變小
B. 圖乙中鉛筆向前移,像先變小后變大
C. 圖丙中鉛筆向后移,像一直變大
D. 圖丙中鉛筆向后移,像先變小后變大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由題圖乙和題干可知,圖乙中鉛筆與杯子左側壁之間
的水柱相當于凸透鏡,能觀察到鉛筆正立放大的像,此時
鉛筆在“水凸透鏡”的1倍焦距之內,鉛筆向前移時,鉛
筆仍緊貼水柱,水柱變薄,對光的會聚能力減弱,則焦距
變大,同時鉛筆離“水凸透鏡”的焦點越來越遠,由凸透
鏡成虛像的規律可知,像距也變小,像一直變小。
【點撥】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由題圖丙和題干可知,圖丙中裝有水的杯子相當于凸透鏡,也能觀察到鉛筆放大的像,鉛筆向后移動,物距變大,當鉛
筆在凸透鏡的1倍焦距以內時,由凸透鏡成虛像的規律可知,
像距也變大,像變大;當鉛筆在凸透鏡的1倍焦距以外時,成倒立的實像,由凸透鏡成實像的規律可知,物距變大時,像距變小,像變小,所以圖丙中鉛筆向后移,像先變大后變小。
【答案】 A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7. [古代典籍][2023·棗莊]用冰取火,似乎不可思議,但這絕
非訛傳。據晉代張華的《博物志》記載,我國古代就把冰
塊制成透鏡,利用透鏡對光的 作用將物體點燃,
如圖所示。此類透鏡應用非常廣泛,用它制作的眼鏡片可
以用來矯正 眼;照相機的鏡頭也相
當于這類透鏡,用照相機拍照時,膠片上形
成 (填像的性質)。
會聚 
遠視 
倒立、縮小的實像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點撥】
  由于凸透鏡對光有會聚作用,可以把冰塊削成凸透鏡形狀,把太陽光會聚在焦點上,就可以點燃物體。遠處物體通過人眼所成的像成在視網膜的后方,為遠視眼,為了使像成在視網膜上,需要戴對光有會聚作用的凸透鏡制成的眼鏡。照相機的鏡頭相當于一個凸透鏡,其原理是物體在凸透鏡的2倍焦距以外,像成在另一側的1倍焦距和2倍焦距之間,成一個倒立、縮小的實像。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8. [2023·瀘州]小明在探究凸透鏡成像規律時,安裝好器材,
調節蠟燭、凸透鏡與光屏在如圖所示的位置,在光屏上得
到清晰的像(未畫出),則凸透鏡的焦距為 cm。固
定凸透鏡位置,他將蠟燭移到15 cm刻度處,為了在光屏
上得到清晰的像,接下來小明應該進行的操作是
;生活中應用這一規律的光學器材
是 。
10.0 
將光屏
向左移動適當距離 
照相機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點撥】
  由題圖可知,此時u=v=20.0 cm=2f,凸透鏡成倒立、等大的實像,故該凸透鏡的焦距為f=10.0 cm。將蠟燭移到15 cm刻度處,此時u=50 cm-15 cm=35 cm>2f,成倒立、縮小的實像,因成實像時“物遠像近像變小”,故為了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接下來小明應該進行的操作是將光屏向左移動適當距離;照相機就是利用此規律制成的。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9. 假期里小明帶著單反相機(鏡頭可以前后伸縮),在福州某
風景區同一地點,通過調節相機鏡頭對同一景物“亭子”
拍了三張照片,如圖所示。拍照時景物到相機的距離
相機的2倍焦距,甲、乙、丙三張照片中, 照
片是用A相機鏡頭拍攝的。

于 
丙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點撥】
  相機的鏡頭相當于凸透鏡,u>2f,成倒立、縮小的實像,所以,拍照時景物到相機的距離大于相機的2倍焦距;根據凸透鏡成實像時“物距越小,像距越大,像越大”可知,丙照片是用 A相機鏡頭拍攝的。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0. [實驗探究][2023·云南]夏天,進入被烈日暴曬的車內會
感覺悶熱,但黑色和白色車內的悶熱程度不一樣。小明
猜想黑色材料的吸熱效果比白色材料的好。他利用規格
和材質相同的黑色、白色卡紙各1張,相同的空礦泉水瓶2個,相同的溫度計2支,橡皮泥若干進行實驗。他先用白色和黑色的卡紙以相同的方式分別將兩個礦泉水瓶包裹起來;再將2支溫度計分別插入2個礦泉水瓶中,讓溫度計露出瓶口一段長度以方便讀數,用橡皮泥密封住瓶口。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接下來的操作是
。通過實驗數據
分析可得結論:若
,則說明黑色材料的吸熱
效果較好。
將兩個礦泉水瓶放在太陽光下,每隔
一段時間讀取一次溫度計的示數 
在相同時間內,包有黑色卡紙的礦
泉水瓶內的溫度計示數較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點撥】
  實驗過程中將規格和材質相同的黑色、白色卡紙以相同的方式分別將兩個礦泉水瓶包裹起來,放在太陽光下,每隔一段時間讀取一次溫度計的示數,如果在相同時間內,包有黑色卡紙的礦泉水瓶內的溫度計示數較高,則說明黑色材料的吸熱效果較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1. [2023·上海]放大鏡是生活中常見的凸透鏡,結合圖示以
及下表中的數據回答問題。
實驗序號 ① ② ③
物距/cm 2.40 3.05 3.50
像距/cm 4.60 7.85 11.7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根據上表中凸透鏡成虛像時的數據可得,物距和像距的變化關系為凸透鏡成虛像時, 。
(2)若要使放大鏡中所成的像變大,放大鏡到物體的距離
應 (填“遠”或“近”)一些。
物距越大,像距越遠
遠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3)【科學論證】透過同一凸透鏡觀察物理課本,物理課本在物距L1時成正立、放大的像,在物距L2時成倒立、縮小的像,請比較L1、L2的大小關系并說明理由:


L1<L2。成正立、放大的虛像時,物距小于焦距;成
倒立、縮小的實像時,物距大于2倍焦距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點撥】
  (1)根據表中凸透鏡成虛像時的數據可得,凸透鏡成虛像時,物距越大,像距越大。(2)若要使放大鏡中所成的像變大,根據凸透鏡成虛像時,物遠像遠像變大可知,放大鏡到物體的距離應遠一些。(3)透過同一凸透鏡觀察物理課本,物理課本在物距L1時成正立、放大的像,此時物距L1小于焦距,在物距L2時成倒立、縮小的像,此時物距L2大于2倍焦距,所以L1<L2。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2. [同一裝置探究不同實驗][2023·安徽]某小組探究平
面鏡和凸透鏡成像的特點,將光源和光屏分別豎直放
置在水平光具座上的A、C位置,B是AC的中點,如
圖1所示。在AB之間朝向A觀察,看到的光源形狀如
圖2中的甲所示。
 
圖1
圖2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在B處豎直放置一塊平面鏡,鏡面朝向光源,小麗在AB之間觀察平面鏡中的像,小明在BC之間觀察光屏。此后,小亮將平面鏡更換為一個凸透鏡,恰能在光屏上成等大的像,他在BC之間觀察光屏上的像。上述實驗過程中,小麗、小明和小亮觀察到的分別是圖2中的 (填“①” “②”“③”或“④”)。
①甲、丙、戊 ②乙、丙、丁
③乙、乙、丁 ④乙、乙、戊
② 
圖2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2)小亮繼續實驗,要在光屏上得到一個縮小的像,可保持
光源位置不變,將凸透鏡向 (填“A”或“C”)移
動,并調節光屏的位置直到光屏上呈現清晰的像。
C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點撥】
  (1)在B處豎直放置一塊平面鏡,鏡面朝向光源,小麗在AB之間觀察平面鏡中的像,平面鏡成正立、等大的虛像,且左右相反,所以小麗看到的像是圖2中的乙;小明在BC之間觀察光屏,由于平面鏡成的是虛像,不能用光屏承接,所以小明看到的像是圖2中的丙;小亮將平面鏡更換為一個凸透鏡,恰能在光屏上成等大的像,當u=v=2f時,凸透鏡成倒立、等大的實像,上下、左右均相反,所以小亮在BC之間看到的像是圖2中的丁。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2)小亮繼續實驗,要在光屏上得到一個縮小的像,可保持光源位置不變,根據凸透鏡成實像時“物遠像近像變小”可知,可將凸透鏡向C移動,并調節光屏的位置直到光屏上呈現清晰的像。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3. [2023·無錫]小紅拿到一塊玻璃透鏡,仔細觀察這塊透
鏡,發現一面有螺紋,一面是光滑的,她對此透鏡進行
了探究。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她把該透鏡靠近書上的“實驗”二字,觀察到如圖甲所示的現象,由此可以判定該透鏡是 (填“凸”或“凹”)透鏡。
凸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2)小紅查閱資料后了解到,用如圖乙所示的三棱鏡組合可以描述該透鏡對光的作用。請在圖乙中畫出平行光入射兩個三棱鏡后出射光線的大致方向。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3)為探究該透鏡的成像規律,小紅將“F”光源、透鏡、光屏放置在光具座上,調整好后,固定透鏡位置,使“F”光源從距離透鏡較遠處逐次靠近透鏡,每次都調節光屏到透鏡的距離,使“F”光源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將結果記錄在下表中,則該透鏡的焦距為 cm。當“F”光源位于如圖丙所示位置時,應
將光屏適當向 (填“左”
或“右”)移動,才能在光屏上
得到清晰的像。
10.0 
左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實驗序號 物距u/cm 像距v/cm 像的性質
1 30.0 15.0 倒立、縮小的像
2 20.0 20.0 倒立、等大的像
3 15.0 30.0 倒立、放大的像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4)在了解該透鏡的成像規律后,小紅用長方形不透明紙盒、平面鏡、該透鏡設計制作了一個投影儀,其剖面圖如圖丁,平面鏡與底面夾角為45°,平面鏡的中心位于透鏡的主光軸上,盒上方開一方形孔,將“F”
光源按照圖示方式朝下平放在方形孔上,
中心與平面鏡中心在一條豎直線上。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已知盒子高度h為10 cm,為保證在正對透鏡前方的屏幕上能看到一個放大的投影,則盒子長度l的范圍為
,屏幕上所成的圖像形狀是 (填“F”“ ”或“ ”)。
10 cm<l<20 cm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拓展]小明認為凸透鏡成像的規律還可能與凸透鏡的直徑有
關。若要驗證其猜想,則可在下表中選取編號為 的
兩個凸透鏡進行實驗驗證。
凸透鏡編號 焦距/cm 直徑/cm
① 5 3.5
② 5 4.5
③ 10 4.5
④ 15 4.5
①②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點撥】
  (1)由圖甲可知,此時透過透鏡看到正立、放大的像,根據凸透鏡成像規律,u<f,成正立、放大的虛像,由此可以判定該透鏡是凸透鏡。(2)畫出法線,因光從玻璃中斜射入空氣,所以折射角大于入射角,由此可以作出對應的折射光線。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3)由表中數據可知,u=v=20 cm時,成倒立、等大的像,所以u=v=2f=20 cm,故該凸透鏡的焦距f=10 cm;當“F”光源位于如圖丙所示位置時,2f>u=40.0 cm-23.0 cm=17.0 cm>f,成倒立、放大的實像,由表中數據可知,物距為15.0 cm、像距為30.0 cm時,成倒立、放大的像,因17.0 cm>15.0 cm,根據成實像時“物遠像近像變小”可知,像距應小于30 cm,因圖丙中光屏到凸透鏡的距離為70.0 cm-40.0 cm=30.0 cm,所以應將光屏適當向左移動,才能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4)由于平面鏡所成的像與物關于鏡面對稱,平面鏡與底面夾
角為45°,平面鏡所成像的位置在圖中紙盒最右側的中心,
為“ ”;為保證在正對透鏡前方的屏幕上能看到一個放大的
投影,“ ”到透鏡的距離應該在1倍焦距與2倍焦距之間,即
盒子長度l的范圍為10 cm<l<20 cm,此時成倒立、放大的
實像,故屏幕上所成的圖像形狀是“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拓展】小明認為凸透鏡成像的規律還可能與凸透鏡的直徑
有關,根據控制變量法可知,小明選取的凸透鏡的焦距應相
同,直徑不同,由表中數據可知,若要驗證其猜想,可在表
中選取編號為①②的兩個凸透鏡進行實驗驗證。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共26張PPT)
教科版 八年級上
第4章 光的世界
第3節 平面鏡成像
第1課時 探究平面鏡成像特點
知識點1 探究平面鏡成像特點
1. 小明用玻璃板、支架、國際象棋、白紙、筆、光屏等器
材,探究平面鏡成像特點。
1
2
3
4
5
6
7
8
(1)為了驗證鏡中的像與物體左右關系一致這一猜想,小明應選取圖甲中的 (填序號)棋子正立放置進行實驗。
(2)實驗中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鏡的作用是便于

② 
確定像的
位置 
1
2
3
4
5
6
7
8
(3)小明又提出了,像與物大小相等和像與物到鏡面的距離相等的猜想。為了驗證猜想,他和小組同學設計了如圖乙所示的實驗裝置,某次實驗時,小明將淺色象棋A置于玻璃板前,深色象棋B置于玻璃板后并移動,直至觀察到深色象棋B與淺色象棋A的像 ,停止移動象棋B,該現象說明A的像的大小與A的大小是 的。改變棋子A到鏡面的距離再進行三次實驗,觀察到了相同的現象,這說明平面鏡所成像的大小與
無關。
重合 
相等 
物體到平面鏡的距離
1
2
3
4
5
6
7
8
(4)如圖丙所示,將深色象棋B放到玻璃板后,使它與較亮的像重合,并測量淺色象棋A的右端到MM'的距離lA和深色象棋B的左端到NN'的距離lB。多次改變淺色象棋A的位置進行測量,實驗數據記錄在下表中。(已知玻璃板的厚度約為0.3 cm)
1
2
3
4
5
6
7
8
次數 1 2 3 4
lA/cm 5.40 7.15 9.80 12.80
lB/cm 5.10 6.85 9.50 12.50
分析數據可得:像到反射面的距離 (填“小于” “等于”或“大于”)物到反射面的距離。 
等于 
1
2
3
4
5
6
7
8
(5)為驗證“像是虛像”的猜想,小明將一張白卡片放在
(填“像”或“物”)的位置, (填“直接”或“透過玻璃板”)觀察白卡片上有無淺色棋子A的像。
像 
直接 
1
2
3
4
5
6
7
8
知識點2 平面鏡成像的特點
2. [2024·淮南期末]如圖所示,杭州亞運會吉祥物琮琮在平面
鏡中成的像是( B )
B
1
2
3
4
5
6
7
8
3. [傳統文化][2024·成都期中]中國象棋歷史悠久。如圖所
示,在豎直立著的平面鏡前水平放置一個九格的棋盤,將
一顆棋子“馬”按箭頭方向移動,則平面鏡中所顯示的棋
子“馬”,其移動的路徑是從“2”到( C )
A. 1 B. 2 C. 3 D. 4
C
1
2
3
4
5
6
7
8
4. 如圖所示,平面鏡豎直放置在水平面上,一支直立的鉛筆
從平面鏡前40 cm處,以5 cm/s的水平速度垂直向平面鏡
勻速靠近。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A )
A. 鉛筆在平面鏡中所成的像逐漸變大
B. 經過2 s,鉛筆與它的像之間的距離變為60 cm
C. 鉛筆的像相對于平面鏡的速度為5 cm/s
D. 若平面鏡順時針轉至圖中虛線位置,鉛筆的像將與鉛筆垂直
1
2
3
4
5
6
7
8
  由平面鏡成像的特點可知,鉛筆與平面鏡的距離改變,鉛筆在鏡中的像的大小不變,A錯誤;因像和物體到平面鏡的距離相等,當鉛筆以5 cm/s的速度向平面鏡靠近時,經過2 s,鉛筆通過的距離s=vt=5 cm/s×2 s=10 cm,2 s后鉛筆到平面鏡的距離為40 cm-10 cm=30 cm,像到平面鏡的距離也為30 cm,鉛筆與鏡中的像相距30 cm+30 cm=60 cm,B正確;
【點撥】
1
2
3
4
5
6
7
8
若鉛筆以5 cm/s速度向平面鏡靠近,同時像也以5 cm/s速
度向平面鏡靠近,C正確;若平面鏡順時針轉至圖中虛線
位置,鉛筆與平面鏡的夾角為45°,根據平面鏡成像的
特點,此時平面鏡將鉛筆與像的夾角平分,所以鉛筆與
它在平面鏡中的像互相垂直,D正確。
【答案】A
1
2
3
4
5
6
7
8
5. 如圖甲所示,小麗靠近自動玻璃門進入商場,她在玻璃門
中看到的是自己的 (填“虛”或“實”)像,當她靠
近玻璃門時,所成像的大小將 (填“變大”“變
小”或“不變”)。如圖乙所示,當玻璃門打開時,左側
玻璃門中所成的像 (填“會”或“不會”)隨左側
玻璃門一起向左移動。
虛 
不變 
不會 
1
2
3
4
5
6
7
8
6. 小剛用一塊較厚的玻璃板M來探究平面鏡成像特點,如圖
所示,圖中像A1與像A2是一次實驗中同時看到的兩個像,
它們的大小 (填“A1較大”“A2較大”或“相
等”),其中A1是蠟燭通過玻璃板的 (填“P”或
“Q”)面所成的像,小剛按照圖中的測量方法,測得u=
4.2 cm,v=3.9 cm,則他所用
的玻璃板厚度為 cm。
相等 
P 
0.3 
1
2
3
4
5
6
7
8
  圖中像A1與像A2是一次實驗中同時看到的兩個像,都是蠟燭A的像,它們的大小相等;由于P到A的距離小于Q到A的距離,所以像A1是蠟燭A通過玻璃板的P面所成的像;u=4.2 cm,v=3.9 cm,由于像到鏡面的距離等于物體到鏡面的距離,所以玻璃板的厚度為4.2 cm-3.9 cm=0.3 cm。
【點撥】
1
2
3
4
5
6
7
8
7. [科學探究][2024·陜師大附中模擬]小明觀察發現,在玻璃
窗中可看到室內物體的影像,在將玻璃窗外推的過程中,
可看到窗里影像的位置在發生變化,如圖甲所示。為了搞
清楚原因,他進行了如下探究:
1
2
3
4
5
6
7
8
(1)如圖乙所示,將白紙放在水平桌面上,再將玻璃板豎直放置在白紙上。最好選用 (填“茶色”或“無色透明”)玻璃板進行實驗。
茶色 
1
2
3
4
5
6
7
8
(2)如圖丙所示,在豎立的玻璃板前點燃蠟燭A,拿未點燃
的蠟燭B(與蠟燭A大小完全相同)豎立在玻璃板后面移
動,按照眼睛 (填“①”“②”或“③”)的位置
觀察蠟燭A的像,直至蠟燭B與蠟燭A的像重合,這說
明像與物等大;移去蠟燭B,在其原來位置上放置一塊不透明的光屏,在眼睛 (填“①”
“②”或“③”)的位置觀察光屏,
光屏上不能出現蠟燭A的像,說明物
體通過平面鏡所成的像是 (填
“虛”或“實”)像。
① 
② 
虛 
1
2
3
4
5
6
7
8
(3)如圖丁所示,若小明在實驗中采用的是厚玻璃板,他觀察到蠟燭A通過玻璃板成了兩個清晰的像k1和k2,則像k1的像距為 (填“v1”或“v2”)。若在圖中k1和k2兩個像中間放置一塊不透明的薄擋板,則小明在蠟燭A這一側透過玻璃板能看到 (填“只有k1”
“只有k2”或“k1和k2”)。
v2 
k1和k2 
1
2
3
4
5
6
7
8
(4)如圖戊所示,保持蠟燭A不動,將圖乙中的玻璃板繞豎直邊CD垂直紙面逆時針(俯視)轉動一個小角度至虛線處,則蠟燭A的像應在圖戊中的 (填“A1”“A2”或“A3”)位置。
A3 
1
2
3
4
5
6
7
8
  (1)在實驗中用茶色玻璃板代替平面鏡,主要是利用茶色玻璃板透明且成像較清晰的特點,便于確定像的位置。(2)平面鏡成的像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蠟燭A發出的光線經玻璃板反射,被人眼接收,才能看到像,故在眼睛①位置觀察蠟燭A的像;接著緩慢移動蠟燭B,直到與蠟燭A的像重合,從而探究像與物的大小關系;虛像不能呈現在光屏上,在探究平面鏡所成的是實像還是虛像時,小明移去后面的蠟燭B,在其所在位置放一塊不透明的光屏,然后在眼睛②的位置直接觀察光屏,不能在光屏上看到像,說明平面鏡所成的像是虛像。
【點撥】
1
2
3
4
5
6
7
8
(3)若小明在實驗中采用的是厚玻璃板,他觀察到蠟燭A通過玻璃板成了兩個清晰的像k1和k2,根據像與物到平面鏡的距離相等可知,k1是P面所成的像,k2是Q面所的像,像k1到P面的距離與蠟燭A到P面的距離相等,則像k1的像距為v2。平面鏡成像的原理是光的反射,若在圖丁中k1和k2兩個像中間放置一塊不透明薄擋板,則小明在蠟燭A這一側通過玻璃板能看到k1和k2。
1
2
3
4
5
6
7
8
(4)像與物關于平面鏡對稱,保持蠟燭A不動,將圖乙中玻璃板繞豎直邊CD垂直紙面逆時針轉動一個小角度,則蠟燭A的像應在圖戊中的A3位置。
1
2
3
4
5
6
7
8
8. [科學推理][2024·泉州期中]如圖所示,有兩個反射面成鈍
角的平面鏡,鏡前放一個物體要產生兩個虛像,則物體可
以放在 區,人在鏡前觀看,不能同時看到這兩個虛
像的區域是 區。
Ⅱ 
Ⅰ、Ⅱ、Ⅲ 
1
2
3
4
5
6
7
8
  由題圖可知,物體在Ⅰ或Ⅲ區域時,只能通過鏡面的左側或右側部分成像,即物體只能成一個虛像;而物體在Ⅱ區域時,可以通過鏡面的左側和右側部分同時成像,即可以產生兩個虛像;由題圖可知,當人在Ⅰ區域時,不能看見右邊平面鏡所成的虛像,同理,當人在Ⅲ區域時,不能看見左邊平面鏡所成的虛像;
【點撥】
1
2
3
4
5
6
7
8
如下圖,在Ⅱ區域的某一發光點S,經兩個反射面反射后的反
射光線AB、CD不能相交于一點,所以在Ⅱ區域也不能同時
看到兩個虛像,所以Ⅰ、Ⅱ、Ⅲ三個區域都不能同時看到這兩
個虛像。
1
2
3
4
5
6
7
8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芜湖县| 永平县| 鹤庆县| 台北市| 山西省| 绵阳市| 中阳县| 连州市| 旬邑县| 汽车| 北安市| 阳东县| 班戈县| 康马县| 旺苍县| 宁乡县| 莱西市| 靖宇县| 出国| 赞皇县| 江川县| 宣恩县| 兴隆县| 铜川市| 上栗县| 佛坪县| 安徽省| 三台县| 桓仁| 上虞市| 偃师市| 乡城县| 清涧县| 阜康市| 阿坝| 凤山市| 泸水县| 衡南县| 扎鲁特旗| 武安市| 武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