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期末復習基礎練 全章訓練課件 教科版(2024)物理八年級上冊(共6份打包)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期末復習基礎練 全章訓練課件 教科版(2024)物理八年級上冊(共6份打包)

資源簡介

(共36張PPT)
教科版 八年級上
期末復習基礎練
第4章 光的世界
1. [2023·廣安]光與影的世界是生活也是藝術,攝影作品將之
展現得奇妙而瑰麗。下圖中可以用光的直線傳播解釋的是
( B )
A. 奇妙的“倒影” B. 地面上的影子
B
C. 瑰麗的彩虹 D. 露珠下被放大的葉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2. [2023·成都]“因為有了光,自然界才絢麗多彩,世界才生
機勃勃……”下列對光現象描述正確的是( D )
A. 太陽發出的光沿直線傳播到達學校操場
B. 太陽光照在人身上的反射不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C. 通過天文望遠鏡看到月球環形山,此時像與物等大
D. 白光經三棱鏡分解成的彩色光,可通過凸透鏡合成白光
D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3. [2024·西安鐵一中模擬]光使世界絢麗多彩,人們的生活更
離不開光,如圖所示,大唐不夜城夜景給廣大西安市民和
外地游客帶來了光的盛宴。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D )
A. 我們看到各種光源發出的光在空中沿直
線傳播,這就是我們常說的“光線”
B. 晚上天空中五顏六色的光是由光的色散
形成的
C. 當紅色燈光照在白色的衣服上時,我們
看到衣服是白色的
D. 我們能從不同角度看到美輪美奐的盛
景,是因為光發生的是漫反射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點撥】
  為了便于理解規律,我們在研究光的傳播路徑時引入光線,采用了物理理想模型法,光線并非實際存在,故A錯誤;彩燈發出五顏六色的光可能是因為其內部注入了一些特殊的氣體,不屬于光的色散,故B錯誤;紅色燈光照在白色的衣服上時,白衣服可以反射紅光,則人們看到衣服的顏色是紅色,故C錯誤;從不同方向都能看到景物是因為光照到景物上發生了漫反射,故D正確。
【答案】 D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4. [2023·株洲]如圖為一個光頭的人拿著倒置的掃把照鏡子
(平面鏡)的情景。下列說法符合事實的是( D )
A. 人變高了
B. 人變胖了
C. 人長出了頭發
D. 人打了領帶
D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5. [2023·常德改編]下列關于凸透鏡應用的說法中,正確的是
( D )
A. 遠視眼需要配戴凹透鏡來矯正
B. 顯微鏡中物鏡的作用相當于放大鏡
C.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時,應使二維碼位于手機鏡頭1倍焦
距之內
D. 當投影儀的鏡頭靠近投影片時,投影儀成的像將變大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點撥】
  遠視眼觀察近處物體時,像成在視網膜的后方,為使
光線提前會聚,應配戴具有會聚作用的凸透鏡來矯正,故
A錯誤;在顯微鏡中,物鏡和目鏡都使物體放大,其中物
鏡使物體成倒立、放大的實像,相當于投影儀,目鏡使物
體成正立、放大的虛像,相當于放大鏡,故B錯誤;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手機攝像頭是利用物距大于2倍焦距時,成倒立、縮小的實
像的規律工作的,因此,用手機掃描二維碼時,應使二維碼
位于手機鏡頭的2倍焦距以外,故C錯誤;成實像時“物近像
遠像變大”,投影儀的鏡頭靠近投影片(物距減小)時,投影
儀成的像將變大,故D正確。
【答案】 D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6. [2024·棗莊模擬]如圖所示,燭焰、凸透鏡和光屏三者的中
心在同一高度,該凸透鏡的焦距為10.0 cm,凸透鏡的位
置保持不變。以下說法正確的是( C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①當蠟燭放在圖中A區時,光屏應放在圖中E區才可能呈
現清晰的像
②當蠟燭放在圖中B區時,光屏應放在圖中F區才可能呈
現清晰的像
③若要在光屏上得到一個放大的像,則蠟燭應該放在圖中
C區
④蠟燭從圖中位置逐漸遠離透鏡時,所成的像會逐漸變小
A. ①②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②③④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點撥】
  ①當蠟燭放在圖中A區時,物距大于2倍焦距,根據u>2f,2f>v>f,成倒立、縮小的實像,光屏應放在圖中E區才可能呈現清晰的像,故①正確;②當蠟燭放在圖中B區時,物距大于1倍焦距小于2倍焦距,根據2f>u>f,v>2f,成倒立、放大的實像,光屏應放在圖中F區才可能呈現清晰的像,故②正確;③若蠟燭放在圖中C區,此時物距小于1倍焦距,成正立、放大的虛像,虛像不能用光屏承接,故③錯誤;④蠟燭從圖中位置逐漸遠離透鏡,此時物距增大,根據凸透鏡成實像時“物遠像近像變小”可知,所成的像會逐漸變小,故④正確。
【答案】 C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7. [2024·中山模擬]我國古代著名學者墨翟和他的學生做了世
界上第一個小孔成像的實驗。該實驗說明了光在同種均勻
介質中 ;當物體和光屏不動,小孔靠近物
體時,成倒立、 (填“變大”“變小”或“不
變”)的 (填“實像”或“虛像”)。
沿直線傳播 
變大 
實像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點撥】
  小孔成像是光穿過小孔在屏上成的像,說明光在同種
均勻介質中沿直線傳播。當物體和光屏不動,小孔靠近物
體時,物距變小,像距變大,成倒立、變大的實像。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8. [2023·四川]如圖所示,患近視的同學看遠處物體時,成像
在視網膜前,要使像成在視網膜上,人應該 (填
“靠近”或“遠離”)物體,或者戴一個由合適的 (填“凸”或“凹”)透鏡制成的眼鏡。
靠近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9. [革命文化]某部電影講述了志愿軍狙擊手英勇作戰的故
事。狙擊手趴伏時,瞄準鏡的物鏡上覆蓋有偽裝網,目的
是防止光滑的鏡片發生 (填“鏡面”或“漫”)反
射暴露目標;由于人體會輻射出 (填“紅外”或
“紫外”)線,在現代戰爭中狙擊手可以使用熱成像儀尋
找目標。
鏡面 
紅外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0. [2023·連云港]一束光與水平面成30°角斜射到平靜的水
面上,則反射角為 ;若入射角增大10°,則入
射光線和反射光線夾角為 。遠遠望去,一只小
鳥在平靜的水面上飛翔,若它距水面6 m,它的像到水面
的距離是 m;當它向水面俯沖的過程中,像的大
小 (填“變大”“變小”或“不變”)。
60° 
140° 
6 
不變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1. 小明在家為弟弟表演了一個“變硬幣”的魔術,如圖所
示,將不透明的杯子放在桌上,弟弟在A處看到杯中無
硬幣。然后緩慢向杯中注入水,弟弟驚訝地看到了“硬
幣”。弟弟看到的“硬幣”是由光的 (填“直線
傳播”“反射”或“折射”)形成的
(填“實”或“虛”)像,像的
位置比實際硬幣的位置 (填
“深”或“淺”)。
折射 
虛 
淺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2. [2023·眉山]班主任用照相機拍攝初三畢業照,在相機底
片上成 (填“放大”或“縮小”)的實像;若兩
個同學的像出現在照相機取景框外,要拍攝所有同學完
整的像,照相機應 (填“遠離”或“靠近”)同
學們,同時將鏡頭向后縮。
縮小 
遠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3. [模型建構]汽車司機通過后視鏡(視為平面鏡)觀察車輛后
方路況。如圖所示,車輛右轉時通過右側后視鏡MN觀察車后方情況,其中P處有一行人,其在后視鏡中的像位于P',為觀察到該行人,司機眼睛所在區域為 (填“ab”“bc”或“cd”);若司機眼睛位于
ab區域,后視鏡MN應繞O點 (填
“順時針”或“逆時針”)旋轉。
bc 
順時針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點撥】
  P處有一行人,其在后視鏡中的像位于P',為觀察到該行人,從P發出的光經鏡面反射必須進入司機眼睛,因而司機眼睛與像的連線與鏡面有交點,眼睛只能在bc范圍內,若司機眼睛位于ab區域,則必須把像向右移動才能有反射光進入司機眼睛,因而把后視鏡MN繞O點沿順時針旋轉。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4. [2024·常州模擬]如圖所示,光從水中斜射入空氣,請作
出反射光線和折射光線。
(第14題)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5. [2023·撫順]如圖所示,S'是光源S在平面鏡中的像。光線
a是光源S發出的光線經平面鏡反射后,平行于凸透鏡主
光軸射向凸透鏡的光線。請畫出:
(第15題)
(1)光源S的位置。
(2)反射光線a對應的入射光線。
(3)光線a經凸透鏡折射后的折
射光線。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點撥】
  (1)過S'作關于鏡面的對稱點,即光源S的位置;(2)過光源S連接入射點,所得即入射光線,標出方向即可;(3)平行于主光軸的光線經凸透鏡后,折射光線經過另一側焦點。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6. [2024·長沙期末]如圖所示,在“探究光的反射定律”實
驗中,先把一個平面鏡M放在水平桌面上,再將一個可
折疊的半圓形的屏(由兩個大小相同的扇形面E、F連接
而成,用來顯示光的傳播路徑)豎直安裝在平面鏡上,屏
上的豎直線ON為屏F可繞其轉動的軸線。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如圖甲所示,一束光貼著屏E沿AO射到O點,經鏡面反射后的光沿屏F上OB射出;如圖乙所示,若以ON(法線)為軸,將屏F向后轉動,發現在屏F上不能看到反射光線,這說明反射光線、入射光線和法線在 平面內。
同一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2)已知入射光線AO與ON(法線)之間的夾角為50°,則反射角為 °。
(3)在圖甲中,若讓一束光貼著屏沿BO射到O點,則發現反射光線將沿OA射出,這個現象說明:在光的反射現象中,光路是 的。
50 
可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7. [2023·南充]小科同學在探究平面鏡成像特點時,利用如
圖甲所示器材進行了以下操作:
(1)實驗中小科同學從點燃的蠟燭一側透過玻璃板看到像有重影,改善重影問題的方法是 ,實驗中選取同樣大小的蠟燭A、B是為了

用較薄的玻璃板
探究
像與物的大小關系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2)改進器材后多次改變蠟燭A的位置,并移動另一支蠟燭,確定每次像的位置,將玻璃板及每次物和像的位置記錄在玻璃板下面的白紙上,連接物和對應的像,如圖乙所示,由此可得出結論:像與物到平面鏡的距離 。
相等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3)完成實驗后,小科同學又將一枚硬幣放在玻璃板前,能看到它在玻璃板后的像在a的位置,如圖丙所示,若將玻璃板水平向右移動3 cm,該硬幣的像 (填“向右移動3 cm”“在原位置”或“向左移動3 cm”)。
在原位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點撥】
  (1)實驗中有重影,是因為玻璃板較厚,蠟燭通過玻璃板兩個面都成像了,可采用較薄的玻璃板,使兩個面所成的像幾乎在一個位置,避免重影對實驗的影響;用同樣大小的蠟燭A、B進行實驗,可探究平面鏡所成的像與物的大小關系,B與A的像重合時,說明像與物大小相等。(2)由圖乙知,每次記錄的像距與物距的大小相等,所以像與物到平面鏡的距離相等。(3)將玻璃板水平向右移動3 cm,硬幣的位置不變,則像的位置也不變,在原位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8. 在“探究凸透鏡成像規律”的實驗中,小虎同學進行了
如下實驗。
(1)用平行光正對凸透鏡照射,移動光屏到圖甲位置時,光屏上出現了最小、最亮的光斑,這說明凸透鏡對光有
作用,此凸透鏡的焦距是 cm。
會聚 
10.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2)將凸透鏡固定在圖乙中的光具座40 cm刻度處,光屏和點燃的蠟燭位于凸透鏡兩側。將蠟燭移至25 cm刻度處,移動光屏,直到光屏上出現了燭焰清晰的像(未畫出),則該像是 (填“實”或“虛”)像。這個成像性質在生活中的應用是 (填“照相機”“投影儀”或“放大鏡”)。
實 
投影儀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3)實驗進行一段時間后,如圖丙所示,原來在光屏中心的像“跑”到光屏上方。能讓像重新回到光屏中央的操作是
(填序號)。
①下調光屏  ②下調蠟燭  ③下調透鏡
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4)為了克服蠟燭燃燒變短帶來的問題,小虎購買了用LED燈做成的F光源進行實驗,將F光源放在10 cm刻度處,直接用眼睛透過透鏡看到的清晰的像是圖丁中的 。
B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點撥】
  (3)實驗一段時間后,像移動到光屏的上方,根據過光心的光傳播方向不變,要讓像重新回到光屏中央,可將蠟燭向上移動、將光屏向上移動或將凸透鏡向下移動。(4)將F光源放在10 cm刻度處時,物距為30 cm,大于2倍焦距,成倒立、縮小的實像,故選B。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共23張PPT)
教科版 八年級上
期末復習基礎練
第2章 運動與能量
1. [航天科技]神舟十八號載人飛船于2024年4月發射,如圖
所示。火箭在上升過程中,說航天員是靜止的,所選的參
照物是( C )
A. 地面 B. 發射塔
C. 火箭 D. 地面上的國旗
(第1題)
1
2
3
4
5
6
7
8
9
10
【點撥】
  火箭在上升過程中,航天員相對于地面、發射塔和地面上的國旗的位置在發生變化,是運動的;相對于火箭的位置沒有發生變化,是靜止的,故ABD錯誤,C正確。
【答案】 C
1
2
3
4
5
6
7
8
9
10
2. [2024·榆林期末]小林爸爸駕車通過一段筆直的隧道時,看
到路邊限速牌如圖甲所示,汽車速度表上指針的位置恒
定,如圖乙所示,汽車通過隧道用時6 min,不計車身長
度。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D )
(第2題)
A. 汽車做變速直線運動
B. 隧道內汽車限速60 m/s
C. 汽車已經超速
D. 隧道長度為4 km
1
2
3
4
5
6
7
8
9
10
【點撥】
  汽車速度表上指針的位置恒定,速度為v=40 km/h,汽車做勻速運動,A錯誤;隧道內汽車限速60 km/h,B錯誤;40 km/h<60 km/h,汽車沒有超速,C錯誤;根據速度公式得,隧道長度s=vt=40 km/h×h=4 km,D正確。
【答案】 D
1
2
3
4
5
6
7
8
9
10
3. [2024·保定一模]小明打車去某地游玩。如圖所示是小明乘
坐出租車的發票的部分數據。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C )
A. 坐在車上的小明以自己的帽子為參照物,出租車是運動的
B. 小明坐在車上看到路旁的樹木向后退去,是以地面為參照物
C. 在小明乘坐的全過程中,出租車的平均速度約為30 km/h
D. 出租車通過這段路程所用的時間是0.24 h
(第3題)
1
2
3
4
5
6
7
8
9
10
【點撥】
  因為出租車相對于小明的帽子沒有發生位置的變化,所以出租車是靜止的,A錯誤;路旁的樹木相對于地面的位置沒有變化,所以以地面為參照物,路旁的樹木是靜止的,B錯誤;由發票數據可知,s=12 km,t=15:34-15:10=24 min=0.4 h,則出租車全過程的平均速度===30 km/h,C正確,D錯誤。
【答案】 C
1
2
3
4
5
6
7
8
9
10
4. [古代典籍]《莊子·天下》中曾有論述:“一尺之捶,日取
其半,萬世不竭。”其意是指物質是無限可分的。常見的
物質是由 構成的。如圖所示,人在打噴嚏、咳嗽
時會噴出大量的飛沫,飛沫一般是直徑大于5 μm的含水
顆粒,它里面包裹分泌物或病原菌,可飄浮在空氣中。因
此,建議保持一定的社交距離,感冒咳嗽時
一定做好個人防護,戴上口罩。飛沫傳播屬
于 (填“機械運動”或“分子運
動”)。
分子 
機械運動 
(第4題)
1
2
3
4
5
6
7
8
9
10
5. 下列現象中,屬于能量轉移的是 ,屬于能量轉化
的是 。
②⑤ 
①③④ 
1
2
3
4
5
6
7
8
9
10
6. [古詩詞][2024·西安碑林區四模]王維在《觀獵》中有這樣
的描述:“忽過新豐市,還歸細柳營。回看射雕處,千里
暮云平。”從物理的角度看,詩人是在描述馬的
大;以詩人為參照物,新豐市是 (填“運動”或
“靜止”)的。新豐市在今臨潼東北方向,細柳營在西安
西,地鐵16號線設有細柳營站,漢代名將周亞夫曾駐兵于
此。詩人興會所至,將有關之地一時匯集,既切狩獵之
題,又抒豪逸之情。其實兩地相隔七十余里,馬奔跑時最
快能達到60~70 km/h,一般大約20 km/h,按20 km/h的
速度計算,詩人從新豐市歸來,用了 h。
速度 
運動 
1.75 
1
2
3
4
5
6
7
8
9
10
【點撥】
  由題中詩句可知,返營馳騁之疾速,真有瞬息“千里”之感,從物理的角度看,詩人是在描述馬的速度大;以詩人為參照物,新豐市相對于詩人的位置發生變化,所以,新豐市是運動的。七十里=35 km,根據速度公式得,詩人從新豐市歸來,用的時間t===1.75 h。
1
2
3
4
5
6
7
8
9
10
7. [2024·鹽城月考]將氣球吹大,用夾子把口封緊,剪取一段
10 cm長的吸管,用膠帶把它固定在氣球上,將一根細繩
穿過吸管水平拉直,兩端固定。把氣球封口的夾子松開,
氣體向后噴出,氣球向前運動。運動過程中氣球與吸管保
持相對靜止。如圖所示是氣球運動時每隔0.5 s的頻閃照
片,則氣球從A位置運動到B位置過程中做 (填
“勻速”或“變速”)直線運動;
若AB的長度為吸管長度的15倍,
則氣球的速度為 m/s。
變速 
0.75 
(第7題)
1
2
3
4
5
6
7
8
9
10
【點撥】
  由圖知,在相同時間間隔,由A到B的路程逐漸增大,故氣球在做變速運動;AB長度約為吸管長度的15倍,吸管長10 cm=0.1 m,故AB段的路程為0.1 m×15=1.5 m,AB間有4個時間間隔,已知頻閃照片的拍攝間隔為0.5 s,則氣球從A到B共用時0.5 s×4=2 s,故氣球的平均速度===0.75 m/s。
1
2
3
4
5
6
7
8
9
10
8. [2024·贛州期末]2023年2月6日,土耳其發生兩次7.8級地
震,造成了嚴重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中國藍天救援隊隊
員出征土耳其,參加救援。利用地震波中縱波和橫波的傳
播速度不同可以監測震源的位置。從圖中可知橫波傳播速
度 (填“大于”“等于”或“小于”)縱波傳播速
度。若測得這兩種波先后到達監測站的
時間間隔為16 s,則震源到該監測站的
距離為 km。
小于 
120 
(第8題)
1
2
3
4
5
6
7
8
9
10
【點撥】
  由圖可知,縱波的速度v1===5 km/s,橫波的速度v2===3 km/s,所以,v1>v2;測得這兩種波先后到達監測站的時間間隔為16 s,假設震源到該監測站的距離為s,由題意可得:-=16 s,即-=16 s,解得:s=120 km。
1
2
3
4
5
6
7
8
9
10
9. 在“測量小車的平均速度”實驗中:
(1)物理實驗小組設計了如圖甲所示的實驗,該實驗原理
是 。
v= 
1
2
3
4
5
6
7
8
9
10
(2)小紅想測小車運動過程中BC段的平均速度,于是將小車放在B點,按下秒表并同時讓小車從靜止開始下滑,當小車下滑到C點時停止計時。你認為這個方法 (填“可行”或“不可行”),理由是

不可行
小車通過B點時的速
度不為零 
1
2
3
4
5
6
7
8
9
10
(3)實驗時,發現小車下滑的速度較快,不便于測量時間,下列操作可行的是 。
A. 適當減小斜面的傾角
B. 熟練使用秒表后再計時
C. 選擇更加精密的秒表
D. 更換成質量更大的小車
ABC 
1
2
3
4
5
6
7
8
9
10
(4)如圖乙所示,小組利用位置傳感器記錄小車的運動情況。位置傳感器利用超聲波測出不同時刻小車與它的距離,計算機就可以算出小車在不同位置的速度。屏幕圖像如圖丙所示,通過圖像可以看出小車在斜面上下滑是
(填“勻速”或“加速”)運動;小車在斜面上運動2 s時的速度為 m/s。
加速 
0.4 
1
2
3
4
5
6
7
8
9
10
【點撥】
  (2)小車從A到C的過程中通過B點時的速度不為0,小車通過AC段的時間與AB段的時間之差才是BC段的時間,因此他的做法不可行。(3)小車下滑的速度與小車的質量無關,要使小車運動變慢,需要減小斜面傾斜程度或者增大斜面的粗糙程度,另外,熟練使用秒表后再計時、選擇更加精密的秒表都有利于時間的測量。(4)從圖像中可看出,小車的速度隨時間增加而變大,故小車做加速運動;t=2 s時,由圖像可知此時速度為0.4 m/s。
1
2
3
4
5
6
7
8
9
10
10. [日常生活]便捷的交通與互聯網給人們出行帶來了極大
的方便,王爺爺帶小孫子乘車到萍鄉北站,然后乘高鐵
去南昌參觀滕王閣,8:20所乘汽車出發,并看到路邊如
圖所示的交通標志牌,此刻吩咐小孫子通過鐵路12306網
站查詢到的列車時刻表如表:
車次 萍鄉北開 南昌西到 運行距離
G1346 08:37 09:39 240 km
G1692 08:54 10:11 240 km
G1482 09:11 10:20 240 km
1
2
3
4
5
6
7
8
9
10
(1)【解決實際問題】在交通正常的情況下,爺孫倆最快能趕上哪一車次(不計檢票時間)?
【解】由圖可知,距離萍鄉北站30 km,限速60 km/h,由v=可得,乘車到萍鄉北站所用的最少時間t===0.5 h=30 min,他們8:20乘車出發,到達萍鄉北站的時間為8:50,根據表中信息可知,爺孫倆最快能趕上G1692車次。
1
2
3
4
5
6
7
8
9
10
(2)該趟高鐵運行的平均速度為多少(保留整數)?
【解】根據列車時刻表可得,乘坐G1692到達南昌西所用時間t'=10:11-8:54=1 h 17 min=h,總路程s'=240 km,由速度公式v=可得,該趟高鐵運行的平均速度v'==≈187 km/h。
1
2
3
4
5
6
7
8
9
10(共22張PPT)
教科版 八年級上
期末復習基礎練
第3章 聲的世界
1. 在2024年的春節聯歡晚會上,一首歌曲《不如見一面》讓
現場觀眾感動不已。觀眾通過歌聲就能分辨出不同歌手的
聲音,這主要是依據聲音的( D )
A. 音調 B. 聲速
C. 響度 D. 音色
D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2. 關于聲音的產生與傳播,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D )
A. 只要物體振動發聲,人耳就能聽到聲音
B. 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振動停止,聲音就消失
C. 打雷時先看到閃電后聽到雷聲,是因為閃電比雷聲先
發生
D. 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振動停止,發聲停止
D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3. 下列與聲現象有關的說法正確的是( D )
A. 在道路兩旁種樹可防止噪聲的產生
B. 優美的歌聲一定不是噪聲
C. 醫生用聽診器檢查病情時,提高了聲音的音調
D. 汽車安裝的倒車雷達是利用超聲波工作的
D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4. [2024·合肥蜀山區二模]如圖所示的陶笛,其原型可追溯至
6 000多年前陜西半坡遺址出土的陶哨。下列說法正確的
是( C )
C
A. 人們主要依靠音調辨別陶笛和其他樂器的聲音
B. 用力吹陶笛,可使陶笛發出的聲音的頻率變高
C. 吹奏陶笛發出的聲音,主要是由陶笛
內空氣柱振動產生的
D. 吹奏陶笛產生的聲音在空氣中的傳播
速度約為3×108 m/s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5. [自制樂器]在班級舉行的“自制樂器,唱響未來”的活動
中,小華同學利用橡皮筋等自制了如圖所示的簡易“古
箏”,并用它進行了演奏。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B )
A. “古箏”發出的聲音是由空氣振動產生的
B. “古箏”發出的聲音通過空氣傳入人耳
C. 用力撥動橡皮筋可以提高聲音的音調
D. 橡皮筋振動越快,演奏聲傳播速度越大
B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6. 古詩詞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之一,我們在欣賞的時候,
經常發現它與物理知識息息相關。關于聲現象,下列說法
錯誤的是( C )
C
A.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鳥叫聲是通過空氣傳
入人耳的
B. “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這說明聲音可以傳遞
信息
C. “不敢高聲語,恐驚天上人”,詩句中的“高”是指
聲音的音調高
D. “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詩句中“蟬噪”和
“鳥鳴”是通過聲音的音色來分辨的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7. [2023·齊齊哈爾]用二胡演奏樂曲時,聲音是通過弦的
產生的;手在不同位置按弦,目的是改變弦發出聲音
的 (填“音調”“響度”或“音色”)。

動 
音調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8. 地震發生前期,地殼輕微的 會產生次聲波,這些
次聲波會使一些動物有異常表現,而人卻聽不到,說明人
聽覺的 范圍和動物不同。
振動 
頻率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9. [古代典籍]北宋時代的沈括在他的著作《夢溪筆談》中記
載:士兵枕著牛皮制成的箭筒睡在地上,能盡早聽到夜襲
敵人的馬蹄聲。其原因是 、箭筒等固體能夠傳
聲,且比空氣傳聲的速度 ;同時箭筒的空腔也起
了 (填“分散”或“收集”)聲音的作用。
大地 
大 
收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0. 海洋動物的質量越大,其叫聲越有力而低沉,即響
度越 、音調越 。甲、乙兩曲線為某科
考船聲吶系統收錄的500 kg的海豚和100 t的藍鯨叫
聲的波形圖, (填“甲”或“乙”)是藍鯨發出
聲音的波形圖。
大 
低 
甲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點撥】
  “有力”說明聲音響度大,“低沉”說明聲音音調低;由圖像知,甲的振幅大,頻率低,故甲是質量大的藍鯨的叫聲的波形圖。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1. [2024·無錫期中]在馬航MH370失聯搜尋的過程中,各國
艦船在定位和測量海深時都要用到超聲測位儀(又叫“聲
吶”),如圖所示,這是利用聲音可以在 (填物
質種類)中傳播。若海的深度是6 000 m,聲音在海水中
傳播的速度是1 500 m/s,則需經過 s才能接收到信
號。這種方法 (填“能”或“不
能”)用來測量月球和地球之間的距離。
液體 
8 
不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點撥】
  利用聲吶測量海水的深度,主要是利用了聲音可以在液體中傳播。若海的深度是6 000 m,則聲音一個來回的路程s=6 000 m×2=12 000 m,聲音在海水中傳播的速度是 1 500 m/s,由v=可得,聲音傳播的時間t=== 8 s。超聲波不能用于太空測距,因為太空中是真空,真空不能傳聲。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2. [2023·邯鄲期中]為了探究聲音的三個特性,某班同學們
用兩把大小完全一樣的鋼尺和塑料尺分別進行了以下操
作,如圖所示。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將鋼尺一端緊壓在桌面邊緣,改變鋼尺伸出桌面的長度,用大小相同的力撥動它,聽聲音,看現象,從而得出了聲音的 與振動 有關。
(2)保持鋼尺伸出長度不變,用大小 (填“不同”或“相同”)的力撥動它伸出桌面的部分,聽聲音,看現象,從而得出了聲音的響度與 有關。
音調 
頻率 
不同 
振幅 
(3)把鋼尺換成塑料尺,保持塑料尺伸出長度不變,用大小相同的力撥動它,聽出了兩次聲音的 不同。
音色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點撥】
  (1)改變鋼尺伸出桌面的長度,用同樣大小的力撥動其伸出桌面的一端,這樣會導致鋼尺振動的快慢不同,即振動的頻率不同,發出聲音的音調就不同,從而得出聲音的音調和振動頻率有關。(2)保持鋼尺伸出桌面的長度不變,先后用大小不同的力去撥動它,這樣會導致鋼尺振動的幅度不同,使發出聲音的響度不同,從而得出了聲音的響度與振幅有關。(3)把鋼尺換成塑料尺,其他操作相同時,振動的物體不同,
所以聽到聲音的音色不同。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3. [2024·福州外國語中學期中]如圖所示是“探究聲音的產
生與傳播”的實驗。
(1)如圖甲所示的實驗現象說明:聲音是由物體 產生的。
振動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2)乒乓球在實驗中的作用是將 放大,便于觀察實驗現象。這種物理方法叫 (填“等效替代法”或“轉換法”)。
音叉微小的振動 
轉換法
(3)如圖乙所示,當敲擊右邊音叉時,發現:乒乓球被左邊與它接觸的音叉彈開,這個實驗說明:聲音可以在 中傳播。
空氣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4)如圖丙所示是“探究聲音的傳播是否需要介質”的實驗,把正在振動發聲的手機放在瓶內,用抽氣機將瓶中的空氣逐漸抽出。
①當抽氣一段時間后,發現聽到的手機聲音沒有明顯變化,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可能是 。
A 
A. 未塞緊瓶塞,存在漏氣
B. 手機聲音的頻率太高
C. 手機聲音的響度太大
D. 插入瓶中的導管不夠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②調節好儀器并能正常使用后,再次用抽氣機抽氣,隨著瓶內空氣逐漸變少,發現手機 (填“仍在”或“不在”)振動,但聽到的手機聲音在逐漸變小,這一現象說明:聲音不能在真空中傳播。在這種情況下,你認為得出這一結論是 。
仍在 
D 
A. 用實驗直接證實的
B. 通過理論推導出來的
C. 通過日常生活經驗得出的
D. 建立在實驗基礎上加科學推理得出的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點撥】
  (4)②由于實驗無法將瓶內空氣抽完形成真空,故得出這一結論是建立在實驗基礎上加科學推理得出的,故選D。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共21張PPT)
教科版 八年級上
期末復習基礎練
第5章 物態變化
1. 某溫度計的示數如圖所示,該溫度最有可能是( A )
A. 冰熔化時的溫度
B. 人體的正常體溫
C. 成都夏天的室外溫度
D. 人體感到舒適的環境溫度
A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2. 如圖所示,關于溫度計的使用,下列判斷正確的是
( D )
A. ①和②操作正確 B. ③和④操作正確
C. ⑤和⑥操作正確 D. ③和⑤操作正確
D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3. [2024·邛崍模擬]水是生命的搖籃,冰、水、水蒸氣的相互
轉化為大自然描繪了一幅幅壯麗的景象。下列節氣(如圖)
屬于液化現象的是( D )
A. 立春時節冰雪消融 B. 冬至時節房檐下形成冰掛
D
C. 大雪時節大雪紛飛 D. 白露時節草葉上出現露珠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4. 水的蒸發是自然界中常見的一種物態變化,某科學小組想
通過實驗探究水蒸發快慢與液體表面空氣流動的關系,在
圖中應選用哪兩個裝置進行實驗( B )
A. 甲和乙 B. 甲和丙
C. 甲和丁 D. 乙和丁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點撥】
  要探究水蒸發快慢與液體表面空氣流動是否有關,實驗中應控制液體的溫度和液體的表面積相同,液體表面的空氣流速不同,因此應選甲和丙兩個裝置進行實驗,B正確。
【答案】 B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5. 2024年1月,一覺醒來,真的下雪了!成都靠“頭皮雪”
成功混進下雪群聊。關于雪,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B )
A. 雪是非晶體
B. 水蒸氣凝華形成雪
C. 水蒸氣升華形成雪
D. 雪熔化過程中放出熱量
【點撥】
  雪有固定的熔點,屬于晶體,A錯誤;雪是空氣中的水蒸氣遇冷形成的小冰晶,屬于凝華現象,B正確,C錯誤;雪熔化過程中需要吸熱,D錯誤。
B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6. [多選]如圖所示的裝置,燒杯甲裝有適量的水,通過水浴
法對試管A中的水進行加熱,此時燒杯甲中的水已經沸
騰,用導管將試管A中的水蒸氣導入到空試管B中,燒杯
乙中裝有少量冰水混合物。過一段時間后,觀察到試管B
內壁有小水珠出現。忽略系統與外界環境的熱交換,根據
所學的知識,以下說法中正確的是( BD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A. 通過導管到達試管B的水蒸氣是由試管A的水沸騰產生的
B. 撤去酒精燈后,燒杯甲中的水不會立即停止沸騰
C. 試管B內壁的水珠是乙中水蒸氣液化形成的
D. 燒杯乙中溫度計C的示數先不變后升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點撥】
  燒杯甲中的水已經沸騰,試管A中的水從燒杯甲中吸收熱量可以達到沸點,但是達到沸點后,試管A中的水不能再從燒杯甲中吸收熱量,所以試管A中的水不能沸騰,但是試管A中的水可以不斷蒸發,A錯誤。撤去酒精燈后,由于陶土網的溫度還比較高,燒杯甲中的水還可以吸收熱量,所以不會立即停止沸騰,B正確。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試管A中的水不斷蒸發形成的水蒸氣通過導管到達試管B,
由于試管B溫度較低,水蒸氣在試管B內壁上遇冷液化成小
水珠,C錯誤。試管B中不斷有水蒸氣液化成小水珠,液化
放出熱量,冰水混合物吸收熱量,冰先熔化,此時溫度保持
不變,等到冰全部熔化后,水溫不斷升高,整個過程中,溫
度計的示數先不變后升高,D正確。
【答案】 BD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7. 水是人類生存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水的三態變化,
地球上的水在不停地循環:陽光曬暖了海洋,海水吸熱蒸
發, 成為水蒸氣上升到空中;當水蒸氣上升到高
空以后,與冷空氣接觸,水蒸氣 成為小水滴,大
量的小水滴懸浮在高空中,就形成了云,如果在高空遇到
更加寒冷的氣流,小水滴就會 成小冰珠。(均填
物態變化名稱)
汽化 
液化 
凝固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8. 神奇的金屬“鎵”,熔點只有29.76 ℃,如圖所示,將其
托在手心里它會 (填物態變化名稱)為液體,在這
一過程中,它要 (填“吸收”或“放出”)熱量,
由此可知,鎵是 (填“晶體”或“非晶體”)。
(第8題)
熔化 
吸收 
晶體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9. [2024·信陽一模]喜歡動手實驗的小明,把干冰放在試管
中,在試管口套上氣球(如圖甲),過了一會兒發現氣球鼓
起來了,同時在試管底部的外壁上出現了白霜(如圖乙)。
這是由于試管中干冰 (填物態變
化名稱)成氣態,試管外水蒸氣凝華
(填“吸”或“放”)熱形成霜。
升華 
放 
(第9題)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0. 如圖所示是某物質凝固時溫度隨時間變化的圖像,由圖
像可知:這種物質是 (填“晶體”或“非晶
體”),物質在BC段需要 (填“吸收”或“放
出”)熱量,7 min時,物質處于 態。
晶體 
放出 
固液共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點撥】
  由圖可知,在BC段,該物質在凝固過程中溫度保持不變,說明此時物質達到了凝固點,正在凝固,因此這種物質屬于晶體;7 min時在凝固過程中,處于固液共存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1. 小榮利用如圖甲所示的裝置探究某物質熔化時溫度的變
化規律。請回答下列問題:
(1)安裝實驗器材時,應按照 (填“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的順序進行。
(2)實驗中,用燒杯中的熱水加熱試管中固體物質,好處是 。
自下而上 
可以使固體受熱均勻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3)根據實驗數據畫出該物質的溫度隨加熱時間變化的圖像如圖乙所示,該物質為 (填“晶體”或“非晶體”);溫度達到如圖丙所示時,試管中物質所處的物態是
態;若在標準大氣壓下,該物質的沸點是217.9 ℃,繼續加熱 (填“能”或“不能”)觀察到該物質的沸騰現象(燒杯中一直有水)。
晶體 
固 
不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點撥】
  (1)需要用酒精燈外焰加熱,因此先放好酒精燈,再固定好鐵圈的高度,故應按照自下而上的順序進行安裝。(2)實驗中,用燒杯中的熱水加熱試管中固體物質,這種方法叫水浴法,其好處是可以使固體受熱均勻。(3)由圖乙可知,該固體物質熔化時溫度保持80 ℃不變,所以該物質有固定的熔化溫度,為晶體;圖丙中溫度計的分度值為1 ℃,示數為66 ℃,66 ℃<80 ℃,所以試管中物質處于固態;在標準大氣壓下,該物質的沸點是217.9 ℃,水的沸點是100 ℃,水沸騰時溫度不變,所以該物質不能達到其沸點,故繼續加熱不能觀察到該物質的沸騰現象。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2. [2024·遼寧一模]在探究水沸騰前后溫度與時間的關系實
驗中,實驗裝置如圖1所示。
 
(1)放置溫度計時,要求:

(2)除圖1中的器材外,還需要的測量工具是

玻璃泡浸沒在被測物質中,
但不能碰到容器底和容器壁 
秒表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3)實驗開始后,記錄的溫度與時間如下表,請在圖2中描點畫出溫度與時間的關系圖像。
時間/min 0 1 2 3 4 5 6 7 8
溫度/℃ 80 88 95 98 99 100 100 100 10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共16張PPT)
教科版 八年級上
期末復習基礎練
第1章 走進實驗室
1. [2023·邯鄲月考]小蔣同學參加中考體育測試,下列結果最
可能達到的是( D )
A. 擲實心球成績為40 m
B. 立定跳遠成績為10 m
C. 1 s跳繩100次
D. 跑步1 000 m用時4 min
1
2
3
4
5
6
7
  中學生擲實心球的成績在10 m左右,不可能達到40 m;中學生立定跳遠的成績在2 m左右,不可能達到10 m;中學生1 min跳繩可達100次,1 s跳2次左右;中學生跑1 000 m的成績一般在4 min左右。故選D。
【點撥】
【答案】D
1
2
3
4
5
6
7
2. [2023·成都七中模擬]我國古代曾用張開的大拇指與中指間
的距離作為長度單位,稱為“拃”。如圖所示,利用刻度
尺測量某人“一拃”的長度。根據圖中信息,下列說法正
確的是( D )
A. 測量時,必須從零刻度線量起
B. 觀察出,刻度尺的分度值為0.1 cm
C. 讀數時,視線可以從甲方向觀察
D. 記錄下,“一拃”的長度為19.0 cm
1
2
3
4
5
6
7
【點撥】
  測量長度時,被測物體的一端放在刻度尺的零刻度線上會使測量更簡單,直接讀出末端刻度值即為物體的長度,如果測量時沒有從零刻度線開始而是從某一刻度線開始也可以測量,故A錯誤;該刻度尺每大格代表10 cm,每大格內包含10小格,所以每小格代表1 cm,即該刻度尺的分度值為1 cm,故B錯誤;讀數時,視線要與刻度尺的尺面垂直,故C錯誤;圖中大拇指尖在零刻度線位置,中指尖在19.0刻度線位置,所以,“一拃”的長度為19.0 cm,故D正確。
【答案】 D
1
2
3
4
5
6
7
3. [2023·南充期中]如圖甲所示,物體的長度是 cm。如圖乙所示的秒表(不完整)的示數為 s。
31.0 
277.5 
1
2
3
4
5
6
7
  由圖甲可知,此刻度尺的分度值為1 cm,物體左側對齊40.0 cm,右側對齊71.0 cm,物體的長度L=71.0 cm-40.0 cm=31.0 cm。由圖乙可知,在秒表的小表盤上,1 min分為兩個小格,則一個小格代表0.5 min,指針在“4”和“5”之間,更接近5,所以分針指示的時間為4 min;在秒表的大表盤上,1 s之間有10個小格,一個小格代表0.1 s,則秒針指示的時間為37.5 s,即該秒表的示數為4 min 37.5 s=277.5 s。
【點撥】
1
2
3
4
5
6
7
4. [2023·成都二中月考]某同學對同一物體的長度的五次測量
記錄是17.82 cm、17.83 cm、17.81 cm、17.28 cm、
17.81 cm,這五次測量記錄中有一次記錯了,則被測物體
的長度應記為 cm,該同學所用的刻度尺的分度
值為 。
17.82 
1 mm 
1
2
3
4
5
6
7
  觀察五次測量值數據發現,數據17.28 cm與其余四次記錄的數值偏差太大,此測量數據是錯誤的;因數據單位是cm,小數點后有兩位數,則該刻度尺的分度值是1 mm;物體的長度為=17.8175 cm ≈17.82 cm。
【點撥】
1
2
3
4
5
6
7
5. [2023·成都金牛區期末]科學探究有六個環節,其中第一個
環節是 ,愛因斯坦說這個環節比解決問題還
重要;如圖所示,物理實驗小組在探究降落傘在空中的滯
留時間與傘的面積的關系時,需要讓傘的
材料、傘繩的長度、傘的質量等因素相同,
這種實驗方法是 。
提出問題 
控制變量法
(第5題)
1
2
3
4
5
6
7
【點撥】
  科學探究的六個環節是①提出問題,②猜想與假設,
③設計實驗、制訂方案,④進行實驗、收集證據,⑤得出
結論、做出解釋,⑥交流、評估和反思,所以第一個環節
是提出問題;由題知,每次只改變傘的面積,而保持其他
因素不變,這種實驗方法是控制變量法。
1
2
3
4
5
6
7
6. 小德學習完測量不規則圖形的面積后,在家中用方格紙測
量樹葉的面積(如圖),但先要測量小方格的面積,需要
用 (填測量工具)間接測量,測得方格紙上一小
格的面積為0.5 cm2,則樹葉的面積約
為 cm2。(大于或等于半格算1格,
小于半格不計)
刻度尺 
14 
(第6題)
1
2
3
4
5
6
7
【點撥】
  測量小方格的面積,需要用刻度尺測量小方格的邊長
從而間接測量面積,大于或等于半格的算1格,小于半格
的不計,樹葉所包圍的格子數約等于28個,其面積約為
0.5 cm2×28=14 cm2。
1
2
3
4
5
6
7
7. 歷史上許多重大的科學發現都源于對某些現象的認真觀
察、深入思考和不懈探究。小明的媽媽在花盆中種下花的
種子后,小明在幫著澆水時想:“水對種子發芽有什么影
響呢?”為了弄明白這個問題,他通過實驗,記錄了下面
的數據,根據表格內容,回答下列問題。
花盆 光線情況 溫度/℃ 種子 一周后
甲 向陽處 20 濕潤 發芽
乙 向陽處 20 干燥 沒發芽
1
2
3
4
5
6
7
(1)如果你是小明,請你根據表格內容,寫出你的猜想和猜想依據。
猜想: 。
猜想依據: 。
水會促進種子發芽 
在其他條件一定時,濕潤的種子先發芽
(2)小明澆水后觀察得到表格中的數據,這一環節屬于科學探究的 。
進行實驗、收集證據 
1
2
3
4
5
6
7
【點撥】
  (1)分析表格數據可知,在其他條件一定時,濕潤的種子先發芽,由此可猜想:水會促進種子發芽。(2)小明澆水后觀察得到表格中的數據,這一環節屬于科學探究的進行實驗、收集證據。
1
2
3
4
5
6
7(共23張PPT)
教科版 八年級上
期末復習基礎練
第6章 質量與密度
1. [科學家]“一粒小小的種子改變了世界。”袁隆平,這位
“雜交水稻之父”,在1973年率領科研團隊開啟了雜交水
稻王國的大門,為我國和世界糧食安全做出不可磨滅的貢
獻。如圖所示為雜交水稻,稻葉上的一顆大的露珠的質量
大約是( C )
A. 1 g B. 1 kg
C. 1 mg D. 1 t
C
1
2
3
4
5
6
7
8
2. [2024·徐州期中]小明想用天平稱出20 g水,先用正確的方
法測出空燒杯的質量,如圖甲所示。然后在右盤中增加20
g砝碼,接著向燒杯中注入一定量的水,指針位置如圖乙
所示。接下來的操作應該是( C )
 
A. 移動游碼
B. 調節平衡螺母
C. 用滴管向燒杯中加水
D. 用滴管從燒杯中取水
1
2
3
4
5
6
7
8
【點撥】
  由圖乙可知,指針偏向分度盤的右側,表示左盤內水
的質量小于20 g,由于需要取20 g水,應該用滴管向燒杯
中加水,直至天平平衡,故C正確。
【答案】 C
1
2
3
4
5
6
7
8
3. 社會生活中密度知識用途很廣,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C )
A. 冬天戶外的水管容易凍裂,是因為水結冰后密度變大
B. 鑒別物質,只需要測出它的密度即可作出準確的判斷
C. 一只氣球受熱膨脹后,球內氣體的質量不變,密度變小
D. 為減輕質量,比賽用自行車采用強度高、密度大的材料
1
2
3
4
5
6
7
8
  水結冰后質量不變,由公式ρ=知,密度變小,體積膨脹將水管凍裂,A錯誤。利用密度可以鑒別物質,但是有些不同物質的密度是相同的,要準確地鑒別它們,常常要多種方法并用,B錯誤。一只氣球受熱膨脹后,球內氣體的質量不變,體積變大,由密度公式ρ=可知其密度變小,C正確。根據密度公式,體積不變,密度小的質量小,為減小質量,比賽用自行車采用強度高、密度小的材料制造,D錯誤。
【點撥】
【答案】 C
1
2
3
4
5
6
7
8
4. 一枚實心“金牌”的質量為89 g,體積為10 cm3,這枚
“金牌” (填“是”或“不是”)由純金制成的。
若航天員將這枚“金牌”帶到太空,其質量 (填
“變大”“變小”或“不變”)。(ρ金=19.3×103 kg/m3)
不是 
不變 
1
2
3
4
5
6
7
8
5. [現代科技][2024·珠海期末]我國首款國際水準的大型客機
C919的機身和機翼均采用了“極輕”的碳纖維材料,這
種材料的優點是 小;小麗同學打乒乓球時不小心
將球踩癟了,但球沒有破裂,則球內氣體的質量
,密度 。(后兩空填“變大”“不變”或
“變小”)
密度 

變 
變大 
1
2
3
4
5
6
7
8
6. [2024·合肥一模]在做測量液體密度的實驗中,小明想知道
食用油的密度,于是他用天平和量筒等器材做了如圖所示
的實驗。
(1)將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把游碼移到標尺左端的零刻度線處,發現指針靜止時的位置如圖甲所示,則小明應將橫梁右端的平衡螺母 (填“旋進”或“旋
出”)一些,直至橫梁水平平衡。
旋進 
1
2
3
4
5
6
7
8
(2)小明的測量步驟如下:
①用天平測出空燒杯的質量m1=28 g;
②在燒杯中倒入適量的食用油,測出燒杯和食用油的總質量m2,如圖乙所示;
③將燒杯中的食用油全部倒入量筒中,測出食用油的體積V,如圖丙所示。
小明利用這些數據可以計算出食用油的密度為 kg/m3。
0.83×103 
1
2
3
4
5
6
7
8
(3)小明用這種方法測得的食用油的體積偏 ,測出的食用油密度與真實值相比偏 。
小 
大 
1
2
3
4
5
6
7
8
(4)同組的小華認為不用量筒也能測量出食用油的密度,
他進行了如下實驗操作:
①調好天平,用天平測出空燒杯的質量m0;
②在燒杯中裝滿水,用天平測出燒杯和水的總質量m總;
③把燒杯中的水倒盡,再裝滿食用油,用天平測出燒杯和食用油的總質量m總'。
則食用油的密度表達式ρ食用油= (已知水
的密度為ρ水)。
ρ水 
1
2
3
4
5
6
7
8
【點撥】
  (1)根據天平調平衡時遵循的原則“左偏右調,右偏左調”可知,發現指針指在分度盤的右側,要使橫梁平衡應將平衡螺母向左調,所以應將橫梁右端的平衡螺母旋進一些。
1
2
3
4
5
6
7
8
(2)由圖乙可知,食用油和燒杯的總質量m2=50 g+10 g+1.2 g=61.2 g,食用油的質量m=m2-m1=61.2 g-28 g=33.2 g,由圖丙可知,食用油的體積V=40 mL=40 cm3,食用油的密度ρ===0.83 g/cm3=0.83×103 kg/m3。(3)因燒杯中的食用油不能全部倒入量筒中,所以測得的食用油的體積偏小,由ρ=可知,測得的密度偏大。
1
2
3
4
5
6
7
8
(4)水的質量m水=m總-m0,由ρ=可得,水的體積V水=
,食用油的質量m食用油=m總'-m0,根據題意可知, V食用油=V水,則食用油的密度表達式:ρ食用油==
=ρ水。
1
2
3
4
5
6
7
8
7. [2024·駐馬店二模]河南鎮平種植的萬畝大櫻桃喜獲豐收,
小明想知道大櫻桃的密度,他用天平和量筒等進行了如下
實驗。
(1)把天平放到水平臺上,將游碼移至標尺左端的
處,發現指針在分度盤的位置如圖甲所示,應
該向 旋動平衡螺母,使橫梁平衡。
零刻
度線 
右 
1
2
3
4
5
6
7
8
(2)天平平衡后,小明按圖乙所示方法稱量大櫻桃的質量,請寫出一處錯誤: 。
用手拿砝碼 
(3)老師糾正了錯誤,正確操作后,天平再次平衡時,放在右盤中的砝碼和游碼的位置如圖丙所示,則大櫻桃的質量是 g。
10.6 
1
2
3
4
5
6
7
8
(4)小明將用細線拴好的大櫻桃放入裝有20 mL水的量筒中,水面上升到如圖丁所示位置,量筒讀數時,視線應在
(填“A”“B”或“C”)處,測得大櫻桃的體積是
cm3,根據測量結果可知大櫻桃的密度為 . g/cm3。
B 
10 
1.06 
1
2
3
4
5
6
7
8
(5)回家后,小明又設計了如下測量大櫻桃密度的實驗方案:
①用天平測出大櫻桃的質量m;
②將大櫻桃浸沒到裝滿水的溢水杯中,溢出的水流入質量為m1的空燒杯中;
③測得燒杯和溢出水的總質量為m2;
④求出大櫻桃的密度ρ= (用m、m1、m2、ρ水表示)。
 
1
2
3
4
5
6
7
8
【點撥】
  (1)將天平放在水平臺上,游碼調到標尺左端零刻度線處,發現指針指在分度盤中央刻度線的左側,說明天平的左端下沉,右端上翹,他應向右調節平衡螺母,使天平平衡。(2)使用天平時,要使用鑷子向盤中加減砝碼,不能用手直接拿放。(3)如圖丙所示,大櫻桃的質量m櫻桃=10 g+0.6 g=10.6 g。
1
2
3
4
5
6
7
8
(4)量筒讀數時,視線應與凹液面的最低處相平,視線應在B處;大櫻桃的體積V=30 mL-20 mL=10 mL=10 cm3,大櫻桃的密度ρ===1.06 g/cm3。(5)由題意知,溢出水的質量m水=m2-m1,根據密度公式ρ櫻桃=可知,溢出水的體積V水==;大櫻桃的體積V'=V水,大櫻桃的密度ρ===。
1
2
3
4
5
6
7
8
8. [2024·常州期中]小陳是一名貨車司機,現有一輛自身質量
為5 t的大卡車,裝了7 m3的石子,石子的密度為2.5×103
kg/m3,當他駕駛卡車經過一座橋,剛要上橋,他看到立
在橋頭的限重標志牌(如圖所示),便立即停車進行計算,
問:小陳的卡車能否安全通過這座橋?如果不能,至少需
要卸掉多少立方米的石子?
1
2
3
4
5
6
7
8
【解】橋上“20 t”表示允許通過車輛的最大質量為20 t,
由密度公式得,石子的質量m石=ρ石V=2.5×103 kg/m3× 7 m3=1.75×104 kg=17.5 t,車和石子的總質量m總=m石+m車=17.5 t+5 t=22.5 t>20 t,所以卡車超載,不能安全通過這座大橋;應卸石子的質量Δm=22.5 t-20 t= 2.5 t=2 500 kg,由密度公式得,應卸石子的體積ΔV===1 m3。
1
2
3
4
5
6
7
8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巴南区| 南城县| 永登县| 丰宁| 长岛县| 荃湾区| 扎赉特旗| 吉安市| 甘洛县| 嘉禾县| 乐业县| 舞阳县| 新建县| 泽州县| 普格县| 广水市| 浙江省| 洛南县| 铅山县| 喀什市| 汝城县| 晋州市| 吴川市| 高雄市| 金华市| 郴州市| 镇康县| 哈密市| 舒兰市| 岳西县| 万载县| 镇平县| 郓城县| 夏津县| 宁阳县| 抚宁县| 梅州市| 桃园市| 绩溪县| 麻江县| 迁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