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36張PPT)教科版 八年級上期末復習基礎練第4章 光的世界1. [2023·廣安]光與影的世界是生活也是藝術,攝影作品將之展現得奇妙而瑰麗。下圖中可以用光的直線傳播解釋的是( B )A. 奇妙的“倒影” B. 地面上的影子BC. 瑰麗的彩虹 D. 露珠下被放大的葉脈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2. [2023·成都]“因為有了光,自然界才絢麗多彩,世界才生機勃勃……”下列對光現象描述正確的是( D )A. 太陽發出的光沿直線傳播到達學校操場B. 太陽光照在人身上的反射不遵循光的反射定律C. 通過天文望遠鏡看到月球環形山,此時像與物等大D. 白光經三棱鏡分解成的彩色光,可通過凸透鏡合成白光D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3. [2024·西安鐵一中模擬]光使世界絢麗多彩,人們的生活更離不開光,如圖所示,大唐不夜城夜景給廣大西安市民和外地游客帶來了光的盛宴。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D )A. 我們看到各種光源發出的光在空中沿直線傳播,這就是我們常說的“光線”B. 晚上天空中五顏六色的光是由光的色散形成的C. 當紅色燈光照在白色的衣服上時,我們看到衣服是白色的D. 我們能從不同角度看到美輪美奐的盛景,是因為光發生的是漫反射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點撥】 為了便于理解規律,我們在研究光的傳播路徑時引入光線,采用了物理理想模型法,光線并非實際存在,故A錯誤;彩燈發出五顏六色的光可能是因為其內部注入了一些特殊的氣體,不屬于光的色散,故B錯誤;紅色燈光照在白色的衣服上時,白衣服可以反射紅光,則人們看到衣服的顏色是紅色,故C錯誤;從不同方向都能看到景物是因為光照到景物上發生了漫反射,故D正確。【答案】 D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4. [2023·株洲]如圖為一個光頭的人拿著倒置的掃把照鏡子(平面鏡)的情景。下列說法符合事實的是( D )A. 人變高了B. 人變胖了C. 人長出了頭發D. 人打了領帶D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5. [2023·常德改編]下列關于凸透鏡應用的說法中,正確的是( D )A. 遠視眼需要配戴凹透鏡來矯正B. 顯微鏡中物鏡的作用相當于放大鏡C.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時,應使二維碼位于手機鏡頭1倍焦距之內D. 當投影儀的鏡頭靠近投影片時,投影儀成的像將變大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點撥】 遠視眼觀察近處物體時,像成在視網膜的后方,為使光線提前會聚,應配戴具有會聚作用的凸透鏡來矯正,故A錯誤;在顯微鏡中,物鏡和目鏡都使物體放大,其中物鏡使物體成倒立、放大的實像,相當于投影儀,目鏡使物體成正立、放大的虛像,相當于放大鏡,故B錯誤;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手機攝像頭是利用物距大于2倍焦距時,成倒立、縮小的實像的規律工作的,因此,用手機掃描二維碼時,應使二維碼位于手機鏡頭的2倍焦距以外,故C錯誤;成實像時“物近像遠像變大”,投影儀的鏡頭靠近投影片(物距減小)時,投影儀成的像將變大,故D正確。【答案】 D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6. [2024·棗莊模擬]如圖所示,燭焰、凸透鏡和光屏三者的中心在同一高度,該凸透鏡的焦距為10.0 cm,凸透鏡的位置保持不變。以下說法正確的是( C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①當蠟燭放在圖中A區時,光屏應放在圖中E區才可能呈現清晰的像②當蠟燭放在圖中B區時,光屏應放在圖中F區才可能呈現清晰的像③若要在光屏上得到一個放大的像,則蠟燭應該放在圖中C區④蠟燭從圖中位置逐漸遠離透鏡時,所成的像會逐漸變小A. ①② B. ②③④C. ①②④ D. ①②③④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點撥】 ①當蠟燭放在圖中A區時,物距大于2倍焦距,根據u>2f,2f>v>f,成倒立、縮小的實像,光屏應放在圖中E區才可能呈現清晰的像,故①正確;②當蠟燭放在圖中B區時,物距大于1倍焦距小于2倍焦距,根據2f>u>f,v>2f,成倒立、放大的實像,光屏應放在圖中F區才可能呈現清晰的像,故②正確;③若蠟燭放在圖中C區,此時物距小于1倍焦距,成正立、放大的虛像,虛像不能用光屏承接,故③錯誤;④蠟燭從圖中位置逐漸遠離透鏡,此時物距增大,根據凸透鏡成實像時“物遠像近像變小”可知,所成的像會逐漸變小,故④正確。【答案】 C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7. [2024·中山模擬]我國古代著名學者墨翟和他的學生做了世界上第一個小孔成像的實驗。該實驗說明了光在同種均勻介質中 ;當物體和光屏不動,小孔靠近物體時,成倒立、 (填“變大”“變小”或“不變”)的 (填“實像”或“虛像”)。沿直線傳播 變大 實像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點撥】 小孔成像是光穿過小孔在屏上成的像,說明光在同種均勻介質中沿直線傳播。當物體和光屏不動,小孔靠近物體時,物距變小,像距變大,成倒立、變大的實像。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8. [2023·四川]如圖所示,患近視的同學看遠處物體時,成像在視網膜前,要使像成在視網膜上,人應該 (填“靠近”或“遠離”)物體,或者戴一個由合適的 (填“凸”或“凹”)透鏡制成的眼鏡。靠近 凹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9. [革命文化]某部電影講述了志愿軍狙擊手英勇作戰的故事。狙擊手趴伏時,瞄準鏡的物鏡上覆蓋有偽裝網,目的是防止光滑的鏡片發生 (填“鏡面”或“漫”)反射暴露目標;由于人體會輻射出 (填“紅外”或“紫外”)線,在現代戰爭中狙擊手可以使用熱成像儀尋找目標。鏡面 紅外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0. [2023·連云港]一束光與水平面成30°角斜射到平靜的水面上,則反射角為 ;若入射角增大10°,則入射光線和反射光線夾角為 。遠遠望去,一只小鳥在平靜的水面上飛翔,若它距水面6 m,它的像到水面的距離是 m;當它向水面俯沖的過程中,像的大小 (填“變大”“變小”或“不變”)。60° 140° 6 不變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1. 小明在家為弟弟表演了一個“變硬幣”的魔術,如圖所示,將不透明的杯子放在桌上,弟弟在A處看到杯中無硬幣。然后緩慢向杯中注入水,弟弟驚訝地看到了“硬幣”。弟弟看到的“硬幣”是由光的 (填“直線傳播”“反射”或“折射”)形成的(填“實”或“虛”)像,像的位置比實際硬幣的位置 (填“深”或“淺”)。折射 虛 淺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2. [2023·眉山]班主任用照相機拍攝初三畢業照,在相機底片上成 (填“放大”或“縮小”)的實像;若兩個同學的像出現在照相機取景框外,要拍攝所有同學完整的像,照相機應 (填“遠離”或“靠近”)同學們,同時將鏡頭向后縮。縮小 遠離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3. [模型建構]汽車司機通過后視鏡(視為平面鏡)觀察車輛后方路況。如圖所示,車輛右轉時通過右側后視鏡MN觀察車后方情況,其中P處有一行人,其在后視鏡中的像位于P',為觀察到該行人,司機眼睛所在區域為 (填“ab”“bc”或“cd”);若司機眼睛位于ab區域,后視鏡MN應繞O點 (填“順時針”或“逆時針”)旋轉。bc 順時針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點撥】 P處有一行人,其在后視鏡中的像位于P',為觀察到該行人,從P發出的光經鏡面反射必須進入司機眼睛,因而司機眼睛與像的連線與鏡面有交點,眼睛只能在bc范圍內,若司機眼睛位于ab區域,則必須把像向右移動才能有反射光進入司機眼睛,因而把后視鏡MN繞O點沿順時針旋轉。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4. [2024·常州模擬]如圖所示,光從水中斜射入空氣,請作出反射光線和折射光線。(第14題)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5. [2023·撫順]如圖所示,S'是光源S在平面鏡中的像。光線a是光源S發出的光線經平面鏡反射后,平行于凸透鏡主光軸射向凸透鏡的光線。請畫出:(第15題)(1)光源S的位置。(2)反射光線a對應的入射光線。(3)光線a經凸透鏡折射后的折射光線。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點撥】 (1)過S'作關于鏡面的對稱點,即光源S的位置;(2)過光源S連接入射點,所得即入射光線,標出方向即可;(3)平行于主光軸的光線經凸透鏡后,折射光線經過另一側焦點。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6. [2024·長沙期末]如圖所示,在“探究光的反射定律”實驗中,先把一個平面鏡M放在水平桌面上,再將一個可折疊的半圓形的屏(由兩個大小相同的扇形面E、F連接而成,用來顯示光的傳播路徑)豎直安裝在平面鏡上,屏上的豎直線ON為屏F可繞其轉動的軸線。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如圖甲所示,一束光貼著屏E沿AO射到O點,經鏡面反射后的光沿屏F上OB射出;如圖乙所示,若以ON(法線)為軸,將屏F向后轉動,發現在屏F上不能看到反射光線,這說明反射光線、入射光線和法線在 平面內。同一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2)已知入射光線AO與ON(法線)之間的夾角為50°,則反射角為 °。(3)在圖甲中,若讓一束光貼著屏沿BO射到O點,則發現反射光線將沿OA射出,這個現象說明:在光的反射現象中,光路是 的。50 可逆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7. [2023·南充]小科同學在探究平面鏡成像特點時,利用如圖甲所示器材進行了以下操作:(1)實驗中小科同學從點燃的蠟燭一側透過玻璃板看到像有重影,改善重影問題的方法是 ,實驗中選取同樣大小的蠟燭A、B是為了 。用較薄的玻璃板探究像與物的大小關系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2)改進器材后多次改變蠟燭A的位置,并移動另一支蠟燭,確定每次像的位置,將玻璃板及每次物和像的位置記錄在玻璃板下面的白紙上,連接物和對應的像,如圖乙所示,由此可得出結論:像與物到平面鏡的距離 。相等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3)完成實驗后,小科同學又將一枚硬幣放在玻璃板前,能看到它在玻璃板后的像在a的位置,如圖丙所示,若將玻璃板水平向右移動3 cm,該硬幣的像 (填“向右移動3 cm”“在原位置”或“向左移動3 cm”)。在原位置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點撥】 (1)實驗中有重影,是因為玻璃板較厚,蠟燭通過玻璃板兩個面都成像了,可采用較薄的玻璃板,使兩個面所成的像幾乎在一個位置,避免重影對實驗的影響;用同樣大小的蠟燭A、B進行實驗,可探究平面鏡所成的像與物的大小關系,B與A的像重合時,說明像與物大小相等。(2)由圖乙知,每次記錄的像距與物距的大小相等,所以像與物到平面鏡的距離相等。(3)將玻璃板水平向右移動3 cm,硬幣的位置不變,則像的位置也不變,在原位置。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8. 在“探究凸透鏡成像規律”的實驗中,小虎同學進行了如下實驗。(1)用平行光正對凸透鏡照射,移動光屏到圖甲位置時,光屏上出現了最小、最亮的光斑,這說明凸透鏡對光有作用,此凸透鏡的焦距是 cm。會聚 10.0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2)將凸透鏡固定在圖乙中的光具座40 cm刻度處,光屏和點燃的蠟燭位于凸透鏡兩側。將蠟燭移至25 cm刻度處,移動光屏,直到光屏上出現了燭焰清晰的像(未畫出),則該像是 (填“實”或“虛”)像。這個成像性質在生活中的應用是 (填“照相機”“投影儀”或“放大鏡”)。實 投影儀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3)實驗進行一段時間后,如圖丙所示,原來在光屏中心的像“跑”到光屏上方。能讓像重新回到光屏中央的操作是(填序號)。①下調光屏 ②下調蠟燭 ③下調透鏡③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4)為了克服蠟燭燃燒變短帶來的問題,小虎購買了用LED燈做成的F光源進行實驗,將F光源放在10 cm刻度處,直接用眼睛透過透鏡看到的清晰的像是圖丁中的 。B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點撥】 (3)實驗一段時間后,像移動到光屏的上方,根據過光心的光傳播方向不變,要讓像重新回到光屏中央,可將蠟燭向上移動、將光屏向上移動或將凸透鏡向下移動。(4)將F光源放在10 cm刻度處時,物距為30 cm,大于2倍焦距,成倒立、縮小的實像,故選B。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共23張PPT)教科版 八年級上期末復習基礎練第2章 運動與能量1. [航天科技]神舟十八號載人飛船于2024年4月發射,如圖所示。火箭在上升過程中,說航天員是靜止的,所選的參照物是( C )A. 地面 B. 發射塔C. 火箭 D. 地面上的國旗(第1題)12345678910【點撥】 火箭在上升過程中,航天員相對于地面、發射塔和地面上的國旗的位置在發生變化,是運動的;相對于火箭的位置沒有發生變化,是靜止的,故ABD錯誤,C正確。【答案】 C123456789102. [2024·榆林期末]小林爸爸駕車通過一段筆直的隧道時,看到路邊限速牌如圖甲所示,汽車速度表上指針的位置恒定,如圖乙所示,汽車通過隧道用時6 min,不計車身長度。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D )(第2題)A. 汽車做變速直線運動B. 隧道內汽車限速60 m/sC. 汽車已經超速D. 隧道長度為4 km12345678910【點撥】 汽車速度表上指針的位置恒定,速度為v=40 km/h,汽車做勻速運動,A錯誤;隧道內汽車限速60 km/h,B錯誤;40 km/h<60 km/h,汽車沒有超速,C錯誤;根據速度公式得,隧道長度s=vt=40 km/h×h=4 km,D正確。【答案】 D123456789103. [2024·保定一模]小明打車去某地游玩。如圖所示是小明乘坐出租車的發票的部分數據。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C )A. 坐在車上的小明以自己的帽子為參照物,出租車是運動的B. 小明坐在車上看到路旁的樹木向后退去,是以地面為參照物C. 在小明乘坐的全過程中,出租車的平均速度約為30 km/hD. 出租車通過這段路程所用的時間是0.24 h(第3題)12345678910【點撥】 因為出租車相對于小明的帽子沒有發生位置的變化,所以出租車是靜止的,A錯誤;路旁的樹木相對于地面的位置沒有變化,所以以地面為參照物,路旁的樹木是靜止的,B錯誤;由發票數據可知,s=12 km,t=15:34-15:10=24 min=0.4 h,則出租車全過程的平均速度===30 km/h,C正確,D錯誤。【答案】 C123456789104. [古代典籍]《莊子·天下》中曾有論述:“一尺之捶,日取其半,萬世不竭。”其意是指物質是無限可分的。常見的物質是由 構成的。如圖所示,人在打噴嚏、咳嗽時會噴出大量的飛沫,飛沫一般是直徑大于5 μm的含水顆粒,它里面包裹分泌物或病原菌,可飄浮在空氣中。因此,建議保持一定的社交距離,感冒咳嗽時一定做好個人防護,戴上口罩。飛沫傳播屬于 (填“機械運動”或“分子運動”)。分子 機械運動 (第4題)123456789105. 下列現象中,屬于能量轉移的是 ,屬于能量轉化的是 。②⑤ ①③④ 123456789106. [古詩詞][2024·西安碑林區四模]王維在《觀獵》中有這樣的描述:“忽過新豐市,還歸細柳營。回看射雕處,千里暮云平。”從物理的角度看,詩人是在描述馬的 大;以詩人為參照物,新豐市是 (填“運動”或“靜止”)的。新豐市在今臨潼東北方向,細柳營在西安西,地鐵16號線設有細柳營站,漢代名將周亞夫曾駐兵于此。詩人興會所至,將有關之地一時匯集,既切狩獵之題,又抒豪逸之情。其實兩地相隔七十余里,馬奔跑時最快能達到60~70 km/h,一般大約20 km/h,按20 km/h的速度計算,詩人從新豐市歸來,用了 h。速度 運動 1.75 12345678910【點撥】 由題中詩句可知,返營馳騁之疾速,真有瞬息“千里”之感,從物理的角度看,詩人是在描述馬的速度大;以詩人為參照物,新豐市相對于詩人的位置發生變化,所以,新豐市是運動的。七十里=35 km,根據速度公式得,詩人從新豐市歸來,用的時間t===1.75 h。123456789107. [2024·鹽城月考]將氣球吹大,用夾子把口封緊,剪取一段10 cm長的吸管,用膠帶把它固定在氣球上,將一根細繩穿過吸管水平拉直,兩端固定。把氣球封口的夾子松開,氣體向后噴出,氣球向前運動。運動過程中氣球與吸管保持相對靜止。如圖所示是氣球運動時每隔0.5 s的頻閃照片,則氣球從A位置運動到B位置過程中做 (填“勻速”或“變速”)直線運動;若AB的長度為吸管長度的15倍,則氣球的速度為 m/s。變速 0.75 (第7題)12345678910【點撥】 由圖知,在相同時間間隔,由A到B的路程逐漸增大,故氣球在做變速運動;AB長度約為吸管長度的15倍,吸管長10 cm=0.1 m,故AB段的路程為0.1 m×15=1.5 m,AB間有4個時間間隔,已知頻閃照片的拍攝間隔為0.5 s,則氣球從A到B共用時0.5 s×4=2 s,故氣球的平均速度===0.75 m/s。123456789108. [2024·贛州期末]2023年2月6日,土耳其發生兩次7.8級地震,造成了嚴重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中國藍天救援隊隊員出征土耳其,參加救援。利用地震波中縱波和橫波的傳播速度不同可以監測震源的位置。從圖中可知橫波傳播速度 (填“大于”“等于”或“小于”)縱波傳播速度。若測得這兩種波先后到達監測站的時間間隔為16 s,則震源到該監測站的距離為 km。小于 120 (第8題)12345678910【點撥】 由圖可知,縱波的速度v1===5 km/s,橫波的速度v2===3 km/s,所以,v1>v2;測得這兩種波先后到達監測站的時間間隔為16 s,假設震源到該監測站的距離為s,由題意可得:-=16 s,即-=16 s,解得:s=120 km。123456789109. 在“測量小車的平均速度”實驗中:(1)物理實驗小組設計了如圖甲所示的實驗,該實驗原理是 。v= 12345678910(2)小紅想測小車運動過程中BC段的平均速度,于是將小車放在B點,按下秒表并同時讓小車從靜止開始下滑,當小車下滑到C點時停止計時。你認為這個方法 (填“可行”或“不可行”),理由是 。不可行小車通過B點時的速度不為零 12345678910(3)實驗時,發現小車下滑的速度較快,不便于測量時間,下列操作可行的是 。A. 適當減小斜面的傾角B. 熟練使用秒表后再計時C. 選擇更加精密的秒表D. 更換成質量更大的小車ABC 12345678910(4)如圖乙所示,小組利用位置傳感器記錄小車的運動情況。位置傳感器利用超聲波測出不同時刻小車與它的距離,計算機就可以算出小車在不同位置的速度。屏幕圖像如圖丙所示,通過圖像可以看出小車在斜面上下滑是(填“勻速”或“加速”)運動;小車在斜面上運動2 s時的速度為 m/s。加速 0.4 12345678910【點撥】 (2)小車從A到C的過程中通過B點時的速度不為0,小車通過AC段的時間與AB段的時間之差才是BC段的時間,因此他的做法不可行。(3)小車下滑的速度與小車的質量無關,要使小車運動變慢,需要減小斜面傾斜程度或者增大斜面的粗糙程度,另外,熟練使用秒表后再計時、選擇更加精密的秒表都有利于時間的測量。(4)從圖像中可看出,小車的速度隨時間增加而變大,故小車做加速運動;t=2 s時,由圖像可知此時速度為0.4 m/s。1234567891010. [日常生活]便捷的交通與互聯網給人們出行帶來了極大的方便,王爺爺帶小孫子乘車到萍鄉北站,然后乘高鐵去南昌參觀滕王閣,8:20所乘汽車出發,并看到路邊如圖所示的交通標志牌,此刻吩咐小孫子通過鐵路12306網站查詢到的列車時刻表如表:車次 萍鄉北開 南昌西到 運行距離G1346 08:37 09:39 240 kmG1692 08:54 10:11 240 kmG1482 09:11 10:20 240 km12345678910(1)【解決實際問題】在交通正常的情況下,爺孫倆最快能趕上哪一車次(不計檢票時間)?【解】由圖可知,距離萍鄉北站30 km,限速60 km/h,由v=可得,乘車到萍鄉北站所用的最少時間t===0.5 h=30 min,他們8:20乘車出發,到達萍鄉北站的時間為8:50,根據表中信息可知,爺孫倆最快能趕上G1692車次。12345678910(2)該趟高鐵運行的平均速度為多少(保留整數)?【解】根據列車時刻表可得,乘坐G1692到達南昌西所用時間t'=10:11-8:54=1 h 17 min=h,總路程s'=240 km,由速度公式v=可得,該趟高鐵運行的平均速度v'==≈187 km/h。12345678910(共22張PPT)教科版 八年級上期末復習基礎練第3章 聲的世界1. 在2024年的春節聯歡晚會上,一首歌曲《不如見一面》讓現場觀眾感動不已。觀眾通過歌聲就能分辨出不同歌手的聲音,這主要是依據聲音的( D )A. 音調 B. 聲速C. 響度 D. 音色D123456789101112132. 關于聲音的產生與傳播,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D )A. 只要物體振動發聲,人耳就能聽到聲音B. 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振動停止,聲音就消失C. 打雷時先看到閃電后聽到雷聲,是因為閃電比雷聲先發生D. 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振動停止,發聲停止D123456789101112133. 下列與聲現象有關的說法正確的是( D )A. 在道路兩旁種樹可防止噪聲的產生B. 優美的歌聲一定不是噪聲C. 醫生用聽診器檢查病情時,提高了聲音的音調D. 汽車安裝的倒車雷達是利用超聲波工作的D123456789101112134. [2024·合肥蜀山區二模]如圖所示的陶笛,其原型可追溯至6 000多年前陜西半坡遺址出土的陶哨。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C )CA. 人們主要依靠音調辨別陶笛和其他樂器的聲音B. 用力吹陶笛,可使陶笛發出的聲音的頻率變高C. 吹奏陶笛發出的聲音,主要是由陶笛內空氣柱振動產生的D. 吹奏陶笛產生的聲音在空氣中的傳播速度約為3×108 m/s123456789101112135. [自制樂器]在班級舉行的“自制樂器,唱響未來”的活動中,小華同學利用橡皮筋等自制了如圖所示的簡易“古箏”,并用它進行了演奏。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B )A. “古箏”發出的聲音是由空氣振動產生的B. “古箏”發出的聲音通過空氣傳入人耳C. 用力撥動橡皮筋可以提高聲音的音調D. 橡皮筋振動越快,演奏聲傳播速度越大B123456789101112136. 古詩詞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之一,我們在欣賞的時候,經常發現它與物理知識息息相關。關于聲現象,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C )CA.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鳥叫聲是通過空氣傳入人耳的B. “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這說明聲音可以傳遞信息C. “不敢高聲語,恐驚天上人”,詩句中的“高”是指聲音的音調高D. “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詩句中“蟬噪”和“鳥鳴”是通過聲音的音色來分辨的123456789101112137. [2023·齊齊哈爾]用二胡演奏樂曲時,聲音是通過弦的 產生的;手在不同位置按弦,目的是改變弦發出聲音的 (填“音調”“響度”或“音色”)。振動 音調 123456789101112138. 地震發生前期,地殼輕微的 會產生次聲波,這些次聲波會使一些動物有異常表現,而人卻聽不到,說明人聽覺的 范圍和動物不同。振動 頻率 123456789101112139. [古代典籍]北宋時代的沈括在他的著作《夢溪筆談》中記載:士兵枕著牛皮制成的箭筒睡在地上,能盡早聽到夜襲敵人的馬蹄聲。其原因是 、箭筒等固體能夠傳聲,且比空氣傳聲的速度 ;同時箭筒的空腔也起了 (填“分散”或“收集”)聲音的作用。大地 大 收集 1234567891011121310. 海洋動物的質量越大,其叫聲越有力而低沉,即響度越 、音調越 。甲、乙兩曲線為某科考船聲吶系統收錄的500 kg的海豚和100 t的藍鯨叫聲的波形圖, (填“甲”或“乙”)是藍鯨發出聲音的波形圖。大 低 甲 12345678910111213【點撥】 “有力”說明聲音響度大,“低沉”說明聲音音調低;由圖像知,甲的振幅大,頻率低,故甲是質量大的藍鯨的叫聲的波形圖。1234567891011121311. [2024·無錫期中]在馬航MH370失聯搜尋的過程中,各國艦船在定位和測量海深時都要用到超聲測位儀(又叫“聲吶”),如圖所示,這是利用聲音可以在 (填物質種類)中傳播。若海的深度是6 000 m,聲音在海水中傳播的速度是1 500 m/s,則需經過 s才能接收到信號。這種方法 (填“能”或“不能”)用來測量月球和地球之間的距離。液體 8 不能 12345678910111213【點撥】 利用聲吶測量海水的深度,主要是利用了聲音可以在液體中傳播。若海的深度是6 000 m,則聲音一個來回的路程s=6 000 m×2=12 000 m,聲音在海水中傳播的速度是 1 500 m/s,由v=可得,聲音傳播的時間t=== 8 s。超聲波不能用于太空測距,因為太空中是真空,真空不能傳聲。1234567891011121312. [2023·邯鄲期中]為了探究聲音的三個特性,某班同學們用兩把大小完全一樣的鋼尺和塑料尺分別進行了以下操作,如圖所示。12345678910111213(1)將鋼尺一端緊壓在桌面邊緣,改變鋼尺伸出桌面的長度,用大小相同的力撥動它,聽聲音,看現象,從而得出了聲音的 與振動 有關。(2)保持鋼尺伸出長度不變,用大小 (填“不同”或“相同”)的力撥動它伸出桌面的部分,聽聲音,看現象,從而得出了聲音的響度與 有關。音調 頻率 不同 振幅 (3)把鋼尺換成塑料尺,保持塑料尺伸出長度不變,用大小相同的力撥動它,聽出了兩次聲音的 不同。音色12345678910111213【點撥】 (1)改變鋼尺伸出桌面的長度,用同樣大小的力撥動其伸出桌面的一端,這樣會導致鋼尺振動的快慢不同,即振動的頻率不同,發出聲音的音調就不同,從而得出聲音的音調和振動頻率有關。(2)保持鋼尺伸出桌面的長度不變,先后用大小不同的力去撥動它,這樣會導致鋼尺振動的幅度不同,使發出聲音的響度不同,從而得出了聲音的響度與振幅有關。(3)把鋼尺換成塑料尺,其他操作相同時,振動的物體不同,所以聽到聲音的音色不同。1234567891011121313. [2024·福州外國語中學期中]如圖所示是“探究聲音的產生與傳播”的實驗。(1)如圖甲所示的實驗現象說明:聲音是由物體 產生的。振動 12345678910111213(2)乒乓球在實驗中的作用是將 放大,便于觀察實驗現象。這種物理方法叫 (填“等效替代法”或“轉換法”)。音叉微小的振動 轉換法(3)如圖乙所示,當敲擊右邊音叉時,發現:乒乓球被左邊與它接觸的音叉彈開,這個實驗說明:聲音可以在 中傳播。空氣 12345678910111213(4)如圖丙所示是“探究聲音的傳播是否需要介質”的實驗,把正在振動發聲的手機放在瓶內,用抽氣機將瓶中的空氣逐漸抽出。①當抽氣一段時間后,發現聽到的手機聲音沒有明顯變化,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可能是 。A A. 未塞緊瓶塞,存在漏氣B. 手機聲音的頻率太高C. 手機聲音的響度太大D. 插入瓶中的導管不夠長12345678910111213②調節好儀器并能正常使用后,再次用抽氣機抽氣,隨著瓶內空氣逐漸變少,發現手機 (填“仍在”或“不在”)振動,但聽到的手機聲音在逐漸變小,這一現象說明:聲音不能在真空中傳播。在這種情況下,你認為得出這一結論是 。仍在 D A. 用實驗直接證實的B. 通過理論推導出來的C. 通過日常生活經驗得出的D. 建立在實驗基礎上加科學推理得出的12345678910111213【點撥】 (4)②由于實驗無法將瓶內空氣抽完形成真空,故得出這一結論是建立在實驗基礎上加科學推理得出的,故選D。12345678910111213(共21張PPT)教科版 八年級上期末復習基礎練第5章 物態變化1. 某溫度計的示數如圖所示,該溫度最有可能是( A )A. 冰熔化時的溫度B. 人體的正常體溫C. 成都夏天的室外溫度D. 人體感到舒適的環境溫度A1234567891011122. 如圖所示,關于溫度計的使用,下列判斷正確的是( D )A. ①和②操作正確 B. ③和④操作正確C. ⑤和⑥操作正確 D. ③和⑤操作正確D1234567891011123. [2024·邛崍模擬]水是生命的搖籃,冰、水、水蒸氣的相互轉化為大自然描繪了一幅幅壯麗的景象。下列節氣(如圖)屬于液化現象的是( D )A. 立春時節冰雪消融 B. 冬至時節房檐下形成冰掛DC. 大雪時節大雪紛飛 D. 白露時節草葉上出現露珠1234567891011124. 水的蒸發是自然界中常見的一種物態變化,某科學小組想通過實驗探究水蒸發快慢與液體表面空氣流動的關系,在圖中應選用哪兩個裝置進行實驗( B )A. 甲和乙 B. 甲和丙C. 甲和丁 D. 乙和丁123456789101112【點撥】 要探究水蒸發快慢與液體表面空氣流動是否有關,實驗中應控制液體的溫度和液體的表面積相同,液體表面的空氣流速不同,因此應選甲和丙兩個裝置進行實驗,B正確。【答案】 B1234567891011125. 2024年1月,一覺醒來,真的下雪了!成都靠“頭皮雪”成功混進下雪群聊。關于雪,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B )A. 雪是非晶體B. 水蒸氣凝華形成雪C. 水蒸氣升華形成雪D. 雪熔化過程中放出熱量【點撥】 雪有固定的熔點,屬于晶體,A錯誤;雪是空氣中的水蒸氣遇冷形成的小冰晶,屬于凝華現象,B正確,C錯誤;雪熔化過程中需要吸熱,D錯誤。B1234567891011126. [多選]如圖所示的裝置,燒杯甲裝有適量的水,通過水浴法對試管A中的水進行加熱,此時燒杯甲中的水已經沸騰,用導管將試管A中的水蒸氣導入到空試管B中,燒杯乙中裝有少量冰水混合物。過一段時間后,觀察到試管B內壁有小水珠出現。忽略系統與外界環境的熱交換,根據所學的知識,以下說法中正確的是( BD )123456789101112A. 通過導管到達試管B的水蒸氣是由試管A的水沸騰產生的B. 撤去酒精燈后,燒杯甲中的水不會立即停止沸騰C. 試管B內壁的水珠是乙中水蒸氣液化形成的D. 燒杯乙中溫度計C的示數先不變后升高123456789101112【點撥】 燒杯甲中的水已經沸騰,試管A中的水從燒杯甲中吸收熱量可以達到沸點,但是達到沸點后,試管A中的水不能再從燒杯甲中吸收熱量,所以試管A中的水不能沸騰,但是試管A中的水可以不斷蒸發,A錯誤。撤去酒精燈后,由于陶土網的溫度還比較高,燒杯甲中的水還可以吸收熱量,所以不會立即停止沸騰,B正確。123456789101112試管A中的水不斷蒸發形成的水蒸氣通過導管到達試管B,由于試管B溫度較低,水蒸氣在試管B內壁上遇冷液化成小水珠,C錯誤。試管B中不斷有水蒸氣液化成小水珠,液化放出熱量,冰水混合物吸收熱量,冰先熔化,此時溫度保持不變,等到冰全部熔化后,水溫不斷升高,整個過程中,溫度計的示數先不變后升高,D正確。【答案】 BD1234567891011127. 水是人類生存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水的三態變化,地球上的水在不停地循環:陽光曬暖了海洋,海水吸熱蒸發, 成為水蒸氣上升到空中;當水蒸氣上升到高空以后,與冷空氣接觸,水蒸氣 成為小水滴,大量的小水滴懸浮在高空中,就形成了云,如果在高空遇到更加寒冷的氣流,小水滴就會 成小冰珠。(均填物態變化名稱)汽化 液化 凝固 1234567891011128. 神奇的金屬“鎵”,熔點只有29.76 ℃,如圖所示,將其托在手心里它會 (填物態變化名稱)為液體,在這一過程中,它要 (填“吸收”或“放出”)熱量,由此可知,鎵是 (填“晶體”或“非晶體”)。(第8題)熔化 吸收 晶體 1234567891011129. [2024·信陽一模]喜歡動手實驗的小明,把干冰放在試管中,在試管口套上氣球(如圖甲),過了一會兒發現氣球鼓起來了,同時在試管底部的外壁上出現了白霜(如圖乙)。這是由于試管中干冰 (填物態變化名稱)成氣態,試管外水蒸氣凝華(填“吸”或“放”)熱形成霜。升華 放 (第9題)12345678910111210. 如圖所示是某物質凝固時溫度隨時間變化的圖像,由圖像可知:這種物質是 (填“晶體”或“非晶體”),物質在BC段需要 (填“吸收”或“放出”)熱量,7 min時,物質處于 態。晶體 放出 固液共存 123456789101112【點撥】 由圖可知,在BC段,該物質在凝固過程中溫度保持不變,說明此時物質達到了凝固點,正在凝固,因此這種物質屬于晶體;7 min時在凝固過程中,處于固液共存態。12345678910111211. 小榮利用如圖甲所示的裝置探究某物質熔化時溫度的變化規律。請回答下列問題:(1)安裝實驗器材時,應按照 (填“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的順序進行。(2)實驗中,用燒杯中的熱水加熱試管中固體物質,好處是 。自下而上 可以使固體受熱均勻 123456789101112(3)根據實驗數據畫出該物質的溫度隨加熱時間變化的圖像如圖乙所示,該物質為 (填“晶體”或“非晶體”);溫度達到如圖丙所示時,試管中物質所處的物態是態;若在標準大氣壓下,該物質的沸點是217.9 ℃,繼續加熱 (填“能”或“不能”)觀察到該物質的沸騰現象(燒杯中一直有水)。晶體 固 不能 123456789101112【點撥】 (1)需要用酒精燈外焰加熱,因此先放好酒精燈,再固定好鐵圈的高度,故應按照自下而上的順序進行安裝。(2)實驗中,用燒杯中的熱水加熱試管中固體物質,這種方法叫水浴法,其好處是可以使固體受熱均勻。(3)由圖乙可知,該固體物質熔化時溫度保持80 ℃不變,所以該物質有固定的熔化溫度,為晶體;圖丙中溫度計的分度值為1 ℃,示數為66 ℃,66 ℃<80 ℃,所以試管中物質處于固態;在標準大氣壓下,該物質的沸點是217.9 ℃,水的沸點是100 ℃,水沸騰時溫度不變,所以該物質不能達到其沸點,故繼續加熱不能觀察到該物質的沸騰現象。12345678910111212. [2024·遼寧一模]在探究水沸騰前后溫度與時間的關系實驗中,實驗裝置如圖1所示。 (1)放置溫度計時,要求: 。(2)除圖1中的器材外,還需要的測量工具是 。玻璃泡浸沒在被測物質中,但不能碰到容器底和容器壁 秒表 123456789101112(3)實驗開始后,記錄的溫度與時間如下表,請在圖2中描點畫出溫度與時間的關系圖像。時間/min 0 1 2 3 4 5 6 7 8溫度/℃ 80 88 95 98 99 100 100 100 100123456789101112(共16張PPT)教科版 八年級上期末復習基礎練第1章 走進實驗室1. [2023·邯鄲月考]小蔣同學參加中考體育測試,下列結果最可能達到的是( D )A. 擲實心球成績為40 mB. 立定跳遠成績為10 mC. 1 s跳繩100次D. 跑步1 000 m用時4 min1234567 中學生擲實心球的成績在10 m左右,不可能達到40 m;中學生立定跳遠的成績在2 m左右,不可能達到10 m;中學生1 min跳繩可達100次,1 s跳2次左右;中學生跑1 000 m的成績一般在4 min左右。故選D。【點撥】【答案】D12345672. [2023·成都七中模擬]我國古代曾用張開的大拇指與中指間的距離作為長度單位,稱為“拃”。如圖所示,利用刻度尺測量某人“一拃”的長度。根據圖中信息,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D )A. 測量時,必須從零刻度線量起B. 觀察出,刻度尺的分度值為0.1 cmC. 讀數時,視線可以從甲方向觀察D. 記錄下,“一拃”的長度為19.0 cm1234567【點撥】 測量長度時,被測物體的一端放在刻度尺的零刻度線上會使測量更簡單,直接讀出末端刻度值即為物體的長度,如果測量時沒有從零刻度線開始而是從某一刻度線開始也可以測量,故A錯誤;該刻度尺每大格代表10 cm,每大格內包含10小格,所以每小格代表1 cm,即該刻度尺的分度值為1 cm,故B錯誤;讀數時,視線要與刻度尺的尺面垂直,故C錯誤;圖中大拇指尖在零刻度線位置,中指尖在19.0刻度線位置,所以,“一拃”的長度為19.0 cm,故D正確。【答案】 D12345673. [2023·南充期中]如圖甲所示,物體的長度是 cm。如圖乙所示的秒表(不完整)的示數為 s。31.0 277.5 1234567 由圖甲可知,此刻度尺的分度值為1 cm,物體左側對齊40.0 cm,右側對齊71.0 cm,物體的長度L=71.0 cm-40.0 cm=31.0 cm。由圖乙可知,在秒表的小表盤上,1 min分為兩個小格,則一個小格代表0.5 min,指針在“4”和“5”之間,更接近5,所以分針指示的時間為4 min;在秒表的大表盤上,1 s之間有10個小格,一個小格代表0.1 s,則秒針指示的時間為37.5 s,即該秒表的示數為4 min 37.5 s=277.5 s。【點撥】12345674. [2023·成都二中月考]某同學對同一物體的長度的五次測量記錄是17.82 cm、17.83 cm、17.81 cm、17.28 cm、17.81 cm,這五次測量記錄中有一次記錯了,則被測物體的長度應記為 cm,該同學所用的刻度尺的分度值為 。17.82 1 mm 1234567 觀察五次測量值數據發現,數據17.28 cm與其余四次記錄的數值偏差太大,此測量數據是錯誤的;因數據單位是cm,小數點后有兩位數,則該刻度尺的分度值是1 mm;物體的長度為=17.8175 cm ≈17.82 cm。【點撥】12345675. [2023·成都金牛區期末]科學探究有六個環節,其中第一個環節是 ,愛因斯坦說這個環節比解決問題還重要;如圖所示,物理實驗小組在探究降落傘在空中的滯留時間與傘的面積的關系時,需要讓傘的材料、傘繩的長度、傘的質量等因素相同,這種實驗方法是 。提出問題 控制變量法(第5題)1234567【點撥】 科學探究的六個環節是①提出問題,②猜想與假設,③設計實驗、制訂方案,④進行實驗、收集證據,⑤得出結論、做出解釋,⑥交流、評估和反思,所以第一個環節是提出問題;由題知,每次只改變傘的面積,而保持其他因素不變,這種實驗方法是控制變量法。12345676. 小德學習完測量不規則圖形的面積后,在家中用方格紙測量樹葉的面積(如圖),但先要測量小方格的面積,需要用 (填測量工具)間接測量,測得方格紙上一小格的面積為0.5 cm2,則樹葉的面積約為 cm2。(大于或等于半格算1格,小于半格不計)刻度尺 14 (第6題)1234567【點撥】 測量小方格的面積,需要用刻度尺測量小方格的邊長從而間接測量面積,大于或等于半格的算1格,小于半格的不計,樹葉所包圍的格子數約等于28個,其面積約為0.5 cm2×28=14 cm2。12345677. 歷史上許多重大的科學發現都源于對某些現象的認真觀察、深入思考和不懈探究。小明的媽媽在花盆中種下花的種子后,小明在幫著澆水時想:“水對種子發芽有什么影響呢?”為了弄明白這個問題,他通過實驗,記錄了下面的數據,根據表格內容,回答下列問題。花盆 光線情況 溫度/℃ 種子 一周后甲 向陽處 20 濕潤 發芽乙 向陽處 20 干燥 沒發芽1234567(1)如果你是小明,請你根據表格內容,寫出你的猜想和猜想依據。猜想: 。猜想依據: 。水會促進種子發芽 在其他條件一定時,濕潤的種子先發芽(2)小明澆水后觀察得到表格中的數據,這一環節屬于科學探究的 。進行實驗、收集證據 1234567【點撥】 (1)分析表格數據可知,在其他條件一定時,濕潤的種子先發芽,由此可猜想:水會促進種子發芽。(2)小明澆水后觀察得到表格中的數據,這一環節屬于科學探究的進行實驗、收集證據。1234567(共23張PPT)教科版 八年級上期末復習基礎練第6章 質量與密度1. [科學家]“一粒小小的種子改變了世界。”袁隆平,這位“雜交水稻之父”,在1973年率領科研團隊開啟了雜交水稻王國的大門,為我國和世界糧食安全做出不可磨滅的貢獻。如圖所示為雜交水稻,稻葉上的一顆大的露珠的質量大約是( C )A. 1 g B. 1 kgC. 1 mg D. 1 tC123456782. [2024·徐州期中]小明想用天平稱出20 g水,先用正確的方法測出空燒杯的質量,如圖甲所示。然后在右盤中增加20g砝碼,接著向燒杯中注入一定量的水,指針位置如圖乙所示。接下來的操作應該是( C ) A. 移動游碼B. 調節平衡螺母C. 用滴管向燒杯中加水D. 用滴管從燒杯中取水12345678【點撥】 由圖乙可知,指針偏向分度盤的右側,表示左盤內水的質量小于20 g,由于需要取20 g水,應該用滴管向燒杯中加水,直至天平平衡,故C正確。【答案】 C123456783. 社會生活中密度知識用途很廣,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C )A. 冬天戶外的水管容易凍裂,是因為水結冰后密度變大B. 鑒別物質,只需要測出它的密度即可作出準確的判斷C. 一只氣球受熱膨脹后,球內氣體的質量不變,密度變小D. 為減輕質量,比賽用自行車采用強度高、密度大的材料12345678 水結冰后質量不變,由公式ρ=知,密度變小,體積膨脹將水管凍裂,A錯誤。利用密度可以鑒別物質,但是有些不同物質的密度是相同的,要準確地鑒別它們,常常要多種方法并用,B錯誤。一只氣球受熱膨脹后,球內氣體的質量不變,體積變大,由密度公式ρ=可知其密度變小,C正確。根據密度公式,體積不變,密度小的質量小,為減小質量,比賽用自行車采用強度高、密度小的材料制造,D錯誤。【點撥】【答案】 C123456784. 一枚實心“金牌”的質量為89 g,體積為10 cm3,這枚“金牌” (填“是”或“不是”)由純金制成的。若航天員將這枚“金牌”帶到太空,其質量 (填“變大”“變小”或“不變”)。(ρ金=19.3×103 kg/m3)不是 不變 123456785. [現代科技][2024·珠海期末]我國首款國際水準的大型客機C919的機身和機翼均采用了“極輕”的碳纖維材料,這種材料的優點是 小;小麗同學打乒乓球時不小心將球踩癟了,但球沒有破裂,則球內氣體的質量 ,密度 。(后兩空填“變大”“不變”或“變小”)密度 不變 變大 123456786. [2024·合肥一模]在做測量液體密度的實驗中,小明想知道食用油的密度,于是他用天平和量筒等器材做了如圖所示的實驗。(1)將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把游碼移到標尺左端的零刻度線處,發現指針靜止時的位置如圖甲所示,則小明應將橫梁右端的平衡螺母 (填“旋進”或“旋出”)一些,直至橫梁水平平衡。旋進 12345678(2)小明的測量步驟如下:①用天平測出空燒杯的質量m1=28 g;②在燒杯中倒入適量的食用油,測出燒杯和食用油的總質量m2,如圖乙所示;③將燒杯中的食用油全部倒入量筒中,測出食用油的體積V,如圖丙所示。小明利用這些數據可以計算出食用油的密度為 kg/m3。0.83×103 12345678(3)小明用這種方法測得的食用油的體積偏 ,測出的食用油密度與真實值相比偏 。小 大 12345678(4)同組的小華認為不用量筒也能測量出食用油的密度,他進行了如下實驗操作:①調好天平,用天平測出空燒杯的質量m0;②在燒杯中裝滿水,用天平測出燒杯和水的總質量m總;③把燒杯中的水倒盡,再裝滿食用油,用天平測出燒杯和食用油的總質量m總'。則食用油的密度表達式ρ食用油= (已知水的密度為ρ水)。ρ水 12345678【點撥】 (1)根據天平調平衡時遵循的原則“左偏右調,右偏左調”可知,發現指針指在分度盤的右側,要使橫梁平衡應將平衡螺母向左調,所以應將橫梁右端的平衡螺母旋進一些。12345678(2)由圖乙可知,食用油和燒杯的總質量m2=50 g+10 g+1.2 g=61.2 g,食用油的質量m=m2-m1=61.2 g-28 g=33.2 g,由圖丙可知,食用油的體積V=40 mL=40 cm3,食用油的密度ρ===0.83 g/cm3=0.83×103 kg/m3。(3)因燒杯中的食用油不能全部倒入量筒中,所以測得的食用油的體積偏小,由ρ=可知,測得的密度偏大。12345678(4)水的質量m水=m總-m0,由ρ=可得,水的體積V水=,食用油的質量m食用油=m總'-m0,根據題意可知, V食用油=V水,則食用油的密度表達式:ρ食用油===ρ水。123456787. [2024·駐馬店二模]河南鎮平種植的萬畝大櫻桃喜獲豐收,小明想知道大櫻桃的密度,他用天平和量筒等進行了如下實驗。(1)把天平放到水平臺上,將游碼移至標尺左端的 處,發現指針在分度盤的位置如圖甲所示,應該向 旋動平衡螺母,使橫梁平衡。零刻度線 右 12345678(2)天平平衡后,小明按圖乙所示方法稱量大櫻桃的質量,請寫出一處錯誤: 。用手拿砝碼 (3)老師糾正了錯誤,正確操作后,天平再次平衡時,放在右盤中的砝碼和游碼的位置如圖丙所示,則大櫻桃的質量是 g。10.6 12345678(4)小明將用細線拴好的大櫻桃放入裝有20 mL水的量筒中,水面上升到如圖丁所示位置,量筒讀數時,視線應在(填“A”“B”或“C”)處,測得大櫻桃的體積是cm3,根據測量結果可知大櫻桃的密度為 . g/cm3。B 10 1.06 12345678(5)回家后,小明又設計了如下測量大櫻桃密度的實驗方案:①用天平測出大櫻桃的質量m;②將大櫻桃浸沒到裝滿水的溢水杯中,溢出的水流入質量為m1的空燒杯中;③測得燒杯和溢出水的總質量為m2;④求出大櫻桃的密度ρ= (用m、m1、m2、ρ水表示)。 12345678【點撥】 (1)將天平放在水平臺上,游碼調到標尺左端零刻度線處,發現指針指在分度盤中央刻度線的左側,說明天平的左端下沉,右端上翹,他應向右調節平衡螺母,使天平平衡。(2)使用天平時,要使用鑷子向盤中加減砝碼,不能用手直接拿放。(3)如圖丙所示,大櫻桃的質量m櫻桃=10 g+0.6 g=10.6 g。12345678(4)量筒讀數時,視線應與凹液面的最低處相平,視線應在B處;大櫻桃的體積V=30 mL-20 mL=10 mL=10 cm3,大櫻桃的密度ρ===1.06 g/cm3。(5)由題意知,溢出水的質量m水=m2-m1,根據密度公式ρ櫻桃=可知,溢出水的體積V水==;大櫻桃的體積V'=V水,大櫻桃的密度ρ===。123456788. [2024·常州期中]小陳是一名貨車司機,現有一輛自身質量為5 t的大卡車,裝了7 m3的石子,石子的密度為2.5×103kg/m3,當他駕駛卡車經過一座橋,剛要上橋,他看到立在橋頭的限重標志牌(如圖所示),便立即停車進行計算,問:小陳的卡車能否安全通過這座橋?如果不能,至少需要卸掉多少立方米的石子?12345678【解】橋上“20 t”表示允許通過車輛的最大質量為20 t,由密度公式得,石子的質量m石=ρ石V=2.5×103 kg/m3× 7 m3=1.75×104 kg=17.5 t,車和石子的總質量m總=m石+m車=17.5 t+5 t=22.5 t>20 t,所以卡車超載,不能安全通過這座大橋;應卸石子的質量Δm=22.5 t-20 t= 2.5 t=2 500 kg,由密度公式得,應卸石子的體積ΔV===1 m3。12345678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第1章 走進實驗室.pptx 第2章 運動與能量.pptx 第3章 聲的世界.pptx 第4章 光的世界.pptx 第5章 物態變化.pptx 第6章 質量與密度.ppt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