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同步教學 《中外歷史綱要》(上) 第2課 諸侯紛爭與變法運動 教學設計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同步教學 《中外歷史綱要》(上) 第2課 諸侯紛爭與變法運動 教學設計

資源簡介

統編版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
第一單元 從中華文明起源到秦漢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建立與鞏固
第2課 諸侯紛爭與變法運動 教學設計
課程標準:
1.通過了解春秋戰國時期的經濟發展和政治變動,理解戰國時期變法運動的必然性;
2.了解老子、孔子的學說;
3.通過孟子、荀子、莊子等了解“百家爭鳴”的局面及其意義。
核心素養:
【時空觀念】通過學習,完成本課時間軸,引導學生觀察春秋戰國各諸侯國地理分布圖;
【唯物史觀】知道春秋戰國時期經濟發展的重要表現,認識到生產力發展的決定作用以及制度變革的原因;
【史料實證】通過春秋戰國時期相關資料,歸納總結春秋戰國經濟發展的表現;
【歷史解釋】通過史料認識并理解諸子百家的學說主張;
【家國情懷】樹立正確的民族觀,感悟華夏民族認同以及這一時期對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建立的奠基作用,認識百家爭鳴對中華民族的思想文化留下的寶貴遺產。
時空定位:
教學分析:
教學重點:商鞅變法;百家爭鳴的各派代表人物及其思想。
教學難點:鐵器牛耕等生產力的進步對春秋戰國時期社會的決定作用。
教學設計:
1.主要采取討論教學法進行,在教師的指導、組織下,通過教師提供的充分的史料、圖片等由全班或小組成員圍繞教師提出的問題,進行歸納綜合,相互交流,發表自己的見解,最終弄懂問題的;
2.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教學主要內容:
教學過程:
情景導入:
周平王東遷后,中國歷史進入東周時期。周天子的控制力日漸削弱。周平王死后,桓王繼位,與鄭國矛盾激化,刀兵相見,結果王室軍隊敗北,桓王肩頭還中了一箭,狼狽撤走。鄭國派人去“慰問”,桓王只好忍氣吞聲,不了了之。此后諸侯紛爭不斷,“禮樂征伐自天子出”的時代一去不返。圖為河南三門峽上村嶺虢(Guó)國墓出土的春秋時期青銅戈,戈上有“虢太子元徒戈”六字銘文。戈是當時的格斗兵器。
我們今天要學習的春秋戰國時期的歷史。
一、列國紛爭與華夏認同
(一)列國紛爭:
1.特征:
禮崩樂壞、權力下移、兼并戰爭、政治動蕩
知識拓展: 周平王東遷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姬宜臼)遷都洛邑(河南洛陽)后,周天子的控制力日漸削弱。諸侯紛爭不斷,“禮樂征伐自天子出”的時代一去不返。分春秋和戰國兩個時期。
歷史解釋:
1.春秋時期:簡稱春秋,指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是屬于東周的一個時期。春秋時代周王的勢力減弱,諸侯群雄紛爭。春秋和戰國的分水嶺是韓、趙、魏三家滅掉智氏,瓜分晉國為標志。
2.戰國時期:簡稱戰國,指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是中國歷史上東周后期至秦統一中原前,各國混戰不休,故被后世稱之為“戰國”。“戰國”一名取自于西漢劉向所編注的《戰國策》。
2.“春秋五霸”:
(1)背景:
春秋時期,一些大的諸侯國擴張勢力,力圖號召和控制中小諸侯國,確立霸權地位。
(2)概況:
齊國、晉國、楚國、吳國與越國等先后建立了霸權,史稱“春秋五霸 ”。(古書中有不同說法,一種說法是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和楚莊王。另一種說法是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
2.“戰國七雄”:區域性統一
(1)背景:
春秋后期到戰國前期,一些諸侯國的卿大夫掌握了實權。
(2)概況:
韓、趙、魏三家大夫分晉,齊國大夫田氏取代齊國姜姓國君。經過長期紛爭,形成了齊、楚、燕、韓、趙、魏、秦七個大國,史稱“戰國七雄”。
(3)影響:
消極:社會長期動蕩、社會秩序混亂、社會經濟遭到嚴重破壞,給人民造成深重災難。
積極:有助于結束分裂實現統一,加速新舊制度的更替,同時促進各民族之間經濟文化交流和融合。
問題探究: 比較春秋戰國地圖演所反映出的變化,并指出這些變化說明了什么?
提示:
(1)變化:諸侯國數量減少;三家分晉;北部出現長城;靠近中原地區的一些少數民族政權消失。
(2)說明:由分裂走向統一,分封制進一步瓦解,匈奴逐漸成為北方邊境的主要威脅。
(二)華夏認同
材料一 周人在克商之前,即自認是夏的繼承者,表明周代在政治上與文化上的正統地位。周朝諸侯也以諸夏作為封建諸國的代稱,來區別周人以外的蠻夷戎狄。
材料二 從民族結構來說,由于西周春秋時期諸夏與諸蠻夷戎狄的長期斗爭與融合,春秋戰國之際黃淮江漢流域廣大范圍內出現了一個由各族融鑄而成的民族共同體——華夏民族。
——沈長云《先秦史》
1.原因:
①西周分封制的影響;
②華夏文明的先進性:生產力(農耕文明);文化(禮樂);制度(分封制、宗法制)
2.過程:
①春秋時期:在頻繁往來和密切聯系中,相鄰戎狄蠻夷民族產生了華夏認同觀念。
②戰國之后:戎狄蠻夷逐漸融入華夏族。
3.方式:
戰爭、內遷、認同、相互學習,封建化。
4.意義:
①華夏族吸收了大量新鮮血液,成為更加穩定和分布更為廣泛的族群;
②中華文明的內涵逐漸豐富,具有生命力(多元一體、源遠流長);
③有利于民族凝聚力的增強,有利于國家由分裂走向統一。
二、經濟發展與變法運動
(一)經濟發展
1.農業:
(1)生產工具:
鐵農具開始使用,鐵農具和牛耕的使用,推
動社會生產力的發展。
(2)農業技術:
①耕作技術:先進的壟作法;鐵犁牛耕;
②黃河、長江流域已經普遍種植農作物。
(3)興修水利:
芍陂(quèbēi)、都江堰、鄭國渠。
(4)農業經營:
由集體耕作向個體勞動的小農經濟轉變。
歷史解釋: 小農經濟
以家庭為生產、生活單位,農業和家庭手工業相結合,生產主要是為滿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納賦稅,是一種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是中國封建社會農業生產的基本模式。包含自耕農經濟和租種地主土地的佃農經濟。
(5)影響:
①促進手工業發展和工商業繁榮
②推動封建土地私有的確立
③形成新興地主、農民階級,貴族政治逐漸瓦解
④推動社會轉型(奴隸社會——封建社會)。
2.工商業:
(1)手工業分工更加細密;
(2)貨幣流通廣泛;
(3)涌現一批人口眾多、商賈云集的中心城市;
(4)形成一些大商人(子貢、商圣——范蠡)。
(二)變法運動
1.原因(必然性): 史料實證
材料 春秋以來生產力的不斷發展,推動社會結構發生了重大變化。新興地主階級逐漸壯大起來,但政權仍然控制在舊貴族手中。昔日相對封閉的小型社會逐步演變為大型復雜社會,要求建立更加嚴密的管理體制。兼并戰爭日益激烈的嚴峻形勢,也要求各國實行君主集權,提高統治效率。
——張帆《中國古代簡史》
歸納為:
(1)經濟:新興地主階級確立封建土地私有制,發展封建經濟的需要(富國);
(2)政治:各國兼并戰爭需要建立君主集權制度(強兵);
(3)思想:法家學說為變法提供了思想武器;
(4)根本:生產力的發展,客觀上需要調整舊的生產關系。
2.目的:
為了富國強兵,各國紛紛開展政治、經濟、軍事、社會制度改革。
3.代表:商鞅變法(前356年)
(1)變法內容:
①經濟:獎勵耕戰,確立封建土地私有制;
②政治:推行縣制,縣的官員由君主任免;
③社會治理:強制大家庭拆散為小家庭;實行什伍連坐制;
④軍事:廢除“世卿世祿制”,軍功爵制。
(2)性質:
一次封建地主階級的改革運動。
(3)結果:
商鞅雖“車裂”而亡,但變法得以保留,使秦國迅速強盛。
合作探究: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你怎樣評價商鞅變法?并分析其成功的原因
材料一 商鞅相孝公,為秦開帝業。
——《論衡》
材料二 及秦孝公用商君,壞井田,開阡陌,急耕戰之賞,雖非古道,猶以務本之故,傾鄰國而雄諸侯。然王制遂滅,僭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巨萬,貧者食糟糠;而有強國者兼州城,弱者喪社稷。
——《漢書·食貨志》
材料三 商君遺禮義,棄仁恩,并心于進取。行之二歲,秦俗日敗。……功成求得矣,終不知反廉愧之節,仁義之厚。
——賈誼《治安策》
材料三 初,商君相秦,用法嚴酷,曾臨渭論囚,渭水盡赤。
——《資治通鑒》
提示:
(1)進步性:
①順應歷史潮流,集列國變法之長,改革最為徹底;
②打擊了貴族特權,加強了中央集權,提高了軍隊戰斗力;
③使秦國國富兵強,為秦統一中國奠定了基礎。
局限性:
①輕視教化,輕罪重罰,刑法嚴苛,激化社會矛盾。
②賦役沉重,加重人民負擔,也造成民風的墮落。
(2)成功的原因:
①根本原因:順應歷史潮流和變革的需要;
②策略得當,態度堅決,取信于民;
③國君支持(政治保障);
④改革全面徹底,措施行之有效。
三、孔子和老子
(一)孔子——儒家學派創始人
1.思想提出的背景:
針對禮崩樂壞、社會動蕩的形勢,就倫理和政治重建問題提出理論主張。
2.主要思想:
(1)核心:“仁”、“禮”
①“仁”:主張統治者順應民心,愛惜民力,“為政以德”,通過以身作則的道德感化來治理國家。
②“禮”:主張恢復西周等級森嚴的禮樂制度,同時也承認制度隨著時代變化應當有所改良。
(2)政治思想:為政以德
3.教育:以“有教無類”的思想辦學,打破了過去貴族階層壟斷文化教育的局面,推動了私學的發展。
4.文獻整理:晚年整理的《詩》、《書》、《禮》、《易》、《春秋》等文獻成為儒家的經典,對文化傳承作出重要貢獻。
5.孔子的主要思想和言論記載在由其弟子及再傳弟子整理的《論語》當中。
(二)老子——道家學派的創始人
1.樸素的唯物論:
將天地萬物本原歸結為抽象的“道”,指出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追求天人合一。”
2.方法論:樸素的辯證法
事物存在著相互依存、相互轉化、對立統一的矛盾;認為物極必反,柔能克剛。
“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任何事物都有矛盾對立的兩方面)
“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
(矛盾雙方可以互相轉化)
3.政治主張:小國寡民,無為而治。
對現實不滿,反對制度束縛。
4.觀點見于《老子》一書,分為《德經》和
《道經》,又稱《道德經》。
歷史解釋: 無為而治
強調無為而無不為,既尊重自然規律,反對盲目行動,又主張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倡導“待時而動”“因時制宜”,是一種“積極無為”的哲學觀,這一思想對約束統治者暴政、緩和階級矛盾,穩定社會秩序有積極作用。
四、百家爭鳴
(一)含義:
1.“百家”:是虛指,形容學派之多,其中,影響最大的是儒、墨、道、法四家。
2.“爭鳴”:是指當時諸子百家針對當時社會上和學術上的各種問題,爭相發表不同見解,展開爭論,彼此融合。
(二)背景:
材料一 在春秋戰國時期,隨著社會生產力的提高,西周的制度發展程度過低,無法更多地滿足新興地主階級的發展需求。他們力求改變現狀,試圖獲得更多的經濟、政治、文化地位。呼喚建立新的社會,從而推動了百家爭鳴的產生與發展。
——摘編自李靜、蕭洪恩《百家爭鳴與文藝復興的歷史比較》
材料二 到了春秋戰國時之際,由于社會的劇烈變動,社會階級不斷流動,上層貴族不斷下降,下層庶民不斷上升。“士”處于貴族和底人之間,是上下流動的匯合之處,所以“士”的人數不斷增多,并逐漸形成一個龐大的隊伍—士階層。諸侯國之間戰爭不斷,各國為了生存和發展,競相進行改革,爭先招攬人才。
——羅米《試論春秋戰國時期士階層興起的原因》
歸納為:
(1)經濟:
生產力的提高,井田制瓦解,封建經濟發展。
(2)階級關系:
階級關系出現新變化,舊的貴族等級體系開始瓦解,新興的士階層崛起并備受重用(統治者爭霸需要)。
(3)政治:
諸侯爭霸,禮壞樂潰,社會經歷大變革,環境相對寬松。
(4)教育思想:
教育和學術逐漸下移,從“學在官府”發展為“學在民間”,私學興起私學的興起
(三)主要派別、代表及主張:
(四)歷史影響:
(1)性質:
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運動。是春秋戰國時期社會經濟發展、階級關系變化在思想領域內的反映。
(2)影響:
當時:
①為新興的地主階級崛起奠定思想理論基礎;
②利于教育普及;
③削弱貴族地位,促進社會轉型。
后世:
①各家學派為后世中國傳統政治文化奠基,提供封建社會治國理論;
②彰顯古代中國的人文精神,對世界文化發展也起巨大推動作用。
問題探究: 為何孔子周游列國,卻無功而返?而法家成為列國的治國思想?
提示:
孔子儒家:
①在當時戰亂不斷、諸侯爭霸的時代,各諸侯國熱衷于兼并戰爭和改革古制,以圖自強;
②主張恢復周禮和仁政愛民不符合當時統治者的需要。
法家:
①提出了變革,與道家的“小國寡民”、儒家的“維護周禮”、墨家的“墨守成規”不同;
②反對托古,代表新興地主階級利益,對戰國時期的社會大轉型來說,順應了統一戰爭的的潮流。
③滿足了君主加強專制權力的需要。
高考真題演練:
1.(2023·全國甲卷)西周分封制下,諸侯國君爵位由高到低稱為公、侯、伯、子、男。楚國先祖在西周初被封以“子男之田”。春秋時期,楚國國君自稱為王,稱霸中原,爭當華夏盟主,孔子編撰《春秋》,仍堅持稱楚王為“楚子”。孔子此舉目的是
A.實錄歷史事實
B.提升周王權威
C.維護等級秩序
D.強調文化差異
正確答案:C.
【解析】 考點:孔子的思想——禮。
據本題材料“楚國國君自稱為王,稱霸中原,爭當華夏盟主。”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楚國國君自立為王并沒有得到周天子的冊封,當然,也不可能得到重視“禮儀”的儒家創始人孔子的肯定。孔子編撰《春秋》是為了明確等級制度上下尊卑關系,以穩定社會,達到社會和諧,所以在孔子改《春秋》時一直稱楚國國王為楚子、楚人,綜上可知孔子此舉目的是維護等級秩序,C項正確;《春秋》是中國古代史類文學作品,孔子此舉目的并非實錄歷史事實,排除A項;孔子編撰《春秋》堅持稱楚王為“楚子”,無法達到提升周王權威的效果,排除B項;材料中沒有將各諸侯國的文化進行對比,無法得出強調文化差異的結論,排除D項。
2.(2023·全國乙卷)孟子說:“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歲)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歲)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口之家可以無饑矣。”這一觀點所依托的時代背景是( )
A. 休養生息政策的實施
B. 井田制度的繁榮
C. 農業生產技術的發展
D. 商業活動的衰退
正確答案:C.
【解析】 考點:小農經濟出現的背景。
根據材料可知,材料主要內容是小農生生產生活的景象,這一觀點是孟子提出的,孟子生活在戰國時期,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孟子能夠提出這一觀點是因為戰國時期出現鐵犁牛耕,農業生產技術得到極大發展,使小農生產取代了井田制下集體生產,C項正確;休養生息政策是源于道家無為而治順其自然的觀點,排除A項;這一時期井田制走向瓦解,排除B項;這一時期,工商食官不斷崩潰,私營工商業不斷發展,商業活動較之前而言是發展的,排除D項。故選C項。
3.(2023·新課標卷)荀子是戰國時期著名的儒家學者,他的學生韓非、李斯則是法家學派代表人物。下列能代表三人在治國方略上共同主張的是( )
A. “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罰以禁之”
B. “堯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
C. “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D. “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
正確答案:A.
【解析】 考點:百家爭鳴各派的思想。
據本題材料“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罰以禁之”出自荀子的《性惡》,意為對人民施以教化,同時制定法律,對于違反禮儀教化的人予以制裁。用重刑法來禁止人們犯罪。荀子主張禮法并用思想,治國理政要“隆禮”“重罰”,能代表三人在治國方略上共同主張,A項正確;“堯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出自孟子《孟子》,意為即使有堯舜的學說,如果不以仁政為法度,也就不能治理好天下,排除B項;“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出自孔子《論語》,老百姓只求能免于犯罪受懲罰,卻沒有廉恥之心;用道德引導百姓,用禮制去同化他們,百姓不僅會有羞恥之心,而且有歸服之心,排除C項;“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出自《老子》,意為拋棄聰明智巧,人民可以得到百倍的好處;拋棄仁義,人民可以恢復孝慈的天性;拋棄巧詐和貨利,盜賊也就沒有了,排除D項。
4.(2022 全國甲卷)漢晉時期有多種文本記載,帝堯之時,“天下太和,百姓無事”。有老者“擊壤”而戲,圍觀者稱頌帝堯。老者歌云:“吾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地而食,帝何德于我哉!”上述記載所體現的政治理念最接近
A.孔子
B.老子
C.韓非
D.墨子
正確答案:B.
【解析】 考點:道家老子的政治思想。
材料“吾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地而食”體現了當時人與自然的和諧,反映了老子“順應自然”的思想,“百姓無事”“帝何德于我哉”反映了百姓生活較少受到干預,反映了“無為”的思想,B項正確;孔子主張仁、禮、以德治國,材料信息沒有體現,排除A項;韓非主張加強君主專制和中央集權,主張法治,材料信息沒有體現,排除C項;墨子主張兼愛、非攻、尚賢等思想,材料沒有體現,排除D項。故選B項。
5.(2021 全國甲卷)老子認為,“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義,失義而后禮”。孔子則說,“不學禮,無以立”,要“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這反映出,當時他們
A.反思西周的禮樂文化
B.迎合封建貴族政治訴求
C.主張維護夏商周制度
D.得到統治者的積極支持
正確答案:A.
【解析】 考點:老子、孔子政治思想產生的背景。
材料中的老子認為禮的出現是社會偏離了大道、仁義等道德觀念逐步失敗的產物,而孔子則認為禮是調和社會矛盾、維持社會秩序的有效方式,二者盡管對禮的看法有所不同,但提出觀點的出發點是相同的,即都出于對西周禮樂制度的反思,只是一個贊同,一個批評而已,故選A;老子對禮是持否定態度的,他的主張并未迎合封建貴族的政治訴求,排除B;老子主張小國寡民,主張退回夏商周之前的社會當中去,C項不是老子的訴求,排除;老子和孔子生活于春秋時期,他們都主張退回到以前的社會當中去,故他們的主張并未得到統治者的積極支持,排除D。
課堂總結:
板書設計:
一、列國紛爭與華夏認同
(一)列國紛爭
(二)華夏認同
二、經濟發展與變法運動
(一)經濟發展
(二)變法運動
三、孔子和老子
(一)孔子——儒家學派創始人
(二)老子——道家學派的創始人
四、百家爭鳴
(一)含義
(二)背景
(三)主要派別、代表及主張
(四)歷史影響
教學反思:
本節課線索清晰合理,注重學生的課堂合作探究,注重培養學生的史料分析能力和唯物史觀等核心素養,較好地解決教學的重難點,達到了預期的目標。
但內容較多,面面俱到又淺嘗輒止,授課時間緊張。拘泥于傳統的背景、意義方面的講授,不夠新穎。學習氣氛不太濃厚,今后的教學中注意改進。
《中外歷史綱要》(上) 第2課 教學設計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溧阳市| 洛南县| 塘沽区| 白朗县| 崇左市| 广汉市| 宜宾县| 烟台市| 东乌珠穆沁旗| 阿巴嘎旗| 三原县| 贵溪市| 舒兰市| 深州市| 永昌县| 津南区| 喀喇沁旗| 临颍县| 平远县| 岳普湖县| 天柱县| 阜阳市| 内江市| 日土县| 大庆市| 运城市| 石楼县| 家居| 青阳县| 靖安县| 屏南县| 台东市| 泸西县| 舟山市| 揭阳市| 巩留县| 铁力市| 康保县| 保德县| 永昌县| 浮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