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5課 三國兩晉南北朝的政權更迭與民族交融一、整體設計思路本課在立德樹人基本理念和五大核心素養的指導下進行設計。本課設計時著重培養學生的歷史使命感,增強對中華民族的認同。通過創設歷史情境、史料實證和歷史解釋等多種方式引導學生了解三國兩晉南北朝這一時期在中國歷史上的獨特地位和重要性。在教學方法上,教師重視學生在知識積累和理論建構中的共同參與,通過課堂互動、合作探究等方式,發揮學生主體地位,提升學習效果。二、學情分析已有基礎:通過義務基礎教育階段的學習,高一學生應有相關基礎知識儲備:知道赤壁之戰和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知道兩晉南北朝的更替,初步了解人口的南遷和江南地區的開發;通過北魏孝文帝改革,初步理解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對中華民族發展的意義。需要提升:內容上需要加深南方經濟開發對民族交融的影響,思維上需要加深三國兩晉南北朝這一段歷史在中國古代歷史發展趨勢中的地位,以及北魏孝文帝改革除了所學的影響,理解其對中華民族概念更深層的擴大。三、教材分析在課文結構上,本課為統編版《中外歷史綱要(上)》第二單元《三國兩晉南北朝的民族交融與隋唐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發展》中的第1課。本課包括三個子目,“三國與西晉”“東晉與南朝”“十六國與北朝”。三個子目內容涵蓋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主要敘述這段時期政權分合演變、經濟發展、民族交融的情況。第一子目簡介三國鼎立和西晉的短暫統一。三國是社會大眾比較熟悉的一段歷史,高中生也會有一定基礎(包括初中歷史教科書相關內容的學習和語文教科書中的有關課文),因此本目講授起來比較簡單。第二子目簡介東晉和南朝的概況。分三個部分:①前兩段講東晉、南朝的政權沿革,其中出現并解釋了士族和六朝的概念。②第三段對應課標要求,講北方人口大批南遷背景下的南方區域開發,也提到南方山區少數民族與漢族交融的問題。③第四段講東晉南朝疆域的變化,重點敘述南朝北邊疆界逐步退縮,為后面隋朝的統一進行鋪墊。第三子目簡介十六國和北朝的概況。也分三個部分:①簡述十六國概況,其中重點講述民族關系問題。②簡述北朝第一個王朝、也是最主要的王朝——北魏的情況。具體主要敘述北魏孝文帝改革這一重要歷史事件。③簡述北朝后面幾個王朝,以隋朝統一全國結束。在單元結構上,本單元屬于中國古代史。一共有四課,本節課為此單元第一課。本單元以第一單元的歷史內容為背景,上承漢末以來的分裂趨勢,代表著進入歷史波谷,下啟隋唐盛世,進入下一個波峰。四、教學目標與重難點分析1、教學目標:(1)分析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政局和經濟變化,能夠在了解南方經濟開發的基礎上認識經濟發展對后來隋朝統一的鋪墊,認識到三國兩晉南北朝是中國歷史在長河中的“波谷”,但也是民族交融和政治發展的重要歷史時期。(史料實證、歷史解釋)(2)通過史料分析,學生能夠解讀、利用文字史料、表格數據解釋南方區域經濟開發、民族交融、等現象。梳理和概括政權更迭的特點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過程及影響,學生能利用唯物史觀正確分析孝文帝改革的歷史意義和民族交融的原因,體會到歷史的復雜性與曲折性。(唯物史觀、史料實證)(3)運用時空定位,解讀三國兩晉南北朝各朝代的地圖,并做出符合時代背景的判斷和評價。學生能科學分析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民族交融的歷史意義,理解國家統一是自古以來中國人的不懈追求,形成對祖國統一的認同感和歷史使命感。(家國情懷、時空觀念)確立依據:(1)基于學生欠缺線索意識的學情,強調對知識的整合與歸納。(2)符合課標要求。(3)最終指向五大核心素養的培育與提高。2、教學重點: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民族交融、區域開發確立依據:基于課程標準。3、教學難點: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民族交融和政權發展趨勢確立依據:基于學生認知結構。五、教學過程設計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導入新課 “波峰與波谷”大致符合秦漢魏晉南北朝專制官僚政治的起伏軌跡。秦漢是它的一個波峰,其帝國的規模、制度的進步和管理的水平,都處于古代世界的前列;魏晉南北朝則陷入波谷帝國面臨著動蕩、分裂、在體制上也出現了變態、扭曲。 ——閻步克著,《波峰與波谷:秦漢魏晉南北朝的政治文明》 引導同學們思考:魏晉南北朝為什么會被稱為“波谷”呢? 過渡:走進歷史長河,體驗歷史的“波谷”。 根據學者的論述,對三國兩晉南北朝的時代特征有總體認識。 思考問題,做好新課學習準備。 以學者觀點引入,引出本課主線。講授新課 一、跌入波谷—混亂 變態 【展示時間軸】 過渡:短短六百年時間,朝代更迭的數量之多,更迭時間之快,國家分裂之散,歷史似乎迭進了波谷。 【閱讀教材】 閱讀教科書有關內容,梳理“三國-西晉”形勢發展過程,完成表格。 時間國號都城被誰滅220年曹魏洛陽西晉221年蜀漢成都曹魏229年吳建業西晉280年,西晉完成統一【展示史料】 “及天下荒亂,百姓餓死,帝曰:“何不食肉糜(即肉湯)?”——《晉書·惠帝紀》 “西北諸郡,皆為戎居。……且關中之人百余萬口,率其少多,戎狄居半。” ——(晉)江統《徒戎論》 【教師講授】史料給我們提供的信息是皇帝在位不問百姓,關中少數民族數量很多,與秦漢社會非常不同,那么西晉滅亡的原因似乎比較明顯了。 【設問】根據史料,結合教材,分析西晉滅亡的原因? ①西晉統治集團非常腐敗,奢侈腐化的社會風氣盛行。 ②統治集團內部發生爭奪皇位的內亂,破壞了西晉的統治秩序。 ③內遷少數民族受到西晉統治階級的壓迫,民族之間存在著矛盾,少數民族的首領借西晉內亂的機會起兵反晉,推翻了西晉的統治。 過渡:西晉滅亡后,北方的達官貴人和平民百姓該何去何從呢? 【展示史料】 “(元)帝初鎮江東,威名未著,敦與從弟導等同心翼戴,以隆中興。時人為之語曰:“王與馬,共天下”。——《晉書·王敦傳》 結合課本P30的歷史縱橫欄目,說明“變態”是一種皇權政治的變態。 【教師講授】“門閥政治”與常態的不同:常態-皇帝專制,中央集權,官僚政治,儒家正統,和“士大夫政治”。而“門閥政治”是指士族與皇權的共同治理,是一種在特定條件下出現的皇權政治的變態。 二、走出波谷——回歸 常態 過渡:剛剛我們了解了魏晉南北的分裂動蕩深受貴族專權與士族門閥的影響。也就是說,士族與皇權共治,是“中國古代皇權政治在特定條件下的‘變態’”。但是,在“波谷”的冰山之下,是否也蘊含著“常態-回歸”的潛在暗流呢? 【展示史料和地圖】 材料一:天下無事,時和年豐,百姓樂業,谷帛殷阜,幾乎家給人足矣。——《宋書·卷五十四》 材料二:(東晉時南方)荊州“田土肥美”,交州一年兩熟,“恒為豐國”……豫章一帶的婦女,有“夜浣紗而旦成布”者……首都建康中“貢使商旅,方舟萬計”。——朱紹侯《中國古代史》 【暗流1】南方經濟發展的具體表現?農業、手工業發展,商業活躍 過渡:那么推動南方經濟發展的原因有哪些呢? 材料一:丹陽湖地區范圍十分寬廣,是一片廣闊的湖沼洼地。由于洼地平坦,土質肥沃,又有江湖浸潤之利,水土資源十分優厚。 ——汪家倫《東晉南朝江南農田水利的發展》 材料二:在農業上,北人南遷為南方帶來了勞動力、生產工具和生產方式的復合式傳播。 ——范依疇《衣冠南渡與南北融合》 【暗流2】根據教材30頁第三段正文,結合材料。我們可以從中獲得什么信息?1.南方先對和平。2.江南自然條件優越。3.人口南遷。 過渡:那么這個時候的北方有什么變化呢? 【展示史料和時空圖】 材料:聰以劉易為太尉。……置左右司隸,各領戶二十余萬,萬戶置一內史,凡內史四十三。單于左右輔,各主六夷十萬落,萬落置一都尉。 ——《晉書 卷一百二 載記第二》 【教師講授】可以看得出政權名稱和都城中有中華經典,繼承了中原模式,說明當時已經存在“漢化”行為,而且都是內遷少數民族輪番掌權,以及出現了第二個“變態”—胡漢分治。 【設問】根據圖片和十六國統治者族屬表,并結合教材,可以得出十六國時期的哪些政治特點? 過渡:那么如此嚴峻的現實擺在胡族統治者的面前,他該如何在統一的國體下,包容不同民族,跨越波谷,走向波峰呢? 【展示地圖、表格和史料】 暗流3:結合教材總結孝文帝改革的措施:遷都洛陽、改漢姓、說漢語、結漢親。 意義:①改說漢話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國家語言的統一,為以后隋唐大一統奠定了語言基礎。②與漢族通婚促進了漢族和少數民族血緣上的相通,使新生兒既有漢族人的儒雅,又具備了少數民族的彪悍。這都無形地豐富了民族融合的內涵。 過渡:對于民族交融,理解似乎還是有點抽象,我們眼見為實。 【“眼見為實”】 從農耕、生活和思想禮儀幾個方面展現當時各民族交融的情況。 耕耘土地是中原農耕文化中的關鍵,大家可以發現這兩幅圖的主人公大不相同,但他們卻在從事著同一生產活動,這說明各民族在交往的過程中,學習先進的農耕技術,發展農業。從考古成果和史料記載我們可以發現,以前中原地區的人們往往憑幾而坐。隨著少數民族陸續進入中原,胡床、椅子、方凳、圓墩等高型坐具從少數民族地區傳入,與中原家具相融合,出現了漸高型家具,為后代垂足而坐起居方式的出現奠定了基礎。 制度禮儀的圖片出自于北魏鮮卑貴族司馬金龍墓,展現了鮮卑貴族學習了中原文化。說明北魏孝文帝的改革使儒學禮儀得到認可和全面推廣。 過渡:孝文帝改革不僅發展了漢族先進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為中華民族注入了新的活力,也豐富了中華民族的文化內涵。“中國人”這一民族共同體在這一時期有了很大的豐富與發展。 【深化拓展】 中華族群的擴大? 材料一:漢代“中國人”觀念的出現,標志著中原諸夏與進入中原的部分夷、狄、蠻、戎諸人群融合成了一個穩定的民族共同體。 材料二:到了隋唐,匈奴、鮮卑、羌、氐、羯已漸漸與漢族交融,“中國人”這一民族共同體在這一時期有了很大的豐富與發展。 過渡:那么在本節課的最后,老師想問問同學們,認同魏晉南北朝僅僅是個“波谷”嗎? 展示時空軸,分析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更迭特征。 回歸教材,熟悉三國-西晉時期的歷史脈絡。 結合史料分析,了解時代背景,理解西晉滅亡的原因。 學生根據教材和史料,說明原因。 學生結合史料和課本,理解教師提出的“變態”。 學生根據史料、地圖和課本三者結合自行概括和總結相關信息。 學生自行總結相關特點。 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進一步思考改革的必要性和對民族交融的意義。 學生根據考古成果進一步理解民族交融的歷史事實和對隋唐波峰的沉淀意義。 學生在已學的基礎上深刻認識“中華民族”這一概念的擴大。 運用直觀形象的時空軸,直接將時間量化在學生眼前,具有較強的沖擊感,引發學生思考。 秉持著不脫離教材的原則,引導學生分析文字史料,形成有效信息,有利于培育學生歷史解釋和史料實證核心素養。 突破教學難點;提升學生分析史料、提煉信息的能力;培育學生史料實證核心素養和提高解讀地圖的能力。 能夠認識歷史事物之間的關系,了解史學界的相關理論。 突破教學重點,增強自主歸納和概括能力。 突破教學重點。 突破教學難點,增強學生自主分析歸納和概括能力,培養史料實證素養。 突破教學難點,通過有深度的問題進行深度思考,提升家國情懷核心素養,認識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歷史發展趨勢。 培養學生家國情懷素養,增加學生對于中華民族的認同感。小結與作業布置: 【小結】 不經“波谷”中政治格局的代謝與積淀,何來隋唐中央集權的強化創新呢? 不經“波谷”中農牧民族的相混與相融,何來隋唐開放包容的雄渾氣象呢? 不經“波谷”中南北經濟的開發與恢復,何來隋唐南北共榮的經濟騰飛呢? 不經“波谷”中多元文化的激蕩與交織,何來隋唐文藝領域的瑰麗絢爛呢? 因此,我們可以得出結論:隋唐的盛世“波峰”恰恰是在三國兩晉南北朝的“波谷”中孕育的。 【作業布置】 自由選擇閱讀書目:《公主之死——你所不知道的中國法律史》李貞德著,三聯書店,2008年版。通過貴族女性這種微觀視角去探索不一樣的歷史。 教師照應開頭設問,學生利用所學的知識再認識“波谷” 完成作業,用多元的視角再認識這一段時期的歷史。 設置思辨問題,培養學生唯物史觀核心素養。擴展歷史視野,為后面內容的學習做鋪墊。板書設計教學反思 首先,本課例突出了對多種類型史料的分析處理,但同時也出現了史料數量相對較多的現象。如何把握好史料的多元性與有效性之間的關系,是需要進一步思考的問題。其次,在教學過程中,為了合理分配教學實踐,對本課的部分內容展開不足;再次,盡管使用了核心概念、重要問題和圖表等方式,幫助學生理解教學內容,但是與學生互動經驗不足,缺少互動環節。2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